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高校辅导员培训 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232-02
教育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将发生在教育情境中的事件以及行为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叙事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中国兴起,目前成了基础理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所以热门,就是因为这种研究方式将长久以来教育叙事与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互助的桥梁。现今,把教育叙事引入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中,通过培训的过程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与教育故事,在讲述中实现分享与共鸣,在讲述中实现专家的碰撞与研究,通过做中学、学中思、思中研、研中用的培训过程,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培训的效力与影响力。
一、教育叙事研究在校内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作为培训参与主体身份的主动建构
教育叙事研究的价值导向在于深度挖掘“我”,也就是个人的真实情感与教育经历,回归对人的心理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高度关注。由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中,在价值导向上摒弃了先前培训组织者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关注辅导员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抛弃了过去单方面经验传授与输出,凸显来自于一线辅导员教育生活的突出事件与教育情节;在培训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授课的培训方式,凸显了教学双方的互动与思考。作为参与培训的辅导员而言,参与培训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回顾工作经历、梳理工作思路、反思个人工作、主动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过程,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的意识,促进主体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辅导员形成研讨性学习团队,带动辅导员群体进步
作为高校一线的辅导员,具体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若干天,若干有经验的授课教师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传授与理论讲授,无法全方位地满足辅导员工作的动态发展需要。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并非单个人简单地记录教育事实,而是重在群体成员梳理教育生活经历与反思教育事件,总结教育经验的一个长期过程。在此指导下的培训工作更加凸显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凸显群体智慧,群策群力,到参与培训的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凸显经验分享,互助互利,整个团队建设都是一个动态、长期的建构过程,改变了以往导师临时组合,学员学完即散的现状,重点凸显了研讨性学习型团队的建设理念,搭建沟通网络,实现群体性共同进步。
(三)有助于辅导员培训由制度性安排向开放性平台转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辅导员要参加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这种培训一直作为制度性要求在贯彻实施。由于培训的时间有限,在效果的拓展性与延续性方面难以实现动态的帮扶与支持。教育叙事研究指导下的培训工作,通过参与培训学员的团队建设与教育事实分享、互动平台的搭建,为今后的辅导员培训搭建了一个动态发展的共享平台,从分享教育经历——反思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实践互动”的思路出发,不仅为参加辅导员培训的学员搭建了一个长期联系,互助帮扶的平台,同时,也为辅导员群体提供了一个拓展学习的平台,通过培训搭建的平台,带动辅导员群体的学习交流,实现制度性向开放性平台的重大转型,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的现实策略
(一)培训的教师与培训的学员
所谓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高校的辅导员培训作为众多培训中的一种,主要有培训的导师与培训辅导员组成,培训导师是培训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是参与培训的学习者,两者在整个培训中处于双主体的地位,两者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好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参加培训与组织培训的目标的终极统一。
首先,培训中的导师。为了充分掌握辅导员工作的一手资料,提供适合辅导员培训的工作方法与理论指导,第一,组建导师团队。一方面,通过团队各类人员的选拔,挑选出涉及到辅导员工作相关方面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包含有学科专家、校内外相关专家、优秀学生工作者三个大类,保证导师组成上形成理论与实践方面专家的有机组合。另一方面,稳定团队的人员组成,以此通过长期的团体协作,共同研究辅导员工作,发现辅导员工作的教育规律与特征,为展开辅导员培训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第二,准备培训教材。这里的教材是展开培训的素材,与过去的培训不同的是,导师团队的教材并非是各自为政,各抒己见的,而是在教材设置上强调导师团队对于培训内容的宏观掌控与基础框架的集中搭建,保证培训的过程中导师所培训的内容具有相对统一的目标,并在每一次的培训中总结与思考,构建培训体系与模块,实现培训的系统化。第三,拓展培训方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征,充分尊重培训导师与学员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每位学员在参与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第四,研究学员特征。由于学员来自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需要导师在培训前期充分了解学员的工作特点与特征,有助于有的放矢,让所有参与学员都能够受益。
其次,培训中的学员。培训的学员集中为高校的辅导员,他们不同于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工作经历与个人阅历,所以,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作为学员,首先,认真准备。根据培训教材,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寻找问题,梳理思路,总结经验,做好与导师与小组成员学习交流的准备。其次,转换角色。作为参与培训的学员,需要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通过短时间的学习难以获得工作中的所有知识,但是,通过培训中的经验碰撞与思考,帮助自己开拓思路,提升理论水平,指导具体工作。第三,主动参与,总结反思。通过培训过程中与导师的学习讨论与小组学习讨论,养成培养自身主动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且学会在讨论与协作中实现问题的解决。最后,形成好的习惯。通过培训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养成记录个人工作经历,及时总结思考的好习惯,并为后期的专业研究积累素材,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培训的基本流程
基于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指导下的辅导员培训工作具体包含了前期准备、研讨反思、指导实践的三个环节。
