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音乐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养成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91

1 音乐教育在国内高校开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设置音乐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开设时间仅限于第一至第二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均非常有限。另外,根据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94名学生中,9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其中,喜欢通俗歌曲的占78.53%,认识简谱的占48.5%,认识五线谱的仅占3.5%。可见,国内普通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音乐教育迫在眉睫。

2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作用

2.1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更能促进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建构。音乐的陶冶对于人们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曲《国际歌》,激励着战争年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一曲《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新一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献身。欣赏与聆听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锻炼他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由此可见,在大学生道德体系构建中,音乐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2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每个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写照,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美妙悦耳的和声,把欣赏者带入另一个世界。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旋律中洗涤心灵,感受责任,坚定对未来的信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意素质的良好媒介,无论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还是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当美妙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刺激大脑神经中枢时,人体便会产生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起到加强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情绪状态等作用。如,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当学生因为不熟悉谱子、动作练习太少而导致乐曲的演奏得断断续续时,如果老师能够多鼓励学生,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为其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在类似“大合唱、乐队”等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特长和技能进行分工,使他们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活动中的不断调整与配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3 在大学生素质养成过程中实施音乐教育的途径

3.1 教育理念多元化

在教育理念方面,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随着“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推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入多元文化为其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学校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要转变传统的单一音乐教学目标,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教学目标中去,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独立、终身地进行音乐学习,能够从音乐学习中获得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3.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精选富有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的音乐作品,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世界各族文化的介绍、内容健康且水准高的流行音乐等纳入教学内容中,把音乐教育当成文化普及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引导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另外,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即兴创作和指导性命题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内涵。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提高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音乐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国内大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一味的讲解和灌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采取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育手段的突破口,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并使之个性得以全面发展。总之,音乐教育要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4 教学成效实践化

在教学成效上,高校可以把音乐教育的成效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把文艺活动深入到学生所在的系部、班级、寝室,通过广泛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使音乐教育达到普及化的目的。学校可以组建艺术团、合唱团、器乐团等社团,由音乐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合唱比赛、歌手大赛等,为热爱音乐、有艺术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个性发展、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拥有音乐美感的素质教育环境,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庆权.音乐欣赏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2]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音乐学博士戴定澄的两部新著:《音乐教育在澳门》和《音乐表演在澳门》先后由澳门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可以说是戴教授在赴澳门短短的两年中学术研究的两项可喜成果,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他作为一名音乐学者所具有的社会责任心及相应贡献。

戴定澄教授初到澳门,即感到澳门的音乐教育状况与这个国际化都市对音乐文化在现实与发展上的要求距离甚大,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诸多方面都有待填补。于是,他决定对此进行专项的课题研究。《音乐教育在澳门》即为该课题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一、澳门高等音乐教育,二、澳门学校音乐教育,三、澳门社会音乐教育,四、澳门圣保禄学院音乐教育启示录,五、澳门音乐教育与学术研究。首先,书中对澳门各个层面音乐教育的现状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作者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一些数据材料、历史资料等进行了充分的“田野工作”,进而获取有关各个子课题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使得该研究有了充分的论据,研究的结果也就成为“有源之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其次,在对澳门音乐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又以现代、国际、发展的眼光对澳门音乐教育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学术意义上的思考,并提出明确的目标及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最具价值意义之所在。

