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探究的特点

幼儿探究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探究的特点

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 职业生涯阻碍 民办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我们要更加关注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对于民办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在原有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对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特点的关注,使得教师职业生涯的理论更加完善。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国内外(国内为主)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考察幼儿教师职业发展阻碍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策略,为本研究提供借鉴。

问卷调查:以问卷作为资料搜集工具。以沈阳市皇姑区、大东区等部分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或邮寄的方式填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总体职业发展特点的分析不同维度下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不尽相同,见表1.

表1 不同维度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描述

(2)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对幼儿教师职业生涯阻碍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检验,除了幼儿教师的教师类型和幼儿教师的专业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在不同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3.49,5.13,2.74,3.87, 2.69,2.89,1.75,2.77,2.57,2.91,5.48,3.13,4.99,4.50,4.97;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表2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

注:*表示p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因此对其进行了事后检验,具体结果详见表3。

表3 幼儿教师职业发展各维度在不同变量上的事后检验结果

注:*表示p

从表3中,我们发现,年龄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之间,教龄与知识技能、人际适应之间,班级与知识技能、成长需要、职业晋升意向、人际适应之间,(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异。

四、讨论

民办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在成长需要,人际适应,职业晋升意向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障碍。其中障碍最为明显的是成长需要,其次为职业晋升意向,再次是人际适应,最后为知识技能。民办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自身明确认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并积极进取,也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内外协同发展,才能逐步推进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困境及出路[J].中国教师,2010,9

[2]林琳.内江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第2篇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式学习可以从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出发,从而达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在科学教育中实现探究式教育,对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出了要求,同时还对教师能否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协助提出了要求。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探究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这里的“安全探究的氛围”是指对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进行激励,因为心理上的安全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保障。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给与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错误要给与宽容和接纳。当然这里所指的错误是指教师包容幼儿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错误,在包容幼儿错误的同时鼓励幼儿继续进行探索,给予幼儿自信和动力,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在幼儿的探究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发现和解释。对于这点,教师也要进行接纳和支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袒露真实的感受。所以,在幼儿的发现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找发现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

同时,幼儿对于环境的认识的角度往往会与成人不同,总是充满好奇心加以探究。而此时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耐心、仔细地观察幼儿,微笑着倾听他们的谈话,理解他们的思路和想法,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幼儿,真正的理解幼儿的想法。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首先,提供的材料必须源于孩子的生活,只有幼儿熟悉和感性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激发起好奇心,所以我们必须仔细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比如水、沙、鞋盒子、玻璃瓶、食品包装袋等材料都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其次,材料操作性的操作性要强。越是直观、可摆弄的物品越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科学操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避免枯燥的讲解。幼儿需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消化。

三、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1、引导幼儿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不单依靠集体教学活动,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幼儿每天都在游戏,教师不仅要教幼儿怎么玩,更要教他们如何有技巧的游戏。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游戏,把渗透科学知识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从而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对于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既要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更要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支持、引导,使幼儿成为真正主动的参与者。

2、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但并没有明确的设想和疑问,教师就要顺应孩子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幼儿对感兴趣的东西是主动的,不仅如此,其实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来生成探究活动。

3、引导幼儿记录获得信息。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结局具象化,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帮助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幼儿的思考和过程强化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老师要明确为什么记录,记录什么以及怎样记。教师在引导孩子记录时应注意:(1)、记录应直观形象。由于幼儿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记录的方式要形象化。(2)、记录形式应丰富多样。记录的方法可以绘画方式为主,此外还可以采用实物或图片粘贴、情景照片等形式,配以简单的文字、符号、表格等丰富地记录方式。(3)、记录可操作性要强。记录方式与过程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4)、个人记录、小组记录、集体记录有机结合。个人记录是个人的操作探索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几个人共同实验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集体记录或由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到一起而形成的。

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的等待 有效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115-02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日渐成为世界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幼儿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培养,发展其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科学教学中,由于幼儿“突发状况”(教师原本设计的活动思路之外的事件)的出现概率增加,并且这些“突发状况”经常是影响科学结论的,在这种状况下,教师选择怎样的处理方式?急于求成式的告知结果便成为教师解决幼儿“突发状况”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与我们所说的“做科学”是完全相违背的,纯粹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在形式上“探究”,本质上“告知”的学习只是一种装饰后的传授式科学教育,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只能让幼儿成为一种复读机器,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毫无意义。

