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第1篇

1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质量标准贯彻不到位

在基层实验室里,由于专门宣传质量标准的管理部门较少,一般只有一到两个,这就使得许多高层的质量标准文件上传下达不到位,更不用说深入人心了。导致质量标准贯彻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管理层对这些文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许多员工认识不到质量标准文件的重要性;二是宣传部门在宣传文件的内容时,流于形式,也没有进行专门的演练与培训。

1.2质量标准更新慢

因为当前社会人们的需求丰富多样,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也日益多样化。针对不同种类的、不同时期的产品与服务理应提供不同的质量标准。但目前许多基层实验室依然存在使用过期质量标准的问题。质量标准更新慢的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对新标准的宣传不足,宣传途径较单一,使许多实验室的员工对质量标准的更新情况根本不了解。

1.3缺乏严格的评审制度

要想建立完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就不仅要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来,还需要定期的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在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期间,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但基层实验室在做这些工作时,许多管理层的人员甚至都认为这些无关大事,既不对质量检测过程分析评价,也没有相应的过程监督体系,导致在质量检测过程中许多工作人员敷衍了事。

1.4未对质量检测信息进行及时记录

在质量标准的实行过程中,对要进行检测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信息进行及时记录能够确保产品与服务不达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根据之前记录的信息提出具体应对策略。一般基层实验室记录员需要记录的主要信息有:产品与服务项目名称、实验检测仪器具体型号、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等等。并且必须保证及时记录,不能追记。但目前有许多基层实验室,不仅未对质量检测信息进行及时记录,甚至连追记也没有,这给处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后续问题带来诸多麻烦。

2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应对措施

2.1建立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标准不仅存在国家标准,也存在地方标准,甚至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因此,基层实验室理应在遵从国家、地方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针对基层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基层实验室发展要求的具体质量管理体系。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属于基层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规定本单位具体的质量标准以及列出如何实行这些要素的具体步骤,使得基层实验室的每个工作人员对属于自己实验室的质量标准有详细透彻的了解。

2.2重视对质量标准的宣传

针对质量标准宣传不到位的问题,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加强宣传,使质量标准深入人心。在质量标准具体实行过程中,不仅要建立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的问题。这就需要基层实验室的管理部门发挥作用。管理部门的领导应发挥带头作用,领导实验室的员工全员参与,使实验室的每位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质量标准的学习中。

2.3加强质量标准实行过程的监督

建立合适的质量管理体系,重视对质量标准的宣传只是第一步,要看到质量检测效果还应注意具体的实行过程。所以,管理部门安排专门的人员加强质量标准实行过程的监督至关重要。质量监督员要积极配合管理负责人,严格监督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对检验方法、程序、检验结果及记录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及时向负责这方面的管理负责人反映,并和管理人员一起研讨出具体应对策略,建立完善的监督评审机制。

3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是基层实验室各项任务顺利运行的重要一环,若在基层实验室里有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很好的保证质量检测过程顺畅运行。目前,基层实验室存在的质量标准贯彻不到位、质量标准更新慢、缺乏严格的评审制度等问题都与管理层不够重视质量标准问题有关。因此,在具体的改善措施中,理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领导重视对质量标准的宣传、加强质量标准实行过程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张莉,孟庆妍,李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改进措施的探讨[J].中国药事,2016(02).

[2]陈姝君,赵娜,杜育林,赵柯蘅.谈旗县级食品检测中心管理运行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国企研究,2015(12).

[3]王意,,关毅鹏.质量管理体系在科研院所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5(04).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第2篇

当前,教育是最能牵动人们神经的一个话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讨论亦十分热烈。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时展的挑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标志的政府改革运动,一些国家在教育治理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当前,“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成为了许多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向社会,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关乎政府形象及群众的满意度,决定着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理解程度。在当代我国公共服务实践中,基层公务员的能力、水平和实际绩效与社会发展、群众的期望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公务员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能力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此,许多学者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管理、绩效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公务员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社会矛盾的增多,使得作为政策执行者和普通社会成员的双重角色的公务员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在这种向上负责的官僚体制下,他们的压力管理问题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公务员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职业倦怠问题不仅会影响基层公务员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着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关系到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行政效能,对此,许多学者展开了研究。 江珊珊(2010)的研究显示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魏楠(2011)则认为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与社会经济环境急剧的变迁、压力型体制、公共人事制度、组织文化、以及基层公务员个体因素几方面密切相关。因此,要破除公务员职业倦怠症状,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支持网络,政府部门要优化自身体制建设,公务员自身也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三、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的研究

