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经济问题

公共经济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经济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经济问题

公共经济问题范文第1篇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 but in the past 30 years rura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n rural development formed a serious obstacle, including about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problems,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area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upply of products, etc,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problem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 of rural public product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effective supply.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建议

Key words: village;public products;supply;difficulties;suggest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51-02

0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008年GDP总量排名第三,但是在中国内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剪刀差”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损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其中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更是存在着众多问题。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从传统的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指满足生活在农村社会成员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事务的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性质。农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工业反哺农村的好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农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比较起来,仍有很大差距。然而现行农村的公共产品不足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家在2007年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刺激内需不足,采取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但是政府以直接方式对购买指定下乡家电进行补贴,相当于一个“公司”而非具有服务性的机构;而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一条解决农村的供给产品供给不足的途径。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中已经指出了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不足,其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就分析我国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对公共产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是其供给却存在严重不足,但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呈现出局部特征,农村乡镇一级村部的办公大楼很气派,而距离此处不远的校舍等却非常简陋破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更多还是表现出整体的供给不足,一个方面是中央的财政负担过重,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公共产品下拨的资金被层层截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2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存在问题,导致了其配置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因素。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方案,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度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在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了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很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中也同样存在众多问题,在前文中指出政府财政支持负担较重,而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投资也存在不足,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筹措成为一大难题,而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大了资金使用的监督成本,必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层层截留进而被挪用、挥霍,使得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公共产品资本大量减少。②配置因素。配置因素其最终的归结点还是在于体制上的问题,但是它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单独列了出来。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匮乏,因此主要的供给来源还是来自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周期长的特点,而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晋升,会尽可能的搞一些形象工程,周期短而且具有代表性,这样就损害了农村的整体利益;同时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公共产品需求,而政府必然只能先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样也会造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的现状。③管理体制因素。整个农产品的供给机制很多都是计划经济时候的体制,用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由不同部分进行支配,必然会使得资金利用分散,并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同样使得挪用、滥用资金的情况出现;同时中央、省、市、县等等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的责任分配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规定,使得很多时候出现随意供给、或者供给错位等情况的出现。例如,在河南郑州某村一个例子,一个本应由国家出资进行建设的重点水利项目,但是事实上国家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市一级政府来承担,层层分散责任,必然使得效率低下。同样乡镇政府承担了过多来自上级政府的负担,自身也承受了过多的财政负担,而乡镇政府财政本来就吃紧,也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落不到实处。

2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对策研究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在对策中所遵循的原则,二是制度上的创新。

2.1 原则问题首先来考虑先原则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总体原则。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中,很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虽然现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消除,需要逐渐进行解决。②分制原则。这样也就引出了我们所需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即遵循历史机制、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急躁、急功近利,改进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我国正在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从1994年开始),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此,在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资金来源方面,可以不单单依靠政府的供给,而可以通过市场来多元化吸入资金,以此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有了资金之后,应该使得资金最大化的被利用,首先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法律方面的条文规定,必须有法制化规定。

2.2 解决路径与制度创新我们上个部分已经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路径上所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意见:①资金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存在短缺,所以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来对机制来市场化、多元化吸取公共产品的投入资金;同时虽然政府财政紧张,但是在城乡公共品资金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因此政府需要打破原来城乡二元的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财政投入要逐步加大,200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投入水平在国家财政总支出有了不少的提高,但是所占的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国家应该逐渐加大比例。②制度问题。前文中也指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下面就简单进行表述:1)建立合理的农村供给产品制度。前文中指出存在农村供给产品供给责任分配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分配责任的制度,这个制度涉及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四个等级政府,这个制度应该以中央和省为中心,而县级和乡镇两级主要负责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分配不清情况的出现,需要把农村公共物品进行自治分配,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级别、省市级别和县乡镇级别的,分别由各自部分进行主要负责,资金共筹。2)效率问题。有了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后,就需要重点关注效率问题,效率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执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首先来看制度上的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传导的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以往都是“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不利于信息的传导,使得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许多问题,而应该建立一个“自下而上”决策机制,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的农民,所以重点也应该关注一下关于农村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从完善村民的自治制度、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资金要用在能够最大发挥效用的项目上,这些项目应该是关系到农民最切身的利益,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品。在项目的审批程序,方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加大对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数额上的扶持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华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2]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10).