继《音乐教育在澳门》之后,戴教授的另一本专著《音乐表演在澳门》面世,此著集中了戴定澄赴澳后所写的音乐评论文近六十篇,其中分六大版块:一、作曲家与作品,二、歌剧与音乐剧,三、交响乐与室内乐,四、管乐与爵士乐,五、中乐,六、独唱、合唱与其他。涉及这么多体裁的乐评在国内的确是凤毛麟角,且戴教授的乐评基本上是以音乐本体(作品特点及表现特点)的评介为主,文字流畅、中肯,雅俗共赏,对音乐的评论思路开阔、褒贬到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我认为这与他作为长期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音乐学者所具有的深厚学术造诣是密不可分的,有了音乐技术方面的功夫与修养,在评论时即能切中要害、主次分明、客观实在。另外,书中的每篇正文后均附有该场演出的节目单,使得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较为宝贵的史料价值。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个版块之前附有“乐界评价”,列出了各个层面的音乐界人士对其乐评的评价,这些人包括上海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专业音乐报刊的乐评版编辑、澳门及香港的音乐学教授、专业乐团人士、高校音乐教师、中学音乐教师、音乐学院的本、硕士生等,他们均对戴教授的乐评有较高评价。这些来自不同音乐领域的声音一方面体现出对戴教授音乐评论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戴教授的乐评涉及到音乐本体的诸多方面,不同的音乐工作者从中可以产生不同的共鸣。在当前国内音乐评论尚属薄弱、高水平的乐评少之又少的情况下,该乐评集的出版无疑是令人振奋和欣慰的,正如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导师林华教授所讲:“戴定澄教授的评论集为学生提供了如何进行音乐批评的范例,对音乐批评的教学是很好的尝试,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据悉,戴教授的另一部著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经典》亦即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付梓出版。在为之祝贺的同时,也衷心祝愿他艺术之树常青、学术研究更上一层!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音乐 校本教材 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英、美两国兴起“新课程运动”。以此为开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开始了课程改革运动。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台湾与香港。进入90年代中期,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理念逐步引起了我国大陆少数课程研究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万方数据库的模糊检索,截止到2016年5月31号,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10000余篇研究文章,硕博论文2000余篇。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模糊检索到1900余篇期刊文章,600余篇硕博论文。以“音乐校本教材”为关键词能搜索到的的相关文献仅70余篇期刊文章,硕博论文3篇。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音乐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校本课程以及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工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就“新课程运动”以来国内外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献做详细梳理及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教材开发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校本课程运动”[1]。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2]。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日本、美、英等国家有所发展,很多国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3]。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而针对校本教材,没有完整独立的研究,故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

(一)校本教材研究

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实行统一的教材制度,而是由各个学校甚至是教师自行选择、选编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校本教材[4]。例如:经历了“新课程运动”挫折后的美国教育采取分权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所属的学校董事会负责学校教科书的选购以及教学策略的决定,政府不能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有着诸多选择、改编教材的机会[5]。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能通过立法、调研、协调等手段对教育施加影响。出版商有权自己编写教材,学校有权选择教材,教师有权增删教材内容。美国的音乐教材具有既注重本土化和民族性,又十分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6]。而英国一直都有尊重教师专业自的传统,自“新课程运动”后采用学校普遍享有课程决策权和教材选择权,教师可主动参与课程开发,选择或改变教材,也可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英国采用的是教材自由制度,即教材的出版发行是完全自由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教育部也没有指定教材开发编写的固定或审定的法规。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标准,就成为了全国统一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依据[7]。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政策

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仅仅将视野停留在教育政策文本本身,关注的内容由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态到课程实践不等,在理解层面都能深入探究教育政策与教学现状的矛盾与问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Neryl 和 David (2008)特教授在《澳大利亚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8]一文中探讨了澳大利亚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的生存状态。文章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或艺术)的学习是匮乏的。文章通过对各州音乐教育政策的实例分析提出了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更多澳大利亚本土音乐教学的愿景。

较早意识到利用政策的实施来深化传统文化环境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Yip和Scott(2010)博士,她在论文《保护本土传统音乐:一个在音乐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两难的局面》[9]提出:在香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化的城市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传统音乐环境逐渐被恶化,传统音乐有消亡的危险。论文通过香港传统音乐生存现状的分析,提出音乐教育实践政策的漏洞和困境,最后提出一系列政策性的建议。如:允许教学实践的创新,支持学生在传统音乐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等。这些建议对香港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研究者Han 和 Leung(2015)对不同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还有研究者提出传播平台和模式的改良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有效途径等等[10]。总体来说,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不仅没有关注到音乐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也鲜有文章关注政策对于传统音乐教材的影响与作用。仅有的研究难以概括整个文化多样性影响音乐教育政策的全部内容。

2.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的Heidi(2000)教授论文《不断发展的实践:本土音乐教材的新视野》关注的是芬兰的本土音乐教材的生存状态[11],以及教材在互联网教育上(尤其是音乐教育上)的应用。文章批判性地回顾了本土音乐教材的发展,并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潜力与局限性。然而,该研究并无特别涉及教材文本的部分,资源仍十分有限。文章分析了对本土音乐教材对于芬兰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基本情况,对未来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日本的Ritsuko (2009)博士在《“音景”的“肌理”:日本音乐课程的重新审视》[12]一文中提出,日本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教材只是简单的将传统和民间视为某种音乐流派,很少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传统”或“民间”这样的词汇对音乐加以界定。

