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建议

德育教育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建议

德育教育建议范文第1篇

一、让德育回归生活实践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习惯和道德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升。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少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并不真正重视德育教育,往往是为了敷衍领导或者为了完成任务,不得已才在课堂或是学校集会上进行无关痛痒的德育教育,这种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既空洞又乏力,难以取得实效。笔者认为只有让德育回归生活实践,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交往和活动,才能有效促进道德内化于心。

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道德标准的内化。例如,在学习雷锋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参加敬老爱老活动,或者设计一些诸如老人过马路、小同学跌倒等场景游戏,让学生们用实际的行动将乐于助人的精神内化,而不是仅让“学习雷锋”停留在嘴上,或是记在作文本上,更多的,它需要我们把德育教育理论与具体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让道德在学生的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

二、注重学科与德育的整合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德育教育应做到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品质。

一是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寓德育教育于演唱、游戏之中,正确理解歌词的意思,通过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美术教学应立足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把绘画和手工制作结合起来,使教材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活动,由浅人深,形成系列;体育课教师可以通过健美操等人体运动,让学生获得运动美感,同时在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时,逐步形成创造运动美的能力。

二是以语文、思品等学科教学为重点。“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名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生命意识、谦虚上进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思品等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什么东西应该赞美、效仿,什么东西应该憎恨、鄙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结合每一个活动特点进行渗透。活动的过程可成为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启迪心灵的过程,为学生把“知”转化为“行”提供实践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针对学生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随时随地的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当发现有低年级小朋友帮别的小朋友穿衣服、系鞋带,游戏时把玩具主动让给别人,或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当面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强抢别人玩具,打人、骂人的孩子,要及时给予批评和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用爱温暖问题学生的心

德育教育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建议

在大学生就业率一路跌滑的态势下,中职生的就业率却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态势,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显示,去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62.67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面对如此大好的就业前景,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现状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在吕梁某职业学校实习时,特意就此问题进行了观察、交流、了解。

一、学校德育教育现状

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城镇中职学校在中职生的教育培养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德育课程设置问题

1、培养目标没有与当下社会形势相结合

一所吕梁区办学较出色的职业中学,其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是不吻合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对高技术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量,但从当地学校的培养制度来看,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升学率。而且把升学率定位为学生唯一的出路。这一做法完全忽视了本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当地学校在德育课程方面设置方面存在很大问题:2012年以前的德育课不在高一二开设,如果大纲有德育考试要求,在高三会恶补起来,即在高三把三年的德育知识全补起来;2012年以前的德育课程全让语文老师兼带,2012年以后虽然安排了德育老师,但德育老师全没有政治学科背景。此外,就德育教学方面,没有与课本内容相符的教学参考书,在德育课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目标与方向来指导。

(二)职业中学德育教师现状

学校制度对职业中学德育教师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学校制度上没有对德育课程给予与之相符的重视,使得在德育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其他科目教师队伍中不曾有的懈怠情绪,甚至有老师认为"德育课上不上都行,缺个几节课的没事,临考试时给学生划上重点,让学生背诵就行;德育课其实就是讲故事的课……"。对中学德育课意义做如此解读的德育教师,我们又如何相信其能将德育课的宗旨给贯彻下去,又怎能很好地完成德育课本身的情感目标呢?另一方面,学校制度管理上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教师上课时,若有学生睡觉,便会扣教师的钱。这使得教师易对睡觉的学生产生怨恨情绪,进而导致师生关系陷入僵局,从而影响到德育课的正常实施。

