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探究的方法

生物探究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探究的方法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探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探究学习的开展源于“探究”契机的出现,即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激发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学习活动。生物教师创设的生物问题探究情境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生物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出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真实新颖的探究情境,开阔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将课改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利用生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生物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错误、片面、肤浅的认识到正确、全面、本质的认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条主线离不开师生之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目的明确、价值率高的问题,通过找出教材内容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来构建问题情境,学生情绪高涨,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训练,让学生在思维的偏差中自找反思,逐渐产生顿悟,顺利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2、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1)、注重科学方法

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去做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为此,许多的教学方法相继推出,如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探索法教学等。在这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正被人们愈加重视。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显现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其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问题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但是,生物学科方面的探究式教学和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者更少。教材的改革中相继出现一些“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探究式教学”。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创新是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而在创新过程中直接影响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尝试.

第一、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思想上到教学中都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或简化复杂事物、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新教材增加了一种新的探究活动——“模型建构”。建构模型的方法,是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模型建构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使他们从实践的成功中获得喜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各种技能。

第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教学课标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模式;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88-01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究式教学已被广泛运用,怎样更好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呢?自己在实践中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引言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在导言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激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利用谚语引言引发学生思考。如,用“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来说明动物的节律行为;用“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用“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来说明变异现象等。

2、利用谜语引言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和对人类的益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两头尖尖相貌丑,没有脚来没有手,长年累月地里走,施肥松土是能手”的谜语;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巩固果实、种子有关知识等。

3、利用诗词引言,加强情感教学。如,利用少年时写的一首“咏蛙”诗词来导入两栖纲教学,“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这样即生动又形象。再如用古乐府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来说明古代黄河流域的繁茂景象,再通过与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来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问题引路,使学生善于用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如可以设问: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处于有问题性的心理状态,有一种疑惑、好奇感。另外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反判性”地提出问题,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及新教材的科学史教育。打破学生只正面接受知识的学习定势,迫使学生产生“逆反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还应加强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激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置身于引导者的角色,启发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的角色;教师要从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理解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把当前问题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任务处于既适合学生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善于用脑。

三、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思维方式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等。还可利用教材上的一些探究性实验进行改进,如“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的危害”,可以改为“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的危害”,把小鱼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加入浸出液,观察加入少量浸出液后小鱼的燥动不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出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课外小实验,使学生产生生活情趣

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益,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此活动分不开的。开发课外实验素材,优化生物学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入手,例如“生物学知识在餐食业中的应用”,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来设计实验方案,例如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植物物候学的研究、显微观察、生态环境调查等等。这些实验能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实验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家庭的拓展,促进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求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引导查找资料,学会终生学习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第3篇

摘要:高中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正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文章分析、整理了高中教材中展现的科学方法,研究了课标的指导意义及要求,辨析了相关的科学方法,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89-0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讲述第一部分的知识点“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科学史的方式讲述生物膜的发现过程——欧文顿经过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结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里展示了欧文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得出可供分析的实验结果,然后运用分析归纳法得出结论。关于细微的看不见的不容易想象的磷脂分子,课本给出了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这是物理模型法。罗伯特森用实验法发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课本也给出了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直接展示了罗伯特森所拍到的电镜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这一知识点上,课本首先描述了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利用实验法并用图片明确记忆,向学生展示了发现的过程,在给出结论的时候,同时运用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既有用文字具体描述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存在的概念模型,也有用图片直接展示出来的物理模型。

上述实验法、归纳法、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等都是科学研究中所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在一课时的教材中就蕴含如此多的科学方法,但是,在生物课堂上对于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却很是缺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科学方法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范围不清楚所致;另一方面是课堂上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策略的欠缺。本文将系统阐述一下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分类。

一、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层次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解决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用的方法称为科研方法。科研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适用于各门学科特点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化学中的原子示踪法、粒子物理中的核—核碰撞实验方法等;第二层次是各门学科研究的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对各门学科研究具有比较普遍的指导意义,如观察法、实验法等;第三层次是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最本质上是思维方法,是研究各类科研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们在此处说的科学方法是指第二层次的一般方法。一般方法是特殊方法的归纳和综合,以哲学方法为指导,对各门学科都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提高生物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方法则是科学素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初高中阶段的各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乃至亲身应用这些科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及意义。

科学研究只有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所以,科学方法根据科学研究中的步骤可分为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和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两大类。

二、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

获得数据或事实材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并及时记录下来以获得相关科研材料的方法,实验法是观察法的补充和发展。当通过观察提出未知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实验来提取出我们所期望的、可以解答问题的答案。实验法人为干预自然中的各个因素更有利于揭示自然事物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观察法和实验法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在做实验的时候,必须先观察豌豆的相对性状,才可以设计出杂交的方案,杂交过程是实验法,在收获种子的时候也要观察好豌豆种子的形状及数量。调查法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制定一个计划全面或者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某一特定方面的材料,以供我们分析、综合得到结论的科研方法。调查法比较适合从群落或者系统层次上发现问题,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科学家研究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的变化中,应用了观察法和调查法。要先观察出桦尺蠖体色的相对性状,然后运用调查法,统计一定数量的桦尺蠖中深色与浅色的数量,对比工业革命之前与之后桦尺蠖体色的数量比,可以明显看出种群的基因发生率变化。

