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自我和谐 述情障碍 心理健康

分类号:G762

1 问题提出

党的十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听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得以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他们虽然生理上接近成熟,但生活阅历、独立生活能力、对自身认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加之无法治愈的生理创伤,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心理困扰。李强等认为,听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会产生曲解,进而导致认知偏差,易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研究显示,与健听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受认知、人格特征、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述情障碍(alexithymia)用于描述难以识别和描述自己的情感、缺乏外向性思维的患者。具体而言,述情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用言语描述感情的能力;缺乏幻想;缺乏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在区分躯体感受和情绪状态过程中存在困难;囿于外界事物无关紧要的部分。伴随有述情障碍发生的心身疾病,如果不加以注意,会增加诊疗的难度。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可能是心理障碍的人格基础。自我和谐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及自我和经验之间的协调。近年来,自我和谐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被许多研究证实,如温子栋等对天津市5所高校学生的研究表明,低自我和谐的学生比高自我和谐的学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偏差,自我与经验不一致以及个体为维护自我统一采取的防御反应,缺乏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此前的研究基本是在普通人群和心身疾病患者中实施的,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听障大学生的调查报告。

张燕平、吴师伟、范玉霞等分别以卫校学生、大学生、高中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述情障碍与自我和谐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可能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即个体的述情障碍可能会通过降低自我和谐水平进而损害身心健康,自我和谐在其中充当中介变量。本研究将以此为假设,以听障大学生为被试对自我和谐在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所起的作用予以考察,并与健听大学生加以对照,以甄别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河南省两所高校(中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整群抽取听障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87份,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9.84%。其中,男生88人,女生80人;一年级94人,二年级74人;年龄介于17-22岁,平均年龄(21.66±2.57)岁。同时在两校抽取听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共回收有效问卷251份。

2.2 研究工具

2.2.1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

包括难以识别情感、难以描述情感和外向性思维3个因子,分别包含7、5、8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很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其中,4、5、10、18、19等5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述情障碍程度越严重。各分量表的Cronbaeh α系数在0.581-0.739之间,分半信度在0.558~0.803之间。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85,听障大学生为0.792。

2.2.2 自我和谐量表(SCCS)

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因子,分别有16、12、7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对灵活性因子的12个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与SCL-90有显著相关。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41,听障大学生为0.865。

2.2.3 一般心理健康量表(GHQ-12)

共包括12个条目,积极和消极条目各半,采用4级评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分半信度系数为0.76,该量表与GHQ-28测量结果相关显著。本研究中健听大学生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9,听障大学生为0.805。

2.3 研究程序与数据分析

将三份量表装订为成套问卷。正式施测前抽取少量听障大学生进行了预测试,发现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部分词句,因此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问卷指导语、部分条目的文字表述和语法结构做了微调。施测时,由任课教师协助向学生解释填写方法和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健听大学生的施测过程与此相仿。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录入和分析数据,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听障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各量表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根据王登峰提出的标准(74分以下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分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对两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分组比较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三个量表的总得分均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且除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外,听障大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也更高;在自我和谐的分布上,处于高分组的听障大学生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即前者的述情障碍程度较后者严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3.2 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分别对听障大学生和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两类大学生各自的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三个变量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3.3 中介效应分析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在此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方法和程序拟合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以健听大学生为例,共分三步:第一步,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述情障碍为预测变量,所得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5(p

听障大学生的分析结果见表5、图2。在第三步中,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由0.196降为0.076,不再显著(p>0.05),而自我和谐的回归系数显著(p