(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

首先,相比同龄进入普高的学生,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在中初中阶段受教育时就是被老师、家长遗弃的一群人,长期在"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状态下成长,再加上又刚好进入成长的叛逆期,使得这群孩子身上存在着很多恶习。其次,短短的一学期观察、了解,发现中职生身上中存在着普高生不曾有的好多问题。80%学生见了老师不问好;普通班(文秘班、英语班、财会班)10%的学生是和老师经常起冲突的,嗑瓜子、聊天、玩手机……老师一旦制止,便与老师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机电班、计算机班(男生较多班级),上课有30%的同学睡觉;吸烟、打群架、进网吧的现象更是严重;行为更恶劣的有一女生趁宿舍其他同学上课,而偷拿其他同学的钱、手机;男生班多的班级更是,因打群架伤了胳膊、伤了腿的、头破的更是举不胜举;撒谎,欺骗老师的行为更是常见。最后,当下在校中职生大都是90后、00后,90后鲜明的特点,张扬个性、追求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再加上现在手机在中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使得他们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自制力差的他们还易受网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将为德育教育增加了一个新的难题。综上,职业中学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低、自制力很差、德育水平普遍较低,改善职业中学学生的德育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改善中职德育教育现状的建议

针对职业中学德育现状中的各种问题,现有如下建议:

(一)变革学校制度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所定的方向以及所制定的制度,如果职业学校不能找准自己学校区别于普高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有技能的学生,那职业中学的教学工作是无法搞活的。当然,不得不承认城镇职业中学由于资金不足,无法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设备,不得不把自己学校的目标方向定位升学率。这就需要国家在城镇职业教育中学给予一定的资助,使得职业中学能摆对自己的方向、目标,从而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制度。

(二)提高教师素质

如果学校的教育制度得以改善,教师要积极要求自己,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明确德育课的任务,向学校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真正使德育课堂有效开展起来。德育老师要把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作为自己艰巨而光荣的长期任务,把德育情感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每一堂课中。

(三)努力开展心理教育的各项活动

针对职业中学学生心理上的顽疾而造成德育水平的降低,加大力度在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心理方面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又迫切。学校应成立一个心理辅导站,针对行为习惯恶劣、德育水平低下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分阶段的、有步骤地心理辅导,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多举行德育教育活动,可在学雷锋节日中,组织学生帮助孤寡老人干家务的活动,或在劳动节中组织学生打扫当地的古建筑,还可以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开展系列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体会到美德带给自己的快乐,让其在心理上有成功、愉悦的体验后,更容易对其不良行为进行修正,效果要比说教更好。此外,学校还应开家长会,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从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结语

就业前景如此大好的中职生,如果能在中职学校学的好技能,定可以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谋得一份好工作,并有一个好的未来。但当下通过实际了解发现城镇的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却实在令人堪忧,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使其不能很好地成长与学习,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调整方向,学校、老师和家长齐努力,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让中职生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真正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刘国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郑和钓,等.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德育教育建议范文第3篇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学校要以制度、纪律引导和约束教师向更高的师德修养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师资管理体系。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师的岗位职责均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在全院每年评选师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活动,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评聘、职称评审和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化、数量化,通过学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培养、出国、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其“内部津贴”、晋升、晋级都要受到影响。所有这些无疑会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我校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传统的教授听课制度、老教授的传帮带机制,坚持多年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以及近年开展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对师德水平的整体推进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需要创新精神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反映了教师敢不敢、能不能创新的问题,是胆识、意志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贯通能力;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教师要把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树立师德建设的典型学院拟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有机地启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和组织师德演讲或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从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另外,我校始终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中心工作,还从促进教师合作精神、学生评教活动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政治及业务素质。

医德教育是师德教育的显著特征德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还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但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而目还要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不但要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要响应政府和社会的号召,创建文明单位建设。高等医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育人的过程,或者说是为育人创造优良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因此,只有首先把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才能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师德建设与医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服务人民、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句话,就是要为人民服务。高等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医德新风尚,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医德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如果学生没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就不可能做到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将之纳入师德建设的范畴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地进行医德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教学的体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学会树立医德意识,必须自觉重视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譬如在介绍孙思邈的养性及其他医家的生平时,我们常常会把如何对待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医患关系,如何注意奉献与回报、单位与家庭、工作与休息,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有机地穿插在教学中去,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从正面给学生以指引。