等待本身就具备一种消极、被动的成分,但本文所要阐述的是一种“科学的等待”,是一种积极、主动、间接的引导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

一、有效科学探究

1、探究的概念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探究,英文“Inquiry”,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不难看出:这里的探究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从探究中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到形成解释、获得答案,是一种由外在到内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探究者对外在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判断、选择然后转化为自身内在认识的过程。这也就是思维的参与过程。因此,思维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应该是肯定存在的。

(一)有效科学探究

有效探究中的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活动。那么有效探究的概念即为:在自身积极主动中实现预期目的的探究活动。探究的有效性与幼儿的探究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幼儿探究活动的特点

首先,幼儿喜欢探究

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孩子喜欢探究。

其次,幼儿探究的外在化

幼儿的探究过程往往受原有经验和幼儿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究具有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再次,幼儿探究的持续性差

由于幼儿探究的外在化,使他们在探究事物的本质中经常存在很多问题,当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们就会显得灰心,就有可能不再进行持续性的探究。

正是由于幼儿探究的这些特点,那么幼儿有效探究的提出显得更为有意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促进幼儿有效探究的根本在于能让幼儿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实现预期探究目的。然而,能否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又与幼儿思维水平相关。可见,发展幼儿思维是促进幼儿有效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

(二)等待与科学等待

所谓等待就是不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或事出现。那么,当幼儿探究中遇到发现瓶颈时(探究时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消极等待呢?当然不是。本文所强调的是科学的等待,它含有多个含义,一个是自然的;还有一个就是针对幼儿探究的特点引导幼儿实现预期目的,但绝不是去强求,只是让老师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科学等待的提出主要源于:

1、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建构自身原有只是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度的时间段就是我们等待的时间。

2、3―6岁阶段的思维是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实践证明,每差一岁,幼儿的思维能力就有明显的差异,4岁孩子已经能理解实验要求,按要求做出反映。5―6岁的幼儿已经能开始探索事物的内在原因了。这都说明,这个时期已经孕育抽象思维的因素了。但抽象思维常会受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如何帮助他们顺利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学会思维的方法)就是科学等待的内容。即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过程。

3、等待就是要避免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答案,更不要直接给出科学概念的定义。因为要扑灭儿童好奇心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他答案。如果学生认为老师什么都懂,他就会感到上课只要注意听和记住老师的话就行了,不会再有探究的兴趣。也就是说等待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所凸显的是教师的引导支持作用。

三、 科学等待的具体内容

在科学等待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师的引导,但一定是能启发幼儿思维的引导,因为只有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那才是最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引导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要困难的多。因为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的不同,引导方案就会有不同,这种(个体的不同)变量就导致了难度的增加。下面将从教师的提问技巧和回应技巧两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师的提问

1、提问设计

问题的递进关系主要是指问题要由浅及深,是他们伸手跳起来可以够得着的,是能够引起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的。因为如果问题一来就很深奥,孩子们就会灰心,觉得是一个自己不能到达的高度,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活动的重点是:细心拆装,养成做事细致的好习惯。难点是对于拆下的圆珠笔如何组装的问题。这里就要提醒孩子注意,那么他们会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这个可以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那么这个活动的提问设计可能就是要让孩子先探究圆珠笔的构造,让孩子了解了之后再进行圆珠笔的组装,这样在难点问题的解决上就会有效许多。

2、提问的实施

问题设计好之后就是要面对幼儿开始实施。当然,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设计好的重难点问题不一定就是现场孩子的重难点问题。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设计好的问题不能顺利的让孩子做出预想的推理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没办法的去告知孩子结论,这种现象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形式主义了。这时的情况应该是设计的主要问题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那么我们就需要一些次要问题做梯子,让幼儿顺着这把梯子爬上去。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弹性》的探究活动中,由于他们年龄的关系,如果直接让孩子们比较观察物体的“弹”,是否就真的能让孩子明白“弹性”呢?这里就可以利用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在受力后也会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变形”,因为它回复不到最初的状态,在孩子们对橡皮泥的变形有了了解之后,再在此基础上去比较海绵的受力变化状态,就会很直观的明白“弹性”是物体在受力变形后又能回到最初的状态。那么在此活动中“橡皮泥”的变化问题就是一个梯子,带领孩子体会到弹性的梯子。

