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导策略

一、加强说明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有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因此,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十分有效。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挖掘趣味元素,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说明文虽然表达方式较为单调,但是其中说明的对象丰富多彩,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丰富的事物,可以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就会很好地激发出来,同时会很好地强化教学效果。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要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要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小结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这一步是对前面读书活动的升华,通过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概括能力,总结出说明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四、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感觉饶有趣味。

说明文内容是比较枯燥的,那兴趣从何而来呢?想办法,比如做类比。说明文科学性比较强,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找一个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类似的但更加通俗易懂且贴近学生生活,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物或事理,定能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豁然开朗的。课堂本来就属于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自然会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在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呈现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事物特征,然后更加具体地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

通过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五、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内外结合,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做好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学时以课本为本,从广度上开拓,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多汲取营养,尽量把课上得丰富生动,学生当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强。也可以将这一做法延伸到课外,在引导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六、重视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实践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的大学科:说它不同于数学的精密逻辑或者物理的科学严谨,它的说明文却能够囊括数学和物理的诸上特点,说它不如历史的包罗万象它又名“国学”却已经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包揽其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阅读既能够体现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敲门砖,但是往往最重要的内容最不容易教好,教学方法的僵硬和呆板常常会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如若为说明文或者议论文这类不讨好学生的题材,自然学生连阅读的心都懒得有。今天我们就优化阅读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进行探议,旨在摸索出如何让师生愉悦的阅读历程。

一、针对阅读教学内容优化探议

1、使复杂文章简单,使简单文章复杂

阅读教学内容说到底就是我们老师和学生手中的教材,教材上的课文文本。说明文和议论文在学生反映的阅读问题上占据了大半部分,因为戏剧和小说的题材一般都是节选而且出题方向较为狭窄,学生因为故事性有兴趣而不成为阅读的难点。记叙文一般也是较为容易掌握的,而说明文和议论文由于本身文本性质和专业性论述性用语较多常使得阅读枯燥无味,讲解起来也容易陷入乏味的境地。使复杂变得简单,使简单变得复杂,这其实与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和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道理是一样的。从下面这两个教学的例子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一文便是我们所说的说明文,篇幅较大内容较为博杂,是实用性的说明文。文章运用大部分篇幅描写天上各种各样的云朵及其辨别的性质,如果一开始我们把握住重点,将文章中主要叙述的几种云抽取出来,如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等名词,安排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看谁先在课文中找出其特征还有出现方式,基本上找完了这些特征,整篇文章大致的内容也就掌握了,这样学生在竞赛中也找到了乐趣,印象会更为深刻。这是复杂文章简单化的教法。

2、使无趣变有趣,使有趣变深刻

通常对于文言文阅读,学生都觉得极无趣又生涩难懂。根本上改变文言文无趣的性质,使之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文本,对掌握阅读技巧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针对阅读教学方法优化探议

1、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积累语感

要学会语文,你必须得“读”,语文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我们称为汉语,语感是靠我们日积月累的发声积累下来的,语感好表达能力好的人通常语文成绩都会很高,所以我们提倡要“读”。

2、读写结合中语文素养的提高

阅读要学好,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做到了读写结合,写作自然不在话下。如果说“读”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那么“写”就是我们理解之后的复述,也就是经常让我们在试卷中回答的那些问题,其实也就是变相的“写”,“写”的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训练:概括、续写、缩写、扩写、改写还有对于精彩文段的抄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是此意。

3、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1)让轻松为想象“添瓦”,课堂轻松自然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开展想象,让学生在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环境里学会最难以把握的阅读材料。

(2)让美感为想象“增色”,散文和诗歌阅读重在对美的感受和体悟,不同的学生对于美感的感悟和体会能力各不相同,作为老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意象和意境的涵义和美好,让想象变得名正言顺。

(3)让想象在表达中实现,表达能力是我们学好语文的体现,加强与社会的交流更好的表现自己的内在涵养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一点是工作中的难点,因为会写的学生还不一定会说,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尽量脱离草稿学会打腹稿,定期举行一些简单的成语接龙,词语接龙或者句子接龙的比赛有利于更好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理应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各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都比较重视编排一定数量的科普说明文,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

