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轮复习内容多而且杂,复习进程历时较长,学生容易遗忘,尤其是单靠记忆获得的知识更容易忘,需要在后续复习中不断重现,以强化巩固。复习时,每节课都设计一个复习回顾环节,利用开课前五分钟,内容可以是一个与刚复习内容有关的高考题或经典模拟题,也可以自行设计题目检查复习效果。
例如:针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老大难问题,复习硫及其化合物结束后,在复习氮及其化合物之前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火山喷发时,含硫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解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及防治;
3.SO2与Cl2按照体积比1:1通入品红溶液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黑雪糕”实验中的刺激性气味何来?
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这不就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吗?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将化学反应设计在情境中,学生想到的不仅仅是死的化学方程式,而且还是鲜活的生产生活实际。
以上环节的题目,可以事先设计在学案上,也可以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及时纠错,训练规范书写,效率很高,效果很好。
在2011年高考中,许多题目中都涉及到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例如:
2011年山东卷28题(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011年山东卷29题(1):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Na2S溶液长期放置有硫析出,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二、二轮复习的形式服从内容
具体做法是将专题细化,落实到日常讲评课中。集体备课时,根据试题内容选取合适的拓展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将复习过的专题及时记录,对照考纲设计后续专题,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例题】 A、B、C、X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纯净物或其水溶液,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副产物已略去)。试回答:
■
(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则A不可能是( )。
A.S B.N2 C.P D.Mg E.Al
(2)若X是常见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B的化学式为 ;C溶液在贮存时应加入少量X,理由是_____;检验此C溶液中金属元素价态的操作方法是 。
(3)若A、B、C为含有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X为强电解质,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B,则B的化学式为____,X的化学式可能为 (写出不同类物质),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 。
答案:
(1)d;e。
(2)FeCl3;2Fe3++Fe=3Fe2+;防止Fe2+被氧化;用试管取少量C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颜色变化,再滴加氯水(或硝酸),溶液呈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2+存在。
(3)Al(OH)3或NaOH或KOH;HCl(或其他强酸);
Al3++3OH-Al=(OH)3 AlO2-+H++H2O=Al(OH)3(其他正确答案也可)
【总结】该题是以连续反应为考查形式来考察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发生连续反应的物质,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可以考察连续氧化
X为氧气,则A可以是变价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或者氢化物,若A为C或CH4,则B为CO,C为CO2;若A为N2或NH3,则B为NO,C为NO2;若A为S或H2S,则B为SO2,C为SO3;A也可以是有机物,如CH3CH2OH,则B为CH3CHO,C为CH3COOH;A也可以是活泼金属,如Na,则B为Na2O,C为Na2O2。
2.可以考察“铝三角”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Al3+,B为Al(OH)3,C为
〔Al(OH)4〕-;
若X为HCl溶液,则A为〔Al(OH)4〕-,B为Al(OH)3,C为Al3+;
若X为Al3+溶液,则A为NaOH,B为〔Al(OH)4〕-,C
为Al(OH)3;
若X为〔Al(OH)4〕-溶液,则A为HCl,B为Al3+,C为
Al(OH)3。
3.还可以考察部分多元弱酸(或酸酐)与可溶性一元碱的反应
若X为CO2/SO2溶液,则A为NaOH,B为Na2CO3/Na2SO3,C为NaHCO3/NaHSO3;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CO2/SO2,B为NaHCO3/NaHSO3,C为Na2CO3/Na2SO3;
若X为H2S溶液,则A为NaOH,B为Na2S,C为NaHS;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H2S,B为NaHS,C为Na2S。
继续拓展符合以下转化关系的化学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通过以上训练,将元素化合物内容纳入这一框图中,变换形式复习了元素化合物。
三、分类研究近四年山东高考题
对近四年的选择题分析研究发现,八个题目中通常是一个STS内容的考题(2007年第9题,2008年第9、10题,2009年第9题)、一个元素周期表、一个元素周期律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同学设计),一个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同学设计)。
当时预测2011年也应该有这三类题,果真如此。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9题、10题、11题、13题。分析发现,每年选择题中都有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2007年15题——多不反应计算;2008年15题——沉淀溶解平衡曲线;2009年——强酸、弱酸PH随溶液体积变化曲线;2010年——沉淀溶解平衡曲线)。预测2011年15题也可能是一个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结果出乎意料。
总体看选择题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第9、10、11、13题相对简单,第12、14题属中等难度,第15题涉及原电池、电解池、金属的防护,思维容量较大,相对较难。第9题以化学与生产、生活为主题,涉及到煤和石油的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胶体的性质等。第10题以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为主题,涉及到自然界中硅元素的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与应用等。第11题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第12题考查常见金属的单质、氧化物和盐的性质,并和电化学、盐类的水解相结合。第13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4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第15题着重考查电化学知识,涉及电解池、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化学计算。
