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分析研究方法

元分析研究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元分析研究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分析研究方法

元分析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线损;电能;网络损耗

作者简介:王爱华(1975-),女,山东乐陵人,山东德州乐陵市供电公司,工程师,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生。(山东 乐陵 253600)

中图分类号:TM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135-01

电能在输送和分配的过程中,会在流经的变压器、线路等元件上产生功率损耗,这种能量的损耗简称为线损。线损是发电厂出线的电能与用户实际使用的电能的差值。线损的高低可以作为衡量地区电网规划质量、电气设备健康状态和电网运行经济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同时线损也是衡量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因此,线损成为电网公司十分关注的问题,研究影响线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降低线损的措施,对于提高电网公司经济效益、优化网架结构和合理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线损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电力系统中的损耗主要包括可变损耗、固定损耗和管理损耗。可变损耗是电能在输送和变换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如输电线路中的热损耗、变压器中的热损耗,这部分的损耗与功率的二次方成正比;固定损耗主要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中一些电力设备正常运行而消耗的电能,如变压器的励磁损耗和铁耗,以及电缆线路的介质损耗和无功补偿设备(如电力电容器)的绝缘介质损耗等等;管理损耗主要是在抄表等过程中,由于电表测量误差、用户偷窃电等原因而造成的损耗,这部分损耗大小等于线损总量减去固定损耗、可变损耗和电表电能之和后的部分,也称为非技术性损耗。

影响电力系统损耗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输电线路的损耗、变压器损耗、运行方式损耗、负荷峰谷差产生的损耗和电网功率因素较低产生的损耗,它们占电力系统损耗中的绝大部分。

1.输电线路损耗

电网中线路本身存在电阻,当输送功率流经这些输电线路时,会在这些输电线路上产生损耗。式(1)给出了线路损耗与线路电阻和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1)

由式(1)可知输电线路损耗与流经线路的电流、线路电阻、线路输送的功率和电压等级等因素有关。当输电线路输送的功率一定时,线路损耗由线路电压等级和线路电阻决定;当输送的功率和线路的电阻一定时,线路电阻上产生的损耗与电压的平方成反比。通常情况下,对于特定的线路,其线路型号和输送线路的电压等级都是确定的,因此线路电阻产生的损耗与输送的功率的平方成正比。

2.变压器损耗

发电机产生的功率经过多级的升压之后并入110kV电压等级或者更高电压等级的输电网中,经过长距离的电能输送之后到达负荷中心,然后经过多次的降压之后向企业和用户提供电能,而在变压器的升压和降压的过程中,电能会产生消耗。因此,电能升、降压的次数越多,电能产生的损耗也就越多。此外,对于处于空载状态的电力变压器,也会产生空载损耗。因此,电力变压器的损耗是电力系统线损的主要因素之一。

3.运行方式不当产生的损耗

由于电力系统中的早期电源规划和负荷分布不协调,致使地区电网运行方式不能实现分层和分区供电,电能需要通过长距离的输送和变换后由电源中心到达负荷中心,这种运行方式无疑会增加电力系统的网络损耗。同时,地区电网的运行方式有多种,地区电网不同的运行方式产生的网络损耗有高有底,由于在制定运行方式的过程中没有对不同运行方式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地区电网可能处于一种非最佳的运行方式,造成系统中的损耗偏高。

4.系统中的负荷峰谷产生的损耗

负荷性质的差异,造成电网中负荷量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电网负荷呈现出峰谷差,由于线路和变压器的损耗与线路输送的功率成正比,因此,负荷高峰期间的损耗远远大于低谷期间。如果将高峰时期的一部分负荷转移到低谷时刻,其减少的损耗大于低谷期增加的损耗,因此,系统中负荷的峰谷分布特点也是系统中线损的一个主要因素。

