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思想 高校德育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杰出的教育家都无不重视德育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不例外。他毕生致力于“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一直很关心德育问题。他的德育思想博采中西方德育思想之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并且来源于其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内容丰富,方法独特,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气息。因此,学习、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及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高校德育大有裨益。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首先,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来源于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陶行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教师之家,幼承庭训,6岁蒙馆,接受了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他的德育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土壤之中,吸收了传统德育中的合理思想。如他对儒家学说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本位思想进行了继承,提出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他弘扬了孔子“学做仁人”的德育理念,提出了“教人做人”的德育总体目标。

其次,陶行知对西方德育思想进行了借鉴与创新。陶行知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教育体系影响。“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基本特征”。①陶行知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借鉴,集中体现为他对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改造。杜威主张把学校办成社会的雏形,也即“学校即社会”,学校的德育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陶行知则认为学校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全部,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此理论创新为“社会即学校”,这样学校德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等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老师都可以多起来,学生可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锻炼并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杜威还主张各科教学中应渗透道德教育,并反对在教室里用书本教条的方法进行德育,认为社会实践法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法。陶行知对这种观念进行了发扬,同样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教育密不可分,还提出德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较杜威的思想更进了一步。在德育方法上他也十分反对学校的德育修身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强调“非给学生种种学习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②他在自己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和育才学校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训练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陶行知德育的目标

陶行知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③的德育总目标。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教人做人”,是陶行知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陶行知提出要培养真正的人,是“一个整个的人”,不是不完全、部分的人。这个真正的人,要具有健康的体魄,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是金钱的奴隶,不依附于他人,能够专注地开展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等。由此可知,陶行知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观角度来谈德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身处视野空前广阔和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由于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就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由于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关注的重点是提高学校和班级的升学率,家长关心的是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因此,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师院校前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对自身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对忽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忽视了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和提高,校园内学生损坏公物、偷窃财物的现象屡有发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和有“技术含量”;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犯罪行为甚至“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件”的报道不断刺痛人们的心。

面对这样的现状,德育工作者应注意以“教人做人”为目标,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懂得个人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各类学术和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鉴赏能力;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尊重劳动者的思想品质,坚定为社会发展、民族崛起努力成才的信念。

三、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

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陶行知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道德教育中有着深刻的含义。“由真而善,由善而美,真是真善美的核心。”④所谓“真”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⑤的德育总目标,同时也是其实施德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善”,指的是“智仁勇”,即我国古代提倡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德精神。所谓“美”,是“真人”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境界,即建立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陶行知所阐释的“真善美”的道德要求与我们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观呈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基本特征。既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有西方传入的道德观念;既有过去左的一套道德观念,又有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人们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国家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出现道德颓废的现象”。⑥受此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甚至抵触情绪;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明显,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难以产生为他人服务甚至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

面对这些相对老一辈来说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功利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与自我,主动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以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教育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提出的“真善美”相结合的德育内容,正是要求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将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道德观要求的精神品质,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加以改造和创新,用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我们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该有之行为和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四、陶行知的德育方法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精神一生致力于中国特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其德育的方法也有许多独到的创新之处,值得我们当今的德育工作者思考和借鉴。其中他立足“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出总结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独具特色。

陶行知的德育方法是注重知、情、意合一,教学做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是教育法,也是学习法和生活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使教学双方在做上、实践中统一起来。在这里,主体与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得到高度的统一,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⑦

从幼儿教育开始,教育者就在向学生灌输诸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但是现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却一再出现有悖于上述行为规范的现象。如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的南京青年却被他救助的老人家属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而法院因为彭宇不能提供证明自己没有撞人的证据,判决其赔偿老人40%的医药费。此案一出,社会舆论激烈争论,而其流毒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媒体上不断报道的类似案件就可窥其一斑。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似乎一夜之间人人自危,于是就难免出现老人昏倒路边围观数十名成年人无人援手,只有两名7岁孩童上前搀扶的真实事例。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今的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所进行的正面教育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当前社会道德实践中诸多与道德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而感到困惑和迷茫。

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育在重视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使他们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教育者在课堂上要既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育的热情,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得出正确认识。通过列举真实生动的案例来呈现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分析,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道德选择事件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增加其他教育形式,如以劳动周形式组织学生去社区、企业工作实习、模拟真实情景表演、专题演讲、辩论赛等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的活动,以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教学楼、食堂、宿舍公共区域等为阵地,加强宣传布置,使其保持简洁优雅的格调、健康向上的氛围。通过这样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其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能力。

注释:

①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28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55.

③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23-924.

④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⑥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⑦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

[3]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3.

