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生物学会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生物化学;绪论教学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医学生必修课之一,它属于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科目紧密相联系。但是,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组成和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内容普遍比较抽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繁杂,学生普遍都对生物化学望而生畏。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心学,积极学就显得相当重要。绪论是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是从整体的高度来对生化的教材进行一个说明,讲的好,学生才有兴趣往下学,而讲不好,学生便从第一堂课就开始弃课。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论述绪论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讲好绪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讲好绪论的重要性
第一,,讲好绪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生化的绪论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生化的内容、发展历史以及它与医学的关系,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跟随老师认识生物化学。然而,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一直在压缩医学基础课的课时,因此很多老师想当然的认为要让学生多学知识就必须把绪论砍掉,直接不讲。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心理准备,不知道生化究竟是怎样的学科,也不知道怎么去学。而突然专业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一头雾水,积极性直接被打击。相反,如果我们花费两个课时认真的讲解绪论,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事半功倍。第二,讲好绪论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朝教师期待的方向前进[1]。如果在讲解绪论时,教师刻板教学,照本宣科,势必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古板无趣。而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解绪论时,对本科目知识性手拈来,能熟练的将书上的内容结合临床和科学前沿知识做深入的介绍,学生势必会在第一堂课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对老师渊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佩服不已,从而充分树立起了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的教学形象。
三、如何讲好绪论
第一,从已知到未知,变学习为探究。我们在进行生化概念和具体研究内容的备课时,一定要做好课堂提问的设计。新时代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创新,进行探索式学习。先从学生已知的知识来入手,当老师提问学生时,学生都可以以自我已知知识来回答,学生自然觉得很有成就感,兴趣也就随之提升。然后再一层扣一层的提问,让学生不停的深入问题的实质,探索问题的根源。比如我们在陈述生化概念里面的研究对象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在以前的高中或者其他医学学科里面,所谓的“生命”是什么?学生会很开心的回答你高中生物学老师怎么怎么说的,生理学老师又是怎么怎么解释的等等。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然后教师再最后总结并得出,所谓的生命就是有生命的物体,具体包括一切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这些仍然是概念性的知识,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记住却无法充分理解。这时,老师可以直接指向上课的讲台,将讲台上的桌子和老师自己做一个直观比较,让学生思考究竟哪个是生命体,哪个是非生命体。当这个强烈的对比出现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生命是什么了。接着,老师就在这个对比下继续让学生思考,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特征上有什么区别,进而继续提出新陈代谢的概念。在这样的提问中,从已知的知识入手,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探索,学生们就非常牢固的掌握了新的知识。第二,以人为本,激发学习热情。我们在讲授生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时,可以结合从古到今的优秀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比如我们在讲解胰岛素在临床上的出现时,给学生重点介绍胰岛素的发现者--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GrantBanting)。他是加拿大的医学家,为了在实验室里面提取胰岛素,他甚至变卖自己的家产换取实验资金,日日夜夜工作在实验室里面,食无定时,居无定处。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因此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这些从古到今的历史人物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生化的艰苦发展历史和这些科学家为生化所作出的艰辛劳动,自我精神得已净化,甚至可以唤起自我的科学使命感[3]。第三,个性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我们在讲解生化与医学的关系时,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教学。甚至可以超越教材,将最前沿的生化知识介绍给他们,开拓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们充分明白生化是一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联系的医学基础学科。比如在三年制临床大专的课堂上,我们侧重介绍如何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以及什么基因芯片等,将临床上的最新的关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实例介绍给学生;再比如在三年制检验大专学生的课堂上,我们则要重点介绍临床上的一些常见病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最新用于疾病检测的生化指标有哪些,具体如何实施,结果又如何去判断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讲好绪论就是生物化学教学的第一步,是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良好开端,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视。如果我们在绪论教学中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第一堂课就开始探索式学习,对后面的具体内容的讲解将会有莫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大学教育,2013(13):118-119.
