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道德教育
一、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
1.安全理念的灌输
由于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所以中小特别注重安全教育,对学生安全理念的灌输是为了使学生们消除对自然灾难的畏惧,所以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中就包括锻炼学生们在面对地震、火灾、龙卷风等灾难时从容不迫的良好心态与避难自救的措施。不仅如此,由于近年来,日本的交通事故一直在逐渐增多,为了避免中小学生在上下学途中发生一些不必要的意外事件,安全教育就变成了学校一项十分看重的教育内容。安全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唤醒起学生们的安全注意事项,并且提醒学生们平日生活中注重安全的重要性,以防学生们发生一些意外与不测。中小学生安全理念意识的教育主要是在保健课与道德课中举办。在安全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会教授中小学生们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并且以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危险事件为例子,让学生们自己对危险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就在举例中锻炼培养了中小学生们应对危险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生命,并且具备了在危险中自我保护与判断危险的能力。
2.供餐教育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富裕后,就导致了人们的饮食健康问题,比如:挑食择食,肥胖症,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营养补充不均衡等等。为了能使中小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掌握有关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日本的中小学因此开展了供餐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日本中小学供餐内容越来越丰盛了。日本学校供餐的形式主要分为完全供餐与补充性供餐两种。其中,完全供餐是指提供学生们米饭,面条等主食与相应配菜的供餐方式,而补充性供餐是只为学生提供牛奶与配菜的供餐形式,少数学校还有第三种供餐形式:只供应牛奶的供餐。日本的大多数中小学以完全供餐为主要的供餐方式,而学生们也十分愿意接受学校的供餐。与其他国家供餐教育有非常大的不同,日本中小学供餐不仅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相应的食物,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与其餐饮的习惯来为学生进行供餐方面的教育与指导。在供餐时,班主任老师会为学生进行贴心的供餐教育,老师们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对中小学生们进行供餐教育,并且活跃就餐的气氛,对学生们就餐时的礼仪与习惯加以教育与指引。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育的供餐教育在日本得到了十分的重视,学生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收到了手把手的教育与指导,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且由老师在供餐时间与中小学生们一起用餐,更加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们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
3.药物使用与防艾滋病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存在在年轻人使用兴奋剂等药物使用频繁人数增加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关注与担忧,因此日本文省部决定加强对中小学生们关于药物使用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学什们对药物的使用能有正确的看法与态度,推进学生们对健康的认识,从而让学什们注意到身体健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但如此,日本年轻人患艾滋病的人数也在每年的增长,文省部因此下令对青年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普及活动,并且要求学校教育学什们对艾滋病正确看待方式,使学什么不要对艾滋病患者抱有轻视的与鄙视的眼光与态度。学校艾滋病防御知识的普及课程通常会安排在保健课或者道德课中进行。
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即是培养中小学生们能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保持着自己良好高尚的品行与时时刻刻保持对他人尊重的良好对待他人的态度,并且拥有自己的个性,愿意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而不断地拼搏努力,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了实现这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日本就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对中小学生崇高理想与高尚品德的培养与教育。由于不同年龄与年级学生对知识能力接受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所以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以更好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低年级的小学生被要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能够自己对事情做出判断,并且初步了解社会方面的处事原则与为人之道。到了中年级,学校则要培养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今后更加轻松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校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们明白他们背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能时刻保持这上进心,为了成为社会优秀的一员而奋斗一身。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多的,学校还会和家庭与社会联合起来共同为中小学生们的教育而奋斗,使道德教育在中小学中非常成功地开展。
1.专设的道德课
在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道德课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核心课程。开创专门道德课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使学生们对道德知识进行掌握与理解,也方便老师们对学生们集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能使中小学生们对道德课感兴趣,并且愿意接受道德教育,学校十分关注对于道德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老师通过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们一起进行简短的话剧表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在道德课上不会感到枯燥,而是非常期待道德课的来临,从而达到了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要求。
2.学校,家庭与社会联合开展道德教育
日本的中小学除了重视学生们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还将道德教育和家庭、社会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在社会中锻炼自己,通过在社会上的实践经历,来锻炼他们对道德的判断能力,从而使道德教育更加全面与实用。此外,学校与家庭联合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也有许多种,中小学会在家庭中开展对学生们道德学习的调查,评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以激励大家更努力地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不仅如此,学校还会给家长道德教育方面的书籍与教育备忘录,以寄托家长们能够督促学生们保持着良好、有进取心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基本的师生主客体外,还有一系列的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试从教材、多媒体技术和试题三个支撑点的革新,浅析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一直以来,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该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数学学习载体的教材、多媒体技术与考试测验在观察、实验、内省中,在同伴合作学习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革新。