[3]曾小龙.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以服务制度创新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8, (8).

[4]李莉.以人为本: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5]施从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创新[J].财经论坛, 2008,(3).

[6]聂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及其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5,(5).

[7]姜丕军,王代敬.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5, (12) .

[8]郝遥.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产品分配制度创新[J].湖湘论坛, 2008,(2).

公共经济问题范文第2篇

1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经营现状

1.1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15年生时,上层林木已经郁闭,下层红松及萌生阔叶幼树被压。这种林分,一般可采取上层抚育法(群众称之揭盖采伐),首先对上层大阔叶树本着“留优去劣”的原则进行择伐,伐除胸径20cm以上阔叶树及全部病腐、枯死及非目的树种,保留胸径8~18cm,有培育前途的优良中小径木,伐前还要全面清场,清场时适当保留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在当前生产作业中对上述类型林分,以解放红松为由,采伐时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不分大小、好坏全部伐掉。而且伐前清场时,只保留红松幼树,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光。伐后对采伐剩余物枝丫梢头顺山摆放堆积,林地上形成了疏密不均、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林地。

1.2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年生以上,开始郁闭,一般进行第一次抚育采伐(即透光抚育采伐),首先伐除红松Ⅳ、Ⅴ级木,部分非优良目的阔叶幼树及全部劣质、病腐及非目的树种,保留Ⅰ、Ⅱ、Ⅲ级红松幼树及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伐后针阔比调整到6红4阔、5红5阔或7红3阔为宜,仍为同龄阔叶红松林。实际上,在抚育采伐作业中偏重红松,否认阔叶树,因此,在实际作业中,不分好坏把红松幼树全部保留,阔叶幼树全部伐掉,为了补充位置,在没有红松幼树的空地上,才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伐后基本上形成了红松纯林。

1.3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

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多为株混、带混和小块状混交林。由于各混交树种生长速度及树高生长速生期到来时间各异,种间竞争十分激烈,造林后10年左右时间,总有一个优势树种生长迅速而占据上层空间,其他树种被压;又由于主栽树种红松,幼年生长缓慢,往往处于被压状态。因此,在第一次抚育采伐时,为了保留红松,把阔叶树全部伐掉。可是,由于阔叶树萌生力很强,生长迅速,当林分生长到20年生时,后萌芽起来的10年生阔叶幼树高生长又很快超过红松幼树,而红松幼树二次被压,为了保存红松,生产中又将萌起来的阔叶幼树全部伐掉,解放红松。但是,当红松生长到15~20年生时,树高速生期已经到来,生长到30年左右时红松已占据上层空间,再萌生起来的10年左右阔叶幼树完全处于被压状态,加之萌生的阔叶幼树多为阳性树种,不耐阴,很快被红松压死,最后也变成了红松纯林。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通过各种方法,人工培育起来的阔叶红松林,经过几次抚育采伐后,最后都变成了红松纯林而告终,这就是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生产经营中的现实情况。

2存在问题

2.1重视红松,轻视阔叶树

有些生产单位只看重红松树种重要,轻视阔叶树。认为红松是主栽树种,目的树种,种、材优良,经济价值高;阔叶树是伴生树种,可有可无,而且阔叶树萌生力强,砍不败,伐不光,因此,在生产中不按规程规定作业:见红松就留,见阔叶树就砍。这样经过几次反复作业后,把许多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逐渐伐光。

在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作业中,由于原保留的大阔叶树处于上层,影响红松生长,因此,必须揭盖采伐,在采伐中又不能按照规程操作,本应择伐而改为皆伐,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全部伐光,同时在伐前清场作业中,又不分大小、好坏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只保留红松幼树。

在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中,当进行透光抚育时,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能一视同仁,凡是有影响红松生长的阔叶树或阔叶树与红松处于同等生长位置的,只保留红松,把所有萌生阔叶幼树全部伐光,只有在没有红松幼树生长的空地上,为了补充位置,才保留少数阔叶树。

在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中进行幼树抚育或透光抚育采伐过程中,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同等对待:偏重保护红松,尽量采伐阔叶树。