首先,前期准备。前期的准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收集资料。为了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好地贴近辅导员工作的实际与现实需求,需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与自我叙述等不同的方式收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资料,具体包括班级建设、宿舍管理、奖惩评定、帮困助学、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保持教育事件情节的完整性以及涉及方面的完整性。第二,选择资料。在培训资料的编排与选择上,并非所有的教育事件都可以成为培训的内容加以应用。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典型性。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并非每一个事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与意义,需要在众多教育事件中寻找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展开记叙。2.矛盾冲突性。在辅导员工作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有些事件中包含着剧烈的矛盾冲突,或者包含着隐晦的信息、内涵以及内在矛盾有待进一步挖掘的事件。第三,分析资料。在前期资料收集与选择的基础上,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进行模块划分与归类,并在每一个模块下划分若干专题,配备一些典型叙事案例作为支撑。这里的重点在于“叙事”,为围绕某个教育主题展开叙述,叙事中一定要保证教育事件情节完整性,配合明确的叙事线索、内在矛盾以及潜藏的教育理论,为激发研究者展开讨论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研讨反思。基于前期准备的培训资料,形成指导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保证了培训内容上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培训中也可以配合工作录音、影像资料等物化手段配合展示。作为培训环节中的中心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整体质量,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培训导师准备的培训素材以及培训过程激发了学员的研讨兴趣与热情,才会有讨论中思想的碰撞与摩擦,最终反馈培训信息,实现双向互动,为后期修订以及更新培训素材,建构培训体系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才能充分感受到思维碰撞与思路开拓的乐趣,形成主动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提升理论学习的水平,为今后教育工作梳理思路掌握工作方法。所以,在这个研讨反思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引导学员激发围绕教育主题展开研讨的意识,并培养学员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研讨教育事件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丰富的教育叙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运用普适性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与转化。
最后,指导实践。所有的培训,无论是理论的学习还是围绕教育事件的讨论,都是为指导的辅导员工作服务的。无法指导实践的培训是无效的,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提升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拓展平台,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导师的有限性,需要通过现代网络手段实现平台的拓展功能。具体的资源来源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学员基于个人兴趣、专业与关注热点,将短时间培训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专题继续研讨,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团队协作,并可以与导师联系,指导专题研究,保证了培训的深度延续,这样,在培训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展开的后期研究,既解决了辅导员研究没有资源,没有话说的尴尬局面,也为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打下基础。同时,将团队的研究成果与个人的教育体验、研究体会,通过培训平台进行,实现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培训导师的培训素材需要伴随着辅导员工作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导师与团队成员的专题研讨,分享学员的个人经历,实现导师的教学相长,为动态更新培训教材提供支持。同时,导师也可以通过培训平台招募人员,组建团队展开专题研讨,并将研究成果在培训平台上实现共享。第三,拓展培训潜在人群。由于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并非所有辅导员都能够连续、长期地获得培训方面的资源与智力支持,通过搭建培训网站,分享培训资源,能够为更多的辅导员提供学习与研讨的平台,通过彼此的经验分享,拓展培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带动辅导员群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邱瑜.教育科学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2]徐燕.叙事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吴国琴.叙事行动研究: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
[4]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和怎么做[J].教育研究,2007(7).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高校领导与教授们对于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学院往往定位为是在学校品牌下创收的工具,认为继续教育提供的是低层次、不规范、不系统的教育产品,甚至认为继续教育与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有限,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上的体制机制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性。2003年,清华大学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跨出历史性的一步,主动停办成人学历教育,将非学历培训作为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唯一主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成为国内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标杆与龙头,培训年均产值已达到10亿元数量级。随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示范效应的显现,全国各高校特别重点高校也纷纷开始把非学历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来发展和推进。大家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生源必定逐年下降甚至趋于枯竭,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重点必然是也只能是非学历教育。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SWOT分析
非学历培训是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领域,目前社会上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除了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专门从事非学历培训之外,高校的部分学院(特别是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依托其专业优势也在从事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非学历培训,当然数量更多的是社会上各种培训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不可否认的是,非学历培训不仅是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而且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卖方市场。可以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众多专业学院,只是有培训需求的客户可以选择的众多培训供应商之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非学历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并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在高校中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与人员来说,就必须在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s,威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办学模式。
(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优势与机会
非学历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相比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而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品牌、学科与师资、教学设施与文化氛围、平台与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正是高校非学历培训今后发展的机会所在。
1.高校的品牌优势
