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一、一般资料

张某,女,14岁,初二学生。自述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上初一时因和舍友关系紧张,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至今三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初二时因和同学关系不好,之后不愿与同学交往,出现胸闷、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个人陈述: 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几乎不参与学校活动。最近三周感觉不想呆在宿舍,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考试又遇到了难题,越想越心烦。我最讨厌的是睡我下铺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之后班上竞争班委,最后我得到机会,她们就说我“拍马屁”,从那以后我们关系变得更糟。

(3)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表达清楚,到激动处会变得烦躁不安。同学反映求助者有些内向,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三、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AS:54分有轻度的焦虑情绪,性格偏内向不稳定。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咨询目标制定

1.具体目标

(1)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

(2)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学的关系。

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

(1)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2)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五、咨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根据ABC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六、咨询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

(1)任务: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调动求助者的求助积极性,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2)方法:运用倾听技术,对求助者焦虑情绪表示理解。并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该理论。

(3)过程:了解基本情况,对问题形成初步印象,确定主要问题。

(4)家庭作业:建议求助者睡前将一天发生事情按情况严重程度记录下来,并记录理清思路。

(5)小结:因产生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询。

2.领悟阶段

(1)任务:通过会谈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就其上次家庭作业进行会谈,进一步解说ABC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业:收集同学对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结:本次咨询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密切相关,并愿意接受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阶段

(1)任务:就其家庭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和辩论方法来改变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来启发求助者对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认识。

(3)过程: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帮助求助者改善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谈话摘要:

咨询师:“你说舍友针对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方面发现的?”

求助者:“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叫我早点睡。可第二天她起来特别早,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咨询师:“这是你心中所想的结论,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吗?”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发现她们说悄悄话,她们肯定在评论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就能证明她们就是在谈论你,你有听见他们说你名字吗?”

求助者:“这个嘛,没有听见”

咨询师:“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

求助者:“……(沉默),说的对,我好像懂了。”

(5)小结:通过咨询,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4.巩固阶段

(1)任务: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过程:运用角色扮演法,咨询师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学,然后角色互换,对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通过会谈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业: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做个记录,对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给予自我奖励[2]。

(5)小结:通过角色扮演,深刻感触到恰当的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通过四次咨询,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结束咨询。

七、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学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边同学也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

参考文献: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第2篇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来访者小熙(化名),17岁,男生,个子不高,身材偏瘦,性格较内向,智力正常,无重大疾病史。高二上学期从湖北武汉转学来天津就读,家境殷实。父亲为法学博士,身在北京;母亲做个体生意,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小熙上。来访者家族中无精神类疾病遗传史。

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在抚养过程中过度保护,事无巨细,都帮小熙安排妥当。来访者从小朋友很少,在老家湖北时,交往对象主要是几个比自己“强大”的“问题少年”,自述和他们交往时能够获得被保护的安全感,也能增强自信。三个月前来到天津,进入了新学校学习,由于无兴趣爱好,很少参与班级活动,在班中一直寂寂无名;而在老家湖北的学习内容与天津高中学习内容不太一致,使得该生在学习成绩上也排在班里最后。来访者自我评价很低,经常有“他好,我不好”的观念。

班主任反馈该生在班级中几乎没有朋友,也很少参与班级活动,在表达上常好幻想、不切实际,让人难以理解。上课经常睡觉或走神,常常喜欢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吸引他人的注意,例如频繁改变发型,带高科技的产品到学校来玩等,在学习上无动力,在人际关系上不合群,偶尔会出现因身体不适不能到校上课的情况。

二、评估诊断与分析

(一)评估

综合来访者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来访者精神活动、智力正常,无幻觉、妄想和思维紊乱,无重大躯体疾病表现,心理冲突是由现实生活事件激发,导致环境适应不良,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

(二)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适应不良)。诊断依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以及来访者的“病程”、痛苦程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等进行评价。完成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64分,显示中等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55分,显示出轻度焦虑。在完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中,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等因子分较高。

