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院;营销体系;构建
在医院服务管理中对营销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医院长足的发展,当前有许多学者在医院营销这一方面作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因此笔者对国内有关医院营销的研究进行了探究和梳理。
一、医院营销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医院营销相关理论的探讨,可以加快医院营销本土化进程。孟庆阳等指出:“任何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一定时代和历史条件的产物,即都有其借以产生的源和流。”于是,孟庆阳等(2004)提出医院营销“源”论,所谓“源”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时期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在这种条件下所需要的发展观。孟庆阳等对医院营销的“源”:即“三论”―――三维论、蛋糕论和竞争论进行了分析。作为医院营销理论而言,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和医护工作人员深刻地领悟到医院的发展不是单单靠管理者来掌握医院的发展决策,更需要每个人员参与到其中,以自己为一份子,将营销的理论和中心思想牢牢地记在心中,并付诸于实践行动中。在各个岗位要以医院的发展为主导核心,以及病人的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发挥应有的职能,有益于今后医院营销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创新。于是,张洪才(2004)提出医院营销的“流”论,认为医院营销理论的“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服务营销理论、整合营销理论和医院营销理论早期研究成果。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医院,要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因为不同医院所依赖的病人群体有所不同,不同特色的医院所面对的也是相对的群体,如果营销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地结合,就会丧失一定的病人群体,从而影响到医院的经营管理与发展,同时对这些适应自己的营销模式要在不断地发展中进行探索和完善,让营销模式能够与医院的发展更加协调。徐学虎等(2003)在《现代公立医院营销观》中,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医疗服务市场逐渐开放,外资和民营医院逐渐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推进,公立医院必须通过更新经营观念和调整策略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最佳经营方式。汪慧等(2008)通过SWOT分析,运用 7Ps营销组合模式,提出民营医院必须对医疗服务产品、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定位、医院形象树立、卫生服务人员培养、医疗环境构建、服务过程完善七个方面进行组合,不断扩展营销渠道,提高民营医院的影响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岗位的医护人员和管理者的付出,医院的营销包含在各个细节环节中,医生要以医德、服务理念为准则,护理人员要有爱病人、以医院为家的服务标准,管理者要以每一位医护人员和病人为中心,深刻地认识到医院与病人之中的关系,要从营销的角度来发展。
二、医院营销的实践探讨
医院引入营销以来,由于医院市场营销意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加之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对于医院营销的实践探索还处在一个学习阶段。目前医院在营销方面普遍存在:对医疗服务市场重视度远远不够,医院的经营观念陈旧;缺乏现代营销战略,对医疗服务的谋划不到位等。吴俊(2004)认为,营销观念没有转变,医院营销管理人才缺乏,许多医院没有自己的营销战略,营销方法单一,开拓新市场能力不强是当前医院营销中的主要问题。聂绍芳(2008)认为,我国医院营销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营销意识淡薄,营销观念滞后;第二,营销组织不健全,营销人才缺乏;第三,市场调研不科学,信息反馈不到位;第四,医疗服务同质化,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第五,医药费用虚高,医疗服务定价不合理;第六,营销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第七,医疗诚信缺失,过度推销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医院的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张英(2003)认为我国医院现阶段主要应该普及市场营销知识,加快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开展规范化的市场营销活动,让就医的患者在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得到健康的保证,同时也切实让医院、员工、就医的患者获得他们应得的利益。聂绍芳(2008)同时指出,提高医院营销管理水平,一是要树立营销意识,更新营销观念;二是要建立健全专职营销组织,积极培养和引进营销专业人才;三是要充分发挥营销部门的主导作用,实现医院营销手段和营销主体的有效整合;四是要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管理机制,遏制过度医疗推销行为。张灵机(2007)指出,作为县级妇幼保健院,应锁定其专业特色优势,以保健为中心,将临床与保健相结合。颜理海、郑卫(2010)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营销成果为例,探讨了医院的营销管理与实践。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视营销思想,培养全员营销意识;二是找准市场定位,确立适合医院发展的品牌战略;三是多渠道拓展市场(包括:定点服务、协作、支援帮扶);四是做好内外宣传(包括院报与橱窗宣传、网络宣传、社会活动、媒体宣传);五是重视内部营销。肖燕等(2007)提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借鉴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来探讨医院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正确理解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提高顾客价值,降低顾客成本的多种医院营销策略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的忠诚度,最终达到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走出一条优质、高效、低耗的医院经营管理之路。
综上所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的医院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医院的发展需要和病人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采取有效的营销理论,在价格营销、服务营销和整合营销各种理论的组合下进行改革。通过对以上的分析,本文深刻地认识到,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层面的工作,通过对医院的营销模式的构建,能够将医院的发展与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能以及病人的满意度联系在一起,以服务营销的模式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医院发展的营销模式,是本文的宗旨所在,也是医院管理者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庆阳,张洪才,吴芳平.医院营销“源”论[J].卫生经济研究,2004,(2):18-19