1. 课堂教学,名重于实

科普说明文不如写人记事类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不如经典美文有“挖掘深度”,不好读,也不好讲,因而众多公开课中少人问津,经典课例较少。加之受《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这一要求的影响,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把它们教学成一些科学知识传授课、说明方法讲座课等“四不像”课,一边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另一边则是学生听得迷迷糊糊。

2. 课外阅读,瑕瑜共存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发现:经典名著或《马小跳》一类的文学类图书飙红,绘本类图书、作文类教辅图书长销不衰,动漫类期刊也很受学生欢迎,只有少部分男生喜欢订阅科普类杂志。

如果这样的现象持续下去,不但科学素养无从谈起,就连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那么,能不能借助科普说明性文章的各种语文教学元素, 让说明性文章教学从无趣低效走向有趣高效?能不能借助部分男生对科普杂志的偏爱,作为这一类文体教学的突破口呢?

二、 依托教材实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1. 有效探究,实现学生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辩证统一

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学生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说明文的教学意义只是让学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假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进而喜欢说明文,喜欢语文和阅读,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与科学素养,那才真正地实现了教学的意义。

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安排合理性的师生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乐于探究文本的内容,才能令其习得科普文说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引导探究将一直伴随教学的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决不能落后于孩子的思维,教师的高度和思维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和思维。学生在什么时候觉得没有劲,那就说明设计问题的挑战性不够!在短短的40分钟内,问哪些问题以及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反复衡量。

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课时),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重点探究:

(1)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现这几个方面的?

(2) 尝试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个“同样”换成另外一种说法,进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这样的设计,既没有铺天盖地的“问”,也没有水到渠成的“答”。通过简化头绪,把握住文本的整体,设计具有支撑力和牵引力的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上来。IBSTPI(国际培训、绩效、教学委员会)2004颁布的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当的问题”尤为重要。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运用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学活动的有效程度,与问题的有效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才能有效生成教学目标。

2. 有效涵泳,开发整体品读和关键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而言,说明文在表达上有其更为独特的方式,在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条理性上更具优势。课文中一些语义丰富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话:“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句子中“预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不太“科学”,也不太“严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读比较,看看能否去掉这个词。在反复涵泳中让学生体会:这看似含糊的词语其实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所在。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品读文本及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第三小节中还有一个词――“喜怒无常”,作者借助此词表达了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如果在教学中能倾情关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部分课文,说说大海的“喜怒无常”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出示课文语句(略)。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想对海洋说什么?

生1:海洋啊,你有博大的胸怀,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

生2:海洋啊,你温柔时如母亲,愤怒时如雄狮。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师:大家说得挺好。再给大家看两段有关海洋的文字(出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一个人的自述》中两段有关“海”的描写),再把这三段文字连起来读一读,领略一下大作家笔下海洋的“容颜”吧!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涵泳关键词句和拓展相关内容,进一步发掘和解读了文本,让学生发展了课文语言,并产生了深层次感悟,促使学生对此课文产生兴趣,语文味不知不觉地浓了起来,学生整体品读与关键感悟能力得到了均衡的发展。

三、 依托科普读物,激发学生科学精神和阅读欲望

1. 利用新颖的形式,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采取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科普说明文知识性很强,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也较多。相应的,针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可采用更新颖灵活的阅读方式:小组合作、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会等,培养学生迅速浏览、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2010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课赛课,执教课题为《走进科普世界》,阅读主题是指导阅读课外科普杂志。笔者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整合课文《变色龙》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发现号》等科普杂志中有关变色龙的信息,给一段外文视频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好评。

这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一方面,学生课外阅读文学类书籍较多,较少涉猎科普性读物。加之目前图书市场上此类读物适合小学生的较少,个别经典的科普书籍由于知识性较强,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读科普杂志,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查找资料、引用资料”“默读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拓宽阅读的渠道,开拓自己的视野,实现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连接的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在课内学的是方法,课外求的是发展。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个点,拓展辐射开去。适时地利用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在最大程度上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

例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之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假设、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方面的资料,并进行阅读。随着学习的深入,讨论斯帕拉捷可能会提出哪些科学假设,并如何解决这些假设,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课文表述的严谨性。再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之后,可让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伊林,同时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解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科普读物的盲目选择。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教学;自学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如何改进课堂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呢?

