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餐饮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高校餐饮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高校后勤集团高校食堂管理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作为满足师生一日三餐的高校后勤食堂,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就餐压力,同时在管理上也承载着众多的关注。随着高校后勤集团化、公司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食堂在服务师生、服务商户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学生对餐饮的需求与餐饮部门提供的餐饮服务不一致,高校后勤集团对餐饮部门的要求与餐饮部门提供的服务效果存在不对称。如何提高高校食堂的服务水平,如何及时有效解决在高校食堂餐饮供应商户提出的问题,对稳定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大局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后勤食堂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现状及特点

高校食堂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它在高校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食堂不仅为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业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校学生人数激增,给高校食堂带来巨大的餐饮压力和管理压力。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的龙头产业,如何进行正确的定位,如何在物价上涨,面对学生对饮食多样化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个干净、卫生、味美价廉的饮食服务,高校后勤食堂和后勤管理部门都在进行尝试。

当前高校食堂一般有对外承包和自供两种方式,由于其隶属关系不同因此管理特点各有优劣。外包食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来核算自己的成本,在管理模式上追求成本经营理念,精细化管理手段,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要比自供食堂效率更高。但随着承包费用的不断提高,物价上涨,竞争加剧,导致饭菜质量有所下降,致使经营户利润锐减,压力比较大。

而自供食堂由于基本沿袭高校后勤集团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在人员构成上比较复杂,有事业编制,也有合同工、临时工等,在管理上由于采用任命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和矛盾频现,有人事关系上的矛盾,有菜品采购上的漏洞,有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不当的问题,有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实现对高校食堂管理理念转变

1.高校食堂管理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服务校园的理念

树立“学校食堂为师生”的理念,广开言路,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高校食堂建议,比如借助于网站,建立一套以师生、后勤、商户三方和谐发展的稳定餐饮服务机制,既要通过网络来征集好的建议,也能通过网络来对高校食堂进行评议,改进其餐饮服务水平。通过学校统一制定对外承包的协议,为商户提供部分费用减免,结合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政策上的支持,切实保障高校食堂为师生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饮食消费问题,倡导健康的饮食观,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注重健康,合理饮食。同时,结合高校食堂实际,面向学生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吸引更多的学生餐饮到高校食堂的服务中去。

2.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内部监督

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不断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比如桌椅,餐厅消毒设施等,为学生就餐营造整洁、卫生、温馨的环境。增加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既可以减轻贫困生生活负担,又可以减缓食堂用工难题。对餐饮管理强化监督管理,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减少浪费,合理控制成本。严把米、面、油、菜品等物资供货渠道,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卫生、价格合理。对员工管理实施岗位制度,量化指标,量化成本考核。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公示市场信息,做到各类食品价格公平合理,为师生提供满意的餐饮服务。

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探索与建议

结合高校后勤管理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卫生、公平、合理的就餐服务。为此,需要高校后勤食堂管理部门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后勤食堂餐饮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抓好高校食堂餐饮工作,不仅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添光彩,也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办好后勤工作的光辉使命。高校后勤食堂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完善后勤食堂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餐饮服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对各食堂商户和负责人进行统一检查,积极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餐饮卫生、饭菜质量、价格水平等进行评比,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者,强制取缔其经营。对高校后勤食堂必须抓规范、抓标准、抓制度,对食堂管理目标实施责任制,规范用工劳动,规范食品安全措施,定期组织培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确保后勤食堂统一规范,安全可靠。

2.建立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适应师生多样化需求

对高校后勤食堂管理应该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以满足高校师生对饮食的不同需求。比如引入不同口味的个性化餐饮公司,快餐、特色餐厅、民族餐厅等,既要考虑到不同收入师生的饮食要求,又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师生的饮食习惯,真正做到“以人文本”的餐饮服务。

3.加强对高校后勤食堂的人员科学选拔,提高管理者文化水平

对高校食堂管理者进行科学选拔,选择优秀的人员担任管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实际条件,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因此,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竞聘上岗,适时调整后勤食堂的人员结构,因才适用。