[2]张洪才.医院营销“流”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2):9-10
[3]徐学虎,任俊兰,李选超,左成昌.现代公立医院营销观[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38-39
[4]汪慧,黄淇敏,杨肖璇.民营医院营销战略分析[J].中国医院,2008,12(7):72-75
[5]吴俊.当前医院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15(2):13-14
[6]聂绍芳.我国医院营销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2):55-57
[7]张英.借鉴国外经验确立中国医院营销模式[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71-72
[8]张灵机.县级妇幼保健院医院营销策略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20-322
[9]颜理海,郑卫.医院营销的管理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981-982
[10]肖燕,张亮.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医院营销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2):46-48
学习技术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有能力对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供决策层进行决策。如果在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就难以达到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实践活动引进教学内容中,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突出“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能力培养,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为例,其知识体系包括项目建设概念、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研究范围、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以上内容理论性极强,涉及内容广,不易理解更难以操作。
二、增加实验课程,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思维机能训练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互动使学生能力得以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的过程。其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师作为体验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不断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程结构调整中,增加实验课程,积极拓展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机能训练。通过实验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系统性,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各种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加强实际训练,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实践及今后的工作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践教学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开设的课程实验,能使学生受到综合性、设计性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工具与相应计算机软件在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风险分析、项目评价中的运用,并学习具体操作方法、过程与技巧。技术经济学课程实验计划可安排3次共6个学时,要求每次实验提交作业或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及内容设计如下表:
三、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高速公路锚索滑坡抗滑桩监测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nchor and anchor beam and the anti-slide pile of combination support of the subgrade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slope management,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anchor (cable) frame beams and two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of pile, and anchor, anchor stress detection action analysis.
Keywords: highway landslide monitoring anchor pile
中图分类号:U41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挖方路基(K24+120~K24+350)左侧,滑动次数多,滑坡平面形态略呈M状,滑体长220m,前缘宽约230m,滑动方向介于295~315°,滑体内发育有5个小型、多期、多级形成的浅表型牵引式滑坡。由于路基边坡的开挖,加之连续降雨的强烈作用,导致古滑坡复活滑移,形成新的滑坡。
2工程地质条件
该滑坡所处位置,坡体南高北低,坡形东侧地形,总体上呈缓倾的斜坡状,地面坡度约11.3°。坡体中部地形总体上呈上凹状,呈台阶式降低。坡体西侧地形属陡坡、陡坎状,向北西倾斜,地面坡度22°。该段地层岩性较为复杂,主要有坡积混碎石亚粘土、洪击亚粘土和花岗岩,滑体内的混碎石亚粘土和亚粘土层土质疏松、空隙发育、易下渗大气降水,而其下的发育浅褐色亚粘土,土质致密坚硬,为良好的阻水层,含水量大且有剪切面存在。
3滑坡治理方案优化
3.1滑坡原因分析
滑坡内因:
(1)该滑坡前缘的浅褐色亚粘土团粒化严重,粘聚力值低,土体自立高度值小、在地形坡度陡峻的情况下易形成滑塌而不停的产生高陡坡面。
(2)该滑坡后缘的全风化花岗岩易滞留、赋存大气降水,使之相依的浅褐色亚粘土发生软化现象。
外因是:古滑坡抗滑段挖方卸荷和连续降雨,其中公路路基的开挖是古滑坡复活的直接诱发因素,而大气连续降水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加剧了滑坡的滑动。
3.2 滑坡推力计算
3.2.1滑动面值的确定
根据滑坡地质勘察报告和滑坡反算相结合的方法,得C=23Kpa,¢=14.6°,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不考虑地展作用影响;
