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背谱;钢琴演奏;重要性

钢琴演奏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艺术活动,这项艺术活动需要长期的磨练.然而同其他音乐表演艺术相比,钢琴演奏对表演者的要求更高,演奏者必须要把多年磨练的成果在演奏时一瞬间完美地表现出来。但是在考试或演奏会中突然出现的“抛锚”现象往往使演奏者水平大打折扣、功亏一篑,有时会影响到艺术学生的升学考试。然而这些问题大都属于背谱问题。背谱是学生掌握作品的第一步,这一步走不好,就谈不上处理乐曲和攻技术难度了。如果学生在最初学习阶段就把背谱的任务完成了,那么这首乐曲大概的音乐效果就会在他头脑里形成初步的概念,也就有利于更好地演绎作品。

一、背谱是钢琴演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观摩,考级,考试,比赛以及演奏会上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经常“忘谱”“错误多”“毫无音乐表现”等,这些都影响着演奏水平的发挥,忘谱现象在钢琴演奏中是比较严重的错误。造成演奏中忘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紧张,有舞台经验不足,有上台没自信等,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背谱不够完整。

所谓的背谱就是记住曲子里的每一个音符,节奏,曲式结构,音乐的处理方法。背谱与背诵不同,背谱是需要大脑不断地思考,手指反复的练习,全身心地投入弹奏。要科学的,正确的,严格的背谱否则演出或考试就会出现忘谱现象。科学的背谱练习能提高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上台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培养演奏者头脑清晰,防止演奏出错。并能在演奏时,挥洒自如的弹奏,不会为忘了某一个音符而提心吊胆,反而会因为音乐的流动把谱子上固定的音符变成活的音乐,使人们能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流动从而打动听众。

二、背谱的基本方法

1.认真读谱——背谱的前提

读谱与背谱是每个钢琴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弹了很多年钢琴后,在读谱和背谱问题上还是无从下手,既耽误许多练琴时间,又在考试和演奏中频频出现失误。所以学习钢琴的学生在练琴中必须重视读谱与背谱的训练。

读谱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就是要把音都弹对。每个人都想把音弹对,可是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比如读谱时把每小节内的临时升降,还原记号忘掉,这种现象很常见,这只能归结于粗心大意。为了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先听实际音响效果在看谱,接着边看谱边听实际音响,并找出比较难的地方记住并弄清楚,进行重点练习。

正确读谱的第二步是把握正确的速度、力度。而事实上除了上文提到的这些问题外还有其他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对乐曲的理解、表现以及乐曲风格的处理。比如有音乐术语:包括乐曲情绪、表情、音乐的性质、速度,力度等等。这些术语提示学生,乐曲是欢快的,抒情的、是快板还是行板或慢板,这直接关系整个作品的风格把握。

2.分阶段背谱——背谱的步骤

背谱时问题经常出在左手和慢乐段,一般右手有旋律容易记住,而左手低音及和声的进行平日不注意,因此针对性地分手背谱非常重要。

分手背可以正确的掌握乐曲的节奏,速度,技巧并且可以在分手背时认真仔细地琢磨每一个音符及乐谱上的所有标记。在分手背的过程中把自己老是出错的地方单独挑出来,反复琢磨,重点练习,同时不要忽略掉乐曲中较容易的地方,因为越是容易的地方,也是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熟练到准确、细致时就可以脱离乐谱弹奏.在分手背谱练到一定的准确,熟练程度时开始合手背谱.

为了检验自己的背铺是否成功,可以把自己演奏的录下来听,有时候速度的不稳定,音量的对比,或是小地方的错音,自己在练习的时候都不容易发现,但是录下来听,什么缺点都跑不掉。并且和实际演奏的音响效果进行对比,找出不足的地方并且加以改正,在准确、细致熟练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快练。

同时集中注意力是心灵的门户,对读谱、背谱,想谱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背谱的过程中。因此,在背谱时,要尽力做到集中注意力。

3.加深对作品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的了解——有助于背谱

加深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是为了尽可能得心应手地表达音乐的感觉,离开这一点,演奏便不能够达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光靠背谱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艺术价值。想要更好的演奏,这就需要演奏者除了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外,还必需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唯有如此,才能够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情感。

