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探索的途径

职业探索的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探索的途径

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自我效能;高职学生;技能大赛

一、教育探索背景

每年举行一次的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展示自我、提升技能水平的契机,当然对于学生的职业形象、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养等方面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同时也是一次极佳的教育学生的机会,不仅对于个别参赛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激发作用。高职学生个性鲜明,极度以自我为中心,但对自我没有准确认知,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不良。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教育反复性的困惑,即便苦口婆心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她们也在一旁不住点头唏嘘,对你诉说的道理了然于胸,但一转身依旧我行我素,行动上没有丝毫改变。这不禁促发我深深思考,在学生认知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在我们投入了巨大的教育力量之后依然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看到的学生行为的转变呢?我们的教育如何变得更加有效率?自我效能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行为与动机之间的中间过程,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获得某种预期结果所需实施的特定行为能力的信念。一种行为的启动以及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技能的预期和信念。我校高职学生大多数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加之医学相关课程的难度加大,自身还未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自律性还处于他律和自律交叠阶段,对于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信心低下,很容易被外在社会和网络中的光怪陆离的事情吸引,导致“丧志”。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专业承诺、临床实践能力等呈正相关,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稳定性和核心能力,开辟了一条学生教育的新途径,为学生的有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我决定利用这次班级筛选参加护理技能大赛选手的机会尝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挖掘学生的潜在能量。