3.2.2滑坡推力计算
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假定每一分界上推力的方向平行于上一土条的底滑面,第i块土条承受的各种作用力示于图1中,根据不平衡下滑力=下滑力×Fs-抗滑力,得不平衡推力简化计算公式:
Pi=Fs(Wisinai+Qicosai)-[c′ili+(Wicosai-Qisinai-uili)tg¢′i]+Py
上式中:y=cos(a1-a2)-tg¢′isina(a2-1- a2)
各土条分界面上的Pi求出后,可求出此分界面上的抗剪安全系数:
Fvi=[ c′ihi+(Picosai-Upi)tg¢′i]/Pisinai
式中: Upi――作用土条侧面的孔隙水压力;
hi一一作 用土条侧面 的孔隙水压力,
c′i\¢′i――土条侧面各土层的平均抗剪强度指标;
计算参数及下滑力结果见表。
表1 滑坡体C、¢值及推力计算
项目 重量EN/m3 粘服力Epe 安全系数(K) 设计推力EN/m3
参数与结果 21 23 1.25 685
3.3 锚索框架梁设计
布设锚索框架梁旨在通过锚索对滑动体施加预应力,变被动土压力为主动土压力,抑制和调整边坡变形,保证抗滑桩桩身的安全开挖,并在后期与抗滑桩共同作用,以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框架梁布置在坡率为1:1的二、三、级边坡上,总长度 6560m。框架梁横向与坡面走向一致,纵向与横向垂直。框架节点间距均为3m,每个节点均设置有锚索孔。锚索采用7根¢j15.42mm预应力钢绞线组成一束,长度29~30m,锚索孔孔径¢150mm,俯角30°,嵌人花刚岩层12m。锚具选用OVM15-7型,单束锚索张拉应力为10KN/m。锚索孔共计239个。
3.4锚杆框架梁设计
锚杆框架梁通过锚杆与坡体的锚固应力作用于框架梁,抑制和调整边坡变形,保证边坡的安全开挖,并在后期与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共同作用,以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框架梁布置在坡率为 1:1的二~五级边坡上,共724根,长9310m。框架梁横向与坡面走向一致,纵向与横向垂直。框架节点间距均为2.5m,每个节点均设置有锚杆孔。锚杆采用28的螺纹钢,长度为15~18m,设计角度为30°。
图1 项抗滑桩工作原理示意图
3.5 抗滑桩设计
由于滑坡体上发育着多个小型、多期、多级形成的浅表型牵引式滑坡体。路堑开挖时,
为了确保安全,对滑坡体上部削方卸载,减小滑坡体的下滑推力,在滑坡段路基边坡的一、二级平台之间布置抗滑桩,分两种型式,I型抗滑桩径为1.8m×2.5m,桩长为18m,共计9根,II型抗滑桩桩径为1.5m×2.0m,桩长为15m,共计9根。
4 施工工艺要点分析
4.1 锚索(杆)框架梁施工
4.1.1造孔
钻孔采用QZJ-100B潜孔机钻进。为保证边坡的稳定,施工严禁给水钻进。钻孔过程中遇到滑坡挤压变形破碎带时,往往会发生坍孔。这时可以采取固壁灌浆的方法予以处理,即用注浆泵压人水泥砂浆,注浆压力约0.4~0.6Mpa,待水泥砂浆初凝后继续钻进。如果吃浆量太大,可以采取间歇灌浆的方法进行施工。
4.1.2清孔
由于裂隙发育,泥岩遇水软化,水渗人裂隙会降低岩石的内摩擦阻力,不利于边坡稳定。故清孔可选用排气量17m3/min、气压1.2Mpa的空压机。对锚固段采用少量的水和高压风联合冲洗,确保锚固效果,对自由伸长段采用高压风清孔。
4.1.3锚索(杆)制作
锚索下料长度要考虑预留张拉千斤顶和夹板的长度锚固段锚索,每 0.5m分别设定位环和隔离架,这样可以保证其受力均匀。在锚索的最前端加设导向帽,以利于锚索的安装。棒式锚杆的制作十分简单,首先按要求的长度切割钢筋,并将外露端加工成直角,并加焊框架梁锚固钢筋,然后在杆件上每隔2~3m安放支架以使杆件在孔中居中。
4.1.4锚索(杆)安装
锚索安装采用汽车吊提升,人工辅助配合,依靠重力和人力将锚索缓缓放下。锚索送人孔底后,应向外拉出0.3m左右,以确保锚索顺直、注浆管畅通。锚杆安装之前,应检查孔道是否阻塞,查看孔道是否清理干净,并检查锚杆体的质量,确保锚杆组装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采用人工安放,安放时应防止锚杆弯曲,注浆管宜随锚体一同放入孔中,注浆管端部距管底宜为 50m~100m,锚杆放人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在人孔过程中,注意避免移动对中器。
4.1.5 注浆施工
注浆作业应连续紧凑,中途不得中断,使注浆工作在初始注人的浆液仍具塑性的时间内完成,注浆采用从孔底向外压浆法,边灌边提注浆管,保证注浆管管头插入浆液液面下50m~80m,严禁将导管拔出浆液面,以免出现断杆事故,实际注浆量不得少于设计的理论计算方量,即注浆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
4.1.6 张拉及锁定
张拉前,必须对千斤顶、压力表、油泵进行配套标定。锚索采用整体式张拉,共分四级进行。每次按设计荷载的25%递增,第一级稳压10min,中间每级5min,最终张拉力按设计荷载的110%控制,每级张拉完成后,均应测定锚索的伸长量,最终伸长量不得超过设计值。
4.2 抗滑桩施工
框架梁主体施工结束后,方可进行抗滑桩的施工。抗滑桩施工应从两侧向中间开挖,同时开挖的桩位不得超过7个。开挖应采用间隔布置,即采用隔2个挖1个。桩身开挖过程中基岩可采用小炮松动,但应严格限制药盆,禁止放大炮,以避免对滑坡体造成太大扰动,人工成孔后,现场灌注混凝土施工,灌注桩是一项质量要求高,施工工序要求多,是一个须在短的时间内连续完成的地下隐蔽工程。
5 锚杆、锚索应力监侧
5.3.1 锚杆轴力量测
本工程采用电阻应变片式量测锚杆对锚杆轴力进行量测,电阻应变片式量测锚杆是在实际施工使用的锚杆上轴对称贴四块应变片,以四个应变的平均值作为量测应变值,测得的应变再乘以钢材的弹性模量,得各点应力值。目的在于了解锚杆实际工作状态,结合位移、修正锚杆的设计参数。
5.3.2锚索预应力监测
对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分析锚索的受力状态、锚固效果及预应力损失情况,因预应力的变化将受到边坡的变形和内在荷载的变化的影响,通过监控锚固体系的预应力变化,了解边坡的变形与稳定情况。在安装锚索时,将锚索侧力计安装在锚垫之后,安装示意图见图2,其安装全过程包括:测力计室内检定、现场安装、锚索张拉、孔口保护和建立观侧站。
图2 量侧锚感杆结构与安装示意图
监测结果为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预测边坡的稳定。图2为二级平台K24+230锚索框架512、528、肠2 侧点的监测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 3 个月时间,各锚索预应力趋于稳定,说明边坡的锚固效果良好,经过雨季后,预应力值无异常出现,边坡经过加固处理后已趋于稳定。
【文章摘要】
在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结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能拘泥于传统思路。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其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大势所趋。本文从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入手,详细分析了目前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现状,阐释了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思路,对于现阶段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明显,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科技与知识,作为科技与知识推动者的人才就成了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要将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学生培养的关键,不断深化改革。尤其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将实验教学纳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保证学生知识与应用的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析