结合学生和本学科特点,通过专业课来渗透医德教育,可以克服传统德育教育单纯说教的缺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本教研室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的传统,特别是2008年以来本科室在集体备课、同行专家和学生反馈中,积极对“德育在生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作出探讨,以下是几点认识和体会。德育渗透始于第一课生理学的绪论部分的理论传授不多而德育内涵却很丰富,除了严格课堂管理以外,要着重于立志与医德教育。可介绍著名生理学家Harvey和林可胜的卓越贡献,让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激发其学习和工作动力,使其不畏艰苦,奋力拼搏,终有所成。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起到了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切实可行的。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为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参考资料,提前将病案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期刊、专著的目录及检索网站,训练他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例如肾脏一章可设置“血液透析”的案例,2011年教学中恰逢我校师生踊跃为本校2008级肾衰竭学生孙菲菲捐款,其母为她捐肾。现今学生因物质生活充实、独生子女偏多,很多学生不知怎样关心和帮助别人,对父母缺乏孝心。

德育教育建议范文第4篇

依法治校,建设法治和谐校园是这几年来高等院校的建设重点。其中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作为法治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高等院校除了承担对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外,还承担了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大学校园频发安全问题,甚至流血事件,使得高等院校法治教育工作责任更重。因此以高等院校建设法治校园,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两者关系密切。和谐社会是目的,法治建设是手段。大学生作为法治建设的生力军,更要知法、守法、学法、用法。他们将来会是新的立法者和执法者,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他们。因此为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3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法律基础课程形同虚设

在中学阶段,在高考科目外的科目都是副科,一切科目都为高考让路。因此,学生并不能系统学习过法律知识,自身仅有法律常识也是七拼八凑从网络从报纸上而来。在大学阶段,公共必修课中设置了法律基础相关课程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一般有两种设置课程方式,一种是设置法律基础课程,单独讲授法律基础知识;另一种是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先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内容,后讲授法律基础相关知识,如果时间不够,法律基础的知识只是一带而过。此外,授课老师也多为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对于涉及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自然无法深入解答;而授课方式也多为照本宣科,本身枯燥的法律加上门外汉的学生,法律更显得生涩难懂。因此,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法制教育手段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自然薄弱。

3.2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认识偏差

在大学中,学生对于各类优秀学生的荣誉比中学阶段更加功利,期望这些都能成为自己将来就业的筹码。而高校在认定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除了成绩这一大比重之外,就是德育教育。这方面各高校可能从各种不同形式的德育成绩或学生综合测评中以分数的方式来反映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在这种德育教育中,很少融入法制教育,可能仅仅是一次讲座,或者一次主题班会,至于学生法制教育如何,老师却很少关注。因此,大学生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和活动,也很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3.3高校不够重视法制教育

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涉及相关的法律教育,却常常被忽略。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跨度基本为十八至二十四岁,从年龄上看,他们的个体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从心理上看,他们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青春期的特征明显,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伴随这些心理困惑而来法律后果也不容忽视。当前大学生普遍抗压性差,很多人在挫折下容易灰心丧气而一蹶不振或是情绪激动而行为过激,不能意识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可能会带来危险的法律后果。高校只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法制教育也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4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

4.1重视法律基础课程,开展并深入就业法律指导

法律基础知识不只是法律专业学生学习的专利,而应当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一项基本技能。所以法制教育应该从重视法律基础课程开始。法律基础课程要改变以讲授法条为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从传统的法条讲授型,向案例教学型转变,用生动而贴近生活的案例辅助教学。特别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见和最关心的法律问题,应多举例说明,甚至还可以模拟案件的发生和处理,加深学生印象。此外,还应该开展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指导。应当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法律指导,特别是教育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如何识别虚假招聘、传销,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不要为找工作交纳押金和身份证,创业的同学要如何注册公司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和毕业生切身相关的问题。在大学一年级上的法律基础课程,一方面无法覆盖全面的就业法律指导,另一方面,时过境迁,毕业生早就遗忘相关知识。所以建议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一定要开展并深入就业法律指导,既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可以减少他们在就业之路上的弯路。

