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学校 礼仪教育 重要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69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讲文明,知礼仪,才知道怎样做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是我校的中职生,大部分在初中时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学习差,品质低,无力考取大学,无奈才到职业中专学习一技之长的。这些学生的礼仪观念淡薄,思想品德滑坡,常做出许多不文明的行为。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他们毕业后的求职、就业、人际交往,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中职生的礼仪现状
我校部分学生礼仪现状表现在:纪律方面,不尊重师长,课堂纪律差,上课时间吃东西、说话、玩手机、睡觉,更有甚者上课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甚至自由出入教室。与同学交往方面,不相礼让,没有宽容心,时有蓄意闹事等状况。言行方面,随口脏话、粗话,随意丢弃垃圾,不遵守公共秩序,缺乏基本的礼仪修养。仪表方面,受社会风气影响很大,着装暴露,趿拉着拖鞋出入教室,与校园环境不和谐。中职生缺乏教养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中职学校应看到礼仪教育的紧迫感,开设礼仪课还为时不晚,让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2 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对学生和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1 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文明行为,提高道德修养
古往今来,要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尊重,礼仪是最基础的行为规范。与人交往,如果有好的人品和道德修养,办起事来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生,要立足于社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功立业,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学礼、知礼、用礼,明白怎样做人,懂得怎样与人交往。通过礼仪教育,让中职生明确言谈、举止和仪表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文明程度,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有较高道德修养的现代中职学生,为将来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职生将要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校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研究了许多成功者的案例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现代社会不缺人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因此,中职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待人、言行文明、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开始成功的人生。
2.3 开展礼仪教育,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在学校大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不仅是教育自身的职责所在,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中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必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使校园充满和谐与温馨。
3 实施有效途径,将中职生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3.1 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搬进课堂
开设专门的《中职生礼仪规范教程》课,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兴趣。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都与缺少教育的人相差万里。因此,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搬进课堂。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各种礼仪活动,逐渐培养礼仪行为习惯
学习礼仪知识,目的还是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礼仪修养,养成讲究礼仪的习惯。如在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中,明确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提出礼仪要求。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和教育,对文明行为开展评比活动,以班为单位,评比出“礼仪之星”、“微笑之星”、“文明使者”等荣誉称号,让学生认清美丑。
3.3 为人师表,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往往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所以,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严格规范教师言行,提高教师礼仪素养,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
3.4 注重养成教育,营造校园礼仪环境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置身于礼仪环境的氛围中,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如在校园内设立礼仪宣传栏和板报,教学楼墙面及楼道设立礼仪标语,教室内张贴礼仪规范制度等,宣传、普及礼仪知识,让学生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
总之,良好的礼仪素养对个人命运及社会安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它的养成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在养成过程中,既要学习礼仪知识,充分运用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社会这个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以强化自身的礼仪修养,才能把礼仪文明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职生礼仪规范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7.
[2]金正昆.礼仪金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技工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53-01
一、 技工院校教育背景
发展技工院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服务,为当地就业服务。总体来说我国当前对技工院校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技工院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在不断提高。影响技工院校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有生源因素、资本因素、资源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技工院校教育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技工院校要发展必须考虑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就业问题,这也是衡量技工院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工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着技工院校的发展层次和规模,同时也决定着技工院校的教学内容。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在多方面使劳动力市场和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形成良好衔接,对技工院校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考虑,对不同专业和学科单独制定不同教学计划与大纲,制定各专业和学科的教学目标,再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方向,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常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一起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对技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教育应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鉴于此,一体化教学对于技工院校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传统意义上来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技工职业教育者,我们应该常思考如何利用理论教育来指导实践教育,又该如何把理论教育落实到我们的实践教育过程当中。在传统技工职业教育中,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安排有实习操作等课程,但实际操作部分仅仅起到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辅作用,并不能体现出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知识讲授是以操作为主,学生最终是要为企业服务,所以我们培养学生要面对企业,面对一线生产工艺。在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错位和脱节主要是由于教学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这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学要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实际操作能力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
(2)有利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在一体化教学中,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适应技工院校教育的发展和根本任务,逐步培养出一支观念新、创新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高技能的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二是既具有能进行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进行实操指导的能力,既能进行科学研究又能进行课程开发。所以,技工院校教育应特别重视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培养,通过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强继续教育,使教师及时掌握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技工职业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体化教学模式可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善,来促进技工院校教育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起科学可行的检查和评估制度,掌握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和信息,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估的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评价一体化教学要注重各个学习环节的评价、注重每个阶段结果的评价、注重总体结果的评价、注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注重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注重企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评价。通过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让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有利于技工职业教育学校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对于技工院校来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各方面,同时还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追求个性的最大化。一体化教学的推进,有利于技工院校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优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沟通机制,对于充分实现技工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技工院校教育应根据所在地实际情况,研究如何通过一体化教学加强相关建设,提升技工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实施一体化教学既是技工院校教育更好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也是技工院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术语标准;小儿推拿;腧穴;英译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013-03
Necessity and Suggestions to Including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in TCM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YE Xiao1, FANG Li2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2.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version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CM have been established and enacted by different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s worldwide. However,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have never been included in them. The article illustrated the necessity of including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CM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present state and specificity of these points. It also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of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such as different records of acupoints numbers, applications in the clinic and strategies applied in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accordingly, hoping that the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can be included in the further revised version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CM.