5.电网功率因素较低产生的损耗

电力系统的功率因素降低,将使线路中电流的感性电流分量变大,这部分感性电流分量将会在电力线路和变电站变压器上产生电能损耗。由文献[3]可知,随着功率因素的降低,系统中的电能损耗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同时网络功率因素降低也将导致线路的电压降落幅值增加,导致线路末端的电压降低,一来可能使电压降低到正常值以下,同时还会对电动机等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降低线损的措施

降低电网线损,对于提高电网公司经济效益、优化网架结构和合理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合理选择导线截面、合理选择变压器及其容量、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实现日负荷的均衡化和提高电网的功率因素五个方面提出了降低电网线损的措施。

1.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电网输送的功率和电压等级确定的情况下,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与线路电阻成正比。输电线路电阻越小,线路损耗也就越小,因此可以在考虑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导线截面较大的输电线路减少线路的电阻,降低功率的损耗和线路首末两端的电压降落。此外,通过合理的电源规划和网架结构设计,使负荷中心和电源中心分布平衡,缩短功率的输送距离,也能减少线路的电阻,达到降低电网损耗的目的。

同时对于输电网来说,除了选择导线截面较大的导线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达到降低输电线路电能损耗的目的。

2.合理选择变电站电力变压器及其容量

变压器的损耗主要包括空载损耗(铁耗)和负载损耗(铜耗)两个部分。因此,为了降低变电压的损耗,新建的变电站应尽量使用节能型的变压器,同时对于比较老化的高耗能变压器,逐渐采用节能型变压器以替代高耗能变压器,得到降低变压器损耗的目的。

研究发现,当变压器的铁耗等于铜耗时,变电站变压器的损耗最小,效果最好。因此,应通过合理的选择电力变压器的容量,使电力变压器的铜耗和铁耗相近,进而达到降低变压器损耗的目的。

3.优化电网的运行方式

首先,合理安排电源的发电计划,做好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分区分层就地平衡,避免电网中的潮流大范围的输送,同时减少电能的多电压等级的变换次数。其次,通过对现有电网进行潮流方式的经济性比较,确定最佳的运行方式以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

通过电网的经济调度,实现无功潮流的就地补偿。按照电压等级和供电区域进行无功出力和无功负荷的分区补偿,避免无功潮流大范围的输送,同时应尽可能实现无功补偿装置和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综合自动调整,进而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

4.实现日负荷的均衡化

研究发现,日负荷越均衡化,地区电网的网络损耗越小,因此通过实现日负荷的均衡化可以降低电网的损耗。应根据电网的供电方式和各类用户不同的用电规律,合理的安排生产过程,调整工业负荷的作业时间,降低峰谷差的不均衡度。同时,通过实施峰谷差电价政策来引导居民和工业商业用户的合理用电,也能降低日负荷的峰谷差,以达到降低网络损耗的目的。

5.提高电网的功率因素

对电网中的电力设备进行合理的选择,尽量使用消耗无功功率较低的经济型电力设备,提高电网的功率因素。对于消耗无功功率较高的设备,可以就地安装一些无功补偿设备,如电容器、STACOM和SVC等,实现无功功率的就地补偿,也能提高电网的功率因素,达到降低网络损耗的目的。

三、结论

线损成为电网公司十分关注的问题,研究影响线损的因素和提出降低线损的措施,对于提高电网公司经济效益、优化网架结构和合理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输电线路损耗、变压器损耗、运行方式、负荷峰谷差和电网功率因素五个方面对电网损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降损措施以减少电网公司的电能损耗。

参考文献:

[1]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DL/T 686-1999)[S].1999.

[2]王涛,张坚敏,李小平.计划线损率的计算及其评价[J].电网技术,

2003,27(7):40-42.

[3]张华,冉文胜.降低10kV 配电网线损措施的探讨[J].华北电力技术,

2005,(S1):30-36.

[4]何庭全.电力网技术降损分析及应用[J].西北电力技术,2004,(1):19-21.

[5]江北,刘敏,陈建福,等.地区电网降低电能损耗的主要措施分析[J].电网技术,2001,25(4):62-65.