4 讨论

4.1 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状况

t检验结果表明,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程度较健听大学生严重。受感觉通道所限,听障大学生在识别他人情感时较多依赖视觉线索,容易失之简单、片面;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又因词汇匮乏、刻板而难以描述清楚,造成他人理解困难。Kokkonen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述情障碍与儿童期的语言发展具有相关性。耳聋者以学语前聋居多,在该阶段还没有获得丰富的言语经验,与同龄人相比,后期的言语发展更显迟滞,相应地会造成描述和分析情感或情绪的能力低下。对于学语后性耳聋者,听觉缺陷同样会影响语言发展。而抽象思维发展迟缓,获取信息的渠道少,使得听障学生看待问题时易表面化、单一化,难免会执着于事物的细枝末节。因此,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国内有学者发现,听障学生的情绪智力和情绪感知能力较差,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而情绪行为问题是他们主要的行为问题。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其核心是理解、表达和调控情绪。据此推测,述情障碍可能导致其中的部分功能受损,影响情绪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对消极情绪的理性调控,从而为冲动行为和行为的发生埋下祸根。鉴于目前相关研究较少,这一假设还有待验证,但毋庸置疑,听障学生的情绪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从自我和谐量表得分的分布来看,听障大学生全部处于中高分组,无人进入低分组,与健听大学生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表明他们自我和谐水平亟待提高。与同龄学生一样,听障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和谐状态稳定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听觉障碍,更多的是听觉缺陷招致的各种麻烦和现实阻碍,如渴望与人交往,但沟通不畅、人际关系受限;渴望参与集体活动并展现自我价值,但自身的先天不足使他们极为自卑、缺乏自信;渴望赢得满意的工作机会,但在就业中遭到歧视、屡屡碰壁;等等。自我与经验之间的矛盾,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概念不够灵活都会影响听障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程度。

本研究对两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听觉障碍引发的在沟通、学业、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通常被视为造成二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关心特殊大学生的成长进步,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宣传和引导,减少社会公众对听障大学生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为他们自立自强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无疑是建设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的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4.2 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关分析揭示,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均呈显著正相关,即述情障碍越严重,自我和谐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若在识别、描述情感上发生困难,情绪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外部和描述取向为主,则会引发高述情障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达到自我和谐状态;自我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基础,其起伏变化情况又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各自独立的,在考虑了自我和谐的影响后,述情障碍能更好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表现为最终拟合的回归方程R2值的提高(R2=0.047、0.046)。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两类大学生述情障碍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影响机制不同,自我和谐在健听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听障大学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二是影响程度不同,述情障碍和自我和谐对健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大于听障大学生(R2=0.152、0.084)。这种差异性也提示我们在对待两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既要看到共同点,又要注意到听障大学生的特殊性。健听大学生感官机能正常,接收外界信息较为全面和准确,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期望更高,一旦出现述情障碍症状,造成的社交焦虑、内心冲突、恐慌和无助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损害,且程度较为严重,而自我和谐的缓冲作用有限。述情障碍在听障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长期无声的生活环境中经过自我调适可能已对此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够接受和正视自己的缺陷,加上交往范围相对狭窄,同龄人之间“同病相怜”,故述情障碍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不太明显,需要通过自我和谐才能发挥作用。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听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和谐状况的出现和持续则是其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

宫火良以情绪信息加工可能存在的缺陷为出发点,提出了情绪心理表征、情绪表达态度、情绪理解和评估能力、情绪表达训练等四个可供干预的领域,以及情绪智力和书面表露两个述情障碍治疗的新视角。但此类方法多从对临床人群的研究实践中得出,对听障大学生适用性如何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从本研究结果可以推断,要想更好地降低述情障碍对听障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除却以往治疗述情障碍的心理动力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艺术疗法,还需要认识到自我和谐的关键性,促使个体逐渐提高自我和谐水平,调动自我的力量筑起心理防线。如,针对听障大学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勇于面对现实,并逐步纠正错误信念和不合理期望,以培养平和心态、保持内心和谐、灵活适应环境。此外,在听障大学生中开展情绪管理策略的训练,提高他们捕捉和识别面部表情线索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也不失为可行之策。总之,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既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

5 结论

(1)听障大学生述情障碍的程度更重,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及健听大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2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一世纪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它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全新的概念: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积极特质的新型学科,必须完成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态度、科学的行动,解释与实践心理学。

过去,消极心理学常常强调人类病态的心理特点,很少有学者去关注人格成长、人类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局限在心理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很少从正向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例如善良、热情、包容等等。

而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后,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设计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交往技能、审美能力、创造性、对未来的设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感、利他性、同理心、关心、文明、现代化、忍耐力及职业道德。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些人类品质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及群体中的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中、现实社会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去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类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许多学校并没有及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极心理学的框架,在课堂中注重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十分敏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积极品质关注较少,认为那是人理应具备的品格,不用过多关注,也不用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得不到关注,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是否产生病态心理,及早筛查,尽早治疗。重诊治,轻预防;重反应性干预,轻前摄干预;重个体咨询,轻团体辅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

