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流行病学教学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只重视理论的传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培养学生现场调查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流行病学实习课仍然是以专题讨论形式为主,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够,很少有机会到现场实习,造成理论和实际脱节。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学生,流行病学的课时少,更加没有机会开展实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将来工作中面对现场调查时,缺乏调查技巧,动手能力差,难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对措施: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法。问题导入式教学法(PBL)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PBL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熟悉教学大纲后,确定PBL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经典的案例,反应停与海豹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弗明汉心脏病的前瞻性研究、吸烟与肺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及维生素C与坏血病关系的实验性研究等。课前1周将案例及问题发放给同学,并让其分组进行讨论,并做好作答准备。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简单地介绍案例,并循序渐进地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并由某些小组作出回答,最后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这些案例生动富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了思维,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与其他西医院校一样,中医药院校还应该开展现场调查,让学生参与老师的调查研究。比如培训学生,组织他们参与调查门诊体检人群的中医体质/亚健康调查,使学生真正了解横断面研究方法。
另外,增加课堂模拟现场的实习方式,将实习课堂现场化。比如在暴发调查的实习中,用现成资料来模拟真实的现场,引导学生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时探索可疑病因,提高了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是中医药院校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课程。我校的专业中,除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流行病学课程外,中医临床(含七年制)、中西医临床(含七年制)、针灸(含七年制)、推拿、护理等专业也都开设了此课程。不同专业的课时数不一致,但总体而言,学时数一般为18学时,无法系统讲解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对措施:加强教材建设和调整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所授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案。对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流行病学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安排学时多,系统全面地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使学生对流行病学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对于中医相关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流行病学作为方法学学科的特点、基本的概念和常见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科研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另外简单介绍循证医学内容、传染病病种及防治原则。
目前流行病学的本科规划教材专业区分不明显,常用的教材主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和西医临床专业,而中医相关专业的流行病学教材缺乏,这就需要编写适合中医药本科生学习的教材。目前,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流行病学(第六版)》;中医临床相关专业,采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的《预防医学》教材。另外,本校还开设了流行病学实验,比如选择疾病频率测量、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内容开展讨论课,寻找一些典型的、实用性题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抽取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 食源型霍乱;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83-02
近年来,食源型霍乱在我国频频爆发,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由于其扩散强度较大,该病已经在近年来发展成为某些地区霍乱流行的一种主要的方式[2]。为了能够探讨食源型霍乱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流行因素,本研究主要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中全部疫情病例资料均源于我市各县(区)卫生防疫站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资料。
1.2 分析方法 对本研究中的全部病例资料经审核编码之后,将其信息输入至计算机之中,采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全部数据均由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流行因素主要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
2 结 果
2.1 疫情发生情况 根据调查与探究的数据,得出如下关于本研究中的16起疫情发生情况:本研究中的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共计诊断霍乱患者数为82例,带菌者为118例;病例主要分布两个年龄段,即20-30岁与40-50岁年龄段,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00%(58/200)与21.00%(42/200);病例性别构成为120:80;患者及其带菌者中,主要为工人、学生、农民以及餐饮人员,分别为38.00%(76/200)、34.00%(68/200)、14.00%(28/200)及14.00%(28/200)。
2.2 影响食源型流行病学的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四个方面的因素为影响食源型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见表1、2。
3 讨 论
控制食源型霍乱疫情。在我市霍乱控制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霍乱流行期在疫区举办任何大的聚餐都有可能引起食源型霍乱暴发[3],因此,应该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劝阻在疫区内举办大型聚餐,劝阻无敷时卫生防疫人员应及时到现场监督检查,必要时对高危人群实行预防性治疗[4]。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疫情发生情况、影响食源型流行病学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16起食源型霍乱疫情,共计诊断霍乱患者数为82例,带菌者为118例;病例主要分布两个年龄段,即20-30岁与40-50岁年龄段,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00%(58/200)与21.00%(42/200);病例性别构成为120:80;患者及其带菌者中,主要以工人、学生、农民以及餐饮人员较多。经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最终确定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四个因素为影响食源型流行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影响食源型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包括聚餐、水污染、食物污染及生活接触等方面,因此应该注意上述影响因素,做好疫情的预防与监督工作,降低食源型霍乱病例的扩散以及控制该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 杨树勤,主编.卫生统计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 邹志霆,潘忠伦,吕太富,等.贵州省1998年食源型暴发霍乱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6):528.