4.广泛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后勤食堂要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代表来参与到学校食堂的管理中去,比如参与餐饮服务评选,学生建议征集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食堂管理,比如通过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和食堂师傅一起采购食材,为食堂的管理制度提出合理建设性的建议等。

总之,高校后勤食堂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后勤食堂管理者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师生的评议。逐步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不断改善管理思路和理念,因校制宜,努力将高校餐饮工作推向更高的标准,为全校师生提供满意的、优质的餐饮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高校食堂向管理要效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6).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一、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现状

大多数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目前只停留在物资管理的层次,尚未形成体系。由于对物流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容易受到人们的轻视。也正是因为不受重视,物流管理一直在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得不到有力的政策、资金、人才的支持。物流部门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局部的、静态的物资管理,未能发挥物流应该具有的服务、增值功能。

二、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根据价值规律及供求规律,按最大经济效益办事。高校后勤物流管理是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具体来讲,高校的后勤物流管理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一)服务全校师生的目标。高校后勤物流管理要以师生为中心,树立“师生第一”的观念,由于高校后勤直接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服务质量或说物流质量决定着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的质量。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在技术方面,“准时供应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同时,定期反馈、调查问卷也是其服务性的体现。

(二)高效率目标。高效率是服务目标的延伸,是用户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在高校后勤物流领域采取的直达运输、联合运输、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等管理和技术,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后勤物流的高效率是高校及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取决于每一个环节,社会再生产不断循环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降低成本目标。较低的物流费用是高校后勤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也是降低成本这一目标的体现。由于高校后勤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不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依靠节约来降低成本,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在高校后勤物流领域推行的集约化管理以及为提高物流的系统能力,采取的各种节约、省力、降耗措施,可以实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四)保证师生安全的目标。高校后勤物流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师生的餐饮食品安全、住宿环境安全等。餐饮安全、住宿安全是全体师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关系到学校安全稳定的头等大事,学校要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在餐饮安全上,学校对餐饮要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住宿安全上,学生公寓要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杜绝一切安全隐患,保证师生安全。

三、实施建议

(一)组织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改革。

高校正在对后勤进行形式上的“整体建制,规范剥离”,筹备建立后勤实体,名为“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虽然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向社会化、企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其利润积累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并不明晰,没有突破集体所有制的界限,实质上并没有完全企业化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根本改革,建立以社会承担为主,符合高校办学需要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始终遵循教育规律,以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宗旨,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服务型企业的发展模式。

在大学城或高校聚集区等高校密集的地方,高校后勤改革可以打破“一家一户办后勤”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现状,整合各高校的物流资源,组建各高校联合的“校园后勤服务联合体”,以便形成规模效应。不过,跨高校统一组建后勤服务联合体,一般需要政府部门牵头,以先进的高校后勤集团或社会物流公司为主体,需要多方的支持、配合与协作,因此难度较大。但是,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后勤服务集团,下设采购中心、膳食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学生公寓、办公楼管理与服务)、校园环境中心(园林绿化、校园环境清洁、维修服务)、生活服务、商贸服务中心等部门。依据服务功能的内在因素,将膳食和学生公寓定位为后勤服务保障的重中之重。物业服务保障是校园环境建设内涵与外观的链条,维修服务保障是及时反映师生服务需求的标示和连接师生感情的纽带,生活服务和商贸服务是外树形象和文明服务的窗口,也是增强后勤集团自身造血功能的平台。后勤服务集团可以更好地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追求市场化的运作,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对办学环境不断改善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对后勤工作的定位和要求,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采购、库存合理化。高校物资采购主要是各职能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提需求,时间不一致,由于这种自主性和孤立性,就会存在同种商品重复采购、需求分散、批量缩小、供应商关系复杂、库房和人员数量多等问题,导致总体进货成本增加、资源浪费严重的结果,同时还造成了管理上的高成本和服务上的低效率。

