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范文第1篇

一般来说,警队同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1.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交往

警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警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特点。这种人际交往成为同事之间形成亲密战友关系的有利客观外在条件。

2.平等交往

在警队里,不论职务高低,上级还是下级,政治上一律平等。平等交往有利于警察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警队的凝聚力。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平等的交往模式对于形成警队内部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3.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往

一切行动听指挥。这是警队的纪律,也是警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是警察人际关系区别于其他群体人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警察人际交往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相互对立。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尊重与爱护警察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就能形成一种极为牢固的良好的警察人际关系。

警察交往的心理学原则反映了人际交往普遍的心理规律,也是进行友好交往的一个实践准则。只有把握和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交往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引发积极的交往行为。可参考的具体交往原则如下: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自重自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感情、愿望、习惯和爱好。在交往中先学会尊重他人,就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双方才能进行友好的交往。

2.真诚原则

真诚会使人在交往时有明确的可知性和预见性,只有真诚,才能使别人放心,赢得别人的信任。在交往中要正直无私、言行一致,这样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

3.宽容原则

宽容是警察进行人际交往的“剂”,可以减少交往中不必要的摩擦和纷争。宽容是要待人以宽,发现别人长处,要大度容下别人的过失。另外要严于律己,当发生矛盾时,要多想自己的不足,主动承担责任。

4.互利原则

平时,要刻苦地工作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技能,树立平等待人、团结同志、互相关心爱护等观念。通过交往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品德、知识、自身修养等方面都有长进,产生同事之间的团结友爱。

人际交往大体上可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语言交往通常以达意的功能为主,传递消息性和评价性信息,行为主体通常是自觉的,而非语言交往一般以传情的功能为主。行为主体更多的是不自觉的。如果,警队掌握了这两种基本的交往技巧,就会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1.语言交往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凭借语言沟通的,语言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警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进行的语言交往主要是借助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交往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善于聆听,乐于交谈,就能使警察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中顺利交往。

(1)听的技巧

聆听他人讲话时要专心,要用心去听,而不是只用耳去听。要暂时忘却自己的想法和成见,与讲话者一起去回顾体验,要通过目光接触、点头、赞许声等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对方表达的自信心,使他乐于讲下去。聆听时要耐心不要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和不高兴的神情。聆听时还要虚心,不要轻易打断他,要善于发现对方思想中的闪光点。

(2)说的技巧

说是对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说是要给人听的,要使别人对自己说的感兴趣、听得明白,就应当掌握一些说的技巧。一是选择好话题,话题要有积极意义,要适合对方的知识范围、经验和对方当时的心境。二是语言要简练、通俗、生动,要说得得体,合时宜。三是善用敬语,对上级,要谦恭有礼,警察之间则要多用亲切友好的词语。四是适当赞扬别人。适时适度、发自内心地赞扬别人,可以造成融洽的交往气氛,强化人际吸引力。但赞扬要真诚适度,不要乱戴高帽。

2.非语言交往的技巧

非语言交往是指交往双方通过服饰、目光、表情、身体的动作姿态、声调等非语言行为和人际空间距离等进行沟通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行为虽然只是语言行为的辅助和强化手段,但它有时可代替语言传情达意,还能微妙地传递语言难以表达的“弦外之音”,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所以,要提高警察的交往能力,应当引导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一些必要的非语言交往技巧。

(1)目光技巧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是人际交往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在交往中通过目光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目光的方向,眼球的转动,眨眼的频率,都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和流露情感。正视表示尊重,斜视表示轻蔑,双目炯炯会使听者精神振奋。柔和、热诚的目光会流露出对别人的热情、赞许、鼓励和喜爱,目光东移西转,会让人感到是心不在焉。交往中,适当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彼此的关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眼神的作用,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用眼睛“说话”的能力。