摘要 目的研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控制新发传染病流行提供公共卫生管理策略。方法利用人畜禽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探讨控制新发传染病策略。结果虽然禽和人的流感病毒表面有差异,但猪的病毒结构介于禽和人之间,如果在猪体内发生这样的交换基因片段而成为病毒“混合器”,由猪感染人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因此更应注重猪流感的流行病研究工作。结论重视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是抵御传染病肆虐的关键和有效措施
关键词 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禽、猪流感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并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政策与措施”的科学,在社会公共卫生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如果流行病学发展长期滞后,势必威胁到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本文从禽、猪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谈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 目前两种主要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1.1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以前,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主要限于禽类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1)禽流感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珍珠鸡、野鸟和孔雀。鸭、鹅及其他水禽类的易感性较差,多为隐性感染或带毒。鸽子自然发病鸡分离到的病毒人工接种鸭、鹅、鸽子等,不易造成人工感染。(2)在禽流感的流行过程中,带毒的候鸟作为载体将其作世界性传播。鸭群在其病毒传播中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经研究发现,鸭群的流感病毒感染均为无症状型,虽肠道感染很普遍,尤其是幼鸭,但流感病毒对鸭群本身并不造成损害。(3)感染禽也可成为水平传染源,病禽可以从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排出病毒,其感染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的直接接触及易感禽与各种污染物的接触。第二阶段的研究是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至今,因首次从人体内分离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使得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禽流感流行病学的研究从原来单纯禽类的流行病学研究扩大到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流行病学研究领域。1997年5月香港首次出现H5N1型AIV直接感染人致病的事件。1997年12月至1998年10月郭元吉等从我国华南/华中地区患流感的人群中分离到5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1999年在香港从人身上分离出2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首次表明了AIV在自然状态下与人的严重疾病有关,赋予了AIV全新的公共卫生意义。1997年2004年短短的几年间,禽流感出现了3个对人类致病的流感亚型(H5,H7和H9),使对人类致病的流感亚型增加N6个(包括原来的H1,H2,H3)。尤其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3个对人类致病的禽流感亚型,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禽流感病毒“另眼相看”。如今,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进行禽流感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类致病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目前这方面工作的研究结论包括:(1)患病的活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一些禽类产品(包括鸡蛋)能够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禽类产品能直接传染禽流感;(2)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感染的动物(主要是禽类)传染给人,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例;(3)成人和儿童均可以被感染,也无性别差异,但有迹象表明,12岁以下儿童容易被感染。
1.2 猪流感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猪流感和禽流感、人流感一样,是一种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病毒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与猪群中的主要有H1N1,H3N2亚型。H1N1亚型引起的猪流感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H5N1亚型禽流感并已经具备感染人的能力,且致人死亡,致死率高达70%,虽然目前尚没有持续地人传人的证据,但是存在短的、10期FEATURE主题策划以死亡为终止的传染链。猪流感一直是猪群中难以根除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猪群中除了常见的经典型H1N1、类禽型H1N1和类人型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流感外,由重组病毒H1N2、H1N7、H3N6引起的猪流感也时有报道。1998年,美国卡罗莱纳洲、明尼苏达洲、爱荷华洲和德克萨斯洲接种了H1N1猪流感疫苗的4个猪场暴发了严重的猪流感,研究表明,其病原为H3N2人一猪双重组病毒株和人一猪一禽三重组病毒株,母猪发病严重,有3%~4%的母猪出现流产,产仔率降低5%~10%,断奶前仔猪死亡率高达4%~5%;23个洲的4382份血清样品中抗三重组病毒株抗体阳性率为20.5%,抗经典H1N1猪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8.3%;到1999年,从俄克拉荷马洲、伊利诺斯洲、科罗拉多洲、威斯康星洲及北卡罗莱纳洲又分离出三重组H3N2猪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病毒引起的猪流感几乎遍及整个美国,由此说明,该病毒对猪有很好的适应性并很快在猪群中传播开。1999年,普遍流行于水鸟中的H4N6禽流感病毒(AIV),首次从北美中东部安大略湖自然感染的猪体中分离到,1999年中国香港报道从猪群中分离到4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收集和送检的样品中分离并初步鉴定了猪流感病毒若干株,其中确定为禽源A型流感病毒的分离株包括有H9N2等亚型毒株,其余为H1和H3亚型毒株。还有其他多家实验室也从国内不同地方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猪群中,分离到类似亚型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猪,这已经被研究人员由猪体内分离到H5N1猪流感病毒而得到证实。2005年5月印度尼西亚证实从猪体内分离出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在猪宿主体内混合重组产生一种新型的、致命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菌株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2 重视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共同抵御传染病肆虐
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几次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SARS,人们看到了一些与现代医学极不相称的现象。如在病因研究中的程序混乱,不遵守病因推断的基本原则;疫情的诊断、治疗技术的设计、研究和评价缺乏科学性;防护器材的落后和紧缺;传染源、传播途径的追踪方法原始;大规模预防消毒存在盲目实施等。这些现象的结果不但造成具体工作的失误,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失衡的后遗症,还充分暴露出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散乱,以及与实际应用不接轨的事实。这种现状如不及时纠正,将很可能干扰卫生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速度和措施的有效性。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应该在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高水平的基础性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流行病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当SARS、禽流感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发生时,如果能在基层流行病研究单位的工作中发现其在一定地区爆发,则卫生部门可以集中研究这个地区的共同传播途径或者共同传染源,以及确定疾病潜伏期等具体问题,从而科学地认识疾病的危险性,不至于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流行病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43-02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创造近似真实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2]。本研究尝试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教学对象
