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审计问题

高校审计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审计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审计问题

高校审计问题范文第1篇

[ 关键词 ] 高校 效益审计 难点 对策

目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正明显加大,现在已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高校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办学资金的筹措渠道呈多元化,高校内部与外部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复杂,如何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范和减少风险已为高校领导关注。因此笔者认为,开展效益审计既是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向高层次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一、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1.外部社会环境。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要求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按照审计署“五年规划”要求,近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内部审计氛围。从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给出的我国内部审计定义及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的教育内部审计定义来看,效益性也都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近年来,为在竞争中求发展,高校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意识不断强化,高校领导对学校如何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效益、规避宏观决策风险也有一定的关注。

3.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真正需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高校基本建设、学科建设等投资也日益俱增,但是由于高校某些管理制度仍然不够规范和完善,执行政策的力度和效果较差,导致高校在预决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银行贷款与投资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隐患与风险,急需加强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各种风险。效益审计作为评价和考核经济活动经济效益性和经济活动决策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将在促进高校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控制各种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开展效益审计逐渐成为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真正需求。

二、高校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校效益审计实施还刚刚起步,实施的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效益审计项目较少,审计人员从思想观念、理论认识到实际操作都有许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要在高校全面、系统、规范地开展效益审计还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和难点:

1.高校效益审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高校这个特殊主体,专门针对高校展开的效益审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高校开展内部效益审计的方法、技术手段、评价指标体系等具体操作规范仅停留在理论推介上,尚未形成切合高校实际的效益审计的系统理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效益审计时,较多地是凭借经验,借助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手段,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效益审计规范有序进行,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也难以控制。

2.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观念转变难、信心不足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人员习惯于从传统监督角度、从财务制度、从财经法规出发去考虑问题,满足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目标多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较少侧重于效益性,即很少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优化校内资源、改善管理绩效等方面考虑问题,难以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由于我国效益审计的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目前又未形成权威的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在实践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对效益审计存有畏难心理,缺乏开展效益审计的信心。

3.数据资料真实性不够,阻碍效益审计有效开展

效益审计需要建立在真实性、合法性基础上。只有在真实、完整、合法数据资料基础上进行的效益审计,才是对被审计对象效益情况的真实反映,否则效益审计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我们的审计实践中,对二级独立核算单位的审计经常会遇到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资料不真实、甚至有些数据资料无法核实等情况,致使效益审计无法有效开展。

4.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总量不能满足效益审计的需求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其总量非常有限。目前,大部分高校将审计资源主要分配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基建、修缮工程审计项目上,在内部效益审计项目上审计资源投入较少。仅针对上述需求就需要丰富的审计资源与之相适应,而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总量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不能满足开展效益审计的需求。

5.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影响效益审计的预期效果

效益审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合规性审计,不但需要财会专业知识,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管理、计算机、统计分析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效益的评价与提出的提高效益的改进建议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宏观决策能力、微观分析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大部分是财会专业,缺乏如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宏观经济、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且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落后于财务信息化发展,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还有一些审计人员查账能力强,但研究问题、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这些内在因素的存在,使效益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效益审计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开展效益审计的对策

高校开展效益审计已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业务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打好基础,才能有利于效益审计的实施和开展。

1.加强理论研究,逐步建立高校效益审计方法体系

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现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单位的经验和做法,而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和现状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当前,应着重研究效益审计审前调查的步骤、方法、效益审计项目、标准的选择和目标的确定、效益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效益审计的报告框架等理论问题,进而结合有关审计准则加强效益审计的规范化建设,帮助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恰当合理地开展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要转变观念,积极实践

在思想上,审计人员要逐步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效益”审计新观念,跳出传统审计模式,顺应形势,把握住审计自身发展方向,在对审计项目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重点关注各项经费使用、各项资源利用的效益问题。

