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德育原则

中学生德育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德育原则

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方法生成;原则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经过几代人的总结、提高,已日臻完善化、系统化。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确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它的明显缺陷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减少,逐渐产生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低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基础的,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区别。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更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然而,“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被动地听课,会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不愿主动地学习,教学质量就不会提高。其实,语文课本中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就能够解决,教师讲反而耽误时间。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就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明确目标

在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师在制订目标时,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出与学生的实际要求和谐一致的教学目标,并且要具体明确,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二)自学讨论

出示教学目标后,要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创设出自学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自学。学生通过自学,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但理解的程度不同,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个人所得。自学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启发诱导

在自学讨论后或自学讨论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艺术启发和诱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1.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必要性

当学习某一知识点时,不应该仅仅单纯地学习这一知识点,教师要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2.通过有效的预习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预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预热”,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要在预习题上下功夫,预习题可以搞得多一些,但题目不要大,并且不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所提问题是学生能够解决或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五)转变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且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从传统教育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2.教师也要教育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六)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利用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名人故事、成语、俗语、古典诗词等诸多形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需要摒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一味灌输等教学方式,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反而禁锢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它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关怀遭到了破坏。

(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可以创办文学社和文学期刊杂志,让学生宣传、组稿、排版……而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进行课前演讲、朗诵、讲故事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就无形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就无形地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勇气。

(八)开拓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语文自主学习的培养需要教师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重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勤于探索与研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九)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遇到问题时经常是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询问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自学方法越来越多,有的学生喜欢在教材中查找信息;有的学生能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更愿意通过上机进行尝试性的操作后,自己归纳总结新的知识……学生们由最初的听老师或同学讲解后只会直接照着做,变为听他人的讲解后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个人的一些观点。

总之,语文自主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与方法,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悟,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自我教育、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我们教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向校园外延伸,我们的学生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学教育管理 师生沟通 影响因素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活动。师生间相互沟通在中学教育管理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足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师生间关系如何,怎样沟通,直接决定着教育交往和教育活动效果的优劣。我认为: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应该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首先,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出自《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在教育管理中,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同学们下意识地模仿、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行动做学生的榜样,从而影响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言谈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素养,既要重视“言传”,又要注重“身教”。

其次,师生间要做到平等交流。教师学生交流,教师往往作为主角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老师一边说,学生只能作为教师的配角在一边默默聆听,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其自主性、探究性在不经意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使老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已经说了该说的话,讲了该讲的道理,但学生还是听不进去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低效沟通。因此,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不断创造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有在平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才能和谐地交流沟通。

再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讲述内容、书本知识和课外阅读接触的知识提出疑问,并表达看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看法千万不要急于否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会有被重视感,久而久之,便能大方、自主地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实现课堂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就很有可能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在摇篮中,师生间在课堂上很难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如上所述,沟通内容被准确可靠地理解和接受,便实现了有效沟通。相反,若沟通过程中出现某些干扰因素使信息或思想发生扭曲、变异或丢失,便出现了沟通障碍。现代教育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严重阻碍师生正常沟通。

(一)教师越严厉,学生越叛逆。据调查,近年来学生逃课、旷课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和教师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教师越严厉,学生反而越讨厌老师,连带着不想上课,久而久之,便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逃课和旷课。

(二)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通常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用审视的目光看学生,用怀疑的语气发问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大了沟通的难度,拉远了师生距离,自然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便失去了话题,最后师生的沟通交流只能无疾而终。

(三)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敬业精神减弱。近年来,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一些教师开始讨厌自己的职业,不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甚至有个别教师把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面对阻碍师生沟通交流的因素,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学生间更好地交流沟通。

(一)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这种关系就决定了这种沟通交流是低效的。教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给学生一些建议,让学生感觉到自身的主导地位,这样学生会更好地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沟通的效果随之会得到大幅度强化。

(二)把学生当朋友,主动和学生谈心。课余时间,教师要主动躬下身来像平常朋友之间聊天拉家常一样,亲切、随和地学生攀谈,话题要生活化。除学习之外,老师可以问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学校的饮食起居,等等,努力为谈话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这种谈心的方式,老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好的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彼此链接的一个桥梁,想要有良好的沟通,师生双方必须相互尊重。在现实教育中,每个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并把其作为衡量学生道德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强调学生尊师并不否定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相反,学生越尊师,教师更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因为尊师本身就是一种双方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确立这种师生平等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尊重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沟通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我们要共同建立师生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师生间流畅、有效地沟通,向理想教育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第3篇