(三)原因分析

来访者在成长中父爱缺失,使来访者内心缺乏安全感及自信心,懦弱、胆小、被动;母亲过度保护更导致其缺乏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曾经在老家时的朋友能够给予其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如今的新环境中没有了“拐杖”,成绩也一落到底,因而出现心理失衡,内心压抑、失去方向,常常沉浸于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在现实生活中,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认可,但找不到恰当的方式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客观地多角度看待自己,重拾自信心是辅导的关键。

三、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商讨,共同确定了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学会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动机,指导来访者与同学建立正常的交往。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方式,完善来访者的个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咨询方案

为帮助来访者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咨询师计划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以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在人际交往类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辅导)的环境中,依靠团体动力也可以帮助来访者优化对自我的认识,在安全的环境中训练人际交往的技巧。为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动机,咨询师采取协助来访者一同制定生涯目标及学习计划的方法,引导其积极行动。与此同时,帮助来访者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优化班级及家庭环境,让来访者有更多展示自我和独立自主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信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在关于来访者“自我认知”方面的探讨中,使用各种各样的纽扣作为辅助工具,让来访者从中寻找“自我像”,从而使表达更加明确和深入。

四、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访关系,收集相关资料

初步调查问题的具体原因和表现。访谈对象包括班主任、学生、来访者及其母亲。在与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时,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咨询态度,深入了解其内心方法,探询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当通过来访者的表达发现其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合理观念时,为了进一步澄清其想法,我首次尝试让来访者从一大盒各式各样的纽扣中选择4枚纽扣分别代表“我眼中的现实自我”“我心中的理想自我”“别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他人”等形象。为来访者的选择如下。

我眼中的现实自我:透明白色纽扣。来访者自述:中间有白色的蝴蝶形状,代表了自己内心的单纯,外圈被透明罩子所束缚,无法飞出。该表述体现出来访者内心的压抑与孤独感,而“蝴蝶”的意象通常也代表了脆弱的内心和观念上的脱离实际、理想化的特点。

我心中的理想自我:黑白分明的纽扣。来访者自述:这颗纽扣代表“亦正亦邪”,黑色象征为人圆滑、处事灵活,白色象征单纯的内心。两者兼具是来访者认为的理想状态,但如今自己纯洁的内心被禁锢在灰黑的轮廓中,并被慢慢污染。以上表述印证了其压抑的心理状态,也体现出一些对于理想及现实自我的不合理观念。

别人眼中的我:暗灰色的很普通的纽扣。来访者自述认为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一个十分平庸的、无能的、不起眼的人。体现出来访者较低的自我评价值。

我眼中的他人:一颗很大的蓝色纽扣。来访者表述:他人都是独特的,闪亮的。这体现出来访者内心存在着“他好,我不好”的想法。

第二阶段:启动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与班主任进一步沟通,引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调整对于来访者的教育方法,即采取少批评、多表扬的办法,更多关注来访者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为来访者在班级中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让其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个人价值。此外,适当调整该生在班级中的座位,尽量安排一名温和健谈的学生与来访者同桌,告别最后一排的“独坐”情况,并鼓励学生多与来访者交流互动。

与来访者的母亲沟通,使母亲认识到来访者当下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其改变教子观念,避免大包大揽、“无微不至”,让来访者承担一些家庭责任以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访者在辅导中多次提到自己平时爱走神,经常幻想一家三口出去旅游的场景,足见其对一家三口温暖家庭生活的向往。因此,建议其母亲与其父亲沟通,让父亲能多花一些时间在孩子身上,一家三口平日能多一些沟通交流,多一些家庭活动。

第三阶段: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对来访者进行辅导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埃利斯的“ABC理论”中提到: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因此,想要改变情绪和行为,可以从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入手。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来访者存在着诸多不合理观念,例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笨、反应迟钝才导致了现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等等。为让来访者能够与不合理的观念进行辩驳,咨询师辅助其共同寻找事实依据。在辅导过程中,我要求来访者列出至少十个自己的优点长处,并分别说出印证这一优点的成功事件(个人经历)。由于在咨询当场说出对于来访者来说非常困难,因此将其作为之后一个星期的家庭作业,如果自己想不够,可以求助父母及同学、教师帮其完成,以此帮助来访者增强自信心,学会多角度评价自己,并创设他与社会支持系统沟通交流的机会。

