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研究性教学;教育实践;具体策略

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生活、社会以及自然中对确定与选择相关学科的专题研究,确保学生能够学会在独立性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以及实践过程中应用知识、吸收知识、解决问题,并以此获取独特而新颖的学习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性教学是师生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确定并选择方法、研究内容、为解决问题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过程。

一、高师音乐教学法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1.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相适应

第八次音乐基础课教育改革中,音乐课程价值观、课程目标、课程性质、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而在改革进程中,研究性教学逐渐成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由于研究性教学可以不断发展与有效保持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兴趣,避免学生由于繁重的知识学习量而逐渐失去其学习兴趣,而且研究性教学能更深刻地探究、充分强调学习体验与经历,确保学生在分享各自经验的同时,能够养成一种共享、合作的品质,研究性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有探究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而教师则居于辅导地位,所以不管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是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在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逐渐呈现出其重要的价值。

2.与教学法学科特点相适应

所谓音乐教学法,其实就是对音乐教学过程、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进行研究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一门课程,音乐教学法是音乐师范专业学生所要学习的必修课,同时也是高师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音乐教学法的目标就是对学生师范素质进行不断培养,以此树立其科学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基本规律以及教学技巧,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所以,音乐教学法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观念塑造与概念了解方面,同时也包括能力培养与技术操作方面,音乐教学法所研究的教学媒体、方法、对象、过程以及教材等都具有丰富灵活性,具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

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问题探究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模式,就是根据未知问题作相应的探究研究,进而有效解答问题的具体教学方式。此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概念与观念性问题的解决,其操作方法是,针对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具体由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收集相关信息与科学事实,对具体解题方法进行探求,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如: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并非简单地由音乐教师向学生讲授与灌输知识内容,而是要实施以下音乐教学步骤:(1)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对音乐新课程的兴趣得以激发;(2)积极引导学生在提问题的同时,能够确定相关专题研究课题,如:“实施音乐新课程的目的”“音乐课程什么时候产生”等;(3)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报纸、教材等对音乐新课程有所了解;(4)积极组织课堂讨论,同时音乐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讨论,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实训研究模式

所谓实训研究模式,就是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获取实际技能与操作方法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此教学模式的理念,可以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习相关教学方法,对具体教学措施予以全面掌握,其操作步骤是,将音乐教学实训课程设计出来,在具体实训中,让学生学会解决技术性问题与具体教学方法,如:音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研究性教学措施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通过让学生欣赏研究性教学课例,激发学生的研究性教学兴趣;(2)积极引导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特点进行探讨;(3)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措施对音乐研究性教学教案进行收集;(4)学生对其研究性教学方案进行分组交流;(5)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

3.调查研究模式

所谓调查研究模式,就是一种通过调查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际环境的了解与认识的教学手段,调查研究模式属于一种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将音乐教学实际与书本知识进行有效联系,以此作相应的分析与思考,确保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高。如:在向学生讲解音乐心理特征时,具体教学步骤为:(1)将心理学家所研究出来的音乐心理表现介绍给学生;(2)指导学生对音乐心理状况调查表进行设计;(3)指导学生就一所学校展开音乐心理表现问卷调查;(4)指导学生整理与分析调查数据;(5)教师与学生对中小学音乐心理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

4.实验研究模式

所谓实验研究模式就是通过实验方式对教学方案进行验证、检测以及评价,对教学能力进行锻炼的一种教学方式。实验研究模式属于特殊性开发教学模式,对学生具体教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是实验研究模式的最终目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指导学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放置教学方案,并对其反复实施,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教学实施与方案设计能力,因为音乐教学法课程具有极为有限的课时,而且主要在学生实习期实施教学模式,然而,实验研究模式被称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延续,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四大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相互递进的关系,并在高师音乐教学法课教学内容中逐渐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理念,使其成为综合性音乐创新人才。此外以上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音乐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仅涵盖了开放教学、探究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而且还囊括了欣赏、歌唱、体验、感受以及律动等,实验研究模式指的是采用问题探究、实训研究、调查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的教学模式,同时又是一种开放教学模式, 实施目的是对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放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反复实施, 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由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课时有限,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在教育实习阶段实施。但它是教学法课程的必要延续, 应该纳入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总之,尽管研究性教学仅仅是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的一项教学内容,但是相比于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但注重音乐学科教学,同时还注重学生教学能力与音乐教学思想的培养与塑造,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实施研究性教学时,学生与教师与教学内容方式、师生互动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存在先进的教学思想,不但将向学生传授知识当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其次,必须将更多精力置于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此外在具体实施以上研究性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从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内需着手;(2)进一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转变单向传授为多向或者双向交流;(3)将增长学生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与目标;(4)通过现代化教学方式,对高师和中小学社会音乐生活与音乐课堂进行有效衔接,对实际研究性教学进行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蒲倩.高师声乐教学基础阶段新模式改革的尝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