在行动上,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改变对效益审计的“坐、等、看”态度,要结合高校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能力,根据“重要性、可行性、增值性”等原则选择适当的项目,运用专项审计调查、统计分析等适当的方法、技术,正确、灵活地把握审计标准,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路线逐步推进。

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针对高校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化现象,应对内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业务知识培训,使审计人员迅速、全面掌握效益审计的知识体系;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学习,不仅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还要熟悉和了解高校的教学规律、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经营活动等多方面知识以胜任效益审计工作;另外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方式,逐步探索更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4.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在高校树立全员性与全程性的内部控制质量意识,加强财务人员特别是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建立、健全与效益审计相关的经济责任制度,关注制度执行及内部管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约束力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保证数据资料真实、合法,为高校效益审计有效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5.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考虑预期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因素,并编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在执行审计工作计划过程中要根据审计项目类型、被审计对象特点、规模、内部控制状况等不同确定合理的审计间隔期,以免加剧审计资源的紧张程度或造成审计资源闲置,以确保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分配在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上,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业鸿 孙昊:《大学效益审计的特点与对策》[J].教育审计,2006年第3期

高校审计问题范文第2篇

1.1中介机构选择不当

一些单位人员甚至对工程全过程审计业务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一些甚至从来没有加入到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中来。然而,跟踪审计的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中介机构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在审计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表现为矫枉过正,片面地追求审减率等,这些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工程的利益。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为危害学校审计工作,导致学校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1.2中介机构独立性受限

一般而言,审计具备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独立性,它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进度。社会跟踪审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其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跟踪审计时,社会跟踪审计单位必须安排专门的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并且收集意见。此过程中需要把收集到的意见等信息向高校审计部门反馈,同时高校审计部门必须及时向上级的指挥部门报告情况。在处理工程建设的细节问题时,社会跟踪审计单位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仅仅是建议和参考。除此以外,在进行跟踪审计时,由于校方领导之间的意见存在冲突,可能会出现工程变更、款项支付等方面让步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1.3中介单位检查监督和关键点把握不到位

在整个工程的跟踪审计过程中,委托单位的检查监督是实现跟踪审计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中介机构以及人员的有效监督,在关键问题上,例如合同、材料核价、工程索赔等,存在控制不合理的现象,使得整个工作的质量大幅降低。

1.4缺乏一套完整的跟踪审计资料

与普通的工程监理单位比较,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类企业,不管是其经验和规模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在实际的跟踪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料还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新校区一些工程项目较多、建设工期较长等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如果跟踪审计资料的进度缓慢,将会导致资料缺乏,隐蔽签证内容不全面等新问题的产生,这些都给跟踪审计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5没有一套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

顾名思义,跟踪审计主要观察的对象是工程管理活动中参建主体,具体内容是观察其是否履行委托责任。通常,中介机构监督质量的好坏无法直接使用硬性指标来评估,但是目前,也缺乏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其进行衡量。因此,内审部门只能采用表面形式和直观材料来预测效果。这样一来,因为没有实际可行的考核标准,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提高跟踪审计质量的措施

2.1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进优秀的咨询

单位和审计人员现在,许多高校的领导没有正确地意识到跟踪审计的优点,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形式,或者是应对上级领导考核的一种方式。在对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选择时,仅仅只是考虑到审计成本,以成本的高低作为判断标准。为使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得以提高,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仔细地评估所选企业的质量、业绩、信誉、管理水平、跟踪审计方案等多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评分制对所选中的单位进行比较,以便选择出最符合学校发展状况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

2.2发挥学校内审部门的纽带作用

第一,根据项目的投资规模、难易程度等,给中介单位审计人员适当的时间熟悉工程资料,提出有疑问的地方,接着确定出一个时间,邀请学校基建部门现场代表共同深入现场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防止施工单位与中介单位审计人员私下往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客观性。第二,等到中介单位评估出初审结果后,必须要求其提供书面材料,包含的内容要有结论问题、签证理解歧义问题等,以便学校作出一个全面的分析,给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第三,如果施工单位不赞同初审意见,则需有关部门现场进行协商并加以解决。内审部门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全过程参与,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相互串通的状况,保护学校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套用子目、取费等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可以邀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参与到工作中来。第四,高校审计部门和高校工程建设相关部门之间,应进行一定的交流。增强高校领导、工程建设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其加强对跟踪审计工作的进一步认识,给委托跟踪审计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3制定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模式

