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教师》:郭教授,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我国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校本教研的提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郭华:校本教研这个词是借用国外“school based”一词再加上我们的“教研”组成的。校本的理念就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校本教研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校本教研比学校里的学科教研的范围要大。我国有三级教研室,学校里各学科也有自己的教研组,但校本教研的对象通常是比较宏观的,它可以超越备课,超越学科,研究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学校发展、学生的德育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一定要研究自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们国家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教改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三个小主人”实验,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校本教研,只是那时没有使用这个词而已。为什么提“三个小主人”呢?“”十年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过后,要抢时间学知识。但是在教知识、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有的教师只教知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发展并不见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课外活动搞得好的教师,学生性格活泼,学习成绩也不差。于是就提出了“课内外一体化”,既要学知识,也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后来,学校在南师大教育系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出“三个小主人”,即“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这就是基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所做的研究,超越了备课组、学科组的视野,是全校的一个课题。当然,校本教研也包含备课、听课等活动。
其次,校本教研强调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学校内部,而非外部。来自外部的研究课题,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有大学的,等等。例如,大学教师承接一个重点课题,事先设计好所有实验方案、研究方案,然后找一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这对学校来说就是外部提出的课题,中小学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校本教研的问题提出、研究设计等,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做(当然不排除外部的帮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校本教研都是采用行动研究,即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因此,校本教研的主体一定是学校、学校教师,这与外部提出、由教师执行的教研不同。从这一点来看,校本教研具有它积极的意义。
此外,就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听课等教研活动来看,校本教研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级教研在学校教学的指导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学校的自由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些限制,尤其是学校之外的教研组织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教师有来自重点学校、一般学校的,研讨的内容难以直接针对不同学校的教师的具体问题,统一性有余而个性化不足,针对性有限,在这个意义上,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的校本教研活动就非常必要。
《中国教师》: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教研系统都在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您认为目前我国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如何?
郭华:其实我国一些学校历来在做校本教研,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二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虽然之前没有提过“校本教研”这个词,但是他们一直以自己学校发展为主在做研究。其他一些优质高中的选修课的开发,也主要是以本学校为主来进行的。所以,“校本教研”这个词虽然是近十几年来才有,但校本教研的活动是早就有的。
就校本教研的开展来看,我个人认为高中校的效果相对好一些。高中的教学班一般都比较多,教师也多,所以,校本教研在高中阶段可以比较个性化地开展。而小学不同,有的小学一个年级仅有一个教学班,学校就那么几位教师,信息来源、教师水平都受局限,校本教研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络,开展联片教研、区域教研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来看,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实施有些僵化和片面,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上。由于常规的校本教研,例如听课、备课等活动,各级教研部门会去统一组织管理,开展的形式以及质量都有保障,没有问题。但就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来看,形式化严重,质量差参不齐。一个表现是,现在学校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等等,都需要教师做课题,加重了教师负担,教师们对此怨声载道。这样一来,教师在时间、精力、资源、经费不充沛的情况下,研究的东西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率特别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盲目追求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效果并不好。当然,有些学校的校本研究还是很有特色、也很有意义的。
很多在学校开展的课题,也是上级规划的课题,是有经费的。但是由于研究重复多、水平低,经费的支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我个人以为,这些用于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经费还不如用来普遍提高教师的工资,让教师们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去研究课堂教学,把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每天都要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清楚。其他相关的研究虽然也是应该做的,但不应该强制教师去做。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华: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与学校类型有关系,与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有关系。如何理解校本教研,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有问题意识,有一颗发现问题的心,想着如何把教学搞好,就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会想办法去改进。如果是学校教师,可以把每一天的教学活动都看作是一个研究,每天都是在做研究,不需要特别的条件。