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观察,我认为“诗性语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的诗性语言中,比喻、引用、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比喻,将“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无形抽象的“愁”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了,让读者能深切的感觉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原本静态的红杏写活,将其人格化,表现出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动的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显得典雅精炼。再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样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读者理解句意产生影响。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不能发现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机械的对其进行翻译,就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白发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单纯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就会说,一个人的头发怎么可能那么长,从而,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有修辞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应从修辞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实际顺序应为“孤臣坠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二、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点中“倒置”修辞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结构,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像杜甫的“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和《诗经》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变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诗意,增强了韵律感、节奏感,也使语意变得错落有致,而由于中断了语流,使人们更加注意关注语句含义。但也正如上文所说,对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连词、介词等,仅把多个意象连缀起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是简单的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几个意象连缀到一起,却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萧瑟凄凉之景,表达出作者的孤独之感与思乡之情,并收到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效果。这种通篇意象的列举,而无句法关系的连接,可以说是中国诗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从一般的语法角度看不合规矩且缺乏连贯性,但从诗的角度看,语言凝练、简洁,形象鲜明、突出。
三、多使用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等语法结构。诗性语言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炼字的要求,正如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手法的使用,无疑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的“乐”,它们分别使用了形容词的动用,以及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用法,比单纯的用“春风把江南岸变绿了”和“使她快乐”要显得凝练,而且更具有表现力,达到古诗文中,炼字的要求。
四、语言凝练,表意的形象。这一特点,源于诗性语言中,意象的使用。
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简单的两句话,几个意象,就使一幅清晨送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身临其境。在诗文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五、感情丰富而含蓄。诗性语言讲求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性语言的应用,不但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且能够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超过一种的情感。
例如,范仲淹在《苏幕遮》一词的上片中,仅通过“碧云”“黄叶”“斜阳”“芳草”等一系列意象,不着一字,便抒发了深厚的思乡之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体现出诗性语言中,“借景抒情”这一手法的运用。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前一部分通过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高处不胜寒”等,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情,而后面又以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鉴赏 层次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8-02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而对古诗词的学习又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想要学好古诗词,死记硬背是起不到相应的效果的,但就目前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状况来看,教师采用的往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涵义,更达不到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然后再在背诵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以至于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文章将根据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详细举例分析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使初中生达到更好的鉴赏古诗词的目的。
一、对表层意思的了解
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任何文章都是由基本的字、词、句组成的,因此想要更好的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主要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首先,要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文章肢解开来,先抛开文章的整体意义不谈,而是首先分析文章每个词语的意思。这里对词语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推敲这些词语在诗词中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整首诗词之前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为求作品结构工整,诗词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这就难免会导致古诗词的语句出现错位的现象。在学习这种类型的诗词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指出语句中的顺序问题,以免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造成影响。
二、对诗词进行深入分析
在了解了诗词的表层意思之后,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使学生在了解了诗词的表面意思之后继而能够在诗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所在。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涵义应从两方面入手,一理解诗词的语境,二是分析诗词的意境。
首先,要理解诗词的语境,对语境的理解一定要注意联系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是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其次要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整首诗的语境以及作者的意图。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在国家战败以后被俘,被逼写招降书,但作者断然拒绝的事,同时这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联系上下文,在理解了每一个诗句的意思之后,将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深入理解整首诗的语境。
其次,要理解诗词的意境。作者创作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整首诗表达一种意境,从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同时使读者了解到自己的意图。同样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文章前几句着重渲染战败之后的悲凉气氛,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着重表达自己即使战败也绝不向敌人低头的爱国之情,最后作者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收尾,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表达的淋漓尽致,使人在读过文章之后能够深切的感觉到作者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和誓死不为亡国奴的高尚的情怀。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诗词从语境和意境两方面入手,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候的心情,从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对诗词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一步便是从艺术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这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从艺术角度鉴赏古诗词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二是分析诗词写作的艺术手法。
要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古人在创作时,对诗词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仔细斟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其语言特点尤其值得我们研究。研究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同时对深入的赏析古诗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在第一个层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初步的了解,以为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意义奠定基础。在第二个层次,因为有了对诗词的初步了解,学生对诗词的深入了解便会变得简单一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便是根据对诗词的理解,从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只要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就一定能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海梅.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J].语文学刊.2014(5).