大多数高校后勤的资源供应由传统的招标和采购过程获得,由于只是短期的购买行为,很难保证供应商的服务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因为一次采购的数量有限,进货价格也随之提高。后勤集团可以与上游的供应商企业协作,进行供应链运作。采购中心将各部门的物资、设备采购需求计划汇总,进行信息集成、协调和组织,并统一成为后勤集团的供应链需求计划,向与后勤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团体进行频繁、小批量的进货,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整合和最有效的利用。

后勤集团成立后,由后勤集团建立统一的库房,作为必要库存的保管场所和无用库存的组配场所。对于易变质或者说是时间敏感性的物料(如蔬菜、水果等)按照计划拣选、组配后直接送往所需部门,尽量“保持库存在运动中”;而对于普通商品(如办公用品、五金品、教学设备等)则入库保存,使用时随时出库。

保持合理库存取决于库存决策,而库存决策主要是库存水平的控制,包括库存补货的频率和数量。其目标是实现物流活动的总成本最小化,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对库存决策起重要作用的成本有: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这些成本之间存在着相互冲突或背反关系。库存决策就是在衡量各种成本的情况下,确定订购批量和订货时间。可以分析经济订购批量(EOQ模型)、有数量折扣的EOQ模型,以及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库存决策中,采取定量订购制和定期订购制(定期盘点)进行库存的控制与管理。

(三)对教工和学生食堂做好监管。高校食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食品的卫生与安全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健康、工作和学习。所以,学校参与食堂的统一管理,监督其完善对整体工作程序的管理,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一旦出现由于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原因造成的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尽管公共食堂难逃其咎,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监管工作。如果造成大面积学生出现身体状况,学校的安全稳定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后勤集团膳食中心承担着学校稳定的责任。膳食中心不仅要监督公共食堂从采购、加工、保管到销售的全过程,而且要加强与服务对象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主动、积极协助公共食堂参与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不但可以使食堂更加科学地规范管理程序、工作流程、操作程序,便于增强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而且也使膳食中心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广大职工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四)学生公寓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方法比较简单,模式比较单一。要建成高标准的高职院校,后勤也应以提供高标准的服务为目标要求。首先,按照质量体系有关条款,起草、制定和完善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可操作性方案。要抓制度建设,做到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定、完善《学生公寓入住须知》等各类管理规章制度,使入住公寓的学生和公寓管理人员能够知道彼此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岗位职责,以便于监督检查,同时方便学生的日常事务办理;其次,抓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上岗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训内容涉及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文明用语等。通过培训,对做好学生公寓标准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再次,改革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积极推行楼长负责制。做到分层管理、岗位明确、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也可推行聘用学生为楼长助理,协助楼长做好公寓日常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此项工作,对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公寓的积极性,倡导广大同学创建和谐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同学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最后,抓学生公寓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要求,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凭数据说话、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按PDCA循环”的“四个一”原则进行实践。1、建立并推行晚间查房及管理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每周日到周四晚公寓关门后,对学生宿舍进行查房,发现晚归、夜不归宿等违纪现象及时统计、汇总、上报。2、定期宿舍卫生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后公布,同时实施每月评定星级宿舍、安全示范公寓楼,并给予奖励。3、认真做好毕业生离校宿舍验收工作,使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及时办理家具及宿舍的交接并顺利离校。4、认真抓好学生公寓的维修和保洁服务工作。5、认真抓好公寓水电管理工作。严查宿舍违章用电,同时以文字形式上报后勤集团、学工部和有关院系,既节约了用电又保证了宿舍的用电安全。随着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水资源消费更是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倡导、宣传节约用水、用电,杜绝跑冒滴漏,楼长(安全员)在当班巡视检查和保洁员在做保洁时,如发现公寓的水箱、水龙头漏水要及时报修,维修工要做到当天报修当天修复,确保设施的“完好率”和维修的“及时率”。真正做到学生公寓管理从单纯的看门、保洁、维修,转变为管人和管物。

高校餐饮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后勤文化 后勤保障服务 环境育人

大学后勤文化源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它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后勤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一大特色。“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等后勤文化的育人功能充满了高校校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等理念和精神,都是后勤文化具有育人功能的要求与体现。