[2]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6.

[3]沈晴.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设计启发式问题: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报告[J].基础教育研究,2004(6).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第2篇

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必须要进行心态调整、理念更新、角色转变,要专心研究探索音乐教学的新措施与新手段,时时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面对学生,面对现实,也不得穿新鞋,走老路,而要主动积极地与现代创新教学接轨,全面完成新课标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以艺术的感染吸引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全面开发课程资源,应对现代社会生活。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应用广泛,魅力无穷。诸如重大的节日、隆重的庆典、壮观的队列、热烈的迎送等都离不开礼仪音乐:大型广告、活动健身、民族舞蹈等又离不开实用音乐;休闲娱乐、庆典餐饮、影视欣赏等须依附背景音乐。总之,音乐确实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在多元性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只有全面透彻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才会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充满学习音乐的信心,让音乐伴随终生,进而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务必的喜悦与乐趣。那么,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八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捉摸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感悟与品味。这样的课才上得非常生动有趣,才有利于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感染与现象。

在音乐课教学实施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让学生首先开发音乐课本资源,也可以利用媒体大量地开发网络信息资源,还可收集课堂以外的乡土民间资源。如此的音乐资源充分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中的时代新人了,那种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唱、老师演奏学生听看的传统习惯已经淘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要转换,教师的观念要变,角色更要转换。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探究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所以我们一定要突出情感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挖潜学生演唱表现能力,在每节音乐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率先投入感情,真情感染学生,艺术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欣慰享受。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和精神魅力,可鼓舞人们的斗志,可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也可陶醉人们的情操。还有“另类音乐”,就是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而又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相当美妙的音乐,真可了不得啊。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第3篇

在以培养中小学合格音乐教师为最终目的的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音乐教育系统链中,钢琴课的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教学目的主要集中体现于以下两点,即:“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①然而,在实际钢琴教学工作过程中,面对着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背景、不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学生,尽管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更多的希冀,通过辛勤的工作,对每一位需要获得我们具体而又实际的帮助与指导的学生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与进行不厌其烦的钢琴教学工作后,其结果是否会与我们的美好愿望与出发点相一致呢?真实的答案只有一个,即:未必。不可否认,现实与愿望之间总会保持着一定的可望却不可及的距离。但我们却又不得不或是必须鼓足勇气来面对现实和正视现实,通过认真的思考与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和探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调整教学的思路,调动一切可供我们使用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或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或对策来逐步地解决问题,以利于真正达到高师钢琴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外乎集中于“教”与“学”两方面:

第一,教的方面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经过短短几年比较系统的钢琴基础训练和学习后,虽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钢琴演奏与钢琴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但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却又显得力不从心。这一点,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如“钢琴热”中产生的一批热衷于业余钢琴教学的所谓“钢琴教师”中,便有我们已经或正在走向音乐教学岗位的学生列于其中。试想,对于我们培养的学生,仅凭借着在学生时代从钢琴教师那里获取的一些言传身教或是心传口授的钢琴弹奏与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便心安理得地加入到“钢琴教师”的行列中来,并从事着与“钢琴教师”的身份不相称的“钢琴教学”活动,这难道没有我们每一位从事高师钢琴教学工作的教师的过错吗?