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多年来在从事高等学历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目前全国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高校不下百家,但真正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不足二十家,其中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领域排名稳居全国前三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三家名牌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综合排名总体一致。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09年3月成立,由原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整合而成。这两大学院在合并之前都以从事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兼具非学历教育培训功能。2010年4月,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组建培训部,在学院“融合、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面整合原成教学院、原网教学院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人员和资源,非学历教育培训正式被纳入学院发展的重点。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内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本)为主的原技术学院并入继续教育学院,更名为七宝基地,成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培训(留学桥项目)的教学基地。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培训产值已从2010年的约5600万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约1.6亿,连续三年稳居上海交通大学各大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产值排名第一位,并逐步建立起经济管理培训、金融培训、党政干部培训、国际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培训、IT培训等六大领域培训品牌,每年受训学员约3万名,学员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台地区。这些学员参加完培训,不仅可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在考核合格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颁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证书,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这对广大学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继续教育学院很好地运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名校品牌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高校的学科与师资优势
所谓“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积累了多年学历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储备上具有社会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团队。高校依托于强大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往往能在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的规范性更能赢得受训单位和学员的信任,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类型实战派的师资(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社会知名人士、职业讲师等)也更愿意到高校平台上来分享经验、展示才华。另外,高校与企业还能通过培训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合作,高校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力量为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以及人才开发与储备,而企业也能够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将高校的先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始终把课程研发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推进。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学院的培训师资库中已储备了经典学院派和社会实战派两大类型近千名师资信息,其中各项目聘任的经典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国内外各大名校的教学名师,除了上海交通大学本校,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在学院培训部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组中担任讲师。学院派师资的讲课特点是内容体系性强,语言逻辑性强、与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热点结合紧密等。社会实战派的师资则主要包括国内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官员和研究人员、大型国企和知名外企、民企的高层管理人员、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知名人士和各专业各领域的职业讲师等。实战派师资的授课特点是课堂互动性强、语言感染力强、案例丰富生动等。学院派师资与实战派师资各有所长,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师资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且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而实战派师资也在逐渐提升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项目团队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中,会根据受训对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搭配,能较好地满足各级各类培训班学员的实际需求,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3.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文化氛围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百年名校能够吸引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班学员纷至沓来的,除了品牌和师资优势,还有其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幽雅的学习环境。相比于社会机构安排的教学场地,在高校参加学习培训,能让受训学员重新体验回归校园的感觉,在高校的知名校友以及历史建筑的趣闻轶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在徐汇校区和七宝基地开展,其中金融、经管、干部等几大类培训主要以徐汇校区的教学场地为主。徐汇校区是上海交大的主校区,不仅地处上海繁华的徐家汇商区和国家4A级景区,交通极为便利,而且还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保留完整且在正常使用的建校初期的老校区。徐汇校区内有上海交大校史馆、有学长题词的纪念碑、有钱学森图书馆(国家级),还有数幢保存完好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都充分传递出百年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能在徐汇校区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也是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得天独厚的重要办学优势。
4.高校的社交平台和校友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校友资源,是高校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参加非学历培训特别是高端培训的各类学员,除了想在培训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启发思考等学习方面的诉求之外,还有结交朋友、扩大人脉、资源对接等社交方面的诉求。高校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校友资源,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望其项背难以企及的。上海交通大学依据院系、届别、生源地、就业地等元素将历年的学历教育毕业生分类管理,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和各院系校友分会、各地区校友分会。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成立了同学总会,还以各培训项目组(主要是稳定的公开课项目)为单位分别成立了项目同学分会。学院同学总会和各项目组同学分会除了组织校友举行年会、论坛、沙龙、游学以及各种公益活动、联谊活动之外,还为有个性化需求的校友进行项目对接、资源对接等后续服务。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下属的中国创富联盟、百年财富俱乐部、新儒商联盟、上海创赢财富俱乐部、电商连锁联谊会、老子书院联谊会、金融财富俱乐部等一批同学分会和项目组俱乐部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今后,学院同学总会将更好地为广大校友提供社交平台和资源对接服务,使非学历培训的各级各类校友对上海交大和继续教育学院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局限与挑战