2.2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当前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以前消极心理学的内容。消极心理学中对于疾病、缺陷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对学业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在入学时就有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别人的关注也不受别人的重视,毕业后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仍有诸多积极品质的存在。例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人善良、热情、善于交际、幽默,有年轻人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品质,在课堂上给予正确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3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都是以“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为中心的“矫治模式”。从学生一入学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量表(SAS)等,关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从筛查中筛选出得分较高的学生,分别谈话,以达到进一步确认的目的。从每年的心理普查情况来看,被选出进一步接受咨询的学生往往带有恐惧、抵触的情绪,很多学生自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正常,没有不适,也有少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严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这都与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反而去关注他们消极的一面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在筛查结束后尝试不立即进行咨询或辅导,而是通过上课或学生日常活动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后再进行辅导。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感到被接纳以后,往往阻抗就不会那么明显,并且恐惧、抵触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 未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越来越多的纳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强调正向能量,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么是幸福,关注学生的正向体验,而非心理疾病方面。关注学生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再过分关注学生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

其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并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或是一次咨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课程体系架构共同参与、协同支持。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特别改变以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由专人来完成”的错误观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以及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3).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3]陈晓英,杨舜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5).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危机干预;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10-02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University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XU Ruo-lan*, GUO Zhao-hui.*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epressive emotion and depression in undergraduate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thods

130 undergraduates with mental troubles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while 100 students at the same university were chosen by random as control group. SCL-90, SCCS, SAS and SDC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indices according to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and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ny more between them. It suggested the psycho-condi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positive.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crisis intervention at university, which makes sense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cognition,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Cognitive therapy;Behavior therapy;Crisis intervention;Students

心理危机干预是近年来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能力,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及抑郁症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关注的重点对象。认知行为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等创建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导致个体情绪混乱、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得到矫正和改变,情绪和行为上就会相应好转,危机得以缓解[1]。本次团体辅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负性情绪调适,以探讨认识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此次团体辅导是在“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课题背景下开展的。2005年3月课题通过公开招募,在成都理工大学内选择了130名存在一定心理困扰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新生适应、人际沟通、考试焦虑、职业生涯规划等不同角度组织11个辅导小组,进行了近1 a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另外随机选取校内3个班100名学生作为课题研究的对照组。

情绪调适小组是11个辅导小组之一。在招募会谈中,选取6名自述有过较多抑郁情绪困扰的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4名;2名学生自述曾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曾经服抗抑郁药物;3名学生曾有过较强的自杀念头;另有教师1名,作为本组组长。

1.2 方法 开展心理辅导前后,对辅导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量表包括SCL-90、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情绪调适小组还单独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干预前后测试。辅导组和对照组都接受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了5次大型讲座。情绪调适小组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参加公选课“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情绪、情商的理论和情绪调适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活动在课堂内学习和完成,并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模式设计团体辅导过程,依次按“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训练―反馈调整”顺序组织活动[2-5],小组活动分为8次,每周1次,一次2~4 h,有的小组成员又个别辅导3~8次。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小组,进行SDS前测;(2)玫瑰之旅―情绪体验、情绪自觉;(3)开展“谁控制我们的情绪”、“主观和客观”的活动[6],介绍艾里斯的“ABC理论”,让成员们将平常的想法分为理性想法(积极的、正向性的)和非理性想法(消极的、负性的),并尝试对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4)识别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帮助小组成员认识到不合逻辑的或非理性的信念是情绪痛苦和交往冲突的基础;(5)重建积极的、合理的信念,学习评价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放弃对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代之以理性的、积极的人生观,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和信念[7];(6)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表述体验、宣泄情绪、分享感受、角色扮演等,其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训练,学习情绪的适时适地适当表达;(7)小组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学习制作提醒卡技术,鼓励学生抵御外来的伤害和攻击,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8)小组总结,并进行后测。

2 结果

团体辅导结束后,情绪调适小组和其他辅导小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了后测,结果见表1,2。

在前测中,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近1 a的辅导,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辅导组自身的前、后测来看,除了躯体化、敌对和其他3个指标没有显著改善以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改善。

在SCCS前测中,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的灵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后测中,虽然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的灵活性上,辅导组已显著高于对照组。辅导组后测中,各指标均优于前测,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达到统计学水平。

在SAS前测中,辅导组焦虑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中,辅导组焦虑均分低于对照组;辅导组自身后测焦虑水平显著低于自身前测水平。

