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总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1.以村为主、多方参与。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动员村民自己动手投工投劳,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工作健康稳步开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瞄准绿化美化短板,因地制宜,缺什么补什么。开展各具特色的山下造林绿化工作,既要大力提高乡村绿化覆盖率,又要促进乡村林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全乡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8.1%以上。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的森林乡村,乡村绿化效果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1.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全面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原有地形地貌、山水田园、古村古建和人文遗迹等。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对濒危和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及时开展抢救复壮。保护好乡村水口林、景观林、护村护路林、护渠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原生林草植被以及小微湿地,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2.增加乡村生态绿量。一是开展村庄“四旁”(路旁、渠旁、村旁、宅旁)造林绿化。在村庄“四旁”闲置地营造和补植补造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做到见缝插绿,消除缺株断档,“四旁”地等全部绿化,无地,路旁、渠旁提倡栽植枫香、水杉等彩色树种,村旁、屋旁提倡栽植樟树、楠木、枳壳等乡土珍贵树种;二是开展村庄公共区域造林绿化。在村庄公共区域、空心房屋拆违地,以乡村绿道、乡村森林公园等方式,营造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打造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森林公园、公共绿地等绿化美化精品,每个行政村建设有1处以上以乔木为主的乡村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果园、山地、森林、湿地、古村、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三是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在建设高标准粮田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道路、沟渠、山脚建设农田林网;四是开展山体生态修复。对乡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宜林荒地、采石取土场、废弃矿山等实施复绿增绿,做到应绿尽绿,无地。五是开展乡村公路绿化。每个村要结合义务植树,每年打造一条高标准的乡村公路绿化示范带,以栽植乔灌景观大苗为主,年前打好穴,年后清明前完成。
3.提升乡村绿化质量。做好乡村山下造林绿化规划设计,加强乡土、珍贵、彩色乔木树种的应用和配置,做到以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为主,经济林树种相结合。村庄“四旁”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枫香、木荷、水杉、池杉、马褂木、油茶、柑桔、蜜柚、枳壳等用材、经济树种,乡村风景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银杏、含笑、广玉兰、枫香、木荷、桂花、红豆杉、无患子、茶花、红叶石楠等景观乔灌树种;农田林网营造水杉、池杉等彩色落叶乔木树种,山体生态修复营造枫香、木荷、湿地松、杉木、泡桐、油茶等耐土壤脊薄树种。
4.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关注广大乡村农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造林绿化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调整绿化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既要大力推广栽植楠木、樟树、枫香、木荷等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也要积极组织农民大力种植高产油茶、商洲枳壳、井冈柑橘等特色果药林。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乡村绿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保障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大力实施好山下造林工作,切实加强山下造林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乡村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是要注重科学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乡村森林公园等建设,重点规划美化彩化珍贵化乡土阔叶乔木树种,提倡栽植两年生以上的容器苗,慎用外来树种集中连片造林,杜绝盲目追求名贵花木和贪大求洋,禁止大树移植进村。
三是要确保造林绿化质量。严格按照“大穴大肥良种壮苗”要求,确保造林绿化质量,乔木树种要求地径在3公分以上,高2.0米以上,经济林树种要求地径1公分以上,高0.5米以上。要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引导和支持市场参与山下造林绿化管护工作,全面落实山下造林绿化的产权、管护权,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破坏造林绿化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山下造林绿化成果。
一、 重组织、造氛围,凝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合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提在统筹。针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实际,我们按照“县主导、乡组织、村自治、社会参与、村民唱主角”的工作原则,层层压实责任,处处宣传引导,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实现了城乡联动、统筹规划、梯次推进的工作态势。工作中,做到了“四动”:一是谋划先动。按照我市城乡做美战略安排,在农村环境建设上确定了“点上示范、面上推进”的总要求和“一年打点、两年连线、三年铺面”的工作思路,形成建点连线、以线促点、串线扩面的梯次推进模式。即:利用一年时间集中力量完成我市溪河镇、白旗镇、法特镇、开原镇、上营镇等区域节点镇环境整治,特别是着力打造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实现美丽乡村“典型化”;利用两年时间以点连线,集中力量整治国道、省道沿线乡镇村屯的环境,形成“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实现美丽乡村“整齐化”;利用三年时间,以线带面,促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扩面、提升,实现美丽乡村“全面化”。二是责任推动。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摆上日程、抓在手上,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逐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制定了《舒兰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屯、党员包户”的“四包”责任机制,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部门联动。