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任务型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任务型学习”(Task—basedlearning)理论,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为了更好理解并在教学活动中准确运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阐述了支撑这一教学方法的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任务内容过分单调、死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这样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影响教学任务活动的有效完成。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涉及到学生理解,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在这种活动时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这与语言练习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它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任务型语言教学使语言知识加交际的机会比仅仅讲语法更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与语法的准确度,学生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任务型教学是基本上以“交际”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但同时也有明确的语法讲解,这要比只注重语法教学或回避语法讲解的沉浸式教学都更好。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生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程度。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任务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源自于“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随后,兴起了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法即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先进教学模式,是当前外语教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两个基本环节:第一,创设基本情境:让学生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与事实相关的生动直观的形象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高效地获取新知识,发展更大的能力。第二,确定预定的任务。根据预定的设置的情景,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二是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说和写的技能;三是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任务以意义为中心,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积极的欲望;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2007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将朝着个性化、立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它更加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把英语当做一种交际工具,用于对外交际沟通,服务于专业、科研的要求或者是满足毕业后所从事的某种职业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任务型教学理论恰恰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通过他人即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新知识和各种能力。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不可能脱离教学目的与教材,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语言知识目标、语言能力目标;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点,并把这些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而脱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谈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语言教学逻辑的。为了落实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在提倡任务型教学的前提下,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主动从自身主导型向学习者主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形式的转化,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以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为基础,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建构,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正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由于任务真实自然,它必然容易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由于它包含有待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学习者正是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促进了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促进了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而且一旦学习者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意义,感受到新知识建构的成功,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加速知识的内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生观决定了建构主义新颖的教学观。这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巨大改变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兼顾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需解决的真实问题,还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有多种答案,并激励学生对问题的多种答案进行思考。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展开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且通过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Ellis,1999)。Krashen(1982)区分出了两个语言学习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产生。而Long(1983)随后又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interaction)才能习得。Long比Krashen更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比如,学生通过改变话语来理解并获取信息。这样,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机会。从教学法的角度上看(Pedagogical perspective):任务是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活动(Richards,Plattand Weber1986:289)。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任务有助于完成语言学习目标的一系列计划,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含有特定目的、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gman Limited,1996:23,42.

[2]王文君.试析任务型教学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3]崔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收费,消费,投入

随着学校收费的增加,教育收费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许多贫困家庭已经无法承担巨额的费用。许多学生因此辍学,也有的家庭因为为了供学生读书而成为贫困户。而在国外普遍存在免费的教育,国内一些理论曾经认为教育收费是一种投资的体现,在此本人提出新的见解。

在此先确立一个原则:“谁受益,谁投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教育公费的理由。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行为,因此把教育作为一个投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应当看到,教育的作用和产出是复杂而且长远的,得到产出回报的主体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而且还有企业、所在的城市、国家等等。实际上得到教育回报更多的是国家和社会,所在的企业,而个人相对非常微薄,甚至所在的城市得到的回报都比个人的回报要高。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学科,甚至受教育者几乎没有得到的回报,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社会长远的利益和今后的科技发展。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贬值,即使他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他如果与公司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公司以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巨额利润,教育的回报就体现在公司利润中。近年来由于人才市场的变化,人力资源贬值明显,许多公司压低员工报酬,这意味着受教育者的从教育受益程度在下降,因此承担的教育费用比例也应当相应下降。另外,还有长远的回报,甚至在该人去世后非常长的时间内产生价值和回报,如爱因斯坦的理论至今还在发挥其价值。由此可见,有必要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对于教育给予投入,而国家则可以从企业税收和城市的财政收入中给予提取,从而由国家来对教育进行投入。个人也可以适度承担一部分,但是国家可以通过工作后税收调整来进行收取,然后由国家进行投入。公费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是可能学生不珍惜学习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选拔和考评机制来进行约束,成绩不合格不录用、不授予学位或者不允许升学。另外还可能存在高校不负责任,没有动力,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考核评价监管机制来实现,学校接受国家的投入,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把这些责任都纳入考核评价范围。根据考核来给予投入,形成动力机制。