1.1 实验教学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知识、信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高师院校势必会转变其教育观念和方式,尤其将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高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在其构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实验教学将会成为其基本的途径之一,将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实验教学是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实验教学来说,我国在很多教学管理方面还很薄弱,尤其是在实践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研究,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还相差很远,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少之又少。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优化我国高师院校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将是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关键环节。
1.3 实验教学是逐渐深化高等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仅要求高校有着一定的教学设备与设施,更是对高等教育教学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实验教学在教师的知识技能应用、实践能力操作、实验过程操作方面要求都很严格,高师院校的教师结构将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教学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高师院校师资力量的健全与发展。
2 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现状
2.1 思想认识不强,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通过对多所高师院校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实验教学往往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在理论验证环节发挥着微弱的作用,这是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之一。这使学生难以全面的去锻炼其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失衡,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下,纵然高师院校的实验配套设施很齐备,依然难以发挥出实验教学的真实作用。
2.2 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发挥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
现阶段,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从学生课程结构来分析,大多数都是理论课程,实验课的学时所占比例较少,其附属身份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高度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往往忽视了与实验课的结合。实验课的内容陈旧落后,与现实情况脱节,尤其是相关方面的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延伸做的很少。实验解决的问题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生活没有多大关联性,这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处于不理想的状态,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会在这样的实验课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2.3 教学方式单一,严重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探索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在实验中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极大程度地发挥其实验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但是现实是,在实验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一言堂现象严重,无论是原理讲解、实验步骤开展、仪器调试,还是操作环节、设备维护,往往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的,借助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灌输不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知识及其技能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抹杀。
2.4 考核措施不力,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高师院校都是以考核的方式去证明教学的效果,无可厚非,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且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在将传统理论模式下的考核方式使用到对于实验成绩的考核中去,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实验结构,忽视对于实验过程的考核,很容易形成功利性的心态,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
3.1 理论验证实验
所谓理论验证实验,就是对理论课的验证性与演示性的基础上,以基础实验项目的操作去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如设备的使用步骤、仪器的注意事项等等,这是开展后期实验的基础性工作。在基础理论实验方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改革工作:第一,合理安排理论基础实验课,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筛选知识重点和难点,不断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为其创新能力的发挥奠定知识理论基础;第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对于基础实验课程的内容来说,要以理论课内容为主,保证设计难度适宜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学生以实验的视角去审视理论知识,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3.2 综合设计实验