建立了由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牵头,12个责任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优化整合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安排和项目实施,形成了推进环境整治的合力。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1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18个。四是群众主动。我们通过电视、网站、农村广播等媒体,采取建立宣传队、设立宣传栏、发放倡议书、悬挂宣传标语、开展科普讲座等方式,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强化宣传引导,增强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使村民“唱起主角”,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在溪河镇溪河村集中开展“清柴草”整治行动中,村民开始都不理解、不配合,全村124个柴草垛经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才搬走43个。但随着砌边沟、植树绿化、修建文化墙、改厨改厕等工程的深入开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庭院成为绝大多数村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支持村里的工作,81个柴草垛仅用一周的时间就搬到了村里指定的存放地点。溪河村在这些柴草垛的存放原址建设了一个村民休闲广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补短板、强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在建设。我们结合东中西三大产业带布局,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打造了节点型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有效示范带动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资金支撑。为了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难题,我们采取市里补资、村里出资、部门助资、社会筹资、农民自筹、向上争资的办法,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村道路、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6年,全市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7560万元,其中,用于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资金3750万元,用于其他乡镇人居环境整治资金3810余万元。资金来源,争取上级资金3570万元;农民筹资筹劳760万元;社会捐款捐物价值达到48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2750万元。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结合人文资源、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制定乡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规划,努力形成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风貌。在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规划设计上,我们坚持“一镇一特”和“一村一策”,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和发掘村庄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溪河镇凤凰山乡村游、白旗镇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法特镇满族民俗小镇,提升美丽乡村的吸引力和发展力。三是突出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文化广场、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2016年,改建乡村公路101公里,铺设上下水管线12575延长米,新建文化广场20340平方米,安装路灯615盏。
三、抓整治、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关键在整治。我们在注重保持田园风貌,在不损毁乡土元素、不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围绕“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开展“三大工程”,着力改变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开展生活环境整治工程。突出公路沿线,小城镇和农贸集市、畜禽养殖小区、乡村旅游区、卫生管理死角等“八个重点部位”,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集中力量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2016年,仅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就建设边沟34840延长米、围栏13320延长米,铺设条石彩砖27500平方米,绿化植树17000株、美化栽花90万株,喷绘墙体9200平方米,布置移动花箱180个。二是开展乡风文明营造工程。我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强化文化营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境,持续提升农民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以文化墙建设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突出村居风貌和地域文化,努力在文化特色上实现一村一“符号”。2016年,新建文化墙12860延长米,大型户外宣传牌7块。同时,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完善乡镇图书馆、村屯农家书屋等文化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全民阅读以及环境卫生星级户、“干净人家”和“美丽庭院”等特色评比活动,实现了以文化营造引领农村道德新风尚,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在全面打造优美生活环境的同时,以大气改善、厨房改造、厕所革命为重点,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工作中,积极推进实施秸秆“五化”利用项目。目前,聚烽生物质5万吨秸秆成型燃料、天众和8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等19个项目已落地实施。实施了生物质锅炉改燃试点工程和生物质粲寐具示范推广工程,全市已改燃吨位36.5蒸吨,改燃供热面积12.6万平方米。已试点整屯推广生物质户用炉具2000台,改造卫生厕所1900户。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广户用生物质炉具1万台,改造室内卫生厕所5000户以上。
【关键词】 美好乡村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 策略
