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保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韩国汉城有五处故宫,分别是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五大宫加在一起还不如半个北京故宫大。就连一贯喜欢处处自称天下第一的韩国人也戏称这不过相当中国故宫的一个化妆间。然而,韩国人却把它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就拿昌德宫来说,为了保护宫内的环境,不允许游客单独入宫游览,只有等游客到了一定的数量,才由导游统一带领进入,而且在入宫前对游客提出严格要求,包括不许吃零食、吸烟、乱扔杂物等。整个宫院内部,看不到一张纸片,一处痰迹。每一片草坪,收拾得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
紧贴德寿宫墙的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为了保护宫殿,汉城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行驶在汉城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城市的黄金地段傲然矗立着一座古老城门或一间古庙,高楼大厦对它退避三舍,马路也因此不得不大绕其道。在文化与商业面前,文化巍然独尊。
韩国人对文物保护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石砌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作为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保护起来。20世纪80年代,梨花女子大学的一个教授偶然在江原道发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谷,山上还有“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八卦图”等石刻文字遗迹。这个发现立刻轰动了韩国。经考证,这里是韩国古代一个理学家的隐居之处。当地乡民自发组织起来,对遗址进行了精心保护。数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该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政府也投入巨资在保持地理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于是,这个小山谷现在成为今天韩国北部著名的风景名胜,叫作“谷云九曲”。
二
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形形的民俗文化展览。
在汉城,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 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绣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实际的演示。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所有细节都相当考究。
韩国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如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民间的庙会、赛龙舟之类,活动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
韩国政府提倡的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保存、继承了传统文化。在小说《春香传》中春香的家乡,人们建了“春香馆”,每年都举行“春香祭”。在民族英雄李舜臣的家乡温阳,有纪念李舜臣的“温阳文化节”。
此外,还有光山战祝祭,珍岛灵登祭,江陵端午祭,安东民俗祭,百济文化祭……韩国人把这些历史文化活动视为“无形文化财产”,确立了国家级无形文化财产一百多种,地方级无形文化财产两百多种。民间文化是构成韩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韩国人特别重视民族传统教育。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许多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从远处赶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以及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
韩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自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功,更来自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骄傲。
当中国人和韩国人谈论起历史时,韩国人马上会滔滔不绝地讲起韩民族发明了铜活字,发明了最伟大的文字韩文,发明了抗击倭寇的龟船,讲起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讲起他们的东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几乎每个韩国人都认为韩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创造力的文化,韩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三
成功步入现代化的韩国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
韩国人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在韩国,中秋节要放假三天,举国欢庆。所有的人都要回家祭祖,感谢祖先带来丰收。
(一)
知识产权的这个名词来源于18世纪的德国,著名比利时法学家皮卡弟将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这一学说后来被广泛传播,得到许多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承认。对我国来说,知识产权这一名词是对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一种翻译。
对于知识产权的定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所区别,各个国家对其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笔者对知识产权这一名词的定义比较倾向于认为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商业标志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注重的是民事行为人对其知识活动所获得成果以及此成果所相连的利益的排他性的占有。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民事主体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商业标识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使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使该民族智力劳动的成果。因此传统民族文化也应该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成为知识产权法律和各种知识产权条约保护的对象,是不被其他国家侵犯掠夺的宝贵的知识财富。
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知识产权华德今天,对包含着无可限量的商业利益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就显得更加紧迫。
以最近发生的中韩“端午节”之争为例,2005年的11月份,韩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称,由18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21日至24日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审查委员会,并在江陵端午祭等64个申报遗产中选定43个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据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宣布制度是在认识到无形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所占价值和保存必要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实行的制度。此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宣布无形遗产名单。本是我国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节日,却被他国申报成为他国的文化,这算是我国对自己传统文化保护不够的失败和教训。这件事刚过没有多久,韩国一家公司就秘密在互联网上抢注了“端午节.cn”这一域名,后来一中国商人以24万将其赎回,但是当初这家韩国公司注册这一域名只用了280元人民币。韩国公司利用端午节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利益。中国在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上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这种因为历史渊源,两个相邻国家的文化之争还远远不止韩国“端午节”这一个例子,中国与日本的中药的归属之争也是一个典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中药”与“汉方药”之争,是日本的一种文化产权抢占战略;部分外国、外地厂商趁我国中医药、民族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之不足,大量购买中国传统药方和疗法,分析其成分后,申请专利,反客为主,向我国这个中药的原创地出口“洋中药”,使我国损失惨重。因此,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仅是一个国家“面子”上有损的问题,而且还直接牵涉到该国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