此外,有研究者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如何更好体现语言包容性的问题;更有研究者集中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编写中认知偏好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态度的实证性研究[13]。但是该方向的研究没有涉及到教材编写的具体设计和实践问题,对于教材运用到实际音乐课堂和教学中的反馈情况也鲜有提及。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无疑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3.少数民族音乐实践研究

国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教学风格、模式、实践三个角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建议和理念视角独特新颖、引领研究前沿。

Wang(2006)的研究认为: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是多元的和功能性的世界音乐。这是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培养音乐教师的需要和责任所共同决定的,其本质是要将它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建构[14]。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上就有以柯达伊(Kodály Zoltan,1882-1967)、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和卡巴列夫斯基(Db.kbalefuskuu,1904-1987)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他们各自所创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始终与其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他们的音乐教材不仅在本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还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教育学者、教师们作为参考教材。

柯达伊曾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就将会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工作[1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灵纯净如水,只有真正的艺术、经得起推敲的音乐才能够拿来教给孩子们[16]”。“如果我们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的话,我们就只能用民族的音调培养他们学会音乐的读写[17]”。柯达伊把音乐的感受变成身体的律动,音乐的音律变成节奏、变成了力量。他在教学手段和内容上突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音乐教学中民歌的演唱,以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他重视学校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奥尔夫曾在“奥尔夫音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中说过: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18]。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把“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自然的”、“元素性的”的贯穿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通过肢体的活动让人们感受音乐元素,并常常把音乐训练与民族音乐教学联系在一起。

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以“三根支柱”――歌曲、舞蹈、器乐为主要教育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树立音乐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达到学生能通过学校俄罗斯传统乐曲而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了解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目的。大纲规定:一至三年级主要以民族音乐内容为主,以“熟悉民间风俗、家乡民歌传统旋律;了解俄罗斯传统乐器、民间歌曲及传统音乐表现形式”[19]为教学目标实施民族音乐教学。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音乐政策与教材研究及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研究整体上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但从整个宏观背景下校本教材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仍需要进一步扩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材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从教科书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发展到目前的“多纲多本”来看,校本教材研究在适应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课程改革。综合目前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

(一)校本教材研究

目前,国内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策略等方面。如蔡伟等(2006)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提出,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应该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应该是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编写内容应看重科学性和求趣味性取得平衡[20]。刘学(2012)在《从“以何为本”到“何以为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对少数民族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解决方法:1.适应社会发展状况;2.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3.充分体现学校特色;4.要促进学生的终极发展。就校本教材的资源问题。孙娇(2011)在硕士论文《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中,分析校本教材的应用现状,指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出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校本教材使用的原则。凌美凤(2010)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21]。

从已有研究视角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方音乐校本教材资源建设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逐步得到重视。如:英(2007)的《苗侗民族山歌走进校本教材》和刘小兰(2009)的《民歌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及教学范式》两篇文章中都是将地方民歌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实践中,寻找民歌中育人的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吕志明(2011)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可行性分析》中也提到,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进校园的必要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资源研究中,鱼彬的硕士论文《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西宁市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青海西宁市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现状为青海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发应用本土音乐教材给出了相应的途径措施与建议。博雅杰、杨丽容(2010)《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博雅杰、张波、尹爱青(2012)《影响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夏敏(2012)《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新疆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之我见》等文章,在研究方法及观点上都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讨论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具体的开发策略、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个案研究的描述。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学者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领域。1994年《音乐研究》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两篇文章,拉开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序幕。1996年《音乐研究》第四期刊登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的观点。1999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赵宋光教授提出“扎根办学”的呼声得到倡导。2001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问题。随着各种学术会议对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学校教育传承[22]。如由谢嘉幸、杨立梅负责的国家“九五”课题“学校教育艺术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先后调查了“福建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办蒙古长调大专班”、“贵州省榕江县的多声部侗族大歌进课堂”等各地乡土教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音乐组开发的《湘西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由当地主体民族土家族的歌、舞、乐三个单元组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戏剧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由河南豫剧的演唱与演奏组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开发的《微型音乐剧实践与音乐剧鉴赏》音乐校本教材,内容由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组成;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瑛老师主持开发的《闽南民间音乐校本音乐课程》,结合闽南民间音乐特点设计编写了《闽南民间音乐》校本教材等。