一、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反馈与矫正学生的错误时,让学生自己去反思、体验学习上出现错误的实际过程。新课标强调三维教学目标,重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反馈、矫正学生的错误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程性原则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错误的具体过程和原因是什么,然后把这个过程呈现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最后达到矫正错误的目的。如在课堂提问时,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急于进行分析,最好是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去体验自己出错的具体过程和原因。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上出现错误时,我们也要重视运用此原则。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我常把作业或试卷中几种典型错误的学生代表叫到办公室问清楚他们出错的原因,主要是问他们在作业或考试的时候是如何想的。然后我们一起分析出错的原因与改正的措施。经过这个过程,我在作业评讲和试卷评讲时就非常有针对性,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二、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准确无误地掌握学生出错的原因和过程。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所以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可能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科采用模块教学结构形式,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的通史知识特别缺乏,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非常多。所以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关怀,尝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得到学习进步的甜头。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对学生历史学习上的错误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就是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反馈与矫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并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上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久,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内为好。对于历史考试试卷和平时各类测验试卷,教师更要及时批改和评讲,只有做到及时反馈与矫正,测验和考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了落实及时性原则,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杜绝学习上有拖沓等不良习惯,当然,教师要率先垂范,如果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则结果肯定不如人意。

四、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就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学生错误形式。反馈与矫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因地制宜。有的可随时反馈,随时矫正;有的可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错误,可以在班级里集体矫正;对于在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错误,可以单独矫正;有的错误可以找学生谈一次心即可,不一定要有书面的订正;有的错误的矫正就必须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文字,比如对于学生因文字表达能力差而导致的错误,就一定要学生写出书面的订正文字。关于灵活性原则运用的情况有许多种,教师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去灵活把握运用,依据的标准关键是要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矫正错误、促进学生发展。

五、反复性原则

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 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63-01

21世纪,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校出现学生就业难、择业难的种种现状,这对高校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重要的是需要高职院校从学生教育管理入手,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一方面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另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本文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梳理,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为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原则的内涵解读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改革理念,从此确立了中国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认知教育,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感情、理智、情绪和行为进行相应的影响教育,也就是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重视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健康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很重要。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从人的健康发展的三个方面着手,尊重人的发展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注重生命的需求。第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参与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社会属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弘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主体意识,调动其学习生活的参与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根据高职学生“半社会”的性质,开拓他们的群体社会性。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把握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通过学校开展活动或班级组织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加强人际交往,为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提供更好的途径。

二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原则

1.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首先要坚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很多教育管理者的大脑,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很多教育者又会重蹈以自我为中心的覆辙,命令式、灌输式地教育学生;另外一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对于其本质和内容在实践中往往容易犯错,完全放任学生的做法,这都偏离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具体的学生管理中,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坚持理念不动摇,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有序管理和创新性教学,实现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的目的。

2.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学校学生的复杂性。但是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差、注重自我和个性、就业压力大。对于这些学生的特点,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出发,教育管理上宽严并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在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时,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社会性。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核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围绕他们来进行设计和组织。而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见性上,教育要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从教育的目标设置开始,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开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锁定的目标明确,然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培养课程和培养内容,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中。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要尊重个别学生的差异性。正确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在班级管理时要做到凡事因人而异,把握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这就需要班主任或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找出其身上存在的弱点,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顺利地步入社会。

5.关注学生情感,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情感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智、情绪和行为。我们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设置班级管理目标、建立班级管理档案,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点,将情感的升华转变为行动的动力,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得以提高。我们在关注学生情感教育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高职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他们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我们应为其排忧解难,做好他们步入社会的引路人。

三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含义,分析了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应对策略。

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训练;原则;方法

目前,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教育对多数当班主任的教师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时不知如何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只有遵循自身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训练。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中学生心理训练有他自身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学生心理训练的原则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有:

1.目标性原则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最高需求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训练的目标在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自主发展的潜能。有了目标心理训练才有内容。因此,我们在对学生开展心理训练时必须首先明确训练的目标。

2.发展性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要可分为低级与高级两个阶段,只有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爱与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们是一个依次发展的过程。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确定心理训练的内容时应注重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3.差异性原则

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比如,离异家庭的子女、留守学生等。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

4.活动性原则

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中学生心理训练的方法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扩大的趋向,班主任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

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2.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比如,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等等。

3.要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完善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去攻克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自己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4.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

教师在指导与训练时要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要多学习别人的、好的、有效的方法,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训练。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物理―心理法”“生物―心理法”“信息加工方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心理训练的方法。

班主任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义务,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必须掌握的。教师只有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才能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