一、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1、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1)美好乡村建设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所谓“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2、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之时,政府通过整治农村土地、改造农村危房、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式,保障了村庄规划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开展村庄整治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相比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县域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还很艰辛。
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仍十分普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脏、乱、差”既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更给村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不少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的队列中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不健全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规划不是十分明确。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此外,很多乡镇的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意义;就是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其执行力度也不够,有些地方忽略了规划的细节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
(2)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安徽省肥东县元瞳镇8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几乎10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
(5)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三、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1、制定科学村庄规划,保障规划贯彻落实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美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区域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和规模,采用拆迁新建、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来体现各自特色,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粮仓、晒场、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等一并纳入规划。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民群众是建设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倡导者和带队人,在工作实施时,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数额逐年增长。此外,政府还需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应该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乡镇政府“一手抓”的做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工作。
3、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时应时刻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目标、措施、意义等有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不断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可通过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村庄风貌的大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好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壮大建设队伍。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美好乡村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性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要从改造水、电、路、污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套相应的文化生活设施,并与农村医疗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站等公益事业相衔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村委会在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时,可在村内修建文化墙,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广场舞”已成为当今时下潮流,为了与时俱进,配备音响、光盘、扇子等相关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村民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丰富其娱乐生活。再次,开展各式健身活动,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设备,推进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广大村民的文体生活。最后,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并提高其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
5、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上,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与资源特色的差异,以产业转型为途径,立足环境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美好乡村的支撑,没有产业,两个“建设”就不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两个“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特色,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局面。
四、结语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学合理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农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治理和改善。未来农村将会呈现崭新的风貌,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步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题来源:池州学院校级人文重点课题“农村宅基地退出问题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RWZ005。)
