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德育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校 德育建设 思考
一、前言
学校德育建设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核心工作。近年来,我校在学校德育建设方面上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依然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在新时期下,我们要加强对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视,提升教育事业的水平。[1]
二、必要性
在当今国家和社会的背景下,道德失范问题和现象层出不穷,关于社会道德滑坡的议论更是不绝于耳,于是,进行社会道德的重建,尤其是加强中小学学校德育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明确规定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任务。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三、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意义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休育等几方面的教育因素所构成的整体,德育是整个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能被取消,也不能被代替。任何社会、任何阶级的教育都不能没有德育;没有德育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而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的。
1.加强德育建设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如刚正清廉、公正无私、自强不息、尊师爱幼、舍已为人、勤俭务实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千古名句传遍海内外,至今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正是这种美德哺育着我们中华民族,形成可贵的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受欺凌而不屈,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今时代,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应该使其发扬光大,使之和丰富的物质文明一起发展。只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有振兴的希望,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光明的前途。[2]
2.加强德育建设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当前正提倡教改,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科学含义应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或“全面素质的教育”。目的就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而在诸素质中德育无疑应该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即使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强健的体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不会起有益作用。古往今来,“有才无德危害社会”的人也非少数。多年的教育经验也表明,大凡做出突出成就或读书最好的人不一定是那智力最优秀的孩子,而是有着健全的情感和心理素质,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人;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当今孩子和以前几代相比智商要高出过去的孩子几个百分点,而在情感、意志、心理素质即情商方面都低于二十个百分点。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注重智商的同时更应注重情商的培养。人云:“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该抓住根本,从德育入手,所以,素质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到首位。
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的措施
1.认清形势,全面审阅新时期的小学德育
市场经济对小学德育的影响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性是一致的。我们应该站在历史高度,以战略眼光全面审阅其双重性。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竞争性是市场经济最突出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市场经济的主体为寻求拓展生存空间,必然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生活在这一社会氛围中的学生将不自觉地受到社会薰陶,随之形成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学风。第二,有利于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要求参加市场经济活动的每个主体都必须具备生产经营自,每个主体都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要求必然引起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主体精神的完善。第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市场活动的开展,都要通过法律来规范和保障。这必然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从而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2.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要大力改善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实践能力和思想水平。其次,要改善社会环境,并加强网络的治理工作。学校要采用集体教育方式和个别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判定和调控,增强网上的自律意识,回避网上不健康内容。最后,要创设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通过和家庭建立联系,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从而使家长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或施加影响。
3.统筹兼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与指导
(1)进一步推动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具体地说,在价值观上,要反对拜金主义的金钱观,提倡奉献精神;在道德观上,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在生活观上,要反对享乐主义,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观上,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培养跨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首先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把小学德育工作纳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运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辩证地阐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基本理论,颂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法治标,德治本,法惩外部罪行,德崇内心廉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建设是小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德育建设工作,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生 德育建设 育人环境
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良好,缺少艰苦的磨练,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差,并且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是心理困惑和烦恼出现的最多时期,早恋、不善于与人相处,家庭原因等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给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由于中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生活目标,少数学生心理被扭曲,有逆反心理、报复心理和个人主义倾向,因此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极为艰巨。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中职生是一个普通的群体,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是考试的失败者,缺乏自信和关爱。二是家庭原因,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等,所有这些都会对思想和身体均未成熟的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成长,这些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严重障碍。四是面对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育管理显得无所适从,表现出学校改革的不完善,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五是学生自身因素,如思想和心理上都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自控能力弱,爱冲动。
中职学校担负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而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专门人才,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一、加大投入,促进育人环境建设
良好的环境和设施是培育学生成长的沃土。优美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有利于激励学生奋进,规范学生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有利于健壮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中职的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依然摆脱不了生源大战的怪圈,招生成为学校的首要工作,而且在招生过程中采取“先招进来”的办法。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职学校往往要招生上花钱出力,对校园环境建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事中职教育的都知道新生的“实力”。他们曾经饱受过屡屡的失败,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埋藏着一种压抑,然而他们也在心底里充满着一种渴望。当他走进一所充满生机的校园时,他们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逊色,显然,优美的环境给他们带来了自信和勇气。反之,只能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失落感,无疑会使他们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也给学校以后的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要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会管理的教职工队伍
