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21年上半年XXXX深入农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和“美丽乡村行”巡回宣讲活动共31次。进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18次,利用清明、五一、端午、六一等节假日假期节点到各乡镇十字街开展农村交通安全宣传,以“一盔一带”“农用三轮车禁止载人”等内容为重点,详细讲解了驾乘车辆不系安全带、骑乘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不佩戴头盔、无证驾驶、无牌上路、酒驾、人货混装车辆的危害性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并结合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警示教育大家要做到知危险会避险,引导群众切实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大队充分利用农村超市、农商银行、乡政府门口等有LED显示屏的地方投放“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拒绝酒驾”、“一盔一带”等宣传提示语,提醒广大驾驶员拒绝分心驾驶、严禁酒驾、超员、超载,做到文明驾驶,安全出行。
还利用“农村大喇叭”广播范围广、宣传效果好的特点,结合辖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案例,编制通俗易懂的农村交通安全宣传资料,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农村交通安全常识及酒后驾驶、一盔一带、分心驾驶等违法行为危害性等方面内容传递给村民。
而从2015年开始兴起的特色小镇建设,让这种这种过去多出现在电影里的小镇有了全国铺开的可能。特色小镇强调园区、社区和景区的多维打造,其在特色产业集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化进程、在地文化的挖掘等多个层面的价值,已在全国范围内被重视。
我们也能看到,特色小镇在走出浙江杭州之后,其模式早已不限于大都市周边,远离都市的乡村地区的探索案例正在不断增多。这种远离都市的特色小镇,有的结合原有乡镇基础进行升级,也有不少是在原来的乡村地区新建。不可避免地,这类特色小镇会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非常大的交集。
党的“十”之后,美丽乡村建设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量乡村的外观为之一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成为普遍追求。但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乡村建设难以一劳永逸,乡村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乡村内生活力缺失、乡村文化传承断裂等问题依然严峻。并且这些问题触及更庞大的社会系统,只有超越乡村,才能解决乡村的问题。
那么,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对新时期乡村问题的解决又价值何在?既然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和乡村有着交集,那么小镇的建设对乡村而言,其在乡村地区的产业重构、空间梳理、文化保护、治理机制等层面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都是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的。
笔者认为,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背景下,美丽乡村迎来了重塑内生动力的新机遇;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其建设也多需立足于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而在消费升级、文旅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坚持创新的逻辑。
一、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
从目前的实践和案例看,特色小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嵌入都市型的,地处大都市圈之内,另一种是远离都市的,处在相对偏远的传统乡镇、乡村地区。前者的典型是杭州的基金小镇、梦想小镇等,它们虽名为小镇,但并未脱离大都市圈,而是借助现代交通和城市相连,紧密地嵌入到大都市板块之内。
目前,在广州、成都等许多大型城市,其都市圈范围内也都布局着特色小镇。这些小镇是大都市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进行城市化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产物。高效的交通体系和互联网信息网络等,让城郊也可以摆脱“边缘”的地理限制,很便利地接入大都市的协作体系。
而在远离大都市的乡镇、乡村地区所建设的特色小镇,则根本无法嵌入到大都市的体系之中,虽然能够不同程度地抓住现代交通、互联网的机遇,但城市里既有的服务配套以及资本、人才等要素,很难向这类小镇自然地溢流。那么,这种纯粹是在乡村空间里特色小镇的建设,其在逻辑上和嵌入大都市型的小镇是不同的: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不仅无法接受来自大都市的辐射,还要自己构建发展动能,主动从外面匹配资源,驱动小镇和周边乡村的联动发展。
从国家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来看,这种远离都市的、生长于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的比例还不小――毕竟全国范围内可以依托凭靠的大都市数量还是有限的,而广阔的西部与乡村地区,其特色小镇的建设所能依托的主要资源禀赋并非来自最近的城市的竞争力,而是来自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
过去的乡村是处在一种“城区―建制乡镇―乡村”这样的市镇村体系里,这种体系自然是由行政权力引导的,其中的建制乡镇在产业上对乡村并没有必然的引导整合功能。而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使传统的市镇村体系被“城区―特色小镇―乡村”的新体系所取代。
在新的体系当中,特色小镇能够扮演着传统建制镇所不具备或不必然具备的平台价值,包括作为乡村地区匹配外界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等多个层面的平台,尤其是对周边的乡村有着产业整合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的阶段下,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思考一系列新的命}。包括新时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乡村在地文化的挖掘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治理机制的提升和完善、乡村开放性重塑。但也要看到,乡村问题是整个社会系统问题在乡村地区的投射,其解决需要从社会协作的层面思考,只有乡村内外形成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新时期的乡村建设。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使得城乡之间的市场要素难以按供需实际高效地流通匹配。城市工商资本想要下乡,面对的是难以资本化的乡村资源,有心而无力。想要让城市资本更多的到乡村地区投资,就必然要求农民对于自己的财产有更自由的处置权。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完善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
