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探究

G633.8

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科目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化学知识和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初中化学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和公式较多,因此化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科目。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化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这就意味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必须优化教学方式,在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笔者总结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新要求,认为现阶段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运用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化学作为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虽然涉及很多抽象的定理和公式,但大多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有所联系。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媒介。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加大了化学实验的比重,这种科学的设计,凸@了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时,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化学实验带入课堂,运用边讲解边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化学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将化学实验运用于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新课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要求,帮助教师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的化学实验课,是学生直接参与化学实验的首要渠道。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化学实验课主要是老师教授实验知识,而学生参与实验或亲手实验的时间比例并不多。新课标的化学教材,增加了化学实验的课时量,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将化学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实验课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实验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实

验结果, 更注重的是实验的效果, 是不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实验的严谨能力得到培养,有没有形成科学创新的思维等。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实验课,教师应该从操作规范的讲解和实验结果的考核中解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只有让学生重视实验过程,并学会在实验中观察、总结,才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意识,才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够完成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中也同样要重视自身的教学引导和保护职能,积极的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并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从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发现快乐。

三、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化学用语和公式计算能力

化学的公式、定理及化学语言是初中化学难于其他科目的关键所在,虽然通过灵活的运用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公式、定理和化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但却无法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这些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科目教学时,不仅要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同样要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以及化学用语的掌握与记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开展化学科目教学时,教师就要建立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的联系,并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点的应用和记忆,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化学语言,掌握化学公式的规律,并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定理。为了避免课后练习给学生带来过大的课业负担,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注意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总结归纳来形成系统的极易。这就意味着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先交给学生化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以最少的化学课后作业量,达到最佳的课后练习和复习效果。

四、通过家庭小实验、选做实验和选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化学现象,这些化学现象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都是具有一定练习的。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时,要提高对这些日常化学现象和小实验的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学小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抽象知识与具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这不仅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新课标初中化学课本中体现的重要教学方法。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实验部分的内容和自主学习部分增加了,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对这些处理不是很合理,就显得教学的时候顾此失彼。其实化学课本的 “家庭小实验” 对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完成的,这是因为家里的实验化学药品和实验器皿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掌握, 也可在实验课程结束早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一起做做家庭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完成能力以及创新性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选做实验和选学的内容可以在有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选学内容的知识,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不仅对人类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更是初中科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教师一定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新课标的教学新要求为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实验在完成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素养培养的起点,它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对学生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握好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充分运用有效教学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备好学生

有专家曾经指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影响他们学习的关键原因,教师应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状况来开展针对性教学。所以在正式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仔细研究和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仔细了解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整合处理,获得新知和感悟的过程。学习应该是学习者自主开展的选择性的活动,而不应该从外部进行强制灌输。学生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是它的基础。

二、以学定教,促进课堂互动生成

新课改以来,化学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一定要原封不动地重现科学家探究某些化学现象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探索未知的课堂,向困难挑战的课堂,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课堂。“以学定教”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可以思考、质疑、辩论的机会,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进行探究的重要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度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顺序,最大限度地绽放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在CO2和O2的检验教学环节上,可能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安排,用预设的化学实验进行鉴别,或者是澄清的石灰水,或者是带火星的小木条。我在教学时没有讲解预设的鉴别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检验方法,通过交流、探讨,学生得出很多种检验方法:能灭火的是CO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O2;活的小虫子需要O2才能继续生存;因CO2和O2的密度不同,可以进行分别称重来检验;利用CO2和O2的溶解性不同、水溶液的酸性不同以及跟NaOH反应后瓶内压力不同分别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学生从提出的问题出发,进行积极的科学探究,并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节课如果教师没有互动生成的意识,依然按照常规从课前教学预设出发,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前进,一开始就表明了检验的方法,那学生不会再动脑筋考虑,也不会有那么丰富的检验方法,学生也肯定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其创新精神也不会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的目标、内容及进程,始终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绚丽的风景。

三、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化学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四个部分,且每部分的内容都繁杂多样,仅元素及其化合物一个部分就包含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某个知识点,通常会事倍功半。倘若理清这些知识的内在关系,并对其异同点进行分类归纳,一一比对,就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复习课时,要求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把常用仪器、操作步骤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等内容都集中于此,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以上三种气体的用途、性质、制取装置、原理及收集检验等一系列的知识。另外,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和指导读书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机应变,有机结合,同时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并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星.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略陈浅见,与同行商榷。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确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教学中,我不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暗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我总是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无形中就将老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为进一步共同探究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我是如此引情导趣的: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我们老师的做法大都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使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我尝试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的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提升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未来的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彼此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通过实际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探究,关注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增加实验课的研究性,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化学教育。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 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中,教师迷从于“填鸭式”教学,大搞疲劳战术,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缺少思考与想象的空间,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往往会被老师认为“异见”。学生越来越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能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见解。随着后“新课改”时代的到来,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愈来愈得到教师的关注,并藉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抑制学生个性的落后模式,转化自身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