[5]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6]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7]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8]王荣成.论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蒙学教育;生活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蒙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蒙学教育的作用。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会利用生活环境

在幼儿园蒙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显性和隐形的生活环境,而善于利用的老师就能将这些生活环境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蒙学读物的名物常识类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蒙学读物中的名物常识类内容包括科技、农业、艺术和生活类知识,其内容多为贴近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易学易懂,幼儿容易接受。如,《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一部内容全面的启蒙读物。从“知某数 识某文”到“此十义 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简单明了。

2.蒙学读物的道德、礼仪类内容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同伴互动是影响其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同伴互动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观点的差异。如《三字经》中“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强调幼儿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千字文》的韵语形式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熏渍淘染。我们今天在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关注幼儿道德范畴中的“先前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引导,使他们具有伦理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主动性,德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二、注重实践,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告诉我们,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幼儿理解、记忆、运用,在情境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较高,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蒙学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如,特色活动的开展,我们将《三字经》中“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编成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改变传统吟唱诵读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具体的动画形式,幼儿自主探索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让幼儿亲身体验

很多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幼儿的亲身实践。如,将《三字经》中“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改编成话剧,孩子在边演边学中,不知不觉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将《弟子规》改编成早操,让幼儿在学习《弟子规》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寓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教师明白,蒙学教育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

陶行知思想的精华,对蒙学教育的启迪是深远的,它如同漆黑的天空中的启明星,使黑暗中探索的教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把陶行知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让陶行知思想在蒙学教育中熠熠闪烁。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高中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 多彩的消费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智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的一种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引入进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在开展教育的时候,注重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对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够开展好课堂教学。下面我们就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彩的消费》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是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应用的。

一、导入生活情景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和学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只有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为了体现出教育的生活性,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找到学习内容和生活现象之间的切合点。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更需要深度挖掘这些内容在生活中的体现,让学生改变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利用生活的联系来对知识点产生公平,然后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才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这部分内容涉及到消费、金融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氛围,在进行课堂引入的时候,就可以播放下面视频,“在视频中一个老人在超市进行购物的时候,超市没有对商品明码标价,因此造成老人错拿了商品,这样就造成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纠纷”,学生在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就会联系自己心爱消费过程中遇到的情景,就想要了解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如何来解决,学生就会关注教师的教学,并且会配合老师进行仔细听讲,这样就提升了课堂效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联系生活问题

在思想时政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问题不仅能够将课堂的内容集中展现出来,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然后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进行解决,就能够逐步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问题的时候,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且要有一定的梯度,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于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需要避免问题涉及学生的隐私,以防放学生产生反感。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

比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习消费必然就会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们目前在不断推进法治建设,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你们在消费过程中是否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在面对假冒伪劣的产品的时候你们如何来进行权益保护?”“在保护自己的权益的时候是否会有阻拦的现象?”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深切的体会,在遇到类似现象的时候,就能够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开展生活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不仅应该局限于课堂中,还与生活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能够从抽象向具体来进行转化,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实践能力。在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实践内容的选择,制定实践方案,开展具体实践,以及进行实践总结等,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的时候主动性就比较强,能够主动对遇到的生活问题进行解决,在进行实践总结的时候。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就会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进行实践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每周让学生提交一份实践报告,跟踪学生的调查过程,这样就能够提升社会实践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多彩的消费》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当前社会上的物价有所了解,并且对影响物价的因素进行探究,因此就可以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周边的老人进行调查,调查十年前的物价和现在的物价,并且上网查找资料类分析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物价的上涨。当今社会物价上涨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房价,许多学生也常常会困扰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房价在近十年内发生几十倍的增长,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今已经成为了奢侈,在调查中学生就会对“泡沫现象”等问题进行了解,对于影响物价的因素也会有深切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李毅.《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践行》,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2] 刘馨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4篇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和谐社会和素质教育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正是这两者关系的体现。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做到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所以,我们所有人的教育需要全面提高,“教育的作用是让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生活的教育意义,他的目的在于发挥学校和教育对社会生活的简化、精华和平衡作用,更好地联系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

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教育又自信、自爱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现代教师的教育观,教师应该多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将其精髓汲取,并体现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3-6岁的幼儿是一个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幼儿年龄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正好可以弥补幼儿教育的这个缺陷,让幼儿教育有法可施。

一、给孩子爱的教育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爱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陶行知对教育充满了爱,让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着爱,所以他是一名优秀的校长,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要像陶行知一样爱学生、爱教育。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他用四颗糖教育了一个用泥块砸自己班上同学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用奖励和关爱去教育那些不小心犯错的学生,给予他们尊重和宽容。幼儿就如一棵刚刚发芽的小树苗,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用心浇水、施肥,才能让小树苗茁长成长,变成一棵参天大树。每个孩子在来园时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在每天的晨间接待中仔细观察,与孩子进行交流。我会主动和每一位孩子问早,和他们拉拉小手,一起说说前天晚上所发生的开心的事情,而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我则会抱着他们并夸夸他们或是用好玩的玩具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位孩子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让家长放心将孩子交给我们。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改正孩子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给孩子创造机会