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势必是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然要立足于乡村地区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原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才基础。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将通过集聚资本、人才、创新创业等要素,成为乡村地区对接外部资源的重要平台。
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
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制度屏障有望被逐步化解,以及特色小镇在乡村地区的建设,这些对乡村建设而言,都意味着绝佳的时代契机。特色小镇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1.特色小镇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例如,笔者曾经在陕西西咸新区调研的茯茶小镇,一年有数百万的客流量。茯茶小镇通过发展观光、餐饮、土特产销售等,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以及返乡创业的问题。而深圳华侨城新提出的战略路径是“文化+旅游+城镇化”,在城镇化层面,通过系列产品的打造和产业发展,带动当地人就业。
2.特色小镇是乡村文化符号进行表达的重要支撑
乡村地区遗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但许多具有挖掘潜力的文化符号,依托传统乡村的载体,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利用,更谈不上IP打造、国际化表达、产业链延伸。而借助特色小镇的平台,将能够支撑起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利用等方面也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云南楚雄州彝人古镇,是以彝族的文化作为特色的文旅小镇,以小镇的平台,把彝族文化、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呈现,小镇本身是一个旅游产品,也是文旅产业集聚地,更是承载和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支撑。
3.特色小镇是乡村地区产业重塑的关键平台
此前笔者曾到惠州一个市区调研,当地正在策划一个生命健康小镇,依托当地山川河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整合本地的医院和外来的资本,试图打造大健康产业小镇,形成大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链条清晰的集聚地,乡村农民也能借此解决就业问题。
作为产业带动型的小镇,特色小镇必然会对相应地区的产业生态进行重塑。在农业现代化、文旅产业升级背景下,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都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如今很多地方都已意识到,仅依托原有的乡村地区,的确可以推进一些产业发展,但由于乡村地区的体量限制,所能容纳的人口、所能承载的投资密度也是有限的,因而难以支撑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的形成。而目前的产业投资的趋势则是,从投资某个项目转向投资产业链。
4.特色小镇是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依托
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来看,特色小镇对于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有着整合和游客集散的重要价值。整体而言,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是丰富的,却也是分散的、整合不足的,毕竟一个村落所能承载的客流量非常有限。但特色小镇则能承担起周边乡村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游客集散的功能。
例如林芝的鲁朗小镇,目前已开业迎客。鲁朗是川藏线上一个著名的景点,由于过去没有像样的配套,游客想要停留过夜但没有像样的酒店,很多游客只能是路过。鲁朗小镇建好之后,有了一个高水准的接待服务平台,是至少方圆数十公里乡村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对周边乡村旅游形成带动作用,并且在事实上带动了牧民的民宿发展。
很多景区也发现,旅游景点景区的游客容量是有上限的,但是在景区附近建一个特色小镇,便有着更大的集散和接待能力,小镇就可以形成一个集散中心,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5.特色小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特色小镇和休闲农业关系密切,《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加快特色镇发展”一节中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特色小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将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创新逻辑
乡村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同于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社区营造,既不是建制乡镇的建设,也有别于嵌入都市型的特色小镇。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坚持以下逻辑:
1.产城人融合发展逻辑
人是特色小镇的居民,更是城镇建设的客户。特色小镇是产城人集聚融合的空间,以较好的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居民提供生态优美、生活便利的居住空间。同时,也需注重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因为只有产业的繁荣,才能带动外来人口和人才在小镇里的集聚。当前,乡村地区的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特色小镇能否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考验着其是能否构建起自己的价值闭环。
2.超越土地和地产的逻辑
过去20多年里面,我国很多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变成了地产,地产主导下的工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概念,很多时候其落地之后,相应的产业没有发展起来,但大地上的建筑不断地生长。到今天,地产已经进入了过剩阶段,土地财政也已难驱动城市新区的发展,更何况是在乡村地区。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超越地产辑,否则会导致地产和其它目标产业的双输。
3.坚持市场化的逻辑
特色小镇的建设,动辄要投30亿、50亿甚至上百亿的项目,产业的打造也大量的需要企业家的参与。而大量人口的到来入住,更是无数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都不是行政权力单方的“任性”就能够实现的。因而乡村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化之路,此外别无他途。
4.在地文化的挖掘
在地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地文化的全球化表达是特色小镇的机遇。特色小镇的“特色”来源,将有很大部分来自乡村沉淀的文化资源。而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将是一个特色小镇区别于其它地区、构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5.互联网的逻辑