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还处于起步的阶段,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包含地区广阔,名目众多,数量惊人,要每一样都申报知识产权,常常顾得了这个就顾不了那个,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些文化遗产申报组织对每个国家的文化产权申报有着时间断的限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无形遗产申报的要求是每个国家每两年才能申报一项,向我国这种无形遗产众多的国家很容易就被其他国家抢先注册,韩国的“端午节”就是一个例证。其次,我国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从1994年我国首次发表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至今,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商标法》、《专利法》等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也经过多年实践案例经验的累积,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正规和完善,但是法律条文中复杂的内容、繁琐的申报和审批程序,使一般民众不仅需要熟悉大量法律专业知识,而且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些申报单位过低的工作效率,也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上的普及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并且,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处罚的力度不够,虽然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了7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罪名,但是由于条文和具体操作相冲突等原因,用刑罚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上并没有达到立法时所预期的效果。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威慑力还相对低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广大民众虽然已经渐渐形成了知识产权的意识,但是对于通过法律手段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尤其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更加陌生,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对于知识产权法律的普及工作没有能够及时跟上,人们对于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还处于启蒙阶段。
(三)
幸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来自外国知识产权意识的冲击,中国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都渐渐认识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渐渐形成了对自身文化各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比如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要从各个方面认真细致地做工作,彻底的保护好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素质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含汉民族的文化、远古文化,又包含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同时又是许许多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的总和。就河南而言,位于大概念上的中原核心区域,河南地域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原文化,是河南先民依赖这一区域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物质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具有独特性和鲜明特征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形成是河南先民长期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加强现存历史文化、文物遗迹遗存的保护
中国大地上保存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物古迹,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优秀文化的热情、能力和成就,农耕文化的形成、文字的产生、天文学、医学的发展、四大发明等无不处于世界文化之巅。但不难发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人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思想意识上认为,文化不关乎国计民生,老的街区、老的建筑、占据大好土地的文化遗址是阻挡城镇规划、经济开发的绊脚石,当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摒弃前者,看重后者,殊不知文化的进步,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的文明,政治经济制度的文明又折射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明程度。好的文化需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而文物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见证和实物载体,是物化了的文化,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
(二)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历史的缩影,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面性,传统文化也不外乎于此。传统文化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这就意味着必须要遗弃与补充,我们应该怎么取舍才能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为社会发展服务,从而繁衍出更优质的文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融合与发展的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博采众长,只有坚守了这几点,理性的与传统文化进行进行对话,才能得到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积极思想,成为新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
(三)发挥传统文化保护中政府的导向作用
政府在传统文化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中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党的十以来,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主旋律,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讲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说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如何发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中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1、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作用,建立相应的文化弘扬机制和扶持政策,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群和民间团体。3、引导全社会形成以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使传统文化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与时俱进,坚持发展创新。
三、传统文化保护对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尽管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重视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正确发扬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会对人们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有助于形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说:"三军只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支配着人们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安定团结、和谐守信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实现这一点,要不断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善待传统文化,很好地挖掘,加以保护,从中吸收积极向上、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忠贞爱国、仁爱守信、和谐共处的文化精髓,才能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本章,孙广举.《中原文化大典》[J].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一、基本情况
望松街道境内有始建于民国初期的黄家大院及始建于清代的吴弄古建筑群。黄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民国初期续建,占地面积为6460平方米,建筑面积1942平方米。现保存较完整的只有楼房3座,1986年被列为松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点是“七间”也称百寿厅,均围绕“寿”字为主题,牛腿和雀替上108个篆体寿字,无一雷同。吴弄古建筑群位于吴弄村,建筑群始建于清代,15幢古民居较完整地保留着清代至民国时期民居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高耸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