对于实验课程的综合知识和延伸知识,要在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理论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的基础夯实之后,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具备课程开展的基础。此时的教学方向就要像综合性和设计性方向发展。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不仅仅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实验经验的积累,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开展实验安排之前,对于相关知识背景做详细的预习,尤其是实验原理、设计方案、操作步骤等环节。教师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好了解之后,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后,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3.3 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是综合设计实验的进阶阶段,其主要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夯实的基础上开展的,尤其是对于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学生。创新性实验主要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合理审查的方式来确定的。在这方面,高师院校往往以开办大型的实验比赛活动或者成立创新实验室的方式,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性实验,将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的重要阶段,高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我们应该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地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于此同时要处理好三个实验环节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低年级的高师学生,要以基础实验教学为主,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辅;随着其基础知识的不断掌握,慢慢加大综合设计实验,并开始向创新性实验环节迈进;对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要以创新性实验为主,不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高师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4.1 结合学科特点,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
高师院校专业众多,学科繁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我们应该充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对于学科知识的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去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例如,对于动物学科来说,在形态观察与解剖步骤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属于验证类的实验课程,对于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作用,此时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内容的优化,将蛙的解剖实验设置在一起,或者增加蛙的消化系统浸制标本等环节,使得整个课堂的实验性质不断优化,增加实验的设计性和综合性。
4.2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
意识反作用于实践,在社会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于实验教学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使得教师意识到自身教学方式的不足,引起其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另外一方面,不断激发教师实验教学积极性,提高其实践能力,以实现教学力量的优化,使得教育与社会需求不断融合,从而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4.3 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善我们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去开展实验教学的讲解,将知识的讲解和实验的开展做到深刻、全面。我们以生物学科为例[3],在讲解植物的特性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当今先进的科学视频资料,或者以具体的实验环境来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使其更好地理解植物体的特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于实验设施的投资,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实验课程,保证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 调整考核制度,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在高师院校中,很多的课程虽然设置了实验课程,但是往往缺乏对于实验的合理考核,或者是考核方式沿袭传统的成绩制度,只在乎实验的结果,或是实验的过程。这是难以全面地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考核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由此导致学生重视理论而忽视实验,将成绩作为知识掌握的唯一标准,使其在实践能力上毫无长进。因此,高师院校应积极调整考核制度,实施综合考核的方式去检验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将实验成绩抽离学科专业考核,实现两方面的考核。其一,以学生的实验成绩为主,依据其实验预习报告、听课表现、实验操作流程、实验报告给予考核,实验占据总分的60%;其二,以专业学科期末考核成绩为辅,对于学生在试卷考核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此部分给予的比重为总分的40%。
5 结束语
一直以来,高师院校为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代在不断发展,需要高师院校与时俱进,不断地开展教学探索,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健全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制度四个方面全面地去调整实验教学的缺陷,实现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的升级,将成为现阶段高师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安悦,张治广.多种模式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3): 121-124.
