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的德育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的主题,教师的言行必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会产生深远意义。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清楚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知道自己巨大的作用。认识到自己人格魅力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方面起到的作用,然后完善自身,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
1.1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道德行为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其世界观、价值观都未形成定型,受外界影响大,而老师作为重要的传道者,具有强大的力量。学生在学习阶段大都会效仿老师的为人处世,学习其一言一行。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老师要作为学生的典范,学习的榜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据调查,大部分小学及中学学生在学习阶段,最尊重、最愿意去模仿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学生会潜意识地将老师的一言一行牢记于心,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非常巨大的示范作用。
1.2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强大的催化作用
优秀的教师并不只是在学科能力上给学生巨大的帮助,更是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是和蔼热情、关心学生、爱护集体的典范。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一位教师可以体现出强大的集体意识、事业心、责任感,那么他就会影响一批学生,让学生在一个集体中接受群体的德育教育培养,集体的感化能力是强大的,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最大的影响力,为学生德育品质的形成起到强大的催化作用。
1.3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道德行为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具有强大的渴望和求知欲,才能真正的激发起内部的潜力。而一位教师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是一个能时刻激发学生内心学习动机的强大因素。当教师不断用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的时候,学生也会被老师崇高的理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打动,很快就可以把这一动力转化为学习力量,从迷茫、松懈的状态中走出来。所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对学生道德行为产生巨大激励作用的强大因素。
1.4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健康心理起到良好的完善作用
现在的德育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希望弥补学生性格缺陷,让学生健全、健康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出众的人才。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是一个心理健全、健康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作用。例如,在遇到困难,情绪低落的时候是消极回避还是调整状态、迎难而上。这体现了一个老师面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人格魅力强大的老师展现给自己学生的将是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一面,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生活中的巨大精神动力,对学生健全、健康的德育品质有巨大的影响。
2 教师如何提高个人人格魅力
2.1 加强个人修养,言传身教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中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知道,自己一举一动都有很多学生在望着他。很多时候就可能因为一个细微的动作被学生看到了,很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个人品行的修养、提高,从小事情开始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面貌。其次就是注意约束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行,分清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只有教师注重这些言传身教的细节,才能身先示范,为学生做好示范。
2.2 尊重学生,以礼相待
让学生接受一个教师的德行,首先需要老师与学生要有良好的关系基础,而这种基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达成的一步就是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由于过去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并不重视学生思想,只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这样没有尊重的方式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真正尊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以礼相待,这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可以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的道德品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3 爱岗敬业,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个人价值观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多教师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方面,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全部的努力,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因此,只有教师做到爱岗敬业,将学生与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的时候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也只有这样的威信建立起来之后学生才能对老师的言行进行学习、模仿,老师的人格魅力才能在学生德育教育中起到作用。
2.4 规范施教,以德育人
我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约束,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开展自己的教育工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变思想,不能一味的体罚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更不能只顾着追求高分,抹杀了学生的个人追求,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更应该关心爱护学生,用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只有这样以德服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产生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照南,赵丽,任友群.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班级管理一直都服务于学生的成绩,管理规章制定和实施的重心都放在提高成绩上,忽视了感情、技能、认知三个目标的达成。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和教师之间就难以信任,师生之间也就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不到温暖,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更无法从班级活动中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因此,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平时的班级管理之中。
班级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班级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并且树立科学的新观念,用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与教育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班级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便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1.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重在情感教育。德育教育要求以德为主,以情化人,以学生为管理核心,通过教师行为、言语感化形成积极、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是班上独有的存在,是班级的主人。这样,他们才会从被管理的束缚感中解脱出来,亲其师,信其道。
2.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起探讨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的制度。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他们才是班级的管理者。所有制定出来的制度,如卫生制度、文明礼仪制度、作业制度等,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必须遵守,并且做到有“法”可依。
3.以身作则是对学生最有利和实际的引导、教育。学生行为的养成更多是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教师凭着希望就能做到的。我们的价值观教育,经常与一些学生所听、所见形成的价值观,甚至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无声的教育。如果我们主动地拾纸、主动地去排排课桌椅……所谓“润物细无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改变了学生一些固有的价值观。这时,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有说服力,才能够收到真正的效果。班级管理需要教师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教育的艺术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温馨的环境。