对公务员的绩效的考核是其职位晋升和工资多少的依据,因此许多学者对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进行了研究。韩丽红(2014)等人认为目前基层公务员存在着重官轻民、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在管理上还不够完善科学,选拔任用中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的问题,并认为应当从培育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精神,改革考核评价、职务晋升制度,强调行动学习等方面来切实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姜杰敏(2011)对我国绩效考核的改革路径进行了探讨,他从量化考核体系、完善考核程序及方法、提升信息化程度等发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就公务员绩效考核方面。 对于薪酬管理的研究,李智刚(2011)的研究发现基层公务员工资总体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薪酬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四、基层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

职业生涯管理对于公务员的成长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既能激励公务员的成就动机,合理规划好职业生涯能有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更能通过拓展其横向及纵向职业通道,达到提高组织行政效率、提升执政能力的目的。当前,国内学者对公务员职业生涯的阐述各有不同的侧重点。王丽丽、韩喜梅(2007)根据公务员各个阶段的需求分析,认为应该针对公务员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使公务员的职业生涯更好地发展。黄婷婷(2007)从政府与公务员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在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早期、中期、后期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目前我国地方教育行政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成为了制约我国教育改革的突出障碍,为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应当以“服务教学”为核心建构专业标准,完善资格制度、选拔制度、培训制度与评价制度等制度安排。该研究就行政人员的专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向性较强,政策完善措施相对比较具体。

五、 新时期公务员能力提升问题的研究

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基层公务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特殊作用。基层公务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有特殊作用。李伟舜(2015)认为,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应有其新含义,即法治思维能力、严格执法能力、法治方式运用能力。马贵舫(2008)认为基层公务员需要具备公共服务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额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以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周鹤(2015)对基层公务员能力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能力结构弱化,缺乏主观重视、人际能力结构偏移、概念能力结构加大的问题,提出我国基层公务员应当增强对技术能力的重视和培养,提升专业素质和法律素养,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建议。针对公务员能力建设问题,刘勇(2010)指出我国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利益矛盾开始呈现出深层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要想有效地化解我国突发性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矛盾,基层公务员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要对公民的诉求予以及时的回应以及具备良好的心态调控和心理疏导能力。

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激励机制的研究仍然是研究者们的关注中心。在当前这种压力型体制和“运动式治理”的环境下,庞大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缺乏预见性的工作安排使得公务员亦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时间困境,他们也常常在工作中感到“透不过气”,作为一群数量如此庞大的群体,他们不但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更是社会的普通一员,他们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心理健康对公务员自身素质和公共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后续研究应当对公务员的心理特质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应对其工作的流动性给予更多的关注,保证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珊珊,焦永记. 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J]. 市场周刊,2002,(2):102-104.

[2] 魏楠. 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 南方论刊,2011,(10): 69-71.

[3] 李伟舜.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J]. 理论视野,2015,(07):84-86.

[4] 韩丽红,王丛漫. 关于加强基层公务员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 河北学刊,2014,34(5):116-119.

[5] 姜杰敏. 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改革的路径探究[J]. 中国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12(4):162-165.

[6] 李智刚. 我国基层公务员薪酬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7-90.

[7] 王丽丽,韩喜梅.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公务员激励对策[J]. 党政干部学刊,2007,(9):22-23.

[8] 马贵舫. 服务行政与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J]. 人才开发,2008,(6):8-9.

[9] 周鹤. 基层公务员能力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34-36.

[10] 黄婷婷. 论我国公务员职业生涯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0-53.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第3篇

>> 浅析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政府在城市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对策 基层政府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析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创新 浅析基层政府在应对洪涝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问题与对策 关于基层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应对方法分析 无限政府的危机应对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昕.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29-37.

[6]李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状况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7]江受林.基于村民满意感的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8]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J].中国行政管理,2010(5):73.

[9]尹伶俐,张芹芹.煤矿塌陷区的治理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1(1):93-94.