一、大学后勤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学后勤文化是在社会化条件下,以大学文化为基础,以后勤员工为主体,以参与市场竞争为特征,在保障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服务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员工素质、产品质量以及环境建设的总和。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大学后勤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大学后勤良好的形象,增强大学后勤的竞争力

大学后勤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所大学后勤的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大学后勤形象,需要大学后勤文化作为支撑。大学后勤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后勤产品生产到后期服务质量,从市场营销策略到服务经营管理,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着大学后勤的形象。因此,加强大学后勤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大学后勤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可以增强其在大学后勤的竞争力。

2.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后勤的凝聚力

大学后勤的动力和凝聚力都来自于大学后勤的文化,没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后勤,生命力是有限的。在大学后勤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和以社会效益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源。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关系融洽的学校,会使师生对学校工作产生比较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团结一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顺利完成有关工作,“人和”思想对大学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大学后勤文化建设有利于规范大学后勤的各项活动

大学后勤文化从总体上、制度上和形象上对职工的后勤服务和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约束。有效的约束力能够提高后勤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原有高校后勤保障单位基本上完成了经营体制、运行机制、人员身份等方面的社会化角色的转换。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要最终“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以文化为底蕴和依托,在社会化条件下千锤百炼。有些高校后勤服务机构因受种种因素影响与制约以及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后勤文化理解的深度不够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者比较注重对后勤员工的业务培训和管理培训,也时常聘请后勤管理专家进行指导或收集时下流行的管理影像资料组织员工学习讨论。然而,由于受后勤员工整体的认知能力的制约,对文化的认识基本上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只是粗浅的认识后勤文化是后勤生存发展之本,是后勤全体员工长期凝聚的结果且不可复制,而缺乏对后勤文化三大层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在有机联系所筑成整体文化魅力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

2.只重形式不重品质

主要表现在将后勤文化的核心层文化、中间层和表层文化相脱节,把后勤文化建设作为后勤实体管理的副业,没有把它放到企业战略决策层面来考量。有的后勤服务机构只把后勤文化作为一项文体活动来安排,认为组织员工唱唱歌、跳跳舞,举办一些书法、球赛等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重视形式模仿,忽视核心渲染灌输,使组织生存发展的理念未能与组织个性化发展所求相适应。有的后勤服务机构,在文化建设中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办法,跟着别人转,热衷于搞一些诸如统一服装、统一标识,员工文明用语等形式模仿,忽视了在渲染灌输企业价值观上下功夫。在制度建设方面只追求各项制度的完整性、全面性,忽视员工对制度的认同,使各项规章缺乏应有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注重自身文化建设忽视系统性协调

一些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文化建设中过分强调以我为中心,未能充分考虑校园文化、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相关利益主体等客观因素对其文化建设的影响。对后勤文化在校园、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合理定位认识不清。文化建设孤立进行,盲目追求自身建设的完美。其文化理念的形成、行为与制度的规范和物质文化的体现等都很难符合客观实际,整体文化难以形成坚实的运作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氛围,使后勤文化建设顾此失彼,事与愿违。

4.“老人老办法”的用人制度严重制约后勤文化品质的提升

国内高校后勤服务组织普遍推行“老人老办法”的用人制度。此项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后勤机构中“老人”的后顾之忧,也是原高校在编员工分流到后勤部门或特殊人员安置的先决条件。“老人”既得利益的保证和高校相关制度的软约束,后勤服务组织难以利用有限的物质激励资源使这部分人由衷的参与后勤文化建设中来,而且“老人”的工作能力、作风、态度和薪酬水平与“新人”相比较所存在的非对称性,必然对后勤文化内涵的提升形成较严重的负面效应。

5.将“老板”文化视为组织文化

将“老板”文化视为组织文化是国内高校后勤服务组织建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后勤实体“老总”听命于分管校长,分管校长听命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校党委书记、校长听命于教育厅、教育部等上级行政管理主管。以上各级行政主管或管理单位均直接或间接掌控高校后勤服务组织部分或全部的管理资源。后勤服务组织的文化理念、行为与制度规范和外在表现受制于上述“老板”。“政企分开”在目前高校后勤服务组织文化建设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大学后勤文化建设的思路

