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体育 选项教学地方特色体育

我国农村的体育教学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全面,例如: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玩,还不如多上文化课,将来考个好大学;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活动,锻炼身体,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发展等等;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将会大大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重视农村体育教学是各界学者比较关注的事情。新课改要求课程的设置要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高,因此,在农村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选项教学势在必行。农村高中体育的选项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更有助于地方体育特色的形成。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育与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

一、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农村高中体育教学在观念上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经过对家长和学生的走访调查,得出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依然保持“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走出农村,过上好日子”的陈旧观念。虽然高考中设置有专门的体育考试,但对农村的高中生来说,只要在高考前一个月,抽出下午活动课的时间到操场上练习体育达标测试那几项即可,平时的体育课对学生来说就是奢望。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不要紧,多花点时间在文化课上,争取将来考个好大学,光宗耀祖,改写人生。农村高中生以及家长,甚至包括学校领导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是影响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农村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观念单一。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农村高中体育教学只注重教学的内容,在乎教学计划是否完成,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喜欢哪项体育运动等等;这些都导致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艰难进行。

(二)教学资金短缺

农村大多数都是公办学校,高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收取的学费和书本费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勉强能够维持学校的正常开销。而体育课程不仅需要特定的场地还需要更多的体育设施,而农村的高中无力承担高额的设施费用。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某所农村高中在给学生上排球课时,全校只有一个排球,每次上课学生都要分成八组,每组八人,轮流进行训练。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就自由活动。这种条件严重影响了农村高中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教师教学水平不高

在农村师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相对于其他文化课的教师,体育教师的不足尤为严重,经常是一个年级四五百的学生只有一个体育教师。而专业的体育教师更少,大多数都是由其他课程老师兼职体育教师。某所农村高中的体育教师由学校挑选有一定运动“天赋”的男教师替代,一些通常的篮球、跑步等基本项目还可以应付,其他的例如:铅球、排球、健美操等具有专业性质的体育项目就直接取消,不在体育课程设置范围内。综上所述,目前亟待寻找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提高农村高中体育教学质量。

二、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是针对学校和学生两者所创造的,是新课改下的产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校而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学生的多寡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需求等多种条件来设置体育课程的训练项目。对学生而言,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来选择体育项目,这样的形式不仅打破常规教学中一刀砍的教学现象,使学生的发展更加的多样化,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对农村的高中体育教育来说,既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不需要大量购买各种体育设施,根据学生的选择置办即可;又能够更好的培养具有体育“天分”的学生成才,来改变农村地区对高中体育教学片面的认识和落后的观念。

三、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有助于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运动都是适应环境的开始,体育活动也是如此。因此,不同的地区将会形成不同的体育项目,例如:山区的人们喜欢攀岩、平原的人们喜欢跑步、草原上的人们擅长骑射等等,因此,农村高中的体育选项教育将有助于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

(一)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为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纵观古今可以看出,地方体育特色是永恒的存在。各种体育项目都会有文化的烙印和地域的色彩。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名人”效应比较明显,在某高中曾经有位女学生因为酷爱打篮球最终成为当地第一位被大学录取的特长生,毕业后在当地一所不错的高校任教,在她之后,当地的高中就逐渐重视篮球的培养,随之组建自己的篮球队到各地比赛,慢慢的演变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色体育文化。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并有学校的配合和支持更有助于其成长和成才,为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为地方特色体育的形成培养人才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向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要体系,学校加强教育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阶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管理是人们的一N社会行为活动,其中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学校,主要的人员组成是领导、教师和学生,而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是其余成员的服务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所以,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改革传统的、固有的师生管理模式,激发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的热情。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合理的、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促进教育模式的全面转轨,培养并增强教育事业的整体活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劳资之间分配不均。当前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实施的是工资制、课时制度,教师的工资与讲课的课时是有关系的,这对提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升。但是仅仅将授课数量与教师工资结合在一起,是非常不科学的,将教师的工作简单的规划为自己完成多少工作,将教师的工作简单化,没有结合教师教书育人的特点,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教学的态度,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品德得不到发展,并且利益心、物质心、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教师的资源并不会得到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影响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