[6]施流忠,罗毅芳,刘巍,等.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分析中的几项功能设计[J].电网技术,1999,23(2):26-30.

[7]刘明华.配电变压器能耗的理论分析及降耗措施[J].电气世界,

2004,(9):36-37.

[8]崔风亮.电力网电能损耗在线管理系统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

元分析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隧道,涌水,防治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1、隧道涌水问题现状

隧道工程是一项技术复杂涉及学科众多的学科,目前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涌水地质灾害问题日趋突出,被勘察设计部门列为隧道修建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做好隧道修建过程中可能的涌水段的识别、涌水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隧道掘进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涌水,不仅恶化作业环境,影响隧道的正常施工,还会致使掌子面围岩强度和稳定性降低,给钢丝网片铺设、架设拱架、喷射初衬混凝土等施工带来困难,特别是在涌水量非常大,水头压力非常高的情形下,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的概率成倍的增长。在隧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涌水造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掌子面发生坍塌,危及施工安全;隧道内大面积积水,施工设备被淹没,无法正常使用;围岩中的松散物质被涌水带出,形成突泥或泥石流,埋没隧道;涌水长时间侵蚀围岩,降低围岩强度和稳定性;长时间涌水造成地表水源干枯,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地下水大量流失造成地面塌陷、地表开裂。

自2010年9月21日乌鞘岭隧道正式到了VI级围岩施工,由于受到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大的暂停工就发生了10余次,掌子面在166天了才掘进了196米,每天掘进平均不到1.2米,工期严重延误,成为各级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总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对涌水、突泥等地质问题做非常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提出为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为乌鞘岭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外,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我国地层较为复杂的山岭地区,很多已经规划好的,但是由于技术条件欠缺而不能修建的隧道工程,也将逐渐启动实施计划,因此,此研究结果也会为今后类似地区或者类似条件下的隧道修建提供宝贵的经验。

2、乌鞘岭隧道涌水特征

乌鞘岭隧道地处于祁连山区,该地区海拔高度约为3000m,常年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很大,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很大,热量损失速度快,降雨量非常少,而且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匀,根据《甘肃省武威市祁连山地区森林资源调查报告》 ,乌鞘岭隧道从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横穿而过,祁连山地区以山地草原为主,在乌鞘岭隧道南边的山坡上最为明显,主要以段花针茅和克氏针茅较为常见,除此之外,还包括一小部分的芨芨草和寒地蒿等植物,在局部地区还会发现数量稀少的乔疏木,主要有鬼箭锦鸡儿、黄委陵菜等。

乌鞘岭隧道涌水段Ⅵ级围岩里程为YK2390+220~YK2389+890 和ZK2389+940~ZK2390+240 ,通过F4断层及其影响带(详见图2.1)。该断层是乌鞘岭断褶皱带的南缘断裂,地表摆动线度较大,断层明显控制了第四系地貌,测绘范围内地表均被第四系堆积层覆盖,沿断裂见断层泉水溢出,是一条早~中更新世断裂,乌鞘岭隧道洞身约在马莲台公路里程YK2389+900~YK2390+100附近呈交80°夹角穿过了该挤压破碎带。断层走向85°~120°,倾向55°~70°,断层破碎带宽150~500m。

图2.1 乌鞘岭隧道围岩地质纵断面图

3、乌鞘岭隧道涌水原因分析

隧道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围岩结构比较松散或者破碎,再加上开挖方式不合理,支护结构闭合不及时,极有可能发生塌方,常会遇到的危险结构有:岩体松散段、软弱夹层段、断层破碎段等,如果软弱破碎围岩中富含大量地下水,或者围岩裂隙非常通透,与隧道上部地表水或地下暗河相连通,则在隧道开挖时,地下水或地表水会通过裂隙突然涌进隧道。隧道在掘进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最终导致隧道周边围岩及掌子面坍塌或发生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从工程地质方面分析,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隧道周边围岩的性质、岩石的构造、地应力、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的运移规律等,在隧道开挖时,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隧道围岩失去稳定性,发生坍塌或涌水。

