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后服务绩效考核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风的概念
教风是教学实施者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所沉淀的文化素养、成熟的人格修养,稳定的思想作风、工作风格和职业操守,是老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体现。教风主要是通过日常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是各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决定一个学校今后生存的核心。因此,加强教风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特色鲜明的优良教风在各个高校逐步形成,但与此同时高校也不断地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冲击,对良好教风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出现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安邮电大学教风现状的调查,暴露出目前高校教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剖析影响教风的诸多因素,目的是为今后在推进教风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实际依据和参考。
二、当前高校教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11月至12月,项目组先后在西安邮电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中进行了教风问卷调查,在发放的500份教风问卷调查中,465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3%,说明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次调查的结果总体是,“优秀”占12.62%,“良好”占43.38%,“一般”占38.11%,“差”占3.26%,“较差”占2.63%。这表明:教风的整体基本上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老师基本上都能够胜任自己的教学上作,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大纲和课程要求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率先垂范,工作一丝不苟、踏实认真;但仍有部分老师缺乏职业道德修养,没有做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本次调查虽属个案,但目前高校教风普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却暴露其中。
1、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缺失
近年来,大学老师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老师课堂教学用语、仪容仪表、教态进一步规范化,提高了服务学校和学生的意识,老师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不过,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失老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伦理要求的丑恶现象,甚至是违法乱纪。
扩招和申请更名大学时进入高校的部分老师和大多数青年老师几乎没有系统地接触和了解过大学教学体系和实践活动环节;有的在课堂教学中言谈举止略显粗俗,甚至不尊重学生,文明程度欠缺;仪容、仪表不够整洁;不按时上下课,随意调课、停课甚至旷课。调查显示,约有41%的老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不关心学生,下课后杳无音信;有3.46%的老师在按时上下课方面存有问题,有损老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
2、有些教师自身素养不高,自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
通过调查,3.68%的老师教学纪律特别差,18.12%的老师在纪律性意识方面存在问题。有些老师在思想上根本就没有校纪、校规,缺乏纪律性和组织性,没有团队意识;有的老师上课经常不能按时到位;有的老师行为更为恶劣,为一些关系户学生打人情分,甚至泄漏考题;有的老师监考迟到甚至忘记考试时间,在监考过程中不负责任,对一些学生的作弊行为熟视无睹,使考试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造成很坏的影响。
3、部分教师教学显现石化现象,知识链出现断层,教学有失规范
有些老师对于学校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不是为了教学和学生,而纯粹是为了应付差事;授课敷衍了事,毫无精力和感情的投入,课堂气氛乏味无聊,把教书看作是自己人生中最痛苦的磨难,教学逐渐出现石化现象。还有一些中老年老师语言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式趋于老化,对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甚少,有的甚至连微课、慕课都不大了解,他们教学思路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死板,枯燥无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学教学的需要。
有些老师不愿钻研最新的教学法和专业知识,也不愿涉猎前沿科学技术,思维狭隘,讲课照本宣科,语言贫乏,课堂枯燥无聊,毫无新意,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些老师上课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调查发现,有32.31%的老师上课时,课堂纪律存在问题,其中有6.56%的老师基本上不管课堂纪律,只管讲课;有16%左右的老师辅导答疑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认真、不负责,没有做充分的准备,也没有实质的辅导内容;有23.03%的老师对学生作业敷衍了事,批改不认真;有2.38%的老师不布置;有1.98%的老师不批改作业。
三、高校教风的成因分析
目前高校教风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长此以往,会滞后学校未来长足的发展,这种状况值得深究。
1、外部原因
(1)自然地域环境限制了师资队伍的发展空间。由于学校所在自然地域环境的限制,不同地域间高校老师的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无形中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造成东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导致不少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流失。同一省内的高校,地理位置在省会城市和不在省会城市的同样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地域差异阻碍了老师自我提升的空间,造成大学师资队伍不稳定,使老师教学心态出现偏差,人才流失时有发生。
(2)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冲击教风,使其每况愈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领域交相并存。市场经济驱使资本运行过程中追求效益最大化。追求“短平快”的急功近利现象不断侵蚀着高校良好的传统教风,颠覆了高校老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让高校教学管理举步维艰。
校际间差异阻碍了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完善,例如,国家对985、211、省重点大学办学经费划拨相比其它学校要多得多,这样导致了老师地位和薪水分配制度的差异,使老师在心理上失衡,极大地影响了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削弱了教学活动和科研的开展。社会认可度、政策导向、绩效、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的差异等都对教风形成强大的冲击波。
(3)学校小环境制约了教风的良性发展。目前在各高校,学术氛围淡薄、行政管理厚重和发展意识乏力,是教风建设最大的障碍和影响因素。
首先是学校全面行政化,老师利益代言缺位。从“行政化”和“官本位”意识对高校教风的侵蚀来看,除极少数有特殊贡献的老师外,行政人员在拥有学校各类资源方面,与大部分全职教师相比,机会要多得多。许多学校重视行政而轻教学,“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一个学校整个行政楼竟然几乎都是科级以上干部,出现了“科级干部两校区、处级干部两操场”的空前盛况;在这个学校里,一个副教授甚至远不如一个行政管理的科级干部。行政管理干部对学校的各种资源的占有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从而极大地挫伤了一线广大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高校教风建设,也影响了老师对管理者的认可度和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是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岗位实行倾向性的“双轨制”,重创大学师资队伍。各高校行政管理和服务、教学实行的绩效考核“双轨制”,极大地挫伤了大学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情绪,“内忧外患”,焦虑不安,厌倦教学工作,使大学师资队伍元气大伤。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管理和服务岗位没有硬性的量化考核标准,只要按时到岗,每天在规定时间段内签到,年终几乎100%考核合格,全额绩效奖励根本不受任何影响;而教学岗位则有学年、聘期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项目、论文和著作)和老师职业道德素养评定等诸多刚性量化考核要求。老师一旦某一项未完成或不合格,则会有扣除年终绩效奖励、来年岗位不保等各种风险。考评机制实施不力,造成不平等性,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参与。
同时,许多高校为了加强教学和老师管理,针对老师的每个岗位级别都设置了科研岗位最低额,实行很多计算学术工作量的绩效考核办法,对项目、论文、著作分门别类量化打分。以项目为例,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按不同级别设定不同的分值;再比如,对各类不同的学术刊物等级化,把各类不同学术期刊上面发表的文章分门别类,并设定一定的分值。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弊远大于利。
再次是教学部(教研室)非学术化、边缘化。教学部(教研室)作为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研究单位,是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基层单位。由于高校“行政化”思想和做法的影响,严重干扰、阻碍了学术科研的开展,教学部(教研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基石作用,非学术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教学和科研乏力。如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容易、简单、备课量小的课程抢着代,相反,则找各种理由和借口,相互推诿;向学校请假不代课或者尽量少代课,在外兼职,这种状况对良好教风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