学校教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巾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并非苛刻。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马卡连柯只是提醒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体现自己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应注意服饰打扮,保持良好风度,举止言谈要礼貌待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注意细节行为,处处示范于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和爱护学生,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就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相反,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经常训人,教师的威望就会下降,说话就很少有人听从了。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积极向上。用集体的凝聚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使每一位班级成员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激发学习的动力,产生竞争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把心理健康教育归为德育的范畴。因此,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过去单一的内容和培养途径,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德育新体系,以适应社会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仍然是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也正是中职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
面对中职学生的不同特点,学校在管理中首先应该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呵护、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而不应该只是严格的制度约束。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后者,但他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前者。能让学生感到可信、亲切、愉快、有用的德育,才是贴近中职生的德育。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相信和依靠学生在自我教育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保护好和发挥好自我教育中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德育教育必须同文化学习、实训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不要再为了学校的“发展”而去“教育”学生,这样的学生迟早会为社会所淘汰。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专业课教学应结合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学校应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校德育工作 网络 方法变革
建国以来,高校德育工作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六十多年,不论在实践工作,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虽然德育工作中的问题一直不断,德育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但是随着网络对整个社会及高校师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德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
一、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德育理念的主导性,受到网络信息内容多元化的挑战。
我国的高校德育理念一直具有很强的主导性。这种主导性使全国的高校在德育课程开设、德育教材建设,甚至德育实践活动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德育活动缺乏随时间和空间条件变换而应具有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在价值取向方面,主流的思想道德文化几乎成为高校德育的全部内容,使大学生一直接受着较为单一的价值观念教育,缺乏分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多年来,较为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德育理念受到网络上多元信息流的强烈挤压和挑战,使得高校德育难以保证学校倡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因此,必须改变德育理念的单一主导状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德育内容偏重思想政治理论,不能满足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伦理、心理需求。
目前的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专门的德育课程包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专门的德育活动则包括党团组织教育、业余党校教育、学习小组等。围绕着德育的核心课程,还有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围绕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的。但从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多年来我国的高校德育工作和研究都是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伦理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都很薄弱,忽略了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忽略了道德原则的教育,导致德育远离学生的具体学习和生活,具有政治化的特征。
(三)德育方法以单向灌输式为主,与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体交互式产生冲突。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德育研究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德育方法主要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法。学生不参与,师生之间极少沟通,各行其是,德育效果自然好不了。而网络提供了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并且每个人都是以主体的身份自由地表达或相互沟通。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在网络上显示出充分的活力与创造性,大学生的许多思想道德心理问题在网络空间的主体交互活动中充分显示出来,给德育方法改革提供了契机。
二、网络与高校伦理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教育。
1.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教育
网络礼仪和道德规范是在网民共同参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是由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交往的礼仪和规范综合演化而成的,是现实中的交往礼仪和规范在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作用下一定程度变化的结果。
2.网络伦理道德原则教育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道德哲学家J・J・C・斯马特强调具体情境对一项行动的道德性质具有规定作用。目前网络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两难问题,比如在网上该不该说谎?网上的感情能不能相信?不管具体行为是什么,都可能是道德的,也都可能是不道德的,因为道德行为受到具体情景的制约。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包含基本规范的教育,而且要包括道德原则的教育。
(二)网络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大学德育的灵魂。在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高科技时代,由于工具理性的强势扩张和价值理性的弱势委琐,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家园的失落。人类的幸福生活需要追求人生的意义价值,使人文精神再次被召唤,大学里的人文教育也越来越被认同和重视。网络作为潜在的最大的人文教育基地,无疑又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新的人文教育的契机和时空。人文教育与德育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教人做人。网络人文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网络上开展人文教育,二是教人在网络上如何做人。
三、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方法的变革
在多元开放的信息时代,面对网络的日益普及,德育方法的改革必须体现德育的生活化、德育的现代化和德育的主体性,尤其是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强调大学生的自我选择。
(一)开办德育网站和论坛。
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可以选取大学生关注较多的思想道德问题,在网上以公告、讨论、电子邮件、专题片、固定栏目、名人名教授上网聊天等多种形式主动占据网络阵地,开展德育工作。将过去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成主动式、互动式的德育活动,利用网络这种高科技产物开创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的校园网。
高校希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有利于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工具,用于“支持对管理、教师和学生来说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校园网目前主要是大学生丰富课外生活的工具,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生活。学校希望校园网多发挥延续第一课堂的功能,而学生喜欢校园网,主要是因为它是他们的课外生活。两者看待校园网的角度不同,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校园网势必承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双重功能。
四、引导大学生网上自我教育
任何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都在于学习者自身的价值建构,“道德教育的真正和最大的功效也在于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道德判断、道德抉择,道德教育的持久的机制,在于学生自我教育或修养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当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禁约、自我训练、自我检查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4.