综上所述,由于偏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经过几次采伐作业后,把原有的阔叶红松林都变成了红松纯林。

2.2不按规程办事,有单纯取材观点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定择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人工诱导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揭盖采伐时,必须进行择伐作业,本着留优去劣原则,伐除部分大阔叶树,保留部分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但是,有些生产单位,不按规程操作,只图方便、简单,为了多取材,揭盖时,对上层木不分好坏、大小一律伐除,同时在揭盖采伐前林下清场时,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伐后只留下大小不等,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树。这样既破坏了原有林分结构,也破坏了森林环境。

2.3林业经营单一,缺乏综合经营、生态经营观点

森林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把现有森林“越经营越多,越经营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复合经营、立体经营。但是,在当前生产中,只顾木材生产,单纯培育林木,忽视综合经营,不能充分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木材资源是森林资源中的一小部分,仅占森林资源总价值中15%左右,而大部分是林副产品资源、生态资源,占85%以上。如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林下种植种植人参、细辛、五味子、食用菌类、山野菜等;养殖林蛙、食草动物,采集山货野果等生产,其收益极高。当前林业经营中恰恰忽视了这方面,浪费极大。更为重要的是,辽东山区的森林是辽宁省城乡的绿色屏障,水源基地。

它担负着沈阳、本溪、抚顺、鞍山、辽阳、盘锦等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这里有大小水库30多座,辽宁省的四大水库都在这里,同时也是辽、浑、太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经营管理好这里的森林极为重要。

3对策

3.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办事

加强各级领导及全体林业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辽东林区是保证辽宁省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绿色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在维护生态平衡、防灾、增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培育人工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和良好森林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大力提倡择伐作业,严禁对天然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幼林抚育时适当保留一些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是恢复人工阔叶红松林的有效措施。《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是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3.2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建设

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林管机制,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和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要求设计和审批,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加强林业护林人员、林业公安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

3.3克服单纯取材,只注重红松,轻视阔叶树思想

森林经营单位培育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单纯取材是粗放的、掠夺式的经营,这样会破坏森林,耗竭森林,必须彻底克服。要想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必须应用种间生态位原理,以多树种并存,针阔并重来调整林分结构,建立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充分发挥。用任何一种单一树种培育起来的森林都是暂时的、脆弱的,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因此,必须克服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的观点。

3.4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3.4.1建立木材综合利用企业森林采伐后,对原木要进行深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板方材。

将加工剩余物如板皮子、锯末子等再加工成木炭。同时锯末子还是发展食用菌、木耳、蘑菇的必需原料;森林采伐剩余物如枝丫梢头,应全部下山,作为发展食用菌、木炭、烧柴的好原料,建立木材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林业企业。

3.4.2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人工培育起来的阔叶红松林,不但林分产量高,森林生态环境还很优良,是发展多种经营的良好基地。林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鼓励复合经营模式,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经济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景观工程;问题;改进措施

1. 景观施工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施工脱节。

景观设计质量控制和施工现场设计指导与服务是景观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设计方实践经验不足,在设计与实际施工技术的结合上做得不够,或未能很好地熟悉现场情况,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与设计方沟通不够,施工方对图纸理解不足,设计方缺少现场指导与服务,无法实现优秀设计的设计意图。这势必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脱节,影响到景观效果的实现。

(2)景观施工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大。

建筑工程由于规范限制和监督严格,基本是严格按图施工,但景观工程规范限制较少,结构危险性较低,景观效果与意境的表达,更多与审美主观相关联,而且二维的施工图纸已经很难全面反映设计景观的实景效果。由于景观评价的主观性使得施工单位往往不太重视项目品质的提升,加之我们国家施工单位的整体水平本身不高,造成景观施工的随意性较大,质量控制不到位。

(3)施工过程中衔接协调不到位。

景观施工通常是在建筑、市政道路、管线等收尾时进行,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以便与其他施工项目有效衔接,在这方面,景观施工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此外,景观项目本身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工种多,内部协调与质量、工期、效益控制也很繁杂,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各类因素未能在现场妥善协调,而是施工单位机械的按图施工,最终的景观效果常会偏离设计师和甲方的预期,而不尽如人意。