中介机构受学校委托实施跟踪审计,如果长期依靠外审人员这种单一的跟踪模式,其行为在学校基建部门和施工单位之间不会长期保持完全的独立性,有可能产生审计合谋行为。而内外审计人员结合的跟踪审计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中介机构应在学校内审人员的协调和配合下,提出自己的跟踪审计咨询意见,然后再由内审人员把咨询意见及时反馈到基建部门。在这种模式下,内审人员和外审人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到内部相互监督,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4扎实抓好咨询单位跟踪审计质量的检查

一是出勤和坚守岗位情况的检查;二是合同审核、审计日记、工程签证、索赔审核、进度款支付等审计资料质量的检查;三是周报、结算工作小结、项目完成工作总结的检查;四是工程结算、决算结果准确性的检查。日常检查由审计监督小组负责,要求每周现场检查监督协调不少于2次,分管领导每周现场检查监督协调不少于1次,还要不定期现场检查。

2.5建立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质量考核标准

高校审计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

一、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的审计环境

(一)高校基建工程管理模式陈旧。我国多数高校基本建设采用的是原苏联模式,自行成立基建部门对项目进行管理。由基建部门委托设计单位设计、委托施工单位施工,自己进行项目有关各方面的协调、监督和管理。但是,由于每个工程建设时间、地点、条件等的不同,高校基建工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例如,高校的基建处由于工程项目数量或种类等因素,往往经验不足,容易造成基建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容易给学校造成损失。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多为非经营性项目,主要靠国家投入资金,资金相对来说有保障,导致高校对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例如部分高校基建工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奖惩措施。在这些高校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工作失误,有关责任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节约投资也没有奖励,造成有关人员对成本控制积极性不高。因而,制度上的不完善,容易造成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积极性不高。

(三)高校审计部门权利受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内部人控制”严重。我国的内审制度规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若发现有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机构反映。显然,这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同的阶层领导或称“双向领导”,是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实际上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职域,其结果是把内部审计推向了两难的境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高校审计部门,许多高校审计部门由于受到主管领导的控制,权利受到限制,失去或难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1.多计、重计已完工程量。有些基建工程由于工期长或由两个施工单位共同承建,就存在混淆工程界限、交点工程重复计算的现象。有的已完工程实物量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不相符;有的由于设计变更应该调整减少的工程量而在编制决算时不做调整,使工程量多计算等。2.高套定额标准,提高工程造价。有的工程高套其他地区定额、其他年度工程定额等。3.提高取费及资质级别。有的工程该取四类的自行取三类,该取三类的自行取二类,自行提高取类标准而提高工程造价;有的不按自身企业资质级别取费,个体的套集体,集体的套国营,随意提高取费标准,使工程造价提高。4.虚报材料价格或费用。有的工程用料以次充好,抬高价格;有的工程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大型机械和特殊机械而计提费用;有的工程实际没有发生材料二次搬运而自设自取;有的工程不需要抢时间、抢进度,而故意夜间施工增加费用等。5.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有的工程在决算中通过故意虚增基础土方的开挖量、石方混凝土的充填量、垫层的厚度等方式来增加费用。

(二)重视事后控制,忽视事前和事中控制。长期以来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已形成事后控制的传统习惯,通过对基建工程完工后提供的各种资料来进行工程决算,但往往是“木已成舟”,已经造成的工程超预算或者工程差错的现象无法挽救,这是忽视事前和事中控制的结果。对于这种问题,一方面可能是承包方在招投标环节弄虚作假,虚高要价;另一方面可能是少数部门和个人为谋私利,故意在工程进行中变更增加项目。如果有了对高校基建工程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则可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1]。