三、分析处理材料的方法

分析处理材料主要有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非逻辑思维(包含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模型方法和系统方法等。

1.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事实的过程。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演绎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通过实验数据归纳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所有具有相对性状的生物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这一普遍性的规律,这是运用归纳法由个别结果推测普遍规律。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孟德尔预测了豌豆测交的结果,通过第二年测交实验验证了预测的正确,测交实验是孟德尔运用了演绎法通过一般规律推测个别结论。分析与综合也是互为表里的一对思维方法,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整体分解为一个个部分来研究,综合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如上面曼彻斯特桦尺蠖种族基因频率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就有运用这两种方法。最初科学家只是统计调查出深色桦尺蠖所站的比例越来越大,并不清楚这种变化的原因,这是和大环境割裂开来只分析生物的原因。与环境综合起来对比,就很容易发现桦尺蠖体色的变化和曼彻斯特地区的污染息息相关。类比是指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是从特殊到特殊,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萨顿的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理就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2.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与灵感。形象思维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而直觉和灵感是当问题无法解决,是大脑不加思考而产生的想法,不具有逻辑性和必然性,对错与否也要经过证明,但是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3.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主要分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两件事物之间的联系;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者图片等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对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或者理论的描述。在教材展示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这三种模型都有用到。教材中用概念图的形式清楚地展示了杂交的过程以及母本和子代的形状,这是图片形式的物理模型,有助于形象记忆。而子代的性状以及数量比例都可以运用数学中的概率计算得出,这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一种数学式表达集中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孟德尔得出的文字描述的遗传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这是一种概念模型。

4.系统方法是指在明确系统边界后,在分析组成系统各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内各组分间关系的方法。系统方法适用于生态学方面,桦尺蠖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系统方法。以曼彻斯特地区的大环境为系统,系统中对桦尺蠖体色有影响的关键因素有树干、树干上的地衣,捕食桦尺蠖的鸟儿以及环境污染。工业革命之前,曼彻斯特森林茂密没有污染,所以树干上长满浅色的地衣,桦尺蠖趴在树干上,深色的容易被鸟儿看见吃掉,所以浅色个体占大多数。工业革命之后,污染严重,地衣死亡,煤灰将树干染成黑色,深色的桦尺蠖容易躲过鸟儿的眼睛而存活下来,所以深色个体占绝对优势。这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各个要素、层次的系统方法。

在教材中通过教学将科学方法渗透给学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绝佳素材。

参考文献:

[1]张伟刚.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建珊.科学方法概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第4篇

问题提出的背景:大蒜( A l l i u ms a t i v u mL.( G a r l i c)百合科葱属,又叫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 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在江苏苏北农村,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种植和栽培十分普及和容易,经济效益远在其它粮食作物之上。学生对栽培大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受,比较熟悉。探究大蒜鳞茎在土壤中的位置对大蒜发芽率的影响,易于唤醒其动手的兴趣,易于得到家庭、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开展此项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提出问题

在江苏苏北农村,大蒜的的播种季节一般在八月上旬。暑假中,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观察农民栽培大蒜。在施足基肥、浇足水后,农民开行种植大蒜。大蒜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酸碱度适宜的条件下,大蒜就会萌发,生长。由于种植面积一般较大,他们不是一颗一颗地种,而是循行随机撒种。询问蒜农,大蒜播种时,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影响到大蒜瓣的发芽率,他们都说不知道。由此,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会影响到大蒜的发芽率?

二.作出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它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学们在参观了农民种植大蒜的现场之后,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了下列一系列假设:

1.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2.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不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3.大蒜瓣在土壤中有的位置对大蒜的发芽率有影响;

三;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假设。设计实验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技术。实验中,最重要的是变量的控制,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征询蒜农的前提下,同学们认定:①种植的土壤要求:肥沃、疏松、酸碱度适宜、施足基肥。②气温要求:平均气温在2 0~2 8℃。③大蒜瓣的要求:新鲜饱满、无虫害病害、当年收获。陈年的大蒜瓣不用。播种深度: 4 c m。④每组实验用大蒜瓣数量: 1 0 0个。⑤大蒜瓣的位置:对照组( A)大蒜瓣的尖端均朝上,实验组共四组: ( B)组尖端朝下; ( C)组尖端朝前; ( D)尖端朝后; ( E)尖端斜向下。实验结果所用表格如下: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四.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阶段,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同学们认真进行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合作协调,很快种植好大蒜,对结果的统计十分热心和积极。

五.分析证据:

在严格细致地收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快地处理好了实验结果: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六.得出结论:

生物探究的方法范文第5篇

1.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剩余法”的应用 

1928年格里菲斯肺炎栓球菌转化实验推断:S型肺炎双球菌含有转化因子。那么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 

(1)是蛋白质吗?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20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各种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结构多样性的蛋白质,决定了蛋白质功能多样。由于蛋白质本身是生命的体现者,更多的科学家联想到: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如果因此蕴含遗传信息,作为遗传物质的可能性很大。 

(2)是糖类吗?多糖类的荚膜,是s型肺炎双球菌毒性的直接原因,是否是遗传物质? 