借助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价值,大量的冗余产权将被释放出来,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市场供需的匹配交易。互联网对于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的介入也是如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旅游资源因此被激活。比如,以前农家房屋并非旅游资源,但借助Airbnb这样的平台,主人空出来的房间和时间拿出来和游客分享,成就了民宿的兴起。另外,互联网在营销层面对特色小镇的驱动价值也是很大。
6.社会建设的逻辑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很多乡村原有的治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其秩序伦理和治理机制亟待重建。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进程中,社会建设逻辑也应该贯穿始终。
淳安县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和“美丽杭州”实验区建设试点,拥有“天下第一秀水”之称的千岛湖是淳安的最大优势品牌。在政府提出全县景区化战略之后,全县旅游服务业面临从“湖中”到“湖边”的周边扩展、纵深辐射新阶段。湖畔周边乡村作为景区延伸第一站,在乡村旅游改造提升实践中,在考虑融入历史、风貌、文化、民俗等多种元素的同时,更要思考乡域旅游品牌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两个较为重要的“落地”问题。
一、乡域旅游产品品牌设计及传播
对于乡域旅游产品品牌设计和传播,个人认为主要围绕三点:产品、创意和媒体。具体展开来讲就是产品定位策略、创意策略、媒体策略和客群策略。
(一)产品定位策略
首先要为旅游产品作产品定位,找出其“独特的消费主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卖点。对于产品本身卖点的挖掘自然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旅游市场领域内,旅游产品的消费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消费者的消费状态实属理性消费。此刻,消费者几乎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旅游产品所带来的消费体验本身,例如:旅游产品本身及配套设施等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乃至满足感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那么,如何表现安全感、信赖感和满足感是关键问题。这里要注意不同地方国家的消费者的理解管理是不一样的,日本消费者习惯于“产品说明”,当你向他推荐一条旅游线路或景点时,他们习惯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配套设施等“产品细节”。而中国消费者喜欢“以理服人”,更加关注这个旅游景点能满足我们什么需求,风景、民俗还是养生体验?“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千岛湖游客的深度游需求,为此提出了“一核两翼”总体品牌定位,在核心升级,纵向深挖,打造“摄影基地2.0品牌”的同时,横向推广“绿色生态农业体验”和“当地特色民俗游”两个卖点。
(二)创意策略
找到产品的卖点之后,接下来要思考“谁”是主要的沟通对象?如何将“生产者的语言―卖什么?”转化为“消费者的语言――说什么?”换言之,就是“讲故事”的力量。
故事本身是具有客观性的,但讲故事的那个人是具有主观性的。因此,同一个故事让不同的人讲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基于旅游产品的特征和功能,个人认为还是要绘声绘色的讲。在本研究对象打造过程中,除了讲述有800多年历史的朱家民俗-赛猪头外,策划团队还设计了“三小品牌故事”,对金峰乡的品牌构建要素“小石头、小溪、小蜜蜂”分别做了故事演绎。
(三)媒体策略
选择媒体的同时对于经费的控制,无论是产品开发商还是广告公司必须考虑的。由于经费有限,寻找异业结盟,以发挥传播综效,更可以达到跨媒体相乘的效益。对于乡域旅游来讲,尤其是寻找异业结盟,可以带来双赢的成效。例如:与互联网产业的结盟,与影视业的结盟,与地产业的结盟等。设计可以是一种乘法,跨界相乘。
(四)客群策略
在商业社会下,市场细分到哪一个层,我们都要了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只需点到为止,不需要细分。需要分类的是目标客群,这里的目标客群涉及两部分:自身的和竞争对手的,我们都要了解。对于目标客群我们是要往深里做透而不是要在横向层面铺开。
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
金峰乡“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的改造提升不仅涉及道路拓宽、房屋改造、景观提升等村落建筑形态的改动,还涉及到旅游业态引发的村与村之间利益分配和协调等社会问题,都是关系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的敏感问题。为此,本课题对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我们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指导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载体。二是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中尊重民意,要积极问政于民,提高决策的公开性、民主性、法治性和科学性。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朱家-百照”精品旅游线路的改造提升实践过程中,涉及到产业业态规划、建筑规划等需要触动农民本身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从政府与公民关系角度分析,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抛弃“官本位”思想,尊重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树立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的思想。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从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退出,为社会、市场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留下足够空间。以本案为例,要充分发挥各级摄影协会、旅行社、地产开发商和“回归村民“的的意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实现农村社会互助合作,参与村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培养创新典型,激励带动机制创新。通过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个别典型,使机制创新的积极因素转化成倍增的社会效应,在农村基层掀起管理机制创新的浪潮,提高大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此,基层政府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一是敏锐的发现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农村社会管理中出现的具有特色的机制创新案例。二是较高的培育能力。对发现的管理机制创新案例,帮助及时总结提升,体现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从个别创新典型中总结出普遍的经验,以便推广。三是给力的推广能力。要通过新闻媒体,举办管理机制创新典型座谈会、报告会、理论研讨会、现场会等各种手段宣传,制定相关政策,强力推广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经验。