(三)项目变更存在漏洞。由于高校基建工程有许多的自身特点,工程价值量大,特殊要求多,工程变更也就很多,施工合同普遍存在着内容不完善、施工单位算计建设单位的问题。有的高校利用工程变更,通过不正当手段,使工程造价大幅度提高;有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关系密切,不应发给的签证也给签;有的施工单位利用建设单位基建人员不懂基建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一些不合理的变更签证;有的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不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而是按施工单位要求随意签发签证。这些不合理的工程变更会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四)工程监理不完善。目前工程监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有些监理机构和人员素质不高,对施工质量不负责任,而是按照施工单位的要求随意签发变更签证,增加投资;二是对监理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评审和监督不严格,赋予监理单位的权力也不够;三是有些高校没有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的不完善影响了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增大了审计难度。

三、加强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建设。一方面加强基建审计制度建设,各高校应按照《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和本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例如:审计风险约束机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质量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使审计可以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和避免各种错误的发生[2]。另一方面加强基建审计队伍建设,各高校应按照《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内审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基建工程预决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承担基建审计的人员不仅应具备会计、审计和基建预决算的知识,还要掌握经济、法律等多种专业知识,为此要不断加强基建审计人员的培训,积极参与基建审计的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为审计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平台。同时,要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二)找准参与工程造价监督的切入点和掌握好参与度。审计部门应把握住自身在基建活动中的角色,界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保持独立性。为发挥内审的管理功能,审计人员必须找准参与工程造价监督的切入点和掌握好参与的度,这个问题处理好了能使审计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处理不好会失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因而应做到:与管理部门合作,主要对单位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审查,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整个基建项目的效益、质量有长远的影响,是内审部门把关的重点;与单位财会部门合作,主要对工程各项前期费用、工程建设中的工程预付款拨付情况及工程竣工后的工程款结算情况、资产入账情况进行审查;与单位基建部门合作,主要对大中型基建工程的设计变更、工程变更的合理性、真实性及有关手续的完备性进行审查,必要时会同基建部门进行现场勘查核实;与工程验收部门的合作,主要监督项目的验收是否合规,验收工作是否认真、严格,以杜绝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弄虚作假。

(三)重点加强对工程变更签证的控制。对工程变更签证的控制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高低。对变更签证把关紧一些,工程成本可能低一些,反之,建筑工程成本就可能偏高。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不是尽善尽美,或是甲方原因,局部工程内容要求进行变更。按常规,大的变更内容要经过设计部门出具变更通知书,小的变更内容要经过甲方代表和项目监理签字认可。每一个工程都存在着变更问题,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变更就更多了。因此必须注意审查变更签证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手续是否齐全及内容是否清楚。

(四)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是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跨越,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它有利于基建工程的造价控制,也为基建工程的决算审计打好基础。跟踪审计包括从工程招投标到工程完工的各个环节。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审计,对影响工程造价的每个环节,进行实地勘察,为审计结算工作提供确凿资料,而且工程决算审计的质量与了解现场的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有关的变更签证项目等有密切的联系。而要如实地知道这些情况,不仅要依靠提供的工程资料,而且要深入施工现场。目前,甲乙双方之所以在工程结算时,经常发生争议,很多方面就是因为没有进行跟踪审计,收集不到准确情况,而提供的资料又常被认为不实。只有实行跟踪审计,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减少与施工单位的矛盾和纠纷,加快决算审计速度,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减少工程的高估、冒算,防患于未然;才能完善基建项目体制,构建全过程立体式项目控制机制;才能使原来现场乱签证问题和资料收集不及时、不齐备问题得到彻底根治[3]。