一、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掌握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掌握知识一般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基本环节实现。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探索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三个阶段。

1. 探索性自学是初步理解阶段。

包括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自己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标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学能力,教师只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自读中遇到的问题,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如我统一符号,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及中心句“――”,精彩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并编成顺口溜,即“圈音框形问号疑,线重波精三角关键”。这样学生更容易习惯成自然。

2. 深究性自学是深入理解阶段。

应抓住重点剖析、推敲。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领会字词含义、文章脉络、表现方法、文章主旨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特别注意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思维的碰撞,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进行分工合作,并轮流进行总结发言,才不会流于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其深层次的学习兴趣。

3. 吸收性自学是消化运用阶段。

包括知识保持、应用、迁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要求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从预习提示和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红楼梦》和作者的历史地位、本文出处及写作目的。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进一步自读课文,进行讨论,以表格方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黛玉初进荣国府的行踪见闻。(2)众人眼中的黛玉。(3)王熙凤、宝玉的出场。(4)王熙凤和黛玉肖像描写对比。问题研讨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对装扮产生审美的现实理解。紧接着,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即让学生进行吸收性自学,学以致用。

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为不同阶段是就一般教学而言的,有的课文却不宜截分。但归根到底是要着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活知识,锻炼自学能力。

二、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自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备“教”,还要备“学”,分析学生基础、学习特点,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发现、掌握知识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自学欲望,调动自学积极性。如先声诱人、引人入胜,或设置悬念,创造情境,运用电化手段等使学生愿学、乐学。

指明自学方向,明确学习重点。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理解课文的练习,让学生或读写,或查找,或思考分析,都有明确具体的目的、方向。如引导《动物游戏之谜》,提出:(1)课文列举了哪些动物游戏?(2)科学家提出了几种假说?并做出何种结论?说明了什么?(3)说明文说明顺序一般有几种,能分别举例说明吗?(4)科普说明文,除获取新知识外,文外之意是什么?这些问题为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明确了方向。

质疑法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问题引路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质疑实质上是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求理解,自释疑难。

三、重视发展学生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思考能力都比较活跃。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相辅相成。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训练思考的灵活性。

语文说明文方法及作用范文第5篇

一、遵循命题规律

遵循命题规律,也就是要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及自己怎样能考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近几年江苏高考题考查项目。

1.听力题的考查

听力题型分为三种:细节题、主旨大意题、推断题。做题时要注意三点:一、细节题,考查包括时间、数字、地点、职业、人物身份等。细节题的题目一般问得都直截了当,答案会在对话或短文中给出。二、主旨大意题,此类题往往涉及中心思想、主题或短文的题目。三、推断题,推断题要求考生根据录音中提到的信息,对短文或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背景等进行合理的推测。

2.单项选择题的考查

从近四年单选考查项目 (见表一) 可知,动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其中尤以时态语态为首,情态动词及非谓语动词为每年必考,而动词及短语辨析题很平稳。介词及短语、定语从句及情景交际的考查也是相继4年出现在高考题中。名词性从句、倒装、形容词及其辨析占的比重也较大,而代词、冠词、名词、连词等的考查也不可轻视。

应考方略:遵循语境,精通高中语法,牢记高考词汇以及形同意近词及短语的比较。

2008―2011年单项填空题测试要点分布(表一)

3.完形填空题的考查

完形填空的考查是建立在完整语境基础上,对词类,尤其主要集中在动词及名词的辨析上,形容词、介词、连词等的考查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见表二)

应考方略:做一个解完形填空题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遵循语境、了解大意、精通语法、精通词汇比较等。