该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很好,在下一次的咨询过程中,通过来访者讲述自己的优点和成功经历,以及咨询师在期间的积极关注,使其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情绪状态也有了较大改善。在对自我的评价打分中,自述从-10分,增长为了现在的30分。

咨询师再次要求来访者选择纽扣来代表自己。来访者一开始拿起一颗最大的蓝色纽扣,即上次访谈中“我眼中的他人”那颗,又放下。自述认为自己与他人一样,也有一些闪光点,但也不宜太过自信,不能骄傲。于是,最终选择了一颗中等大小有金色花纹的纽扣。

在之后的两次辅导中,我能够明显看到来访者心理状态的好转。他开始愉快地向我讲述自己近期被班主任表扬、帮助同学擦黑板和买饭等经历。在这两次的辅导中,我要求来访者绘制了自己的“生命线”,综合自己的兴趣、优势、性格特点,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问题,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同时,了解到自己与理想状态之间能力、个性方面存在的差距。咨询师利用“目标倒推法”,引导来访者思考自己每一个阶段应该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并共同协商制定新一步的行动计划。

经共同商议,期末考试前的行动计划如下:每日能够完成作业并检查后上交;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每天练字15分钟;周末抽出半天时间帮妈妈看店。要求来访者在完成任务后记录每周的感受,在咨询时进行反馈。

第四阶段:通过团体辅导进一步改善来访者的适应问题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以团体辅导(小组辅导)的方式来进一步改善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适应不良问题是较为有效的。

在后期的三次“你、我、他――人际关系主题小组辅导”中,第一场的热身活动为在一盒纽扣中挑选自己的“自我像”,并要求大家根据选择纽扣的特点来做自我介绍。学生在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特点,介绍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之后,学生还一同体验了“戴高帽”“信任之旅”“搭高塔”等活动。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自我,帮助大家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与互信。来访者参加团辅后,在谈感想时也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当发现自己在大家眼里也有那么多优点时,真的既意外又开心。”

第五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在整个心理咨询过程结束后,来访者及家长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表示满意。经过双方同意,结束咨询关系。但要继续巩固咨询效果,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协调与配合。

五、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自我评估: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我觉得心情好了很多,自信心也提升了。现在在班级中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感觉都慢慢步入了正轨。新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和生活计划,虽然简单,但是确实让我尝到了甜头,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辅导的最后,我选择了一颗带花纹的大小适中的纽扣来象征自己,代表有些优点大家都看到了,其实还有一些大家没发现的优点。将来我希望自己能够扬长避短,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家长评价:通过辅导,孩子最近真的开朗了很多,跟我们的交流也变多了。听从了教师的建议后,孩子的父亲也抽出了比原先更多的时间回家陪孩子吃饭聊天,最近一家三口还计划着暑假的外出旅游。能看得出孩子最近心情好多了,现在也在家中帮我分担了不少家务,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不少。

班主任及学生评价:小熙现在和身边同学的交流多了,笑容也多了,还在班里承担起了一些服务工作。上课时,小熙的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不少,甚至课下还开始主动找科任教师询问问题,变化明显。

心理测验结果:抑郁自评量表得分49分,焦虑自评量表得分45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学生 德育教育 个性化方案

职高学生时常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对这类“问题”学生的教育,应深挖其行为形成的原因,找准帮助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拟通过两个案例阐述笔者的探索和思考。

一、两个“问题学生”的案例

案例1:马同学,16岁,高一学生,在校行为散漫,对学习缺乏热情,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经常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冲突。2015年12月27日,周日晚自习后返回寝室时,因未按照学校规定佩戴校卡,被学生会检查人员拦在寝室楼外,该学生情绪激动,与检查人员大吵大闹,经值班生活老师教育未果,经学生处老师教育后交由班主任处理。

案例2:章同学,16岁,高一学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老师交流。2016年1月中旬,因同学开了几句玩笑而与同学大打出手,冲突中,一名同学受伤送医,而章同学仍觉不解恨,甚至扬言要将其杀死。