2. 改进措施

为保证景观工程的效果符合预期,实现塑造优美的景观环境,针对景观施工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施工水准,提升景观环境品质,实现景观空间的设计意图,为城乡景观特色的构建做出贡献。

(1)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经验以及服务的设计单位是保障实现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前提。景观工程往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专业多、工种杂,如绿化种植、土建建筑、小品设施、水景雕塑、景观照明、给水排水、指示系统、户外家具、灯光音响等。因此设计单位应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能力、丰富的景观设计经验和现场处理能力,以保证具有良好的对景观整体效果的把控能力和对局部及细部设计的控制能力,并能做到对相关专业的整合与控制。

(2)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与丰富经验的优秀的施工单位是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重要保证。合格的景观施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读图和理解能力,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严格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景观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素养。 因此,选择合格的、优秀的景观施工单位,依靠其类似的经验、施工的技术力量、设计力量、管理理念及措施是施工品质的可靠保证。

(3)加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与现场服务。

①加强沟通合作,设置施工指导。加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形成稳定的协商机制,有助于保证设计意图的施工实现。在大型项目中,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施工指导,作为设计与施工的纽带,以有效防止设计与施工脱节。借鉴其他行业及国外工程建设经验,设置施工指导能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问题。通常施工指导由设计与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在充分理解、消化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参与景观工程建设整个过程,对设计变更、现场调整和施工效果进行控制,保障景观施工实现最佳的设计效果。

②施工指导现场任务。

A:与施工单位沟通,准确传达设计意图。通常,设计单位与甲方的沟通、联系、汇报比较多,甲方对设计意图、设计效果了解较为全面。而设计单位仅仅通过设计交底与施工单位接触,把设计意图告知,这必然造成施工单位无法全面获得完整的设计信息,从而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而施工指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施工前,把设计思想、设计目标、实际景观效果等信息,准确全面的传达给施工单位,成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桥梁。

B: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指导应根据项目的基地情况、实际要求、项目特点,以及工作经验等,来调整和完善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以更客观的立场,保证其切合实际、符合要求、迎合效果,并具有可操作性。

C:各项工种建设效果的控制。在现场对景观工程各项工种的效果控制,远比在图纸上来得直观与可靠,特别是地形的塑造、山石的堆叠、绿化的种植等,更是需要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微调,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如地形在竖向设计图纸的控制下,施工指导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从多角度进行现场把控与微调,使其达到设计预期,构建具有丰富意境与层次的景观空间。绿化种植的控制则更为复杂与重要。在景观空间里绿化的比例通常最大,品种最多,加上植物是有生命的,每一株植物都不会一模一样,并随时间流逝不断生长变化。同时绿化种植还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参与到几乎所有的空间环境塑造中。因此,施工指导必须参与到植物的选定与质量的把控中,特别是对重要植物的选用,如树形、规格、分枝点、健康状况等,以保证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

D:对整体及细节的效果控制。整体构成印象,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成功的景观工程来说,既需要整体效果的把握,也应该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在现场,能对现实维度空间的感知和认识,较之计算机模拟出的三维效果要真实与敏感,从而实现现场调整带来的效果提升。对细节的把控还涉及到对材料样品品种、质感、颜色、大小等的确认,以及施工样板的审核,从而保证景观工程的品质。

(4)提升施工单位素质与管理控制水平。

好的景观的实现,设计好是前提,沟通好是途径,施工好是根本。而好的施工则需要好的施工单位,好的施工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景观工程建设有品质的保证,也是施工单位效益有保障的途径。

①景观施工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二是根据条件变化适时合理调整进度。在项目施工之前,须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包括工程总进度、月进度、周进度,以及每道工序的进度等,而且,编制工程进度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并留有一定余地,以保证遇到突况不至于被动。此外,还一旦遇到情况变化,须立即有能力适时调整进度,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按时完成。

②景观施工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控制是施工单位的管理核心,也是保证景观效果的根本。质量控制要做到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例如企业通过ISO 质量体系的认证,可以较好的保障质量管理的实施。此外,做到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景观项目的理想实现。提高施工质量,需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自检和抽检制度,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此外,还应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应用到工程中来,以提升景观工程的品质。