我们都知道,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讲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我让学生依据这三点去研读第二、三自然段,仔细体会课文语言上的特色。以下是学生研读后我们师生的交流。
生:“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句中的“出鸭”“鸭多”,语言简练,运用方言,富有地方特色,我们平时也会这么讲的。
生:“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突出了高邮咸鸭蛋的好,体现出作者对高邮鸭蛋的喜爱和自豪。
师:很好。你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方言、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生:“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这句话中的“所食鸭蛋多矣”,文白夹杂,充满了淡淡的幽默。
师:不错。用“文白夹杂”来概括,很到位,体悟出作者淡淡的幽默的语言风格。
生:“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也是充满淡淡的幽默,引用古诗,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师:是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元稹《离思》中的诗句,写的是,只要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作者对咸鸭蛋的赞美之情也就尽在其中了。
生:我们组发现,“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也是文白夹杂,语言上也体现“淡淡的幽默”。
师:对了。我们平时在写作中如果适时穿插一些“文白夹杂”的句子,是能够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充满幽默感的。
生:“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里的“挖”“扎”“吱”“冒”等词语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普普通通的几个词语,就把孩子们喜欢吃咸鸭蛋的情形以及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汪曾祺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充分体现“平淡而有味”的特点。
……
品味完了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接下来,我让学生模仿“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个句子,写一段话,介绍岑溪的家乡小吃,写出它的特点来。
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写“三黄鸡”,有的写“河粉”,有的写“狗肉”,五花八门,各显其能。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三黄鸡是岑溪独具特色的传统名鸡,因其毛黄、脚黄、嘴黄而得名。其特点是肉厚而皮薄,骨酥而肉嫩,不似别处的肉硬皮坚,味同嚼蜡。其味道之鲜美当居两广之首。
显然,学生已经能够学以致用了。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疏言;显像;悟意;化言
古诗是文学殿堂中美丽动人的文化。要是古代诗人智慧的结晶,它蕴涵的丰富文化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学习的宝贵财富,它对小学生的心智与审美的养成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一、目前小学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1过于着重释义而忽略内涵
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在教授古诗时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过于着重诗中某字某词的意思,导致一节古诗课变成了“词语解释课”。教师们认为古诗教学就是把古诗逐字逐句地翻译出来,认为这样能够便于学生理解,也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如此一来古诗的绝美意境往往被破坏,同时翻译成的白话文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过于强调答案的标准性
一些教师向学生提问,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往往遭到教师的否定,因为学生没有说出“标准答案”。其实,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一些教师过于强调答案的标准性和唯一性,以致他们强行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一定要把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想思考,觉得自己说的都是错的,从而,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3过于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古诗的意境美在于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与想象。但是现在许多教师为了更快速、方便地展示古诗中的意境美,便一味地利用多媒体课堂人工把古诗的意境展示出来。利用多媒体还原某些场景确实能够利于古诗的理解,但是次数过多且不加分辨地全部采用多媒体技术往往适得其反。学生的思维会固定在已给出的画面上,难以发挥自己想象。
二、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1疏言
疏言,就是要把古诗语言疏通,能让学生了解其语言大意。疏言不光是古诗教学的基础环节,更是一切语文教学的基础。古诗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在于其语言特点与白话文差别较大,其中运用的一些省略、倒置等手法过于难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不必做到对应每一句话、每个词,否则,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2显像
显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把诗句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所要呈现的意象。
(1)媒体重现。教师适当地利用绘画、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场景,还可以配合一定的音乐。
(2)语言描述。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加工尽可能地为学生描述出传神、生动的诗歌场景,学生再加以联想便很容易还原古诗中的意象。不仅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联想描述说出来,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化言能力。
3悟意
悟意,就是感受和领悟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一是感受意象,获得情感体验;二是在意象触发下,领悟意蕴;三是在领悟诗情意蕴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升华。但是,小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或是性格、爱好的不同,可能难以理解某些诗歌要表达的特殊情感。教师不要强求学生理解,要尽可能地多加语言描述,无论学生从中体会出何种思想情感都应尊重学生的个人体会,切不可因追求标准答案而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4化言
化言是指把古诗的表达内化,运用到自身的语言表达上。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师可以提供某一语境,让学生用所学到的古诗来描述。这样一来更显得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联系所学古诗,并且加强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上述四个环节为最基本的古诗教学环节,依次排列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更利于学生去接受。但是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群体、学生层次、学生心理特点等不同的实际情况去做一些调整,教师只有灵活运用上述四个环节才能把小学古诗课上好。
参考文献:
第一招:根据知识储备。推测写作背景。
诗词的写作和文章一样,往往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了解背景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写作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在考场上一时很难对写作背景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你首先要在平时多阅读有关书籍,了解一些名作家的生平;另外。你可以结合作者的生活年代来推断他的主要历史经历,以此作为对诗词内容与主题理解的一个依据。比如,盛唐时国势兴盛。诗人多渴望建功立业。诗中多昂扬慷慨气慨。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微,诗作则多悲壮伤感;宋后期外忧内患不断。诗作多反映对收复失地的内容以及对统治者软弱的愤慨。
第二招:把握整体内容。分析诗词主题。
和文章相比,诗歌的写作语言富有更大的跳跃性和想象空间,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要力求做到抓住重点词句,连缀成较为完整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主题。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从“匈奴”、“汉家大将西出师?等词句可以看出本诗的内容是与出击匈奴有关,而从“虏骑闻之应胆慑”中的“应”和“料知短兵不敢接”中的“料知”两词可知本诗是写,战前。再综合全诗内容来看,不难理解本诗表现的是汉军将士的高昂士气,和诗人对将士们的无畏精神的赞扬和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第三招:掌握一点术语。品味语言风格。
古诗词作者们往往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如杜甫的诗重对史实的描写,内容厚重,语言朴实。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李白的诗多用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奇特,形成了浪漫的诗风;岑参的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李清照的词多写作个人情思,用语细腻精巧,形成了清丽婉约的风格;苏轼、辛弃疾的词则多用典故。抒写个人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词风豪放激越。把握诗词作者总体的风格特点,掌握有关术语,有利于言简意赅地表达对诗词鉴赏见解。
第四招:抓住重点名旬。点击精辟用词。
一首好的诗词中往往有一两个句子写作特别精妙。它们或者在境界上高人一等,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一反离别诗的凄凉伤感,表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襟;或者在写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如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将无形的愁刻画得可知可感。这些句子因此而成为全诗或全词的点睛之笔。这样的句子在赏析时应做重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