二、深挖表象下的原因

上述两个案例在职高教学过程中似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一般将其归因为学生思想素质低、行为习惯差等。但这样的原因分析并未考虑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环境对职高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对这两位所谓的“问题学生”的教育,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了解其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其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生活经历等,以便能够对症下药。

经过走访了解,笔者大致了解了两位学生存在行为习惯偏差的“外因”。

首先,是家庭关爱缺失。马同学的父母离异后双方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而且父母都已另外生育有其他子女,该生现在与其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一起生活。母亲离异后,因另外生育了子女,所以很少关心他,而继母也并未提供其所需要的母爱。该生长期生活在被边缘化的状态中,缺少关爱。章同学虽然家庭健全,但父母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其教育也比较忽视。尤其是章同学的父亲很喜欢暴力血腥的视频和电子游戏,该学生自述从小就跟父亲一起看过这些视频和电子游戏。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位。马同学初中的学习经历并不愉快,在家庭中无法得到关爱的情况下,渴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而这种渴望不自觉地变成哗众取宠,同学们敬而远之,老师也将之归为异类,从而导致了其进一步的边缘化。章同学因其喜欢暴力血腥的视频和电子游戏,与同学之间缺少共同语言,逐渐被孤立。

最后是学生自控乏力。马同学在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抵触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与老师“对着干”,对同学则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章同学则沉迷于视频和游戏,导致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

三、制订“个性化”方案

在调查了“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后,笔者针对其特点,拟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对于马同学,首先,请他自己谈谈事情的经过。通过其自己谈,让他在冷静的回忆过程中能够辨明事情大致是非。其次,表示感谢并表达歉意。马同学之所以与生活老师争吵,是出于保护班主任的目的,对这一点要深表感谢,如果每位同学都能和马同学一样有保护班主任的愿望,那么班级里的凝聚力就不会差,班主任带班也会很容易。最后,进行适当的引导。马同学虽然有保护老师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只是留在心里,没有表现在行为上或者说没有正确地表现在行为上,希望马同学能够为班级多做贡献。

对于章同学,首先,肯定每个人都有兴趣,兴趣不分高低贵贱。试着和他聊聊喜欢的视频和游戏,讲讲搜集到的打游戏成才的报道,希望其能够把打游戏过程中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用来帮助其他同学。其次,引导学生区分游戏与现实的区别。从游戏谈起,尤其是游戏中人可以复活,但现实中人却不能复生,如果把游戏中的规则放在现实中会产生哪些后果。最后,要求家长协助教育。通知家长到校单独面谈,介绍章同学在校的情况,以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要求家长协助学校教育,尤其是家长要戒除对血腥暴力视频游戏的嗜好,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健康的家庭环境。

四、反馈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同性恋;自我认同困难;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77-02

一、一般资料

韩某,男,21岁,汉族,大一,身高171公分左右,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庭条件相对较为贫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务农,父母亲均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第一次进入咨询室时穿戴整齐,对问题的回答清晰,思维正常,自知力完整,有焦虑情绪,能够叙述问题,有主动求助的愿望和行为。但是在咨询室里容易紧张,坐姿有些僵,声音时有微颤。针对其情况,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其阳性项目数为45项,人际敏感均分3.11,抑郁症状均分2.23,恐怖症状均分2.14,强迫症状均分2.1,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均分低于2.0。其他两项躯体化和饮食睡眠均低于1.15。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同性恋,内心忐忑不安。学习下降,人际敏感,有些强迫行为,此状态持续4个多月。

个人陈述:韩某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一弟弟。爸妈都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老百姓。对他呵护备至,甚至达到越俎代庖的程度。以至于现在他连牙膏牙刷等最基本的日常用品都需要从家带。进入大学后从没进过超市购物什么的。小时候,爸妈不允许的事,不允许玩的东西,他绝不涉足,很乖很听话的一个孩子。上学后,很听老师的教导,学习成绩还不错,因此不断得到老师的表扬,从而强化了学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他的童年在风平浪静中渡过。升入初中后,迎来了青春期的骚动,以及对异性懵懂的憧憬。然而他却发现自己对同性充满着希冀、渴望,对异性没感觉,甚至讨厌某些女生。压抑着这个秘密,走过初中、高中。由于高考失利,复读一年后依然不理想。劳苦的父母亲不顾自己的艰辛,依然支持他上三本(学费高昂)。于是他心怀着对父母愧疚感恩的心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然而进入大学后,本我非常渴望同性的爱恋,看到男性的身体,会有生理上的悸动。而自我、超我又无法接受同性恋这样的在中国这个社会文化背景下,不被主流接受的价值取向,认为自己变态,对不起父母亲,爸妈辛辛苦苦培养他上学,怎么会培养个变态?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觉得他的行为不能被家人、朋友、同学、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所接受。而且还将给父母亲带来耻辱。受不了别人的议论纷纷,认为舌头是会杀人的。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敏感,避讳同性恋三个字。