教育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由社会来承担更加合理。因为国家有更加强的调解控制能力,能够把产出的效益回收过来。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大,还存在投资产出风险,所以国家来承担费用可以平衡风险,带来稳定。

从促进经济发展和运转上来看,实行基本公费的教育利于经济良性运转。在市场经济下,存在着比较大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在我国特别明显,而我国的教育收费远远超过了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对于教育收费,有一种说法是可以刺激内需,因为人们不愿意进行普通的消费,但是如果是为了孩子进入大学,他们非常愿意花钱。实际上,内需的扩大是需要以收入为基础的,对于贫困家庭,即使他们将家里的收入用在教育“消费”上,必然会在其他的地方节省等量的消费,因而没有扩大内需,而且在一些重要的甚至必需的消费上厉行节约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比如在医疗、饮食上节约。相反,许多家庭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够接受教育,很早就开始进行储蓄,这在无形中缩小了内需。另外,为了供孩子读书,许多家庭还进行举债。这会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和经济的副作用,也缩小了债权人的内需。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教育公费有助于多方面的公平。在我国处于读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自己挣钱来供给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的能力,基本上是整个家庭,特别是父母来承担费用。这其中的不公平有:第一,父母不公平。因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最大的受惠者不是父母。他们出于亲情和望子成龙的心情才给予供给。现在的高收费情况下,他们得到的回报与付出远远不能够比。有什么理由让父母来承担费用呢?第二,学生不公平。许多家庭因为无法供给学生读书,对于这样的学生显然也不公平,特别是有着很高天赋的学生,他们的辍学对于社会的潜在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他们而言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我们来看父母到子女的抚养和继承,本来就带来了子女一代的不公平的,国外通过税收来调节。我国没有遗产税,且贫富差距超过警戒线,但是通过教育公费,也可以调节父母到子女在教育上抚养能力不一样带来的不公平。

从城乡经济发展来看,受教育群体往往是为城市经济服务的,但是农村家庭却担负了巨额的费用。不仅仅如此,受教育期间他们都对于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学生的日常消费大大拉动了城市的消费。学生兼职打工都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服务。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都为城市的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农村只是源源不断地把高素质的人才送到城市,并且为城市输送了教育和生活费用。农村很少得到人才和科技的回报,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由于教育的低投入,高产出性质。教育需要激励,免费就是一种激励。一些父母因为不理性等愿意而不愿意出钱交学费,不愿意进行长远的投入,但是政府国家应当是理性的。

有流行的说法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教育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所以应当鼓励这样的消费。消费的价值上来看,国家应当保障消费的效益最大化,要在基本的消费和保障上给予支持和补贴,比如医疗、生活保障、教育、住房等,而对奢侈性的消费给予征收消费税。教育不是一项奢侈的消费,而是必须的,对社会有巨大意义的,同娱乐性的消费不一样。国家为了保障消费和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应当承担和补贴教育“消费”。这也是公费教育的一个依据。

教育收费就意味着有钱人才能够接受教育,同时也相应降低了对于他们成绩、勤奋和天赋的要求。事实表明这些有钱人往往在学习上不勤奋,缺乏斗志。而许多有真正天赋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却无法接受教育。高等教育无论从学习还是研究上来说,都需要天赋、勤奋和智商。在进入工作阶段后,他们学习的知识、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是否能够带来效益和产出都至关重要。这点上教育收费对于社会带来了损失。最近频频拉响的知识产权的战报给我们启示,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至关重要。在许多方面,我们已经被国外的专利技术封锁,如果再不加大创新投入和对于创新给予足够重视,经济难于跨越。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如果教育收费会给学生精神和思想上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知识和高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如果教育收费是个人的投资这样的想法一旦根深蒂固,受教育者将更多考虑自己利益而可能在很多方面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大大降低全国人民的凝聚力。而应当看到当今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通过收费限制教育,防止人才过剩并不现实,因为普通家庭对于就业市场并不可能很清楚,国家则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很清楚了解人力资源市场行情,通过限制高校招生来防止人才过剩。此外还应当研究分析教育费用的产生过程以及是否合理,不应当把不合理的费用算在教育费用内,同时也要进行合理控制和监管,防止费用扩大。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35-0212-02