[2]齐建国. 试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12):4-7.
[3]李建武,萧能赓,余瑞元.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38,47.
[4]朱秀民.搞好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 2007(6):18-22.
[5]陈斌,王林.建立综合实验室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 107-108.
[6]李春梅,贡历.开放实验室浅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12):193- 195.
[7]陈宁宁.高校工科实验室的开放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4): 9-11.
【作者简介】
一、银行并购逐步成为第五次并购浪潮的热点
自2000年以来,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并购热点发生了转移,行业逐步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热点。而在金融业中,跨国间的银行并购成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发生了许多跨国银行间并购的著名案例,如2002年瑞士联合银行(USB)收购了英国劳埃德集团(LloydsTSB)在法国的理财业务。在银行跨国并购以及国内银行并购的联合作用下,一些巨型银行被收购,组成更大的金融机构,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的统计,美国吸收存款的机构数量已经从1990年底的15158家下降到2003年3月底的9314家。
银行跨国并购的迅速给学术界带来了很多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银行跨国并购对效率的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迄今为止,银行并购的业绩效应的研究结果主要来自于对美国市场的详细审查;对欧洲银行并购的研究却由于研究分割的欧洲银行市场在论上存在困难而进展缓慢(因为欧洲银行市场中的管制和市场结构与美国不同,因此,美国的经验不能自动地适用于欧洲)。在界,解释并购的标准假说认为,银行并购有利于其效率和利润率的提高,银行并购与规模和范围经济密切相关,它能提高合并后银行的X—效率,增强其市场力量;价值最大化解释的另一种假说认为,银行法人控制机制失效,其经理人受扩大规模和次优分散化动机的驱动而选择对外并购,结果是银行并购在成本和利润效率上产生了不同的效应。但是: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当前银行跨国并购的新发展?
二、银行跨国并购对效率的影响:研究综述
不同的研究区分了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障碍(Heinemmm&Jopp,2002),这些障碍有不同的属性:(1)管制障碍(如不同国家的和税收体系)可能会阻碍银行的跨国服务难以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在能力;(2)不同国家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那些与接管规则和实践紧密相关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差异会直接禁止一些类型的银行跨国并购。Buch和DeLong(2001)的研究认为,银行管制和由于距离以及文化因素导致的信息成本是银行跨国并购的障碍。Dell‘Ariccia(2001)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特定的市场上,将限制银行的数量,甚至阻碍银行进入该市场。Berger等(2000)认为,欧洲银行业的跨国并购的有限范围可能反映了欧洲银行跨国经营的一些效率障碍(包括语言文化的差异、管制监督结构的不同以及对国外竞争者的规制等),如果这些效率的障碍抵消了银行并购所取得的收益,它们就构成了银行跨国并购的经济障碍。
上述障碍可能限制甚至抵消跨国银行并购所能取得的潜在效率收益。现有的实证研究能提供这方面的部分答案。美国市场的并购案例可以作为基准案例,因为相对欧洲市场而言,美国市场的管制和效率障碍要小得多。因此,对美国银行跨州接管的业绩效应进行有助于对欧洲银行的跨国并购的研究。同时,对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进行比较,也有助于对银行跨国并购的了解。过去10年里,西方学者对银行并购能否提高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事件研究(事件研究检验的是合并公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过调整针对所有股票市场演进变化的市场模型,检验银行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综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提供了对未来合并后银行利润并购期望效应所产生的估计值;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率的,股票市场的反应应该是对并购所产生的期望业绩的良好指标);(2)并购前后的业绩比较研究(通过运用基于平衡表数据的业绩指标体系,比较并购前后的业绩变化)。