只要是在学校,只要是在认认真真地做教学,就是在研究。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每节课看作是一个实验。如,教师上课需要备课,备课实际上就是在写实验假设:目标是什么,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等。目标可以看成是因变量,而选择的手段、教学过程等操作都是自变量,这就是在研究,而且是一种自觉的研究。有的教师上了十几年课,就不去备课了,那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但是,任何一位想把课上好的教师,他一定会去研究如何教学生才能听明白。所以,我觉得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如果需要条件的话,就是教师要有不断改变教学的想法,要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现在很多校本教研与学校直接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脱离了,似乎是为了做研究而去做研究,要命的是这种研究还贡献不出什么新知识、新方法。就校本教研本身的意义来说,校本教研就是要解决本学校自己的问题,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还是学校发展都有价值。如果是一个脱离具体学校情境问题的研究,则一定要有新知识或新方法的贡献,要给人以启示,能够被别人所借鉴,能够推广。现在呢,校本研究的题目与一般研究相混淆,既解决不了学校的具体问题,也没有普适研究的意义,这是很遗憾的。当然,即使是校本研究也要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去做更好的研究。本来,校本教研既要解决本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水平,而现在变成为了单纯地做一个研究,这就没什么意义了。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郭华:学校科研能够脱离开所谓的教学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另搞一套吗?所谓的科研兴校,不是做一个与教育教学没有关系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跟学校发展(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学,当然还包括德育等其他方面)紧密相关。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郭华:每位教师确实不一样。有的教师确实发现不了问题,这与教师的工作经验、研究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新教师几乎很少能够做研究,我们建议新教师最重要的事是把课上好。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时会特别忙乱,对学生不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清楚,还谈不上什么研究。职前教育只是教师的孕育期,教师的成长一定是在学校中。所谓的新手教师,他的研究就应该是熟悉学生、熟悉教材,去观察、学习老教师是怎样做的。如果说研究的话,这也是在做研究,但新教师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要成果的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当下的工作。随着教师对学生、教材、学校的熟悉,对教学这一套游刃有余之后,才会去想怎么提高的问题。教师渡过新手期后,分化比较严重。有的教师悟性高,研究能力强,有的教师就是不断重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同学校的教师的情况会有不同。学校学科组、备课组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非常好的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很有一套。我写过一本书——《名校没有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就叫《年轻高手复制记》,写的是那所学校没有多少特级教师而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比较高,就是因为教研有一套好的做法,所有教师的教学都不会差。所以,好学校的好教师就比较多,这的确和学校整体的氛围、传统有很多关系。而在同一所学校,有的教师出类拔萃,有的教师水平一般,这就与教师自觉的研究意识有关。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提起做研究,我认为教师做研究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理解研究。做研究,是需要专业自主和专业自信的,有的教师容易“跟风”,看起来思想很新,实际上没多少思想,无论写多少文章都不能算作是有研究。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郭华:校本教研用推进这个词语不太合适。学校是一个非常自主的社会组织,而且是一个专业组织。这个专业组织有它的专业活动,而且它一定是要做这件事,所以,不需要推进。校本教研本来就是作为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常态工作。原来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研究。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哪有不做校本教研的?国家层面不需要去推进,而应该去倡导大家自觉地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各个学校的办法实际上是很多的。我们的教师是非常敬业的,大家都是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培训,愿意把工作做好。
我不反对搞各类校本教研的评比,但评比多了,也是一种负担,甚至会忘记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结果为了评比而评比。另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不做校本教研,一个就是仅仅关注校本,视野不开阔。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学校信息化 目的 策略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更注重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根魔杖的魔术师。
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必将要革新,而教育模式的改变首先取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知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头脑里的认知结构而自主建构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正好适合于指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因此,教育信息化除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外,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二、学校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育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
教育信息化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必将使教育信息化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育软件、教育系统受到了广大教师、广大学生的批评和抵制。这些软件、系统,教师不用,学生也反对。以这样的软件上课,学生批评是除了老师灌以外,还用机器灌、电灌,比人灌更厉害。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不可能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把学校建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学校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1.硬件建设超前性与够用性的关系。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是硬件设备的建设。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前沿性,学校在硬件建设中想要保持其先进性,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硬件设备应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超前。这就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学校实现信息化及其应用与面向未来发展的度,这个“度”有几层含义:一是强调“必需、够用”,根据需要配备、添置设备、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二是注重实用,切不可盲目攀新、攀高,造成不必要的闲置或浪费;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超前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以保持领先地位。