Key words: standard terminologies; infantile tuina; acupoints; English translation
为适应频繁的中医药国际交流,国内外相应组织或机构一直尝试设立中医药国际术语标准。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9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项目,并出版了《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1];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4年了《中医药学名词》[2];世界中医药联合会2007年刊发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3];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2007年颁布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4]。但这些标准并未纳入小儿推拿穴名词条。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腧穴或部位施予一定的手法操作,以此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改善小儿体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与治疗方式。很显然,小儿推拿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腧穴t是小儿推拿的基础。鉴于此,笔者将从小儿推拿的历史、现状和穴名特殊性三方面,阐述将其穴名纳入国际术语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同时,针对小儿推拿穴名的特点,笔者也将总结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从而推进其纳入国际术语标准体系的进程。
1 纳入国际术语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1.1 历史悠久
小儿推拿是推拿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后世用钱匕刮法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5]。其后,葛洪《肘后备急要方》记载了“卒腹痛”捏脊疗法;《千金要方》提出了药物与手法相结合的膏摩,并将此用于小儿推拿;《太平圣惠方》载有许多膏摩方;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小儿推拿专著出现,如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小儿按摩经》[6],以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幼科铁镜》等。可见,小儿推拿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可将其相关术语排除在国际术语标准体系之外。
1.2 应用广泛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简便易行,防病治病,疗效显著。因此,我国民间有大量小儿推拿师存在,市级以上的中医医院也大都有小儿推拿医师,前来就诊的患儿络绎不绝。同时,小儿推拿的内容都包含在推拿学的教材中,小儿推拿课程是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他中医专业学生也会接触小儿推拿的知识,不少国际友人也进相关中医院校和医院专门学习小儿推拿知识与技术。因此,将小儿推拿相关术语纳入国际术语标准体系,可促进中医学的国际交流和影响。
1.3 腧穴特殊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1991年颁布过涵盖成人人体腧穴英文名的《针灸术语的国际标准》,但小儿推拿的腧穴与成人差异很大,除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外,还存在大量与针灸穴位迥异的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小儿推拿疗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腧穴,一般呈点、线或面分布,以双肘、膝以下为多,为临床实践所常用。所以,虽然成人人体穴位已纳入国际术语标准体系,但笔者并不认同小儿推拿穴位也已纳入该标准体系。
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1 腧穴数量
现代书籍对小儿推拿的腧穴数量论述不一。如俞大方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推拿学》[7]介绍小儿推拿常用的腧穴及特定穴82个,其中小儿推拿特定穴45个;曹仁发主编的《中医推拿学》[8]记载小儿推拿常用腧穴65个;张素芳主编的《中国小儿推拿学》[9]记载腧穴94个;金义成主编的《小儿推拿》[10]论述腧穴最多,达到160个。因此,要让小儿推拿穴名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须先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情况确定其纳入标准。
2.2 临床应用
目前,小儿推拿腧穴临床应用较为混乱,主要原因是腧穴存在同穴异名、同名异穴及同穴异位等现象。同穴异名是指许多小儿推拿腧穴存在同一腧穴有不同名称,在成人的腧穴中也有该现象,如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巅上及天满等,总筋又名总经、总位、总心及总心筋等。同名异穴是指腧穴名称相同,但腧穴的位置、主治作用不同。如阳池,既可能是十四经穴的阳池,也可能是腕上阴阳的阳池。同穴异位是指一个腧穴有多重不同的定位,如脾经,有的定位在大指末节,有的定位在大指根节,还有的定位在屈大指侧。这些问题给小儿推拿腧穴定位带来困难,给临床应用带来诸多争议。另外,手法操作也存在名称相同而操作要领不同,或不同手法操作却又有许多相似名称。因此,将小儿推拿穴名纳入国际术语标准体系前,须先对其腧穴进行规范化研究,并制定统一的标准。
3 英译策略
对于小儿推拿腧穴与针灸腧穴相同的十四经穴和奇穴,笔者建议可采用约定俗成的方式,沿用以往标准而无需另作英译。但对小儿推拿的特定穴,则需另作安排,宜事先拟定相应的英译策略。在以往一些含有小儿推拿穴名英译的出版物中,其特定穴英译均直接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国推拿》[11]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小儿推拿》[12]。对小儿推拿穴名采用音译的方式虽然对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可避免产生多个英译版本的混乱,但会令海外人士难以记忆,也使穴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得不到表达。《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的前言中就提到其英译原则是尽量避免使用汉语拼音[4]。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主编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仅提到英译原则应对等、精炼、保持文化特征和使用常用语言,并未提到避免使用汉语拼音[3]。对此,笔者认为可采用英译名加拼音备注的方式对小儿推拿特定穴进行规范化英译。
4 结语
小儿推拿是推拿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及中医术语国际标准不断推出和修订的背景下,应考虑将小儿推拿穴名纳入现行相关标准。当然,目前小儿推拿的穴名英译尚存在诸多问题,须进一步规范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竹藩.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EB/OL].[2016-05-06].http://wpro. who.int/publications/who_istrm_file.pdf?ua=1.
[5] 李G宁,杨配力,吴金勇.小儿推拿发展史略[J].北京中医药,2009, 28(2):142-144.
[6] 顾晓旭,李军,颉旺军.小儿推拿文献学术发展探析[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6):53-54.
[7] 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 曹仁发.中医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 张素芳.中国小儿推拿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