[10]葛维琦.中国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治理对策[J].中国能源,2006,26(10):27-29.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权威接受论 农村基层政府 选择性治理 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43-02

1、基于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的农村基层政府权威

1.1 关于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

传统的权威观以等级原则为基调,认为权威来源于产生合理合法权力的某个职位,把命令的者作为权威的本质,对权威的分析是自上而下的,上下级之问的职权关系按等级划定。而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学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给权威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解释,提出权威来自于下属的接受和认可,而非命令的人。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提出了区别于以往权威观的“权威接受论”,他认为,权威是正式组织中信息交流(命令)的一种性质,通过它的被接受,组织的贡献者或“成员”支配自己所贡献的行为,即支配或决定什么是要对组织做的事,什么是不对组织做的事。在巴纳德看来,如果一个命令已经下达给了命令的接受者,命令对他的权威就被确认或确定了,这成为接受者行动的基础。如果他不服从,就意味着他否认这个命令对他有权威。巴纳德突破了“命令是权威的必要条件”这一传统概念,认为一个命令是否有权威取决于接受命令的人,而不完全决定于“权威者”或命令的人。

1.2 关于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

本文所涉及的基层政府,指的是处于地方政府层级结构最底层的地方政府,在它辖域范围内,不再存在更低层级的地方政府,但可能存在它的派出行政机构。农村基层政府是直接面对农村民众、承担农村治理事务责任的政府,因此其治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当地农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更加受到农村民众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是指农村基层政府合法政治权力的影响力及农村民众对影响力的认同与服从。按照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观点,笔者认为,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不是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赋予,而是来源于农村民众的认可,只有当农村民众认可了农村基层政府权威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时,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才得以产生,才能对农村民众产生影响力。

2、农村基层政府现有的治理方式及其产生原因

2.1 现有治理方式:选择性治理

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并未及时转变政府职能来服务“三农”,而对于和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业务,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确实空前提高,譬如招商引资、计生工作等。这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治理,即以农村基层政府为本位,对那些于己有利的事就去管、去做,对那些于己不利或者吃力不讨好的事就尽量不去管、不去做。农村基层政府的选择性治理,是基于自身利益有选择性地开展行政工作,而不是以农村民众的利益为导向,背离了“自下而上”的权威观,使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

2.2 现有治理方式产生的原因

农村基层政府之所以会选择性治理,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则力不足”或财政“空壳化”,而是既有的压力型体制导致的内在激励不足和外在压力不强。这种压力型体制是将上级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任务和指标层层下达,并将下级的“政绩”考核与其完成任务情况相挂钩。

2.2.1 内在激励不足

在现有的压力型体制下,对农村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的结果是产生一种向上负责的而不是向下负责的激励机制:农村基层政府主要生产的是完成上级任务的“考评型”产品,而不是生产针对农村民众的“服务型”公共产品。因此,既有体制安排不仅使公共服务的内在激励不足,甚至产生了逆向激励的问题。农村基层政府不是基于公共利益来行政,而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来进行选择性治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激励。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直接来源于农村民众,它和农村民众之间形成一种“-委托”的关系。此外,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在现实中的合法性也主要通过为农服务来建立。因此,它理应向农村民众问责,回应农村民众的需求。唯有如此,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以农村民众利益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然而,在现实的行政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大体上却不是问责于农村民众,而是它的上级政府;不是回应农村民众的利益需求,而是它的上级政府的要求。这是因为在压力型体制下,评价农村基层政府政绩的是它的上级政府,这个核心症结就是缺乏民众的有效参与和监督,没有建立与民众参与积极性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和农村治理体制。

2.2.2外在压力不强

(1)行政压力作用弱化。中央多次在涉农的文件和决定中要求农村基层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及时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但是,这些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一般是非常规划力量,而不是体制性的常规力量,对农村基层政府难以产生稳定的预期和内在的激励:而农村基层政府面对这种行政压力,往往缺乏有效回应或者采取走过场的形式,一旦这种行政压力减弱以后又恢复到之前的状况。这也是农村基层政府历次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制外的压力不强。这种压力既来自于市场经济也来自于农村民众。然而,一些农村基层政府在实现其职能的过程中,肆意运用政府权力来扩大其职能范围,损害市场正常运行机制,使公共产品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在压力型体制下,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职能以完成上级政府委派的各种行政任务为主,而对于向本地区农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则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此外,一些农村基层政府没有转变其职能,没有建立比较健全的民意表达机制和民众有效参与基层治理的体制,民众缺乏督促政府改革的力量。

3、“权威接受论”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的启示

权威来源于民众,治理方式也应以民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权威接受论”强调的是一种民主型权威,而民主型权威要求治理方式方式从选择性治理转为建立民众参与制度和公共利益有效表达机制,改革现有的压力型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3.1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民众参与和监督

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上下级政府各自权限的同时,要变逆向激励为“正向激励”,这是改革现有的压力型体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是重点。