4.组织学生开好主题班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主题班会所起到的深刻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上的。因为主题班会不但具有舆论导向功能,还具有"自我教育"的功能。如:九月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秋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十月“感受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明”,开展“勤俭节约 珍惜粮食”十一月“自觉珍爱生命 增强安全意识”十二月“自主塑造品行 培养良好品质”等主题活动。刚开学,学段考试后,组织一些常规性的班会,如"新学期的打算"、"下阶段的计划"等,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班会主题。这类班会针对性强,效果好,对于改善班级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树立学生身边榜样,潜移默化开展德育。榜样的作用,特别是身边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班主任要严格要求班干部,使其在班级范围内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因为班干部不但是班级中的带头人,也是代表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中间人,很容易对其他学生产生榜样效应,因此,只有加强班干部的自身能力,端正班干部的言行举止,才能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班级风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潜移默化的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此外,要想形成良好的班级风貌,也需要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努力提高自己,在形成良好班级风貌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7-02
时间步入21世纪,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时代快速前进,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时时影响着我们,尤其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更大。目前在校的中职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即所谓的“90后”。他们拥有张扬的个性,非凡的创造力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思维活跃,涉猎知识广泛,处处跃跃欲试,但其思想中也有诸如:自我意识膨胀、过分追求实惠和享受、懒惰、做事好讲条件、哥们义气泛滥等等不良现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意见中还明确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面对学生的状态和职业学校的培养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积极探索,全方位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于现在情况的德育教育之路。
1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建设和谐班级
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学校中,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班级,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与时代之声相和的正确人生观,而良好的班级的核心应是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要通过班级管理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班集体。
1.1 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奠定班级集体意识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班级必须有一位师德高尚责任心强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时时刻刻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班主任首先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多方面素质,尤其在道德素质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有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同时要给学生以爱并能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之中,尊重、爱护、信任、理解和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在学生中树立起真正的威信,为良好班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
明确而统一的奋斗目标是构成集体的重要凝聚剂,没有奋斗目标,班级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涣散。班级奋斗目标的确立,不是班主任的主观意识,必须让全班同学讨论通过,他们才会自觉的为之奋斗。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当一个新集体成立了,作为其成员的同学们会对它充满感情,对它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想法。因此,班集体成立之初,就要抓紧时间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全部想法都表达出来。然后再集中大家的意见制定出一个明确而有远景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一定会指引同学们积极进取,并能有效地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1.3 加强日常考核,督促学生形成自觉的集体意识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十七八岁,虽然己有控制能力,但自制力还不是很强,为免其犯下不必要的错误,保证班级正常运行,可考虑实行量化考核累积分制,即以月为单位,60分为基础分,在此基础上加减分。加分标准:1)为班级或学校做出重大贡献者每次加5分;2)得到科任课老师表扬,学习主动性强并有上佳表现的,每次加5分;3)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尤其是技能大赛获奖者,视情况加5~20分;4)扫除认真,获得卫生红旗小组每人加2分等等。减分标准:1)学习成绩不好,扰乱课堂纪律者每次扣5分;2)因个人原因造成班级纪律扣分者,扣除相应分数;3)破坏公共财物,视程度扣除5~10分;4)扫除不认真,每组每人扣1分;5)被学校处分者视情节扣5~20分等。此类积分在每月月初公布每学期累计相加,分数低于120分者,不得参加评优,操行成绩为良以下。此项措施,既考察了学生,又调动了学生的各方面积极性,以他律促自律,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为班级利益着想的良好习惯。
1.4 利用大型活动深化集体主义教育
各种大型活动是深化集体主义教育的良机,如能抓住此点,展开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每一学期都会组织多次大型活动如文艺汇演、拔河比赛、运动会等。如果能组织好每次活动,不仅可为班级建设增添力量,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热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集体息息相关,增强其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
2 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维接触和交流的主要途径。如果教师能把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定会比传统的说教有效的多。德育课堂更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早已行不通了,要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应从多方面入手。
2.1 打破束缚,树立新教学观念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是“中等技术和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的中初级专门人才,而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是从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变过来的,这难免与中小学式的基础教育相雷同。因此,教师必须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定位,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理念。突破传统束缚,从促进学生发展,尽快使学生与社会与企业对接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更多的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成为真正的社会有用的人才。
2.2 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深入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德育课应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如果教师总是离不开书本和传统,只能把这门课变成学生讨厌的课,睡觉的课。因此要充分发挥这门课的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时代相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去安排教学内容。如: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经历中考失利的受挫者,教师可在他们入学之初通过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先为其找回自信心,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指导。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责任感教育,让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成为一名有着健康人格的人。
其次,中职学校主要培养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德育课教育要学以致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时制约着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仿真教学法、情及境教学法等,给学生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如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一些案件或在课堂上设立一个模拟的法庭,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再如,可以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请一些已下厂工作的学生给在校学生做报告或带领学生去工厂实地参观,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大量事实来引起学生的思想震动,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让其主动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完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任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努力,坚持求索,才能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时代的栋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德育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等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需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