隧道断层带发生涌水的原因与隧道开挖区的水文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隧道周边的水源补给条件、周边围岩的存储条件、断层裂隙之间的联通条件等。

4、结语

(1)乌鞘岭隧道在通过F4断层后,掌子面涌水量突然猛增至6000m3/d左右,有时甚至达到8000m3/d,涌水常发生在掌子面靠近拱腰处,出现突然,涌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常带动散碎围岩倾泻而出,形成泥石流现象。

(2)隧道断层带涌水与隧道开挖区的水文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分析,乌鞘岭隧道断层带发生涌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补给水源

乌鞘岭隧道周边无小溪、河流、湖泊、池沼等水源,地下也无暗河存在,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隧道所在区域虽然气候干燥、降雨较少,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00mm左右,但是,涌水塌方段刚好位于山体低洼地带,形成很大的汇水区,降雨及远山地表水均可汇集于此。

②存储条件

断层段岩体受反复地质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受两边岩体挤压和多次竖向拉伸作用影响,岩石破碎,透水能力强断,裂隙空间大,地下水在该区域运移通畅,储存空间广泛。

③连通条件

隧道涌水段山体中断层带及其影响带内劈理、揉皱等次级构造较发育,透水性强,且山体内这些断层、相互交接,部分互通向上延伸于地表,向地下延伸极远,深于隧洞所在部位,形成隧道与地表水之间连通的通道,使地下涌水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参 考 文 献

[1] 毛正君、杨晓华、王晓钟.2012.乌鞘岭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19(1)202~205

[2] 蒋树屏.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技术的现状及展望[J].国际隧道研讨会暨公路.第Z1期

[3] 王伟、苗德海.高水压富水山岭隧道设计浅谈及工程实例[J].现代隧道技术.第05期

元分析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纺织品;石墨炉;重金属;铅

1 引言

现代的服装款式越来越多样化,大量的助剂及染料被应用,随之带来的有害物质也越来越多,纺织品中重金属残留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纺织品中残留的铅元素可能被人体皮肤吸收而损伤人的中枢神经、肾及免疫系统,具有潜在致癌性。为此,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国际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OEKO-Tex® Standard 100―2010[1] 以及我国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T 18885―2009[2]对纺织品中可能对人体健康引起伤害的可萃取铅进行了同样严格的限量,规定直接接触皮肤与非直接接触皮肤的限量为1.0 mg/kg。

本试验通过对工作条件及升温程序进行优化,提高标准方法的检出限,并通过对精密度与回收率进行评估,建立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纺织品中可萃取重金属Pb的方法,测试结果满意。

2 试验部分

2.1 仪器

日立Z-5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热解涂层石墨管;Pb空心阴极灯(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锥形瓶(250 mL);量筒(100 mL);DHZ-CA大容量恒温振荡器;pH计(pH510);超声仪。

试验中使用的所有玻璃器皿均浸泡于硝酸(1+5)中24 h,超纯水洗净,晾干。

2.2 试剂

超纯水(电阻率在18.25 MΩ・cm以上);L-组氨酸盐酸盐一水合物C6H9O2N3・HCl・H2O(生物试剂);氯化钠NaCl(分析纯);磷酸二氢钠二水化物NaH2PO4・2H2O(分析纯);氢氧化钠NaOH(分析纯);人造酸性汗液:将0.50 g L-组氨酸盐酸盐一水合物,5.0 g氯化钠,2.2g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溶解于1000 mL超纯水中,用浓度为0.1 mol/L的氢氧化钠调节其pH值,直至其pH=5.5;铅标准储备溶液(购自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1000mg/L;铅标准使用液:50 µg/L。