演奏是需要带有内心情感的活动,在背谱演奏中,要根据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自己合理地运用各种表情姿态与动作。认真仔细的读谱、耐心的练习、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和处理手法、培养和训练心理素质,是背谱应涵盖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使你在台上完美的演奏。这实际是对背谱全过程的综合考验。 三、结语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背谱就是把谱子上的音乐变成自己情感的表达形式,全身心地投入弹奏。如果没有自己内心音乐思维的引导,说明音乐还不是自己的心声,光靠看谱弹奏会分散注意力并且还会影响弹奏时的音乐表现力,所以背谱在钢琴演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记忆力不进则退,就会听完、弹完、忘完,既便多弹几首乐曲,对提高音乐素质也没什么帮助,充其量只能是手指技能的提高。要过背谱这一关,并且能在演奏时不发生记忆错误或混乱,只有从平时练习做起。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情感因素;评价;重要性;方式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唱几首歌,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鲜明特色,这是近几年来音乐教育界达成的共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别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我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因此,在新的音乐课程评价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增设情感因素的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情感因素评价在学生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情感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与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少年儿童个性发展中起核心的作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属于情感的范畴。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上一层楼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科学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为此,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可操作性原则,特拟定兴趣、自信心、自我表现欲望等三个方面作为情感评价因素。

(一)兴趣是一切能力和才能的增长点

有人说:“兴趣是智力之母”。事实也是如此,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没有自觉性,就没有内在动力,就缺乏进攻性(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发现新事物的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中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感性占主导地位,理性是次要的,培养音乐兴趣,基础教育不要只在技能技巧上花工夫。中学生的感情和情绪逐渐丰富,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初中学生对作曲家、演奏家、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出学习兴趣;对音乐的爱好,也出现了热衷于流行音乐的情况;在音乐爱好与音乐能力发展上再现了明显的个性差异。总之,中学生应通过直接参与音乐活动,从中获取经验。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这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培养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态度,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具有高度的自信心。正如美国作家爱默森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力”而自暴自弃。教师的话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老师的评价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

(三)自我表现欲望是人的天性

欲望起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欲望。少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的自我表现欲望,就是在集体中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是得到了自我肯定以后,进一步要求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是自信心强的表现。通过他人的肯定评价,进一步确认自我评价,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内在动力。少年期由于性的成熟,性激素的分泌,性意识的觉醒,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想表现与怕羞,想动与不敢等矛盾心理时,反应在行为上是手足无措、躲躲闪闪。教师如能掌握他们内心的秘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的表现艺术才能,激起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欲望,就能让学生更加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情感因素评价常采用的几种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客观、全面,同时要以激励为主。情感因素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和定性评价等手段。

(一)学生自评

是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的总结。学生自评可通过学生对自己音乐学习和艺术活动的满意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师应注意出题的艺术性,不要让学生感到你是在检测他的成绩单,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试卷问答,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情况。如:检测学生兴趣方面的试题有:在家里,我常常放声歌唱;我买了一些音乐光盘,并常常欣赏它们等。检测学生自信心方面的有: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有音乐才能等。检测学生表现欲望的有:我想在联欢上表演……节目:我参加联欢会既兴奋又紧张等。

(二)同学之间互评

既是互相学习,也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极好办法。通过问卷调查,每个同学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艺术表现情况给予评价,但教师必须注意出题的巧妙。如:我们班的小歌手、小乐手、小舞星是……;我们班联欢会组织者、策划人、主持人是……等。教师可采用以文艺委员牵头,组成一个评价小组,也可直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等级评定。同时,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在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就有了第一手材料,为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定性评价

即对学生寄予希望和鼓励的评语。用现代教育的新观念,重在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教师要关于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定性评价中以肯定为主。如:你的歌声使我们陶醉……;伴随着你优美的舞姿,我们进入了美的境界等。以上自评和互评方式中,均采用等级评定: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自评、互评都是优,等级评定为优+;一个优则评为优-。其他类推。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性的和谐和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而不是分数与分数的准确性。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积极功能是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检查筛选、导向。当评价的功能发生转变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角色――教师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改以往的“执法者”,更多地成为评价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发展的扶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新形势下扮演好自身角色,将新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中所倡导的积极功能发挥出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02、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北京范学院出版社1990第一版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1 音乐教育目标的代表人物

音乐教育史上的每一种理论和实践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目标,说明了音乐教育目标的客观存在。