二、教育探索过程

1.纠结的“人选”定夺。技能比赛选拔的严酷性和近乎完美的素质条件并没有击退学生们的热情。调查结果显示,班级有90%的学生都愿意参加筛选。这个结果让我感叹:原来每个学生都有着“学好”的憧憬,但有时缺乏“被关注”和科学的教育策略,让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在无声无息中被浇灭。由于护理系学生数量较大,选拔工作量巨大,无法做到让每一个表达出强烈愿望的学生都进入筛选流程,因此学校决定给每一个护理班4个初选名额。如何在我班30多位同学中选出4位“名副其实”的选手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成绩?长相?性格?技能水平?……选择准确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树立榜样,但选择错误不仅让参与的同学亲身经历失败,也让班级的其他同学丧失参与比赛的热情和信心。我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第一次调查学生表现出了高涨热情,但其中也存在很大水分,即学生的从众心理。因此在确定名单之前,我再次召开班会,宣读护理系制定的省赛选手选拔方案,让班上每位同学明确选拔要求和过程。让有志于参加选拔的同学撰写一份自荐书,表明参赛的愿望,自身对于参加比赛具备的条件和所做的准备。通过此环节考量学生的自信程度和对自我的认识。结果,班上共有14位学生递交了自荐信,结合学生自荐信表述内容和一贯表现,最终确定了成绩优异却略显腼腆的小芳、技能突出又有着一定比赛经验的小婷、外向活泼但成绩不够稳定的小倩、上进心强各项条件比较平均的小进。这四位同学不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操作技能最突出的,打动我的是她们强烈的动机水平———“非常渴望通过这次比赛锻炼自我”和坚定的信念“我一定会好好训练,相信自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提升需要行为的转变和强化,而这中间转化的机制的关键是自我效能的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倾向选择难度大的任务,并且能够坚持克服困难的行为持久性长。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认为成功与自己的努力程度相关,会不断增大付出努力的幅度。这些均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将进一步提升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水平,并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引导和激发出一股正能量,这才是我鼓励她们参与比赛的宗旨,而不是将目标局限于名次和外在的荣誉。2.脚踏实地向前迈进。当这四位同学得知自己成为班级代表可以参与校级技能比赛选拔时情绪都非常高涨,我暗喜我的精神激励起作用了。接下来一系列增强她们自我效能的策略轮番上阵:首先我帮助她们进行目标的设置,虽然她们都憧憬着自己可以进入省赛队伍中,但这个目标太高,以她们目前的水平还无法达到,这种挫败感会降低其自我效能,因此我引导他们把参与省赛这一终极目标分解为参与校级选拔—参与市级选拔—参与省级选拔三级目标,将跨越难度降低,使其明确每一阶段需付出努力的方向和程度。接着为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摒弃了手把手教授其技能、安排训练计划的方式,而是采用了授权和参与激励的方式,让4位同学自行配对练习,在参考以往比赛视频的基础上自行揣摩去发现自身问题和同伴相互探讨,尝试寻找解决的方法。同时安排了09级曾经参与过省赛选拔具有一定参赛经验的2位学姐进行辅导,通过榜样效应增加她们的替代性经验,进一步提高她们的自我效能。在学生每练习一段时间后监控他们的技能水平,让学生提出她们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她们进行探讨并适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攻克难关。通过练习后获得的直接性经验和观摩他人的替代性经验后的言语劝说往往是最容易接受和吸收的。在言语劝说时多以激励为主,但建设性的批评也不可或缺,具有警示和促发学生反思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建设性的批评不一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反复的技能磨炼中,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她们训练中的问题时,学生并没有流露出反感的情绪,反而是充满了感激,虚心接受了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得加强,由最初的我要求每周检查她们练习情况变为主动向我预约时间让我检测她们的技能水平,所提出的问题也越发具体和有针对性。3.省赛“后时代”。从最初的校赛、市赛、省赛以及随之而来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这3个多月的历程中,我班4位学生中有2位进入了校护理技能比赛并双双获得了二等奖,2位学生进入了市护理技能大赛分获一、三等奖,1位学生进入了省赛集训队并获得了江苏省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通过大赛的历练,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自我效能的提升,她们对自己更加有自信,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境更加应对自如。当然,成功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小婷、小芳从校赛中被刷下,小倩从市赛中被淘汰,小进在国赛的选拔中惜败,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并没有因而意志消沉,而是更加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她们学会了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为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学习如何控制自身的负性情绪,将在大赛集训阶段提升的自我效能泛化,乐于面对更具挑战性的活动中:小婷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成绩一跃为班级前列并且主动承担了护理实训中心值班护士的职责,组织管理全年级学生技能训练并给予指导;小倩通过年级竞选进入了系学生会,担任年级组织部部长;小进主动参与了南京市先锋训练营活动,光荣地成为了亚青运动会的护旗手等。通过参与比赛过程,这几位同学不仅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也将自身的正能量辐射到身边的其他同学身上,在班会中分享她们参赛经历,她们向同学们传递了感恩、奋斗、坚定的精神能量。这也说明了自我效能的增强策略的可行性。4.教育探索反思。通过总结发现这四位同学在筛选赛中表现失常的共性原因为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因此导致了自我效能的降低。如小倩在比赛中紧张得大汗淋漓,小芳紧张得不停地眨眼睛,小进因为紧张导致比赛动作走形,物品准备不全。这说明情绪唤醒对于提升自我效能的重要性。学生由于心理历练不足,在准备比赛阶段往往只关注外部刺激即获得名次,总担心自己在步骤中出现错误,因此在比赛过程中处于焦灼状态影响最终水平的发挥。提示自我效能提升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心理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在比赛过程中的自我成长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学生面对人生过程中的失败时要及时地合理归因,尽量将原因归结为自身努力不够,如专注度或训练量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求胜意识,促使目标的达成。当学生体验到成功感时,将其也归因为努力程度或者能力上来,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效能。虽然结合省护理技能大赛选手筛选的契机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其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如自我效能增强策略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职业素养,心理调适对于自我效能提高的重要性。但本次尝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可做进一步的改进:如可利用广泛使用的量表动态进行学生自我效能的监测用以指导增强自我效能策略的使用会更加客观;本次研究的样本量太少,没有覆盖到大多数学生,样本的代表性需进一步考证;所运用的策略仅仅停留在经验之谈,还为上升为系统性的方法。但自我效能理论的运用是教育工作的风向标,需不断探索其适用性的途径以提升班级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作者:彭鑫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第2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一)师德素质培养

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时间长、社会不重视,因此,教师只有具备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坚守工作岗位。(1)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入学教育、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等途径让学生明白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毕业后在幼儿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并安排毕业生去见习,观察和和学习幼儿教师的一日活动,如:保教活动的实施、幼儿的表现等。并且体会教师的耐心、爱心、责任心等。(2)以真实的案例和成功的经验分析幼儿成长怎样处理突发事件和倾注爱心。(3)让学生理解幼儿教师的伟大,其在人的一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要从内心深处去唉这份职业,不要只看到工作辛苦、待遇低,而要品尝苦中之乐。