四、指导考前回扣
一、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做自己所喜爱的事情时,如读一本有趣的小说、看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会非常自觉,可废寝忘食、着魔入迷,对其中事物的感知既敏感又易接受,而且不易忘记,使我们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兴奋状态。这就是兴趣所起的推动、促进作用。同样,在学习化学时你若有了兴趣,它就会推动你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会取得理想成绩。如何去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
学习中我们要多参与、多联系实际,认识学习化学的意义,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使之产生占有知识、掌握知识的迫切愿望,使学习化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2.善于发现新奇和奥妙
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这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倾向,表现出对新奇事物的浓厚兴趣。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并开动脑筋,发现新奇和奥妙所在,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
3.积极进取,争取好成绩
成绩是促进兴趣发展的保证。在学习中我们要刻苦钻研、学懂学会相关知识,从中去品尝成功的甜果,从而增进学习的信心和力量,并使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延伸和发展。
4.增加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有效的课外阅读能使我们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激发求知欲望和发展兴趣爱好。
总之,按照化学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我们应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对我们的化学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了解学科特点
学习一门新学科,了解其特点可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正确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化学学科的特点可概括为“多”、“散”:“多”是指化学知识内容多,实验多,概念多,化学用语多,物质间变化多,描述性内容多等;“散”是指这么多零碎的知识又是分散于各单元之中,并且大量知识需要识记。这些使得初学者往往认为化学好学、易懂但难记。其实,这些知识虽然多而散,但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规律,记忆也有方法和技巧。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需要我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断去探索和积累,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三、重视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目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上好每一节课对提高学习效果很重要。就如何上好每节课特提出“三会”供参考。
1.听会―会听
聚精会神是听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努力做到把老师讲的内容听懂、听会。但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做到会听。
(1)预习是第一步。预习是听课的准备,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可以了解当堂课所学知识的内容,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预习中总会有读懂和读不懂、理解和不能理解、似懂非懂和理解不深不透等的内容,这些往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知识的要点和学习中的弱点,都是听课的重点,上课时要特别注意老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讲述。
(2)听中要质疑。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学习的进步。听课中要不断质疑、设问。如学习CO2的制取时,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实现,追问一下,浓盐酸、硫酸和硝酸是否可以代替稀盐酸?其他碳酸盐是否可以代替大理石?这样逐渐形成追问和解答的习惯,对提高听课效果是极为有利的。
(3)听中要思考。听课中思考什么呢?如讲述某一概念时,应思考:这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其内涵是什么,有何特点和意义,其中关键的字、词是什么,与前述的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等。又如讲述某一规律时,应思考:它是如何归纳总结出来的,其依据是什么,适用的条件、范围是什么等。这样听中有思,可促使我们在学习之中处于主动听课之中,对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4)听好“两头”。这是特别强调的一点,即听好“开头”和“结尾”。因为开头一般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往往用简短的话语讲述上节的重点以引出新课;而结尾一般是每节课的总结和概括。它们都是精华所在,不可轻视,切莫因刚上课和快下课而放松。
2.看会―会看
化学中的实验是很多的,听课中除了理解实验原理、学会动手操作外,更应会观察且善于观察。
(1)明确观察目的。实验是为了形成概念、验证和探索科学原理,所以观察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所用仪器和试剂,仪器如何安装、操作等。如果是物质性质实验,应特别注意物质反应前后的色、态、味等的变化。
(2)善于比较和联系。化学实验多,实验现象繁杂,只靠单纯的记忆是不行的,一定要进行前后的联系和比较。如做氧气性质的实验时,同是固态的镁和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却不同(镁是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是蓝紫色火焰、生成气体),搞清楚弄明白其中原因就会对我们记忆其燃烧现象有很大帮助。
(3)注意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不能只看不想,要把看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的观察会更细致、更深刻、更准确。
可见,观察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在实践中去领悟、去体验,从而不断进步并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达到形成能力。
3.记住―会记
在课堂上一般要记笔记,记什么呢?不少同学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就记什么,或者老师让记什么就记什么,这只能是死记,不能说是会记。怎样才能做到会记呢?
