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第1篇

(一)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像潮水般汹涌而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流行的大型网络游戏中,由西方游戏公司出产和设计的产品占整个网网络游戏的70%。另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展,网路传播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姿态,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系统,而且研究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理论与方法。目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的外衣的掩护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极力谊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理念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或隐或现地削弱、贬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与“纠结”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任务更加艰巨,过程也更加错综复杂,它包括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血缘亲族聚居的乡村社会向城镇社区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等若干个方面,由此带来了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加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摩擦。特别是对个人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荡。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种种变化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从而导致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教育效果。

(三)世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支配了社会生活和它的发展方向,它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或者称为世俗文化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具有消费性的大众文化中断了50年之后,它的再次启动是在港台消费文化的“反哺”中实现的。邓丽君的流行歌曲、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的爱情小说和诗歌以及海外华文电视连续剧等,以另外一种方式占领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这一文化形态被称为“快餐文化”。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以往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取代。在这种充分满足人们欲望的平民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主流思想以及人们的行为都发生着剧烈的改变。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经济发展的“这一条腿”已经长粗长壮了,而文化发展的“这一条腿”却成了残废——经济的发展无法掩盖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颓废。这种负面影响辐射到大学校园,势必导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忽视人性的祟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产生拒斥心理。

(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课程和日常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开设理论课程以及形势政策课,而日常教育则主要是学工处和辅导员的日常教育工作。这些课程虽然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的立场、观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

二、针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弊端,总结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加强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

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加强了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加强教育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识

高校直接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他们肩负着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主要从事专业技术教育的高校教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等会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不能忽视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认同以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型;意识形态;思想阵地

An Exploration to Ideolog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which determines the political attainment and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complex domestic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a new era, how to fulfi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ecomes a major historical issue that is placed in front of college educators. Thus, this thesi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how to fulfi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a new era.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ideology; ideological field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以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力度,守好高校思想政治领域的一方净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长期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站在党和学校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党政班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在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下,我们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重大工作,提升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意识形态工作关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去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第二,意识形态工作关乎社会及国家稳定发展大局。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青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过硬的本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教育改革稳定大局的重要课题。

第三,意识形态工作关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高校而言,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师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着力培养和强化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如果一个人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偏差,没有同党和国家保持一致,这样的人最终在思想上就有可能会走上的邪路。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德优为先”的思想,着力夯实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导向,守好人才工作的思想阵地。

二、科学研判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高校历来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地,各种社会思潮都希望通过大学来传播、扩大其影响,对高校党建工作构成了较大的压力。当前,高等学校意识形态的主流和思想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当前意识形势领域也很不平静。

(一)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像潮水般汹涌而至。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展,网路传播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姿态,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影视、熟客等各种途径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系统,而且研究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理论与方法。目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的外衣的掩护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极力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理念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或隐或现地削弱、贬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当前,在互联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较多,极少数师生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偏离,道德情操下滑。

(二)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不断加快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

当前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变化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从而导致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理论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求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课程和日常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些课程虽然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的立场、观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政治理论课,不再是大学生们自愿认同的对象,而是成为强制被动接受的负担。上课内容过于固定、方法陈旧,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造成了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在一些高校,甚至出现极个别教师自己都不相信所将的内容,更何谈意识形态教育入脑入心。形势十分严峻。

(四)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的缺失制约了高校思想阵地作用的发挥

当前,一些高校工作者认为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离自己的工作生活还很远,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着“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遇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往往会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去合理地处置。如果听任这些言论大行其道,势必搞乱学校的思想阵地、贻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政权安全。

此外,还存在一些外籍人士将学校作为传教场所,向广大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大肆宣传西方宗教思想,妄图从思想上同化、控制学生,导致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近年来,国内高校校内非法传教事件屡禁不止,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放松、不动摇

高校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要始终保持警惕,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把学校这个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建设好、管理好。

(一)坚定方向,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转折之中,当代中国正处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变革之中。21世纪我们面临的将是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军事、民族精神等一系列竞争,是一场大的较量。高校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震荡冲击的前沿,成为各种非与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区域。要牢固树立全球意识、大局意识,在涉及学校办学方向、维护政治稳定、人才培养目标、长远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上,都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使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能力、调控能力更好地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适应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新形势。

(二)提高认识,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

意识形态工作可以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也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2013年8月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同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视为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强化生命线意识,切实抓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要充分认识“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明晰责任,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

高校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旗帜鲜明的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切实解决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要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参与到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中来,形成上下一条心,力往一处使的意识形态工作局面,做好做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妥善应对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做好学校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

(四)抓好载体,扩大意识形态工作的覆盖面

要大力培育先进校园文化,以优良学风为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大学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文化品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把教育活动渗透进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主动占领思想阵地,强化载体意识,既要正视挑战,又要充分重视和运用新的载体的作用,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第3篇