1.以制度创新,构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重视对后勤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建设。多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制度创新,重视对后勤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的建设。对后勤管理、保障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岗位职责规范、流程、标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现今后勤系统中有一部分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作,通过了ISO9000等质量认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以高标准要求的原则,编制出从后勤管理、基本建设、修缮施工、保障服务等涉及纵多细节和全过程的程序工作规范,构建出高校后勤独特的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形成了后勤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遵循民主、科学的原则,强化执行力,逐渐把制度的外化作用转化为内在自觉,真正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2.以管理创新,构建强悍的后勤职工队伍

高校后勤系统中的干部职工由于历史原因,文化素质、管理水平、业务技能普遍偏低,但同时面对的服务保障对象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又对后勤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人是后勤文化的倡导者、实践者、也是受教育者,因此,后勤人在建设有文化的后勤工作中成为必然的主体,在这方面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后勤服务理念教育

坚持向后勤干部职工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倡导我们的价值原则、喊响我们的口号、实现我们的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我们有文化的服务。使后勤保障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2)坚持开展专业培训,提升职工基本素质

和谐社会的基础特征,也是首要前提是人人能够各尽其能。因此,要坚持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每一个职工基本素质。培训学习是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形象的关键因素。对于培训活动的开展,可采用“分层培养,分类培训”的模式,对于管理干部,重点对管理理念、管理技能、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培训;对于专业技能人才,重点对操作技能、技术更新、技术认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培训;对于一线服务人员,重点进行服务意识、服务礼节、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如集中举办培训班、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将管理骨干送出去培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类考试和技术资格认证等。

(3)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和科学的分配制度

机制和制度作为后勤文化的固化形式对约束激励员工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竞争机制和分配制度则更显直接。我们要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以岗位工资制为主体的新的用人机制。以岗定酬、竞争上岗,打破干部、工人界线,打破全民职工和临时工的界线,一些管理岗位可由临时工担任,比照合同工的有关政策,诸如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都给予承担。对达不到服务保障规范和标准的职工,实行待岗学习制或辞退。做到“闲人不养、懒人不留、能人不亏”,要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这样做能使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生奋发向上的变化。工作积极、爱岗敬业、学习业务、勇于创新成为一种风气。

(4)聘用高素质员工,改善后勤职工队伍结构

目前,各高校后勤骨干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文化水平低、年龄老化等状况。显然建设有文化的后勤,这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个需要。因此,我们要在抓好对现有员工素质提高基础上,更要重视聘用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员,有选择的充实到宿舍管理岗位、餐饮管理岗位、绿化技术等岗位,改善现有职工队伍的结构,按照新的用人政策强悍后勤职工队伍。

3.以环境创新,构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1)构建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是师生生活和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活动的载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社会文化的辐射源。除了有形的物质环境,还包括无形的人文环境。世界知名大学的校园许多都兼具两种优势,从而构建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品质和场所氛围。我国大学为了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后勤在规划建设校园环境时,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如何能够弘扬学校丰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又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气息,并且与自然相和谐是我们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一直在思考实践的课题。

教育环境的品味将决定人才培养的品味和质量,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设计规划校园新建筑,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不断提高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水准,建设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优化校园的文化软环境,尤其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其中的作用。要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造出更多的符合广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项目。要探索新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模式,实施项目化管理,以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为中介,通过科学立项、认真评审、具体实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基层组织的活力,培养学生个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文化的建设。

(2)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后勤文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后勤文化。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校园建设在积极寻求学校、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满足现阶段需要,又不妨碍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一切资源,包括节水、节电,开发对水、风能、太阳能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利用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柯昌万.实施文化立校战略提升学院办学品位――西安文理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纪实.中国教育报,2009.6.15.

[2]张政文.简谈大学精神.光明日报,2008.6.17.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 [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