思想政治教育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是西方社会无法企及的,正是由于有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揭示了如何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根本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思想的现实性及其历史发展,必须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来探讨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和改变的最终根源。还把这一认识具体运用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并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态,只能在既定的现存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同经济基础并不总是平衡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3];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其中政治思想对其他意识形式影响最大,处于社会意识的核心地位,往往成为经济条件与其他意识形式的中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或者促进社会进步,或者阻碍社会发展。“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

基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统治阶级才极力鼓吹、宣传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这种鼓吹和宣传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活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在一定社会中,统治阶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也往往是指一国统治阶级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自然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变成全体社会成员意识的活动。所以,经济基础不仅决定上层建筑,还特别地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

二、历史发展合力论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能动的、主导的因素。就是说,人是有思想动机的、有主体能动性的,这是生产力具有最革命、最积极特征的依据。恩格斯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5] 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在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交互作用的规律。这一论断,肯定了人的意志(即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转变人的思想、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韩剧;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曾几何时,韩剧在中国“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韩国大型历史剧《大长今》来势凶猛,不仅在韩国国内创下了收视率新高,而且继在我国的和东南亚各国持续“高温” 后,又波及了美国。美国著名的《芝加哥护民》日报电子版报道称,被韩国电视剧迷住的美国人很多,芝加哥地区中产阶层的白领女性每周六聚集于咖啡馆,集体观看《大长今》。不仅如此,2006年年末,韩国KBS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剧版《黄真伊》在韩国又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不仅获得了第47届蒙特卡洛国际电视节电视连续短剧单元提名,而且还在法国戛纳举行的世界影响节目展示会MIP TV中亮相,引起了欧洲、日本等国家的关注。《黄真伊》在韩国国内首播还未结束,就已经出口到了中国、泰国、越南等国家,在亚洲国家掀起了第二股“长今热”。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部优秀韩剧能够在韩国国内创出佳绩并在全球引起轰动效应,主要是其独特的教育理念、时效性和大众性适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

转型期的女性面对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21世纪,正在不断地探索该如何系统地提高个人和群体素质。在这个时候,电视剧中着“传统外装”的职业女性大长今和黄真伊恰好迎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发展的趋势。

本文主要剖析《大长今》和《黄真伊》两剧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以透视韩剧对现代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启示。

一、严师重范的人本教育理念

《大长今》根据历史真实人物徐长今的故事改编而成,演绎了朝鲜王朝史上最高女医官长今的人生历程。《黄真伊》主要讲述朝鲜中宗时代最著名的黄真伊的故事,用现代的视角刻画出黄真伊逐渐沦为的过程,展现其丰富多彩又颇具争议的一生。

徐长今在历史上是一位身兼烹饪技艺与医术的专职职业女性。这就必然要求在剧中的女医官长今表现出为获取专业知识接受训练的过程。黄真伊是一位精通琴棋书画与诗艺的“艺人”女性,也需要在剧中为她设置艺技训练的过程。这给两部剧提供了可注入现代教育理念而使观众产生积极共鸣的广阔空间。

《大长今》塑造了四位个性相异、秉性相同的师傅,黄真伊亦有三位师傅将其塑造成一代名伶。

为人师表的韩尚宫,她对长今在烹饪御膳方面的教育是从“拿碗水”开始的。长今不知所云,却也不厌其烦地照做并努力在实践中找出答案并明白了师傅是让她懂得任何事都不能盲目去做,哪怕是端一碗水也要细心体察饮者的需要,这是烹饪者应该具备的心态。从中可以看出,韩尚宫是非常注重“基础教育”的。