[2]唐魁玉,贺芳.网络传播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4).
[3]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高校的革命.北京高校出版社,2000:34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德育建设;工作探讨
Strengthens the Luongson state multi-national area countryside elementary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work the discussion
Zhao Xiaoping
【Abstract】The so-called moral education, is to person’s thought that the personal character, the words and deeds, the custom carries on the mold, the raise, the restraint, correction a series of standard sex educations, she undertakes is letting the elementary student “the academic society personhoods, the academic society studies, the academic society healthy body, the student life” the raise goal. The child will be the motherland flowers, the motherland future, whether will they become future pillar of the state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main force,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the inestimable function.
【Key words】Countryside elementary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Work discussion
所谓德育,就是对人的思想、品德、言行、习惯进行塑造、培养、约束、矫正的一系列规范性教育,她承担着让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生生活”的培养目标。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她们能否成为未来的栋梁和社会发展建设的
主力,德育工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民族地区小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常抓不懈,但其效果始终不够理想,教育工作者对此项工作有着一些共同的困惑:
形态之一:卫生习惯较差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生的卫生习惯是养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和锻炼,但由于许多小学生都租房或者寄宿读书,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头、手、脸随时不洗和洗不干净,衣服也难以保持清洁,衣服、鞋一周也难换洗,在校园内到处乱丢纸屑、乱吐口痰、尽管学校天天讲,月月抓,但个别学生卫生习惯始终较差。
形态之二:个别男生打群架,缺课现象时而发生
许多农村小学生为了追求优质教育都背井离乡到县城里就读,一部分寄宿在亲戚家里,一部分学生三五个结伴租房读书,一部分学生寄宿在学校,在外面租房的小学生和寄宿在亲戚家里的这些小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家庭教育都成为了薄弱的环节,又由于小学生分辨能力差,自制力差,个别男生之间一旦出现任何小矛盾,他们就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就请人帮他们打架出气,自己又参与其中。校内之间,校外之间,这些男生常常将一些小事激化,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
形态之三:个别小学生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
有些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片面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讲学习成绩,片面认为零分也能上好中学。因此,上课不专心,经常抄作业,考试弄虚作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差,破罐破摔。在课堂上还干扰别的同学认真听讲,或者出现嫉妒学习优等生等不良现象出现。
形态之四:农村小学女童生的自信心不够,胆小怕事
农村小学校的女童生她们多数家处农村,居住单家独院,除了家里人而外,很少接触陌生人,接触面狭窄。在班集体中,这些女童生不敢大声回答问题,不敢大声唱歌,见到老师或回答问题声音偏低,头也埋得很低,也不敢上台表演,也不敢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久而久之,这些部分女童生好静不好动,在班集体中多数的表现是“默默无闻”。
形态之五:汉语关严重制约着小学生各个方面发展
农村小学生从偏僻的山区学校来到县城里读书,最大的障碍是听不懂汉语,或部分不懂,由于汉语关的障碍他们在接触知识、处理问题、处理事情上都常常出现大相径庭的误区。“加法”说成“兼法”,“上船”说成 “上床”,“同学们,加油干”个别同学理解成“炒饭时多多加点油”等等。以上这些现象虽然不是德育工作的主流文化,或者说是亚文化或个别少数现象。但它带来的负面因素始终影响着学校的德育工作,制约着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凉山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校探索德育工作的策略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策略如下:
策略之一:成功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失败之母”这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个格言,然而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来说,失败往往会把他们推向更大的失败。这是教育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实恰恰是如此,对小学生来说,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要显得更加切实。不能让学生一直处在“失败者的心念”中。不能单纯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勉励他们。老师需有自己的“心”――经受失败挫折并尝试失败体验的心-去跟学生的心相比,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失败的陷坑。例如: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耐心的搀扶着他们过各个小知识的坎、沟、桥。大手牵着小手让他们由颤栗行走到大步迈进。请他们讲清楚他们的困惑在哪里,帮助学生分析出现困惑的原因,更主要是老师的一些献身说法和激励语言。用鼓励的眼神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或者给他说些鼓励的“悄悄话”。孩子有了自信心,德育工作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就事半功倍了。
策略之二:目标细实而具体
在班集体中,任何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需待改进的方面,教育工作者需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有全面准确的了解。针对这些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德育工作中制定出引导目标和培养目标。但这些目标需要具体、细实,切忌大和空。例如:李红这孩子有不爱洗脸的坏习惯,王刚有迟到的现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努力方向。首先让孩子自己找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帮助他们找一些需待改进的不良习惯。但在找这些不足之处之前一定要先给予肯定和真诚的表扬,然后再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一定要让他们这些孩子心悦诚服。除了找到不足之处,更主要的是老师学生共同定一个目标。例如:上课不专心这个坏毛病三个星期改掉。又例如:李红不爱洗脸的坏毛病一个月改掉等等。给他们制定出改掉坏习惯的时间、方法。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老师加强过程管理。让目标完成后在制定出更高的目标,这样小学生既容易做到又具体实在。小孩子改掉不良习惯以后很有成就感。