引发我更多思考的是王文余教授的专题,谈到新时期辅导员在意识形态的使命责任以及其能力的培养。其实几位老师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新时期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也谈到辅导员因此而面临的各种挑战。在4年的辅导员工作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并意识到学生工作在意识形态上是一场隐形的战争。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将加入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这是一场智力大战,是90后乃至目前的95后大学生与国际接轨后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和选择,已不再是简单教育和推心引导而能完胜的高级头脑风暴。

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和谐观念,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高校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的混居地,高校的学生又来自全国各地,牵涉到千家万户。因此,高校稳定又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冲击,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紧密渗透,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各种挑战,一旦控制和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削弱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将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精神支持和合法性基础。

大学时期也是青年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能否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我们的主流政治观念、价值观念能否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将影响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影响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起到长远的作用。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前沿的辅导员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优势明显,也因此作为最主要的力量。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性质

从高中跨入大学,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阴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了,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少了,经常见到的就是辅导员老师。其实辅导员老师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高中时的班主任,由于师资力量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我们的辅导员老师与其他任课老师相较起来,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还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人们都说,老师是一本厚厚的内涵丰富的书,学生可以从这本书上学到很多东西。

二、高校辅导员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自身优势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现行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密切,对学生影响很大。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和辅助学校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之外,还能够直接和学生接触、交流,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辅导员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容易发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更容易找到适合各类学生的工作方法,克服政治思想工作僵化和强硬的弊端,以达到潜移默化、循序善诱、“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确立阶段,大学时期是教育和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五观”黄金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内容涵盖了党的最新理论的学习,形势政策教育以及各类专门针对特殊事情及节点的专题教育,教育形式包括专题报告讲座,理论学习,党团课,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二)组织实施作用

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群体分类日益多元化,思想领域呈多样性的特点,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快,敏感度较高;另一方面,思想领域具有多样性,隐蔽性的特点,进行教育工作时更加需要认真组织和开展,由于此项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真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类并运用不同方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开展此项教育,成为辅导员在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中的重要职责。

当然,新形势下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意识形态上的战争无休止,我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品德课上老师就说过,帝国主义敌对势力妄图和平演变中国,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长大了,没有被演变,这些刽子手就在我们的孩子这一代人身上下手,简直是卑鄙至极,往往就是有些家庭不信邪,接受敌人的金钱,相信所谓的崇洋,自愿被利用、被欺骗、被逐步趋近死亡……

尽管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在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教育中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们仍面临着各种巨大的挑战,如高校扩招后辅导员严重短缺、全球化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的严重冲击、及网络资源失控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强烈冲击等等,尽管这些因素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只有重视辅导员工作,注重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和建设,同时辅导员自己要不断拓展工作思路,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才能够面对和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新问题,以辅导员老师为中坚力量,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第4篇

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受此影响大学生对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更加关心,改变了原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理念,出现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并重的现象。而此时他们还是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没有定型的群体,在这种冲击和变动中有人停滞不前,有人无所适从没有方向感,因此引起了政治信仰缺失。再加上80、90后大学生崇尚个性特立独行,求新求变中甚至还有点叛逆和愤世嫉俗。大学生从自身所享受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氛围中认识到自己正享受着国家发展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因为自己所接触到的社会问题而对现行的社会制度有些失望和灰心,造成政治信仰的弱化。还有个别同学因为教育和就业问题,而对国家的治理方案产生怀疑。甚至有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暴力影片,对政治有排斥心理。第二,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态度不积极。思政课仍然是学生政治方面知识的基础来源。大学生认为我们有必要上思政课,但是思政课程也需要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在多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思政课不能再一味的读读课本教条,这样很难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量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政治现象和信息呈现在民众面前,大学生早期接受的很多政治教育元素与现实之间因为一些负面因素而使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大学校园与社会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一样的距离,这使得身在校园的大学生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也会有一些偏差,这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政治信仰。现象、贫富差距问题、社会风气低俗等问题也会让激情满怀的大学生很难冷静、客观的对待社会问题,一些信仰问题也随之而来。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中西文化的冲突,容易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减弱

中国传统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取向,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其价值取向以强调自由和竞争、张扬个性,崇尚人权等为特点。这两种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但如果一方处于劣势或没有做好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应对,则容易导致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渐弱,给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