黄真伊的严师百舞严格而刻薄地要求自己的弟子,她让黄真伊通过反复的训练找出“踢脚”的感觉,并让真伊自己百般地探索基本功与最基本的学者心态。百舞亦重视基础之稳固。

在一次“御膳竞赛”中,“欲速”的长今因“不达”而败北,而今英从司饔院领取了杂骨开始“慢熬”而取胜。韩尚宫说了一句,“我唤醒了你身上的才华,却变成了害你的毒药!”就把长今赶去云岩寺。长今在云岩寺终于明白了师傅韩尚宫的深意:所谓的秘方就是耐心等待的真诚。只为胜利而付出的努力,很容易走偏、走歪,赢固然重要,但“华而不实”是万万不能的。

在《黄真伊》中百舞常说:“舞者不止人也,这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起舞”。在与自然的交融中,百舞对黄真伊进行着严酷的训练,反复地让她明白,惟有不懈努力者才能登上高超舞艺的巅峰,“最华丽的才是最美丽的,最高难的才是最难能的”。

在近似冷酷的外表之下,两位师傅隐藏的又是何其正直而炽热的心。

当中国使臣出使朝鲜时,韩尚宫得知这位使臣身患糖尿病,因而在宫廷的盛宴上没有敬上山珍海味,而是端上了一桌整洁素雅、没有一样荤腥的素菜,因此被关押起来,但她始终没有屈服。长今亦是以生命为赌注,坚持了厨师的原则和信念: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做有害的食物。韩尚宫的为人师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长今领悟到了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从此以后,她不管遭遇多大的危机,受到多大的诱惑,都能始终如一、坚持做事的根本原则,哪怕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长今以这样的品质,最终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为朝鲜历史上皇帝的第一个主治女医官。

外表从不流露真情的百舞,在有人要向真伊泼热水时,可以挺身为她挡住那滚烫的热水,为维护黄真伊而身陷困境也在所不惜。真伊为救师傅而要委曲求全嫁人做妾时,百舞极力反对,毅然跳崖寻终,为后人保住了艺人黄真伊。这教会了真伊不管在什么时候,惟有敬业才是最无悔的。

《大长今》中还有一位女师傅和两位男师傅负责在医术上调教长今。但不管是哪位师傅,在培养长今的过程中,在“医德教育”上始终坚持人文主义。当长今处于“医术”与“寻仇”之间的矛盾时,首医女把决定权留给了长今自己,让她在行医的过程中去“思考”,自己摸索出“答案”。这一探索之路上依然有“人”字立在其中。

长今参加内医院医女考试时的考官不顾早就认识长今的“关系”,毫不犹豫地给她亮了“红牌”。这给依靠人际关系堂而皇之走后门的现代人们上了一堂“深思”课。

长今在内医院受训时遇到的申教授的教育理念亦是“人”字当先的人文主义教育。他使长今认识到,只靠“聪颖”,不靠“审慎”,是会要人命的,即使是书本上有记载,如果没有通过实践去验证的“药草”也是会变成“毒草”的。

而黄真伊遇到的男师傅徐敬德也给她上了“以人为本”的课。使她在苦苦修炼中明白只是卖弄技艺是成不了“天下第一名妓”的,那只是妓而已,惟有以最真诚的艺术去感动老百姓者才是真正的艺人。

在《大长今》和《黄真伊》中层层设置的教育课程,使我们窥探到“新人文主义教育”与“新科学主义教育”融合的成功体现:“科教兴国”不能将科学主义置于人文主义教育之上,这样会使教育成为服务于科学的工具,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为人的教育,而是人为的教育。皇后下令长今去医治中宗的奇病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害人有两种,技术高超而缺医德者会害人,医德再高技术低劣者亦会害人”。这正说明了“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缺一不可,应相互融合。

两部剧在诸多情节方面虽不尽相同,却同时表现了新人文主义教育的“以人为本”和新科学主义教育的“创意性”。“烹饪”和“医术”不只是“技术”而是“诚与心的艺术”,从事艺术要时刻记着“为民”,才是“为人的”。