次要问题的提出与教师对该教材的理解是有绝对关系的。只有教师对本教案中的科学现象有了实质的了解,才能真正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针对性的提出引导方案。同时也应该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

无论是设计的提问还是实施中的提问都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多的思维空间。最典型的代表问题就是:你发现了什么?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提问之后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无论任何人都需要有对问题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急躁。要善于观察孩子们在思考过程中的点滴“黄金”发现,因为这些发现有可能就是你帮助孩子实现新发现的基础。

(二)教师的回应技巧

回应也是要讲究策略的。这里的回应不单指对幼儿提问的回应,应包括对幼儿出现的一切问题的回应。例如操作中、思维上、情绪上的回应。

3、 非语言回应策略

好的回应方式不一定就是有语言参与的,评价回应方式的好坏应该是能否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为标准。

非语言回应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就是因为老师没有给出直白的语言指导,反而会让他的思路开阔,因此就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另外,这种回应的好处还在于它不会打断孩子们原有的思路。

非语言回应方式主要包括:微笑、点头、眼神、手势、摸头等一些激励性的肯定动作。在这种肯定中幼儿会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究,教师只要等待幼儿的探究结果就好了。

4、 语言回应策略

语言回应往往比较直接,可以让幼儿得到比较明确的反馈信息,从而对自身原有思路进行新的分析。

(三) 追问

当幼儿对老师的回答不够清晰、明确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充分引起幼儿的再思考。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装电池》探究活动中,孩子在介绍自己装电池的方案,但结果明显不正确(电池的正负极摆放方向错误),这时教师不是直接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首先采用“后退”的方法,帮助孩子回顾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再利用现有的答案与原来的知识经验不相匹配的矛盾,追问他,是让他认识到此刻的矛盾,从而思考,改变现在装电池的错误方案。

有时在直接的追问中不一定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教师也一定不要着急,就像刚才的案例中一样,“以退为进”,先不防退一步,再利用追问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在思考。

(四) 举例反问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幼儿进行概括总结时。概括总结不一定就非得由老师来进行。因为当幼儿对探究活动有了比较深入实践之后,他们是有能力进行概括总结的。但可能幼儿会受到语言的阻碍而使总结不准确,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幼儿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这种方法往往要在集体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利用同伴间的补充建议,使总结更加快捷。

例如:教师对中班幼儿提问:“什么是弹性”? 幼儿起初的回答可能是:“物体会变形”。那么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说:“那么橡皮泥是有弹性的吗?因为橡皮泥用力捏后就会变形啊”?这时其他幼儿就会给出更加合理的概括。教师仍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反问,直到幼儿给出的总结全面、科学为止。

科学的等待内容不仅包括教师的积极引导,还应包括对幼儿科学学习方法的关注上。不要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影响孩子们的探究行为,一定要在自然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观察。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的等待是完全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方法。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积极的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帮助幼儿思维的发展。一定要给予幼儿动脑、动手、动口和思考的机会,坚决反对“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孩子是智慧的,教师要走进孩子,观察孩子,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孩子的智慧,并从中获得启示,不断促进孩子的发现。

参考文献:

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生活化;系列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5-0054-03

【作者简介】庄春梅(1964),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幼教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尊重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发掘和利用适合幼儿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构建具有地域特点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体系和活动方式,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指导能力。通过对科学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和幼儿学习方式的提升,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探究环境的营造——创设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科学氛围

(一)显性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多样的探究空间

根据幼儿的注意力和建构经验具有随意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不应仅仅体现在集体活动中,还应该蕴含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在幼儿园的环境中。

1.让科学角成为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区域。我们在每个班级设置科学区角,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这些材料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瓶子、盖子、纸片、塑料管等,但对于幼儿却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

2.将活动室变为幼儿亲历探究过程的空间。在活动室里,教师引导幼儿完成了一个个实验探究活动。如,大班的光电、纸、影子、蛋宝宝等活动;中班的好玩的水、膨胀系列、各种各样的叶子等活动;小班的有趣的泡泡、糖果、颜色等活动。