(3)是DNA吗?而对含量较少的DNA的分子结构不甚了解,只知道,它是由4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组成,想象不出DNA怎么可以携带海量的遗传信息。 

综上推测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 

1944年,艾弗里验证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就是把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蛋白质、RNA、糖类等那些可能是遗传物质的先行条件(物质)分别分离提取,观察其对R型活菌的转化效果,发现只有DNA具有转化能力,其他物质均没有转化能力。而且随着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s型活菌的DNA形成脱氧核苷酸,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显然,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均不是。 

在这个实验中艾弗里应用了逻辑方法“剩余法”。 

2.穆勒的“剩余法” 

它是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已知被研究的某一复杂现象由某种复杂情况引起,将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除开,则剩余的部分也有因果联系。 

把各种先行条件逐一加以分析,那些与被研究现象无关的因素(蛋白质、糖类、RNA、DNA+DNA酶)一一加以排除,而剩下的某一先行条件(DNA),则是被研究现象s型肺炎双球菌转化具有转化能力的原因,再设计实验确证。 

剩余法的逻辑形式是:已知被研究的复合现象a、b、c、d的复合原因是A、B、C、D;已知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所以,A是a的原因。“剩余法”相对较复杂,因为它往往综合应用了穆勒其他逻辑归纳法。 

上述艾弗里“剩余法”实际上还综合运用了其他四种逻辑归纳法,以证实DNA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①求同法:契合法(即求同法)。 

所有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出现场合,R型活菌均能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或所有s型肺炎双球菌DNA的没有出现场合,R型活菌均不能能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 

契合法(即求同法)为:如果做了若干次实验,出现了某种共同的生物现象,而在研究这几次实验中,只有一种因素是共同的,其余因素均不相同,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与被研究的生物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若以A、B、C、D、E、F、G分别表示不同的因素,a是所要研究的现象,“契合法”可以用表1表示 

所以,A与a有因果关系。 

特点:异中求同。不过特别要注意各场合有无其他的共同情况,还要注意这些场合的研究共同现象是否关键。所以要注意以下两点: 

结论的可靠性和考查的场合数量有关。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只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②求异法。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存在时,具有转化能力(出现S型肺炎双球菌后代);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不存在时(蛋白质/RNA/糖类/DNA水解产物等物质),不具有转化能力(不出现S型肺炎双球菌后代)。结论:DNA是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求异法的一般逻辑思路为: 

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场合与不出现的两个对比场合之间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如果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存在着,而在另一个场合中没有这种因素作用的场合不存在,那么,这个因素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可用表2表示。 

表2说明因素A与a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特点:同中求异。求异法比求同法更可靠,相对其他探因类的逻辑归纳法简便,在各类实验中用得最多。 

③共变法。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的浓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结论:DNA是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共变法归纳原理可表述为:在某一现象(因素)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性相关性变化,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 

设A1、A2、A3……是现象(因素)A的不同状态,a1、a2、a3……是另一现象a的不同状态,共变法可以用表3表示。 

从表中不难看出A(自变量)与现象或因素a(因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④求同求异并用法。利用求同求异并用法例子见表4。 

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被研究现象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负事例组)中,却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就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公式可表示为图1所示。 

3.DIY,利用“剩余法”进行生活实际的生物学探究性课题中因果联系的尝试 

在生活中,经常要对复杂状况不明原因的进行探究,机械故障、病因探查,不妨用“剩余法”破解。例如,有次生物课上学生苏童左腮下部有疼痛感,自述食欲不佳……后来看了两个医生,一个医生诊断为“扁桃体发炎”,配了数百元的杀菌药;另一个专家诊断为感冒类病毒感染,又配了数百元的抑制感冒病毒的药。家长吩咐,两种药都服用试试。 

苏童患的是感冒还是扁桃体发炎或左腮部炎症,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课后,师生一起观察苏童的左腮下部,皮肤外表面没什么异样;扁桃体也没有红肿现象,用高温蒸煮杀菌过的筷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若伤口上撒盐,肯定会有痛感,所以沾取几粒盐轻点扁桃体,还是没有疼痛感,说明扁桃体没有炎性。学生发现其左边臼齿为龋齿,是不是龋齿部发炎?再次用消毒后的筷子轻压龋齿牙龈部,没有疼痛感,沾取几粒盐粒也没有疼痛感,可见也不是龋齿引起的发炎。看来可以不用服用杀菌药了! 

当天,苏童没有打喷嚏、流鼻涕、发热等感冒症状,其他症状很不明显。 

第二天早晨,苏童回校,其他学生发现他左腮下部略有肿大,会不会是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田鸡鼓”)?联想到班上陆续有学生得了流行陛腮腺炎而停课回家休息了,看来很可能是此病。咨询了相关医生后,确诊是该病。建议苏童回家隔离治疗。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知不觉中与学生一起利用“剩余法”对生活实际中的生物学因果联系进行了探究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