一、教材编排力求“精、新、思”
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载体——教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开始采取一标多本模式,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及多重教育诉求目标的指引下,各套数学教材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受教学信 息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教材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编排科学合理与否、所选内容恰到好处与否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
1.素材选择要“精”
所谓“精”指所选材料应当是从众多材料中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每个素材都应当是仔细斟酌、比较后遴选的。小学数学相较其他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更为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开发,教材中所选素材也普遍较为浅显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选素材优秀与否的标准,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码是“精”。
教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宝典。虽然“唯教材论”早已遭到鄙弃,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动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编选的每一个例题、每一种解答模式都应该是能经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没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启发思维的萌芽还是存在的。
2.内容编排要“新”
提及对教材编排的创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教材页面的扩大和连环画般的彩色印刷。笔者认为,除了在感官上对编排设计创新之外,内容的创新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L.Bossing)将教材组织形式分为: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作为数学教材,应当兼顾逻辑式组织与学生心理式组织。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逻辑组织从例题到解析,再到练习,层层深入,由易入难是抽象思维形成、建立、巩固、运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编排上面要结合学习心理论通过暗示性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色彩的运用,缓解小学生容易产生的视觉疲劳;结合悬念的运用,增强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鼓励暗示性词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题的设计要引导“思”
练习题一直以来都是教材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对于一门训练抽象思维的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应该渗透一些思考的指向性,挖掘小学生探奇和好胜的心理特质。当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体现深层次的思考亦是不现实的。练习题所蕴涵的思考深度可供学生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形成发挥题、攻关题、挑战题等形式,经由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考的空间。
二、多媒体运用体现“现代化”和“情境化”
小学数学往往是通过直觉、分析、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试题设计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首先,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观化、便捷性等诸多优点。教师在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图象、色彩、动态画面等多种因素的调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数学情境。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带入情境。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试题设计彰显“创新性”和“人性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考试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乐趣,考出对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情与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版面设计的人文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情
数学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考试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关怀。因而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爱,让孩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刹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和真切的关怀。
转贴于
(1)巧改标题。标题的设置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与情趣,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轻松与信任,让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旅程。试卷各题型名称的变动,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善用“移情”,把从学生的视角和心态看待世俗所定义的“真理”,换之以易于亲近而活泼的面孔出现。诸如“快乐ABC”之类,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
(2)友情激励。美国的一位课程理论家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测评其更大的功能应该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非对学生的一种“宣判”,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2.呈现方式的情境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脱离了现实问题的原型,只为巩固数学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编制的。试题内容是纯数学知识或数学模型的,学生对这样的试题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考试的心理仅仅为了应试而考,并为以后难度逐渐提升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唤有情趣课堂的同时,也同样呼唤有情趣的考试,把枯燥的数学、乏味的计算融入富有生机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充满鲜明具体的形象中,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解题思路的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个性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应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的创造型模式上,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开放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解题中释放灵感,飞扬个性,领悟到数学的灵活性、深刻性与鲜明的个性。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以丰富的内涵催生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解题中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与个性之美。