(1)记下老师讲课的提纲。提纲应包括当堂课的几个问题,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2)记下关键的问题。我们应记下老师是从几个方面讲述问题的,关键在何处。如讲述某概念时,我们要记下它的组成因素,关键的字、词,所指对象等。如学习碱与盐的反应时,用右图所示图示法记笔记即可记录其中的关键,这样既简单明确又便于识记。
(3)记下不懂或疑惑的问题。课堂上对于老师讲述的问题,可能会有我们听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这时不要让这些疑惑分散你的注意力,可先记下来,课后再请教老师或同学。
记笔记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但必须服从听课,以满足复习的需要为原则,应当详略得当、条理清楚,以自己能理解为好。
总之,在课堂上能做到会听、会看和会记,就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认真阅读教材
教材是依据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是老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同学们获得知识的源泉,应认真阅读、学会去读。那么,又该如何去读呢?
1.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材对各类问题的编写顺序是:概念、理论等是实验引出――应用;元素、化合物等是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实验)――物质的制备――物质的用途;实验内容大都是原理――装置――现象――得出结论。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内容。
2.会运用图表
教材中的图示和表格是很多的,我们要了解他们的特点,把他们作为学习的工具去分析、总结、探究化学知识,从而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3.注意联系和质疑
阅读教材不应只是读,还要开动脑筋多思考、多联系、多推敲。第一,要善于联系已有的知识去理解阅读中的新知识,还应注意和生活生产的联系,以提高我们的阅读兴趣。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是开展不起来的。要边读边思、质疑问难,从深入阅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掌握学习方法
1.准确理解
准确地理解化学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前提和基础,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掌握并应用。如学习“氧化物”概念时,首先我们要清楚它的组成因素:“化合物”、“两种元素组成”和“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关键是“两种元素组成”和“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由此再用此概念去解决问题就会比较容易了。其他概念也可从组成因素、关键所在、要求条件、适用范围等方面去分析。
2.善于记忆
化学学科“多”的特点决定了记忆在本学科的重要性,好的记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理解为先。以化学用语为例,清楚每种用语的读法和写法的法则、化学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对于正确的读、写、用化学用语是有很大帮助的。第二,因材施记,即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习惯而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如有关盐类物质的溶解性记忆,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钠、钾、铵盐和硝酸盐多为易溶盐,硫酸盐中BaSO4难溶、CaSO4微溶,盐酸盐中AgCl难溶。有些知识还可采用“提示性缩记”法,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氢气的操作为“早来晚走”,酒精灯的操作为“迟到早退”。总之,记忆有法但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集中注意力,做到眼、耳、口、手、脑并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3.运用比较
比较是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比较时可纵向比,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同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何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由此明确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也可横向比,如O2和CO2两种气体制取,我们可以从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发生装置、收集方法及原因、验满方法、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进行单项比、列表比等。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比较,其目的都是要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强化我们的知识记忆。
4.归纳总结
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将分散的、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等形成知识结构,以利于我们理解、记忆和运用,其形式可多样化,如提纲式、图表式、图解式、网络式等。总结可进行课后总结、单元总结、系统总结、专题总结等,如在学完“金属和金属材料”后可对置换反应进行专题总结。
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A+BCB+AC
规律:活动性强的元素的单质可把活动性弱的元素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类型:(1)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如Zn+H2SO4=ZnSO4+H2,常是活泼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的金属,K、Ca、Na除外)与酸(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反应。
(2)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如Fe+CuSO4=FeSO4+Cu,常是较活泼金属把金属活动性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非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如H2+CuOCu+H2O,常是一些具有还原性的非金属单质(H2、C等)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5.勤于思考
学习中勤于思考这一重要方法常被同学们忽视,一些同学每天忙于做作业,没有时间思考或者认为思考不重要而不去思考,这是不可取的。对于所学知识,只有经过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归纳等才能进入自己的头脑,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才能准确地运用在解决问题中。我们又要思考什么,如何去思考呢?其实很简单,思考往往是从提问开始的,随着思考的深入又会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从而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使提出的问题得以解决。如在学习酸的通性时,第一条是“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不思考、不善于提问,只能是记住这个通性,若有思考习惯就会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不同的酸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指示剂变色是如何引起的,是整个酸分子的作用还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离子作用的呢?等等。经过思考后,我们明白是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氢离子作用的结果,如此我们的记忆便会深刻得多。
6.及时纠错
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面对错误既不能无所谓,也不能心灰意冷,我们要重视它,分析其原因,追其根源所在,找到改正方法,以防再错。如在化学反应A+BC+D中,当A、B、C、D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时,有同学就认为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这是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导致的错误,比如反应CO2+2NaOH=Na2CO3+H2O,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但由于在此反应中没有物质成分间的交换,所以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我们应把学习中的错误既看成是一面镜子,又看成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从中找到知识缺陷、思维缺陷、方法缺陷等,让它成为走向成功的新起点。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衔接 途径 策略