辅导员反应:来访者平时一般独来独往,爱学习,内向,不爱说话。

四、评估与诊断

1.主要表现:(1)对别人的言行敏感,心情郁闷。(2)内心渴望同性别爱人,但又不敢去追求。(3)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2.心理问题的原因:(1)生物因素:来访者身体健康,无过往家族精神病史。(2)社会因素:①严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父母、朋友都不知道来访者的状况。②负面性生活事件:张国荣的自杀事件对来访者刺激很大。③文化因素:主流的中国文化不接纳同性恋行为。(3)心理因素:①错误的认知观念:主要是对同性恋的不客观的认识。②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追求完美,敏感软弱,朋友较少,依赖性较强。

3.诊断与鉴别诊断:(1)本人对症状自知,有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症状,可排除有重性精神障碍。(2)精神性同性恋诊断:“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来访者不仅在思想和心理上依恋同性,生理上也渴望同性的,只是没有肢体接触。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韩某共同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初步确定:

1.近期目标:(1)改善其人际敏感的状况,降低自己对周围人的过于敏感的反应;(2)改变其错误的认知观念,主要是对同性恋的不客观的认识。

2.长远目标:有效提高处理各种生活事件能力,培养独立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自我认同感。积极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

六、咨询方案

1.明确咨询师和求助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遵守保密性原则,共同商量咨询目标。

2.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共6次。咨询收费:校心理咨询中心对本校学生免费,故学生不需支付费用。

七、咨询过程

本案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②心理帮助阶段;③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过程:

第1次咨询。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找出韩某当前急需解决的目标。方法:倾听、具体化、放松训练。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尤其强调保密原则。(2)与本人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使韩某得到充分的渲泄,释放内心的焦虑与冲突。(3)布置家庭作业,采用放松训练缓解求助者的敏感情绪,并让求助者做家庭作业(①每天抽出40分钟左右锻炼身体。②主动去跟别人聊天,结交朋友。体验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2次咨询。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确定问题:提问及自我审查技术;(3)检验表层错误观念。(4)减少强迫行为。方法:心理测验、认知行为疗法。过程:(1)讨论家庭作业,韩某对放松训练法的反馈。(感觉他心情好一些,说话更流畅。)(2)观看大量有关同性恋的相关信息,包括概述、历史、国内外发展情况、人口比例、形成原因、法律的解放、同性恋婚姻状况、如何理性看待同性恋等。(3)双方共同确定咨询目标,矫正对同性恋不合理的认知。(4)布置家庭作业:①把认为自己想法不合理的地方写在本子上,并写出想法合理的地方。②从成长经历中自我剖析对现在心理问题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韩某本人,结合问题行为做出初步分析,一起探讨韩某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第3次咨询。目的:(1)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2)认清自己,为所当为,能够去做好眼前的事情。方法:谈话法、面质、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理念)。过程:(1)有了对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以及分类的掌握。我们一起探讨成因,他否定了遗传因素。结果断定他是单一性精神性同性恋。(2)同性恋在中国毕竟是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这也是他痛苦的根源,渴望的东西不敢去追求。(3)对于同性恋,只有欲望却没有行为的尝试。所以鼓励他去尝试一下,看看同性恋的方式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第4次咨询。目的:(1)继续帮助来访者纠正其对同性恋认知上的偏离,诸如以一概全,放大负性评价等。(2)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方法:谈话法,角色扮演,认知行为疗法。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通过对家庭作业的分析,使求助者明白,是对同性恋过于偏激的认识使他产生了心理冲突,但是导致了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他对未来事件的过低评价。(2)继续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核心的错误观念:并运用灾变祛除技术帮助求助者认识到他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过分夸大灾难后果,从而祛除他对自己未来的过分担心。运用角色扮演的技术,帮助来访者减轻对周围人的过激心理反应。(3)布置家庭作业:①记录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②运用“正强化”技术,每天抽出十几分钟时间去想象,体验自己曾经有过的愉悦、舒缓的心境。③调查更多人对待同性恋的态度、看法。