(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手段、新阵地。无限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打破了国家的界限,使互联网上各种文化思潮并存、激荡。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利用其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将网络作为向我国大学生渗透其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大肆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容易造成人们意识形态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因此,多元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化已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增加了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失控。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民族虚无主义,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冲突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对他国实施文化渗透,企图同化、消解他国的文化传统,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综合实力处于弱势的不发达国家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即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本民族的文化,甚至否定自己一切的态度或思想倾向。由于我国经历了备受欺凌的近代历史的发展阶段,建国后又有“”的挫折和失误,另外改革开放后人们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中,发现原有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人们为中国的落后而痛苦,也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空前规模的反思和批判,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民族虚无主义是基于一种错误的、偏激的、割裂历史的文化反思,是对本国、本民族缺点的放大和对本民族传统的完全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过度美化和采纳,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进而威胁到高校乃至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保障新路径

(一)以多元整合的态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当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导向与灵魂。同时,当今中国文化渐趋多元,就会有多种其他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虽然有些敌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挑战,但同时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益补充。因此,要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把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态度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大放异彩。在多元文化社会里,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我们需要具有宽容和对话的精神,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采取理论灌输、政治宣传、组织谈话、领导谈心等方式,注重形式,未能很好联系高校师生的现实生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价值取向的迷茫和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在教育内容上应做到信仰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在教育沟通上,不回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发展中的问题,采用正面教育与反面例证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机制。这样,大学生在对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存在差异的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分析与鉴别的基础上,能够自主选择个人所应确立的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就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宣传和讲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还是大学生“四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讲解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课程。当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理论教学专职队伍是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和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具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其次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关注社会实践,关心学生、认识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现实洞察力,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出发,把理论成果的精髓和实质传达到每一个理论关注者的眼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聘用要严格把素质和质量关、考核贯穿于上岗前和上岗后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并定期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业务知识跟得上时代脉搏。在现今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重要转型时期,要在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把握主旋律唱响主旋律,理论战线上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是精兵、是能手。

(三)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43-02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软实力,主要涵括整体形象力、情感沟通力、组织领导力、学习研究力、工作创新力、教育引导力、心理健康辅导力和困局解熵力等方面的能力[1]。它属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间接、隐性、内在及可持续的力量,突出表现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成功的意识形态具有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的功能,起着维护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的巨大作用。意识形态的失败,就往往意味着国家或社会的崩溃。正如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西方社会深谙此道,当不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对别国进行直接性地强制和控制时,他们就往往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美国政府商务部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合作议事书》中有这样的表述:“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3]这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运用网络信息渠道开展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意图。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我们不可避免地直面着经济全球化大潮裹挟起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经受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而新媒体凭借其虚拟性、迅捷性、互动性和整合性等特点,具备“无屏障特性”,能够较为成功地规避政府部门传统的监管手段,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破坏,加剧了意识形态维护工作的复杂难控性。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已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中国所必须积极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大学生是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争取的重点对象,因此高校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场所,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政治任务。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增加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一些人在网上发表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议论易于产生某些思想混乱,敌对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煽动,可能影响高校和社会的政治稳定。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4]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媒介,他们千方百计地通过新媒体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价值”。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西方这些意识形态渗透活动正如同病毒一样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头脑。涉世尚浅、政治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西方资产阶级奢侈浮华生活方式的崇尚,陷入高消费生活和享乐主义漩涡。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离,政治方向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陷入拜金主义不能自拔。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5]。

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6]。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青年大学生的守护神,担负着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职责。为了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高校辅导员既需要充分发挥“硬实力”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展开反击斗争,主导或配合相关部门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思想内容健康的校园内部网站,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栏等等。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和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方式,长期不懈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政治辨别能力,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划清界限。

二、重塑高校辅导员队伍话语“权威”的必然选择

任何社会、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需要有“权威”的存在。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所必需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7]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骨干队伍,承担着大量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指挥员。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必须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威”。这一话语“权威”,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它源于辅导员的职务地位,以及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知识信息优势。相对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的优势,又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优势,加上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积累,以及对传统媒体的熟练运用,他们在大学生面前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地位,从而拥有着强大话语“权威”。

然而,当前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极大撼动了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威”。新媒体天然具有浓厚的“平民化”与“草根性”属性。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正由隶属关系转变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以往通过不对称性信息而获取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取绝对的话语“权威”逐渐丧失。特别是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对各种社会现象非常敏感,他们可以完全绕过或者领先于辅导员,借助新媒体迅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大学生从习惯性“问老师”,转变成习惯性“搜百度、谷歌”;从对辅导员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内容的深信不疑,转变成“将信将疑”甚至出现理想信念危机;从对辅导员理论知识的敬畏与仰视,转变成无所顾忌乃至不屑一顾。大学生们更加突出地趋向于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并且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总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正在新媒体环境“质疑一切”的氛围中遭受极大削弱。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话语“权威”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或失效。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设法重塑自身的话语“权威”。重塑辅导员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在于,党和国家要高度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软实力,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水平、良好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工作创新能力,熟悉新媒体技术及新媒体平台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

三、促进大学生虚实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