2.3 试验方法

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剪碎至5 mm×5 mm,混匀,称取样品4 g(精确至0.01 g)于250 mL锥形瓶中,准确加入现配人造酸性汗液80 mL,让纤维充分湿润,放入(37±2)℃恒温气浴振荡器中振荡1 h,1 h后立即取出样品过滤,作为待测溶液。按照上述方法,不加样品进行空白试验[3]。

3 结果与讨论

3.1 灰化温度的选择

取50 µg/L的铅标准使用液为试验样品,改变灰化温度,固定其他条件,考察灰化温度对Pb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当温度从400℃上升到600℃时,Pb的吸光度升高,当温度继续上升时,吸光度反而下降。最佳灰化温度是在保证样品中的基体和其他被测元素不损失的情况下,尽可能高的温度,以去除其他杂质。因此本试验灰化温度优化选择为600℃。

3.2 原子化温度的选择

取50 µg/L的铅标准使用液为试验样品,改变原子化温度,固定其他条件,考察原子化温度对Pb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当原子化温度达到1600℃~2000℃时,原子化的效率较低,对复杂样品未完全原子化;当原子化温度超过2100℃时,吸光度降低,样品可能有所损失。原子化理想温度是原子吸收最大吸光度时的最低温度,温度升高,会影响石墨管使用寿命。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原子化温度为2100℃。

3.3 净化温度的选择

以高于原子化温度100℃~200℃,保持时间在4 s左右,以挥发掉石墨管中可能残留有的样品残渣。本试验设置温度为2300℃,保持时间4 s,将前一个样品的残留物吹扫干净。

3.4 灯电流的选择

灯电流的大小可直接影响测定时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取50 µg/L的铅标准使用液为试验样品,在商家允许可使用的电流范围改变灯电流的大小,固定其他条件,考察灯电流对Pb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当灯电流增大时,吸光度降低,因此选择最佳灯电流为6.0 mA。

3.5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萃取汗液基体成分复杂,盐分含量高达0.72%以上,最主要的盐分为NaCl基体,测铅时加入基体改进剂,可以降低铅的原子化温度,提高原子化效率,提高测定的灵敏度。故本试验选择标准推荐的1%NH4PO4+0.06%Mg(NO3)2和0.1%Pd+0.06%Mg(NO3)2为基体改进剂进行比较。取50 µg/L的铅标准使用液为试验样品,各加入10 µg/L基体改进剂,考察基体改进剂的影响,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NH4PO4+0.06%Mg(NO3)2为基体改进剂可使铅的吸光度值增加,提高铅测试的灵敏度。

3.6 标准曲线的建立

以50 µg/L的标准使用液为母液,设置6个梯度点为0.00 µg/L、10.00 µg/L、20.00 µg/L、30.00 µg/L、40.00µg/L、50.00 µg/L,由仪器计算得出回归曲线方程为:A=0.0092CPb+0.01404,其中A为吸光度,CPb为浓度(µg/L)线性系数为0.9994,线性关系良好。

3.7 方法的回收率

在样品中分别加入0.8 mL的1 µg/L和2 mL的1 µg/L的铅标准溶液,实际加入量分别为10.00 µg/L和25.00 µg/L,同时做空白加标试验。回收率范围83.00 %~99.27 %,见表3。

3.8 方法的检出限

按试验条件,对空白的人造汗液进行10次的测试,计算方法检出限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数据见表4。

3.9 重现性

3.9.1 空白重现性

分别测10次的空白样,得出数据见表4。经优化后,仪器重现性可达到较高的准确性与较好的精密度,可以满足纺织品中游离铅含量的测定。

3.9.2 样品重现性

分别重复测10次样品,得出数据见表5。

由表5表明,经过以上仪器条件测得的样品的RSD为3.02%,说明本方法试验的重现性良好。

4 结论

纺织品中的游离重金属测定时,仪器的灵敏度直接影响测定的结果,选择灰化温度600℃和原子化温度为2100℃,净化温度选择2300℃,灯电流控制在6 mA左右,可以很好地提高仪器的灵敏度,仪器的检出限为1.04µg/L,可以满足平时的试验要求。

参考文献:

[1] Oeko-Tex® Standard 100/200 2010 [S].