“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是陶行知先生反对的理念,幼儿时期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我们不该禁锢他们的思想,要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解放孩子的右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教师应该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然后通过颜色、感触、声音去想象和创造。在开设的娃娃家游戏中,请孩子来做一回爸爸妈妈,通过模仿爸爸妈妈进行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创造、发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悟生活。在理发店游戏中,不仅给孩子提供理发工具,我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发夹和发圈,让他们在探索中去学习,学会用发圈和发夹来为女孩子美发,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引导孩子去运用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我们知道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就是实际生活,我们只有了解了生活,了解了孩子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了解生活对孩子要求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去教育。《纲要》中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在自主性游戏的理发店中,有一次我发现小理发师们特别空,有的甚至跑到蛋糕店去买东西了,这时我就对孩子进行了引导,我请孩子回忆平时生活中的理发店是怎么样的,原来在理发店中洗头分为干洗和水洗,洗完头还有按摩和敲背服务,这样理发师们的事情一下子就变多了,通过将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巧妙地运用到游戏中,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会了理发。在学习叠衣服时,有的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这时候我们不该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而去帮他们做完,剥夺他们的自主发展权,我们应该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去练习,可以通过情景表演、个别辅导或是创编儿歌来帮助孩子,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学习,从而积累生活经验,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者要立足于“生活即教育”,充分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范文第5篇

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被看作是其师范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主张师范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要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实践相一致,即实现教学做合一。

(一)教学内容。

陶行知倡导在师范教育中实现多元化的生活教育,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在他的理论中,认为课程应该来源于生活,因为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1]为此他主张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2]

(二)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陶行知的办学原则。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3]也就是说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要行思并重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由此来看,陶行知所说的做涵盖了思想、行动和创新的价值,也就是在教与学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去学,因此教师应该去认识和发现学生,从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边教边学,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师范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一)师范教育与教育本身。

纵览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著,多成文于1930年之前,其在晓庄进行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也处于这一时期,被称之为所谓的晓庄时代。他提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4]可见师范教育承载着整个国家发展的责任,是立国之根本。从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来看,陶行知深感师范教育的重要性,他曾说教育能造文化,则能造人,能造人,则能造国。贫者可以造福,弱者可以造强,若云教育造国,则精神中自有趣味生焉。[5]由此观之,陶行知认为教育更高的作用和价值不止体现在救国方面,更显现于能够造国。既然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师范教育更需着重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和活水。

(二)师范教育与重师观念。

陶行知非常提倡重师的观念,他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6]值得指出的是,在其重师的观念中,特指的是小学教师。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设立小学,就是要为全部的国民谋求幸福之所在,因此小学教师可谓是操纵着全民族命运。由此他指出办好小学很关键,要想办好小学,就要培养好的小学老师,就要首先办好师范学校,这样才能培养好教师的教师[7],这也是陶行知很有名的师范教育三段论,陶行知通过教育的表面需求看到了背后的本质需求,对于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视,可以说是他师范教育思想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三、广义师范教育的提出

陶行知认为教育界需要的人才有四种:教育行政人员、指导员、校长和职员,以及各科教员,但由于人们从来都只关注培养专职教员业,为此他提出了广义师范教育这一概念,指出凡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一律需要接受相应的培养与教育,同时他也提出了符合马克思教育者本人要受教育[8]著名论断的,关于广义师范教育的三条基本原则:

(一)学校要什么教员就该培养什么教员。

针对当时各级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类型没有区别这一问题,陶行知指出要按照不同的需要,根据学校等级、市乡情形、学科性质进行划分,即高等师范要有区分的培养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员;初级师范为了使毕业生更好的服务乡村,要广泛地在农村设立,以应济需要;要有区别的对城市高等小学教员和城市初等小学教员进行培养等。

(二)教育界的人才要什么就该教她什么。

按照逆向推演的方法,从最终的需要推知现下要教授的知识,是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功效问题的思考。从市教育局长到幼稚园教员,不同角色的需求不同,需要学习的知识就因人因时而异,把握住这一原则是,就能有针对的对不同性质的教育界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谁在那里教就教谁。

陶行知认为,在各地把持着教育权的人,除去高等和初级师范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受过特别的师范训练。然而现下他们在那里实施着教育,就有受训练的必要害人,由此陶行知主张在大学、中学、高等小学都要适当地引入师范教育训练。

四、培养标准和教学方法

师范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相同之处即都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兼得;但师范教育又有其独特之处即师范性,陶行知尤为看中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尤其是一个范字,高度概括了师范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终极归宿。

(一)培养标准。

从培养标准上来说,在陶行知1925年刊载于《新教育评论》的文章《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之讨论》中就有所提及。他指出的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知识之外还要具备的四个要项,概括为必须忠诚教育事业;必须懂得教育规律;学习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9]可以说,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内在规律和师范性的把握精当准确,并且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二)教学方法。

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方法的思考也秉承着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的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在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推演到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就是师范生生活上需要什么,就要学什么,教什么。陶行知在旧有的师范教育体制框架下,尤其指出要对教育专业课程做出弹性设置。推演到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做的含义除了引导人们去行动外,还要教人去思想,也就是强调学思并重的观点。[10]

五、当代价值

首先,陶行知对于师范教育重要性的思考和论断,具有着敏锐的眼光和时代的前瞻性,他最先看到了师范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作用并努力实践。我们深知,没有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不会有教育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要办好师范教育也必须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必须根本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一方面提倡为人民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11]陶行知先生作为这种献身精神的光辉典范,不仅在理论上将师范教育的地位提到一个高度,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了自己的主张,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价值和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