(五)加强对监理单位控制。高校可以委托监理单位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准备到施工、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理,也可以只将其中部分阶段和步骤委托给监理单位。高校必须做好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拟参加招标竞争的监理单位的基本情况,选择合理的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在签订监理合同时,必须明确监理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把决算审减与监理公司的经济利益挂钩,并适当增加奖惩条款,促使监理单位通过科学管理,保证对工程建设投资、进度、安全、质量四大系统实行全过程的控制,正确处理投资、进度、安全、质量之间关系。

(六)确保提高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质量。对于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质量问题,应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安排审计的,应安排质量好、信誉高的社会审计机构,并与之签订协议,要求该社会审计机构做到审计质量高、审计费用低;对学校自行管理的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上级主管部门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参考文献

[1]李忠渝.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4-157.

[2]伍珊.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审计实践的思考和完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65-68.

高校审计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基建 审计 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大的关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并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对建设项目审计的内容、目的、原则和方法都做了明确的表述,各级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都将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做为任务下达。但从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建设项目审计的实践看,加强高校建设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建设资金的效益,防止腐败案件的发生,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建设项目审计常见问题

1.1 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不明细,造成施工期间变更签证较多。原因较复杂,既有高校以时间急迫为理由要求设计单位简单设计,也有高校具体使用部门无法提出明确要求,设计单位无法优化设计等。施工期间无法避免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的接触,所谓的设计变更签证是否符合高校的经济利益,以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基本无法做出判断。

1.2 超概算现象普遍存在。除了设计漏项和变更,施工期延长、建设单位铺张浪费外,定额调整、利率变化等也是超概算的原因。多数高校未按规定,对初步设计提出的总概算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的10%以上或其他主要指标需要变更建设项目,编制说明原因和计算依据,重新向原审批单位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1.3 预算管理未引起足够重视。建设工程预算编制是建设项目在不同建设阶段经济上的反映,是预先计算和研究建设工程价格的费用性文件,是对工程投资、分配、控制、管理、核算和监督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多数高校的建设项目预算编制能实行一编一审制,但个另高校存在只请一家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编制标底,甚至以施工队编制的未经过审核的预算做为招投标控制价的情况。笔者在审计实践中还发现,个造价咨询单位独立性不够,为了能拿下业务,无设计依据高估冒算预算,造成学校巨大经济损失。

1.4 招标机构无法保证招标活动的规范化,无视高校利益。目前市场上招标机构良莠不齐,编制的招标文件的质量无法保证,甚至出现招标机构未按规定设置评标方法。例如,某高校建设学生公寓项目,预算价为1600万元,按福建省规定,应实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法,即按工程预算造价下降一定幅度计算,但招标机构却建议设置为综合评估法,将下降幅度人为的减少近50万元。

1.5 中标后,未按招标文件规定组织工程量清单核对工作。例如,某高校学生公寓项目,由于中标后施工单位未要求核对工程量清单,按合同约定,今后设计图纸范围内的造价将不予以调整。结算期间,施工单位发现预算漏算造价近300万元,要求按实结算,建设单位依据合同不同意调整造价,导致该工程拖延近10年无法进行竣工结算审计。

1.6 施工签证管理不规范。虽然建设工程有一套严谨、规范的设计图纸,学校在不影响结构情况下作一些变更或增加一些工程项目内容,再加之工程图纸设计时,有的问题还未考虑周全的因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作一些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应该办理的签证都未及时办理完善。加之,由于部分校方工程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签证单位实际变更存在差距,签证内容的结算与招标书,工程合同内容相矛盾,有的签证是后来假造或补充完成的。

1.7 施工单位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所需的完整资料。从笔者的审计实践看,由于没有相关文件限定施工单位报送竣工结算资料的时间,基本没有一个建设项目能在竣工验收后2个月内报送竣工结算所需的完整资料。

1.8 造价咨询单位独立性不够。造价咨询单位人员编制有限,有时建设单位催得急了,会从社会上招一些预算员帮忙进行审核。笔者曾经经手某建设项目的审核,在造价咨询单位发现审核员与施工单位预算员很熟悉,在笔者的进一步了解中发现,该审核人员居然在帮施工单位编制该项目的结算资料。所幸及早发现,免除了学校的损失。