[2] GB/T 18885―2009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 [S].

元分析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需求分析;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流程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25-02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对学校常规事务的网络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数学校希望建成适合自己学校、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比较倾向定制开发系统。因此,学校在数字化建设初期,要重视前期规划,特别是各项应用的规划,即制定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制定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系统开发的进度长短和系统质量的好坏。

1 需求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都由软件公司与学校一起制定需求分析,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人员参与度不够 在实际需求活动中,用户经常不明白为什么收集需求和确保需求质量需要花费那么多功夫,开发人员可能也不重视参与。公司一般指派开发能力不强的销售人员与学校教师联系,而教师也不太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保证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与开发人员一起参与需求活动,以保证系统需求的客观合理。

学校本身对要求表述不清 由于存在“学校领导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流程”的问题,加上领导和教师视野不够开阔,各处室教师对自己的真正需求不太理解,导致学校本身也不太明白如何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需求不确定 由于各处室教师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视野不够开阔,加上没有仔细分析、研究自己的需求,导致需求不确定,经常有变动。

分析人员对学校要求理解不清 由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公司分析人员不懂学校事务,而教师不懂技术开发,导致二者沟通存在困难,公司分析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学校的真正需求。

人员变动带来不确定性 由于某种原因,可能使公司更换项目开发人员,学校人事也有可能变动。这种人员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公司和学校需要重复做需求分析,给系统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学校教师自己编制需求分析十分有必要。

2 用需求分析三要素编写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是指根据研究用户的需求,建立一个基本依据来验证及确认用户需求。这个方法还能完全理解用户对软件需求的各种功能,以此来确认用户对软件功能的需求[1]。

由于编制需求分析需要有专业知识做基础,而教师不具备这种条件,但学校教师可以将需求简化为任务、流程、效果三个方面内容,即可清晰、有效地描述自己的需求。本文将任务、流程、效果称为需求分析三要素。

1)任务:指某部门要实现网络办公的某项事务,比如网络请假。

2)流程:指要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经历的办公流程,即数据处理方式和过程。

3)效果:指某项工作完成后体现的效果,如数据呈现方式、数据查询方式等。

利用需求分析三要素编写网络请假的需求范例。

1)任务:网上请假。

2)请假流程分为六个步骤。

①教师提出申请,申请内容包括请假类型、事由、时间等信息。

②校长或者教务处审批,并将审批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根据请假时间长短,分别为校长和教务处设置审批权

限:若请假时间小于两天(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批;若请假时间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批。

③若未批准,则流程结束;若获批准,则由教务处安排代(调)课。

④教务处安排好代(调)课后,将结果反馈给请假教师和任课教师,并将代(调)课信息记录至代(调)课统计系统。

⑤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需自己指定班主任教师,并将结果反馈给校德育处与班主任教师。

⑥将整个请假情况归档至请假平台,结果提供给全校教师查询,并记录到教师个人请假档案。

3)效果。效果是方便学校统计请假信息,方便教师查询核实自己请假信息。

①学校能通过请假系统查询教师某段时间内的请假信息,如请假事由、请假类别(病假、事假、公假),并可打印此信息。

②学校和教师能通过(调)课系统,统计各位教师的代课信息,并可追踪产生代课缘由,打印此信息。

③教师能够查询自己和学校其他教师的请假信息。

学校教师只需要将按照上面的例子,将自己的需求转化,从任务、流程和效果三个方面描述,即可将自己的想法比较清晰地传达给系统分析人员,分析人员也乐于接受。

3 用流程图编制需求分析

由于文字描述比较麻烦,且部分内容可能不容易描述,教师可以根据办公实际需要,将办公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流程顺序绘制成草图,形成一张数据流程图,再加上少许语言描述,即可清晰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