2010-2011年完形填空题测试要点分布 (表二)

词类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代词

2011年742331

2010年85421

4.阅读理解题的考查

4篇阅读理解的题材及体裁各异,词数也不同 (见表三),考查题型及项目也不同(见表四)。

应考方略:以题为目标,在文中搜寻答案,遵循语境、精通语法、精通词汇、增加阅读量,多做各种体裁及题材的阅读理解题。

2010―2011年高考阅读理解比较 (表三)

2011年2010年

项目ABCD项目ABCD

词数287266356593词数398477218432

总词数1502总词数1525

体裁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记叙文体裁说明文议论文说明文科普文

题材科技景观科普教育题材跨文化辩论法律法规未来展望

2010―2011年江苏高考阅读理解考察题型比较表 (表四)

考查类别细节理解主旨大意写作意图推理判断推断词义

201111211

201051161

5.任务型阅读的考查

近四年任务型阅读理解题的考查,难度没有太大变化,原词重现及词性转换的考查确保了本题的得分率应该较高。固定搭配的考查较为平稳,但所占分值较小。提炼概况题的难度较大,增加了考生答题的难度,以2009年考查的4题难度最大,而其他3年题量变化不大。

应考方略:做好题目与原文的比较,按图索骥,搞清答案的来龙去脉,做好词类转换及提炼概括等的练习,高效完成任务。

2008-2011年任务型阅读试题考查题型比较表 (表五)

题型分类2011201020092008

原词重现6644

固定搭配1101

词性转换1224

提炼概括2141

6.书面表达的考查

前3年中,书面表达题一直是非常平稳的,2011年的漫画作文,完全符合大家的心理预期。下面回顾一下江苏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题,看其体裁题材提示形式开放性及词数的变化 (见表六)。

应考方略:牢记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模板、精通语法词汇、多做翻译训练、优化书写。

2008-2011年高考书面表达比较表 (表六)

年份体裁题材形式开放性词数

2008年演讲稿Being a good listener表格半开放150

2009年议论文使用鼠标的利弊表格半开放150

2010年发言稿英语学习表格半开放150

2011年议论文感恩教育漫话开放150

启发:英语的考试的成功,关键不是在做了多少试题,更重要的是成为思考者,并通过历年高考题,寻出高考题的命题规律,有针对性地练习,查漏补缺,攻克知识盲区,成为英语学习的佼佼者。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不同语言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为了表达思想、抒感、交流意见,人们离不开语言。在一个文明社会里,相互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基本要求。同样,要学好英语,也必须得先尊重中英文化差异,方可在学习中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学习标准地道的英语,为培养并形成良好的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文化差异

中式英语,即中文对英语表达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干扰作用。这种情况尤其集中表现在词、句、篇的中英差异上。

(一)词类的文化差异

1.冠词 英语中名词前使用冠词,而在汉语中没有冠词,英语学习者在写句子时不是忘了加冠词就是胡乱加。

一些固定短语不需要冠词,be of后直接接value, use, help, importance, difference等抽象名词,out of ...、with ...、in ... 及in ... of等短语,有了冠词,意思就不一样了!搞清特指与泛指很重要。

2.名词 英语中可数名词不单用,这一点也为很多英语学习者所忽视。形同意近的名词的比较,在记忆词汇的时候,也要多做比较,以免考试时候慌了手脚。

The doctor is skilled at treating heart trouble and never accepts any gift from his patients, so he has a very good . 【B】

A. expectation

B. reputation

C. contribution

D. civilization

Teachers hav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professional .【C】

A. consequence

B. independence

C. competence

D. intelligence

3.动词 英语动词有人称、时态以及单复数的变化,还有非谓语动词的形式。而中文中是没有的。

The retired man donated most of his savings to the school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 in Yushu, enabling the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classrooms. (enabling非谓语动词)

4.代词 英语中的我、你、他有主格、宾格、反身等形式,还有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之分。The employment rate has continued to rise in big cities thanks to the effort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increase it. (it代词)

5.形容词 形容词的用法很特殊,还要注意后缀相同的形容词的区别。

In that school, English is compulsory for all students, but French and Russian are .【C】

A. special

B. regional

C. optional

D. original

Compared with his sister, Jerry is even more to, and more easily troubled by emotional and relationship problems. 【D】

A. skeptical

B. addicted

C. available

D. sensitive

(二)句式的差异

1.主谓一致

英语要求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在人称与数上保持一致,即主谓一致。而中文没有这种要求,中国人没有这种习惯。这正是我们讲英语,写英语时要注意的地方。

One third of the country i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citizens are black people.