情绪调适小组在辅导前后还进行了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后,6名学生的抑郁得分均有所下降。

3 讨论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在小组辅导中的应用,干预前、后小组成员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在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缓解抑郁、调适情绪、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缓解情绪障碍。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能够将痛苦的、失望的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使情绪得以疏导,抑郁症状明显好转。(2)促进认知功能完善。小组辅导对自动思维、核心信念的认识和修正,实际上是发展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积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看待人生。在小组里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开放自我,重塑自我,进而改变原来绝对的表述,变为能被接受的客观的表述。(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原认为自己主动与同学交往会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学会交往技巧,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双方原有的隔阂。在交往中,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适应了环境,在学校、班里和家里逐渐有了安全感。(4)在小组中意识到并矫正负性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现实生活中的调整还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对小组中有的学生继续进行个别辅导,和他们一起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巩固新的核心信念,调整负性自动思维。另外,团体辅导的疗效能持续多久,还有待于追踪调查。

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整合深化,强化了危机干预的效果。笔者在辅导中感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很多的困扰和痛苦,但他们乐于接受帮助,有能力通过认知和行为层面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过程中真正地成长了,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4 参考文献

[1] LDJUDITH SB.翟书涛,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45.

[2] 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香港商务,2000:25-28.

[3] 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8.

[4] 李靖.认知行为取向危机干预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66-268.

[5] 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26-29.

[6] 吴丽娟.理性教育课程设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0-30.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第4篇

1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由校级领导担任负责人,资深的专业老师担任副职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设立分机构负责人,主要负责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及时掌握班级同学心理发展动向,随时向辅导员或院系汇报。学校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和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中精心选拔,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机构:一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包括治疗室、侧量室、团体心理辅导室),心理协会;三级为院专心理咨询室;四级为班级。每个机构都有其主要职能,上传下达、左右协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要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而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是全校学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可将教育内容分为两大类:发展教育和健康咨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盖面广,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通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后者是健康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状态。具体内容如下:发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一新生适应问题、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未来职业规划、恋爱与学业等。健康咨询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主要针对由于学习、交往、情感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精神和行为障碍;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对有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体做心理疏导,如自我觉知、减压放松等。

3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3.1 发展教育方式

发展教育可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要求将此课程作为大一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全校适当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如大一学生环境适应问题,大二、大三学生人际交往和恋爱问题,大四学生择业心理调适等等。此外,与学生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比如每年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周(月)开展系列活动,有心理健康知识竞争、经典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剧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询方式

心理咨询按性质分为发展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咨询。根据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询方式。第一,个体咨询是以求助者个人作为对象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是由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第二,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三,电话心理咨询是通过电话这一现代通讯手段,运用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及时、迅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恢复心理平衡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网络心理咨询是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网络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的优点特别受到学生的青睐。学校学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站,在网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经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辅导等内容,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第五,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有需求的同学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因为同龄人之间有共同语言,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比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产生共鸣。朋辈咨询有时比专业辅导老师的咨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效果评估机制

4.1 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

首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疏导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方法是通过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如SCL―90,智能测量、人格测量、临床测验等。其次,对预警学生进行预约访谈。根据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筛查出预警学生,并将他们按问题和程度进行分类,及时与他们所在院专的负责老师联系,对预警学生进行约谈。约谈之后再对确实有问题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做出相应的辅导方案。

4.2 个案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对于日常接待的个案咨询效果评估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心理咨询前评估。辅导老师根据来访学生的自述和询问进行诊断,需要时可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分析。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为咨询前后效果对比提供参考数据。其次,心理咨询过程评估。主要从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互动、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以及每次咨询后的感想、行为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心理咨询后评估。一是咨询结束后对求助者再进行测量,将咨询前后两次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咨询的效果;二是自我评估,让学生评估自己通过咨询后的变化;三是辅导老师定期跟踪服务,应与咨询过的同学保持一定时期的联系。因为很多来访学生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所以老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咨询的时效性。

4.3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评价,这个环节多偏重于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活动内容、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备、活动的开展、操作技术等方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从不同层面进行反馈。包括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学生的满意度、自我体会及日常行为等。此外还可以从辅导员及家长等渠道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