第二,学的方面

近年来,随着高师扩招力度的逐步加大,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在呈几何级数上涨,其结果是尽管音乐教育专业系、科的学生数增加了,但其整体质量却没有成正比的增长,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年限长短不一,学习音乐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学生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同时,还存在着学生学习钢琴必备生理条件的限制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由于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与制约,要想通过短短几年比较系统的钢琴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我们预想的程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的。更何况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怎样合理使用钢琴教材、怎样正确地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以及怎样在钢琴学习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采取怎样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与方法能够使学生摆脱各种因素的诱惑与干扰,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用心、用脑、用耳来“学”钢琴演奏的技术、技能与理论,以及《钢琴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才是我们钢琴教学的目标。

二、对策与建议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从事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部,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我们培养的学生在真正地掌握了实实在在的音乐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以及音乐教学法与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之后,方可称其为合格。同样,对于高师音乐专业诸多专业技能教学体系链中之一的钢琴课教学,也毫无疑问地需要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学中好的做法的基础上进行有条理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重新梳理,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能够从根本上对以往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那种对学生只求果、不讲因的教学方式或方法进行由表及里的变革。有鉴于此,建议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

1. 培养学生进行初级钢琴教学的能力

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上述令人尴尬和痛心疾首的局面,就应要求我们在钢琴教学伊始,“应当在将教书育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弹琴,教会学生怎样练琴,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分析研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②藉此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进行钢琴教学的弹奏能力与教学能力。

2. 必须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与此相关的教学法的理论指导,钢琴教学也是如此。尽管近年来对于高师钢琴教学进行改革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发展,但就钢琴课的授课方式而言,也仅仅停留在将“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一对二”或是采用“集体课”的教学形式而已。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课程体系里,能够开设钢琴教学法这一颇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课程的屈指可数。我们必须承认钢琴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钢琴教学来讲是最为直接和至关重要的,也不能排除钢琴教学领域里传统的师承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钢琴教学并不缺乏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理论与实践的指导,而是从根本上真正缺乏对学生进行钢琴教学法的系统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由此致使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在钢琴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面临的现实问题常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最终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此,笔者认为,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体系中,无论环境和条件如何,都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和创造条件,并在环境和条件容许的范围内力争开设钢琴教学法课程,借以解决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只偏重于传授技术、技巧、技能,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具体、有效和系统的钢琴教学法理论和实践指导的突出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钢琴教学法的学习,可使未来的钢琴教师充分了解钢琴教学的任务、内容、过程、原则和方法,使他们具备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全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有关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够更加自觉地、创造性地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③

3. 钢琴即兴伴奏课要“弹、唱兼备”

“钢琴伴奏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生钢琴应用能力高低的有效手段”④之一,“学以致用”是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最终教学目的。然而,在现实的中小学校音乐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的现象屡屡出现,能够做到“弹、唱兼备”者可谓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即兴弹钢琴伴奏”的能力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唱”,“弹”与“唱”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的。只“弹”不“唱”的教学模式也似乎已成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固定教学模式。这里,姑且不论学生的课堂表现怎样,就授课教师而言,是否能够真正为学生起到“弹、唱兼备”的表率作用呢?为此,建议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和方法,还要从教学伊始就要身先士卒地将“唱”纳入其中,做到“弹、唱”并举,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并以此鼓励学生在“弹”的同时,树立起“唱”的勇气与自信心,最终为学生未来从事的中小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弹、唱兼备”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①代百生《钢琴教学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页。

②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3页。

③同②。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第4篇

镜头一:

一次音乐公开课中,我激情飞扬的上着课。由于听课老师较多,部份学生表现欲较强,于是在表现欲的驱使下,为了博得老师的注意,表现自己唱得很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去喊唱。音准、歌词、节奏、情感完全听不出来,原本一首抒情柔美的歌曲却被硬生生地唱成了“山歌风”。喊唱的同学面红耳赤,旁边的同学有的捂住了耳朵,音乐气氛失和、学唱效果欠佳、课堂气氛难以控制。

镜头二:

又有一次的音乐课,忽冷忽热的天气使我感冒咳嗽。我走进教室,用沙哑的声音轻轻地说:“孩子们,老师的嗓子哑了,不能大声唱歌,也不能说太多话,但是老师可以带你们用耳朵去聆听美妙的音乐,轻轻地哼唱好听的歌曲,你们愿意吗?”

