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龙道村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村前有鱼塘环绕。由于受地形限制,村庄布局呈现依山就势、灵活自由的特点,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其村落选址布局与周围山脉形成“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天然风水格局,所蕴含的人居环境营造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南粤门户上典型的村落布局聚居(主要是家族聚居)环境建设的典范。龙道村古民居有隋唐建筑遗风,其造型古朴、结构坚固,重视防御功能,族系分明、贫富有别,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等级划分的古村落。村里保存着完善的陶氏家族从元朝演变至今的家族式发展脉络,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家族从起步、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鲜活史料。龙道村的古民居一般依地势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前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用于饲养牲口、堆放柴火等;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二层的石梯;二层为后进,用于生活起居,分别为主厅、两个侧房及厨房。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个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整个建筑格局围绕天井而建,因此,古建筑中采光、蓄水、排水得以完美地解决。这样的格局既有南粤土著民族的杆栏式建筑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征,为变异杆栏式建筑,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龙道村古民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座与座之间或横向相连或纵向相连,封闭而密集。且家家户户均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处处是闸门与门楼,从村前到村后,足不出户即可通达,有利于互相联系和照应,有很强的防御特点。这也是为了适应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同样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各家各户的石库门上或刻有对联,或刻有花草,或刻有八卦图。题材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实地考察中,可将龙道村的建筑风格分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现代建筑三种。历史建筑指古建筑群外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特点为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和砖木结构,如书院、炮楼、部分古民居等建筑,整体质量保存较差。传统风貌建筑以土砖结构为主,少量采用现代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建筑年代较近,但整体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相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冲击,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村域环境与建筑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正在渐渐消失。由于该村落特色有着不可修复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
2.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整体风貌的破坏
村内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建筑密度大,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村内有的文物,如古刻木制品、石磨等乱丢乱放甚至受到严重破坏。
(2)建筑群体的衰败
部分村民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存在质量不一,布局缺乏规划,并有乱搭乱建的现象,对保持建筑原始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同时,现状村庄居住环境还有待改善,特别是人畜混居的现象致使个村落的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从而影响古村的整体保护延续。
(3)人居环境条件差
交通条件、卫生条件、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情况相对较差,村落的人居环境条件差,这也是部分居民极力想建设全新但是毫无特色且不协调的新居住建筑的原因之一。
3.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与建议
3.1整体保护措施
(1)自然环境
对周边现有山体、山林进行保护,保留现有山林地、河流和鱼塘水体,对鱼塘进行清淤处理并定期维护以保持水体洁净。
(2)传统格局
在保持原有的建筑基础上,以晚清建筑为中心,重点以贯穿全村的两大巷道为主要骨架,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重建已消失的村落入口,并充分利用炮楼对村内的分区性作用,进行整体格局的修复与改造。
3.2建筑风貌
在总体保护方面,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要在建筑屋顶形式、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方面延续历史风貌,对于其中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加以整治,对保存状况较差的围墙、门楼等进行修复,但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3历史建筑
根据档案显示与实地调查核实,龙道村现有须重点保护的古民居50处,炮楼5处,门楼7处,书院1处,祖庙1处,其中包含了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基本特征等,大多分布于龙道村古民居的东南侧和西北侧,部分夹杂在一些风貌协调建筑和现代建筑之中,数量不多。具体保护建议如下:
(1)对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部分古民居、龙门庙、门楼等),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修缮,改善设施,修复过程中应多采集当地老者的记忆并进行历史还原性修复。
(2)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做到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合,创造适合当代居民的生活环境。
(3)对现有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的结构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应尽可能做还原修缮,做到安全与原真性共存。
(4)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应做到先实地考察,做好当地村民的社会访谈,并根据得到的资料尽可能还原建筑的最初原貌。
3.4其他建筑
(1)相关单位须做好对龙道村的相应规划,对古村落中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现代建筑等)应进行改造或拆除整治。
(2)据档案与实地调查显示,龙道村现保留古樟树4处,古井2处,地坪1处,拱门1处。这些地方也要做相应的保护改造措施,并与当地居民建立相应的管养责任制度,使得整个村域的生态环境在村民的共同维护下得以越来越好。
4.结语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我方本着“预防为主、环保优先”的原则组织施工,把环境保护提高到与安全、质量同等的地位,加强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
1.环保组织机构及体系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副经理副组长及总工为副组长,安质部部长及各作业队队长为组员,安质部为日常环保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及检查标准,检查、监督施工队各项环保工作的落实,项目部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环保工作的实施。
2.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为了不影响场区的环境,故采取
如下措施:
1.
施工现场设置垃圾堆放点,做到日集日清,集中堆放,专人管理,并及时运出场外。
2.
生产及混凝土输送中的污水、冲洗水及其它施工用水要排入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再排入市政下水道,以免堵塞城市管道。
3.
防止施工噪声污染,尽量减少施工噪声,风动转机要装消声器,压缩机要性能良好并要尽可能低音运转,并尽可能安装在远离临近房屋的地方,控制作业时间,减少夜间施工,减少噪音污染。
4.
为防止施工尘灰污染,在夏季施工临时道路地面洒水防尘。
5.
现场材料多,垃圾多,场地小,人流车辆频繁,材料要及时卸货,按规定堆放整齐,施工车辆运送中如有散落,派专人打扫。落实施工现场“门前三包”。凡能夜间运输的材料,应尽量在夜间运输,天亮前打扫干净。
6.
建立环境保护自我保证体系。
7.
对职工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加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工作,自觉地遵守环保的各项规章制度。
8.
建立环保工作机构,设立专职环保师负责制定环保工作计划和措施并监督执行,自觉接受环保部门、地方政府对工地环保工作的监督、检查。
9.