2.校长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领导体制的变革,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主要的领导体制就是校长负责制。这种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校长手中没有实权的现象。根据当前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校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办学方案、目标、管理策略、管理方式等等,身上承担的责任比较大。校长负责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但是也有其不科学性,校长自身负责,校长权力过大,没有权利监督机制,校长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没有办法制约权力的欲望。校长绝对的权力没有办法产生民主的管理气氛,没有办法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加强对校长负责制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进行创新。我们国家教师的聘任制度一直实施到今天,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终身制、能进不能出等传统的人事制度依然实施到今天,这将制约教师聘任制的进步与发展,发展教师的聘任制度任重而道远。因此,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需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对其的改革,实现管理作用、教育效率的统一。

三、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1.做到以人为本,实施自主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要将人作为管理的根本与核心。“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等,这些人对学校管理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要坚持学生为第一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理念,教师需要关心每个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道德、品质等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发展,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更好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建设学校教育的网络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发展方向、教育政策、师资建设、教学设施等等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长久以来,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获取知识、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网上的学校与教学活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环境已经大大的改善了学习的环境与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加强网络教育,优化学生的学习条件,拓展学校教育的内容,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3.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的监督机制。教育教学是基础活动,制度是保证教育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举措,监督是保证制度有效实施的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必须要拒绝腐败现象。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惩罚可以增强制度实施的说服力,制度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监督可以彻底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要建立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与监督机制,拥有监督队伍,明确监督制度的责任,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进行下去。

4.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在当前校长负责制下,学校管理需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因此需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认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要从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让学校教育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惠娟.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215221)

以课堂观察为主要研究方式,既有翔实的数据呈现和生动的情境描述,又有行为案例的诊断与深入有据的思考——这,不失为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理想方式。我们的研究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背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以下是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日记,观察主题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上周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下周一开一节课,开课目的不详。心中总惦记着这次“空降式”的开课任务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今天,这“谜团”总算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原来是进行一次关于有效提问的课堂观察活动。

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了,孙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

如果没有这么多数据表的统计,打死我也不相信:这节课共提了63个问题?!我的备课本上明明只有13个问题呀!怎么会这么多?

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倒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更能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

教学现象之假设1: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推断论证1: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那么,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

教学现象之假设2: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教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有了深刻的感悟,作出了精彩的回答。

推断论证2:在教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提问的数量就变多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这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就存在问题呢?——这种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

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

这位教师的困惑,得到了同事们的“呼应”。当时,我们语文教研组分工合作,以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记录下这位执教教师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课后大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这40分钟的一堂课,教师居然提了63个问题,也就是说,这堂课平均每分钟提问1.6个。这个数字太让人震惊了!课堂提问频率如此之高,这是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课堂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什么还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但这一组“硬碰硬”的数据,是摆在面前的“铁的事实”,无声地显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的差距。

二、对比:引进“他者”,寻找症因

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呢?我们不断地摸索着。

“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当处于同一水平的研究团体——教研组内部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提倡‘法外的思想’的法国著名思想家列维纳斯,在人们普遍把‘我’当作重要的东西时,反其道而行之,在‘主体’和‘自我’之间引入了‘他者’的概念,即在现象学的‘在场’概念中提出了‘不在场的在场’,从而形成了独创性的思想”,由此类推,从外部寻找一个或多个“他者”引入我们这个团队,即所谓“专家引领”的方式,是解决教研组内部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于是,我们选择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开展对比观察,找到了症结所在:

第一,教师没有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玛丽·巴蒂·罗,美国的一位大学科学教师,她在倾听了数百例课堂教学录音后,发现了教师课堂上“等待时间”的重要性。她把课堂上周期性的、简短的沉默称为“等待时间”,她发现教师的“等待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1秒,而她以及她的后续者经过反复研究,证明了“将‘等待时间’延长到3~5秒的教师对他们的学生和自己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效果”。反观上述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提问频率过高,导致学生忙于应付而无暇思考,回答的问题停留于浅层次,学生的思维也就无法向纵深递进;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不停地增加,结果必然是——不停的问与频繁的答串联了课堂。

第二,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课堂提问虽然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占鳌头,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第三,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点拨之功有待磨练。

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由于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而执教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没有收到相应成效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无奈之下,教师只能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期化解这一尴尬局面,导致问题越问越多。其实,其中的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由于教师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使有效问题变得无效甚至负效了。