最后,完善项目资金审批使用监督机制,预防基层腐败滋生。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必然涉及到大量的专项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审批,规范村干部跑、拉、要项目行为,杜绝腐败现象。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村项目资金使用监督,务必保证专款专用。
(三)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热情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各项权益,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农村社会管理的各种模式,实现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因此,要落地乡村旅游规划,要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要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这样既可以为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物质基础,减少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又可以为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提供经济条件。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财政向农村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富裕农民群众。如果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来农民群众政治参与?乡村旅游只有给老百姓带来看的见,摸得着的实惠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配合,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梦里看花,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沦为一场秀而已。
一、政治理论及业务学习方面
1.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继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执法监督的力度;
2.抓好内部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使我站的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如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等;
3.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业务素质
通过组织内部定期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参加外部培训、考察等多种不同的学习形式,如通过安排参加各种区、市举办的学习培训,强化我站的学习活动,活跃学习气氛,培养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骨干,提高了监督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20XX年度工作完成情况
1.办理报监登记手续方面
到目前为止,我局共办理了83个项目的新开工程报监手续,建筑面积424426m2,总投资约84589.46万元,全部在承诺期限内按相关规定办理完毕。目前在建工程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人均监督面积约11万平方米。
2.质量和安全监督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强制性条文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报监的工程项目,采用定期抽查和不定期巡查的方式,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的执法监督检查结合进行。20XX年度上半年,我站严格执行区住建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桂建管[2011]8号)的精神,对在建工程的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执法监督检查共551次,专项检查4次,全面落实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和校舍安居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
(1)在质量监督执法方面:加强对受监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对工程实体的关键部位和重点工程部位,如对地基基础、转换层与屋面钢筋隐蔽工程、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重点工程和关键部位实行重点监督,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同时,在监督过程中,做好监督记录,并对发现问题及时签发质量整改通知书,限期、督促其整改落实。半年来,监督地基基础验收、主体结构验收及竣工验收等共82次,发现工程质量隐患3起,发出质量整改通知书3份,限期整改,施工单位都按要求给予落实。监督竣工验收25项,建筑面积13.5万 m2,投资7.5亿元,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
(2)在安全监督执法方面:在日常监督管理的同时,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的要求,特别是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基坑支护、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高处作业、外脚手架、临边洞口、起重设备等危险源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并积极配合区、市、县开展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大检查工作,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指出,对一些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的工地都能及时下发安全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落实。到目前为止,总共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37份,其中停工整改通知书5份,起重机械设备停止使用整改通知书4份,限期整改,约谈安全生产管理比较差的施工企业3次。
对于质量和安全的监督执法,坚决实施“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对于一些管理不到位或管理较差的工程项目,多检查、多抽查、多巡查、多指导,而相对较好的,则更多对重点部位、关键部位的抽查;同时加强对各种节假日前后的安全大检查等等,由于措施得力,监督到位,20XX年我县受监的工程项目未发生过任何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在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生产处于受控状态。
3.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方面
加强对本单位档案工作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的管理,特别是对各种材料的来往做好登记备案。对已进行竣工验收但未备案的工程,开展摸底调查,督促业主依法尽快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到目前为止,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18项,全部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但是因为建设单位对于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不够重视,到目前为止,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不是很理想。