③景观施工成本控制。

在景观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工期要求,又要讲究成本控制。景观工程施工管理中要有成本意识,加强预算管理,进行施工项目成本预测,制定施工成本计划,做好经济技术分析,严格施工成本控制,对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机械等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节约环保、节能减排、回收利用等是控制成本重要的手段,也是社会提倡和鼓励的。

④景观施工安全控制。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包括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检查两个方面,并实行安全责任制,落实到责任人。在建立了安全管理体系之后,要适时进行安全检查、抽查,检查时必须仔细、认真、严格,及时发现隐患,随时补救。此外,还要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补救,同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公共经济问题范文第4篇

作为全县首家省级“诚信标兵单位”,***供电公司始终坚持“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尽心服务,尽力先行”的服务理念,自觉从客户满意的地方做起,从客户不满意的地方改起,通过优化服务环境、简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手段,努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工程,使得***城乡用电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电价普遍下降,农村供用电环境得到优化。同时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实施了城西输变电工程、丹博输变电工程等一批建设项目,消除网架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供电可靠性。该公司还建立了95598电力抢修呼叫中心,购置了电力抢修车和辅助抢修设备,施行全县联网收费,建立邮政、农行代收费系统,为用电客户提供最好的保障和最大的方便。公司自实行规范化服务以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廉洁自律的作风赢得了客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客户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一流县供电企业”称号,所属乡镇供电所均被省电力公司授予“农村规范化管理供电所”称号,20*年获国家电网公司首届“文明单位”称号、“安徽消费维权20年”荣誉奖、“马鞍山市第十二届文明单位”称号等。

***供电公司始终将优质服务作为一项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工作,全县18个乡镇供电所和客户服务中心按照省电力公司基础化管理要求,本着“尽心服务、尽力先行”的服务理念,在窗口建设、优质服务、基础管理等方面主要做了大量工作。

一、简化办电程序、优化服务质量,争创一流业绩。

随着***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地方经济发展提速,用电需求不断增长。按照原来的业扩流程办理一件高压用电业务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为了大力拓展***电力市场,提高办电效率,***供电公司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重新修订了高、低压业扩报装流程,简化办电程序。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了用电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供电所所有业扩报装都实行“一条龙”服务,用电申请、现场勘测、装表接电都在规定时限内办成,用户进一个门,办好一件事。

20*年上半年全县经济进一步增长,县经济园区、薛丹博地区各企业蓬勃发展,并不断的有外来企业入驻发展。***供电公司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共办结各类新装增容业务346起,新装增容容量64635kVA,服务对象包括县经济园区内的天兴钢制品公司、马鞍山市鼎泰科技有限公司,姑山矿业公司、新桥经济园区内的红太阳科技园,薛丹博地区的马鞍山市志辉工矿配套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县重点企业。对这些企业增容业务的及时办理,不仅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公司20*年供电量保持高速增长:购网电量7*00万kWh,比上年增长17%。

二、电网改造树后盾、电力紧张无限电,提供一流保障。

20*年,***供电公司全面开展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完成35kV项目2项,10kV及以下配电项目34项,完成建设投资1831万元。城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城西地区电源点及电网老化等问题,成功实现了新桥负荷与城区负荷的分离,解决了县工业园区工业负荷不足,老东营、南营生活小区供电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供电公司对部分变电所进行增容及设备更换,完成了220kV长龙山变2#主变扩容工作、110kV石桥变2#主变更换工作等。20*年,***全网新增220kV主变容量30MVA;新建110kV变电站1座,新增110kV主变容量40MVA,110kV输电线路27.3公里;新增35kV主变容量24MVA,35kV输电线路11.6公里;新建改造10kV配电线路58.3公里。

夏季到来的台风给***电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挑战,从公司到供电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冲锋在前,连续作战打硬仗。7月20日,“海棠”台风对***石桥区域的供电线路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五条线路同时跳闸,情况紧急,石桥供电所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分组、分工,由技术骨干带队,冒着风雨,对各条线路进行地毯式巡查,发现的问题现场处理,及时恢复供电,并对雷雨折断的树木进行清障,保证了居民的安全用电。8月6日,受第九号“麦莎”台风的影响以及伴随的强降雨,薛津供电所辖区内的高低压线路设备再次受到重创,断线、倒树、倒杆、令克缺相、烧坏引起大面积的停电,该所全体职工团结一致,沉着应战,调度命令一下,巡视人员立即穿上雨衣在风雨中带电巡线,雨水、汗水交织在他们的脸上、身上,但这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迅速查出了故障点,及时进行抢修并恢复了供电,在风雨中展示了***供电人的风采。