(2)体势技巧

体势包括体态和身体的动作、手势。在人际交往中,人的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特定的态度和含义。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感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侧转或背向对方,表示不屑一顾。不同的手势也具有各种含义,比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拍脑袋表示自责或醒悟;竖起大拇指表示夸奖。有些手的动作容易造成失礼,比如,手指指向对方面部,单手重放茶杯等。

(3)声调技巧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在不同的场合说出来,可以表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声调,也是保证交往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与友情;缓慢、低沉的声调表示同情和关注对方;用鼻音则显示傲慢、冷漠、鄙视,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青年警察在人际交往中要细心体会声调的微妙,学会正确运用声调,以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4)距离技巧

人都有一种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需要。个人空间距离的大小与交往的对象、内容、场合和情境有关。一般来说,人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他们的人际空间距离就越小。心理学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和情境,划分了四种交往距离: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一般在0.45米以内。这个距离属于家庭成员、亲密战友等关系最密切的人。在亲密距离交往的人,相互挽臂执手、促膝谈心,不拘小节,无话不谈。亲密距离具有排他性,没有达到那种亲密程度的人插足这个区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个人距离。交往距离在1米左右。这个区域有较大的开放性,朋友或熟人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3)社交距离。交往距离在1~4米,保持这一距离的人们,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一种社交性的或礼节性的关系,一般出现在工作环境或社交聚会上,谈话的内容也较为正式和公开。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大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人群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远离父母,对人际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更加强烈,但这也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发展、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爱和归属的需要只能通过人际交往得到满足,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困难时能得到帮助,在思想上能保持与他人交流,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二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情绪稳定,学习上有同伴,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学习效率高,并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学习成绩。三是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别人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四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指大学生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美自己的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参加各种交往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大学生完成思想道德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化,使自己成为一个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

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因素有哪些?学校能进行什么样的干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开放式访谈法,对3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高职大学生,尽管对人际交往的语言描述不同,但能反映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交到的朋友是毕业后的人脉资源,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会得到这些朋友的帮助。一位男生这样说:“在大学里,要好好与同学相处,多交朋友,走到社会上,谁也不敢保证不用谁,哪一天有困难了,你帮他一把,他帮你一把。”一些学生还认识到,大学里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成长,不断完善自我。虽然受访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全面,但具有代表性,而且正是上述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成为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动力。从大学生的活动中也会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活跃且丰富多彩,大学生在这些人际交往活动中综合能力、思想修养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完善。

(二)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坚持的原则

1.宽容是首要的原则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与同学相处中应做到宽容。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如果做不到相互包容和谅解,他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高职大学生把宽容作为处理人际矛盾的原则,反映了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长过程。

2.关心、帮助和分享是普遍的原则

通过有目的的访谈、与学生无意的聊天以及与辅导员的交流,笔者了解到,学生在一个集体生活,特别是同一个宿舍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乐于分享。关心、帮助、分享的宿舍氛围让高职大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满足了他们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平等、尊重是基本的原则

高职大学生把在交往中受尊重看作基本的需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尊重他人。人际交往中做到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4.诚实守信是共同信奉的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诚信缺失多有报道,但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与他人交往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

(三)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圈子较为狭窄

受访者普遍反映,多数一年级学生的交往局限于宿舍内,只有个别宿舍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一个学年下来,同班同学还都不知道名字的情况并不鲜见。交往圈子的狭窄不利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交往活动的广泛性

多数高职大学生基于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热心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结交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交往活动的广泛性一方面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阅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但同时过多的人际交往活动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

3.交往目的的务实性

一些高职大学生除了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他们还会主动与某些教师、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接触,建立人际关系。这些交往活动的目的明确,一方面为学到更多的专业技术、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就业积累人脉资源。这说明大学生交往在满足情感需要之外,还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交往具有务实性。

4.交往对象的相近性

交往对象的相近性是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又一特点。这里的交往对象指关系密切的室友或同学,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闺密”或者“铁哥们”。建立这种关系的学生之间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相近之处,家庭经济条件相近或者兴趣爱好相同。

(四)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观因素有个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