1.事件研究
美国银行合并事件研究的结果是复杂的,不过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发现并购能够产生巨大价值增长。Houston和Ryngaert(1994)的统计研究证明了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所进行的银行并购所取得的总体收益接近于0,他们的研究支持了银行并购不能显著节省成本的结论;他们的研究同时表明,收购方在并购前的利润率越大,被收购方的业务范围越重叠,收购方股票的价值增值越多。Kwan和Eisenbeis(1999)以美国20世纪90年代94起大银行的合并为样本,对并购的股票市场效应重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并购的公告效应并不明显,只有很少的证据表明股票市场对银行收购有正的反应。美国的银行并购主要集中在跨州合并上,为此,Toyne和Tripp(1998)检验了1991—1995年期间的跨州银行合并,结果发现被收购方的股票价值有所上升,收购方的价值有所下降,导致并购的总体股票价值下降。Cybo—Ottone和Murgia(2000)以欧洲1988-1997年期间的54起大型银行并购为样本,发现在合并公告宣布时,无论是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的资本市场表现都有所上升,研究结果与美国市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应该看到Cybo—Ottone和Murgia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内银行并购上,然而通过对15家跨国交易的研究,他们也没有发现股票市场对并购结果显示出正的效应(这一发现和跨国银行接管存在效率障碍相一致)。Beitel和Schiereck(2001)对欧洲20世纪80年代和90年生的98个金融业的大型并购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从平均上看,金融并购创造了价值;不过他们同时发现,自1998年以来,银行收购方屡有负的不正常收益;欧洲银行业的跨国交易具有明显的价值破坏效应。
2.并购前后的业绩比较研究
Berger等(1999)在比较并购前后业绩时区分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研究合并的相关潜在后果,即合并后金融机构的特征(如金融机构的规模)。静态分析并不运用并购的资料,并不提供并购效应的直接信息,但它对并购产生的后果分析依然有用(如可实现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传统的文献认为银行并购能实现潜在的规模经济收益,不过Berger和Mester(1997)、Berger和Humphrey(1997)对美国的实证研究以及Allen和Rai(1996)、Molyneux等(1996)、VanderVennet(2002)对欧洲的实证分析都证实了即使是大型银行间的并购也没有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并购所取得的规模经济收益要大一些(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发现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管制的放松和低利率水平的有益效应(Bergeret.al,1999)。但银行跨国并购能否取得规模优势依然是一个疑问。由于缺乏地域和经营上的重叠,相对国内并购,尽管和收益增加相关的规模优势能取得,但成本规模经济难以实现(Der-mine,1999)。
动态分析是通过并购前后的金融机构的业绩比较研究以及合并后的银行与没有参与合并银行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来考察银行并购对效率产生的影响(Bergeret.a1,1999)。许多研究分析了通过财务变量显示的业绩变化,还有一些研究考察了银行并购前后成本和利润效率的演进。得出的一般结论是:由于典型的银行并购通常是业绩较差的银行被业绩优良的银行所收购,因此,银行并购能提高银行的X—效率。但也有相当多的研究的结论是并购的潜在效率收益几乎没有实现。DeLong(1997)、Pefistiani(1997)以及Berger(1998)研究了美国银行的并购,结果都发现几乎没有X—效率的提高。显然,从分支机构的合并以及机的广泛采用等所得到的潜在收益可能被管理的低效率和一体化体系中的问题所抵消。通过对并购后的银行与没有参与并购银行的利润率比率的研究,一些研究的结论是并购导致了利润率比率的提高。而Comett和Tehranian(1992)、Piloff(1996)以及Akhavein等(1997)进行的研究的结论是利润率比率没有提高,Kwan和Eisenbeis(1999)认为甚至有所恶化。