1.创设教学时机。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预测和创造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1)利用化学史创设时机。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史创设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金刚石、石墨和C60》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碳单质的三种形态,日本化学家对C60H60的预言,俄罗斯科学家预言碳多面体的存在,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独特的思维、敏锐的眼光以及团队合作精神。(2)以提问创设时机。教师要以提问制造悬念,让学生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教者将一瓶打开的香水带进教室,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会闻到香味?糖放到水里为什么不见了?衣柜中的樟脑片哪里去了?”(3)以生产实践创设时机。教师要加强生产社会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将化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捕捉教学时机。教师既要精心预设教学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闪光之处,迅速做出决策,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活动不断推向。如在《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中,教者在学生了解H2O的意义后,提出问题:“你能说出CO2的意义吗?”一学生抢答道:“表示二氧化碳”。另一学生补充道:“表示二氧化碳由C、O两种元素组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C原子和两个O原子构成。”教者为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丰富内涵,追问:“大家知道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熟知的社会热点、科学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矛盾,使他们在挑疑、质疑中明确目的,提高探究意识。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教者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与经过不同程度处理过的水,看看有何不同?沉淀、过滤主要去除什么样的物质?”接着教者向学生呈现活性炭净水器,让学生了解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滤器,感受到化学的应用价值。

2.积极参与探究。教师要留有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想象的时间,让他们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索、讨论交流对假设进行验证。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中,学生在探究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点燃前蜡烛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密度、熔点等性质,关注蜡烛燃烧的火焰,分析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试着用火柴点燃产生的白烟,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推断生成物是什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表达交流。教师要将课堂的重心由“教”转为“学”,不急于将结论“交”给学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善于表达见解,并参与小组的交流讨论,在概括、分析、综合中纠错补漏,完善认知结构。

三、创设教学

1.巧用师生情感共鸣,引发。教师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要以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到启迪智慧、激发内驱的目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教学活动推向新的。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教者以一系列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的匮乏,产生关心社会,保护水资源的社会责任意识。

2.借助于形象手段,创造。教师要通过电脑、电视、实物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亲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教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原子结构的模型,并播放原子内部的运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认识原子结构,感受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无穷想象。

3.捕捉智慧火花,引向。教师要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质疑、争辩中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教师面对学生有价值的回答时,要因势利导,通过巧妙的追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分析、辩论、实验中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能抓住规律,掌握内涵。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 教学难度 教学内容 衔接策略 教学衔接

“化学难学”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据笔者对210名高一新生调查发现:71%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难度增大了;79%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内容繁多且杂乱,不能与初中知识衔接,难以理解。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新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使高一学生能迅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是化学教学中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完善知识结构,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许多知识点上的要求是分层递进的,但也有部分脱节现象。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了解初中教学内容的要求,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之自然过渡到高中教学要求。

1.1 “织网式”补充知识点

对比新课标初高中化学教材,不难发现,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上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离子反应、电离学说、元素周期律为主干。在高中教学中,需要从学生初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由知识点发展形成一个知识层“面”,进一步注重于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学习惯性,强化知识点的网络构建,对高中学习中需要而初中没有学习过的知识点,可采用分时分点,逐一补充的方法进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到达学习的彼岸。

表1是高中学习中需要而初中没有学习的14个知识点,可分散在下列高中学习时段中进行补充,它们大多是“知识网络”的关键点。

通过知识点补充,可使学生完善网络,提高学习能力,完成知识上的衔接。

1.2 “阶梯式”设置教学难度

为了适应义务教育要求,初中化学教材降低难度幅度较大,而高中由于受客观上升学压力和评价标准、新课标中要求的影响,实际难度难以下降,且又增加了实用性的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提高了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的台阶。由于部分初中教师跟着中考走,考什么教什么,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常识性介绍”或“选学内容”都不做要求,使初中生的知识出现严重缺陷。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应有计划地“阶梯式”、“螺旋式”设置教学难度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表2是学生学习中较难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及其教学难度设置。

通过分层次、“阶梯式”设置难度的教学,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学习愉快,不会产生“难学”的感受。

1.3 “顺序式”设计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宗旨。许多知识采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式学习。采用学与问、科学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它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的科学价值观。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教材编排的顺序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在知识点的系统性上作一点调整,先易后难,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习顺序可按表3设置。

从表3中可以发现:(1)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氧化还原反应等较难掌握的知识分别分散在后面的知识中去学习,使难点分散,学生易于掌握。(2)选修内容和必修的整合使知识内容更完整,科学性更严密,节省了课时,提高了学习效率。

2 理清教学思路,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是不相同的,初中化学教学往往较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学,而对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要求相对较低;高中教师则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教学上要求较高,高中化学对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应。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较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进一步独立深入学习的要求。

2.1 “学案化”展示教学过程

目前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标要求和目标解读(目标解读由学生来做)、对本单元的整体把握、知识框架(学生课前预习)、巩固练习(以夯实基础为目的,课堂上进行训练)和拓展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为目的,中间贯穿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后进行跟踪反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图示步骤(见图1)。这种方式给学生一个“支架”,使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有事能做,在课后能有一定的成功感。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被学生接受。“学案”能够起到促进学生想、做、说、用、帮(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不再感到知识难学。

编写学案时,要精心地选择好“学案”栏目(或板块),可使“学案”成为学生爱做、教师爱用的资源。栏目的设置应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的需要。学案栏目的内容、形式和作用见表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落实得好与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程度,为检测课时目标实施情况,最科学的手段是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测评。因此,在每份学案中,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要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由小到大,题量适度(一般来说课堂反馈5题,大约用时10~15分钟;课外练习6题,用时25~30分钟;提高题2题,用时10分钟),以确保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