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的基本属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监管指标简介
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内容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核心内容在于提高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主要的变化包括:
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到4.5%。新的一级资本规定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执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增设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此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至7.0%、8.5%和10.5%。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由各国根据情况自行安排,未明确具体实施安排。协商确定杠杆率(为一级资本/总资产)为3%,与资本充足率并行使用,两者互为补充。在杠杆率计算方面,适当降低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有条件地允许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规定(而不是美国会计准则)对衍生品实行净额结算,同时考虑未来潜在风险暴露;为观察杠杆率监管的影响,巴塞尔委员会建议按照3%的标准自2011年初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2013年初开始进入过渡期,2015年初银行开始详细披露杠杆率水平和要素,2017年进行最后调整,2018年开始纳入第一支柱框架。
国内监管指标的变化
国内监管部门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及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正在酝酿更高标准的监管指标,除对巴塞尔协议Ⅲ最低资本监管标准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外,还增加了有关拨备贷款率和流动性的要求。
新资本充足率。在资本方面,要求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6%,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8%,总资本充足率达到10%;规定0~4%的超额资本(必要时为0~5%);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并且拟从2011年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2012年达标,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6年达标。
拨备贷款率。即拨备/信贷余额比率,这是国内监管部门对拨备覆盖率的改进版,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指标。目前该指标设定为2.5%。
新流动性比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与净稳定资金比率,巴塞尔协议Ⅲ未将这两个比率纳入其中,只是表示2011年或2012年开始对其进行监测,真正付诸实施得依监测结果再行确定。
国内监管部门正在考察相关指标实施条件成熟程度及潜在影响,并积极筹划实施,预计实施时间表将早于巴塞尔委员会最终确定时间。根据目前要求,两者比率均不得低于100%。
监管者风险概念的演变
从银行发展史可以看出,银行对风险的理解及管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构成了监管理论发展、政府监管力量逐步加强的源动力,也是监管者的风险概念经历一个逐渐演变,对银行所经营的风险认识经历的一个逐渐深化、扩展、加强的过程。
信用风险被关注
信用风险作为传统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也是在危机后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对西方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适时出台正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受债务危机影响,信贷风险给国际银行业造成了巨大损失,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并陆续开发一些模型和工具用于信贷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被提上监管日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震惊世界的大案让银行管理者和监管者加大了对市场风险的关注。一些主要的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1996年初,十国集团签署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核心内容是银行必须量化市场风险并计算相应的资本要求,自此市场风险进入了监管者的视野。
突出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让银行监管者和银行业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由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的。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了关于修改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对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方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对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进展给予了肯定,并突出了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理。至2001年巴塞尔协议Ⅱ时,正式将操作风险列入第一支柱,成为其重要内容。
系统性风险、周期性风险和国别风险被列入考察范围
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让人深刻体会到因市场风险而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也直接导致了系统性风险、经济周期风险被高度关注,出台了更高资本要求的巴塞尔协议Ⅲ。国内监管部门基于更为审慎的考虑,提出了拨备贷款率、新流动性比率等,并将其列入指标监测、考核范围;2010年6月银监会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国别风险的关注,做好相应安排,最迟应当于2011年6月1日前达到指引要求。
资本概念的演变
虽然当前银行业对资本的理解愈发愈深入,但对于资本概念本身来说却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整体资本充足到核心资本充足、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
监管资本概念从无到有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对西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也促使银行监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是上帝”的新理念取代了传统以资产大小为实力象征的观念。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1988年巴塞尔协议,即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该协议代表资本概念正式付诸监管实践,它在推进全球银行监管的一致化和可操作行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整体资本充足到核心资本充足