(二)文化素质培养

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会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感到好奇,总喜欢刨根问底。且还经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天为什么下雨,秋叶为什么变黄,等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第一,就是要注重课堂教学。第二就是安排好课外阅读的自修和选修课的教学。

(三)专业素质培养

1.专业理论素质。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是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并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这也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教学、教育工作如果没有现代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就很难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要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幼儿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等的发展,并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分析解决在教学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力。第二就是让学生在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观察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每个环节中蕴藏的“三学”知识,并学习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进行主体活动的选材、内容、审计等是怎么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最后是进行案例分析。在见习和教学后,教师给出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2.专业技能素质。(1)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在教育观念、思想道德、科研能力、理论知识等方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就是加以科研素质的培养。第一是学前教育科研方面课的教学。第二是邀请科研主任或幼儿园的院长讲授在幼儿园如何标捕捉科研信息,怎么写随笔、个案分析、总结。(2)创新的培养。创造力和创造性发展的最佳时机就是幼儿阶段。所以,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具备创新的素质。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千万不要忽视幼儿的创新思维。所以,这又要求教师不但要创新活动设计,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进行运用教学理论、实践创新等。并创新幼儿的培养模式。(3)艺术技能的培养。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发展状况,要对幼儿的技能技巧和表现各方面都进行适当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技能过关考核。全班都进行早晚自习的训练。成了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实施课堂教师及还课制。开展美术、音乐欣赏课。鼓励学生考级。(4)教学技能素质的培养。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方式就是教学技能,其也是教师能力的具体化。教师的主要技能包括: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制定保教计划的技能、观察和评估的技能。幼儿园何一个主题教学活动都是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而不是孤立的。主题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怎么进行活动设计、怎样组织一日活动、怎么制定保教计划等。

(四)实践素质培养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和幼儿园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用人单位需要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人才。因此,这就需要重视在学生在学校的培养。不管是在心理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还是微格教室等场所,主要都是做教师的准备阶段实践。第二就是保证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最后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能力;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08-02

1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成因概述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多方调研,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和就业难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办学过程中缺少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能力培养根本无从谈起。(二)教学安排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专业技能培养过于理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学习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相关岗位的技术需求。(三)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动态跟踪,职业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四)学生就业认识有偏差,对自身认识不足造成的就业盲目性,目标不明确,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缺少个性化的引导,导致就业成功率不高。(五)闭门办学,校企缺少交流和合作,供需不对称,就业资源不足。

2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前面关于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原因的分析,结合我院近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重视就业市场调研,科学办学

高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大型的工厂,“产品”就是我们的学生,客户就是社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要想生产出“好产品”,培养出优秀大学生,就必须摆脱闭门办学的现状,走进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把握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规律,明确当前的专业人才市场中哪些岗位愿意接受高职毕业生和这些岗位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1]。下面笔者就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从专业人才市场岗位构成看哪些工作适合高职毕业生。现在高等院校开设的每个专业在人才市场里都有很多职位可以选择,但这些职位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高职毕业生,其中注重技能,偏向应用的岗位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不是盯着那些研究型岗位和技术含量过低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定位过高会导致学生无法就业,定位过低则出现学生从事意愿较低,个人发展受限。当前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岗位数中具有代表性的岗位包括开发,测试,技术支持和网站相关岗位等。

测试岗位是近几年随着IT行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人员需求量逐年递增,初中级测试岗位对从业人员需求相对宽松,可以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突破口;技术支持岗位相对成熟,人才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涉及技术范围越来越宽,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支持岗位是高职学生可以胜任的;网站相关行业进入门槛相对低些,被视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机会,但考虑到网站行业对从业人员美术功底和从业经验具有一定要求,就业前景可能没有统计数字那么乐观。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专业岗位的人员构成情况和相关岗位的发展前景是我们进行专业选择和定位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2)从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预期来分析高职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当前的人才市场除了部分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大部分岗位符合专业技术要求的应征者很多,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技能领域,专业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企业为了长远发展打算,在用人的时候更多的关注以职业文化素养为主的综合能力,以便能够很好的融入企业。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IT相关企业工作,IT行业具有技术更新速度快,逻辑思维性强,团队合作性强,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等特点。以往大部分IT企业是根据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来选拔人才,专业技能是否达到要求成为了企业录用人才的最主要的标准。2007年的《中国IT从业人员心理特征研究报告》则显示IT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与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2]不同的心理特征与岗位的胜任度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针对某一岗位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将对工作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IT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12种职业核心素质,根据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可见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也就要求学校和学生改变以往的偏见,对这些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关的培养措施,避免毕业生输在就业起跑线上。