三、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良好,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态度积极,在人际交往中能坚持正确的交往原则,进行人际交往时会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呈现出情感交往与务实交往并重的趋势。但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往圈子狭窄等。为改进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课程。可以通过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价值观,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大学生情绪多变,自控能力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掌握情绪调解方法,树立理解他人的意识,自觉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从而学会应对人际冲突,化解人际矛盾。对于个别存在严重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工作者应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与针对性的训练,帮助这些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第三,引导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学校可通过一定的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贫困;交谈技巧

自1997年全国高等院校实行招生并轨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制度,学费标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民办院校,人均学费远远高于公办大学。正因为民办高校的“高学费”政策,致使很多在民办高校里就读的大学生存在很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多方面的压力堆积,很多经济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有着较大的偏差,他们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往往封闭自己或者不善于主动与他人交往。因此,在民办学院中,经济贫困生普遍存在“人际贫困”问题。

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人际过程中由于相互认识和相互体验而形成的以感情亲疏为特征的直接心理关系,它表现为交往双方心理相容或心理冲突的主观体验状况,是形成特定群体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贫困”远比“经济贫困”危险得多。长期的“人际贫困”影响到的是精神层面上,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也就不能拥有更多的智慧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当然,对于经济贫困大学生而言,“人际贫困”问题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笔者通过召开不同群体的学生座谈会,贫困生单独访谈和咨询有经验的专家等方式了解到“人际贫困”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集中表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一、 该群体学生自信心不足

笔者所在的学院经济贫困生人数占到学生总人数的近8%--10%左右。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使他们产生较强的自卑感,表现得胆小,害羞,内向,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部分学生渐渐地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

由于大学里,每位学生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许多学生的家庭经济优厚,生活富裕,这对于家庭经济落后的或者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明显感有较大的心理落差。不同的消费观念,较大的刺激他们的思想,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性和行为上的被动性。许多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自信心下滑,他们生性敏感,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就很低,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他形成不良的看法,更加远离和回避他,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而自信心不足又表现出害羞心理。害羞心里是指一个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由于害羞者在人际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常造成双方的不理解甚至隔膜,使交往以失败告终。

二、该群体学生交往面狭窄

大学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室的流动性减少了学生交往的机会。由此更加容易造成经济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面上过于狭窄的问题。很多贫困生,只在寝室这样小的交往圈子里面生活,且满足于这种状态,不愿主动去接纳开拓外界的精彩生活。交往的狭隘性使很多大学生在校园内跟其他非同寝室的同学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交往面也越来越狭窄。

三、该群体学生的交往缺经验和交谈技巧缺乏

经笔者访谈调查,绝大多数的经济贫困生,能够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很想改变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理想人际现状。他们坦言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谈和相处,他们缺乏一定的语言技巧,不懂得交际礼仪和人际交往知识,这足以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上的被动性,导致事情不能按他们的意愿发生,更糟糕的是,在处理人际问题过程中还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笔者认为,在民办院校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而优质的人际关系对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客观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使自己拥有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首先,要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观。

经济贫困生应该清醒认识到,虽然每个人在成长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大家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现今社会不会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定贵贱,所以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信心,要自尊自爱,只有包容接纳自己身上的优缺点,转变自己的自卑心态,用积极的方式迎面生活,才能更好地去认识别人,接纳别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人交往。

当然,“人际贫困”的学生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拓宽自己的交际面,大学里的交往领域与进入社会后交往的领域相比相对较少,但较之高中以前的领域来说要扩大了很多。因为这种交往的领域已扩大到异地之间、校与校之间、院与院之间、系与系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这些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是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新挑战,也是进入社会的前奏。[2]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加多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团会、社会实践、班级活动等等,培养积极交往的心理。