以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的82名学生作为情境教学试验组,以采取传统教学法的2008级相同专业9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该组学生已在去年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教学。
1.集体备课,包括传统流行病学理论教学的安排、情境教学内容选择、方案制订、课时确定等,尤其是知识点的选择、情境的设置以及知识点与情境的融合。
2.传统理论教学,在情境教学之前,先进行传统流行病学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先了解各种流行病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等。
3.情境模拟教学,根据既定教学方案,选择传染病暴发调查、慢性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3个内容进行情境模拟教学,共计15个学时。上课时采用多种情境融合:①图画再现情境,如SARS暴发期间的照片及视频、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群众受访的视频等,主要用来渲染一种来势汹涌、大众恐慌的感觉。②表演体会情境,主要是角色扮演,事先选择十几个学生现场模拟患者或周围群众,描述个人感受或陈述事件经过。③语言描述情境,在图画和表演情境进行的同时,教师辅以语言描述,提高感知的效应,也有利于学生能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4.教师引导与提问,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进行引导的同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扮演“流行病学专家”,应对现场遇到的问题,探寻疾病或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于既往讲授的流行病学理论,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些启发或提示,以增强其利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讨论与发言,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积极进行讨论与发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引导其讨论的方向,并对个别疑问进行解释或说明。
6.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点评,同时基于理论联系实际,将情境中的问题与流行病学理论结合,进行横向和纵向的阐述,使得学生切实体会如何解决现场问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
在情境教学后,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情境教学方式的评价。同时组织相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命题,题型与以往一样,力求与去年流行病学考试难易相当。根据考试成绩,分别比较两届学生的总分和流行病学应用题型的得分,并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不同教学方式学生成绩的比较
情境教学组学生期末成绩与去年传统教学组学生期末成绩存在统计学差异(88.4±7.7分与84.6±8.2分,t=3.109,P
(二)学生对情境教学的认可程度
共发放问卷82份,收回82份,91.1%的学生赞成情境教学方式,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与公共卫生实践的结合。
三、讨论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必要
流行病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都很强的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问题[3]。目前国内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流行病学学习上表现出高理论成绩和低实践能力的现象。不同层次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的信息也显示,预防医学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多事情不会做,不知道怎么解决,但问及相关理论时,一般都能说出个一二,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很明显。而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应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也很难接触到公共卫生实践,大多停留在文字的假设,一旦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可能就显得手足无措。因此,探索一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的流行病学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二)情境教学模式的优点
情境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4]。就本次情境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而言,情境教学的优点可表现在:①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实际的应用又会提高其对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早让其接触公共卫生实践。虽然是通过情境模拟,但采用多种模拟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日后真正投入到公共卫生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其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了思想准备。③增强其交流沟通的能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无论现场调查还是健康教育,都需要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相互讨论、积极发言等,均可提高其言语表达水平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三)情境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的顺利实施其实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周乔木认为主要是课堂内外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课堂软环境因素,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另一个则是课堂硬环境因素,如教育主管及教辅部门的影响,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资料等物的制约等[5]。这些因素在本次情境教学研究中也有所体现,也是需要事先考虑和解决的。此外,结合本次实施过程,尚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即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层面上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思广益,构思情境教学案例的主要过程,包括对知识点的选择、情境构建、开课时间等方面的讨论,如何通过情境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需要教师广泛查阅文献、反复讨论才能有很好的可行性。本次情境教学是在传统教学讲授了基本理论之后进行的,此时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实践兴趣,此时进行情境教学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首先,教师层面上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教师的语言描述既要考虑案例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学生进入情境的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境控制能力。其次是学生层面上的配合。情境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情境教学中形成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公共卫生领域的多个学科,需要学生通过查询文献和资料、相互讨论、积极思考等多种途径来解决,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本次实践研究表明,情境教学模式优于传统式教学,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理论的实际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为进一步开展整合式预防医学学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好地培养了预防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虹.情境教学法在基础护理学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19):2532-2534.