随着初中综合课程《科学》的进一步实施,它与高中分科教学《化学》新课程的衔接成为日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会使学生过早地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是至关重要的―个环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关注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科学进入新课程后,很多高中教师对学生初中化学基础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经验上,u也就是说,对学生“已知”的了解是通过分析以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的,而没有对学生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以前学生能掌握好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也应该能掌握好,也就按照原来的难度和模式实施教学。结果学生恰恰在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了困难。例如对于“酸碱盐知识”,初中《科学》设置了如下内容:①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②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酸碱盐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能说出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因为重要的盐有很多,而一些重要的盐的具体性质可以从有关的资料中查到,所以只要求学生在认识某些具体的盐的过程中,能够对于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酸和碱的知识,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酸和碱的主要性质,会测溶液的酸碱性,了解强酸、强碱的使用注意事项”,对于酸和碱的性质能够有一个总体认识即可,但是特别强调了对酸与碱性质的应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建议。高中化学对关于酸碱盐性质及应用的内容并没有单独提出,而是都渗透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中。
《科学》教科书对于酸碱盐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酸碱盐的一些性质,如通过鸡蛋壳、生锈铁钉与盐酸的反应,通过稀硫酸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的反应,来归纳酸的一些共性;通过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氯化铜、氯化铁的反应来归纳碱的一些共性。对于酸碱,不但要求理解共性,还要求理解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酸碱的特性。对于盐,教科书具体编写了纯碱、碳酸钙、食盐的性质,并通过碳酸钠与氯化钙的反应认识盐的制取。高中化学教科书在初中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了铁的氧氧化物、氢氧化铝、硝酸、浓硫酸等相关知识。学生经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对酸碱盐的性质有一个总体认识,对于相关的具体的化合物也能够有个很好的掌握。以此为基础,学生应该能够接受高中化学中关于酸碱盐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
例如在高中进行到电解质内容时,适时地安排初中科学有关内容的复习,初中科学中酸、碱、盐等物质导电性实验,并用物质在水中发生电离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在初中并没有对不同物质间及相同物质不同浓度间的导电能力进行实验比较。此时高中教师可以设问:“不管什么浓度的酸、碱、盐溶液导电能力是否均相同呢?”再问:“任何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的兴趣,以此导入新课,完成书上“活动与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引出相关的概念、理论等。
例如在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时,栏目“你知道吗”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探究的欲望。又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让学生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例子,并讨论和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里的“交流与讨论”也成为了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内容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当地运用,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高中知识衔接点的掌握。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衔接
化学课堂上教师常采用讲述讲解、演示示范、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练习测试、反馈错误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去引导、指导学生从事一系列学习活动。初中科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科学知识作为人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讲授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应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会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实验方法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实验探究活动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初中科学中学到的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和装置都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得到应用,而且还有了提高。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已突破了制取氧气的界线,成为一种由固体反应物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气体的规范化装置。实验教学的重点,要从初中化学偏重于对实验现象初步观察能力的训练、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逐步转移到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教学上。但这里的前提是提高认识、做好实验、观察实验、了解实验,这样才能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这正如赞可夫强调的“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这应该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实验问题的准则。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留旧创新,巧妙过渡。所谓“留旧”就是保留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式,教学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了解和研究初中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情况,以免在高中教学中出现急转弯,而使学生不适应教师的教法。因此,“留旧”是使学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心理过渡。比如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识记的指标仍然高于对抽象材料识记的指标,直观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一化学教师在教学上想办法能让抽象的问题尽量直观化。但“留旧”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可以从初中学到CuO与H2反应的“得氧、失氧”这一狭义的概念作引入,然后要求学生标出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接着教师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然后再举例说明,使学生认识以前所学习概念的局限性。进而引导学生从电子的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离(或偏向)来认识氧化还
原反应的本质。这样在使知识结构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延伸,学生的学习就不会觉得是“无本之木”。