1.1亚里士多德

音乐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中,是用来“改变灵魂的品质”,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为正确享受闲暇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对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灵的肯定,强调课程内容的筛选,以及对单纯培养取悦听众的演奏家的功利主义教育的否定,都体现出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顺应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的次序展开,最终上升到神(人)的境界这一目标。

1.2卡斯蒂辽纳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528年出版的意大利卡斯蒂辽纳的名著《宫廷人物》重引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观。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实施办法做了详细的描绘。认为音乐更能提高闲暇时间的价值,并规定了宫廷朝臣的日事必须包括由鲁特琴伴奏的独唱或重唱;淑女不应学习打击乐和管乐,以保持柔弱恬静的女性娇媚感等等。

1.3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在其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现代音乐论文》中,他提倡他所发明的简谱。他认为音名是多余的东西,倡导首调唱名法,主张用“儿童感兴趣,与儿童思想相适应的简单歌曲”作为儿童音乐教材。他指责说,“在出版最佳音乐书刊的法国,学习音乐却成了如此困难的事这岂非咄咄怪事。”卢梭在音乐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和主张绝非偶然的技术问题,这些都是一切顺应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培养脱离腐朽社会的新人这一目标的必然产物。

以上提到的几种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他们都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产生的。音乐教育的功能、价值和地位怎样?选编课程的依据是什么?一种特定的教学法赖以产生的本质根源是什么?这些问题最终将归咎于特定的教育目标。

2现代音乐教育关于音乐教育目标的研究。

2.1詹姆斯・默赛尔的理论

音乐教育目标的系统研究,是到了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后才开始。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誉为“20世纪颇具影响”的詹姆斯・默赛尔。他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量音乐教育理论著作标志着包括有关音乐教育目标系统研究的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形成。在他的《美国的学校音乐》中,音乐教育目标被表达为“真正的、全面的音乐发展”。这个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培养对音乐的热情。

2.掌握必要的技能。

3.掌握必要的知识。

4.培养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

这简短的四个方面的可取之处是,它们覆盖了布鲁姆(美国教育学家)有关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个领域――认知、技能和情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属认知领域;掌握必要的技能领域;培养对音乐的热情和继续学习音乐的愿望属情感领域。我们知道,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刻、强烈的情绪状态,它在人的活动中具有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向和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人的活动这一功能,而愿望又是对需要的清晰认识,它表现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的积极活动中。这两者都是维持和继续学习不可缺少的情感状态和动力系统。就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来说,提出这一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它否定了音乐教育实践中只重“易量化”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忽视音乐对人的情感的积极影响,以及创造性音乐活动必备的情感这一最重要的因素的错误倾向。

2.2《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体系

在默赛尔之后,他的一些追随者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一书中又提出另一个音乐教育目标体系。这体系分大目标和小目标两部分。所谓大目标包括歌唱、合唱、欣赏及背景知识、器乐、理论以及音乐表演艺术在心里、生理方面的一些要求共七部分。小目标则是对这七部分的具体解释和要求。这个庞杂的目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学科课程内容分类下的具体教学任务的罗列与陈述。应当肯定,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任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目标是整个音乐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过程中,教育目标总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为依托在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实现总的目标的渐进过程中,教育目标必然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任务。但是,用微观的音乐课堂教学任务来代替宏观的教育目标显然不妥。理由是,这种所谓的目标体系不能反映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现状以及民族传统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同样,它也不能对课堂的编制产生应有的影响。

3音乐教育目标的着眼点

3.1完整的音乐目标体系包含的主要问题

完整的一音乐目标体系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和民族传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2.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什么?

3.音乐教育与一定社会的教育总目标的关系怎样?

在这三点当中,第一个属于教育外部的问题;后两个属于教育内部的范畴。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伴奏;课程设置

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存在着轻视伴奏的现象,把伴奏课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是严重的误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学生们今后要面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然而,在我们的实习和应聘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尴尬,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会弹奏贝多芬、莫扎特、海顿、巴赫,却为一个小学生的儿歌伴奏犯难了,令用人单位大为疑惑的是为何一个专业水平较高的钢琴学生却不会弹奏简单的儿歌。可见,高师教育对伴奏课程的轻视。有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欠缺的原因,有来自教师和学生心理的原因,还有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分工不明确的原因等等。笔者根据学习和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如下几点: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欠缺