[10] 金义成.小儿推拿[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
1.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工作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多数学校可以按照其实际情况展开道德教育活动,同时在人际关系处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与国家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首先,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始终停留在成绩上,明显忽视了德育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非常深,一些地区为了学生可以考入重点初中,为学生留了大量的课业负担,教师和学校领导均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上,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其次,当前德育教育手段十分单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无法得到衔接,因为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教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这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很大差距,根本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加上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非常少,无法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断层,这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非常不利。
2.创新人才培养是对小学德育教育的挑战
当前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联系,实际上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充分关注学生的创新性,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充分关注德育教育工作,有效衔接家庭与学校的同时,找到培养创新人才与小学德育教育二者的契合点。从现阶段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情况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1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内容改革
从理论上来说,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及品等方面教育的结合,还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教育的范畴之中。随着近年来现代教学手段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抓起,而德育教育在小学的实施正好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德育教育应秉承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创新人才的职责,使学生通过德育教育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准,这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2在生活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教学内容也丰富多样,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该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更加容易被接受。传统教育都是以课堂为主,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实际上生活会对人产生直接的、深远的影响,每个人的道德素质也会受到生活的影响,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冲突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因为生活实践而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最终形成个体道德。因此应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细节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最终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
2.3德育目标应贴近生活
人置身于整个社会之中,因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其目标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轨迹相接轨,这样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真实感,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理解。同样的,将德育目标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就可以切实看到教学目标,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该目标,体会到这个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德育教育本质的还原不是教学任务,但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实际思想问题,因此德育教育中应该秉承这种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富意义。
2.4及时转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通常利用“大满贯”的方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自然不高。实际上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和教学计划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祖国妈妈,我爱您》教学中,笔者按照教学内容为学生讲了一些小典故,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课堂之中每个小组都要经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经过一番探讨与分析之后,老师针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起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出来,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深入落实,同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过程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最终以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性人才。
作者:张梅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小学
参考文献:
[1]李赐平,杨小玲.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的困境与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4,02:5-7.
[2]马文敏.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小学德育工作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10-11.