4.4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与反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观察、收集、组织、储存、提取、整合和实际评价的过程。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评估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和活动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评估反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逐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5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团委、学生工作处、武装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其次,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学校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引导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再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症状较轻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和特别严重的学生,学校还应派人协助保卫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监护,有必要时还要及时转介到专门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

6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氛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全方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学生心理健康自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

东西部发展差距是我国目前的现状,西部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在这里生活着一群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由于这些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较低,他们的生活状态、质量影响其子女的心理发展。在对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学生的调查中,主要是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子女居多,发现他们呈现的心理问题较大,为了使西部弱势群体子女能健康、和谐发展,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应合力建成防御机制。以下便是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建立防御机制粗浅的认识。

一、西部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

(1)亲子关系淡漠。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父母缺乏依恋的情感,根据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研究结果,认为儿童在出生到两周岁的婴儿前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最好时间,在这一期间若没有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就会产生怀疑感,如果亲子关系不和谐,孩子与父母之间就没有安全型的依恋,就不懂得爱也不会去爱别人。家长经常忽视、冷酷对待孩子发出的信号,孩子没有得到积极性的应答会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持怀疑态度,容易胆小、自卑、孤独,不愿探索新鲜事物,不愿与别人接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易信任别人,当然也不易和他人建立和谐关系。大量事实充分表明,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都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自卑感较强。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在调查中发现弱势群体家庭在经济上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在衣食住行的不便和学习的不平等,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在阅读、写作、计算、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和在校的一般学生有着不小的差距,为此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落差,自信也受到冲击。学校的活动中可以看出,特别是在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甚至优越的同学面前,感觉到了生活水平上的明显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不愿参与学校活动,这些使得他们产生失败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评价自我时主观上夸大自己的缺点,自我效能感较差,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产生偏差,总感觉自己总体上比别人低劣,导致丧失自信,在各方面自我挫败。

(3)心理退缩。在调查中发现,在弱势群体的家庭,有的家庭不和谐,家长性格本身有缺陷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样孩子就容易产生孤僻、不善交际、冷漠等不健康心理;有的家长的不耐烦甚至粗暴制止,孩子会形成拘谨、胆怯等性格。这些学生与人交往时,因为认识上的心理偏见,会导致对客体形象的严重歪曲,他们对人不信任、胆小、孤独,不愿参加活动也不愿与其他学生交往,他人正常的行为也会被看成有竞争性的、不怀好意的举动;同时对他人的敌意和猜疑,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作为对等的回报,这样无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

(一)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教育、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质量都有着“边缘化”危机,他们处于“先天不利”位置,要改变自己所处的危机必须通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来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而“精英教育”会使弱势群体的子女产生不平等,因而必须实现教育公平化,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学生学习权利的平等。

(二)大力发展专业助人活动

培养这种助人活动就是使其走向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从事助人活动的人必须要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

(1)有效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孩子的成长方向和家长及其有关,都说“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对孩子影响太大,特别是政治、经济影响力较低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有的甚至比较粗暴,父母和孩子之间基本上没有沟通和交流。落后地区有的地方没有家长学校,即使有也是名不符实的,基本上没开展什么活动,我们要在落后地区建家长学校,让我们弱势群体走进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在中小学校建立也可在大的社区建立。要有计划、有章程、有组织、有专人负责管理,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要多的宣传家长学校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长学校该做些什么,开办家长学校对他们自身和孩子有什么影响。要在教育内容新颖、教育方法灵活的基础下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向家长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2)社区里办有学后管理站。社区提供弱势群体子女放学后这段时间的活动场所,一部分弱势群体由于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习得不良行为,提供这样的场所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经济落后地区,很多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比如,故事讨论、问题情境设置、心理剧表演、心理测试、自评自述等活动有机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矫正认知,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人格品质得以重塑,自觉接受感染与锻炼,有机会倾诉自己、表现自己;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处理各种冲突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步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自我调试的能力,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较顺利地度过心理危机。

(2)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能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以便防患于未然和干预恶性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交往的时间最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生才能受到积极健康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培训,使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能力。

(4)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5.25”系列活动宣传好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发泄心理情绪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郑丽;丰铁梅. 儿童退缩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理论界,2003,(3)

[2] 沈洪满. 对弱势群体问题是思考与分析. 中学文科,2004,(9)

[3] 孙红;任霞. 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5).

[4] 齐朝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职业与健康,2007(4)

[5] 李辉. 浅谈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服务对策. 管理学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