2.2 调整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式,丰富考核方式,优化师资构成,因“才”施教,提升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培养方案是重要办学依据,本科相关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决不能把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做成本科的减缩版,要根据高职相关专业的特点,市场需求情况和学生特点量身定制出符合高职专业特点的培养方案。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高职应用性强,重实践能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改革,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开放式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根据专业和学科不同特点,引入团队合作任务考核,动手实践考核等更多实用能力考核方式与笔试相结合。师资构成不合理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改善高学历教师多,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少,学术科研型教师多,应用实践型教师少的师资结构势在必行。一方面学校在招聘的时候尽可能多引入双师型教师,同时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一些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充实到现有教师队伍中来,通过做讲座,指导学生实践等多种灵活的形式来参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挖掘内部潜力,如鼓励教师利用授课的业余时间去企业兼职或参与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和技师的联系,形成校企人力资源上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现在高职学生的构成也呈多样化趋势,学生特点各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特点,做到因“才”施教,尽可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特色就业能力。

2.3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加强职业素养为主的综合能力培养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融入社会,融入集体的重要媒介。企业所重视的职业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自身素质和价值观上的要求,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参与一些学生活动来锻炼和提高的,如参与义务劳动或者做义工可以锻炼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则是锻炼口才和沟通能力的好方法,各种集体合作完成的活动则是锻炼团队合作的优秀平台,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也为学生施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舞台。这些活动原本就是校园生活的主要力量,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去发现和有意识的寻找其与培养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只要我们注意到了,在活动中有意识的增加相关内容的设计和考核,就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2.4 强化就业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准确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使得学生就业时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就业能力是包含很广泛的综合能力,其中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能力和就业形势清醒的认识,合理的就业期望,这些能力也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毕业生最后能否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当前高职毕业生有两种很不可取的就业态度,一种是传统的“精英情节”,认为自己通过大学教育已经属于社会的精英,找工作过程中定位过高,不愿意从基础岗位起步,期望岗位和工资都一步到位,导致老师眼中各方面能力都还不错的学生无法就业。另一种则是相反,由于一直接受学校教育,从未接触社会,对就业存在恐惧心理,对自己能力不自信,不清楚自己到底能做什么,造成盲目就业,面试了很多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所以通过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对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在专业技能特点,性格特点和兴趣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给出合适的建议,同时也可借助一些职业测评软件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再有就是将一些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对从业者综合能力要求等信息提前传递给学生,协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选择和有针对性的完善自我。

2.5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更多参与到高职学生培养中来,加强沟通与交流,拓展就业资源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走向成熟必经阶段,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外很多成功的职业教育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在世界上堪称一流,其核心是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受培训者在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教学和培训中。[4]新加坡采取“教学工厂”模式的职业教育,把学校按工厂的模式办, 把工厂按学校的模式办,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英国采用的是工读交替的现代学徒制,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上述几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企业的就业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就业,企业也能够从中收获合适的人才。

我国由于当前配套政策还不完善和教育体制的特点,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和责任感,使得校企合作成效一直不大,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面向就业的效果不明显。在我国推行校企合作来完善职业教育,需要在借鉴国外成功职业教育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尊重当前的教育体制和企业运营模式,只有这样才可能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从长远看,一定是一个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产物。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加强了对学校教育和学生情况的了解,可以把上岗前的二次培训前移到学校,进而缩减企业的培训成本,又可收获优秀的人才;学生则可以学到更多实践技能,对企业的运营模式、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和企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完善了自身师资队伍的结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更趋于科学性和实用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即解决了社会上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时也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人才。

3 小结

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我们只有在办学过程中紧跟市场步伐,不断自我提升,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周百顺.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方向探索高职计算机蓝领人才培养方向[J].电子商务,2010(12).

[2] 东方标准,华南师范大学人才测评研究所.中国IT从业人员心理特征研究报告[R]. 2007.