纵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见的部分院校在伴奏课这一块的空白。钢琴专业学生每学期有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伴奏课程少而又少,多数学校在伴奏课这一块还是一种“三无”状态:无伴奏课设置、无专门伴奏教师、无权威统编伴奏教材1。这种状态实际上是把伴奏课程抛在了音乐教育的一边,对伴奏课没有具体要求,虽然有些同学在校期间也承担一些伴奏任务,但大多数是课余时间在没有辅导的情况下来完成,甚至连这样一些课余学伴奏的机会,很多同学也会浪费掉。很自然,因为这既不属于考察课又不属于考试课,于是就让大家觉得练习伴奏是负担。我们的很多教师也将教学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主专业技术的培养上,也忽视了伴奏技能的教学。这样,伴奏课程就被摆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二、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伴奏的不重视

教师不爱教伴奏,因为课时不够、教材要自编、教学成果不明显、进度艰难、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不爱上伴奏课,在他们心中大多数思想是:只要学好主专业,伴奏会不会都无所谓。在我参阅的部分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发现,方案规定前两年为基础课程(也称必修课程),后两年为选修课程。一般情况下前两年的必修课,是学习和掌握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主专业基本技能。后两年大部分院校的教学方案分为三个方向的选修,即声乐条件好的学生选修声乐,钢琴不学了;钢琴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选修钢琴,声乐不学了;钢琴和声乐条件都差一些的学生选修理论,钢琴和声乐都不学了。这样,毕业后就大致分为三种“专业”:钢琴好―唱歌不行、唱歌好―弹琴不行;理论好―弹唱都不行。这三种毕业生都是高师音乐教育产物下的畸形。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室毕竟不是音乐厅,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真正独奏钢琴、独唱歌曲、作一首好曲子的机会并不多,最需要的技能还是为歌曲进行编配伴奏,特别是为学生的演唱进行伴奏。所以这种无视伴奏的高师教学课堂很难适应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这种严重轻视伴奏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和完善。教师和学生要从思想上铲除等级观念,科学地认识伴奏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

认识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

⑴伴奏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伴奏课作为交叉在钢琴和理论专业中的一门学科,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容、逻辑、规律和特点,同时它也属于钢琴技术教学的范畴。一般概念中伴奏有两种形式:一是,正谱伴奏;二是,即兴伴奏,对于高师毕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会主专业,也要求会正谱和即兴的两种伴奏。这就是要使伴奏交叉于钢琴和作曲专业,并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了解这个特点、适应这个特点。所以,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独唱、独奏、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具有弹奏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检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⑵伴奏课是学生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课程。从现在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是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即,能独唱、独奏、懂得一些作曲技法、会弹奏正谱和即兴伴奏,会指挥的学生。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独唱、独奏的机会是很少的,而伴奏在教学中运用的机会时无处不在的,社会需求就是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使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围绕伴奏课开设的相关课程还是有一些的,比如:钢琴、和声、即兴配弹课等等,应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是科学的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老师教学思路、考试思想、学习内容上容易走专业院校的路子,只重视主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技术知识及技巧的课程。

⑶从伴奏的作用来看,伴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合作过程,不可轻视。伴奏是表现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奏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协奏曲还是包括伴奏的器乐曲和声乐曲,都是演奏者、演唱者、伴奏者共同完成的。在合作中伴奏可以与器乐、声乐一起完成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伴奏的魅力就在与合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⑷重新挖掘伴奏的含义,提高伴奏的社会地位。伴奏的定义给伴奏课程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认识误区,有的学校不重视、有的老师不重视、有的学生不重视。然而伴奏在世界各国的音乐环境中是备受重视的。在国外,独唱、独奏者从不称伴奏者为“伴奏”,而是尊称为“艺术指导”或者是“合作者”。

二、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伴奏技能

正谱伴奏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相对较容易。只要求音乐表演者本身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及对作品风格形式的把握。即兴伴奏则一直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想法,供参考:

⑴伴奏技能的提高应该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充分利用。

伴奏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声、乐理、试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相当水平的即兴发挥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例如:把这些学科知识转化为键盘和声,分析歌曲、听辨应用各类不同和弦,培养即兴伴奏的基本能力,如:视奏能力、伴奏乐感、配合能力等等。对于高师钢琴伴奏和和声课的应用,笔者认为钢琴伴奏课多半在学生刚开设和声课时加入就相对科学些,不能让和声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让学生对它的音响概念形成听觉上的思维,然后运用到键盘上。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衔接在一块,伴奏课就可以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种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自如的掌握伴奏知识。