2.it句及there be 句

it 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句型,以及 there be 句型,也是“英语有汉语无”的语言现象,我们不习惯。但在书面表达中,它们非常有用。

高中阶段含it的句型大约有40个。It is n. / adj. / done that ...是常见的;It is n. that / before / since / when ...等等是较为常用的。

The two girls are so alike that the strangers find it difficult to tell from one to the other.(it形式宾语)

There be 句型有不定式、现在分词和动名词形式,在句中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等。There be 句型中的替换词有:come,exist,happen,lie,live,occur,stand等。这些动词可以有时态变化,及物动词还可以有语态变化。There be no doing表示“不可能做”。

―Is everyone here?

―Not yet ... Look, there the rest of our guests! 【A】

A. come

B. comes

C. is coming

D. are coming

3.英语中多使用被动句

Many vegetables are not grown in gardens but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y are protected from being destroyed by the wind, rain and insects.

4.英语中多含丰富的时态

Tomorrow we will go on a picnic, so I think that he has already finished the homework which Mr. Wang assigned on the day before which I had taken part in his birthday party.该句含有五种时态。

5.英语句子的倒装

一是由于语法结构的需要而进行的倒装,倒装是必须的,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二是由于修辞的需要而进行的倒装,倒装是选择性的,倒装与否只会产生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Not only was everything he had taken away from him, but also his German citizenship.(半倒装)

6.虚拟语气

He insisted that he had not stolen the money and that he should be set free soon.(时态一致性及虚拟语气)

(三)段落的差异

1.段落结构差异。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英语段落结构呈金字塔形,以主题句为塔尖,论点为塔基。在阅读理解中,搞清段落结构差异,利于迅速搞清文章的主旨大意及写作目的。而在汉语中,习惯于“先分后总”,即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2.段落意义连贯差异。英语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是通过连接词的使用才能体现出来。在阅读理解中,搞清段落意义连贯差异对于解答推理判断题、猜测词义题及猜测句子大意题等,比较高效;可以便捷地理解完形填空的大意;对于英文作文的表达,也是大有裨益的。而汉语主要是通过语义之间的衔接、贯通、呼应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3.文体风格的差异。英语文章的风格偏向朴实、直接,多使用动词和名词,只有在必要时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搞清文体风格的差异,有利于在精读文章时找出主干句,迅速精确地答好细节理解题,同时也利于在书面表达中帮助精准地表达大意,达到写作目的。而汉语文章比较华丽、夸张、婉转、曲折,更多注重形式上的东西,较多使用形容词和四字成语。

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英语是拼音文字,有声音,根据读音可以巧记单词。语法无处不在,只要有英语交际的地方,只要有英语的地方就有语法!因此听说读写译全面学习和发展才是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读和写应该结合起来。听也是一种阅读,在听音时,做记录不是更好吗?写下来就是练习书面英语。比如仿写就是在读懂别人文章后模仿着造句和组织成文段。

三、牢记听说读写译

欲想高考英语成功,必须成为行动的巨人。行动就是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变英语为自己的生活用语。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者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只有这四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循环往复,才能形成一个实用、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1.回归课本

学习的关键是回归课本。高考80%的试题都是课本上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翻新和运用,当你抓住了课本那么也就等于抓住了高考的80%的分数。