3.把种植园变成幼儿观察探究的乐园。植物是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什么时候土豆发芽了?爬山虎怎样才能爬得高?为什么要给植物浇水?这些问题在种植园里被孩子们津津乐道。自然角和种植园成了小朋友探究大自然的沃土。

4.使走廊、墙面成为发现互动的场所。如,大班主题墙“电世界”,旨在让幼儿在拼拼连连中了解简单的电路连接。中班楼道“走迷宫”系列,设计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迷宫,让幼儿想办法走出迷宫。小班的走廊天地以“感官总动员”为主题,设拼装小汽车、敲敲打打、摸一摸、绕一绕四个版面,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二)隐性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和支持接纳的心理氛围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教师要创设支持、关怀、接纳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发现。

1.做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大胆探索,遇到了什么难题,是否需要帮助等,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来激励幼儿。如,在进行“奇妙的透镜”活动时,幼儿发现通过不同的透镜观察同样的物体,物体的大小不一样了。于是,教师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透镜,用小手去摸一摸,让他们自己发现,原来凸透镜的影像是放大的,而凹透镜的影像是变小的。

2.学会等待,允许幼儿出错和失败。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索并非每次都会取得成功,一不小心把水弄翻了或把工具弄坏了,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教师简单的指责或批评不但于事无补,而且会扑灭孩子求知的火花。面对幼儿的失败和过失,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再来一次”或“想想其他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他们继续探索的愿望和信心。

3.鼓励同伴间的交流、分享和相互评价。在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能有效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究。这是因为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新经验和新信息;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同伴间的相互质疑和辩论会引出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

二、探究内容的选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生活选择内容

(一)关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藏着许多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蚂蚁为什么搬家?种子怎样才能发芽?为什么泡泡都是圆的?磁铁到底能吸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提出的种种问题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同时教师也要进行价值判断,从中选取有科学探究价值的内容组织活动。如,

“好玩的磁铁”正是迎合了幼儿的兴趣而组织的探究活动,教师让幼儿带着明确的问题,给予充分的时间、充足的材料去实践探索,进行实验观察,从而了解磁铁吸铁、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以及磁力具有穿透性等特点。

(二)提取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科学价值

生活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多契机,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选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蕴含科学性的物品或事件,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也能帮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知识,形成概念。如,植物、水、沙和土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蕴含着许多科学探究点。我们就利用大沙池、小山坡、种植园等场所,从玩泥、玩土、玩沙入手,让孩子和沙土做朋友,有目的地观察和探索,开展了“好玩的泥土”“揉泥团”“泥土和沙谁存的水多”“玩沙”“量沙”“运沙”“沙漏”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从生活中了解沙和土的特性。

三、探究材料的提供——充分挖掘并利用适宜的材料支持活动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任何的科学探究活动都需要相应的材料来支持。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实现主动建构科学知识的中介物。

幼儿探究的特点范文第5篇

一、设计好科学探究活动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在日常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幼儿科学思考、科学认知的能力。

(一)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

《指南》“科学探究”中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这里告诉我们: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现今的科学探究内容已经拓展出更大的范围,更为生活化。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园所实际,慎重选择教育内容,扎实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1.科学探究主题的普遍性

科学探究的内容要能反映出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选择科学活动主题时,既要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又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具有普遍性。例如:大班孩子对恐龙的话题总是乐此不疲,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交流,我们便依此生成了《恐龙世界》科学主题活动。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照镜子,不仅能注意观察镜子中自己和同伴的外部形象,而且对不同镜面(如哈哈镜、凹凸镜、放大镜)的成像特点,镜子与光的反射原理都很感兴趣,我们便开展了《我和镜子》系列科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探究知识的浅显性

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而科学更加注重严谨与准确,传授给幼儿的科学知识必须是真实无误的,必须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是浅显易学的。如果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简单地进行阐述,给孩子正确的概念。如:在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气球》中,将气球放进色拉油油壶,然后将气球嘴套在壶口上吹气,幼儿就会发现被戳破的油壶可以使气球吹大;而未被戳破的油壶无法使气球吹大。活动内容非常有趣,但里面的知识点是关于大气压力,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将活动重点设定为让幼儿了解在不同状态下气球发生的变化,而对大气压力只是简单进行了介绍,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3.科学探究活动的阶段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科学探究内容可以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分阶段安排内容。如:在《水》的科学活动中,水的基本特征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水的三态是中班幼儿学习的重点;水的沉浮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则是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另外,在一些科学现象中,由于包含的科学原理较多,往往一次活动无法向幼儿阐述清楚,我们就可以生成系列科学探索活动,分阶段授教。再如:科学活动《力》,其中就有推力、压力、弹力、浮力、承受力等,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激发幼儿学科学的热情大有好处。