4.开展实施“美丽武鸣.清洁乡村”各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我局对 “美丽武鸣.清洁乡村”进行广泛宣传,将“美丽武鸣.清洁乡村”的有关文件发给各个工地,不断提高其文明施工的意识,并要求施工工地进行自检自查自改;
(2)安排部署对全县在建工程施工工地进行巡查治理,上半年共派出136人次进行巡查整治,共查处车辆带泥、撒漏污染路面12起,工地不设围栏12起、不及时清理临街施工场地7起、建筑材料乱堆9起,针对查处出现的问题,进行严管重罚,达不到要求的,下发整改通知,责令其限期整改,我局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督促责任单位整改到位。文明施工和工地乱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工地的整体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建立健全各种档案制度,做好各种文件、资料往来的签收和发放,及时归档;做好站内的会议记录。
6.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积极开展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月”活动
分别组织县属及驻县各施工、监理企业等有关单位的人员参加建设系统第一、二、三季度安全生产例会和安全生产工作布置会,明确各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和要求,提高各有关单位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文明施工和施工安全;
(2)积极参加并全面完成 “城乡清洁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
(3)开展“元旦”、“三月三”、“五.一”等重大节日节前专项安全大检查等等。
7.配合区、市等上级部门的各项调研工作;
8.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3〕149号)、《XX区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桂建管〔2014〕3号)和《关于开展2014年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 (桂建管〔2014〕27号)、《20XX年预防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南建质安[20XX]31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的通知》(南建质[20XX]36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立即开展全市地毯式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飓风行动”工作方案》(南建质安[20XX]38号)等等文件到辖区内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商共96份/次,并组织学习,有效地帮助施工、监理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和难题;
9.20XX年对建筑原材料及建筑实体进行监督抽测,从源头保证建设工程施工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防止不合格建筑材料流入工地,保证我县建设工程质量,根据《广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抽样检测管理办法》(桂建质[2009]8号)、《关于开展2013年全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抽测工作的通知》(桂建质安监字[2013]17号)和我局20XX年年度工作计划,我局专门制定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方案,按方案对全县在建工程进行监督抽测:
(1)计划抽查抽测钢材共152组,水泥共12组,砖共16组;
(2)加大对重点工程实体质量监督抽测。对工程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抽测共16组;钢筋数量、钢筋间距、钢筋保护层厚度等进行抽测。
分页阅读第1页:乡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总结第2页: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活动
10.积极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建市﹝2014﹞130号)和自治区住建厅《关于要求成立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领导机构和全面开展自查自纠的通知》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XX县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和《XX县住建局开展20XX年建筑市场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及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落实情况实施检查工作方案》,并按方案具体内容进行实施质量治理;
11.全推行开工前质量安全承诺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
工程项目开工前,工程建设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必须签署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承诺承担质量终身责任和保证施工安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须在建筑物主要通道或入户口等明显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五方主体参建单位名称和项目负责人姓名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凡不按规定提交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的,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未设置工程竣工永久性标牌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共补签授权书、承诺书的工程50多项,新办理质量安全监督的83个在建工程项目均已签署授权书、承诺书。
13.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推动和促进我县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水平,一直以来都积极组织施工、监理企业参加争创区、市级安全文明工地称号的活动。20XX年质安站组织、推荐申报区、市级安全文明的工程项目有两个:分别是县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和福瑞中央公园小区。
14.9月22-28日,为加强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有效防止建筑工地安全事故发生,杜绝一切事故隐患,根据广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关于主动公开曝光典型问题工程照片的通知》(桂建质安监[20XX]73号)、X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立即开展全市在建工程全覆盖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南建质[20XX]118号)的文件要求,质安站成立由潘学站长担任组长,全体监督站组成建筑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小组对在建工程施工工地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特别是对安全生产管理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的项目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上报上级部门集中曝光。