在数字校园管理平台的分析、设计、开发过程中,数据流程图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文档材料。由于它简洁清晰、层次分明,因而系统分析员与程序员都乐于使用。同时数据流程图图形元素种类少,术语少且专业性不强,易于用户理解接受[2]。

同样以网络请假为例,利用流程图编制网络请假系统的需求分析。简单的需求就是教师提出申请,由领导审核,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代课或调课,再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相关处室和教师,最后结果可供学校任何教师查询下载,如图1所示。

网络请假流程说明如下。

1)教师提出申请事由,包括请假类型(公假、事假、病假、产假等)、请假时间、请假原因、是否是班主任(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调(代)课(系统根据课程表自动判断)。

2)根据请假时间设置相应审核权限。请假时间为两天以内(包括两天),由教务处审核;大于两天则由校长审核。系统将审核结果通知给请假教师。

3)若申请通过,若请假涉及课务问题,则由教务处教师安排调(代)课,并将调(代)课结果推送至系统和通知任课教师。

4)若请假教师是班主任,则请假教师在提交申请时指定班主任,系统将信息推送给德育处和教师。

5)请假系统中信息能供学校全体教师查询,办公室有统计查询权限。

6)请假信息将计入个人档案。

借助这幅流程图,加上简要说明,无需太多专业知识,即可将学校网络请假系统的要求描述清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数据流程图为教师与系统分析员架起沟通桥梁。首先,用户能清晰描述自己的要求与效果;其次,在规划流程图时促使用户反复思考,验证自己的需求;最后,有利于分析员针对系统中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建议,使系统更加准确、合理、科学。

4 结束语

需求分析需要教师与系统分析员的沟通,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教师思考、处理、认识的变化,逐渐将思想变成软件框架。学校采用让教师编制系统需求分析的策略,能更好地让教师参与数字化建设,以保证学校系统应用的准确性、实用性、全面性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元分析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期控制;进度控制;全过程控制

1 进度控制与工期控制

工期进度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由于工期计划可以得到各项目单元计划工期的各个时间参数,它分别表示各层次的项目(单元包括整个)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允许变动时差等。作为项目管理的目标之一,工期控制的目的是使工程实施活动与上述工期计划在时间上相吻合,即保证各工程活动按计划及时开工、按时完成,保证总工期不推迟。

1.1 进度控制的内容

建筑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1)事前进度控制

事前进度控制是指项目正式施工前进行的进度控制,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编制综合总体施工进度计划。

②审核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③进度计划系统的综合。

④编制年度、季度和月度进度计划。

(2)事中进度控制

事中进度控制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它是施工进度计划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

(3)事后进度控制

1.2 进度控制的特点

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勘测设计、施工、试生产等多项第二章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基础内容,所涉及的各方面都必须围绕项目的主进度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

进度控制通常有以下特点:

(1)进度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

(2)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既有总的进度计划安排,又有按各个工程发展阶段制订的详细的分项进度计划,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进度管理既要沿用前人的理论知识,接见同类工程项目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又要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4)进度管理具有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另外,在项目进展过程中,自然条件、工作环境等外界因素在不同的计划期内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进度计划的执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进度控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的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因素很多,如资金、技术力量、人员素质、材料供应、管理水平、协作条件、特殊风险等。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业主方原因、施工方原因、监理方原因和其它原因。

(1)业主方原因

①业主方提出压缩工期;

②业主由于资金限制,不能正常支付工程款,导致工程停工;

③业主未能按合同约定提供现场“三通一平”条件;

④业主提出设计变更,造成工期拖延。

(2)施工企业原因

①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编制不合理,或缺乏赶工措施,项目经理动态控能力差;

②施工企业由于技术力量、机械、设备、材料供应发生变化,或对施工不熟悉,导致施工进度变缓;

③施工企业同期在建项目太多,造成资源与能力不足;

④项目经理缺乏工期意识,认为工期拖延是正常现象;