(二)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

相比较其他领域,科学探究活动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关系,强调幼儿亲身参与与操作,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因此,提供给幼儿各种操作材料成为科学探究实施的关键,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要遵循“三性”:

1.安全性

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尽量做到安全耐用,如果因活动内容需要提供一些较危险的物品,教师也要考虑得周全,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如:在科学探究活动《快乐的小木匠》中,教师需要幼儿用铁锤和铁钉将木条、木块连接在一起,因为有了教师的不断提醒,孩子在操作中表现得很从容,但个别幼儿还是被木块下面露出的铁钉戳到了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铁钉时注意到它的长短和木块厚度的关系,把握得再细致点,防止小意外的发生。

2.准确性

在科学探究中,许多科学结论的得出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有时缺少一个条件,可能就会使结果发生改变。如: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教师在操作材料时,就发现水的多少、物品的重量、体积、大小等都会使浮力产生变化,油泥捏成团可以沉进水底,油泥捏成碗(很少很薄)可以浮在水面;小铁盘会因放置水中的方法不同或沉或浮等。因此,教师在准备操作材料时就要亲自实验,围绕活动目标选取准确、适宜的材料,尤其是幼儿初次接触科学现象时,提供的材料更要准确,不模棱两可,避免因提供不当给幼儿造成错误的科学概念。

3.可操作性

幼儿通过亲自实验了解科学现象,得出科学结论,既满足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又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除了要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外,更要让这些材料方便取放,可操作性强,便于幼儿反复验证,发挥出应有的实效。如:科学探究活动《奇妙的空气》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支蜡烛,请他们将玻璃瓶套在点燃的蜡烛上,从而了解空气与蜡烛熄灭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时间仅有短短的几秒(熄灭蜡烛),而教师却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点燃蜡烛),显然这样的材料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二、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要求:表述更加准确清晰、通俗易懂,指出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做科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乐趣。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探究方法的掌握,闪烁着教师关注幼儿、体验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开放式、递进式、自由式。提问时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营造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同时要紧扣活动内容,三种方式任意组合,避免幼儿自由发问,偏离重点。 如:在科学探究活动“抛鸡蛋”中,教师依据各环节提出问题:“将鸡 蛋从上向下扔,它会怎么样?”(会碎)“为什么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不碎呢?”(有毛巾垫着)“鸡蛋落在这些物品上会怎样?为什么?”(有的会碎,有的不会碎)“平时人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幼儿操作应具有自主性

科学探究活动重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在这种自主式学习中,教师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分类、记录等实践操作,认识科学现象,学习科学方法,理解科学道理。如: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中,教师先请幼儿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上来?然后再提供各类辅助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沉的东西怎样变浮?浮的东西怎样变沉?幼儿始终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稍稍引导,绝不过多干涉,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其中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手段应具有多样性

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教师可采用游戏法、故事导入法、情境法等多种手段,整合其他学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科学探究活动《小锤子用处多》中,教师通过放映动画并讲述故事《小锤子找朋友》,让幼儿了解锤子的用处及与我们的关系。在科学探究活动《有趣的图画》中,教师通过特殊的颜料向幼儿展示白纸上慢慢呈现的动物形象,并请他们也来操作,新颖的游戏立刻把孩子们吸引了。在科学探究活动《踩鸡蛋》中,教师设置了有趣的情境,让幼儿观察老师站在由四个鸡蛋支撑的木板上,鸡蛋却完好无损,孩子们在一片惊奇声中,学习的兴趣瞬间就被调动起来了。

《指南》中科学探究领域的颁布与实施,使幼儿教师从观念到行为上发生了巨大的触动与改变。教师更加关注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关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当然,幼儿园的科学探究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配合与参与。让我们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幼儿科学探究中,教会孩子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东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