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德育的概念

幼儿德育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德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德育的概念

幼儿德育的概念范文第1篇

1.在小班教学的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是幼儿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水平、展现发展水平的独特形式,通过游戏,幼儿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且会自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将问题解决。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教育。例如,为了让幼儿区分“1”与“许多”的概念,幼儿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幼儿在进行拍皮球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皮球是圆形的,让幼儿去玩具箱取皮球,引导幼儿说出这里有“许多”皮球。

然后让小朋友们每人取一个皮球,将玩具箱的皮球取光,那么玩具箱里的“许多”皮球就变成了小朋友手中的一个个皮球了,在小朋友将手中的皮球放回玩具箱的时候,就又出现了“许多”皮球,通过这个一拿一方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认识“1”和“许多”的区别,并且在脑海里形成了“1”和“许多”的概念,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形成其他的数的概念。

2.运用丰富的活动材料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幼儿往往会对活动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接触着数,但是这些数往往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事物的本质往往转移了幼儿的视线,没有让幼儿形成正确数的概念。为此,幼儿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对事物数量的关注,将事物与数联系起来。

例如,老师在幼儿的小课桌上放上3支铅笔,5块橡皮,7支彩笔,2个苹果,用这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说出事物的数量,让幼儿在数这些活动材料的过程后中形成数的概念,进而促进了数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3.鼓励家长参与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重视对幼儿进行数的启蒙,通过日常生活的数数,图形认识,激发幼儿,这种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辅导模式,对幼儿的数学启蒙是非常有帮助的,达到的效果往往超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鼓励父母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形成数的概念。家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其一,引导幼儿数出家中有几个人,用餐时有多少个碗,有多少个汤匙。

其二,看看鞋柜里有多少双鞋,说说谁的鞋子最多,谁的又最小。

其三,利用野炊的机会,让幼儿采集树叶进行标本制作,观察并说出他们的大小和形状。

二、总结

幼儿德育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同志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有社会性发展问题而没有品德培养间题,并主张用社会性这一概念来涵盖品德等旧有概念;而有的同志则坚持采用品德和幼儿德育等概念认为社会性发展是与品德发展相伴的一个过程,不能代替或涵盖品德等概念。面对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对幼儿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等概念进行考察,唯有正本清源,方可了却纷争。

1、社会性发展同认知发展一样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两大方面,社会性发展同认知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它们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并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统一体。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部实质所在。

目前,我国对“社会性”与“社会性发展”等概念还缺乏理论研究,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教育界对儿童社会性的理解则主要着重在“个人的社会性”,即所谓的儿童社会性就是指儿童个人的社会性而言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等)所获得的先天的社会特性;二是由后天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各种社会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我们常说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要就是指儿童的“后成社会性”(即后天获得的社会性)而言的,它包括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两大方面。

周宗奎(1992)在其专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对“社会性发展”的解释为:“所谓的‘社会性发展’,又可叫作‘非智力发展’,系指除生理和认知发展以外的一切心理特征的发展。……‘社会性发展’与‘人格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二者常常在很多意义上包含相同的内容。”我们认同这一概念。

2、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系统、社交系统与社会规则(范畴)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内容。

我们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自我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又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庞丽娟、李辉,1993);二是社会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又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以及其它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三是社会规则(范畴)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包括性别角色、社会角色、社交规则、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等规则或范畴方面的建构与发展。这三个方面,可以涵盖我们认定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所有内容。

3、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品德)都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为了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为社会所承认的、调节人们行为的共同准则。道德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性(即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的社会性发展而继续发展。品德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个体心理现象,是一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固定的特点。儿童经历了初步社会性发展(1岁以内)—>自我意识发生(1岁以后从认识自己开始)—>品德发生(2岁左右有最初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品德不断完善(2岁一一)的过程。由此可见,品德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并随着其社会性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品德.