尽管高等院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具有诸多社会培训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目前高校非学历培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观念与定位问题
在我国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名牌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尚未真正普遍地被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高校管理者对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使命中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较少将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定位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的高度。反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已走到了时展的前沿,哈佛大学每年有约12000名学生在延伸学院(即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门或多门课程,该学院共有65个学科领域共570门课程可供选择。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对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体制与机制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的体制,无论是在高校专事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从事与其学科相关领域培训的专业学院,都必须接受学校的行政化领导,特别是在人事和财务两方面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约束较多,自主性不强。高校管理上的行政化与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冲突和矛盾,而社会培训机构在体制机制上则有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可以预料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何在目前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寻求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培训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上的突破,将是未来高校非学历培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3.人员结构与素质问题
目前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教务或教学岗位上转型而来,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和从业经历等因素的局限,以及长期在高校体制内工作造成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这些员工在非学历培训项目课程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高校非学历培训中的企事业单位内训项目,大部分都还是委托单位慕名而来,高校主动去开发开拓的比较少,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人员市场开拓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无论是继续教育学院还是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专业学院,要在高校现行人事制度框架内解决培训工作人才队伍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就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目前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总数已超过100人,其中拥有学校体制内各类编制的员工不足20%。
4.高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竞争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与其说是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不如说是其他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部门以及本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由于高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非学历培训项目时会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规范后者灵活,有培训需求的单位和人员往往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选择。倒是风格特色相近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或贬损对手等恶意竞争手法。整个高校非学历培训领域还有待规范,良性竞争的局面还有待培育。就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而言,外部有力的竞争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院校,其中形成最直接竞争关系的是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名校。就上海交通大学内部而言,除了继续教育学院是交大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主力军之外,学校内部还有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金融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船建学院、农生学院等在从事与其学科相关的非学历培训业务,这些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在培训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交大校内尚未真正形成“1+X”的非学历培训办学格局。
三、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模式探索:自营与合作相结合
高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与定位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人员素质与结构问题、高校之间及学校内部竞争等诸多局限和挑战,要想充分发挥高校举办非学历培训的优势而克服局限弥补短板,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机构就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自主经营一部分高校本身擅长的非学历培训项目之外,与社会上具有一定市场开发能力和正规培训资质的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主要提供培训品牌、师资与场地,社会机构主要负责客户开发和市场推广,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培训部下设金融与管理培训中心、干部培训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职业发展培训中心、EDP研修中心、定制内训中心等各个业务主体,共开设经管类公开课项目约50个、留学桥项目约10个、职业资格及IT类项目约20个,平均每年为全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的内训项目超过100个,所涉及的非学历培训业务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各大领域。学院在发展非学历培训业务中坚持自营模式与合作模式“两翼齐飞”的方针,充分发挥两种办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并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有37家合作办学机构,其中经管类共25家,职业及IT类3家,国际教育类9家,这中间90%以上的合作办学机构已与学院稳定合作三年以上,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宣传、规范办学、热情服务,为学院在短期内实现培训产值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学院完成非学历培训产值约1.6亿元,其中自营产值约占35%,合作产值约占65%,合作办学项目与自营办学项目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绝大部分合作机构在与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市场化规律,发挥公司体制在人事聘用和财务结算上的灵活性,较好地弥补了在继续教育学院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诸多局限。