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德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德育;意义阐述
高中阶段的学生除了要应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在高考之中发挥失常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在思想方面出现了问题,顶不住高考的巨大压力,缺乏战胜高考的必胜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所以,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要给予德育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而建立起强大的内心来。
一、德育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顽强的意志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并不是要直接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这中间要经历三年这样一个看似短暂却又十分漫长的过程,很多学生在高中最初阶段成绩优异,学习状态饱满,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压力的临近,很多学生的意志力明显不足,学习成绩下滑严重,当压力来临的时候甚至出现崩溃的现象,这是每一个学生也是每一个教师的遗憾,所以我们要在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进行着重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建立起顽强的意志,以应对高考备考中漫长而艰巨的学习历程。
二、德育能够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良好的心态也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困难,而当突然遇到困难的时候,心态不免出现失衡的现象,情绪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而影响自己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态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以一个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战胜这个艰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迎接最终的胜利。
总而言之,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德育以充分的重视,因为即便是我们的学生具备了过硬的知识储备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取决于我们的学生内心是否强大,而这恰恰是德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我们的德育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增强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心态也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时刻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每一天的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德育;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02-01
20世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学教育成为主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盟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及教育方法都存在着许多弊端。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智育水平,促进了当代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亦使得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有必要加速发展。
一、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
(二)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中职学校德育的视野。素质教育注重日常实践,不仅强调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更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具备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努力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形成一种完善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弘扬人文精神。素质教育的目标弥补了德育目标的缺陷,主张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注重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力,这就使德育目标得到了完善,使德育的内涵和目标向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
三、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优势
素质教育能够传承社会道德文化,素质教育构筑道德素养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自我塑造的重要性,对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都有着更为积极有效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适合德育对象的接受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德育工作者要将德育内容寓于美感教育之中,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素质教育是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德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发展,利用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创新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的总体发展要求的,是符合德育创新的特点与规律的。
四、发挥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德育功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社会变革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汹涌大潮,引起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社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也给当前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另外,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容乐观。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教师质量不高。学术研究的近亲现象影响了教师在学术上创造性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差,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岗位意识,缺少责任心。许多学校在师资配备方面都明显倾斜于理工科,并未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意义。同时,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面临严峻的挑战,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给传统教育带来很大影响。还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不利影响。
实现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有:提升教师的素养,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要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进行素质教育,要强化中职学校教师高尚人格的养成,要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融入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将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教学相长。同时要探索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机制,优化课程结构,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融为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形成健康、完美、和谐的人格。还要构建综合素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当前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强化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监督指导性。大力改善校园环境,优化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制定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素质教育德育工作更应如此。
参考文献
[1]杨建义.人文素质教育:机遇与挑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韩源.简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财经科学,2008.