15.根据区住建厅文件《关于开展全区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桂建管【20XX】86号文)的要求,县住建局于20XX年10月10日邀请市建委的质量安全科科长蔡聪到我县开展巡讲活动。县质安站组织辖区内的各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一名负责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负责人以及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员等共132人参加了会议。
16.根据区住建厅文件《关于开展全区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桂建管【20XX】86号文)、《关于开展XX市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XX县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巡讲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县住建局由李正斌副局长带队,派出共7名质安站监督员组成巡讲员于20XX年10月19日-23日到我县在建工地各项目部开展巡讲活动。县质安站组织辖区内的各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一名负责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安全员、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员以及劳务班组组长等共532人参加了巡讲活动。
17.7月13日接到广西第二届农民工技能选拔比赛场地布置及比赛用具筹备的任务,我站对工作任务科学的分工,在全体监督员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下,仅用三天的时间就完成艰巨的任务,确保了7月16日的比赛能够顺利;期间还组织XX县在建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技能选拔比赛最终选出12组次优秀选手参加比赛。
18.坚决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布置,积极配合县房管所对全县的老楼危楼检查排查工作,共排查老楼危楼1000多栋,分别给出了检查和处理意见。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引言
休闲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周边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作为质朴的内涵。通过合理的规划,发挥休闲农业的旅游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民众享受到农村与农业风光。同时,它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地域文化与休闲农业园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反映其生产水平和物质成果思维水平以及精神成果的总和[1]。人类活动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不同,造就中国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景观在社会中发挥人文精神,有独特的特征,传承特定区域的景观并通过多种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2]。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农业园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尽量根据各地的农业资源、区位交通条件,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和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相互制约发展的特性。乡村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应当在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延续地域文化。
(二)休闲农业园
休闲农业园是一个综合园区,是在人们生活品质意识和文明程度不断增强的需求下产生的。我国休闲农业园发展迅速,从最初的产业观光模式到休闲度假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下,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许多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文化、生态、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空间。
二、我国休闲农业园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园迅速发展,但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部分休闲农业建设大多以高昂的造价去追求视觉效果,缺乏特色。要结合地方生态和人文资源,打造个性化的农业园。(2)忽视空间布局,功能缺乏统一,使整个场景显得生硬,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要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和旅游规划发展,因地制宜的摆放景点。(3)缺乏创新理念,景点雷同,形式单一,导致逐渐被市场所遗弃,难以进行深度开发。(4)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人文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规划和设计中太强调人工景观营造,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筑整体风格与村落景观背道而驰,应该选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是地域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接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目标。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引入
基于文化的休闲农业园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将其赋予文化内涵才能独具特色。因此根据园林规划理论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结合传统文化借助科学手段,现代演绎创新的表达,为其提供指导。形成多元化、个性化、高水平,使其区别于其他农业园,在文化旅游中独树一帜。譬如休闲农业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在菜园区,注重不同菜种类的搭配,设计有特色的小道,形成“迷宫田”。在园区设立游客互动场所,弘扬乡俗文化。如:开设剪纸、彩塑和特色餐饮的体验,设立科教文化中心,将民俗文化制作成视频、展板、宣传栏供游客欣赏。
四、案例分析
(一)项目基础条件分析