(征求意见稿)
各行政村(社区),各办(所、线、中心)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我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镇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1、村庄建设规划有序。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居住点)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基础设施配套,按照规划居住户数,对单地块一次性安排4户以上联排建房给予2000元/户的补助,用于公共配套建设资金(含居住小区<点>内外的道路建设配套经费)。积极推行空壳自然村改造,做到“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根据村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及调整的给予50%的费用补助。
2、为进一步改善行政村的办公和公共服务场所,切实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对各村新建、扩建办公用房,要坚持节约土地、控制面积、履行勤俭的原则,在办理相关土地、规划手续基础上,控制在项目申报额度内按审计核定价的3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限额(含装修)在28万元以内。
3、根据年初镇政府确定的道路建设任务,对各村建设的村级道路实行资金补助,建设标准行车宽度必须2米以上。对行车宽度2米-6米,按路面上部结构造价的30%给予补助;6米-8米的,按路面上部结构造价的50%给予补助;危桥维修、改造、重建的主体工程建设经费,按工程最终审计价的70%给予补助。道路砌浇、桥梁建设所需土地、拆迁等政策处理均由各村负责。
4、扶持各行政村的菜市场升级改造,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工贸办审核,具体以招投标、验收、审计资料为依据给予适当补助。
5、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单体式处理、集中统一纳管和分散式处理三种治理方式,竣工验收且审计后按接入农户数、户均分别给予400、400元和500元的政策补助。
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6、加大特色林果发展与特色渔业等方面扶持。对当年度发展特色林果、稻田生态综合养殖,带动农户成效明显的,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7、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扶持。对当年度新发展休闲加工渔业和现代水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向畜禽产品加工转型提升、订单农业、农业品牌建设的,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8、加大精品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家庭农场等方面扶持。对依托马渚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基地、新发展或对原有基地进行改造提升的,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示范辐射明显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按基础设施等建设实际投入,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9、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农办审核,对各村新建的农田主要机耕道路、进水渠道、排水沟和机埠等设施,工程最终审定价在耕地保护资金额度内的进行全额补助,超出部分按50%给予补助。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10、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余姚市级以上当年文化阵地建设创建要求,经验收、审计合格后,按照市里配套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10万元。
11、新建体育场地。新建标准球场(灯光篮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气排球场)、健身房、宣传窗、综合活动室(含老年活动室)等符合市级规定要求,经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其中,对门球场补助3万元,篮球场、地掷球场和气排球场各补助2万元,综合活动室、健身房等各补助1万元,宣传窗补助0.5万元。
12、业余文体团队。对一年内开展活动频繁、活动效果好、参加镇级以上比赛获奖的业余文体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企业、单位出资组建业余文体团队,投资额度较大,有一定影响的给予单独的奖励和补助。该年内配合镇级层面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参加市级以上的由文体部门主办、组织的文体比赛获得前3名的文体团队或个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奖励(市运会青少年组除外)。
13、一村一品。对各村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文艺项目,该年内配合镇级层面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在全镇乃至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奖励。
14、传统民间艺术。鼓励各村(社区)、团体充分挖掘民间艺术,对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经文化部门或相关专家鉴定认可的,符合当地文化需求的传统民间艺术,每一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相当的设备、设施的添置,影响力大,档次高的给予特别奖励。
四、改善公共环境卫生
15、卫生设施建设。各村申请新建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冲式公厕,经社务办核实,镇政府同意,按验收审计总造价的50%补助到村,补助最高限额控制在每座8万元以内。对旧公厕按标准进行改造,且改造金额控制在5万以内的,经社务办核实,联村组同意,按总造价的60%补助到村,补助最高限额控制在每座3万元以内;对旧公厕进行拆除的,且村级公厕总数减少,每减少一座按1万元补助到村。各村购置符合要求的垃圾分类设施、垃圾终端处理等卫生设施一次性费用在5000元及以上的,由村事先申报,经社务办同意,并经实物清点核实后,按总价(以正规发票复印件为准)的50%标准补助到村。
16、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奖励。按镇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考核细则要求,镇社务办采取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保洁和垃圾分类效果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并结合村大小,分别给予2—6万的补助。对积极创新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和垃圾分类机制且效果显著的,经综合评定后,再给予1—5万的奖励。
17、公共卫生。根据市政府规定,镇财政配套专项经费按预算比例分别拨给各级组织机构。
18、加大农村水环境提升项目扶持。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农办审核,对各村当年度实施的水环境整治类项目,根据工程最终审定价进行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
五、强化社会综合治理