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037-03

一、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对四年本科学习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检验,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就业前综合培训的一个阶段,对于学生自身就业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

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教学评估中,毕业设计更是检查评估的重点。当今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应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毕业设计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

二、目前高校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规范

一般高校针都对毕业设计制定了相关工作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往往中不够严格规范,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毕业设计时间过短

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都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正好是学生解决就业的关键阶段,因此毕业设计与就业在时间上有了冲突。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就业上:制作投递个人简历、参加人才招聘会、进行就业面试、联系用人单位实习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毕业设计只好匆忙应付,能够分配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少之又少,毕业设计的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三)指导教师负担重、压力大、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在教学、科研上都提出了定量性的要求,不少教师本身承担了较重的教研任务,再加上在毕业设计中所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多,个别指导教师或因责任心不强、或因能力有限,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不到位,应付了事,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四)选题随意,缺乏合理引导

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不少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对问题的思考研究,没有感兴趣或有一定资料积累的课题,往往过于被动:有的随意选一些总结性或概述性的题目,没有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背景;有的将某门课程的项目演练当做课题,工作量达不到要求;有的将希望寄托在指导教师身上,由指导教师定题。

(五)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差

撰写毕业设计首先应搜集资料阅读,并进行分析和整理,这是写作关键的一步。但很多学生搜集网络资料的能力非常差:大多数学生只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关键字检索,不懂得条件联合检索,更不用说对相关论文数据库的使用,以及国外论文资料的检索。同时,学生资料整理能力也有限,只会将资料东拼西凑、无序堆积,缺乏逻辑性。

(六)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撰写缺乏基本训练,论证能力较弱

毕业设计的撰写指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主要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仍应是由学生完成。而大部分高校在之前三年多的教学中对学生(特别是工科类)撰写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很少,甚至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时往往茫然一片,不知道如何编排结构,如何进行论证分析,逻辑推理。无论是写作方法、论证逻辑还是设计中的专业撰写,用语都是混乱一片。

三、造成毕业设计质量滑坡的几点关键性因素

(一)高校扩招后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指导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增加,师资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首先,某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数量不足,许多教师还有教学、科研甚至行政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设计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效果不理想;其次,缺乏真正的老中青结合的业务梯队,许多刚毕业走上讲台的年青教师也参加了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指导的质量难以保证;最后,教师缺乏业务培训,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指导科研能力差,对毕业设计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沉重,在就业上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由于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冲突,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滑,主要体现在:许多学生为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四处奔波,毕业设计只能为工作让步,最后造成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只能勉强凑合;有些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不影响就业,消极对待;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设计。

(三)毕业设计所需的硬件设施不足

有利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外部保障。近年来高校扩招,但教学的硬件设施却没有提高, 图文资料特别是外文资料数量少、陈旧,实验室面积不足,部分实验设备陈旧老化,实验设备数量严重不足,网络不畅,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没有固定专用教室,教学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组织管理不到位

毕业设计质量的认定,很大因素是主观决定的。部分高校没有对毕业设计提出全面的质量要求、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缺乏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分阶段检查的机制,致使管理工作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答辩走过场,成绩评判宽松、给人情分,对―些不达标的毕业设计,宽容迁就。

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既要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又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

(一)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循环反馈机制,对其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可以识别出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关键点加以修正和改进,从整体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由于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项目在国内外已有较多的研究,并有着良好的内容效度和专家效度,因此在参考了国内部分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成果后,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如下:

(二)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

1.严把选题关。对毕业设计的成果与价值的评价,最终的衡量目标是其理论或设计的效用。而选题是否恰当是影响毕业设计效用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选题,是指导老师与学生经过多方面思索、反复推敲、相互交流探讨的结果。一旦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下来,也就基本形成了设计的整体轮廓和开展研究的大致思路。可见,选题对完成毕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开好“选题”这个头,毕业设计的质量才会有较好的保证。在选题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指导思想:选题必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内容,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

工作量:要坚持“一人一题”的选题原则,确需二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应做到分工明确,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相应部分工作。

难度:选题的大小和范畴应适当。既不能太窄,学生难以展开;也不能太大,致使内容空洞,泛泛而谈。

结合实际的程度:对于工科类学生,毕业设计以实践类课题为主,应结合工程实际,在保证基本工程训练的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设计研究。选择那些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实际意义的选题。