2.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步骤就是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由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数据量很大,而且同时接受网络教学的学生数量较多,校园网中的数据流量和并发访问人数均要比一般的局域网高很多。因此,要寻求一种成本较低、易于安装、易于使用、易于管理、易于扩展、使用性能和可靠性均很高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存储与共享解决方案,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多媒体教育资源迅速增长时所面临的海量存储和网络共享问题,可用于已有的、在建的、或将来实施的各种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化图书馆。
3.资源库的建设:网络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这导致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不断升温。有些厂商为了赶时髦或搭“资源库”这班车,将相关的、不相关的产品一概称之为“教育资源库”;有些人甚至将做软件剩下的“边角料”、“陈芝麻烂谷子”都装到资源库中;还有人从互联网上随便下载一些内容,拼凑在一起也成了“资源库”。难怪人们评价说,“资源库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些学校花大本钱买了“资源库”后,却发觉可利用率不高,大呼上当。
教育资源建设仍是重中之重。从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其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目标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我们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从其根源上说,也是参考了发达国家的这一进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获得了长足发展。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已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使用的稀缺资源,大多数城市教师和学生都有了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大量的教育教学应用软件正不断涌现。这些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提供了基本条件。
当前,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渴望正在与日俱增,以往那些单纯的题库和管理软件,以及那些封闭的、按照开发者固定思路使用的软件,已经无法满足教师们的需要。
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其定位要从目前基于资源的教学转向基于资源的学习。现有的资源库产品都是为教师准备的,以使教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但是,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将逐步成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并提供一个理想的网络学习平台,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因此,在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中,自力更新虽然显得慢些,但在教师队伍有相当的能力时,鼓励自行开发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
四、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几条建议
1.要大力促进新工具的使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应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使用先进的工具来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教学效率。要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除了鼓励大家“多用”之外,更要鼓励大家“多用新工具”。教师的信息化手段要从过去的“课件”向“课程”的转变。新工具所隐含的新的教育思想有利于促进使用者的观念更新。为此,应将新工具的推广使用与教师的培训结合起来,专人专职,常抓不懈。学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责任经常把一些最新工具介绍给学科老师,让他们通过追随技术进步而提高工作效果与效率。
2.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3到5年为限作一个近景规划。规划时间太短没有连续性,太长难以操作,不易实现。信息化事业的初期是一个“烧钱”的过程,然而钱总不能无限期地“烧”下去,时间一长谁都受不了。因此,要找新的突破口、新的“亮点”,必须在应用上下功夫。如果以“70%的投入在资源建设,30%在硬件”的成功模式为准,参照中国IT权威研究机构计世资讯(CCWResearch)的数据看,中国历年来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存在着持续不断的投资比例失调现象。
从投资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从份额上看依然以硬件投资为主,从投资方向上看以网络建设为主。现在的形势是,如果不及时把这些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建设规模就可能“过热”,也即“泡沫效应”就会出现。任何学校的财力都是有限的,也要讲究效益问题,所以设备建设不可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亮点”,奢华更不应是教育的门面。
3.建立学校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教育信息化探索。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该从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主要教学模式不同于课件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而是研究/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合作型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与支撑系统。
4.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要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因而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工具。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学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最主要阵地,学校信息化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与效度。困此,应该把学校的信息化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考虑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性进行合理规划,这样的信息化才有助于当代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校际交流;学习环境;母语干扰