第四,“优质提问”太少,提问技巧有待提高。

执教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是13个,然而遇到具体的课堂情境却突变演化成了63个,可见,很多问题都属于“临时性”问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加里·D.鲍里奇教授等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而这些“半路”衍生出来的“临时性”问题,缺少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内容,大多属于简单的回忆性问题、事实性问题、验证性问题和知识性问题等,处于浅层次、低认知水平的状态,缺少思维的纵深度与逻辑关系,质量明显不高——课堂上的“优质提问”太少,必然影响到其实效性。

所谓“优质提问”,应具有如下5个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2)清晰的内容关注点。(3)能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4)面向“群体”而非“固定团体”。(5)非偶然性的。

三、跟踪:聚焦于教学行为的改进

一年之后,我们又对这位执教教师进行了一次跟踪观察,两次观察数据汇总如下:

第一次,教师共提问63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的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

第二次,教师共提问36个,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1个,占86.1%,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的问题4个,占11.1%,主要集中在过易问题上。无效问题1个,占2.78%。两次课堂的提问数量及其对比统计折线图、有效率柱形图分别如表1、图1、图2所示。

从这些统计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两次课堂提问的变化情况:第二次的提问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数量呈低位运行状态;两次课堂的提问有效性明显呈上升趋势,即第二次的提问有效性高于第一次。这个观察结果可归纳为简单的一句话:第二次课堂,单位时间内(一堂课40分钟)的提问数量明显减少,提问质量却有明显提高。

这组数据也表明,课堂观察,促使这位执教教师深入反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的种种问题,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上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具体到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1)注重解读教材,提高了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决定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执教教师除了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还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保证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执教教师运用倾听与等待的艺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提问质疑的机会,这从提问数量统计图中就可以看出。(3)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第二次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如小组讨论、写话训练、班内辩论等。(4)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比如课堂的第7时段(是提问数量最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细小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自由读书、品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教师才给以点拨性提醒,通过这种具有暗示性的点拨“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体育教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研究复方二甲双胍胶囊中盐酸二甲双胍的人体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交叉口服复方二甲双胍胶囊和盐酸二甲双胍胶囊,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血浆中二甲双胍的浓度,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 口服含500mg盐酸二甲双胍的复方制剂及其单独制剂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8±0.6h 和1.8±0.7h;峰浓度(Cmax)分别为2.11±0.48mg/L和2.06±0.52mg/L;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98±1.19h和2.70±0.58h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87±2.61mg/(h·L)和10.28±2.44mg/(h·L),经统计分析,两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口服复方二甲双胍胶囊对盐酸二甲双胍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7±11.0)%。结论 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关键词】 盐酸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相对生物利用度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 in healthy male volunteers.Methods A single oral dose of 500mg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in compound metformin capsule (CoMET) or in conventional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capsule (as reference formulation, MET)was give to 20 healthy male volunteers i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design. Drug concentration in plasma was assayed by reversed-phase iron-paired HPLC.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CoMET and MET were as follows: Tmax1.8±0.6h, 1.8±0.7h; Cmax2.11±0.48mg/L, 2.06±0.52mg/L;AUC10.87±2.61mg/(h·L),10.28±2.44mg/(h·L) respectivel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apsule formulas (P>0.05). The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CoMET to MET was (105.7±11.0)%.Conclusion The two capsule formulas of metformin hydrochloride are bioequivalent.

【Key words】 metformin hydrochloride;pharmacokinetics;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二甲双胍(metformin,MET) 是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它主要作用于胰岛外组织,抑制肠吸收葡萄糖,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原异生,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由于它降糖作用明显,不引起低血糖,可明显降低餐后高血糖,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它还改善胰岛素抗性等[1,2],因此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增加适应证,降低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将其与格列本脲合用,用于治疗各型糖尿病。笔者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对口服复方制剂后血浆中二甲双胍的浓度进行测定,以研究其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药物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旨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复方二甲双胍胶囊:(250mg盐酸二甲双胍+1.25mg格列本脲)/粒,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0723 。盐酸二甲双胍胶囊:250mg/粒,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07047。盐酸二甲双胍标准品:常州兰陵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207001 。乙腈为色谱纯,磷酸、三乙胺、高氯酸、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分析纯,水为三蒸水。

1.2 仪器 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SPD-10AVP检测器;HS色谱数据工作站V4.0,CT-21处理器;SORVALL低温高速离心机。