2.增开专业英语教学,加强学生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毕业设计的撰写要求学生具有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教师可在先期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布置资料搜集类作业训练资料检索能力;通过不同分工对搜集的资料分析整理,训练分类归档能力;推荐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要求学生阅读后提炼出摘要、主要观点或读后感,训练论文阅读能力;布置阅读目录进行小组讨论,或采用网络平台,通过bbs或blog展开网络讨论等。另外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外文文献中及时获取准确的专业信息。

3.加强开题论证。应组织召开毕业设计开题论证会,严格审核毕业设计前期材料,审核课题的研究方法、方案及实现途径等是否科学合理,把好开题关。

4.加强写作辅导。尽可能在专业课程考核中采用论文写作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术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认真对待自己的研究工作。实验结果、调研数据等要真实,严禁伪造、杜绝抄袭。加强诚信教育,签订诚信承诺书,对弄虚作假的学生严厉惩处。

5.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毕业设计必须经过答辩资格审查,在所需材料齐全,指导老师同意下方可参加答辩。要规范答辩程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参加答辩。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教研究,2009,(1).

[2]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

[3]乔瑜,李康.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

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第5篇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最早提出就业质量的确切含义。它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因此,就业质量本质上是对人的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衡量。值得指出的是收入或报酬是就业质量的核心内容,首先,在就业质量的概念描述中,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或报酬状况作为就业状况多因素中的一个构成方面被突出显示和强调;其次,在就业质量的内容维度划分中,各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将工资水平列为第1位因素;再次,在众多研究者构建的就业质量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中,工资水平作为劳动者个体就业质量的一个衡量指标被赋予了相对较大的权重。因此,在就业状况之优劣程度的众多因素中,收入或报酬绝对是一个核心的、起决定作用的构成要素。但是,收入或报酬水平的高低与就业质量的高低并不一定成正比,两者的对应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收入或报酬水平高,就业质量不一定高;收入或报酬水平低,则就业质量一定低。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概念,一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从微观角度审视,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质和量两个部分:“质”主要包括了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工作收入、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量”主要指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从数量上看大学生的就业率。本文将侧重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的研究。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现状

1.违约的大学生数量增多。有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到单位没多久,就急着离开单位。不少毕业生由于自身与家庭的压力而签约,而且还有一些人在还没有毕业之前就已经违约,有些是因为学校的规定(如定向学生)签了约后,表面上似乎没有毁约,而实则却根本没到签约单位去工作。有资料表明,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一个月就走人的就超过10%以上,三个月后走人的超过30%。

2.毕业生流动方向欠合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到沿海或发达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去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工作,有的倾向于工资福利待遇比较好的政府部门,还有的直接就选择外资企业。随着高校教育扩招,高学历者越来越多,导致用人单位无论岗位高低都倾向高学历者而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而我国其他一些地方和单位急需人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真正施展自身的才华而致使就业质量下降。

3.部分学校盲目追求就业率。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渐转变。由此,建立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新的就业机制。而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变相将其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交流中心。校方现在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观念: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观念在学生中也逐渐明确,影响着就业质量的提高。

4.大学毕业生工资普遍偏低。首先,在高校教育扩招后,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供给大于需求。在供需定律的推动下,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工资价格降低。其次,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少学校教育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现在不少大学生实际能力已经不如以往的大学生,这也是工资实际价格下降而导致偏低的原因之一。根据调查,自高校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的2003年开始到2009年,7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涨幅很小,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成因分析

(一)从大学生个人来看,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的多变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因而无法选择适合自己,或者是自己能适应的职业,导致择业失业或者就业满意度低而不愿就业或频繁转换职业的现象。

2.就业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大幅度增加和就业市场信息化发展需求的提升,传统的现场供需见面形势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在许多大学生寻找工作岗位,如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并且收效寥寥,通常出现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无法找到适合的毕业生等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畅。这种不畅意味着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3.大学生自己定位的偏差性。当代一部分大学生对本人知识掌握程度、自身素质能力等各方面过高评价,就业过于理想化,因而造成就业定位有偏差。