化学知识体系和网络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在高一阶段,重在积累知识素材,教会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基本方法,并对高一仅有的一些化学反应、物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制法和有限的结构理论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同时,各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对全体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弹性要求”,根据某知识点在整个模块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提出“发展性要求”,也可将知识点延伸到选修模块提出“拓展性要求”。学生应根据本人的知识背景、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在教学中要充分领会化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内容、概念原理知识内容、过程方法内容和具有STS涵义的内容,同时要引导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各部分内容的体系结构。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在高中化学伊始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的总量增加,学科系统性与逻辑性的增强,基本理论和高科技信息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信息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等等。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求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应渗透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课前做好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听课笔记,实验时聚精会神、勤于动手、善于动脑,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筛选试卷收集经典好题以及建立错题本等。
比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化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l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时学过的干冰[c蚴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绝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地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品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的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正确的学法是良好教法的基础,只要师与生、教与学都遵循认识论与方法论,符合现代教育的建构主义教学规律,师生在教改实践中互促共进,教学质量就能够稳步提高。
四、注意师生情感的衔接
【关键词】 糖尿病病因;注意事项;营养膳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8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61-01
1 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1 遗传因素 遗传是在某种特性通过特异性基因和细胞染色体基因遗传给后代。单卵双胞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对单卵双胞遗传性的疾病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早在60多年前,医学界就发现糖尿病患者的亲属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1.2 环境因素 ①饮食中某些食物成分:使用动物仔做食用熏制肉容易发生糖尿病,因为这与季节变换,大量食用含有亚硝基化合物的保存肉类有关。②病毒感染:据相关科学研究表明,柯萨奇病毒、心肌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及脑炎等都是引发糖尿病的病毒性的重要原因。③营养不良:医学研究人员常年的研究及实地考察禀明,在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特别是含硫氨基酸不足,可造成氰化物在体内蓄积而损伤胰腺。④化学物质的侵害:四氧嘧啶和链脲菌素,以及作为灭鼠药使用的吡甲硝苯脲等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化学因素。
2 糖尿病人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抑制病情,注意事项分析
2.1 在运动前必须进行医学检查,对接受运动疗法的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尤其是35岁以上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2.2 在运动中要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因为可以在出现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卡上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便于通知家人,并严重声明如果出现意外,该如何进行急救处理。
2.3 在病人运动完之后家人或者护理人员要督促病人做好运动详细情况笔记,便于观察疗效及副反应。如果在运动中出现有饥饿,头晕等现象,不要惊慌,这是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可以马上停止运动,大约休息10分钟左右,并在此之前服下随身携带的食物,等待低血糖的缓解。如果10分钟后未能缓解,也可选择食物回复血糖,并请求其他人通知你家人或送你到医院。
3 糖尿病人对于饮食的要求及需要忌讳的饮食因素
糖尿病是周期长,比较复杂的一种内分泌疾病,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以饮食为辅助治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人出现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和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
3.1 饮食要求 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含油脂高的食物,平日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对糖尿病人有益,而且每餐都要定时定量,不要随意增减食量。
3.2 糖尿病人首选摄入性食物 多吃高纤维素、充分吸收阳光的、富含钙元素及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的食物。
3.3 糖尿病都需要忌讳哪些饮食因素 ①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频繁饥饿、喜欢喝水、阴虚燥热,辛辣食品性质温热,易耗伤阴,加重燥热,故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这类调味品。②适当补充蛋白质、糖及脂脑:蛋白质是人体内必需的营养成分,含有人体必需的重要氨基酸。含蛋白质为主的食物有鱼、肉及其加工品、蛋类、牛奶、大豆及其加工品等。③低钠高纤维素饮食:在日常摄入盐的时间,要严格控制用量,每天不超过3克,因为高钠饮食可增加血容量,诱发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多饮食可溶解的纤维素。④少吃酸性食品:本身糖尿病人体液就呈酸性。鱼、肉、谷类等食物在人体内彻底分解代谢后,主要留下硫、磷等酸性物质,营养学上称其为酸性食物。而酸性体液对糖尿病不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少吃这类食品,多吃绿叶蔬菜,使体液呈弱碱性。⑤适当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对人体很重要,必须补足。在感染、并发其它疾病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更要多补充些。新鲜蔬菜、水果、海带及磨菇中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最多,每天都应适量选用。饮食疗法必须持之以恒,因此必须结合患者的爱好、饮食习惯、经济条件、生活方式及劳动强度等,制定切实可行的食谱。⑥远离烟酒:酒乃性热之物,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使病情加重。特别是在使用药物降糖的同时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此外,酒中主要成分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治疗,因此糖尿病者必须戒酒;吸烟有害健康,有害物质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诱使血糖升高;吸烟可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胰岛素和其他降糖药在血液中的运行和吸收。吸烟能诱发血管痉挛,损害血管内壁,而糖尿病很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上述二者相互影响,可以发生固性下肢溃疡、冠心病、蛋白尿、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者必须戒烟酒。
4 小 结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对糖尿病的治疗应该坚持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和体育治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法。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的预防和控制是糖尿病手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膳食营养,它对于纠正病人消除症状、代谢紊乱、预防并发证发生以及延长寿命、减少病死率,有非常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欲祥,赵霖.对糖尿病人饮食的建议[J].科学养生,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