在高考前,要多听大纲规定的3500个词汇的录音,边听边译,并通过跟说来记忆单词,这样对提高听力有好处。

听读11个模块的reading及project,享受英语课本。对词汇、句型、语法等进行全新梳理,做课本的主人。要读熟读精、吃透课本,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关键点(要点、重点、难点)分解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达到加深理解记忆,灵活运用的水准,那么你的成绩就一定会得到提高的。

复习课本上的workbook,其中的language practice、reading、listening及writing很容易被忽视,高考前对其进行地毯式的阅读、记忆、品味,也是对课本的一个反馈。对其中的翻译练习,可以进行一句多译的训练,巩固语法句型。

“使我吃惊的是这次他得了满分”可以有六种翻译法 (如:见下文),复习了多个语法知识。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并读出来,对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及良好语感的培养,是个不错的方法,并有助于在做书面表达及单选题时得分。

What surprised me was that he got full marks this time. (主语从句及表语从句)

It made me surprised that he got full marks this time. (形式主语)

It was surprising that he got full marks this time. (形式主语)

He got full marks this time, which made me surprised.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I was surprised that he got full marks this time. (宾语从句)

To my surprise, he got full marks this time. (方式状语)

2.回归历年高考试卷

历年高考试卷,体现出高考的命题规律及未来高考试卷的走向,因此,回归高考试卷,就是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方向指引。

听历年高考听力题,熟悉其考查题型并把握其速度,并形成自己答题的良好技巧及培养成良好的答题素养。保持放松、自然和稳定的心态,作简单的笔记,例如快速记下人名、地名、时间、年龄、职业、数字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材料。以听为主,重材料大意,不力求听懂每个单词。读高考听力原文,并和高考听力进行比较,体会连读、弱读、爆破等语音现象,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阅读高考单选、完形、阅读理解等题,这是高考应考最好的方式,不能只把大量时间花在做模拟试题上。

读历年书面表达的范文并和题目进行比较,并养成使用150词左右来写仿写高考书面表达的习惯,并和范文进行比较的习惯。活用书面表达的模板,进行一句多译法的训练,熟悉各种连词的用法,了解中英文段落的差异,注意书写端正、拼写正确、语句通顺、语法规范、层次分明、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回归错题集

凡是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人往往比别人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机会,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因而整理错题集不失为良策。错题集应该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高考中重点考查的、易错及易混淆的问题。

阅读错题集。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复习时把完全弄懂的题划掉,还没有明白的题做上标记,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作为复习的重点对象。进行两轮、三轮甚至多次的“筛选”直至这些题目你完全掌握。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肯定会在考试中有明显的进步,收获颇丰。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考前面对如山的复习材料,看着自己一个学期整理出来的错题,至少在心态上也会放松不少。

4.回归语法书

语法专家葛传先生曾说:“语法是语言的法则。”英语语法是英国语言的实际用法,是通过语法家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而总结出来的,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任何人使用英语,不管他是否学过语法,都必须依照语法。

考前浏览语法规则,检查知识点是否有遗漏,牢记中英词句篇的差异,做到胸有成竹,从容面对高考。

吕叔湘先生说过:“与其多读语法书,不如多读文章。”又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课文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基地”。课文里有语音、词汇项目,也有各类语法项目。它们有机地结合在课文里。课文中出现的语法项目,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通过课文去学语法,可以学得活,记得牢,这比孤零零地背诵语法条目要有效得多。因此,回归课本、回归历年高考题是显得如此之必要。

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

遵循命题规律,尊重文化差异,多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2012高考必将大放异彩。

(作者:赵长江、孙中霞,江苏灌南华侨双语学校)

开心一笑

妙解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

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老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惶失措。”接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这时老师说:“这便是不知所云,请坐!”这位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了下来。老师又说:“这便是如释重负。”等老师走上讲台,那同学又趴下睡觉。老师猛一转身,指着他说:“这便是一如既往。”

长相

老师布置了一道题:请用四个字概括自己的长相。卷子收上来后,学生们的答案分几种:

批判主义派的答案有:偶尔正确、惨不忍睹、我恨苍天、我想来世等。

写实主义派的答案有:两栖动物、猩猩他哥、人猿盗版,返祖现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