一、关于高校校际合作概念的界定
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创共建为主要方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新风的思路的引领下,很多校坚持对流与协作,坚持“积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每学期均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校际交流与合作是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人才的良好途径。在日常接待工作中,该校就注重探索建立校际关系的可能性,努力安排好学术活动和参观活动。
高校校际合作是指,以高校为主体要求两个以上的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动上进行合作,通过共同的投入和努力达到一定的办学目的。在这里要区分高校合并合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校合并,是指两个以上的高校合并为一所高校。参与合并办学的高校通都失去其原来的独立地位,成为合并后成立的新大学或“大学系统”的一个分校或一个部分。明显这里的“合作”不是“合并”,合并是合作的极端形式,是把两个独立的主体学校变为一所学校。而合作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两个学校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主体的独性。合作办学当中,各合作方始终保持独立的身份和地位。它们可能成为各校在自愿协商基上成立的某种合作事务管理机构的成员校,相当于某种“独联体”的成员,但不会成为分校或其中另一所大学的一部分。
二、克服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干扰的对策
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阻碍及促进作用对我们克服母语干扰,减低母语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构建理想的外语学习环境,创造尽可能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有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信息沟通上。通过输入大量可理解性语言材料,不仅需要习得者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而且还要直参与交际,使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通过说明、证实、修正、重新组织等交际手段变成可理解性语言材料。
第二,加大外语接触量和练习量,这是克服母语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要使学生获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包括教师课堂上用英语授课;教师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的交流;通过参加英语,观看原版电影等形式促进语言习得。让正确的外语用法占领大脑,通过大量的输入使外语的用达到自动化,以抵抗已达自动化的母语,压抑母语干扰。因此,泛读和泛听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三,重视培养学习者外语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与思维有直接联系,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受汉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中西方思维式的不同,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学习英语的时候要无条件地接受英语知识点,对英语识点的记忆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使用英语时尽量忘掉汉语,摆脱定势的汉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的影响。
第四,过分改错的方法不足取。帮助学生认识纠正语言错误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只能适可而止,不宜见错就改。对成人学习者来说,学外语不象从头学习一种新技能或新知,们已有过学习母语的体验。母语在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是我们跟本族语说话者交流的工,那有用的东西,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消灭的。过度改错的最大害处是挫伤学习积极性,贬损自我形。第五,重视两种语言言语方面的差异性。在言语方面讲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招呼语、禁忌语、辞别语的内涵与语言功能,了解语体特征,排除母语言语对第二语言言语交际能力的负迁移,提高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比如词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概念意义,还要求学生掌握汇的文化含义。词汇的文化含义的差异性是语言学习者难以掌握的,教学中要对两种语言词所蕴涵的文化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异同。扩大语言“习得”和“学得”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三、校际交流心得体会
首先,根据自己和本校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各项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勤奋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有理论和操作的学习,鼓励家庭好的学生购买电脑,在家中多练习,教师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其次,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研工作,在方法上多给予老师培训和指导,多种形式进行教研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研质量。第三, 建议学校对阳光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多强调以引起全体师生的进一步重视,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加强引导与落实,做到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不等不靠。第四,建议进一步提高各处室的协调配合意识,提高各方面的办事效率。
总之,在学习者的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维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它对二语学习者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它能帮助学习者梳理所获得的语言输入,并使学习者习得二语的能不断进步,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为了了解母语习和二语习得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外语的教与学。毋庸置疑,这些派出人员在国外经过一段时间的进修或合作科研之后回到学校,在各个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年青的教师,在国外的经历丰富了他们的本科教学内容,并将国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应用到其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4):8-12.
[2]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模式(二)[J].外语教学资料通讯,1996(1):1-4.
[3]刘润清.第二语言习得模式(一)[J].外语教学资料通讯,1995(4):1-4.
[4]何善芬.英汉音节结构对比[J].外语研究,1997(2):48.
[5]喻云根.英汉比较语言学[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6]连淑能.汉英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44-52.
[8]李翠霞.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J].继续及教育研究,2008(2):116-119.