19、鼓励各村(社区)加大技防、物防、人防的投入力度,对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建造治安岗亭的村(社区),经镇政府登记核准,按招投标额度并经审计的50%予以补助。红袖套小喇叭工作按照专项进行补助,网格化考核以奖代补方法另行补助。
六、打造特色亮点村庄
20、美丽村庄创建。对当年度创建宁波市级及以上美丽村庄,经验收合格,创建成功美丽乡村合格村的,镇政府按市政府1:1配套奖励;创建成功宁波市级及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1、文明村(社区)创建。经文明委考评获文明村(社区)称号的村(社区)按不同级别给予奖励,宁波市、省级、国家级分别为6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
22、卫生(健康)村创建。对当年度被授予余姚级一次性补助1万元;宁波级一次性补助2万元;省级卫生村称号的一次性补助3万元。
23、民主法治村创建。对当年度民主法治村创建成功的,按不同级别给予奖励,余姚市、宁波市、省级、国家级分别为1万元、2万元、3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
24、党建全域亮显。鼓励村社开展党建公园、党建示范带、党建综合体等综合性项目建设,对市内外影响面广、实际效果好的村社给予3-5万元经费补助。
25、对兴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经上级验收合格的村一次性补助3万元。
26、积极举办特色性旅游活动,并且宣传力度大、市内外影响面广、实际效果好的村给予1—5万元奖励。
七、其他
27、各村实施项目建设应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8、本政策与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有冲突的,遵照上级相关文件执行。项目符合多个奖补政策的,择优选择其中一项,不得重复申请补助。具体实施项目由各相关办公室负责登记、报批、核实。
29、本意见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马渚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马渚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马政发﹝2016﹞1号)自本意见实施之日起废止,原由镇政府出台的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时,以本意见为准。
2月下旬,记者来到六盘水市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扶贫示范园区和贵阳市息烽县康源田园农业综合产业扶贫示范园区采访,园中繁忙的景象令人欣喜。
自2013年全省启动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来,各地依托自身优势特色产业,夯实基础设施,集聚要素资源,壮大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扶贫产业示范园区作为农业示范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效日益明显,初步实现有形象、有规模、有水平、有效益、有带动的目标,正在成为各地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盘县哒啦仙谷:农旅结合 人富景美
在盘县“哒啦仙谷”的“七彩花田”中,农户们正种下花苗,为即将到来的花卉观光旺季做好准备。
“以前种玉米又累又不挣钱,现在在公司上班,轻松又有积蓄。”盘县两河街道岩脚村村民琴高兴地介绍说,她在景区龙头企业贵州农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餐饮部务工已有3年,此前务农的她在自家的3亩土地种植玉米,年纯收入不到3000元,而从传菜员做起逐步升至餐饮部主管的她,如今一年就能挣4万多元钱。“打工赚钱不用离开家,这是我最高兴的事情。”琴说。
哒啦仙谷景区地处盘县两河街道,在这里,和琴一样的农户还有很多。2015年起,两河街道办以“三变”改革为抓手,着力将哒啦仙谷打造成农旅结合的休闲度假景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道路。
初春的七彩花田,虽然没有绚美的花朵,却有辛劳的人儿。“公司把花苗给我们,教我们怎么栽,我们学着做就行了,每天能赚60元工钱。”正在田里劳作的岩脚村村民张翠芳告诉记者,她家的2亩地入股花田,每年有1400元的分红,加上打工工资,每年有一万多元收入,而在入股前种土豆,一年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现在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方便照顾家庭,收入还能轻松超过入股前。
据哒啦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刘静介绍,2015年起至今,岩脚村村支两委共发动农户123户,用170余亩闲散土地入股七彩花田项目,第一个五年保底分红700元/亩。2016年,景区吸引游客53万人次,仅七彩花田项目就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35人,实现务工收入63万元;“哒啦仙谷”休闲农业观光扶贫示范园区包括“七彩花田项目”在内的十个“三变+”项目,共惠及岩脚村200余户7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可达1.5万元。
哒啦仙谷景区的美,不仅美在七彩的鲜花,还美在整洁舒适的农家乐环境。沿着刚修缮过的小路走进农家乐小楼间,还能看到一些供游客体验、玩乐的石磨、秋千等设施。
农家乐“温馨小屋客栈”老板S保英说,政府对景区的统一建设使他们的农家乐更加吸引人了,“四川、云南的熟客每年都要来我家住上几天,旺季来之前还需要打电话预定。”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两河街道以“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为引领,将农业与旅游、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大力开展周边环境整治,在园区规划外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山坡荒地,构建了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是,‘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让大家脱贫奔小康的步伐再快些!”岩脚村党委书记李维举说。
息烽吊瓜:特色农产品全身是宝
在息烽县康源田园农业综合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吊瓜的春季种植正在进行,待到瓜熟子肥,高营养的特色吊瓜子将变成“礼物”滚进农户们的腰包……
“吊瓜子吃了对身体好,吊瓜肉和皮都可以入药,全身都是宝!”在息烽县康源田园农业综合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正在瓜地里整理种植设施的杉林村上寨组村民刘光志向记者介绍说,他们正在准备春种。
2015年,息烽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与浙江诸暨市交流合作,成功引进以吊瓜、香榧种苗培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型企业――贵州山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九庄镇。
“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适宜。”据该公司总经理陈刚介绍,他们选择在九庄镇发展吊瓜产业,是希望打开西南市场。
2016年,公司从当地农户手中流转土地2017亩,全部种上了吊瓜,当年实现产值700多万元。年底,息烽县康源田园农业综合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成功申报为省级农业园区。全镇17户低收入困难户直接参与了吊瓜种植,当年全部实现脱贫。
“虽然产值比预期的要少,但能带动这里的人们脱贫致富,我们就有信心做得更好。按照计划,全镇今年的种植面积将达到3017亩,公司电商和线下零售的渠道也正在布局,预计产值将达到3000多万元。”陈刚说,他们今年的目标是力争解决1000个就业岗位,园区所在村人均收入在2016年基础上增加500元以上,达到4800元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