2 审计解决思路

2.1 高校应根据基本建设任务成立基本建设工作领导组,承担学校基本建设领导职责,负责建设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高校基本建设工作领导组由校领导、基建处、资产处、后勤处、财务处、监察处和审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审计处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综审计,对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结算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工作领导组统一协调,预先对设计项目的使用功能进行全面合理的安排落实,尽量保证功能设计一步到位,减少今后的设计变更,有利于控制投资和保证工程按时完成。

2.2 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配合设计的工程管理人员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与设计单位密切联系,及时掌握设计进度及问题,及时向工作领导组汇报,以保证设计进度和质量,为工程开工作好各项技术准备。通知中标后,工程管理人员应严格按招标文件规定组织工程量清单核对工作;如中标单位自己未及时提出核对要求,应视为中标单位主动放弃核对,过时不再组织,结算时也不再补充。工程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工程进度,发现问题,配合现场监理抓好施工质量;定期总结,定期向工作领导组汇报工程情况;施工中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办理各种现场签证,除正式的设计变更外,凡涉及建筑物结构和工程主材的现场变更意见也必须征求设计单位意见,对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负责对签证中的工程量和造价均应认真核对和分清责任方后,按照施工合同约定的程序由有关人员签署明确的处理意见并签名确认。

2.3 选择信誉好能力强的招标机构,以保证招标文件的编制质量和招标活动的规范化。对招标机构的考核结论应如实向工作领导组汇报并得到工作领导组的审批。作为招标文件重要组成部分的招标工程量清单如由招标单位编制,应由工作领导组组织有关工程管理人员对整个招标文件进行文字及数据的认真审查,与招标单位一起作好招标准备工作。由校方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编、审招标工程量清单和控制价时,无论是编制单位或审核单位,其编、审人员及单位均应按要求分别对自己的编、审成果签字盖章、承担应负的责任。无论哪一方提供的材料询价资料,都必须由提供价格的厂商或供应商加盖公章予以确认,任何个人私下了解或拟定的价格均不能作为编制控制价的依据。

2.4 严格筛选并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编制内人员负责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管理部门应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理办理竣工结算所需的完整资料,包括招标、投标文件、招标时使用的设计图纸、经认可的竣工图纸、相关施工合同、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设计变更、签证材料等,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初步审核的意见书。提交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现场管理负责人核实后,一式若干份装订成册备审。有关各方需确保相关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以保证咨询成果的严肃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高校审计问题范文第5篇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的数据显示[1],从2002年到2015年,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2002年拨入科研经费为149亿元,2015年拨入科研经费增长至1244亿元,增长率734.90%。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支出也逐年增长,2002年科研经费支出为141亿元,2015年科研经费支出增长至1069亿元,增长率658.15%。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规范科研经费的支出,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避免科研经费管理的失控,是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

1. 科研项目的立项未进行严格把关,科研经费没有落到实处

目前,很多高校通过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争取横向或纵向科研经费,并将科研项目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高校科研质量的指标。在此背景下,出现相当多的高校申请的科研项目数量很多,但是有价值有水平的科研成果数量寥寥无几。由于科研项目有名无实,导致科研经费往往无法用到实处,更有甚者将科研经费中饱私囊,造成国有资产的外流。

2.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欠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重要工作之一即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但部分科研人员并不具备财务知识背景,当然不可能对科研资金做有效的预算,且当前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立项成功后,往往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审批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仅在财务上加以管理,甚至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更为简单,仅负责科研经费的下拨和报销,而忽略了对科研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因此,科研人员为争取科研项目,在申报课题时编制的预算,往往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评审专家的评审,从而让项目通过立项审批。基于此出发点,很多科研人员编制的预算并非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情况相去甚远,导致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结题不结账”成为高校科研项目的普遍现象