其次,要善于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三大原则,一尊重他人原则,任何情况下,首先要尊重别人,不要眼里只有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让人摇头,害怕,或退避三舍。[3]人们总是讨厌那些自我为中心的人,当我们诚恳地尊重他人,言行一致,我们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二宽容谦让原则,我们一直认为,茫茫人海中,人和人能够认识、相处,就是有缘,因为这样的缘分,我们就应该和睦相处,宽以待人。我们要常常互换角度,互换身份位置来思考对方的言谈举止,要能够接受彼此不同的生活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世界是多样复杂的,人也是复杂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也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也就多样化。我们要理解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并且也能够积极地接受这样的不同。所谓“有容乃大”,就像大地普载万物,大地才能给人赞美。三诚实守信原则。在与他人相处中,我们要做到坦诚相对,言行一致。

人与人相互沟通,交谈(语言)也起着重要作用。交谈不是人际交往的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提倡的善于交谈,并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能说会道, 而在于通过言谈表达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交谈的第一要件是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准确、简练、生动;第二是学会有效地聆听,耐心、虚心、会心。有了这两点,顺利交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4]如果想将交谈的层次提高一些, 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学会吸引谈话对方的注意力,了解对方的知识经验,分析对方的心理需要,以使交谈从内容到形式更适合对方。

笔者认为,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摆脱“人际贫困”阴影。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知识和礼仪礼节,主动与他人交往,在交谈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交往技巧,能够根据特定的场合选用恰当的方式,做到随机应变,不断总结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真正实现“人际交往的脱贫”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崇莲、郑涌、张建梅.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M].心理科学,2006(6):1431―1433.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睦相处

人际交流活动是大学生社会活动的基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有同学、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其中,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中之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之间的同学交往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的因素。我国多年的教育模式从小学就开始抑制学生的某些能力,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包括品行、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这样就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识。

另外,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误区。他们常常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还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

当代大学生渴望交友,但是一些心理问题成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的障碍。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交际面变窄,在网络上的一些新闻和图片会对那些意志力较差、辨别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特点,包括迫切性和开放性、平等性与不平衡性、广泛性与时代性、情绪表现不稳定性等。

其中,迫切性和开放性表现为多数大学生远离故土,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因此,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开放性则表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并不局限于班级、院系之间,他们还能走出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广泛的交流;平等性和不平衡性表现为大学生由于年龄相仿、知识结构相差不大,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活动有着人格平等的特征,但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不平衡性;广泛性是指大学生的交往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在网络上进行交友、表达情感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人际交往方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自身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往往表现得不够稳定。当意愿得到满足时,他们欢欣呼跃,而一旦出现失意或者挫折时,就可能表现得灰心丧气,情绪低落。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1.个人主义盛行

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往往只考虑个人的感受,不顾及他人的意愿,我行我素,个人主义非常明显。

2.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社交工具,比如QQ、微信、微博等。这些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交平台是当今大学生青睐的交友方式。但是他们往往沉溺于与网友的交流,而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与同学的交流。这就导致他们不屑与人交往,甚至独来独往,融入不到集体当中。这样也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更多的与周围真实世界交往的机会,一旦他们回到现实世界,就会感觉到无所适从,缺乏交流的意识与经验。

3.部分学生比较功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但在社会浮躁、功利大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难免出现功利的心态。他们在交友的过程中,过多的考虑利益是否能够实现,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蒙上了非常浓厚的功利色彩。这对大学生的正常交往是有负面影响的。

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加,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有自卑心理。现在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往往都与金钱挂钩,同学之间相互请客吃饭、玩耍,并且还有相互攀比的心理,这就导致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处于劣势,并且把自己封闭起来,越来越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形成恶性循环。

4.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沟通技巧

由于大学阶段的课程安排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对学生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因此,当代大学生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所以,他们沟通交流的能力普遍偏弱,不懂得用什么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不能有效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对策

1.坚持交往的原则

交往的原则一般包括真诚相待、宽容、互帮互助等。其中,真诚是人们在交流沟通中的重要纽带,以诚相待才能使人与人彼此信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又缺少社会经验,因此,以真诚对待同学是非常关键的。大学生应实事求是,不吹嘘,不浮夸,既不在背后诋毁他人,也不要当面阿谀奉承,心口一致才能得到真正的朋友。

