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会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以账簿之间的核对、账簿记录与财产的一致性以及会计报表数据可靠性为核心内容,与独立审计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内部控制被运用于独立审计,最初就是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实践中,注册会计师认识到抽样审计可以与内部控制制度结合起来,使审计方式逐渐演进成以评审内部控制为着眼点。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和评价,根据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确定审计抽样范围以及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独立审计也由此从传统的审计阶段进入到现代审计阶段。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及是否得到一贯遵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好坏及审计风险的大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后来,AICPA又一系列公告,使内部控制审查逐渐成为一项必经的审计步骤。
90年代以来,我国也在颁布的一系列审计执业规范中明确了内部控制对于会计报表审计的重要作用。比如:《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和研究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对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并指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的内容。然而,透视内部控制发展的现状,不难发现这种内部控制评价和研究仅仅是作为整个会计报表审计程序中的一个步骤,加之企业内部控制基础的薄弱,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不免流于形式。
随着人们对会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逐渐浮出水面。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核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需要在注册会计师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与缺失,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注册会计师也会为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并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由此,可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也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审核与会计报表审计的关系
如前所述,会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存在天然的关系,会计报表审计原包含评价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内容,如果把内部控制审核作为一项专门的业务独立出来,是否会影响会计报表审计意见的可靠性,甚至削弱会计报表审计的必要性呢?笔者认为,这关键是看两者的关系如何定位。
首先,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从会计报表鉴证拓展到内部控制报告鉴证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管理责任的演化。当公司所有者将会计信息以外领域的责任,如组织、计划、协调、企业文化等委托给公司经营者时,经营者自然要承担并履行责任。所有者不仅关心会计报表审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要关注包含上述内容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并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和审核。相应地,独立审计鉴证的内容也会随之扩展。因此,通过会计报表审计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审核及报告是经营管理责任深化的结果,会计报表审计并不能完全替代内部控制审核的内容。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目标要求,根据县审计局年度工作安排,坚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致力于防范风险、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提升内部审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扩大内部审计工作效益,制定了《__市内部审计协会__分会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与要点,保证年度内[:请记住我站域名/]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顺利开展。
1. 多渠道多方式争取支持。结合各种会议培训及工作汇报,如全县审计工作会议、财政同级审工作汇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年度审计工作情况汇报等等,及时反映我县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呼吁县人大、县政府、县组织部门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加大对内审工作的支持。
2.结合县局实施项目审计,对乡镇落实《__县关于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意见》情况进行督查,将内审机构(人员)是否建立健全等内容列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报告中建议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促使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1.加强业务培训,内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坚持每季组织1次内审人员业务学习,学习《__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使内审工作不断规范。
2.加强廉政教育,促进内审人员廉洁意识增强。在培训内容上不仅注重业务培训,同时增加廉政教育内容,组织内审人员观看反腐教育警示片、腐败分子犯罪事例教育展等,使内审人员的思想觉悟有了新的提高。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恪守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廉政审计。
3.组织内审交流,内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一是县内审分会组织会员单位交流。分别召集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等19个内审会员单位开展交流,进一步了解内审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关注内部审计功能作用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积极献言献策以促进各会员单位内审工作,推广审计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4.加强业务指导。一是结合“三公经费”审计,适时指导县教育局、县卫生局等单位开展公务、经费支出自查与交叉审计;二是指导农经工作审计,加强村财务机构监督,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查处违规违纪问题。
5.在理论研究与优秀项目上寻求突破。通过发动审计机关业务人员和分会单位积极撰写课题论文以及打造精品项目等方式,以提高我县内审工作业务质量与理论研究水平。2015年共有2个审计项目获奖。
一年来,我县内审分会在市内审协会的指导下,在全体分会成员单位支持与有力配合下,内审工作较之去年又有新提高。但与上级内审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继续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学习先进,力争在2016年取得更大突破。
(一)在服务指导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和岗位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加强内审人员和内审工作交流,促使我县内审会员单位的内审项目质量和内审工作水平地不断提高。
(二)在内审理论或实务研究上下功夫。努力突破空白,积极组织内审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内审理论或实务研究,并争取按要求向上级内审协会推荐科研成果。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其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一定的标准,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现代技术,采取系统、规范的措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确认、评估等,并进一步做出合理、合法、科学的评价,提出改进的审计建议,以期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管理控制,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审计类型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检查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问题研究,探求究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关注现状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应该达到的目标与效果的研究;第三,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产生结果的根源进行剖析;第四,注重对信息的积累与备档,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各个阶段
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汇报阶段、后续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进行审前准备,如审前调研、评价标准的选择,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及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时间表和审计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等等。
第二,实施阶段。该阶段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阶段。主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具体而言就是要对有关资料和证据进行收集,如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资料和证据,企业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资料和证据。然后,对被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确认、分析及评价,并寻根究底,总结结论,从而进一步提出措施及建议。
第三,汇报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在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科学分析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实施阶段所收集得来的有关资料和证据进行“加工处理”,编制出具有建设性、全局性及局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审计报告,进行汇报。
第四,后续阶段。用通俗的言语来讲所谓的后续阶段即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售后服务”。该阶段主要就是跟踪检查审计报告的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评估被审计单位改进措施好坏等。如果实现效果不理想,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分析,并编制后续的审计报告。
三、我国内部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必然性
(一)经济效益审计受到普遍认同与重视
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凸显,在社会各界不断得到普遍认同与追捧。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审计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通过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会进一步引起领导的注意与重视。而到那时,效益审计将成为企业的内在要求。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也将对效益审计的重视地位十分有利,并且其内涵的潜力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均有利于其的发展与壮大。
(二)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不断健全的市场经济的各项法律制度及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财务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在内部审计中处于主导地位,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任务。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潜力无限
经济效益审计不仅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目标,更加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和日常工作的内容。经济效益审计产生于20世纪中期,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审计分支科学,在不断探索与前进中,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潜力一片光明。
四、内部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有效措施
要想成功的实现内部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认清当前局势,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经济效益审计理念
审计人员要明确审计的理念,认清局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管理制度和行为的关注上,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二)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工作的责任感
要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及责任感的培养。要从学习、工作和职业道德各方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为内部审计打好基础,从而做好审计工作。
(三)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坚持依法办事,其中,“有法可依”是依法办事的前提。在经济效益审计中,有法可依同样重要。只有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确保审计活动顺利进行。
(四)重视经济效益审计成果的提炼与储存
经济效益审计取得的成果得来不易,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被审单位整改,采取回访的方式,切实解决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外部制约机制不断得到加强,内部管理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内部审计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时俱进的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凭借其优异的特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内部审计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闫照志.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及其发展.财务会计.2010(07):167-169.