当然,在高校非学历培训的合作办学模式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高校与社会机构在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风格上存在差异,特别是社会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能发生不诚信不规范的违规行为,比如可能会在招生环节中虚假承诺、进行隐性招生或连带招生,在教学环节中更换师资以次充好,在财务环节私自收取学费、擅自提高或降低学费标准等。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方面坚持自营模式———合作模式“两条腿走路”原则,充分发挥合作机构在市场招生能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合作办学模式的风险防控意识,逐步完善对合作办学机构的日常管理制度。目前,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非学历培训项目组管理规范”,包括市场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人员管理规范、宣传及广告管理规范、教室管理规范、俱乐部(协会)管理规范等,每年底进行修订更新,这些管理规范适用于学院所有自营项目组与合作项目组。另外,学院在合作方的遴选、考评、奖惩、退出等环节中,有严格的制度设计和流程管理,确保将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在最低。
1.合作机构的遴选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健全合作机构引入审批制度。学院每年初“培训项目引导目录”,指导新合作方的审批和新项目的立项,原则上不引入与学院原有项目同质化相冲突的培训项目。新引入的合作机构,必须有培训行业三年以上从业经历且无任何违规违纪等不良信誉记录,必须经由学院培训部总监会议答辩审核,项目负责人有高校工作经历的优先引入。
2.合作机构的考评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产值与质量并重,规范与品牌优先”的原则,逐步建立合作方综合评估机制。学院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制定弹性考核标准,鼓励发展有特色、可持续和有潜力的项目。对于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品牌项目和大项目,采取保护政策,优先发展并在政策和资源上做适度倾斜。每年底学院对合作机构在综合评估基础上进行排名并实行末位淘汰,保持学院合作办学机构存量和流量上的平衡。
3.合作机构的奖励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差异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学院目前对合作机构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年底产值返点奖励、年度优秀项目组评选与表彰等,对合作期限长、产值大、信誉好的机构,还在财务结算周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4.合作机构的退出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胜劣汰,动态平衡”原则,建立有差别有层次的惩戒与退出机制。对于在合作办学中有重大教学事故或其他重大违规事件的合作机构,将直接予以解约清退,并责成妥善处理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与学院发展方向或整体目标不相符合的合作机构,合作协议到期后就不再续约,双方配合善始善终处理好项目扫尾工作;对于连续两年未完成产值指标的合作机构,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建议转化为招生机构继续与学院进行合作。除了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引入、考评、奖惩、退出等一系列流程管理之外,学院还定期召开合作机构负责人会议,定期对新合作机构的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合作方负责人及普通员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与合作方的日常相处中以诚相待,把合作伙伴当做朋友来交往和相处;想方设法、设身处地为合作方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学院资源,为合作方多做加法;让大的合作机构在保持产值稳定基础上创建培训项目品牌,让小的合作机构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培育壮大。
四、结语
关键词: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引言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教育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具备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熟练掌握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我国教育部高教司早在2000年就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该文件中强调,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全国高校教师的培训,使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使高等学校应用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积极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是保证培训任务得以完成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的分析
校本培训是英文school - based training的译文,目前普遍认为“校本”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即解决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二是“在学校中”,指教师应在任职的学校和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三是“基于学校”,指教师继续教育的一切计划与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践需求出发。综合这个解释,我们认为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计划和内容,立足于教师本职岗位,自主开展的旨在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校内培训活动。
近几年广东海洋大学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学校也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教学环境的改变对教师传统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挑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职教师尤其是老教师需要具备更新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很多教师此时意识到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对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性,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希望得到这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可由于教师工作很忙,只能在职学习,时间保证不了,培训的效果容易受到影响。此时开展的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符合了教师们在岗学习的需求。
二、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和内容
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的培训对象来说,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将高校教师培养成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或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专家,而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技能,以此为基础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最优,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
教育技术中的理论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技术培训应该把理论融入技术和应用之中。根据高教司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培训任务要求,我们安排的培训内容是:
(一)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力求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理论,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的整合。
(二)基本计算机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懂得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使教师通过学习后,了解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三)综合应用:学习使用PowerPoint,photoshop,Authorware,Dreamweaver、Flash等软件,教会老师做课件, 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符合自己授课要求的课件,还可以使用工具软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网站,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校本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
由于培训对象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对这些教师的培训主要有如下特点:培训时间短;应掌握的学习任务多且杂;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重;参训时间虽少, 但自学能力较强。
针对这些情况,在每次开班之前,我们会发出调查问卷,根据教师的具体需求和初始水平,对培训内容进行相应的组合和调整。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再发放培训效果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对此次培训工作的反思和下次工作改进的参考。
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采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一是集中授课模式,将教育技术初始水平相近或需求相类似的教师编成一个教学班,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进行集中授课培训。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授课地点选在网络多媒体教室,人手一机,其中教师机配备有投影仪,同时每个教室还配备一至两名上机辅导老师,让受训教师边学习边具体操作,通过反复实践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上机老师的手把手辅导使得培训中受训教师的疑问能得到及时解决。三是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示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培训形式,使受训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技术的“魅力”。这种培训方法的优点是整个培训过程既便于授课教师的指导,又结合了本校的教学实际,效果显著。
结束语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是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十分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它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校本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今后会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和调整校本教育技术培训方法,加强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我校应用教育技术的整体水平,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陆芳,郑道林.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模式及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3)89-92.
1.1 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它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和推动力量。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导致对各类人才专业水平的要求逐步加大,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能深刻理解应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熟练掌握和支持信息化教学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还要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在新型合格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2.1 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内容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从本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基础、不同要求、不同专业的教师的特点,认真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针对目前学校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切实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和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在培养内容方面,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比如: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与研究对象及及其应用等,也要包含专业知识,比如: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含义和应用等,更重要的是包含应用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网上授课方法等。
2.2 理论培训、技能培训“两手抓”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培训的方式使教师更新观念,建构起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认识到: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数字音像、卫星广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并不忽视或抛弃对传统媒体(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等)的开发与应用。促使教师在子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3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与他们平常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教师有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意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提高教室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并创造积极向上的群体学习氛围,加强教师间、学校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交流QQ群、论坛,微博交流,或者教学课件的制作和观摩,现代教育理论和经验研讨,网页制作大赛,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和交流等。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和考核
加强培训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可以适量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提高教师培训工作质量。或者,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例如:我校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老教师或新进教师)因错误的多媒体设备操作导致设备故障出现频率高,无形中也增加了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该考虑加强媒体教室设备操作培训,制定严格的过硬的考核制度,提高制度的实施力度,做到示范型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力求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设备维修率。
参考文献
[1] 王涵,齐明超,牛军伟.加强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策探析[J].商情,2010(8).