第5次咨询。目的:(1)继续巩固咨询效果。(2)共同分析来访者进展缓慢的方面,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过程:(1)反馈作业,人际交往有所改善,抑郁焦虑症状基本消失,心理状态比较稳定,偶尔还会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不踏实。但基本能带着这种痛苦去做事情。(2)谈谈那些进展缓慢的方面,共同分析一下原因,协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让来访者积极参与,积极寻求自助,相信个人的潜力。(3)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进一步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

第6次咨询。目的:(1)继续巩固以前咨询的成果。(2)鼓励来访者积极地去面对生活,相信明天会更好。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过程:(1)来访者叙述这一个月来自己积极的变化,并给与正强化。(2)向来访者讲述积极心理暗示的意义,希望他每天给自己来点积极的心理暗示。诸如,相信不久的将来,开放的中国将会以宽容的心理解、接纳同性恋群体。(3)再做SCL-90心理测验,虽单项均分都低于1.8分,仍需来访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4)基本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帮助求助者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新的认知行为模式应对未来生活。(5)最后告知来访者有需要随时欢迎来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评价。(1)韩某情绪明显好转,自述“人际敏感得到改善,强迫行为基本得到控制,能够静心学习”。(2)辅导员观察:“韩某较以前更乐观主动一些,能够积极地面对问题,课堂回答问题更自然,不像以前那么慌张”。

个人基本情况自述范文第5篇

一、研究背景

特定的教育背景及考试文化是进行反拨作用研究的重要因素(Bush,1998;Read,1999)。“若要检测特定的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就必须充分理解该考试的教育背景”(Cheng & Curtis,2004:11)。本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适合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考试类型及质量检测的基本情况。

(一)中职商务英语学生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被看作是中学教育的失败者,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能力与同龄高中生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是英语专业,但英语水平并不高。由于生源的原因,不少学校对读该专业的学生没有特别的英语水平要求,因此导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出自内心想学好英语的,也有应父母要求而来,把商务英语专业班当作是英语补习班打发日子的。总体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是特别高。加上没有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不少学生在中专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英语学习的热情,英语教学成效不高。

(二)适合中等职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考试类型

目前适合中专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考试主要有公共英语一级、二级考试,但该类考试不是职业能力考试,只是一般的英语知识水平考试,对学生今后求职就业的帮助不大。而专门的职业考试如BEC,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高不可攀,以学生的英语知识与专业水平,通过的可能性极小。

(三)目标考试

广州市中职商务英语质量检测考试始于2006年,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进行。该考试是学业考试也是能力考试,考查的不仅是学生两年中专业英语学习的情况,还检测学生在商务场景下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能力。考虑到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无适合的职业证书可考的情况,2008年广州市中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检测与LCCI认证接轨。接轨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检测成绩及格,可直接申请LCCI商务英语一级证书,优秀考生可获得LCCI推荐就业(Deng,2009)。此举解决了中职商务英语学生无证可考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英语学习和运用的自信心,提高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拓宽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理论综述

(一)反拨的定义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反拨”指的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Wall,1997:291)。许多研究者对“反拨”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Hughes认为反拨就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Hughes,1989:1)。而对于Shohamy而言,反拨作用是因于外部权威性考试而产生的对学校外语学习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以及考试对考生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Shohamy,1992:513)。Messick则将反拨作用解释为“考试影响语言教者与习者去做他们原本无需去做之事的程度”(Messick,1996:241)。而Bachman和Palmer指出反拨作用也可被看作是考试对社会及教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的一部分(Bachman & Palmer,1996)。Bailey在综合各研究者对反拨作用定义的基础上对反拨作用作出了以下的结论(Bailey,1996:259):1)反拨作用通常被看作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2)该作用被广泛认为是存在着并且重要的;3)然而对其准确的本质及工作机制的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