“田园东方”地处长三角洲中心地带,位于江苏无锡城南15km的惠山区阳山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水陆交通便利。项目规划面积约为6000多亩,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堪称“都市人的梦里桃花源”。无锡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手工艺习俗、居住习俗和民间文化习俗等渗透吴越地区文化的内涵,凸显地域特色。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田园东方”应运而生。
(二)目标定位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发展,无论乡村或城市,我们都需要自然环境。尊重、顺应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启示和规律,促进休闲农业园多样性的发展。通过保护现有自然环境,重建广大农村区域的聚落与农业景象。宏观上创造一种田园生活,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化意向的休闲活动空间。同尊,即风土、风物、风俗和景观,都应该保持乡村实际的、原汁风味的风貌。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特产,即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乡村特有文化中培养的产物;风俗:作为具有地域性的代表,为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景观:指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和可供欣赏的美丽景象,包括农田、草地、池塘、菜园、山体、河溪等自然风景和建筑风格及人文风景。
(三)详细规划及创意分区
根据地理环境和文化旅游休闲的理念,将规划区分为五大板块:文化展示区、创意农园、文化教育区、健康养生建筑群及农业产业项。1.文化展示区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桃文化”有直接的认识,以阳山水蜜桃的栽种历史为背景,阳山流传着的美丽传说为主线,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呈现阳山水蜜桃文化。桃文化博览馆是国内首个以“桃”为主题的文化展览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江南园林特色鲜明。室内展馆设“感觉、感知、感受”三个篇章,采用高科技手段诠释桃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阳山桃花的秀美、民风的淳美。重视地方特色的表现,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满足游客在视觉上,领略地方文化带来的美感,加深对园区的印象。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示厅,以火山地质为核心素材,阐述火山的形成、分布、火山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阳山火山的形成与演变、区域地质概况和地貌特征,充分展示了阳山的地质演化史,是游客了解地球和阳山地质历史文化的理想场所。2.创意农业区在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及体验农业的同时,创意农业是延伸拓展休闲农业产业链的首选。创意农业赋予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园区的游客可以参加创意作品的制作。譬如,用枯枝落叶或农作物秸秆作画;也可以编织手提袋、杂物篮等(如图1)。也可以用废弃的树根雕刻根雕,或是用杏核、桃核等做雕刻工艺品等,使之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园区还可以组织绘画写生和摄影活动,并进行集中展出和评价,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3.文化教育休闲以“创新发展”为思路,最大限度地结合农业环境和产业资源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或者实习之地。拾房书院:是以“师法自然,复兴文化”为主题的书院。维系着建筑对土地流露出最真实的感情,沉静浓郁的书香氛围,为游客提供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实现文化教育功能,让游客从中感受古代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手工艺品品种多样,如手工剪纸,手工绣花,木雕,泥塑,蓝印花布等。由于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审美观点等不同,形成鲜明特色,各富浓烈的地方文化艺术价值。来到“花泥里”的客人不仅可以率性地玩泥巴,或是将手工艺品作为最具文化价值的礼品,在这座田园旅游度假区收获来自原乡田园的感动。绿乐园是国内首个专业创造儿童教育品牌的第二课堂模式,绿乐园(如图2)包括5大主题区:蚂蚁王国主题区、香草园主题区、农夫果园主题区、小农夫主题区、白鹭牧场主题区。让人们可以在此了解农产品的生成过程,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村生活。4.健康养生建筑群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亮丽景观,建筑设计风格直接表现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征[3]。因此农业园规划应该延续村落色彩、自然形态、肌理等。如江浙地区的农业园区可以紧扣水的特色,结合江南建筑风格,通过修补与再创造,展现建筑文化艺术。“田园东方”规划改造曾经的拾房村旧址为生活服务区,为旅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并保留一部分江南典型的民居为传统居民的展示。新建筑以“修缮如旧”的理念,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木、石灰、青砖等。这样园区的整体建筑风格不仅让游客重温童年田园人居,可成为园区宣传标志或者当地标志性建筑。5.农业产业板块为了使旅客经历一次难忘的体验活动,园区保持现有田园风情的农田。一方面,可以对“江南文化”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田园风光。田园东方的农业板块共规划四园(水蜜桃生产示范园、水果蔬菜设施栽培示范园、有机农场示范园、蔬果水产种养示范园)、三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水果加工物流园区、苗木苗圃区)、一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展示现代农业的最新发展,突出现代休闲农业园“以农为本”的本质[4]。开拓农业发展新方向、新面貌,全面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友好、区域特色突出的园区。结论休闲农业园在现展进程中与文化传承、创新相辅相成,凸显农业优势,在这一新兴的产业中显得越发重要。休闲农业园既要展示自然美又要考虑社会意义,也要实现农业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本文是在景观规划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论述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并结合实际案例“田园东方”。“田园东方”是对现有资源实现最佳的合理利用,通过文化内涵的设计延伸、功能的分区表达,为休闲农业确定了新颖的新形象。此外对农业进行提升设计,追求精品的质量转变,重新定义了内在的创意特性、景观与人的关系,为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敏.基于楚地域文化因素多层级转化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6,24(1):116-117.
[2]王婷婷.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以山东滕州微山湖旅游景观设计为例[D].沈阳建筑大学,2013.
[3]侯幼彬."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J].城市建筑,2004(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