同时,大学生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进行合理的换位思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做到善解人意。尽量做到以

宽阔的胸襟面对同学,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不斤斤计较,要宽宏大量。当同学出现错误时,要给他人道歉改正的机会,不咄咄逼人。

此外,大学生还要做到互帮互助。能够成为同学也是一种缘分,而这种缘分还会伴随大学生的一生。所以,当其他同学有困难时,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善意地帮助其他同学,当自己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形成这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促进大家共同成长。

2.留有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刚进学校时,或者和新同学刚认识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仪态和谈吐,尽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在这个最初的印象建立之后,再来维护和加深彼此的友谊。因为第一印象好了,会使同学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自己有良好的评价。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改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不好印象,甚至不能成功。塑造自己的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提升个人的魅力,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内在修养,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3.学会沟通技巧

主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包括对话的技巧、聆听他人的技巧及含蓄委婉的技巧等。对话是大学生与同学沟通最主要、最基本的方式,因此,注意和同学的谈话技巧是非常关键的。谈话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说话的内容,还与交谈的方式关系巨大。当与别人进行对话时,既要考虑到是否是对方感兴趣的,又要便于对方理解,并且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谈话过程能够畅通地进行下去,并且非常有利于谈话双方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聆听他人谈话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事实也证明,越是善于聆听的人,人际关系就越融洽。聆听就是要做到与他人谈话时耐心、虚心、会心。切忌在他人讲话时插言,这样对他人非常不尊重,也不利于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含蓄委婉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它能够顾及他人的自尊心,不会使他人难堪,在谈话过程中,要做到有亲切感,委婉得体。

总之,大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他人的想法,不能我行我素,并且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做到谦虚、真诚、有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廖志鸿.新形势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05):50-51.

[2]吴燕华.宿舍人际关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切入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0):65-68.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范文第5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若干建议,其着眼点是成人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在环境中创造机会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期,与家庭成员、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幼儿获得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径,幼儿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和亲身实践获得了那些对人的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的人际交往技能。

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可以直接与幼儿发生互动,帮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可以在与幼儿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让幼儿观察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协商,有时甚至可以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给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与同伴有着相似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更乐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响,因此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中,幼儿之间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幼儿一方面可以以亲历学习的方式发展其社会交往行为,尝试、练习自己还不会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幼儿有了观察学习的机会,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协商和讨论中观察同伴的反应,并采择那些有效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有学者通过观察4~6岁儿童在幼儿园的交往行为,发现同伴间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带给儿童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从而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耐心。但是,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机会与时间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被严格规定,甚至连活动之间的转换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无论是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结构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活动,儿童几乎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标,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卡着钟点在进行各个活动,而忽略了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时间。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时应该将幼儿同伴交往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人手。

第一,加强游戏活动,尤其是自由游戏。不同的学者曾经对幼儿园同伴交往发生的环节进行过统计,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行为在游戏中发生得最多。在游戏中,幼儿要相互协调、商议,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努力完成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面临各种问题,甚至发生人际冲突,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现在幼儿园虽然非常重视游戏,但是大部分游戏活动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着与主题活动相关的预设目标,教9币在游戏中的主导性十分明显,从游戏的目标、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这种游戏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从而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首先向教师求助,而不是与同伴商量解决。而且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的时间都比较短,幼儿间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协商与调整。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人际互动,要相对淡化游戏的教育目标,因为游戏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

第二,延迟干预,给予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同伴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教师每天都会观察到若干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也会遇到幼儿状告同伴的情形。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幼儿同伴间矛盾激化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会急于干涉,试图将人际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实,幼儿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是他们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师的介入有时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因为幼儿会慑于教师的权威而听从教师,不去寻求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那么,面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人际矛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儿童心理学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冲突协调模型的理论。她认为,教师观察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耐心观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儿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或者开始制定规则来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只要在旁边观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师应该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有在观察到幼儿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开始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才是介入干预的时机。但是,教师进行干预不是为了给幼儿答案。教师首先要平息幼儿激动的情绪,然后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让幼儿自己对选择何种方法达成一致。这样的干预才是有效的,才能为幼儿提供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间。