作者简介
朱殿勇;男;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作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课题来源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22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关于教育方法的创新仍旧是困扰我们许多教师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更辛苦”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如何让教师寓教于乐,如何让学生寓学于乐,彻底解决课堂教学低效率的问题就成为了我们初中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
一、目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一)教学理念较为陈旧,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层面,片面地认为只有英语语法知识及阅读文本的分析最重要,仍旧推行“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讲授模式,这不仅限制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日常口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过多地进行听力和写作的联系,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哑巴”学生出现。此外,由于教学观念陈旧,直接影响了教师对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的把握不准确。比如,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一些教师一味地围绕单纯的英语语法知识,而缺少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输,使得课堂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启发作用了。
(二)班级容量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资金投入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师资力量还是有限的。目前,在农村的中学,一般一个教学班级有五六十学生,这也是造成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直接原因。由于班容量过大,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教师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更谈不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比如,经常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评价内容简单,评价方式颇为单一
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等词语给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比如,在进行讲授“How to plant a seed”这一课时,教师分小组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结果展示。这个教学模式本身是好的,但是往往由于教师吝啬于评价,缺少对每个小组进行深入的指导和建议。总体来说,考试和测验已经成为了初中生进行英语能力考核的主要形式了,课堂评价的内容也仅仅集中于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缺少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综合评价,尤其是缺少对学生处理真实情景问题的能力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就是造成英语教学的主客颠倒,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学生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若干改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低效问题的措施
(一)树立有效性教学理念,给予英语课堂教学最充分的准备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英语教师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进行三维结合和渗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要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问题,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进行英语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有效性新理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具体需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要时还需要对英语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等。
(二)有效避免班容量大的弊端,不断创设课堂活力
为了有效克服和避免因班容量大带来的教学弊端,建议:第一,多组织活动,比如,朗读比赛、话剧表演等,来让学生多说英语,多读英语。第二,创新教学模式。第三,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从而不断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有效掌握提问的方式和时间,这样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和应用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英语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具备真正的英语交流能力。
(三)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办法
可以说,教学评价是初中英语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着英语课程目标能够实现。具体策略包括:第一,由于新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评价要求,尤其强调应实现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课堂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为此,建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用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对于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二,为了有效摆脱农村英语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和简单的问题,需要增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第三,建议教师借助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平台,合理设置课堂教学评价通道,从而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评价,以便及时作出整改。
【关键词】房地产销售课程,技巧,诚信