4.2加强校园法律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每个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节,但是却不是每个校园文化节都包含校园法律文化。校园法律文化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法律文化氛围能够达到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法律专家讲座、法治电影展播、法律读书活动、庭审观摩、法律知识竞答和法律文化展览等活动来加强校园法律文化建设。此外,高校还可以设立法律诊所或是法律咨询室,主要是在法律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具有法律专长的同学帮助同学们解答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法律咨询一方面可以帮助法律专长同学实践学到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服务有需要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校园违法犯罪的发生。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无法律专业的高校,指导老师可以从教授法律基础的专业法律教师中选任,学生可以从法律相关的学生社团和有志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中选择。通过法律文化氛围的影响和法律知识的实践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4.3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

德育教育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明校园 礼仪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he Use of College Students' Etiquette Education to Constructing Civilized Campus

SUN Qi

(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Etiquette, is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Etiquett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necessary for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the strong demand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ized campus.

Key words civilized campus; etiquette education

“礼仪”,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一定社会观念道德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表等。大学教育,德育为先,而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知礼是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民族的精英,是为社会贡献的主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能够彰显校园文明建设的成果,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推动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 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以及现阶段校园文明管理

文明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区别于原始的落后的蒙昧的社会状态。大学校园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同时大学校园的文明反过来也折射了社会的文明。校园文明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礼重礼的良好风气!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需要人的行为文明。大学生是承接未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行为文明对社会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懂礼仪,人际交往冷漠生硬的校园能够和谐健康。同时,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明也一种有声或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讲,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为深刻的影响学生以至终身。因此,营造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是优化新世纪人才环境的重中之重。

现阶段大学校园的文明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管理为主,校园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学生对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行为方式的接受过程是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学校的德育要求、内容、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不可选择的,不管学生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因而容易被学生看成是一种非意愿的外界制约力,从而出现一种压抑感。大学生行为守则相对来说就有些生硬。

2 大学生行为礼仪教育与文明校园建设的关系

2.1 大学生礼仪教育对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在社会交往中,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行为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同时,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可以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正确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大学生,才能为创建文明校园做出应有贡献。

2.2 校园文明管理的新理念

前文已经剖析过当前校园管理对文明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行为学角度来看,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具有一定的规律。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动机指引的方向是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全部方法的总和叫做行为手段,由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的最后状态叫行为结果。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才能养成礼貌的文明的行为应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想建设文明校园,在校园管理理念上,对大学生礼仪教育应该从明理立标出发。

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礼仪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这点则可以更多的发挥学校的德育教育功能,在德育教育中更多的使学生能从思想上体会和懂得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所谓立标,就是建立养成礼仪规范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立适当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习惯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

3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为出发点,把主题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及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把握特色,突出重点,使学生养成文明遵章、礼让守法、明礼诚信的良好习惯,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作贡献。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推荐可以通过以下各种形式:

3.1 加强文明礼仪知识教育

笔者建议可以编印图文并茂的《大学生文明礼仪与行为规范知识宣传手册》并举办礼仪知识讲座,注重加强基本礼仪知识(包括仪态、服饰、社交、公共场所、求职、涉外等方面)教育,这些礼仪知识应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也是大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并使大学生把所学的礼仪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3.2 注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礼仪修养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终还要取决于高度的自觉性,要内省而外化。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通过组建“礼仪知识宣讲团”等形式开展对大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竞技精神、生活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文明行为自我养成教育,强化学生公共场所文明礼仪行为的意识,是全校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高文明程度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3.3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领、熏陶和激励的作用。要加强文明校园的建设,就要提升校园文化,以行为礼仪教育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创建“文明,和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和道德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贵根,巢蓉.新形势下如何健全大学生日常行为自律系统[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