策略之三:学会等待,学会期待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我想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校园文化现象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不是哪个人杜撰出来的新名词,而是一种客存在,而且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巨大影响的客观存在。既然是一种客存在,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不能漠视甚至否认它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它、研究它。校园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校园文化想象的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比如在一段时间内高校中相继出现的各种“热”和各种“风”,以及内容不一的“课桌文化”、形式不拘的“寝室文化”等,就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大学生的苦闷、追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更迭轨迹。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这些现象不理不睬、不闻不问,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针对性,效果就不可能好。
校园文化现象是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出现,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冲突、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错位、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影响(学生来源地区不一,所处文化环境不同,集中在一起必然会有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习惯等地域文化间的碰撞)等等。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的看法只停留在现象阶段,而不分析、研究诸多因素对校园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不调查、探讨出现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对学生的教育就可能是“对牛弹琴”,不着边际。
校园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强,二是稳定性差,三是表现形式多样。这些特点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学校一般是最具开放性的地方,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是最早在学校中开始传播的,加之学生的心理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对新的东西接受快而选择性差、批判性不强等因素,都直接、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因此,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必须重视对校园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校园文化特点。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二者不可偏颇。只有实际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对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分析和加工整理,才能找出规律,才能为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依据、找出办法,也才能对我们的工作真正有所帮助。
二、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
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回顾近几年来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我认为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教育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课堂之上,课下对学生所思所想不闻不问。我们知道,课堂教育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仅仅重视课堂教育这一形式,仅仅抓了这一环节,那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必须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止是指某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连续性,而且还包括课外的连续教育。有些教师不注重抓课外教育,认为课外时间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好不要过多干预,主动放弃了课外教育这一阵地。
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教育意义的活搞得少,甚至不搞。学生活动中娱乐性的活动占很大比例,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则太少。有时组织教育性强的活动,又往往带有强迫性,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者不多。
三是对学生社团缺乏引导。高校中,有许多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者既不知道社团的宗旨,也不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有些社团虽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无人过问,效果如何,也从不检查。
鉴于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用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活动、规范的管理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使之真正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园地。
第一、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使教育者都能主动关心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做到师生共建校园文化。
第二、必须净化、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要用思想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思想,同时,学校要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生骨干队伍是学校在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助手,是学校领导及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探讨、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则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所在。
第一、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熔炉,具有美育功能。学生通过艺术讲座,可以获得美的知识,通过参观美术作品展,可以提高审美层次,通过参加书法绘画摄影比赛,可以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具有实践功能。学生通过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科技活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创作需要,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塑造一代新人起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塑造能力。特别是以校训为代表的校园精神、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和代代相传的校园传统,都在激励、熏陶、塑造校园新人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第四、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德育功能。作为课堂教育的继续和补充,课外开展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