4.解题结果的过程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考性
传统的考试测验通常忽视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结果的正确性,容易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中诱导出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功利主义行为。数学作为一门讲求严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其各中过程和细节都来不得丝毫含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试题编制中,应尽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单纯的概念、法则及定律等再现型知识的记忆,而将考试的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此外,考试后老师的评阅标准也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数学试卷不仅要在评阅时要体现分步记分,即便在命题阶段,也应该体现解题结果求得的过程化,适当标注分步记分的标准,引导学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尝试再到深入思考求得。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习惯并乐于思考,不畏难,不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
[1]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改
一、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
随着高等教育以及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逐年减少,生源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特别是数学成绩,是让许多数学老师“头疼”的问题。
2.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缺乏有效衔接
在实际教学中,数学与专业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数学知识不知道要用在何处。由于数学课开设一般先于专业课,等到专业教学中用到某一部分数学知识时,往往发现所学知识早已遗忘,无从拾起。可以说,数学课教学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3.教材及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无法突出职业特色
从教材选用情况来看,使用的教材均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具有通用性和系统性,而到目前为止,尚无较好与专业配套的教材形成,这从一定程度上说,使得数学课教学的物质条件欠缺,没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数学课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方式,教学辅助手段缺乏。
4.评价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从考核评价方式看,数学课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无外乎期中和期末考试两种,而且是全年级同一张卷或是略为划分一下专业。强调了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强调了理论学习忽视了知识应用。
二、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教改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突出数学基础性和实用性
中职数学的使命是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 那么中职数学所关注的焦点无疑是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这就要求中职的数学教师要转变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情况和教学规律,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根据专业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强调和突出数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同时应该选择与专业相配套的数学教材以突出专业特色。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数学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要力求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能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学价值;能够用数学知识演示生活场面,让数学回归于实际生活。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史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大量的数学审美理念以及美学故事。在教学中可利用数学史料,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人文化的数学“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文化;介绍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借助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完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形成多梯度多标准考核评价方式。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职业中学数学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基础数学与专业数学相结合,通过恰当的科学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倪中法.数学教学面向学生职业生活浅见[J].大众科技,2006(06)
[2]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1(2)
[3]袁华春.高职数学应重视情感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05(01)
[4]曹之江.数学的认知和数学的教学[J].数学通讯,2001(3)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概念教学
只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将它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运用自如,才能将数学生命课堂上的更加精彩。老师们或许由于地区差异,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概念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校数学老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反思、总结、反馈等环节,组建了一个和谐、上进、钻研的团队,在数学概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孩子们快乐、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提供了便利。
一、掐准概念教学中的“软肋”。当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学习概念不很合理的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具体有两个方面:
老师教学方面:
(1)重计算轻概念。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受传统教学影响,一些地方的老师特别注重成绩,对概念教学一带而过,让学生只是记住概念即可,侧重于计算教学,使学生对基本概念一知半解,像滚雪球一样问题越积越多。