《房地产销售技巧实训》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的专业核心性质的课程,对于从事房地产市场经营方向的学生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是以房地产销售工作过程为指引,以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以职业标准实施为依托,以理论培养为基础,以模拟仿真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了解该职业工作环境、掌握该职业所需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在知识目标中,主要是通过授课的方式,对房地产销售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教授房地产营销的技巧;在能力目标中,主要通过课堂练习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仿真进行房地产销售活动,体验并掌握房地产的销售技巧;在德育目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重视职业道德,重视诚信。
一、技巧与诚信之间的矛盾关系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困惑,即发现“技巧”和“诚信”之间
是一对矛盾的词汇,而这种矛盾实际上就是“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关系。房地产销售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商业过程,而在商业领域过多或过度地使用技巧往往会导致诚信的缺失。从现实生活中来看,目前的房地产中介行业从业人员往往都出现了“技巧”和“诚信”方面的矛盾。对于客户来说,希望找一个具有诚信和信用的中介来帮助其购房,但是客户往往不信任中介。现实中,由于房地产中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导致很大一部分中介从业人员并没有把“职业道德”和“诚信”放在首位,对于他们来说从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技巧,来促成双方的交易。而且,房地产中介公司对员工的培训方面也是极其强调“利益导向”原则。这种导向往往让从业人员“目无诚信”,导致了中介和客户之间的紧张和不信任的关系。例如:房地产中介人员为了促成双方的交易,在明知道买房是为了买学位房的前提下,帮助卖方隐瞒房屋已挂户口的实情,在促成交易收取佣金后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纠纷是买卖双方的事情。又如:一般而言,房地产中介收取佣金后需要帮助买卖双方完成后续的过户手续,但是有部分中介抓住规定的漏洞,促成买卖双方交易后就收取佣金,然后才告知买卖双方佣金仅是促成交易的费用,如需帮助过户还必须另外缴纳费用,这些案例不甚枚举。
这个矛盾关系不仅是社会现实,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要让学生更为了解房地产销售,就必须教授真实的销售技巧,但往往这些现实中的销售技巧并没有以“诚信”作为目标,而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更好、更快地促成交易。但是,本课程的德育培养目标中又强调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这出现了一些矛盾。另外,在学生进入到中介公司进行实习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目前不良风气的影响,渐渐发现“技巧”比“诚信”更为重要,做中介的唯一目标就是如何快速成交,如何快速获得提成。
二、技巧与诚信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即使目前的房地产中介行业中出现了“重技巧”、“轻诚信”的风气,但是我们作为培养专门销售人才的高职院校,需要重新思考和探讨“技巧”和“诚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思考,我们发现这两个词汇之间并不矛盾,为何要把两者进行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有很多的案例都在强调诚信的重要,甚至把它与诚信对立起来。
首先,字面意思的区别。“技巧”字面的意思是属于方法的一个范畴,主要指对一种生活或工作方法的熟练和灵活运用。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成在从事某项工作后,掌握了方法,并在熟练掌握方法和获得一些经验后,能更熟练运用甚至有一些简便的方法来帮我们完成任务。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掌握技巧可以使很多事情事半功倍。“诚信”的字面意思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这个词语更多运用在道德领域中,自古教育人做人做事都应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即为正道。从字面角度来看,这两个词完全属于不同领域,不同意境中的词汇,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对立起来?“技巧”一词本意是褒义词,可在实际运用中却给人不踏踏实实干事而去寻找捷径获得成功,似贬义词。在房地产销售实务中,由于开发商商和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严重,技巧更是被误解为欺骗。所以在整个房地产实务中的教学中,部分学生也会误认为学习技巧即是在学习如何欺骗消费者,违背了诚信的原则。而且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诚信能带来更长久的利益,不要为一时之需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让学生更陷入混沌中。因此,我们发现在房地产销售技巧教学中,把“技巧”和“诚信”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技巧的意义,也更能让学生将技巧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其次,对“技巧”进行深度剖析,来理解其专业性,并不与“诚信”对立。“技巧”是一种工作方法的熟练和灵活运用,它是人们长期工作后对方法的提升,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掌握这些技巧来更好地完成工作。但在房地产销售实务中,是不是掌握了销售技巧就一定能够找到捷径?答案是否定的,在房地产销售工作中分成两个场景来阐述技巧在工作中的运用。第一个场景为一手房销售,在一手房销售前,销售人员都会接受培训,学习该楼盘的基本知识,接下来就是接客待客的任务。在接客待客到交易成功,对于一手房销售来说,它历经的时间短暂。在这个场景中,销售人员的技巧尤为重要。怎么样在短时间内了解客户需求,配对客户需要的房子,并参观样板间并谈价议价最后下定,整个过程都需要销售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能揣摩客户的心理,使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第二个场景为二手房销售,二手房销售相对于一手房销售来说,技巧的重要性会少,而销售人员的基本素养为要求更高。首先要求销售人员对所销售的二手区域的环境都非常熟悉,且销售人员接客待客到交易的时间持续长比较长,需要工作人员的基本功,技巧只是在某些环节中的体现。所以我们发现,“技巧”在房地产销售实务中的运用,更体现的是通过对日常实务的熟悉程度和对接触客户的经验过程中掌握的揣摩客户心理的综合运用,在某些时候利用客户的心理变化来更快速的完成交易。这是一个科学的,专业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把“没有说成有”的欺骗行为。所以“技巧”更不应该与“诚信”对立起来。
最后,“技巧”和“诚信”对立的根源。这个更多要归咎于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不规范性。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不规范性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房地产中介行业中,入门门槛低,优胜劣汰的自然竞争让房地产中介人员急功近利,诚信缺失。第二,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性。二手房市场中,卖方一直都占有优势,而买方处于劣势地位,这是供需关系不平衡性导致的。在这种背景下,二手房中介极有可能串通卖方,通过“抬价”、“欺骗”等不正当方式,在损害买方利益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