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商务英语 实践教学 格局 重构

[作者简介]杨建玫(1970- ),女,河南安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河南 郑州 450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河南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17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16-02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合作日趋频繁,商务英语人才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商务会展等领域需求旺盛。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着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不实用的现象,致使学生就业难或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力低下,许多单位难以招聘到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为适应时展,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必须创新,它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转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首先定位商务英语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继而结合“情境”“协作”和“交流”理论探究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格局进行重新建构,探索基于就业导向的创新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途径,以应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商务英语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与传统教学相比,这一学习环境下的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将其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使他们根据自身能力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一原则意味着学生能够发挥创新精神、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我反馈。

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制定的商务英语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贸、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学习的课程除了英语课程之外,还涉及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国际商法等专业领域。他们需要加强英语基本技能在工作中的运用,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解决专业英语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上升为实际应用能力。他们应当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技能、实用商务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才能充分就业。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格局应当确立“以英语为核心支柱、依托商务背景、以实践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复合型商务知识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鉴于我国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中重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格局,将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商务英语教学格局的重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几个要素。它首先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与“情境”――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学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意义;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同化新知识,则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产生“顺应”过程。这样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建构新的知识。

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缩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转换为商务人员角色的时间,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高校应当突出专业的实用性,在校内设置促使学生开口讲英语和商务实践能力强的实训课程,在校外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全面的第二课堂活动。

1.“情境”学习与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是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改造,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第一,增设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实践课”。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在一、二年级增设学生在业余时间自选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实践课”。可以包括英语辩论、英语戏剧、英文报纸杂志编辑、英语电视短剧、英文广播节目制作、电影评论与配音、多媒体网页制作等项目,按20%记入每学期的综合英语成绩。安排每人每学期只需选一项,不能与过去参加过的活动重复。这一课程既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增设商务实训课程。商务英语的实训课程可以开设商务现场口译、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实用翻译、进出口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等课程,在学校实验室通过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和实践操作,作为学生出校前的练习。

第三,增设商务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课”。这是一门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必修模拟实践课,旨在安排学生初步体验商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涉及商务谈判、合同虚拟商谈和合同履行等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集中安排学生在四周的时间内从事对外贸易实践模拟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限定的商务调查、模拟操作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证券投资范围内选择一个专题,进行信息检索,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写出专题报告。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对外贸易的实际过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对外贸易领域的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贸易操作中。

2.“协作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协作学习”,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其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学习者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交流、讨论、协商。在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整个学习者群体可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与校内的实训课程相呼应,组织学生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体而言,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成立以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校内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商务活动的实践机会。该环节可以起到协调学生从课堂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到参与实际商务活动之间的衔接、过渡作用,帮助学生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其主旨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走向社会,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以致用。

第一,在周末及假期安排学生到外企、涉外宾馆、机场、旅行社、翻译公司等地进行商务英语的语言实践。学生与外国商人面对面地沟通,可以锻炼他们的英语口语、商务意识和职业技能。这种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交际能力、集体协调能力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这种学习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使学生获得实际锻炼机会,充分运用所长提高创新意识。

第二,四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参加工作前锻炼实际业务能力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商业活动提高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高校可出面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联系,有组织地安排、帮助学生到企业实习,保证他们能在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他们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交流”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交流”意味着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建构意义的目的。

第一,采用多种教学法。(1)情景交际法。在外语教学法中,情景交际法和作为第二外语的英语通常被认为相互关系密切而被普遍运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并且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学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的各种练习,锻炼其应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达到交际目的。(2)问答法。在课堂上,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在听课过程中打断老师,向老师发问。这种相互提问的学习方式会进一步促进老师和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可谓教学相长,得到有益的启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语言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第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灵活性较强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探求不同答案,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类思考题应当促使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可以调动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能力,也可以训练他们从同一个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一旦学生对基于真实商务素材的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三,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问题教学法创设具体商业场景,吸引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如指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接待中的常用用语和句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不同的商业角色,使他们轮流扮演企业职员和来访客户后再练习所学句型和用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商业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熟悉商业环节,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第四,培养其创新自信心。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更加自由开放,以利于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各抒己见。

教育本身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如果教师能够将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善于进行“情境”“协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断探索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其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淮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 中国外语,200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3]柳青军,李娟.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