(2)重表层轻实践。在概念教学中,照搬课本知识,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重手段轻结果。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部分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时过于浮华,内容拖沓冗长,让学生们眼花缭乱,以致于概念教学流于形式,让孩子们空欢喜、空激情一节课,没有起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4)重抽象轻直观。近年来,由于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老师们的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而一些老师因为自身高学历原因对概念的理解较深,可在给小学生概念教学时过于拔高,让孩子们难于理解概念。其实,小学生因为年龄等原因,更容易理解直观的具体知识,这就需要老师们俯下身子来教学,把握好抽象与直观之间的度。
学生方面:
(1)生硬背诵。部分学生对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天天背堂堂背,重复机械地记忆,效率极其低下,即便是能记住,也只是对文字的死记硬背,由于没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抽象、概括及归纳思维及相应的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及提高。
(2)眼高手低。在老师教学时,学生当时对概念理解,但是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对概念掌握了,就不去记忆准确概念,导致这些学生在解决填空题、判断题等,模棱两可,对概念的准确性把握不够。
(3)方法单一。一些学生总是习惯于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去学习,孤立地看待概念,无法将不同概念形成体系,不能形成概念知识认知网络,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及肤浅,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4)学练走样。一部分同学为学习概念而学习,缺少相关的练习;一部分同学恰恰相反,很喜欢解题,然而为解题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习题涉及的概念很少关注,更无从去复习、巩固相应概念。
(5)课后干预。新课标对一些概念进行了修改订正,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不好好学习,课后靠家长、朋友帮助,然而家长对概念的误读以及对知识理解的差异,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产生冲突,弄不清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概念。
当然,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总结发现。新课标中指出,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所以,对老师概念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使学生快乐获取数学概念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各种数学能力。
二、探索概念教学的几剂“良方”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因此,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就是教师们要探讨的、努力的方向。为此,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在概念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是师生心情“悦”,概念教学才生效。“课堂,对学生的生命旅程来说,是重要的一站;对教师来说,是生命的主要空间,课堂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摆脱个体的局限性,拓展各自的生命维度,提升生命意义的时空”。在鹤壁市当前“生命教改大课堂”这一背景下,老师和学生作为一个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当然,这些都是前提,课堂上的快乐至关重要,快乐可以说是学生和老师在相互交流、深入学习的“引信”。课前,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快乐起来;课中,通过老师幽默、风趣地讲解,让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课后,通过合理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对学习数学依依不舍。总之,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起来,敢于向数学疑难问题“亮剑”,敢于向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亮剑”。曾有一位妈妈有这样的亲身感悟:在心情好的时候给孩子洗衣服,衣服洗得非常干净;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给孩子洗衣服,就是下很大劲儿,衣服也洗得不很干净。所以,在课堂概念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快乐,就需要老师们的教学技巧、教育机智等,老师抛出一小块“快乐的砖”,引来许许多多孩子们“快乐的玉”,师生一起快乐地学习,相信概念学习会事半功倍。
二是活用多种方法,总结形成概念。当前,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褪色”。如果将先进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灵活结合起来,相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题材要广而精,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其一,自主探索。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可以是从一幅画、一件衣服、一个文具盒,甚至是一个钱包入手,都能作为上课的道具。让孩子们利用这些道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比例尺》的时候,让学生拿出文具盒里面的厘米尺,抛出“比例尺真的是一把尺子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对“比例尺”的思考,让孩子们对“比例尺”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再精心设置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比例尺的真正意义。其二,小组合作。综合全班学生的性格、爱好、对知识的掌握度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比如:按对知识的掌握度分成“好帮差”组合、“中等互助”组合;按性格分成“外向+内向”组合、“善谈+话少”组合等,通过让学生担任各种角色,相互取长补短,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其三,动手操作。北师大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折叠、剪纸等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圆锥表面积;用容器盛水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概念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探索、操作过程中自然生出概念,效果会更好。
三是凸显“瞬间”印记,巩固拓展概念。有句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一个现实的生活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很丰富,他们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或许对某一件事、某一事物、某一玩具,甚至是一句流行的话等印象特别深刻,有时记得时间还很长。小孩如此,大人有时也不例外。常听大人说“孩子,爸爸36周岁生日的前一天怎样……,这件事情一辈子都不会忘。”、“小强,有一次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突然……,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解的概念知识反而记不好或记不住。如果在课堂上也创造出一些“特殊原因”,那么概念教学时的效果就会更好。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通过多次尝试,探索出了一些“瞬间”概念教学的方法: ①语速平稳中突然放慢;②插入生动小故事、小图片等;③风趣、幽默的一句话;④一个不失老师仪表的肢体动作;⑤对某一位学生激励性的现场评价;⑥走下讲台在教室里默默巡视一圈,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充分发挥老师们的教育智慧。或许,语速放慢,让学生对概念记忆长久;一个微不足道的评价,让枯燥的概念变得有味;不经意的一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老师借着这宝贵的“一瞬间”,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内化、理解、建立概念,让学生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达到教学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