我国多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社会风俗、语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传承危机。近年来,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得到了国内音乐教育专家们的关注。如王耀华(1997)在《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中梳理了福建南音的发展历史,并对继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孙丽伟(2000)《福建南音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了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杨殿斛(2003)《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中就我们如何把握好基础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如何把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和高等院校殿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泽梅(2008)在《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中对客家传统乐种、剧种-汉乐、汉剧的历史发展及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方案;伍国栋在《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指出:“中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本土化进程和民族音乐的青少年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23];岳圣东等(2014)在《自贡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对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分析了当下省内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课堂开设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国内更有不少硕博论文也在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如张亚利(2008)在《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总结了豫剧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乐康(2008)在《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一文中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音乐形式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课案进行课堂实地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参与、实践、创编音乐活动,并邀请老艺人进课堂表演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熏陶,培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跟踪、调查、测量以探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音乐成就的变化,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石莹(2015)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以西安五所初中调查为例》中分析了目前西安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学开展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在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案例方面,目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数福建南音进校园活动。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教委、文化局联合发文,正式将福建南音列为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24]。市政府还推出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每年举办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获奖者可作为音乐特长加分。市教育局、文化局成立南音教材编撰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南音演唱的难易程度,编撰和修订中小学南音教材[25]。2009年9月,“福建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文化的标志[26]。

综上可见,目前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融合在一起,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较早的一些国家,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更加深入。但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校本教材研究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仍缺乏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

管建华先生曾说:“乡土音乐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27]”。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校本课程及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地方民族音乐课程资源,使其能够与学校音乐课程结合使用,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服务,将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庞健:《初中弹性教学管理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3]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Neryl,J, & David, D. (2008). Commission for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Mass Media. Bologna: [1] 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2008.

[9]Yip,L.C,&Scott,G.J. (2010). Music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Culture and Technology[C].Zhengzhou: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0] Han,R.C,& Leung,B.W.(2015). 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1]Heidi,P.(2000).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olk and popular music programs in Finnish mus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J],196.

[12]Ritsuko,K.(2009). New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songs:“Warabe-uta” in the Japanese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Journal of Artistic and Creative Education, 2, 166-174.

[13]Han,R.C.,& Leung,B.W.(2015).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4]Wang,J.C.(2006).Multicultural and popular music content in an American music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196 out of 224.

[15]甄琦:《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16]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7]石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8]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9]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0]彭岚:《湖南省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1]凌美凤:《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

[22]张亚利:《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23]伍国栋:《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1期。

[24]刘婷婷:《论福建南音的传承》,《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8期。

[25]博雅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伊犁州直县市十五所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9-01

音乐作为文化的灵魂,对于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的民族音乐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一代代的积累,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事实上,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需要教育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传承和发扬,而学生作为具有良好的知识接受能力的人群,正是最为理想的传承者。

一、国内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和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反而使民族音乐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关注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抢占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逐渐忽视了对民族音乐的教学。更是因为音乐教育不参与考试,所以不被学校和学生所重视,这都导致了学生的音乐基础存在较大的不足,难以独自完成相关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国内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科研力量比较有限,教学观念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教学模式过分陈旧,这也加剧了学生对音乐课的消极情绪。国内的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硬伤,这也使得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之路看起来并不平坦。但是,民族音乐就像是一个民族躯干的鲜血,没有它,整个躯干都将不再具有任何活力。

二、高职院校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措施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无需赘言,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宣传普及民族音乐的重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备民族意识的合格社会主义人才。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为民族音乐教育创造条件

任何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有着专业色彩的学科,更加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民族音乐教育的质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应该尝试尽可能多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感受,使他们产生针对这种特色音乐形式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的音乐技能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进行相关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发现民族音乐背后特有的美,进而主动去探究和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内涵,使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但是现在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对民族演唱并不重视,民族器乐更是变成了选修课程。这种情况很容易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距离感,这对于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非常不利的。此外,高职院校的音乐中,有些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背景,这也制约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以情感为主线,使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带有民族风味的歌曲,帮助学生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音乐和民歌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缺一不可,民歌是很多音乐作品进行创作的源头,这将使学生在情感上对民族音乐产生崇拜之情,也对教师的民族音乐教学非常有利。国内的民歌数量非常多,每一种民歌都将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感觉其背后的风情与民族色彩。这将帮助学生产生喜爱感,对教学的推进也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民族音乐的多重功效,帮助学校发现学习的意义

欣赏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会获得更多的音乐体验,艺术视野也将被扩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对民乐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发现民乐学习的乐趣。此外,教师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欣赏曲目,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程度的音乐教学。教学的过程应该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太费力,这也将极大的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产生音乐兴趣,并使他们利用这种兴趣主动的发掘民族音乐背后的价值和营养,感受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

三、小结

民族音乐背后蕴藏中华文明的精髓,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爱国情操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绍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问题[J].艺术教育,2014,(08):66.