VanderVennet(1996)运用成本利润比率检验了1988-1993年间的欧洲银行接管的业绩效应,结果发现相同规模银行的国内合并能提高利润率,以70起跨国银行合并为样本,发现并购对经营效率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利润只有很小的正面效应)。对利润率比率进行研究会产生一个问题,即它将市场力量的变化和经营效率联系在一起,而如果没有对效率的控制,这种联系就不能展开。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对并购的利润效率效应的检验加以解决。Akhavein等(1997)和Berger(1998)发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银行的并购提高了利润效率,但没有提高成本效率,利润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得益于风险分散化,因为合并后的银行能将它们的资产组合从证券投资转向贷款。
从上述回顾中可以发现,尽管银行并购具有产生巨大效率收益的潜力,但并购后的业绩提高是有限的(尽管相对美国银行并购而言,欧洲银行并购能导致股票市场上的重新高估)。银行宣布并购后,股票市场上不能产生巨大的正的额外收益证明了这一结论。在市场上,银行跨国并购通常被认为是不能产生正的净现值的交易,通过运用成本和利润效率的指标,对欧洲银行的跨国并购进行,这将有助于理解并购的成本和利润效率效应。
三、实践的考察:欧洲银行跨国并购对效率的
和其他许多发达的体一样,欧洲的银行业也经历了大规模的重组,主要是由诸如放松管制、脱媒、技术进步和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等趋势所造成的。重组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欧洲银行市场上的银行和其他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合并和收购。随着单一市场计划开始实施(1992)和欧元的问世(1999),加强银行业的期望采取了泛欧洲的样式。但20世纪90年代,欧洲银行的合并轨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1995—2000年,在欧盟内部累计有2153项信贷机构之间的并购发生,其中1807项是国内并购,余下的346项跨国并购中的大部分是欧洲之外银行的收购。这就产生了如下:为什么欧洲银行业之间的跨国并购如此稀少?并购发生的主要动机是什么?银行跨国并购是否改善了银行业的效率?银行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的业绩效应有什么不同?
银行跨国并购可能有许多动机,最明显的动机是分散许多银行业务固有的国别风险。在不同区域收入流之间的相关性不大的情形下,银行业务的地域分散将导致银行取得稳定的利润。但随着欧元区内的共同货币政策的执行,各国财政政策得到相应的制约,欧元区的宏观经济逐步趋同,可以预料由欧洲内部的地域分散取得的利益将显著减少。Danthine等(1999)认为,欧洲国家(特别是欧元区国家)之间的银行业务分散能取得的利益不可能超过国内银行业务分散所取得的利益。因为欧元区内的许多国家表现出了强大的部门分散性,只要银行在国家范围内经营即可(因为国内银行已经相当分散了)。这可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国内所进行的广泛的大规模的银行并购行为。由于欧盟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银行风险暴露能否趋同尚不清楚,银行可能依然通过跨国并购以实现其收益风险的最优化。
欧洲银行的跨国并购中的成本和利润效率动因是什么?银行接管对合并后的成本和利润效率的影响如何?这是考察欧洲银行跨国并购必须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可行的是首先分析卷入并购的银行的事前特征,进而分析其并购的动因。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多对数模型分析,探测银行并购前的事前效率特征,重点关注银行并购前后的效率差异,通过评估并购行为对银行一系列的业绩指标的影响,分析银行接管后的业绩表现(从原则上看,接管后的成果应该和动机相一致,如果不一致,表明效率提高存在可能的障碍)。
欧洲银行的跨国并购主要动因是消除经营的或利润的X—非效率。RudiVanderVennet(2002)对1990—2001年62起发生在欧盟、瑞士以及挪威的倍受关注的跨国银行并购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多种工具对银行跨国并购后的效率与未发生并购的银行的效率作对比。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在并购发生前在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并购实际发生以后,利润效率得到了局部的有限提高,但成本效率却没有表现出什么明显的提高,这种结果与跨国银行并购中存在的各种效率壁垒有直接关系。具体而言,欧洲银行跨国并购的利润效率的提升可以归因于并购后定价模式的改变、收入效益的外溢以及市场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