⑤其他承包商的原因,如建筑工程承包商进度拖延造成安装工程工期顺延。

(3)监理方原因

由于监理工程师工作失误,或监理工程师不能及时组织已完工程的验收、接,导致工程进度推迟。

(4)其他原因

①外界条件干扰,如政府指令或限制;

②施工环境的变化;

③发生不可抗力的风险。

3 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由于施工企业目前的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偏离了正常轨道,项目管理的优势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没有施工进度计划或施工进度计划虚设

在一些工程的检查中发现,有的分公司和项目经理部凭经验组织施工,没有施工进度计划;或者施工计划只是停留在纸上应付检查,在一些技术要求不高、专业单一的小工程中,凭经验组织施工还可应付,但对于一些工艺复杂、规模大、工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凭经验施工显然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2)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脱节

由于各种原因,施工进度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有与实际进度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重新调整后期计划,确定是否需要赶工措施。

(3)进度计划过粗或过细

进度计划过粗,常常失去对施工作业层的控制,难于及时发现问题;过细的进度计划容易束缚作业层自主创新;从工程实践来说,进度计划的粗细没有统一的规定,需要根据经验和工程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4)不注意由业主或监理方原因造成的索赔

4 工程进度的全过程控制

l)工程进度的控制原理

(1)动态控制原理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是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控制,也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过程。工程项目施工开始,随着施工的进展,施工进度计划进入执行状态,并呈动态向前发展。

(2)系统控制原理

①施工进度计划系统

②施工进度计划实施系统

③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系统

(3)信息反馈原理

信息反馈是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根据反馈信息对原计划进行调整和控制是施工进度管理的必要手段。

(4)弹性控制原理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要根据理论知识和经验及项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项目的计划工期,使工期目标具有抗风险的余地,保证施工进度计划具备一定弹性。

(5)网络技术原理

利用网络技术原理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控制是目前比较科学和先进的进度计划控制方法。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计划编排、纠正偏差,并对调整后的新的进度计划进行优化。

2)工程进度的全过程控制在对烟建集团有限公司各工程原有进度管理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应用项目管理理论,提出了全过程、动态的进度管理方法。具体方法是:

(1)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

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分阶段编制月(旬)作业计划

根据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实际进度情况和各项施工条件,分阶段编制各月(旬)的作业计划,在月(旬)作业计划中明确规定本月(旬)应完成的施工任务、所需资源数量、质量和安全要求,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节约措施等。

②签发施工任务书

根据本月(旬)的作业计划,将各项具体作业任务通过签发施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各施工班组。施工任务书明确了各班组的施工任务、相关责任承包指标。③各级计划执行人员和统计人员必须做好施工记录,填写施工进度统计表,为施工进度检查分析提供准确信息。

④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调度工作

调度是施工过程中协调各个施工阶段、环节、专业和工种之间的配合关系控制施工进度的重要手段。

(2)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

①跟踪检查实际施工进度,收集有关施工进度的数据资料。根据施工项目的类型、规模、施工条件和进度要求确定检查的时间间隔,特殊情况下或关键施工阶段应增加检查次数,并准确测量和记录反映施工实际进度的数据资料。

②整理数据资料,使其具有可比性。

③对比施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确定偏差数量。常用比较方法有横道图比较法、S型曲线比较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时标网络计划的实际进度前锋线比法、普通网络计划的分割线比较法等。对于超前或拖后的偏差,还应计算出偏差量。

④根据实际进度检查结果,提出进度控制报告。分析偏差原因,确定要采取的措施,提出进度控制报告,重新编排尚未完工部分的施工计划,并对计划进行优化调整。

5 小结

通过对工程项目三大控制中的进度控制进行原理方法分析,为我们认识项目三大控制管理规律和进行项目三大控制管理实践以协调三大控制之间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丛书编审委员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李政训,项目施工管理与进度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RoryBurke,Project management:Planning and Control Techniques,John WilleysonsLTD.2000.

相关期刊更多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有色金属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