(二)反拨作用的种类

反拨作用可为积极亦可为消极,取决于它对学习者的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的促进或损害程度(Bailey,1996:268)。积极的反拨作用指考试给考生带来的好处。如果教师与学生对考试持有肯定的态度并且愿意为之而共同努力,反拨作用则为积极的(Cheng&Curtis,2004:11)。如Buck所言,当考试明确了教育目标要取得的成果时,“它迫使师生专注于这些目标而此时考试对课堂产生的反拨作用就非常有益”(Buck,1988:17)。

对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消极的反拨作用(Cheng&Curtis,2004:9)。其实对考试的控诉自考试产生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考试所引导,多少都会在教学上强调考试的内容,以及如何通过考试。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忽略对通过考试没有直接帮助的科目和活动”造成对“课程的扭曲”(Vernon,1956:166)。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本校08商务英语班的52位学生,他们于今年6月28日参加了市中职商务英语质量检测。在本文调研进行时他们已经学完了Business Startup,商务英语函电,仍然在学的是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及商务英语听说。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两种,问卷调查与访谈。数据收集于5月底6月初,收集数据之时学生已经备考了3个月左右,距离考试时间一个月左右。问卷调查在笔者授课的课堂进行,当天发出问卷50份收回50份,无废卷。笔者详细介绍了本问卷的目的,并告诉学生问卷的结果仅供研究使用,不会对他们的成绩造成任何影响。

访谈在问卷调查之后进行,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述的考试态度及备考情况结合任课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分成A,B,C共3组,每组2名学生。其中A组为考试动机很明显的学生,他们表达了要通过考试的强烈愿望,任课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也为学习认真刻苦。B组的学生表达了要通过考试热切希望,但据任课教师观察并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C组的学生对通过考试的愿望不是特别强烈。附表二提供了各组学生的自述动机及任课教师的一般评价。除了与学生的访谈之外,笔者还与主要科目的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四、研究结果

(一)总体上学生对该考试持有积极的看法

根据表1可见学生非常重视该检测,多数学生希望能通过考试获得认证。他们中多数人认为通过考试不仅是英语能力的证明,也是未来工作的敲门砖。在访谈中受访的学生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希望能通过考试的愿望,并表示通过考试就是对他们英语能力的证明,对他们今后的求职有帮助。如B2说:“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英语,怎么说都要拿个证吧。一个英语证书都拿不到的话也太对不起自己了。”

尽管每个学生都希望能通过考试,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为考而付出努力。在学生的愿望与行动间仍然存在一些的差距。根据任课教师的观察,仍然有少部分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课后也不练习。理想的反拨作用应如Alderson & Wall所推断的能对学生的动机与行为产生影响的(1993:119)。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按其动机行事,毕竟动机与行为之间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教师怎么教,或者是学生本身对自己未来的看法。如在访谈中C1提到:“我觉得我今后不会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所以我没有其他人那么在乎这场考试。当然了,能通过考试拿个证最好,但是如果拿不到我也无所谓。”这也验证了Alderson and Wall所提出的反拨作用并非对所有学生都有影响的假设。

(二)考试促使学生增加了英语学习的时间

从下表可见与上学期相比,学生本学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显著增加。不花时间学习英语的比率由20%下降到8%。花半小时到一小时学习英语的比例由12%增加到46%。92%的学生花时间学习英语,较前增长了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的访谈结果也表明自备考以来,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明显增加。时间主要花在预习和复习上,当然每人所花的时间长短不一。如A1说:“我以前放学后很少摸书的。但是现在每天会花半个小时左右复习一下那天学的内容。然后晚自习的时候我会预习一下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尤其是商务英语阅读。因为不复习的话我听不懂老师说什么。”B2说:“当你看到大家那么认真复习,自己不努力一点会觉得不好意思。”C2则说:“以前基本不练习口语的。现在放学后有时就会和舍友练一下简单的口语。然后我还会背背课后的对话,我以前是不做这些事的。和我自己比,我觉得自从知道要参加这个考试,我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多了。当然和其他好同学比起来,还是不够多。”