医学生物化学在医学院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也是基础医学中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与信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需要,而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各大高校中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多媒体技术可将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点,使生化课中许多抽象的内容被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教研室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现将体会分析如下。
1 医学院校生化课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是当今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这一学科对于学生而言抽象而难理解,对于老师来说则是难于讲明白、讲透彻。21世纪的教学改革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传统的生化理论课授课形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教材内容为主,授课手段多采用板书和投影胶片以及挂图的形式,相对比较抽象、枯燥而单调,缺少趣味性以及真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生动地向学生讲授每一节理论课,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由此可见,摈弃以往不良的教学授课模式,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的教学系统是医学院校生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 多媒体技术辅助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和遗传信息储存、传递与表达等内容,它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强及内容抽象、基本概念多等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难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讲得很透彻,因此本课程常被医学院校的学生称为最难学的“四大基础课”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1)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诱发学生的想象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以往在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时最多有一个模型,而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示技术就可以很清晰地向学生反映出此空间结构的特点,让他们更容易理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一些生化代谢过程,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复杂的生化反应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使得教与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备课中增删教学内容变得非常方便,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机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有较充分的时间对重、难点讲透彻,更多地介绍新知识和新进展,还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思考问题,讨论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老师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可以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3)多媒体的庞大知识信息储备能力和课件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资源共享的交流方式,使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不再主要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
3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辅导,提高学生求知欲
与传统授课相比,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丰富且信息量大,而学生已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的学习方法,这些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法,学生常常是有了听、忘了记或者是有了记、忘了听。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期间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除了在课堂讲授中多运用启发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将自制的课件、自学指导以及试题等辅助教材挂上局域网,让学生自行下载后再来巩固课堂知识,自测和讨论,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获取知识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
在讲课过程中要以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主,加强师生沟通,同时也要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灵活地结合板书进行授课。据调查还是有不少学生喜欢黑板教学,因为黑板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和教师间便于相互沟通交流,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采用这一特长,在文字表达简洁、重点突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懂的内容通过黑板上的讲解反复巩固。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3.3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光源;艺术;绘画
林正碌先生依托现代心理学研发而成的启发性艺术教育法,能够有效激发每个人的平面归纳能力,科学地践行架上绘画,充分地把情感诉求表达出来。其教育理念是依托现代心理学,在保护个性独立的前提下,采取启发性教育;启发每个人依托视觉体验,让与生俱有的平面归纳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升华,构建出逻辑定势,引发逻辑体验;并依托科学、理性的归纳能力充分践行心理体验,实现价值诉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成为林老师的学生,在亲眼见识到村民的画作,感悟林老师的独特之处,能让没有学过一天画的村民在较短时间成为绘画高手,主要原因是林老师能挖掘与生俱来的一种艺术天份,让每一个人都变成艺术高手。
林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做示范,不教调色,不教技法,鼓励每个学员第一时间大胆独立实践。一张画要充满空气感、温度感、空间感,笔笔自由,简洁、随意却相互关联,不刻意,不纠结、自由轻松,毫无伪装。创新的教育法让零基础的人在第一时间激发出艺术才情与潜能,独立完成优秀作品。
通过学习,我了解并掌握了林老师的方法和技能,现跟林老师的学生青年女画家冯艳一起做教学,通过一个月的实验教学(传授林老师的教学技法),我们发现每个人在艺术方面都是非常有天赋的,具体实验情况为:
一、实验课程
油画基础
二、实验名称
绘画基础的大学生以及其它人员如何快速掌握绘画技法
三、实验地点
信阳师范学院南大门红星小区人人都是艺术家画室
四、实验学生
管小梅(信阳师范学院学生);冯梦珍、李凌云(全职妈妈);李名赫、杨怡乐、胡曦萱等八人(小学学生)
五、指导教师
冯艳、李广
六、实验时间
2016年7月7日―2016年8月7日
七、实验目的
让每一个人掌握平面归纳的科学方法,在第一时间、第一张就能成功独立完成出一张合乎科学关系的写生油画。
八、实验内容
认识光;什么是交接处;掌握基本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绘出有情感的画作;作品完成
九、实验原理
引导学员能够凭借肉眼分辨出光谱冷暖在空间与形体表面的微妙变化,在任何情况下,交接处总是相对与某个面而微弱偏亮,这是物理学的光学原理。每个人对光的敏感度极高,要绘出一幅好的作品,要学会如何观察,观察光源,然后根据光源绘出自己的作品,然后再加入主观的情感色彩。
十、实验工具
油画颜料(马利牌油画颜料);油画框(中盛画材,规格:30*40 60*80);油画笔(中盛画材,规格:1#、3#、5#、7#、9#);松节油、调色板(网络购买);教具(人人都是艺术家画室内的任何物品)
十一、实验步骤:
1.引导学员科学地分析光影、色彩在形体起伏的转折部位、在空间变化的转折部位、在投影边缘的转折部位的变化;寻找其中的不变的、恒一的科学规律,形成逻辑定势;2.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是交接处;交接处是一切的形体起伏、空间转变、明暗转变的转折处;3.讲解每一种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4.不做示范,不教调色,不教技法,鼓励每个学员第一时间就大胆独立实践,让学员对着实物进行观察,自行调色,凭自己对光的感悟能力进行做画;5.绘画完成
十二、实验结果