二、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成人的言传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的权威,其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比教师的“说教”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一,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根据幼儿认知、语言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悦纳、互利和自愿应该是幼儿在入际交往中首先要学习并遵循的原则。悦纳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人际交往始于个体间的接纳、肯定、支持、喜爱,教师应当教育幼儿,当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时,要作出“应答”,而这种“应答”得到强化后,会刺激交往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有利于幼儿更进一步的交往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每个幼儿尽力看到同伴的优点,并且身体力行。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互利原则。研究者很早就发现,学前儿童选择同伴一起游戏的最显著标准是相似性,即选择那些认知技能、社交性格、动作发展都与自己比较相近的同伴。第二个标准是互补性,即选择与自己发展水平相似、优势项与自己互补的同伴做朋友。这两个常用的同伴选择标准显示出幼儿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儿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对某个幼儿说:“班级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其实,这种把朋友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儿接受,因为人际交往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愿原则。现实中幼儿对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对象有着选择性。仔细观察幼儿,不难发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和某几个幼儿一起玩,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教师强调幼儿之间要相互喜欢,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喜欢一个人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很难被强迫的。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与此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的人友好相处。教师在教育幼儿遵守这些人际交往原则时要以身作则,实践这些与人交往的信条。

第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师要教给幼儿人际交往技能,自己必须先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并在适宜的时机展示给幼儿,供幼儿模仿。下面就列举一些适合幼儿园教师的人际交往技能:(1)接纳、欣赏和赞美。人际交往中的3A技巧——接纳(Accept)、欣赏(Appreciate)和赞美(Admire),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剂。(2)动作与姿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不但成人能够感受到,幼儿也可以本能地觉察到。例如,一个人在倾听时如果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这个人对对方说的话很感兴趣;相反,如果身体后仰或侧转则会让说话者感到不受重视。在幼儿说话时,教师如果侧过身体,那么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耐烦。(3)交谈。一次成功的交谈不仅取决于交谈的内容,更取决于交谈者的神态、语气和动作等。无论是和幼儿还是和周围的成人,教师在交谈时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临下,同时还要避免长篇大论,否则容易给听话者带来压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觉。(4)倾听。教师常常教导幼儿要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其实倾听的技巧不仅要耐心,还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表情自然,经常与对方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以示赞许,或是用微笑来表示自己很乐意倾听。这样,别人才更有信一心继续讲下去。

三、帮助家庭形成融洽的亲子交往氛围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许多家庭中的亲子交往并不尽如人意,幼儿园教师常常会遇到家长来求教:“老师,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听话,你说我该怎么办?”其实,帮助家庭建立融洽的亲子交往关系,也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儿园只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当家庭与幼儿园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时,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师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还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其实,这种抱怨反映出教师没有考虑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如果家庭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那么仅靠教师的干预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改善家庭亲子交往的氛围,对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多提建设性意见。一项针对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家长对教师指导作用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教师的批评性意见太多,而建设性意见太少。例如,一位家长因孩子依赖性强而苦恼,询问教师该怎么办。教师认真倾听,并不时发表评论,告诉家长这种做法不对,会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那种做法不适宜,会造成孩子不自信。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家长对教师的分析连连点头称是,可是回家后仍然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下面摘录一段香港学者李中莹有关亲子交往技巧的论述,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理念,并依据不同家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达给家长,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亲子交流:(1)少一些长篇大论和说教,多一些简短句子。(2)少一些埋怨(如“都是你不好,你本来就不应该”),多一些用“我”开始的句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每当你发怒,我觉得不想说话”)。(3)少一些“以偏概全”(如“你从来没有听过一次话”),多一些用描述的方式直接说出事情(如“听到你这样说,我觉得你没有做好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