[2]周奇迅.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91.

国内音乐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民族音乐的地位,重点阐述了民族音乐对于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从教师团队建设、教学手段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民族音乐教育可行性的举措。

1 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音乐教育者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我国的民族音乐融入到现代西方音乐教学体系中去。这对于提高及完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极其关键。民族音乐教育应该如何完善已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以西方的教学模式为主,其中以欧洲音乐理论为基础的学习贯穿于学生音乐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却被忽视。在这样的音乐教学环境之下,造就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洋音乐家,使得西方音乐占领了音乐教育的首要位置。在音乐创作方面,我国近代主流音乐创作理论基本皆是基于苏俄音乐理论。使得人们潜意识中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一切阻碍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

2 民族音乐在社会上的地位

音乐的社会地位,反映的是社会对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及教育程度,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反映。作为本土的民族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在人们的意识但中根深蒂固,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能否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保持同步发展与创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地位显得格为重要。

我国民族音乐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及方面:

首先,国内外流行的歌曲基本上素材皆来源于民间。

其次,有一部分人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自发地与身边有共同爱好的人组建乐团,例如:农村的二胡、笛子、花灯等民族音乐局部流行。他们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使得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再者,中国音乐开始走入世界舞台。近年来,中央乐团到世界各地巡演,将中国的民族音乐推广至欧洲各国。例如,《梁祝》、《牧童短笛》等优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

3 民族音乐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3.1 民族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兴衰主要取决于民族精神。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次包括团结友善、勇敢勤劳、爱好和平等。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在实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接受到民族音乐所蕴含的神韵的熏陶,从而强化其民族意识。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上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自然地给音乐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及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抵御艺术商品化及消极的文化现象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倾向,需要我们去思考。民族音乐对唤起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3.2 民族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各地的戏曲音乐等,民族音乐的不同形式表达出来的审美观和审美习惯各不相同。少数民族的音乐在节奏、表现形式方面皆有其独特的风格。遗憾的是当前的大部分青少年沉迷于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审美观建立在一个相对狭小、不健全的范围之内,更有甚者为追星刻意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这些皆是缺乏自我意识的表现,对自身的身心发展不利。因此,对学生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对提高其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3.3 民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祖国文化的理解

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发扬,起到重要的作用。著名民族音乐《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缩影,其以形象生动、富有交响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古代战争的历史画面,暗示出人们向往和平;《满江红》歌颂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认识民族音乐,可以从艺术的角度系统、全面、科学地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 转贴于

4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举措

4.1 教师的教学手段应该不断的创新

只有创新,方能激发出充满活力的生命力。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形式的创新,亦要加强内容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反映出人们的需求及时代特点。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使得民族音乐流行起来,如此方能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民族音乐。近年来,央视青年歌手比赛,把原生态的民族歌曲列入比赛的内容,目的便是通过选拔的方式,发掘文化遗产,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从而促进民族音乐的流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歌曲改编富有时代气息的歌词,根据地方民族音乐特点及自身所学知识创编音乐词汇。

4.2 民族音乐教学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充当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充当接收者。但学生缺乏相应的自主性,总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要想扭转这样的不良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实践能力。

首先,让学生多听、多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做多媒体课件,将声、光、图、色彩融为一体。如此,不仅能满足学生视觉、听觉的需要,并且还能丰富课堂内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的理解,发挥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增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具体措施就是多练、多演出。让学生自主组织策划、安排演出,让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去,整合所学到的知识,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所想,惟有如此学生方会心甘情愿地配合老师,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方能很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教育。

5 结语

教育改革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者的历史使命。作为音乐教育者应很好的把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抓住改革的契机,既要借鉴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更要发扬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李冰.浅析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科技创新导报,2009NO.25.

[2] 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3:1.

[3] 张秋萍.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10月.

[4] 杨青.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音乐教育,2009,2.

[5] 王春燕.关于加强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