巴塞尔协议以后,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巴塞尔委员会也不断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协议进行一系列补充和完善,使得巴塞尔协议及其相关文件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国际性监管原则之一。因而其资本概念的演变基本代表了国际监管者对其态度的基本变化。
巴塞尔资本协议Ⅰ将监管资本界定为由两部分构成:一级资本,即核心资本;二级资本,也称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从资本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巴塞尔协议最初提出的资本构成相对宽松。但随着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风险管控的需要,资本吸收风险损失的实质意义得到进一步强化,监管资本充足率逐步从整体充足向核心资本充足过渡,巴塞尔资本协议Ⅲ表现得尤其明显,从整体要求来看,8%的资本充足率并未改变,但核心资本的内涵及构成发生了较大改变。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强调普通股(含留存收益,下同)应在一级资本中占主导地位,并严格区分普通股、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以提高各类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二是统一资本扣减项目,并强调从普通股中扣减,而不是从一级资本或总资本中扣减。三是取消专门用于抵御市场风险的三级资本(原始期限不低于两年的短期次级债券),简化资本结构。
资本概念从单一到多样
从资本的不同角度看,银行资本概念有三个: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账面资本是根据会计准则定义的资本,故又称会计资本,一般指银行持股人的永久性资本投入,包括普通股、未分配利润以及各种资本储备等。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由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构成。经济资本是从风险防范角度计量的银行资本量,是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其数额多少与银行资产风险评级、风险大小及风险暴露紧密相关。
资本概念从单一监管资本到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的演变反映了银行经营及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的提升,也反映了在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在有限资本与日益增加的风险变量之间的生存窘境。
关于银行风险与资本的有关思考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风险内涵和资本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无论是国际监管者还是商业银行经营者,对此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和过程,并付出了很大代价。国内的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尚处于渐进式过程当中。国内监管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将国外相当多的理论、概念进行引进并纳入监管体系中,对于提高国内银行体系的全面抗风险能力和前瞻性风险预警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应该认识到,过于严苛的监管要求和脱离经济、金融发展阶段的监管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发展和创新为代价的。这需要监管者对当前西方主导的监管框架进行选择性借鉴、吸收、引用。对于国内银行经营者来说,在被动接受监管要求、依法合规经营的同时,积极思考当前国内风险内涵的动态变化,主动寻求适用于当前金融生态的适度创新则尤有必要。
充分认识各类风险,全面刻画银行风险轮廓
通常所说的银行风险为巴塞尔委员会划分的类风险,即信用、市场、操作、流动、声誉、法律、国别、战略风险。但从前述风险内涵的演变可以看出,监管者对于银行所应承担的风险类别已大大超出了以上范畴,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对于系统性风险和周期性风险的提出,并纳入监管考核体系内。
全面地审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是每个银行经营者所必须要考虑和应对的问题。特别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随着跨区域经营的开展,监管的持续关注将愈加强化,将监管者所关注的风险及问题纳入关注范围也是必然要求。
从具体业务来看,在总行层面要更加关注行业周期性风险,可从行业角度把握经济周期性风险。加大力度对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的前沿性研究,并将分析、研究成果灌输于业务人员,加大对前线营销人员的业务指引作用。
深入分析银行不同资本承担风险的属性,做好资本规划
从巴塞尔委员会所反映的监管思路来看,在总量充足的前提下(即资本充足率至少达到8%),对于银行资本结构的重视超过了对于银行资本总量的关注;对资本抗风险能力的实质关注超过了资本结构的关注,因而资本承担风险的终极能力成为关注的核心。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于自身资本的结构及各类资本的充足情况进行分析,特别需要结合银行整体经营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风险状况及监管要求对资本的补充渠道、方式提前做好规划安排。同时,根据新资本协议及国内监管者对中小商业银行资本要求,对现有资本结构及数量进行压力测试,为董事会及管理层决策和制订经营计划提供可靠依据。
对传统业务进行适度创新,提高“风险调整收益/经济资本”比率
近年来,银行业发展迅速,金融机构类别不断增多,数量急剧膨胀,而银行业所提供的产品类别及服务种类并没有同步增加,造成银行间竞争同质化严重。中小商业银行大多在夹缝中求生存,其中少数走上差异化经营之路,较为典型的就是包商银行的微小企业贷款品牌。它有效地实现了风险成本与定价的平衡,打破了商业银行与中小资金需求者之间的“铁幕”。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规模受限并且资本有限的背景下,通过分期还款加速资金回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实资金需求与银行可提供信用支持之间的矛盾,也提高了资本的利用率和“风险调整收益/单位资本”比率。
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公司业务可借鉴微贷经验,基于贷款条件进行创新。当前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大,为充分、有效利用有限资本资源,适当压缩中长期大额资本占用类授信,或在放款条件上改进还款方式,在目前公司业务仍占相当份额的情况下,利用分期偿还回流本息,对于提高资本周转率,降低授信集中度,改善监管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银行的经营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效益、风险和资本占用情况