⑵提高伴奏的实用性和即兴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伴奏本身就是“实用性”的产物,这时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一味的教条化,有些教科书有各种“变和弦”、“复合和弦”等比较高深的和声技法和过于“严格”、“深奥”的理论说教,3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全扼杀,使原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处于被动,这样最终只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望琴兴叹”,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高师伴奏课程教育应该从实用性角度去多做思考。

笔者在学习中发现有的同学钢琴弹得不错、基础和声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在即兴伴奏上去显得很吃力,主要是被和声技法所局限,他们考虑得更多的不适“即兴性”,而是有关和弦使用与连接等理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伴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键盘和声所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在强调和声基础理论与钢琴伴奏技巧的学习同时,加强综合音乐能力培养才能完成的。

⑶加强伴奏乐感的培养

伴奏与独奏不同,它需要有伴奏的乐感,它强调合作精神。对于这方面的训练,笔者认为钢琴集体课有很多的优势,在群体的上课形式中,课堂提供了联系配合能力的机会,并由老师对配合进行协调,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应对方要求,达到音乐的统一。此外,对伴奏乐感的培养需要的是多听、多与集体合作。当然,作为一个好的伴奏,除了要有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还应具有一种对歌唱者的个人临时发挥、失误的情况进行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补救,很明显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得来,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积累才能形成。

⑷强调听觉教学。

笔者认为在伴奏的学习中对和声色彩、伴奏织体的理解,不应停留在理论的教条上,更多的应该从听觉上来训练和掌握。通过课堂的弹奏练习,让学生听辨和声、织体、色彩的变化,体会新的音响效果。培养学生这种对自己弹奏音响的聆听习惯,增强对声音色彩的记忆力。

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座谈会上说:“师范院校培养的不是钢琴演奏家,而是钢琴教育工作者。伴奏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非常重要,决不应是附属、可有可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高师音乐教学中,片面注重了钢琴弹奏水平的难、大、深,而忽略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得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当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的伴奏课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据了解,现在全国各大型音乐教育专业比赛已经有了专门的伴奏科目比赛;各大音乐院校也已经设立了钢琴伴奏硕士学位授予点。这些都说明未来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调整将更加完善。

注释

1.见《论伴奏》 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烽

浅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要性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都不曾离开过音乐,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中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学习焦虑,音乐可以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的负面情绪。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音乐教育中,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需要学生的各个器官来配合,音乐的优美旋律能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可以随着乐曲展开想象,锻炼创造能力。在培养注意力的同时,音乐对中小学生记忆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2.有利于中小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

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由来已久,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内涵的,通过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开展音乐教育为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帮助中小学生完善品格个性,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利于中小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

第一,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能力不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并对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来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培养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共鸣提供帮助,为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提供渠道,而这些都离不开审美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审美能力的提高。第二,音乐交流中体现出的社会价值。音乐的交流不受国界、种族和语言的限制,在许多群体性的音乐表演中人们之间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开展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学习,还能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三,音乐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价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于世,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也是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本国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发展历程,为我国音乐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人们沟通交流

世界上存在很多国家,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习惯各不相同。然而,音乐无国界,美妙的旋律可以使用任何国家的语音进行演绎,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们更好地交流,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很大帮助。

2.陶冶情操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关于音乐世界的美妙事物,无论是舒缓的音乐还是激情类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舒缓的歌曲可以使我们安定心神,透过歌词和旋律可以探知演唱者当时的心境;而激情类音乐听起来就让人兴奋,觉得干劲十足。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欣赏能力,拓展视野,将听者带入音乐的世界里任意遨游,听者的心境也会随之变化,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3.发掘学生的潜能

良好的音乐教育却能够发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即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没有取得好的成果,但是可以在音乐或者其他方面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并通过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4.教会学生认知生活

年轻人的世界里,事物没有那么复杂,他们认为事物都是客观的、可以量化的。然而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年轻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不全部都是客观和量化的,很多事情需要有主观方面的努力。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情感强烈,情绪变化快,而且不够稳重成熟,特别需要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使他们对于情感有更丰富和深刻的理解。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养成良好性格有极大促进作用,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