关键词: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缺陷;重构
一、前言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能够更好的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国有集团型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来自全球竞争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也在不断的对自身进行调整,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缺陷,极大地阻碍了现代企业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重构。
二、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缺陷分析
1.独立性不明显,组织机构设置缺乏多元性。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检查、评价企业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为企业顺利经营保驾护航,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强弱会影响其评价结果,而独立性的强弱也与企业领导对机构的重视程度具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企业领导比较重视内部审计机构,那么其独立性就相对较强,反之则较弱。我国国有集团型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大多是向分管财务的总经理直接报告,使其机构的独立性大大降低。除此之外,国有集团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健全,很多都仅仅在集团或者总经理层面设置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也较少,缺乏可给予支持的下属机构,这不利于审计部门对企业整体运行的了解和把握,难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给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2.内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严重弱化。现在,大多数国有集团型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还比较局限,仅涉及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履行监督评价等职能层面。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摆设,让其代表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其监督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职能。另外,虽然内部审计机构逐渐完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并且一些企业的审计部门由于涉及到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大胆、公开、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3.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综合性不强,降低了审计效果。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整体素质不高,虽然近年来其学历层次、专业性水平逐渐改善提高,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方法上比较落后,仍然采用静态审计和事后审计等方法。从一些数据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国有集团型企业队伍中CIA和高级审计师专业资格人数所占比例比较低,导致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企业层面来看,内部审计队伍结构缺乏合理性,约55%的审计人员都是财经专业的,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诸如法学、基建工程、计算机等专业人员不足,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有效进行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三、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重构分析
1.对企业内部审计体系进行重构。针对国有集团型企业独立性不明显,组织机构设置缺乏多元性这一问题,应对企业内部审计体系进行重构,建立内部审计分级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其机构职责。在结构方面,一方面,对于企业下属经营单位如果其规模较大、利润较高,可以为之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其定位和职责应明确,定期向总部汇报工作成果即可,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管控职能;另一方面,可设置审计监察部,该部门可以由集团董事长直接领导并直接汇报工作,从而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独立性。
2.对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进行重构。现阶段,我国国有集团型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职能定位是“查错防弊”,具体来说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等进行审查、监督及评价。然而随着内部审计控制制度的完善,其职能观念也需要结合其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应从之前的监督职能向监督服务型职能转换。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应对其下属成员企业开展相关咨服务询,具体来说就是为下属成员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经营管理问题,同时为管理管理层所作的重大问题决策提供合理的指导,从而使其经营管理不断完善,促进下属集团和集团总部的交流和互动,从整体上更好的协调管理,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企业应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加强专业素质的考核,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和规范化。例如,要求就职人员必须要具有审计从业资格证,对于现有在职人员则可以为其提供职业培训,定期组织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结语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各类业务是否符合标准和规定、是否遵循程序以及资源是否合理利用进行评价的部门,其工作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和改善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集团管控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国有集团型企业应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完善审计体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推动国有集团型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印剑 单位:镇江城市建设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思语.加强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06:101-102.
[2]谢兆岭.浅析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184.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一直以来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对于规范组织经营行为,提高经济利益,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战略目标,增强组织的竟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以及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的目标是协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提供与所审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地控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把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督促组织改善运营、提高效益,使内部审计工作有回报、出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一、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
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相应地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会重视该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不论在人员管理还是工作程序等很多方面都受控于组织的负责人,只有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使他们和自己的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针对我国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由于内部审计处于组织内部,同外部审计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比如可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操作性强,使公司对发现的问题能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同时它还可以对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和系统跟踪,不断改进管理,完善监督控制系统。
组织负责人是企业的领头羊,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顶梁柱,如果不提高负责人的认识,就会造成成果和行动的不一致,只有组织负责人的认识提高,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尽快与国际连轨;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最后,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的取得,通过考核认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决不能把资格证书考试认为一种形式过过场。
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较外部审计人员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经济业务,所以内部审计人员需加强学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积极、有效的沟通
内审人员除了要处理好与被审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关系,也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人际关系。通过定期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这是组织治理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同时积极有效的沟通又会促进内审人员与有关人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沟通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讨论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审计人员的安排等,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考虑被审单位的感受,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营造理解与合作的气氛,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场审计结束后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审计报告出具前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交流,将沟通工作由“说服”向“协商”转变,取得被审单位的认可,保证审计结论得到各方的接受和支持。新晨
四、建立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和落实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或监督部门汇报,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严格执行责任制度和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