3.1.1 政府绩效评估:激励机制来自民众

(1)农村基层政府绩效评估应该从农村民众主体地位出发,实施农村民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农村民众作为基层政府权威来源的角色,其参与到基层政府绩效评估可以使农村民众更加了解基层政府工作的过程,保证评估内容真正与农村民众生活

密切相关,使农村民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农村民众作为连结者,在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中,可以相互协商,连结各方利益,最终以农村民众利益为主达成一致。这对农村民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具有积极作用。

(2)要建立与农村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绩效评估机制,评估重点应从注重过程与形式转向注重绩效与成果,从向上级政府提供考核性产品转为向农村民众提供公共产品,从注重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转向农村治理与公共服务,其中尤其应突出对“为农服务”这一绩效的考核。必须树立农村民众价值取向的绩效观,把农村民众的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并以农村民众满意与否作为绩效评估的终极标准。唯有这样,农村基层政府的行政方式和目标才能以农村民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正向激励”机制。

3.1.2 行政问责制度:激励机制服务民众

要改变对上级的单向问责为对上级和对民众的双向问责,建构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行政问责体制。要想真正转化农村基层政府的问责方向,使之切实成为能为所在辖区内的农村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最关键的还是使农村民众能够切实参与到农村事务治理中来,表达他们的合理诉求,使基层政府在关于公共服务的决策中,能够采纳民众的意见,通过扩大民主参与来改善农村治理,努力达到公共服务的价值要求。此外,要将问责信息公开,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如果民众获取信息的正式渠道受阻,而非正式渠道出来的消息具有不完整性,更容易让民众形成各种想象和猜测,从而使基层政府陷入被动的境地。因此,农村基层政府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公开相关政策和行为以及各部门的责任目标,主动接受农村民众的监督和审查。农村基层政府问责的目的是对农村民众负责,那么农村民众必须知道问责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

3.2 加强市场和民众压力。建立公共利益有效表达机制

虽然在现有的压力型体制不能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在激励机制,但确实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要求农村基层政府转变职能。要促使农村基层政府进行自身改革,真正转化为“公共服务者”,除了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外,还需要有来自市场和民众的压力。来自市场的压力,一方面要求基层政府不要随意地干预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求基层政府从管治者转换为服务者,从更多地执行政治类和经济发展类政策任务转向农业类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类政策任务,即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及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要实现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为以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主,则要求在管理方式上进行重大变革,从强制型、直接管理转变为服务型、间接管理;从全面控制与管理转变为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和放权。

来自民众的压力,要求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力不要肆意地凌驾于农村民众之上,而是变成服从于农村、服务于民众的公共机构,实现政府职能由“管治”转为“服务”、由“管治”转为“治理”。其中,最关键、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建立相应的公共利益有效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或利益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公权力机关提出利益宣誓并要求得到满足的行为。首先,民众对于自身的利益需求更加了解,基层政府和官员不能随意地代替民众做出利益需求选择;其次,如果没有公共利益表达机制,政府的公共服务就缺乏有效的外在动力,导致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问题;第三,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不能有效听取民意并将之转换为政府的科学决策,基层政府即便愿意提供公共服务往往也与公共利益需求不一致,导致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错位”问题。服务型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有效回应民众公共利益需求的政府。建构以民众利益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必须以建立有效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为前提: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政府的权威,必然要得到农村民众的接受与认可,要求建构以民众利益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美]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第5篇

>>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源及解决路径 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突出问题 浅谈当前农村社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基层治理几个突出问题 当前城市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酒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的选择 当前旅游网络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建设项目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 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当前中学外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及突出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应对 当前影响企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年2月29日。

②程同顺:“村民自治的时代困境及未来趋势”,《人民论坛》,2013年第26期。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2016年1月22日。

④吴景双:“外出务工致农村人才流失超8成,职业农民培养难”,新华网,http:///,2015年5月11日。

⑤齐东杰,周海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2期。

⑥李丹丹,杨雨奇,赵欢:“12起村官巨腐案涉22亿”,《新京报》,2014年8月7日。

⑦曹溢:“‘村官巨贪’戏码缘何不断上演?”,《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10月22日。

⑧刘苗苗,宋明爽:“社会治理理论视域下的农村基层探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⑨叙岚:“反家暴更须关注留守妇女权益”,中国青年网,http:///,2016年3月10日。

⑩潘岳:“环境不公加重社会不公”,《t望》,2004年第45期。

苏扬:“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