1.3 试验对象的选择 健康男性志愿者20例,平均年龄22.8±1.5岁,平均体重60±8.5kg,平均身高1.70±0.12m。所有受试者在参加试验前均接受全面体格检查,包括心、肝、肾功能、血象等,检查结果提示均正常。受试者无药物过敏史,并在3周内未有任何服药史及吸烟史。

2 试验方法

2.1 给药方法及样品采集 2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A 、B两组,采用自身交叉对照,A组先给予复方二甲双胍胶囊2粒,经1周洗脱期后再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胶囊2粒,B组则相反。受试者隔夜禁食,试验当日,清晨空腹口服复方二甲双胍胶囊(CoMET,受试制剂)或盐酸二甲双胍胶囊(MET,参比制剂) ,并饮水200ml ,服药后禁食4h。受试者在受试过程禁烟、酒和高脂肪食物,全日服用标准餐。每位受试者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的0.5、1、1.5、2、2.5、3、4、6、8、10、12、16h ,从肘静脉取血3ml,肝素抗凝,离心分离血浆,置-20℃储存,待测。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二甲双胍10mg,置于10ml量瓶中,加入三蒸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1mg/ml储备液,再分别稀释成一定浓度系列。

2.3 色谱条件 色谱柱:Lichrospher C18 dp5μm,250mm×4.6mm ID,流动相:3m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含0.5%三乙胺,用H3PO4调pH为3.8)-乙腈(65:35),流速为:1.0ml/min,灵敏度0.01AUFS;紫外检测波长为232nm,测定温度16~18℃。

2.4 样品处理 取肝素抗凝的待测血浆0.2ml,加入10%高氯酸0.08ml,涡旋2min,于18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150μl,再次离心后取20μl进样,色谱图见图1。

2.5 数据处理 采用中国药科大学新中新药研究中心编制BAPP2.0软件包对药时曲线进行模拟,并计算有关药代动力学参数。

3 结果

3.1 线性关系与检测灵敏度 取正常人血浆8份,每份0.2ml,1份留作空白对照,另7份分别加入盐酸二甲双胍标准液使成0.05,0.125,0.25,0.5,1,2,4mg/L的浓度系列,按前述方法提取进样,以MET浓度为X,峰面积为Y,得回归方程:Y=59290X+2690.6,相关系数:r=0.9995。MET在0.05~4mg/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MET标准品的检测限为2ng,血浆MET的最低检测浓度为20μg/L。

3.2 回收率和精密度测定 精确配制0.05、0.5、4mg/L MET血浆标准品,按样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取20μl进样,并配制相同浓度的MET溶液标准品,同法处理,求得绝对与相对回收率。取上述3个浓度的MET血浆标准品,按样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同一天内进样5次,求得日内变异,连续5天进样,求得日间变异。测得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6.62%、98.03%、99.43%,3种浓度的日内RSD≤3.55%;日间RSD≤7.63%。

3.3 血药浓度测定及药物动力学参数 20例受试者口服两种制剂后的平均药时曲线见图2,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达峰时间在1.8h左右,峰浓度分别为2.11±0.48mg/L和2.06±0.52mg/L,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7±11.0)%,统计分析: Cmax、AUC0-16用双单侧t检验分析,Tmax 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方法),结果显示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的AUC0-16、Cmax、Tmax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2种制剂中MET具有生物等效性。

4 讨论

有关二甲双胍的测定方法,文献报道有多种色谱方法[3~5],但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点,如血样量大,样品处理繁琐或灵敏度低等。笔者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进行盐酸二甲双胍的血药浓度测定,10%高氯酸沉淀处理样品,简单方便,所用试剂少,成本低,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少,本法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回收率较高,并且每次测定所用的血浆量较少,适用于临床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上述试验结果表明2种制剂的Cmax、Tmax 、AUC0-16及其他主要药动学参数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药间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基本一致,也提示CoMET中格列本脲对二甲双胍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尤其是生物利用度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二者合用,有利于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1 Somogyi A, Stockley C, Keaf J,et al. Reduction of metformin renal tubular seretion by

cimetidine in man. Br J Clin Pharmacol, 1987, 23(5):545-551.

2 Marchetti P, Benzi L, Cecchetti P,et al. Plasma biguanide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patients. Clin Pharmacol Ther, 1987,41(4):450-454.

3 刘京, 申竹芳, 谢明智,等. HPLC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及片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994, 10(3):16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