“愿意!”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边说边坐得端端正正。

这节课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只用眼神和动作带着孩子们去听、去唱、去做动作。偶尔有小朋友兴奋了,忍不住叽叽喳喳议论两句,这时会看到有几只小手放在嘴边相互提醒“嘘、嘘”的声音;如果声音稍微大一点,立刻会有孩子出来制止,“轻点!轻点!!”

“谢谢小朋友们为照顾老师的嗓子,不吵不闹轻声唱歌,这样的聆听轻唱也让其他同学听清楚音乐,谢谢同学们!”

那一节课上,课堂气氛默契有序,在轻轻的氛围中,孩子们也很好的掌握了教学内容。

反思与启示: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

1.音乐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学生越唱越兴奋,越唱越大声,特别是高音时,简直就是用全身力气扯着嗓子大喊大叫,把吃奶的劲都使上了,青筋突爆。

2.一味的高音、强音、走音跑掉,变成了让人难受的噪音。

3.拼命的喊唱完后,会看到学生用手揉自己的嗓子,可见声带在喊唱后产生了不适。

以上的情况很多见,尤其是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比较突出。儿童期是声带保养的关键时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喉部肌肉组织的快速生长发育,在变声期如果不科学的用嗓,会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造成声带闭合不好,甚至声带小结、失声。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就会将许多孩子的良好嗓音一辈子给毁掉了。没有的好声音,就谈不上音乐的美感的形成,也谈不上熏陶和美的享受。音乐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的目标的造成。因此长期的喊唱,将有极大的危害,对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解决、纠正喊唱现象的职责任道重远。

首先我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导致孩子们喊唱现象的源头有:

1.争强好胜的心理

表现是大多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之一,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声音好听,一味的放大音量,认为唱的响就是唱的好,造成喊唱现象。

2.调皮、淘气心理

有一些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差,逆反心理较强,希望与众不同的行为能引起大家的视线,引起关注,造成喊唱现象。

3.缺乏音乐美感的认知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音乐的音高概念、音乐的美感认识模糊,认为唱高音就要用力的唱,造成喊唱现象。

4.缺乏科学发声的引导

小学生没有经过歌唱的训练,不知道怎样科学的发声。如正确的唱歌姿势、正确的呼吸和喉咙打开的位置等,造成喊唱现象。

实践与收获:

针对以上现象我进行总结和反思,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与实践,在教学中进行运用,取得以下较好的效果。

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学生加强集体配合的意识

让学生明白合唱是需要相互的配合共同呈现声音的艺术。不可一意孤行,必须要有合作的意识,任何一个不和谐的音,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于是我会经常采用一些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共同获胜的游戏,让学生去体验、去培养孩子们的集体合作意识。

二、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

音乐归根到底是培养人们对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基础音乐的教育中,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美感。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产生审美的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也就掌握了相关的音乐知识。

三、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是唱好歌曲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歌唱习惯,(1)坐在凳子上,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自然弯曲,双脚平放。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懈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3)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嘴巴要张得开,放得松,切忌紧咬牙关。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四、“轻声”教唱法,更好的聆听与歌唱

轻声唱法它在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有头腔共鸣的位置,用微弱的音量、自然、放松地歌唱具有良好作用。它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找到声音的位置。它是把难学的声乐技巧化繁为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一种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我使用了“轻声唱”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要听到自己的声音,从音色、感情、音准方面达到歌谱要求,耳朵还要听得见教师的带唱、范唱,钢琴伴奏声,同时还要听得见周围同学的声音。声音和谐了、统一了,音乐的美感就会很好的呈现了。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生态式教学模式 可持续发展

音乐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无生命特征的系统个体,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其教书育人的功能的。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作为音乐教学行为执行者的教师、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教师的持续发展除了与自身发展的能力有关外,还要正确定位教师发展的目标,完善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环境,激发和保障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还要加强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使音乐教育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一、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音乐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无生命特征的系统个体,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其教书育人功能的。音乐教育生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作为音乐教学行为执行者的教师。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教师生态系统中,教师的数量、质量、梯队结构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因此,教师生态系统中这三个结构中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摆脱“限制因子”①的束缚,调整师资队伍,调动岗位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优化,并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耐度定律”是1911年谢尔福德(Shelford)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成功地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一种复杂的条件全盘地存在。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因子的性质加以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就会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