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背景下,对于这些中低等英语水平的学生来说,能促使他们多花些时间在英语学习上是一件好事。正如该班的任课老师说,以前放学后要留下来读书都很难,现在他们不少人都会自觉留下10到15分钟练习口语或做作业。哪怕不是为了考试,这也是件好事。这事实上符合了Messick所描述的反拨作用,即能让学生做他们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

(三)导致学习范围与学习内容缩小

备考以来,学生英语学习的范围与内容有一定范围的缩小。如表3所示,90%的学生将课本作为备考的唯一学习资料。只有10%的学生同时使用其他的学习材料。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其实不仅仅是在英语考试中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流利的英语使用者(Cheng,2008:34)。缩小的学习范围与内容实际上没有达到听、说、读、写均衡发展的培养目的。在学习中学生的听与说的训练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多是基于课本并以考试为中心。但考虑到中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学习内容未必是件坏事。毕竟过犹不及,与其多而泛,不如少而精,把握好重点。

(四)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清晰,懂得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尽管考试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不至于大到让他们无法承受,因此这种压力其实是动力。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晰个人学习的目标,明白学习为自己的道理也促进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表5的数据验证了Von Elek(1985)的看法,即考试能让学生对个人的进步以及熟练程度的评价承担更大的责任;考试促使学生学会判断不足,对个人总体的能力和技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标。如访谈中B2说道:“知道通过考试的话拿到一个职业证书,我学习的干劲更足了。可能别人不觉得我有很明显的进步,但是我自己能感受到在学习上发生的变化。比如上课更认真听讲,课后能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该班班主任也表示,自从备考以来班级的学习气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晚自习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讲话或无所事事,现在这种状况比较少见。学生们要么看书,要么做阅读或写作练习,有的练习听力,有的练习口语。

五、结语与教学启示

总体上看,与LCCI证书接轨后的中职商务英语质量检测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反拨作用。

1)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强烈,有了更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努力的方向。

2)多数学生能更清晰地意识到个人在学习中该承担的责任,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

3)对于不同的语言技能,学生在态度上及学习策略上有所改变。

4)根据考试的内容,学生对某些语言技能的关注度比其他技能高。比如对写作的关注明显高于听说技能。

5)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的技能。

6)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班级的学习气氛,尤其是晚自习期间的学习氛围。

但该考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反拨作用。如缩小的学习范围及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的趣味性有所降低,有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课堂活动被忽略了。过于关注考试导致课堂相对枯燥乏味,容易导致一些意志力不够强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单一的学习策略和题海战术让学习变得比较枯燥。过于关注考试的内容导致了部分语言技能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如听说技能,影响了学生语言四大技能的均衡发展。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真正的语言技能与技巧,并能将之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正确理解考试的目的与意义,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正确看待考试不能因为考试而忽略了某些技能的教学和教法,只有正确理解该考试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考试带来更多积极的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Alderson,J.C.and Wall,D.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115-29.

[2]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Buck,G.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Japa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JALT Journal,1988,(10):15-42.

[4]Bush,M.A socialcultural view of washback in Japa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s.Unpublished manuscript,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Toronto,Ontario,Canada,1998.

[5]Cheng,L.The key to success: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in China,Language Testing,2008,25(1),15-37.

[6]Cheng,L.& Curtis,A.Washback or Backwash: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Testing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Cheng,L.,Watanabe,Y.and Curtis,A.,(Eds),2004: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4:1-17.

[7]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8]Messick,S.Validity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Language Testing,1996,(13):241-56.

[9]Read,J.The policy context of English testing for immigran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lloquium,Tsukuba,Japan,1999,July.

[10]Shohamy,E.Beyond proficiency testing:A diagnostic feedback testing model for assess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76):513-21.

[11]Wall,D.Impact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In:Clapham,C.,Corson,D.(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Volume 7: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Kluwer,Dordrecht,1997:291-302.

[12]Vernon,P.E.The measurement of abilities(2nd ed.).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