运输砂石料及土方的车辆通过即有公路时,要尽量进行覆盖,保持清洁上路,不得抛洒,并有专人负责保持清洁。
10.
要减少施工噪音和粉尘对临近群众的影响,对砼输送泵等大型机械采取简易的防噪措施。机动车在工地上限速行驶等措施,避免产生灰尘,并经常洒水减少灰尘的污染。现场易生粉尘的细料存放及运输要加以遮盖。
11.
现场设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生活区垃圾集中统一处理,禁止在工地焚烧残留的废物。
12.
砼浇筑尽量不安排在节假日、夜晚等居民休息时间。
严格控制电锯、电刨使用时间,电锯、电刨必须在搭设的木棚内使用。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城市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包括水泥、石灰、砂石料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人员产生的垃圾。这些垃圾堆积在一起,有时候经雨水冲刷导致水源污染,经过化学反应导致空气污染,一经人们接触,会产生各类健康问题,有效会对城市环境和施工人员造成极大的危害。
2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
2.1灰尘污染防治措施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尘扬起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2.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2.3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2.4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应该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3结束语
关键词:市政工程;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场地主要在城市内部进行,若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得当,会严重影响城市内部的居住环境,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施工纠纷,影响市政工程施工的正常顺利进行。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各项措施保护完善施工现场环境,避免由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水、弃渣造成环境污染,以及避免施工中机械设备作业产生的噪音及振动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重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保护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减少施工干扰纠纷事件发生,促进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不利影响
1.1噪音污染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车辆运输、挖掘机装载机土石方作业以及各种安装拆除作业等,均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噪音。噪音严重时,会影响施工现场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引起居民对施工作业的反感,甚至造成施工作业的中断。
1.2 粉尘污染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是工程现场堆积大量的砂石材料,而且施工材料的运输、现场土石方开挖回填、临建设施的安装拆除,均会造成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对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以及周边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1.3 施工废弃物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残渣、废料以及作业人员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1.4 施工作业水土破坏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部分会涉及到填挖作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改变,如果设计方案或者施工组织计划的不合理,极易造成施工过程中对水土环境的破坏,影响城市原有的景观。
1.5 水污染
市政工程施工作业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则会导致周边水源环境的污染。
2 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2.1 噪音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在居民小区、学校或者是医院附近的施工作业场地,应该尽可能的采取隔音措施降低机械设备施工噪音。噪音比较大的施工作业应组织白天施工,特殊要求需要晚上进行施工作业的,应取得当地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的许可,采取一定的隔音措施后方可施工作业。在市政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与周边居民做好协商沟通工作,施工作业车辆的进入应减速慢行同时避免鸣笛。
2.2 施工粉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渣土、砂石材料的运输车辆,应采取全封闭的运输方式,严禁车辆超载。并在周边建筑密集的施工作业场地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做到运输车辆净车出场,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材料的泄露。同时对于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土方,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计划,合理的设置取土场以及弃土堆,避免出现乱堆乱放的现象,以尽可能的降低施工粉尘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2.3 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作业场地应尽可能的远离水源地,临近水源地的施工作业应设置好隔离措施,防止施工作业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对于市政桥梁桩基施工中的泥浆废水等,应沉淀处理后排放到指定区域。部分废水可以用于施工场地的喷洒,减轻施工现场的扬尘。施工作业人员生活区的污水应经由市政污水管道排放,对于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2.4 水土保护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作业场地由于主要在城市内部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紧密协调,避免由于水土破坏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作业准备阶段,应完善地质勘查,并对软弱基础及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在路堑开挖或者路基填筑施工作业中,设置必要的排水措施以及坡面防护措施。对于施工征地范围内的具有水土保持功用的树木绿地,如需破坏必须采取人工防护等必要的替代措施。
2.5合理的布置固定施工场地,施工作业结束后及时恢复。对于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预制场、拌合站、砂石料场以及员工生活区等固定场地,科学、合理、规范的布置可以提高施工场地利用效率,加快施工作业进度,同时还可以减少施工作业中的各种污染。
施工场地合理布置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确保施工可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利用空旷场地以及荒地;尽可能的减少非必要临建设施的搭建;充分利用施工作业区域原有的供水排水管线,减小安装拆除作业活动量;在场地周围设置隔音设施或者完善周边防尘降噪绿化。对于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垃圾、废渣等,应及时清理,避免长期堆积。
运输车辆应采用篷布覆盖,以免砂石料或者外运垃圾的泄落或流溢。此外,生活区、拌合站、砂石料场等场地在施工结束后,如需拆除应彻底的清除各类临建设施以及固体废弃垃圾,并及时恢复周边绿化设施。
3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3.1 施工准备阶段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明确施工组织机构中针对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分工,建立针对各项可能导致各项环境污染的潜在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完善施工作业中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市政施工组织计划中,应了解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对与此相关的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其明确我国针对建设项目中对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
3.2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环境保护管理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阶段的施工工序特点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内容,制定相关的环境污染处理预案,并不断提高施工过程环保管理工作水平。定期开展施工作业环境影响调查,对于施工阶段可能造成的污染状况进行必要的评估,并以此为据制定可行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施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3.3 完善环境污染发生后的处理机制
对于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应及时按照环境保护与污染处理预案采取措施,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污染事故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以便于主管部门制定应急处理措施避免污染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应仔细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造成污染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针对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漏洞进行整改,不断完善施工作业阶段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4 结语
环境保护作为市政工程施工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施工作业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合理的市政工程施工环境保护措施,对于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施工过程中提高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结合环境保护各项技术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及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作业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促进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熊士斌. 建筑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 2008,(11) .
[2]林新发. 浅谈建筑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及建议[J]. 科技咨询导报 , 2007,(29)
[3]吕昌祝.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与控制[J]. 科技创新导报 , 20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