[2] 刘国昌.谈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J].教育与职业,2005(33).
关键词: 高校干部 教育培训 组合拳
同志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准”、“精”、“优”、“实”四个方面同时入手,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一、学员调训准
高校党委要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着眼于一个“准”字,解决好学员调训工作。
1.分类准。高校干部队伍有其自身特点,大体可分为党务管理、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后勤管理等,但对于干部教育培训而言,这样的分类仍是比较宽泛的,从不同职能而言,又可分为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招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要根据每期培训班不同的培训重点科学分类,确定学员调训范围。
2.时机准。要根据不同类别干部在不同时间段的工作特点确定调训时机,如对于教务管理干部的培训,应当尽量安排在假期和学期中间进行,而不宜安排在教学安排繁忙的学期初或考务安排较多的学期末,对于学生管理干部的集中培训则宜利用开学初和假期前进行,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共性问题集中讲授和培训。
3.要求准。充分激发干部学习热情,对不同类别干部要结合各自特点,对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以强调“转化”为主,对青年干部的培训应以夯实基础为主,明确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和学习效果,指导他们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好工作与学习。
二、师资配备精
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树立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建设意识,加强师资库动态管理,着眼于一个“精”字,合理配备师资。
1.遴选精。干部教育培训授课不同于面向在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因此必须从增强高校干部治校兴教能力出发,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学界联系广泛、学术交流活跃、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广揽名师,精心选择那些理论基础实、研究视野宽、授课效果好的教师担任干部教育培训授课工作。
2.组合精。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优质师资的同时,还要放开视野,根据不同班次培训工作重点,适时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实务管理工作者和先进模范人物任教,根据授课教师知识背景、年龄结构、授课风格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使他们能够切实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3.管理精。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配备要主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员评教实行择优入教、动态管理,对于知识更新较慢、授课效果不佳、学员评价不高的教师不再列入师资库,对于知识更新快、授课效果好、学员评价高的教师则在师资库中予以保留,促使任课教师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改进教学方式,实现干部培训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
三、课程设置优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注重基本教学原理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自身规律的结合,着眼于一个“优”字,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1.开设优。要通过个别询问、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征求干部对于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学习方式的意见建议,以提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较好地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要求与干部学习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体现按需排课、因人施教的原则。
2.搭配优。在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的同时,要合理搭配业务素质、政策法规和文化素养等课程模块的建设,具体课程搭配要适应不同岗位类别干部的学习需要,积极推行菜单式选课、版块式组课、调节式排课、启发式授课,广泛开展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教育、法律和最新前沿自然科学方面知识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学、电子政务、危机管理、执政能力建设的培训,帮助领导干部优化知识结构、跟紧时代步伐。
3.品牌优。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品牌意识,始终把课程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不同培训班次课程特色,增强培训课程吸引力,更好地为干部岗位需要服务。
四、培训效果实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突出一个“实”字,不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效果。
1.方式实。实现由“单一型”向“多元化”的转变,坚持重点培训与干部轮训、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不断拓展干部内培、外训、自学的外延空间,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灵活采取座谈讨论、学员论坛、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社会考察、素质拓展等多种方式,激发广大干部学习热情。
2.成效实。坚持因时施教,突出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理论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突出时代特色和高校特色,坚持理论教育、知识教育、作风教育并重,将治校能力培养贯穿于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对于培训效果要通过跟踪回访,对学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工作质量、工作水平的变化等方面全面评估,及时分析总结培训工作得失,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
3.机制实。要结合实际建章立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将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和完成学习任务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在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中,在笔试试题设计上要注重平时知识积累,突出考察应试者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广大干部中营造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程天权.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经验探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