幼儿学前教育生活教育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着明显的诱导作用,促进儿童认知及各方面的发展。如,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活动、学习活动、运动及游戏。要进行这些活动,生活教育无凝成了一个保障其他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生活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在家庭中有家长祖辈的帮忙,可是一旦脱离了家庭进入社会群体中生活,他们要学会基本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比如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基本能力。
刚入园的幼儿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有些幼儿强一点,有些弱一点。我们教师要说教和手把手的去教,也可以用朗朗上口的儿歌,有趣的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探索穿脱、折叠衣物的方法,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自己动手练习来获取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后,使孩子们会渐渐适应起来,有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并且随着年龄上升的特点会越做越好。但由于我园地处县城,外来打工谋生的子女众多,很多家长们根本不关心子女们在幼儿园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更不用说对生活教育的重视。有些幼儿尽管在园期间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隔天或者隔星期,他们又会把自己家里的不良习惯带到园里来,这不但为自身带来了负面效应,还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正常生活习惯,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做到家园一致十分困难,幼儿也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让家长理解我们的工作和良苦用心,保持家园一致让他们知道,好的生活习惯影响到孩子的未来生活甚至一生。
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这种现象存在于家庭教育做的不够到位,事事包办代替,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发展权。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把握好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多动手实践环境的创设,促进每个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像一个人可以想象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二、怎样引起学生的重视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意象艺术的资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学生在思考与讨论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课程资源,主动参与交流。
2.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方法探究不同美术类型的艺术特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研究的方法。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他们能独立探究解决。例如:在比较与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分辨出艺术家的主观表达意图以及影响形成个人风格的主要因素。这种学习方式直观、感受快、启发效果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愿望。
3.诱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艺术多元性的理解、包容与接受,培养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以艺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比如:讲述凡・高选择向日葵作为自己研究目标获成功的事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达利创作《内战的预感》也说明了艺术家心里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感知意识,引起共鸣。
4.倡导学生学以致用,联系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意象艺术形象,并动手创作,学生亲身体验创作的心灵轨迹,尝试创作的滋味,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而朗诵散文,创设艺术情境,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实践综合教学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
三、教会学生质疑
课堂教学中的三分钟质疑,虽然时间不长,但让学生当场质疑却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有了问题,教师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通过当场反馈教师才能知道教学预设的目标是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共存,会让教学变得更实际和有意义。如在本课质疑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意象艺术都采用变形与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问题就提醒了我,界定意象艺术不能以表现方式作为评价作品类型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学生懂得“意象”相对于“实像”,它不是客观现实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意”中之象。因此,意象艺术也可以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见不到的形象(情景)。例如:石涛的中国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一例。这幅作品看上去像一幅具象艺术的作品,实际上它属于意象艺术。当然,在一节课里就要让每一个学生一下子就把意象艺术弄得一清二楚也是有困难的,需要针对学生的认识,在今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中,不断深化知识面,提高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课堂语言要言之有序。
人们在社会上的事情总是有头有尾的,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当我们思考问题或向别人进行语言交际时,是用一定的语言材料进行的,都是借助于语言实现的。事情有首尾,语言则是有序的。“言之有序”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
在一次课上,讲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以后,为了加深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认识,我在课上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②正方体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③计算它们体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由于学生对体积概念刚有所认识,学生由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空间概念的又一次发展。教师把形体概念混淆对学生发问,学生在没有充分掌握形体概念的时候就不可能按老师要求回答出来。往日积极回答问题的现象消失了,有的同学也回答不出问题的实质,同学们都闷闷不乐。结果我精心设计的课堂教案,未能如愿完成。我接受了这课的教训,及时修改了教案,注意了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于是在另一个班的课上,只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上我提出: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正方体属于不属于长方体?②长方体能否看作一个正方体?结合实物和图形比较。教师经过这样言之有序的发问,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准确地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对比,我认为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清楚地展示问题,准确、清楚、流利的发问,同时注意发问语言间轻、重、急、缓,引发学生思维,这样引导,学生可以从字面理解,深入到物体的本质,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有正确的思路训练,抓住了思路的基础,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二、课堂设疑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所采用的一般步骤。课堂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能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在课堂语言运用上,目的是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圆锥体的体积”时,在学生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它跟学过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先来观察老师手中的铅笔(一支圆柱形铅笔)。②如果把这支铅笔横切成若干段,每一段各是什么形体?为什么?(圆柱体)③拿起我们使用的铅笔观察,如果把卷笔刀卷过的部分截去是什么体呢?(圆锥体)④现在谁能回答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存着什么关系?(部分与整体)⑤这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用这样的语言回答,学生都能掌握了公式推导的关键,有了清新的思路,推导出公式可牢记不忘。
三、课堂语言要有趣味性。
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较容易做到,而数学教学中尽是些数字、符号和抽象概念定义,因此,有趣味的教学语言运用于数学教学之中更为重要。如何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把课堂教学搞的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有感情的激励,有求知的满足,有进步探索的愿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组织动机激励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