二、农村传统文化概况
松阳县望松街道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古村落、古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各行政村。2008年松阳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望松街道不断挖掘非遗资源,共收集资源线索153条,普查项目101项,基本掌握了辖区内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
望松街道下辖的吴弄村文化底蕴丰厚,2003年,松阳县人民政府公布吴弄村为县级历史文化村;2012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收录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5年获浙江省第三批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
吴弄村较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化有:舞龙灯、闹鱼灯(翻新亭)、鳌鱼灯(桂花亭)、民间小调等。吴弄民间习俗有大年三十祭拜社公,正月初一叶氏后代祭拜先祖等活动。望松街道民间传统节气大致有春节(过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代代相传。斗转星移,传统的民间岁时习俗依然如旧。
三、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现状
1.初步形成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对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申报。望松街道开展了《制豆腐皮》《石雕》《古沉木根雕》《晒红烟及加工技艺》《驱邪巫画》《吴弄社公祭祀》《浙江省第三批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申报工作。经过评选,吴弄村2015年获浙江省第三批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传统晒红烟及加工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豆腐皮制作技艺》、《黄家大院木雕技艺》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岗后村王客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注重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针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保护措施,特别是“活保护”措施。搭建非遗传承基地,在松阳城北小学建立太极传承基地,每星期上一堂太极教学课,并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在吴弄村晒红烟陈列馆展出晒红烟实物、制作器具、种植、加工流程以及销售、烟具、烟俗等内容。开展晒红烟制作体验、演示活动,吸引游客,宣传松阳,提高松阳晒红烟知名度。
四、存在的问题
1.欠发达地区区位劣势明显。松阳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六个重点扶持的欠发达县之一。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历史和交通等多方面原因,松阳县非遗项目虽多,却是多数分布于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面临着薪火失传的困境,欠发达地区的区位劣势限制了我县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
2.非遗传承的年轻化转变。非遗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而现今的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传承人不断老去,而年轻人却不愿意去学习,培养新的年轻的传承人已是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重中之重。
3.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欠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工作量大、涉及面宽、专业性强,除了要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还要有一支业务精、善管理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基层从事的非遗者多为半路出家,专业人才相当缺乏,尤其在乡镇一级,多数文化员身兼数职,导致许多工作流于表面,保护工作相对滞后。
4.非遗项目挖掘整理滞后。经过2008年非遗普查,我县共收集有价值的非遗线索2121条,然而现在县级非遗名录项目仅63项,还有众多富有价值的非遗项目未被包装整理。乡镇人手不足,挖掘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县的非遗项目挖掘整理滞后。
五、对策建议
1.夯实基础,大力建设“四大体系”。逐步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传承基地四大体系,搭建非遗保护整体框架。一是完善非遗资源普查体系,在非遗普查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并整理挖掘重点项目,争取每年挖掘包装一个好项目;二是搭建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完善,争取有价值的非遗项目上等级;三是搭建代表性传承人四级体系,完善传承人梯队,培养一批年轻传承人;四是扩大非遗传承基地建设,立足现有的传承基地积极开展传习活动,新建一批非遗传承基地。
2.统筹协调,大力落实“四大保障”。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建筑非遗保护强力后盾。一是落实政策保障,从政策制度上保证非遗保护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二是完善组织保障,成立松阳县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组建松阳县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库;三是强化设施保障,以县非遗馆为龙头,乡镇非遗展陈室为辐射,搭建非遗展演展示平台;四是确保资金保障,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现阶段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工作的实际情况
二十世纪后期,国内的旅游行业才开始走向农村。今天,国内农村旅游已经进入了全盛时期。农村旅游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农村基层群众创造了经济效率,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现今农村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商业化的冲击。虽然人们对文化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是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变质。使今天多地农村的传统文化商业气息过重。
二、传统文化和在农村进行旅游开发的关系
(一)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是传统文化
农村传统优秀的文化是农村开展旅游行业的基础与灵魂。农村传统的田园式生活能够使游客融入自然,远离快节奏的喧嚣式生活。使游客身体放轻松的同时,能够使游客的精神层面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
在农村旅游业开展之前,农村处于闭塞状态,与外界交流极少。但随着农村旅游行业的兴起,国内外的游客来到农村,体验着农村的生活和人文情怀。这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农村的优秀文化。若去云南走一遭,能够看到许多不同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称呼都具有民族特色。例如,彝族男子叫做胖金哥,女子叫做胖金妹;白族男子称为阿鹏,女子叫金花等。这些都是当地的特色文化。
三、国内旅游行业在农村的发展对保护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在农村大力发展旅游行业能够增强村民对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保护意识
随着来到农村旅游的游客们对乡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对农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对于名胜古迹的保护等,都是人们意识提升的表现。
(二)在农村过度的发展旅游行业使传统文化更加趋向于商业性质
农村旅游过快过热的发展,使农村每一天都迎来大量的游客。原本单一的旅游线路已经无法满足数量众多的游客的需求。再次开发的线路中,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掺杂了许多商业化的元素,使当地传统文化变了味,使农村文化逐渐的在流失。
四、如何进行传统文化保护并且促进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完善在农村发展旅游行业过程中对于保护传统文化的规章制度
在旅游行业在农村发展增强人们对于文化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在农村形成保护文化的规章制度。对于一切可能造成文化流失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明确的规章制度不能提醒农村基层群众,同样对于前来农村旅游的游客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力。开启全民共同保护文化的模式。
(二)注重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质朴的人文环境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保护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向前发展。注重农村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能够保证村民和游客精神方面的满足。保护乡村最为质朴的一面,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