4、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

我们认为,品德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它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及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这是因为:首先,品德只是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特点,如果没有道德活动就没有品德可言.因此,品德并不直接隶属于我们所提出的社会性发展三大内容中的任何一部分。其次,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对社会道德的理解、掌握与建构(即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品德则是个人在执行道德准则时才表现出来的固定特点。品德在个体社会化发生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并表现为伴随着社会性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而实际上这就是社会道德不断个体化的结果,这是因为道德这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从儿童一生下来就开始伴随着其社会性发展过程而不断地向儿童个体施加各种影响(这就是社会道德个律化的过程),从而在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实质是因为道德个体化到一定程度)后才导致个体品德的产生。而社会道德个体化过程在品德产生以后并未结束,它伴随着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进程而继续发展着,并贯穿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

二、幼儿德育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关未

1、德育与幼儿德育。

德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某一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广义的德育概念。狭义的德育概念则主要是指德育中的品德教育,我们常说的幼儿德育,指的是狭义的德育也即,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品德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德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萌发幼儿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其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社会性发展教育.

社会性发展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促进儿童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方面发展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社会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各种社会刺激加以综合认知的过程,如对自己和别人行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交往关系的认知等。

社会行为是指个人在各种社会情境下的个体行为,是社会心理(社会认知)的外部表现。社会行为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各种外显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取决于其社会认知水平。

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即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等都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关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儿童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等三方面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能力。

3、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幼儿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道德内化的过程,即把道德规范等逐步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二是社会道德个性化的过程,即每一个体都有性别、年龄、智力、性格的差异,实现思想品德社会化的共同要求,不是把人变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道德个体化本身是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的(前已论述),那么在这整个进程中,德育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我们认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有两个维度(图略):一是水平(程度)维度,这有高、低之分;二是方向维度.包括两个方向,即亲社会性方向(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并于社会有利的发展)和性方向(与社会规范和要求相违背甚至相对抗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方向维度中还有一个中性的,即与社会既无利也无害的发展,那些“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管好自己,休说他人”的人,不可不谓之为“社会性发展程度很高”、“很适应社会”,但对社会却无甚益处。

由此可见,社会性发展程度很高.并不意味着个人发展得很好;社会性发展程度不高,并不意味着个人发展得不好。如果要想让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德育。如果没有德育的导向与内在推动.社会性就不会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德育(即社会道德个体化过程)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导向力量,它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进程。

幼儿德育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德育;问题;策略

一、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在德育教育时的奖惩方法不合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物质奖励或者语言鼓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奖励的恰到好处,就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惩罚的不合时宜,就会对幼儿的内心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纪较小,思想不成熟,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幼儿教师要反复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以争取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还小,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不懂”,这种想法首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也会使教师的威信严重削减。

(二)幼儿德育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改变

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上,即确保幼儿在幼儿园里不出安全事故,其他事情都不重要,这也就使幼儿德育工作成为空壳。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所以经常会觉得每天说很多废话,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并无创新之处。对幼儿的德育工作要开展到实处,切实将幼儿的道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幼儿负责。幼儿园的任务是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态度和道德观念,让幼儿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的好习惯,帮助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都是“主角”,而幼儿只是教学的“配角”。幼儿在幼儿园里被教师管理的规规矩矩,没有太多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得幼儿的天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潜力的挖掘。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课堂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给幼儿发挥的空间。而且,幼儿教师应明白自己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健康成长,而不是把自己凌驾于幼儿之上,让幼儿丧失拼劲和闯劲,成为唯唯诺诺的“小绵羊”。

二、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想在幼儿德育教育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注重平时教学中的榜样作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也应该从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选择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进行任教,才会给幼儿德育带来生机。同样是教幼儿拾金不昧这个道理,有的幼儿教师只是告诉幼儿看见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要捡,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捡。而有的幼儿教师就会告诉幼儿别人丢东西一定很着急,如果我们将捡到的东西据为己有,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现,会给爸爸妈妈丢脸的。当我们捡到别人丢的东西时要第一时间交给教师或者家长,想方设法找到失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理解什么是拾金不昧,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二)科学开展幼儿德育内容,优化实施方案

幼儿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需要幼儿教师进行鉴别,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对幼儿进行德育需要遵循德育的规律,每一个良好的品德都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幼儿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大胆创新教学思路。比如教育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时,祖国家乡对于幼儿来说就太抽象了,在他们看来祖国和家乡是遥不可及的,这时需要幼儿教师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幼儿身边的人或者事入手,由近及远,一点一滴的给幼儿渗透,帮助幼儿理解祖国和家乡的概念,从而使幼儿爱上祖国和家乡。同时,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保护幼儿的心灵不受伤害,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三)幼儿园与家庭同步教育,将德育渗透在生活中