评价体系是建立在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前提。一套有效并适用的指标体系必须经过长期的监测和改进才能真正符合银行自身的特点。银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适用和评价的指标重点有所不同,以体现银行发展战略重点和倾向。如在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是规模的迅速扩大,这就有必要加大各项规模指标的权重;而到了发展的中期,规模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则需要强调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平衡,各项指标也应有所体现。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促进生命载体的人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是数学教学最根本的内涵。就此,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启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及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积极落实主体地位,促使生命得到均衡发展。本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谈谈如何落实主体地位,促进生命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熟悉的情景具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学中我运用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既新颖有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件出示:熊妈妈有一块饼,它想把这块饼平均分给自己的三个孩子。老大说:“我只要一块。”老二说:“我想要两块。”老三说:“我要三块。”熊妈妈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妈妈是怎样满足了每只小熊的要求,又做到公平合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故事里有没有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谁来说说故事里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熊妈妈是怎样分饼的?”“把饼平均分成三块,给老大一块。”“把其中一块饼再平均分成两块给老二。”……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了,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活动兴趣盎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现在的学生已不是被动接收者,他们已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拓宽成功的渠道,让他们有着丰富的体验。教学时我提供材料,先让学生自己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再让学生自主探索这三个分数的大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张纸条大小是不是相等?”“相等”“也就说‘单位1’相同,涂色部分的长度怎样?”“相等”“那么就说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究。
三、讨论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根据“自学思考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我们知道,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思考题’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的思维在跳跃着,“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从右往左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这两条规律,谁能把这两条规律全面完整地总结成一条?”“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不对,不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还要0除外,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为什么”“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所以0要除外”……
[课后反思]
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好胜,自控能力差,激发兴趣就更为重要了。因此,教学中我运用故事巧妙地导入新课,既新颖有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2.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本课学习第一环节是操作观察,让学生动手折纸条,观察比较涂色部分,得出。第二个环节就是以学生的直观感知为基础,探索几个分数形变值不变这一现象的内在规律,探索中学生伴随着观察比较会有一系列思维活动,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第三环节为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前面实践活动做铺垫,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为基础,运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节课基础知识教学扎实,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突破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板书设计;基本要求;形式美
板书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浓缩课堂内容、概括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的良性载体,因此,小学语文板书的设计不仅是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对课文的学习重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板书要想兼顾概括性、辅、启发性的特点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突出课文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的主要教育内容,因此,板书的设计书写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分析整理出层次分明的条理,同时通过板书的设计体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以及艺术特点。
2.重视文体
根据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板书的设计要根据文章的文体进行具体的设计选择,如,叙事的文章要从故事情节进行设计,议论文要从论证进行设计,而诗歌或者戏剧则要从意境和矛盾冲突上进行设计,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够合理发挥板书的作用。
3.设计规范
板书作为学生与老师进行沟通的有效载体,它的规范性也影响了学生的书写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板书的设计要注意规范,不能有错别字的出现,同时语言逻辑要符合语言的要求,即使是在板书的构图上也要符合审美的习惯,不能过分随意。
二、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形式美