【摘 要】出于对中小学道德教育低效问题的关注,发现学校趋于将道德品质的培养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学变成纯粹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为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强化教师教学的教育性将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教学;教育性;德育;实效;突破口
一、教学教育性弱化之现象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早被视为教学所具有的性质存在,且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抛弃、丧失了可以用以融化、合理吸收其内在精神的本己力量,于是就只能学习其可见的、表层化的‘技’与‘巧’。由此,知识与德性、学问与人生、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但确实深刻的转化” [1]。
在我国中小学校,随着教学科目的细化,专门学校德育的工作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视乎各科教师们可以各守其职,很多智育学科的老师慢慢淡忘了自己的教学同时身兼教育性的职责。再加上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学校也不能幸免于难,纷纷视分数第一、惟升学第一。如此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们重智轻德,将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的过程。
再者,在现行的课程管理状态下不利于各位鼓励教师发挥教学教育性。中小学在管理上把思想性工作归划为课程实施之外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被冠名为“德育工作者”。这样的管理政策无形中将其他科任教师归为“非德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秩序下,其他学科教师应承担的教育性职责自动地被解除。教师教学的教育性不仅没有得到强化,反而被弱化了[2]。
面对如今学生的教育性工作被置于一个如此尴尬的境地,重智轻德,德智走向分离的现象令人堪忧,所以在此时重提“教育性教学”这一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我国仍存在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教育性的解读
不同时代教育的价值观念不同,教学中所关注的教育各部分权重自然也不尽相同。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属于道德教育,或道德化的宗教教育。到了近代,由于教育注重发展个性,为了使个性健全发展,所以在教育中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划分。逐渐教学活动功能得到补充丰富,拓展为传授职能、发展职能和培养职能这三大职能。这样,不同的教育成分在整个教育中的权重就从前的单一道德教育转向多元素教育,道德教育的比重势必有所减弱。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在教学中包涵教育性的命题存在久远。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奴隶社会的教育中,学校所出现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分科教学虽然各有其特殊的教学目的,但各自也同时发挥着教育。孔子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其意既在指导学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应教给一定的道德礼仪,以使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唐代的韩愈也提出教学不仅要“授业”,而且还要“传道”,意指在教学中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教学的教育性思想。如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用以指导各科教学;陶行知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教书育人的作用等[3]。这些“闻到结合”的主张都明确的表明了古来对教学的教育性的认知。
首个倡导教学中的教育的是西方的赫尔巴特,他特别重视智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形成道德品质。教学中各各种教学活动和行为均是朝着这一终极目标发展的。所以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即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的作用。他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因此,惟道德教育为终极目标的时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与智慧的脱离,学问与人生的隔膜”。这种品德素养的培养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有可取之处,对当下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实具借鉴意义。
三、强化教育性教学对教师要求
教育性教学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的。为实现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性的提高,在此对教师提出相关素质要求。
(一)强化教育性观念
正确的观念可以支配和引导人们的正确行为,反之,错误的观念可能带来错误的行为及后果。教师首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德性的重要性。教师只有重视教学的教育性,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去开发利用教育性因素。“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师只有认清这个基本点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才。然而,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科学教育又表现出了严重的缺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失落。[4]随着社会急功近利之风侵袭校园,重智轻德的教育以至于培养出不少有智却德的“人才”再反哺于社会,这样势必使我们的社会陷入一场恶性的循环中。教育工作者们应认识到以智育牺牲德育是将使我们损失惨重。再者,将智育与德育两者更趋于统一。德育与智育的融合,走向全体性的教育是有利避免德智比重失衡的方法。
(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学科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最大的比重,应该成为道德素质培养的主战场。首先强调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教师更是需要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传授知识,传递思想,启迪智慧,启发心灵。语言的艺术性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具伤害性的得体言语,在此基础上才追求较高要求的生动性言语,启发性言语,情感性言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性及智慧性提出了要求。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性,或指教材中的论证的逻辑性,这种逻辑的力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求知欲;或是教材描述的形象与情节,蕴涵在这种形象与情节中的精神,可以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5]
(三)树立师表风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的人格示范是言语教导和规章制度无法取代的教育力量。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是由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所决定的。所谓学生的向师性就是指学生都有尊重和崇敬教师,乐于接受教师指导的自然倾向。[6]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首先应加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锻炼并形成良好的人格。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格品质,教师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再次,教师也应保持得体的仪态和风度。在教学过程中以其端庄外表、得体言语及个性魅力来影响、带动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元涛.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再认识——兼论文化传译中的意义变迁[J].全球教育展望,2009,(2):32-36.
[2]陈桂生.课程的教育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3]沈小碚.对教学过程中教育性因素的认识[J].殷都学报,1993.4(04)
[4]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