音乐教育中个体生态的承受力和耐受度都有一定的范围。“过”和“不及”都会对个体生态产生不利的影响。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自身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这个上、下限范围之内,音乐教育生态主体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教师的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因此,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力措施,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投入和合理使用;保证教师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其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适度性,还应该根据教师个体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发展条件,因人而异,不断为其创造学习、进修,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能提高音乐教育的生存能力,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持续发展除离不开其自身目标的正确定位、心理调节外,还离不开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各类环境因子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通过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其存在方式的。教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激励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因此首先应建立和完善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教师的持续发展,需要其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潜力与耐力。维持这种动力的保障是激励制度的制定。

激励制度的建立应体现人文性、适应性、衔接性。首先,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应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建立时应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注重教师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其次,激励制度的建立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应根据学校、教师的不同特点而建立。同时还应考虑音乐教育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随着环境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最后,激励制度应体现制度之间的衔接性。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不是单一的制度,应由多项激励制度组成,并且各项制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教师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态过程,每个教师都要经历聘任、考核、培养、发展的纵向发展过程,因此,必须结合教师发展历程的规律,建立和完善教师持续发展的激励制度,使教师在每个发展历程上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促进音乐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音乐教育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音乐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所差异。

(一)普通音乐教师

中小学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师,从事的是普及性的音乐教育工作,在工作能力方面,主要有音乐专业能力、教学工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个方面。

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具有音乐学科及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体指基本乐理、和声学、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学等。21世纪,随着普通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这一标准的提出,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音乐教师除了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科研课题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艺术知识,如舞蹈、美术、戏剧、文学、影视等姊妹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其次,还必须掌握音乐方面的许多技能技巧,主要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合唱指挥等。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应用,音乐教师必须学会电脑的应用技术,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能力方面,要有音乐课堂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包括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等。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根据音乐艺术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除此以外,还须有组织与辅导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

科研能力方面,要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勇于思考并大胆探索音乐教学的各种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以上提及的几种能力以外,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将技术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专业音乐教育教师

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各种音乐门类的专门人才。由于这一教育的特殊性,对音乐教师的能力要求,除了要懂得教育理论和掌握科学的教法外,在不同的专业上应用明显有差异。

在声乐、钢琴等表演专业中,教师必须有规范而精湛的技艺水平,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训练。各理论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善于言传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习相关文献,掌握本学科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对这种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比一般教师要高。只有具有了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能超越单纯知识传授,“以创造性人才的风范去影响学生,以造就音乐理论界富有开拓精神的一代神人”。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音乐实践,而且要重视理论的研究,遵循整体发展原则,促进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生态教育。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现有师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改革培养师资队伍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三、建立生态式教育模式

以往的教育有灌输式教育和园丁式教育两种。灌输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可以开发和榨取的土地,大量灌输知识;园丁式教育是一种充分尊重和顺从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这种教育观认为,儿童的生长就如种子一样,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像是园丁一样,为儿童潜能的发展提供一切发展和创造的机会。在这两种教育中,教师的位置不是处在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层次上。灌输式教学中机械式的奖惩制度,容易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园丁式教学由于过于强调学生的天性、自主和自由发展,使教师的作用减弱,教师的能力和潜力得不到发挥,教学积极性无从发挥。

生态教育的对话模式既符合人类深层次意识的对话,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在生态式教育中“教师必须从教育者的高位上下降,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的低位上升,二者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生互补的生态关系”。③这种教育是对话式的教育,改变了以往教育中师生之间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沟通性的、平等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积极的态度关系。音乐教育渗透“对话”教学,并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使其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原则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用一个简单的分数式等级来标志和确定学生成绩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对一个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生态式教育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素质高低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按照《艺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艺术类教育的评价原则既要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评价。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容易度量的测定等方面上,这样容易让学生过于注重一些孤立的事实和技能技法。因此,评价要注意随机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文化环境。在主观情感性和事实性之间,在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之间保持平衡,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多层次多方面、涉及多种领域、扩大评价内涵、具有很强综合特征的评价模式,必然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对教学作出指导的评价原则。

注释:

①“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制的因子.

②廖家骅.音乐成才之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③滕守尧.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浙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剑兰.生态学视野中的中学教师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