1.整体美
好的板书在整体上观看不仅要思路清晰,让一看就知道哪些是课堂重点,哪些需要重点记忆,同时板书的书写格式、书写位置也要符合构图的艺术。
2.图形美
好的板书要像一幅画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板书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板书机构的图形美,利用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将书本上的内容形象化,在板书中融入老师的审美情趣,通过直观形象、造型优美的板书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色彩美
关键词: “函数的基本性质” 例题 易错点 难点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第二章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中,“函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笔者通过经典例题的解答,逐一对学生在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和运用上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和难点加以剖析。
一、易错点分析
1.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不清,导致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出现偏差。
[例1]判断函数y=()的单调性。
解:原函数可以转化为y=2,该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y=()是增函数。
2.对函数奇偶性定义的内涵理解不深,导致对函数在特定定义域上的奇偶性判断出现错误。
[例2]判断函数f(x)=(1-x)的奇偶性。
解:f(x)=(1-x)有意义时必须满足≥0
-1<x<1。
即函数的定义域是{x|-1≤x<1},即函数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因此该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3.对函数奇偶性判断的方法局限于定义而不够灵活,导致判断结果的错误。
[例3]判断函数f(x)=ln(-x)的奇偶性。
解:解法一:f(-x)=ln[-(-x)]=ln(+x)
=ln=-ln(-x)=-f(x)
f(x)是奇函数。
4.对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来讨论这一点认识不深刻,导致增减区间判断的错误。
[例4]函数y=的单调增区间是 。
解:y=的定义域是[-3,1],又g(x)=3-2x-x在区间[-3,-1]上是增函数,在区间[-1,1]上是减函数,所以y=的增区间是[-3,-1]。
二、难点分析
1.函数的作图。
函数的作图有两种需要注意:一类分段函数,另一类是特殊函数。下面给出两道题目及其解法作为例子:
[例5]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y=|x-2|(x+1)。
解:当x≥2时,即x-2≥0时,
y=(x-2)(x+1)=x-x-2=(x-)-;
当x<2时,即x-2<0时,
y=(2-x)(x+1)=-x+x+2=-(x-)+。
所以y=(x-)- (x≥2)-(x-)+ (x<2)。
[例6]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y=e。
解:当x≥1时,lnx≥0,y=e=x;
当0<x<1时,lnx<0,y=e=,
所以y=x (x≥1) (0<x<1) 。
2.函数单调性定义的应用。
[例7]若f(x)=在区间(-3,+∞)上是减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解:设-3<x<x,f(x)-f(x)=-
=
=
=
=
由f(x)=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
得f(x)-f(x)>0
3a-1<0?圯a<。
3.函数奇偶性、单调性的证明。
[例8]函数f(x)在(-1,1)上有定义,f()=-1,当且仅当0<x<1时f(x)<0,且对任意x、y∈(-1,1)都有f(x)+f(y)=f(),试证明:(1)f(x)为奇函数;(2)f(x)在(-1,1)上单调递减。
解:证明:(1)由f(x)+f(y)=f(),令x=y=0,得f(0)=0,令y=-x,得f(x)+f(-x)=f()=f(0)=0。f(x)=-f(-x)。f(x)为奇函数。
(2)先证f(x)在(0,1)上单调递减。
令0<x<x<1,则f(x)-f(x)=f(x)+f(-x)=f()
0<x<x<1,x-x>0,1-xx>0,>0,
又(x-x)-(1-xx)=(x-1)(x+1)<0。
x-x<1-xx,
0<<1。
由题意知f()<0,
即f(x)<f(x)。
f(x)在(0,1)上为减函数,又f(x)为奇函数且f(0)=0。
f(x)在(-1,1)上为减函数。
三、总结
银行信贷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各商业银行等具有提供贷款资质的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政策的变化,对相应传导机制影响较大,受其影响,银行资本约束下,货币传导渠道货币政策等,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1.银行资本约束
1.1银行资本约束的含义
银行资本约束是银行资本金规模和结构对其自身法人治理结构、风险覆盖能力以及基本经营状况等所产生的约束[1]。可以看出,银行资本规模以及结构的变化,对其本身经营情况所产生的约束以及影响较大,且容易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1.2银行资本约束的成因
银行资本约束的成因,与不良资产的影响以及银行的“规模偏好”等有关,具体成因如下:
1.2.1不良资产的影响
商业银行在我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但在政策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多种作用下,银行的资产质量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提高。不良资产显著存在,如不良贷款等,上述不良资产,无法计入到银行资本中,这是导致银行资本规模以及机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对银行自身发展前景,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1]。不良资产的存在,除与政策以及历史因素有关外,也与商业银行管理以及经营不善存在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
1.2.2“规模偏好”
“规模偏好”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显著存在,简单地讲,即相对于调整资产结构而言、提高经营改革力度而言,更加注重通过增加业务量等,扩大实际规模[2]。在上述环境下,商业银行往往选择扩大信贷规模的方法,为自身实际规模的扩大奠定基础,由此所带来的资金缺口,是促使银行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对此,减轻“规模偏好”,可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2.3管理效率低下
商业银行在通过贷款获取盈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其整体管理水平,是决定着贷款管理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着银行承担风险能力的主要指标,对银行股东收益的高低,存在较大的影响[3]。管理效率低下时,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会急剧上升,加之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贷款很难收回,资本压力增加,资金缺口加大,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资本约束问题发生。