[2]陈黄琴,黄彬.情景式教学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0(10):278.
[3]王蓓.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321-323.
关键词:PBL教学法;教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29-02
PBL教学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1-2]是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PBL教学法在流行病教学中的应用在创新流行病学教学模式、提升流行病学教学水平、加速流行病学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流行病的教学现状
流行病学的实践教学中,有些内容是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开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它的特点是成因的多样性、分布的差异性、传播的广泛性、危害的复杂性、治理的综合性等等。而预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以现阶段要注重相关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尝试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PBL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霍德华教授最先提出的,该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二、PBL教学法的实施
1.研究目的:将PBL教学法逐步引入到流行病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对象选择及分组:选取某医科大学预防专业1、2小班学生为实验组,该专业3小班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讲授基础理论和概念,并强调细节和注意事项,课间答疑,总结讲评。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请学生讲解自我认知或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课下查阅文献,运用适当的方法客观评价病因学的研究证据,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3.提出问题:结合该门课程特点及实习内容,进行选题,搜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案例,并转化为检索问题,最终选择原因不明皮炎流行病学调查。按照调查步骤,将需要分析的问题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针对特定问题,借助给定的检索工具动手寻找答案。实验组的学生开始时要考虑怎样进行调查,怎样从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地点着手,并且根据皮炎流行的三间分布特点,探索可能的病因,之后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排除,当然,仅用逻辑排除法确定病原体,说服力不够,实验性的研究往往能提供最好的结果,这一点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明确。
4.分组讨论:学生查找资料的同时还能够将有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进一步理解与巩固,然后集中交流各自的收获,可以知道各自检索结果的不足。教师在各组学生讨论完后,对每组的结果进行核查,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在此过程中,要和学生强调一点:一个疾病的病因,往往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而发现、确认,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调查,确认桑毛虫皮炎病因的经验,也可在当前一些原因不明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病学研究中作为参考。
5.问卷调查:最后设计调查问卷,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及主动性学习能力等的影响。
通过学生评价分析结果(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PBL法教学比较满意,比较认同这种新型的教学法:第一,课堂形式与以往不同,互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案件调查分析过程中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得到答案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兴趣逐渐增加。第二,学生在此过程中,由小组长带领完成,组员热烈讨论、相互协作和沟通,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个过程促进了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沟通与协作能力,并且通过对知识的总结、报告,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提高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改变了学生长久以来的学习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流行病组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综合各基础学科甚至是人文地理知识,通过联系各学科扩展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而且,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对学生以后的终生学习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利用许多资源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文献检索的能力。但是,在调查今后是否愿意增加PBL教学时,学生仅有54.3%选择愿意,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学时间短、学习紧张压力大、没有充足时间去查阅资料、部分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够,在资料查找上过分依赖其他小组成员、不愿意参加课堂讨论等等。
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调查等完全可以采用PBL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和其他学科一样,[4-6]在流行病学的案例的实习中采用PBL教学法利大于弊,该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拓展,有助于教学相长。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该方法在部分教学内容中还难以推广,在设置问题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科学性;部分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对新方法不适应,整个过程比较茫然,积极能动性较差;学生反映学习时间和资源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话,PBL教学方式很容易流产。[7]所以,为了推动PBL教学模式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责无旁贷,建议教师首先要从传统教学的改革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增加问题的引入,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其进行自主性的科学探索,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主要为题目的设计者、实施的指导者、课后的总结和反思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将影响到其教学效果,但是,目前流行病学课程开展PBL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多,教师从PBL模式中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也比较少,教学经验比较少,对把握讨论时间、进度,解决讨论的障碍矛盾等方面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PBL模式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2):35-36.
[2]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106.
[3]慕景强.PBL教学法在我国可行性的研究[J].医学教育,2003,(6):37-38.
[4]毛胜.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103-104.
[5]罗阳,周丹丹,罗颖.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的认知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