4.大学生就业的被动性。目前仍有部分毕业生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学校推荐,父母亲友,不会主动搜集信息及自我推荐,命运由他人摆布,很难获得恰当的就业机会,甚至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二)从高校本身来看,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质量观。以满足就业市场,就业单位需求的人才质量观还没有真正形成。用人单位的质量要求对于高校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同样是重要的,高校只有在对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客观要求进行充分调研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人才培养,否则就会产销不对路,必然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

2.专业结构。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为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众所周知,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有的专业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在就业市场上非常抢手;同时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远大于求,导致高校大学生结构失衡,使一部分大学生被迫改行就业,就业质量非常低。

3.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没有得到高校的充分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目前部分院校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都较为落后,与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仅停留在进行就业政策宣传、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培训,组织供需洽谈会的层面上,没有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向大学生提出就业方面的建议,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确立职业目标,导致大学毕业生还处于一种半成品状态,因此,提高高校的就业质量该从大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着手。

4.课程设置。高校是学校学习的地方,但是却有学无习。这和高校的课程设置安排有很大关系。如今为了适应素质教育,高校也设置了不少实践操作的课程,但是许多实践操作课程与实际脱节。有的高校把暑期实习作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并规定不取得一定的学分不能毕业。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走过场,并没有真正核实学生实习的真实性以及没有积极与外界单位联系提供实习机会。

5.个别高校就业率被注水。一些高校对外公布的就业率比实际就业率要高。历年来,高校都很重视本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学校的就业率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一些高校对外公布本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更有甚者一些民办高校对外公布100%就业率。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确实不乏一些高校就业率很高,但是如今确实也有那些虚报就业率的情况,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生错误的选择高校就读,从而影响毕业后的就业质量。

(三)从用人单位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和就业质量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总量。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具有规模大基数高的国情特点。在工作岗位流动加快的条件下,毕业生的待业与再就业问题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常态。2001至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增加,10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3770.22万,如果每年有10%的毕业生合同到期或自愿、非自愿解除劳动合同,即按10%的流动率来计算,我国每年将有370万名大学生“跳槽”转换工作。以上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经常会存在一个有700多万人的离校待业、再就业的庞大学生军团。

2.国家政策。劳动人事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用人单位择人的地域性。如外籍学生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就业的限制。近年来又出现了用人单位只聘他们单位所在地域籍的毕业生现象。

3.竞争不公平。由于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和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仍存在不完全竞争、不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垄断现象。

4.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存在追求短期行为及名牌效应的消极思想。这种心理导致用人单位领导在选人时要求特别严格,他们挑学历、挑院校、挑工作经验、挑男生甚至挑容貌等等。一些用人单位适合本科生的工作却偏偏选择研究生,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而且不知不觉形成了一个充满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这样的一个环境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产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5.待遇不统一。近年来出现了用人单位对同一岗位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开出了不同待遇的现象,不仅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积极性。

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一)树立就业质量理念

当今,毕业生就业质量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就业需求强大的高质量的供给基地。办学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毕业生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已经成为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办学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一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加强教学改革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围绕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质量这个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加强思想教育

一是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理念,准确调整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思想信念,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的一线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少有悖道德的现象日益显现。所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预备的最基本的素养。大学生只有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就业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四)加强就业指导

1.加强就业政策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的就业规定和学校的具体实施意见,以克服择业时思想上的随意性,盲目性,片面性。

2.加强就业心理指导。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消极懈怠、焦虑恐惧、信心不足、烦躁郁闷、盲目乐观、互相攀比、期望值过高等心理状态,要加强心理辅导,适时进行心理咨询调适,使之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加强就业信息服务。高校应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预测就业市场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适时跟踪毕业生就业意向变化。建立毕业生人才信息库,创建信息平台,信息,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毕业生的表现、学习成绩、个人爱好、奖惩情况、就业岗位要求等,另一方面使毕业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性质、所在地域、薪酬待遇、选择要求等。这样既简化环节,提高时效性,又降低就业成本,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4.加强就业技巧指导。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方法、就业技巧准备不足,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提不出应该提的问题,更不能恰当地回答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导致就业失败,心理受挫。

(五)社会提供机会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选择合适的人才,杜绝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这不仅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就业质量的提高。二是全社会应该提供给大学生实习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可以与学校联合,把学校作为自身的人才基地,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这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

(六)政府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