2.银行资本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传导机制,指中央银行在分析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实现对政策目标的传导的一种方法,是宏观调控政策中货币政策的一种,在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等环境下,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良状况,能够起到一定的扭转以及纠正作用[4]。以通货紧缩为例,在上述环境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往往以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贷款利率等为主,以刺激居民消费,提高市场经济的活跃程度,使通?紧缩问题状况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制,以直接传导体制为主,改革开放后,国家开放性程度提升,市场经济逐渐成了经济的主要类型,双重货币政策传导体制出现,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显著提升。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建立过程中,商业银行以及企业的改革也正在逐步实行,因此,货币政策传导体制效果的发挥,必然受到一定的阻碍。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便属于影响货币政策传导体制的因素之一,对其影响机制以及具体体现加以分析,是确保政府以及各商业银行能够提出相应应对策略的主要途径,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5]。
2.2银行资本约束下的货币传导渠道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银行贷款风险的大小,两者呈显著负相关,随着银行资金充足率的提升,贷款风险逐渐降低,银行盈利能够逐渐增强[6]。上述几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变化,会对中央银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造成较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受到了极大创伤,市场的调控作用效果甚微,对此,中央银行及时提出了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刺激消费,但同样未达到较好的效果,市场活跃程度仍然较差,央行货币传导效果不甚显著。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与银行资金充足率,即银行的资本约束情况,存在显著联系,同时也说明,商业银行资本约束,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7]。
从理论上讲,在通货紧缩状态下,国有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能够达到刺激消费、增强市场活跃度的目的,对通货紧缩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降低,其贷款风险也会随之上升,为最大程度避免自身产生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所提供的贷款数量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进而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传导机制产生影响。股份制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同理。
从居民消费的角度看,在通货紧缩状态下,居民消费指数往往显著下降,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走低,居民以及企业等偿还贷款的能力降低,商业银行贷款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考虑上述问题,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贷款数量需求,同样会有所下降,导致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资本约束下,货币传导机制会产生较大的变化,银行资本充足率越低,货币传导机制受到的阻碍越大。
2.3银行资本约束下的货币政策
银行资本约束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同样会受到影响。实践经验表明,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需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提高市场经济活跃程度,同时刺激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几率,增加贷款数量,使居民能够通过贷款,增加手中资金的数量,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通过刺激货币流通的方法,使经济回暖。如商业银行处于资本约束状态,资金充足率低,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发行股票时,其价值容易被低估,对银行自身利益,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银行往往会采取降低贷款幅度的方法,确保自身利益能够得到保护,从中央银行所提取的贷款数量显著下降,此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为解决上述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的力度逐渐提升,并提出了各项优惠政策,刺激商业银行贷款,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确保央行货币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使宏观调控的效果,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实践表明,上述政策的实施,确实起到了效果。
3.讨论与展望
3.1讨论
从上述内容得知:一是资本约束环境下,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与利率的变化相比,银行最优贷款的供给弹性缩小。二是在资本约束环境下,商业银行最优货币供给,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显著联系,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其信贷风险逐渐上升,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需求减小。三是在资本约束环境下,货币政策以及传导机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与常规环境相比,复杂程度提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传导机制,往往无法发挥实际功能,导致宏观调控手段对经济以及市场的影响减小。四是在资本约束环境下,如商业银行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融资结构的变化,会随之对其贷款行为产生影响,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经济调节方面的效果发生变化。政策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方法,刺激商业银行贷款,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2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