近年来,急剧增长的科研经费带来了不断增长的科研沉淀资金。而不少高校“结题不结账”,不仅造成科研结余资金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造成固定资产无法得到及时清理,此外,反映在学校的年终会计报表上,在研项目及科研经费数据无法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无法发挥科研经费及固定资产应有的作用。

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科研项目验收结题后,科研负责人不及时进行结账,相关管理部门由于缺乏对科研结余资金的重视,也未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及措施,导致结余资金被随意支出到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造成科研经费大量流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事前事中审计的力度不够,相当多的项目仅仅停留在事后审计,无法及时纠错

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执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事后审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发生问题时往往风险已经发生,无法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造成科研经费的外流及损失。

2. 受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限制,导致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难度较大,专业性不强

当前高校审计队伍的人才结构较为单一,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审计项目的需要。科研项目涉及到的课题种类繁多,专业性也极强,而不同类别及课题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科研经费开支类别差异相当大,需要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方能把握。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往往仅能将审计重点放在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上,而难以把握涉及到科研项目专业性方面的经费开支审计工作。如在对编制预算的审计工作上,审计人员往往只能将审计重点放在预算的真实性上,而难以对科研经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审计。且由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往往是该领域的前沿,?对科研项目的设备购置审计往往仅能停留在形式审计层面,而无法进行设备购置合理性审计,从而导致很难进行实质性审计,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改进措施探讨

结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当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科研经费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2]

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通过事前、事中审计掌握科研经费的支出和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监督和纠正,避免科研经费的挤占、挪用和浪费,确保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筹措情况、项目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情况等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并监督改进。

2.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可以有效避免科研经费的滥用,为国家节省科研经费,通过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对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使用进行评价,从而确保绩效审计的客观性。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可从预算有效性、经费使用经济性、科研经费周转率、科研项目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建立,通过科研项目实际使用经费与预算经费对比,来对预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实际使用经费与预算经费的各项明细越接近,说明科研经费的预算越有效。用经费使用经济性来评价科研经费配置的有效性,完成科研项目的资金是否合理,如果一项科研项目能够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则证明该科研项目能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经济性。如若科研项目在原有的进度计划内完成,科研经费及科研项目固定资产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周转,则该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周转率是灵活的、有效率的。如若科研项目达到了预期的科研效果,创造了预期的科研效益及价值,则该科研项目的效果是实现的,是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否则科研经费是浪费的。

3. 抓住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及效率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重点方面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合同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物资采购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而在每个方面均需抓住重点,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点包括制度审计及活动审计。首先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做出审查及评价,其次,审查经费支出、日常核算、经费结算和审核等是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业务流程执行。

合同审计的重点包括签约前审计、签约中审计和签约后审计。签约前审计主要关注经费支出是否在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科研资金是否按照计划到位,是否按照有关规定对应该招标的工程进行了招标。,是否有将招标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情况等;签约中审计主要关注合同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款一致,是否签订阴阳合同等;签约后审计主要关注合同执行是否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约定。

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包括经费收入执行审计和支出执行审计。经费收入执行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科研经费是否按照合同的约定按时收到,经费支出情况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实际支出与决算报表是否一致,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属于预算范围内,是否按照既定的标准使用,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

物资采购审计主要关注采购项目是否列入科研项目预算,应当招标的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招标,验收工作是否符合采购合同的约定,有关部门是否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关注是否存在通过虚假票据报销从而套取科研经费,将不属于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的开支如家庭开支等列入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等情况。

4. 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素质

审计人员执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从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及建立外部专家库两方面进行。首先,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人员应不仅能运用财会知识对被审计项目的技术层面的检查,还应熟悉法律、工程、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绩效审计等专业审计的要求。其次,通过建立审计专家库,由外部财务、法律、审计、金融的专业人士组成相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对高校科研经费进行审计,评价科研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率,弥补内部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