20*年***县用电形势和全国一样,非常严峻,最高负荷为8月16日达13.47万千瓦,用电负荷的增长一方面是***县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用电增加;另一方面是气温增高,居民用电骤增。面对这种紧张局面,***供电公司未雨绸缪,采取了多项避峰措施,制定了***县拉闸限电序位表和20*年夏季企业轮休避峰序列表,会同县经贸委对用电大户开展迎峰度夏督查。及时调整和充实抢修队伍,分批购进了25辆电力抢修车和部分抢修设备,增加人员24小时值班,各供电所抢修人员和车辆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抢修,千方百计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正常供应,保证农业生产及防汛抗旱用电,确保医院、银行、国防设施等部门和单位用电。由于准备充足、措施得当,今年城区几乎没有实施拉闸限电,农村地区停电也明显好于往年,因检修和抢修而停电的次数也大大减少,有力地保证了***县城乡经济的稳步发展。

公共经济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 路径 探讨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民生的现实要求。要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和人民群众的现状需求出发,推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符合标准化、均等化、信息化、社会化要求的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借鉴东莞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示范区的经验,结合当前东莞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笔者就如何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一些路径探讨。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层次服务架构

东莞市为市辖镇(街道)的行政组织架构,基层就是指镇、村(社区)两级。首先要摸清现住居民的状况和需求,然后,以居民为对象设置多层次多成分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架构,达到全方位的辐射,有针对性的服务,使辖区内的全体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文化惠民服务,并逐步推进均等化。我认为目前东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架构可探讨“一主导二主体三实体”的路径来设置。

“一主导”就是政府主导。由镇政府衔接市政府要求,制定辖区内的文化发展规划,预算文化服务经费,管理文化服务工作,举办重大公共文化活动。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宣传教文体局为这些工作的牵头单位、财政、民政、建设、市政、房管等部门为参与单位。

“二主体”就是文广中心和文联。文广中心是政府的下属文化事业单位,拥有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硬件场所,是组织开展公共文化工作和活动的政府主体单位,其工作职责是围绕政府的公共文化规划制定服务计划,并具体执行政府的文化惠民活动,引领、指导村(社区)、企业、小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文联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基层党委的领导下,一般都有专门的机构,部分镇还有相应的阵地,能够广泛联系文艺工作者,具有人才优势,便于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因此,文联作为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文艺团体,与文广中心一样,也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主体。

“三实体”就是村(社区)、企业、小区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村(社区)一般都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但是,由于管理比较薄弱,加上有的场所地点设置问题,未能发挥较好效能。虽然设了文化管理员,但多数不是专职的。要将文化管理员纳入镇、村(社区)专职干部管理,强化其职能。由文化管理员负责拟定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计划,管理文化场馆设施,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市、镇文化部门可以探讨在有条件的社区进行设立文化馆分馆或者文化站试点,将文化网格布局到最基层,通过专门机构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能力。

企业员工占东莞居民数量的大部分,有实力的企业一般都有文化活动场所,但主要是企业行为,员工享受的是企业利是,并且与主流文化设施有相当差距,缺少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因此,要探讨政府与企业共建企业文化活动室,由政府制定标准,企业建设场地,文化部门引导、输送服务,如规划政府公共图书馆的送书车开进企业,政府的惠民演出、培训送进企业,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走进企业等等,使政府的文化惠民惠及到企业员工。

小区是一块盲区,每个小区都相对封闭,小区居民除了通过媒体获得信息,基本没有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公共文化方面,小区内设立的多是开发商招租的有偿文体项目。要探讨公共文化服务进小区,一是开发小区必须规划文化设施;二是政府制定文化设施标准;三是文化部门送文化进小区,诸如上述的流动图书车开进小区,惠民演出、讲座安排到小区,并组织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居民参与的群文活动。探讨在较大的小区设立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增强小区的文化普及能力。这样,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文化馆、图书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要勇于突破按照行政区域设置文化馆、图书馆的思维,使国家公共文化设施伸向居民更便利、更需要的空间,从而达到科学布局的效果。