幼儿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辅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教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有的家长自己都随便横穿马路,怎么能够教导好自己的孩子呢?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就会出现溺爱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德育工作。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合作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争取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较高道德水平的孩子。综上所述,幼儿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幼儿,并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教给幼儿最权威的知识;要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氛围,将幼儿德育工作常态化和生活化;要尊重幼儿,爱护幼儿,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幼儿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

作者:闫丽文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幼儿德育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德育活动 主体性 迷失与回归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71-01

德育教育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因为德育教育可以很好地对幼儿的心性品质进行塑造,使幼儿从小就能有好的心态和性格,这是幼儿教育的关键。但在目前的幼儿德育教育中,德育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只注重于德育教师主体性,不能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不能使德育教育有更好地发展,因此一定要使德育教育回归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有更好地发展。

一 重视幼儿德育教育主体性的重要性

1.主体性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主体性指的就是人类在某些活动中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而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性特征。主体性与客体性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也就是说,没有客体性就没有主体性,两者是相互依存而产生的,脱离了个体性的活动,也就没有主体性的存在了。主体性是人类本身特有的性质,是一个对象性的范畴,它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具体表现,是人类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本书曾经这样写过,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一场活动的主体,在与其他的客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之中,使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还有能动性得以发展的性能。基于德育领域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所谓德育主体性,实质上就是人处于德育环境之下,其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人为性活动。与之相比,幼儿的活动,其更加着重于对幼儿进行自主性、积极性等多重方面的培养。

2.主体性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在依据

德育教育对于人的心性品质有重大影响,可以使人的心性品质得以成长和发展。心性品质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它不是人为组建而成的,而是人的自主的一种构建行为,是每一个人心性品格的真实写照。因此,德育活动也是个人化的,德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人为人处事的道理,使人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了解社会发展的行为准则,对自身要有好的行为约束,不能逾越社会发展的轨迹。对于德育教育活动来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活动,它并不是简单地课堂说教,不是对人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当然也不是对人进行道德行为的培训。德育教育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需要人们亲身进行感知和触及,得到心灵的触动,使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发展。

二 目前德育教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迷失

1.德育教育单位过于功利

在目前的德育教育活动中,一些德育教育的单位只重视利益性而忽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有的幼儿教育单位,对家长拜托了并且付出相应费用的幼儿格外照顾。还有一些单位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对有背景的或者是比较优秀的幼儿进行特殊照顾。德育教育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心性品质,帮助幼儿有更好的发展,要让幼儿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就拥有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条件,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养成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德育教育不能重视它的功利性,要有长远的发展。

2.德育教育的过程过于单一

德育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要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而非现在的单一性的发展,德育教育的主体不能只是德育教师,不能让幼儿一直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该把幼儿作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不应该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如果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时就只能是单向的传输知识了,而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 幼儿德育教育主体性的回归方法

1.德育教育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

人类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孤立的,幼儿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体。因此,教育者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学的内容也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的世界,要把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生活的背景融入到德育教育的教学工作中,这样才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深入了解德育教育的目的和德育教育的思想。

2.德育教育的过程要与幼儿生活的逻辑相符合

道德思想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逻辑的体现。因此,德育教育的过程必须要与幼儿的生活逻辑相适应、相符合,绝对不能违反幼儿生活的逻辑规律,要结合幼儿生活的实际情况。如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对幼儿进行接人待物的礼仪培养,要让他们学会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在幼儿园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勇气,使幼儿具有勇敢、坚韧的毅力,并且通过比赛和游戏来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幼儿德育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专业 英语教学 德育

教育家巴尔赫特说过:“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何为德育?[1]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它能把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竞争意识、改革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协同观念和环保意识等,从而推动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我国有许多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需要一支既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又懂幼儿心理特点的师资队伍。幼教专业学生正好具备这两点。德育应从娃娃抓起,这是社会的共识。为此,对幼教专业学生的“德”行教育不容忽视,因为德育内容将被这些学生以各种方式传授给幼儿园小朋友。

一、幼教英语教学中德育现状

1.社会方面:在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需要“德”“智”兼备的人才。“智”育方面,家庭和学校都倍加重视,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而“德”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学生们的思想常处于迷惘中。出现了“智”优“德”劣的学生,甚至是“德”“智”双差生。