掌握了交接处微弱偏亮和肉眼可以分辨光谱的冷暖微妙变化,结合心理的主观诉求,学员自然可以画出写实(超写实)和印象派及表现主义等画作,且绘画语言都自成一格。
一般情况一个初学者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掌握写实绘画最核心的科学要领,并能在往后的实践中不断地自我优化;实践完植物、金属、柔布、玻璃、石块、泥土、火焰、流水的物理属性的表达后,就可以对着镜子画出栩栩如生的自画像。
十三、结论
张肇丰副理事长首先回应了本次年会的主题教育质量。他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不同时代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新时代跟过去时代的教育质量观点已经或正在发生着三大变化:一是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不同,需要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人各方面的发展;二是有关经费投入的要求不同,需要从仅仅看硬件转向注重软件投入和文化建设;三是有关资源配置要求不同,需要从局限于狭小角度和粗放扩张式投入转向更大视野和均衡发展式投入。
傅维利理事长在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科成绩,还要看其一般性发展水平如何,具体可以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特征是全面发展、要求划一。我国教育质量观的特征: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校升学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教育的质量演变成在考试科目上的综合优胜水平。这些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要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适度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协调一致。
王毓珣研究员在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中提到,当前中国的教育正在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即从粗放型的教育发展转向集约型的教育发展。学有所教就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具有卓越性、人本性、科技性、相对稀缺性、系统工程性、绩效性等特点。要达成优质教育必须处理好优质和公平的关系、选拔和发展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过度与适度的关系。达成优质教育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抓教师。第二个关键是抓科技。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课程改革 方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16-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逐步增强。在医学检验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主转变。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技术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与基础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仪器、诊断试剂和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检验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医学检验技术的内涵。医学检验技术中的许多检测项目正在向方法的标准化、手段的自动化、速度的快速化、标本的微量化、试剂的商品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方向亟待解决,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北海市卫生学校召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典型工作任务会议,由医疗机构行业专家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与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对程体系进行改革。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专业需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完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将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操作,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具体改革如下。
一、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二、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岗位对应的专业技能主要包含对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等核心技能。根据岗位任职要求,对医学检验岗位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增设国家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培训课程,制订培训课计划,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获得岗位准入资格。课程结构见图1。
三、开发“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教材
以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验职业岗位能力为模块,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编写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等检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教材与临床深入对接,与临床工作岗位求一致,按项目要求制定实训目的、实训准备、实训原理、实训方法与结果、实训注意事项及实训评价。改原来传统的学科体系为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四、开发项目课程――综合实训课
综合实训课程是按照医学检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将检验专业课“临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寄生虫学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常用基本检验项目进行有机整合、重组合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三大常规操作技能,微生物培养与鉴定基本技能,常见血液病检验,血细胞、微生物、寄生虫形态识别能力,常用免疫学技术,常用生物化学指标检验。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与维修安排在各专业课学习基本完成后进行。以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以巩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薄弱环节和岗位要求)。它也是一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检验项目为任务的能力本位课程,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验、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学场所是临床检验实训中心,设立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完成检验项目为目的。
五、创新“产教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依托附属医院和校内实训场所,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检验科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课教学融入在实训课中,边实训边讲解,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医学检验工作流程,以“标本采集和制作,设备使用和维护,数据统计与分析”为专业要素,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产教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在教材中增加实训评价内容。
六、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增加模拟实训室,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对通过改进使学生学会操作方法的同时,学会看化验单、学会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学会结果报告。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评分标准,每学年都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发展,使竞赛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加强实习前2周学生技能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毕业实习从36周增加到40周。
七、改革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