二、培育公益主导的社会化服务资源

目前,东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还是政府和集体为主导,大量的社会资源有待整合参与,要积极拓宽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文化服务的路径。

(一)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公益文化

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场馆、文艺社团、文化服务机构等,增加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服务场所、设施的总量。引导和鼓励有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文化人才创办“民办非企业”文化服务机构,支持国内知名品牌和服务特色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落户东莞,通过放宽准入条件,简化登记手续,优化管理服务,增强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资助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采取冠名资助、合作举办、出资协办、参与承办、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

(二)扶持发展业余文艺团队

整合民间社会文艺资源,对有发展条件的村级社团由镇文广中心做好骨干培训,派出群文专干辅导节目创作、排练,并根据市、镇的扶持政策,帮助申报政府扶助资金,壮大社团实力。对自办文化,由文广中心根据企业、单位、学校实际情况,指导其自建职工文艺团队,配备文体设备,并探讨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资金补贴。三是推动工、青、妇组织和学校、企业等尽可能向社会开放自有文体设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

(三)大力开展志愿服务

东莞市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元文化人才和本土地方文艺人才资源丰富,如果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将使公共文化服务产生强大活力。文化部门要为各类社会文艺团体、文化专家名人、文化能人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引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团建设,支持专业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文志愿服务;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搭建平台,为文化志愿者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指引、信息,实现双向选择、自主参与。

三、打造群众主导的常态化活动品牌

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常设性文化活动为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普通老百姓能够广泛参与,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服务成为习惯、成为常态。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要促进如下几类成为常态性的文化活动:

(一)文化惠民进基层活动

东莞市近几年开展的百千万进基层活动,搅动了基层文化气氛,内容丰富,服务精彩,把先进文化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群众非常欢迎,而且已经成为东莞市民日常生活中一道习惯享用的精神食粮。这种服务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带来了新的时尚、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群众的精神世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活动,要常年坚持,形成常态。

(二)重大节庆文化活动

节庆是老百姓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节点,如在端午节划龙船、中秋节闹花灯、春节唱大戏,公历节庆有五一劳动者之歌、七一党旗飘飘、八一英雄赞歌、十一国庆大联欢等等,都是群众和职工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许多镇街都有“我们的节日”系列文艺活动,并且已经形成了品牌。按照当地的民风习俗和职工假期安排好文化生活,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重头戏。

(三)日常文化活动

就是根据不同针对性,按照年、季、月、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如厚街镇坚持每天有广场舞培训,每周有周六故事,每月有大众展台,每季有粤韵金声,每年有业余歌唱大赛。还有不同内容和针对性的,如市文化馆的“都市彩虹”、莞城的“文化周末”、塘厦的“同饮一江水”等等。这些活动坚持下来,群众参与就成了习惯,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特色文化活动

特色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亮点,有些镇专门设有“百花工程”“精品工程”等,吸引特种人才,扶持特色文化。倡导镇、村(社区)或单位、团队,根据传承的特色文化项目或者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建立特色文化基地或团队,通过培育、扶持、传承、发展,使每个项目有队伍、有基地、有活动、有效果。

四、形成政策主导的保障性制度体系

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机构的管理运行,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建立工作协调、经费保障、政策支持、绩效评估系列制度,形成科学规范、运行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一)创新工作协调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包含社会机构,要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可建立由分管领导负责,宣传教育文体局牵头,财政、民政、建设、市政、房管、文联、工会、团委、妇联、文广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协调小组,日常工作由文广中心负责,对镇、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重大品牌活动、社会资源配置等进行统筹实施,形成部门互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政府,应建立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文化部门要做到五年有规划,每年有计划,每项有预算。镇财政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建立年度预算、使用、评估制度。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设立配套资金,作为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补助、社会办文化扶持、群文精品创作扶持、企业文化建设鼓励等经费。

(三)制定政策支持制度

在落实东莞市政府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1+4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向企业延伸、小区延伸的政策文件,试点文化馆、图书馆实行总分馆体制,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突破行政架构,向群众需要的地方延伸。制定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公益文化办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办法。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调研、群众参与服务质量评价、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文化服务以及绩效评估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