2.学校方面:学校为求生存,重专业技能科、轻文化科。而德育内容大都蕴含在文化科里。

3.教材方面:现行的职专英语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还不够,也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4.学生方面:幼教专业的学生都是16―20岁之间的女生,她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她们注重外在美,不注意内在的修养,纪律散漫,不知尊重他人,缺乏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可以说她们是“德”行不足。

5.教师方面: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德”或“智”差的学生难,何况职业学校的教师得天天面对这样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在教学和德育两者间很难做到两全。

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因为它涉及面广,有文学、科学、传统文化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每位英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即“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二、幼教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新措施

1.教师要了解学生,因生施教。

幼教学生都说:“English,想说爱你不容易呀!”她们惰性强,过分看低自己学英语的能力。但她们精力旺盛,擅长手工绘画、钢琴、声乐和舞蹈,她们也渴望成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这些情感和技能,帮助她们在中职校的英语里找回久违的自信和自尊。

2.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

德育点是文章的灵魂。在现行的职专英语教材[2]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文章。

1)爱国主义篇:BookⅡUnit 4“The English Language”学习英语语言的历史,并可通过制作英汉语言历史墙报,体会语言的博大精深。在BookⅡUnit 5“English Gardens”中认识了英国园林的美之后,通过分享中国园林艺术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文化艺术的差异,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交通安全篇:BookⅠUnit 5“On the Move”中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教学生在道路上如何保护自己。

3)生态环保篇:BookⅡUnit 6“Animals and Man”介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BookⅡUnit 9“Saving Energy in the Home”学习日常生活节能知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力。

4)传统文化和社交礼仪篇:BookⅠUnit 1“Meeting New People”、Unit 3“Social Customs”介绍了朋友见面、赴宴和待客的礼节。BookⅡUnit 7“I’m Sorry”中学生能够学会做错事后能反思、道歉。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受到礼仪的洗礼。

3.提高英语教师素养,以教师德性影响学生德性。[3]

教师德性包括教师关怀、教师宽容、教师良心和教师责任等内容。它传递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关切,传达着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展现着教师的道德智慧。一个具有教师德行的教师,不仅能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而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的德性潜质,并创造各种教育环境促其成长;能在开放的社会中不断地思考,与学生共同成长;能把学生德育的理论和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德育实践,肩负起新时期学生德育改革的实施者的重任。作为未来幼儿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师,应有爱心、耐心和热心,以身立德,爱岗敬业,关心、引导和教育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并能与时俱进,才不会被学生甩在后面。

4.优化课堂教学,注意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德育教育因素,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德育的渗透过程。要实现这些,需激发学生沉封已久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英语知识变得自然、真切、直观、生动又具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其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爱学。同时,蕴涵德育因素的内容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幼教专业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尝到了太多失败的“苦”,厌倦了批评和惩罚,她们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奖励。而成功和奖励是一种肯定性压力,对品德态度有正向诱发作用。[4]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发现她们的闪光点,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帮助她们品尝学英语的“甜”。

我在教学Book1Unit 2“Expressing feelings”时,采用了模拟幼儿园英语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让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大舞台,既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英语的快乐,也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德育内容成功地渗透给学生。

具体的方法如下:

1)竞赛法:分组对抗赛,本组成员须密切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这能培养她们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如学生画表情图抢答说单词等。

2)身势语教学法:用动作和表情完成feelings的表达,可充分发挥“演”的强项。如听故事做表情,听到有feelings的词就做相应的动作。听《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的英文儿歌,边唱边做动作。

3)钢琴弹唱、flas配音等任务型教学法。如用《两只老虎》的旋律改编为含feelings的儿歌,并弹唱。

5)因材施评。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对话表演、钢琴、图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作出过程性评价。让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会。

5.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针对幼教专业特点,开展丰富的、综合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如结合学生的手工绘画课举办英语手抄报展;结合钢琴、声乐和舞蹈课排练课本短剧、演唱英文歌曲;结合幼儿英语教育对语音、书写的要求,举办讲英语小故事赛、诗歌朗诵赛和英语书写展等。德育内容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

三、结语

总之,幼教专业的英语教师要把德育渗透于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她们的素质修养,使我们祖国的幼苗拥有德行优秀的园丁。

参考文献:

[1]汪静.浅谈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技资讯,2006.

[2]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版)第一、二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第4版(修订本),2006.4,第1版(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