一、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利用自身优秀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学生,将抽象的德育教学和道德品质具体化,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受到德育教育。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将德育工作落实到行为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影响学生,如与学生轻声的问好,教学期间不玩手机,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卫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看到歪斜的课桌主动摆放整齐等等。通过这些细小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自觉完善自身的行为习惯。
二、用心感召,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学校,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在成长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解答。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照顾到学生的各个方面,用宽容和耐心对待学生,解决他们出现的各种困难。而且,宽容和耐心不仅要体现在好学生的身上,对于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宽容、耐心地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是难免的,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个性上,学生的发展必然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包容学生的优缺点。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课堂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如果只是泛泛的批评或直接点名批评某一位学生,其他学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点名表扬某位学得好的学生,其他人就会效仿,使课堂变得井然有序。而且,严厉的批评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发挥不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常常表扬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能够积极地影响其他学生,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细化行为习惯教学目标,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关注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在学校行为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细化教育目标,不断调整德育教学内容。例如,注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攀比行为,现在学生家庭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而且独生子女偏多,学生长期生活在优越、宠爱的家庭环境中,难免出现与他人攀比的现象。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情况,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还有,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也逐渐变强。因此,教师只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强行为习惯之间的关联性,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落实小学德育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 存在问题 有的途径 实施效果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事物,很多院校是从职业中专升格或多校合并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实施当中存在诸如目标、文化、制度的融合、冲突和整合等问题,德育教育管理存在一定的混乱、多头、空白、低效等现象;而高职学生又处在教育发展过程的夹缝之中,身心成长的烦恼、市场经济的社会影响、就业形势的严峻更使他们有许多的迷茫、需求、疑惑需要德育工作者给予引导、解答和帮助。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德育管理的实效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分析职业院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和实施有效、合理、洗尽铅华的德育管理模式。减少德育管理中的资源浪费,整合管理中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消除德育管理中的“灰色区域”,杜绝德育管理中浮华的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实施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德育管理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分层确立适合高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以体现德育管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确立全员参与又各有侧重的德育教育机制以整合德育教育资源,体现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和体系性;确保德育工作者的管理精力和积极性以落实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充分平衡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德育教育资源以体现德育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抗拒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层次、有纬度、有点有面、有系统的高效的德育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将来的人生服务的德育教育宗旨。
二、目前非高效的高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定位偏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存在脱离高职学生实际的问题,德育目标大多完美无缺,没有个性化,没有阶段性。德育内容空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在高职院校德育活动中根本达不到,达不到的事情而必须去做,这就出现了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
以下是本校一位学生学习其中一门德育课程的感受:“《交际礼仪与心理》我就不是很赞同,这显然是一个功能和层次定位的失败!课后我和同学讨论过,这些内容和我们脱离了,太虚。不实际也就无法实践,从而也就无法影响我们的思维,引导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小处着手,低层次地引导?我认为这个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小处的引导奏效后,我们就会自发地激励自己,影响我们自己去积累,从而当自己处于那个层次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去寻找那时的准则和标准,进而去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那个大家接受和认可方式去实践。这一切应该是‘自然的我们就那么做了’而不是我们到那个时候‘应该那么做’!”
2.德育教育工作地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经常被削弱。
高职院校由于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德育往往成了附属品甚至是“拖累品”,高职德育教育的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存在“讲起来德育重要,做起来德育次要,忙起来德育不要,出了问题归结于德育没搞好”的错误倾向。比如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课时经常会被压缩,导致学生也讨厌这种看起来非常不实用的课程,作为消极反馈又影响到教师上课和辅导的积极性。
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弱化了班主任、教师的管理作用,而把繁重、艰巨的学生管理任务强推给按1:20―1:150配备,并且刚走出校园缺乏学生管理经验和能力的辅导员身上。一方面,教育者胸中无数,不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另一方面,辅导员管理多个班级,基本没有报酬, 德育工作者应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实。
辅导员每日陷入纷繁的事务性工作和教学工作之中,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顾及诸如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成人辅导、就业辅导等创造性工作,使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难以深入学生实际,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动态,且不利于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德育队伍的稳定。
3.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有些职能部门与德育工作关系密切,但由于这些部门分属于不同的校领导分管,存在领导层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与协调,出现德育工作在某方面多重覆盖、交叉,而另一方面又存在无人顾及的“灰色区域”。这不仅仅存在资源浪费,还会在部门间诱发矛盾和冲突,降低德育工作的效率。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阵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和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得太明确,难以形成共同的育人氛围与环境。
4.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在德育实践中,一些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为了保持某种荣誉或利益才进行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它是大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根源,最终会导致德育工作失去信誉。在德育教育中存在较严重的空洞说教、盲目应付等浮华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对高职生进行真实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教育还很不够,很容易给人故意回避的感觉。为了工作方便,在德育教育中太过注重自我教育,放松了系统灌输,使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另一极端是,管理者常常说要为学生的将来考虑,但事实上,他们真正考虑的却是使德育目标达到自己的要求,即方便自己的工作,方便自己的管理,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他们的实际需要。比如对学生干部往往存在“以用代培”“以奖代教”等功利主义现象。
5.高职德育教育中的显性、隐性教育形式往往缺乏平衡。
高职德育教育中的显性、隐性教育形式缺乏平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往往太过注重显性教育,显得大而无当,不能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德育目标的养成服务。
其次,德育教育很容易忽视隐性教育,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忽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导致德育工作效果低下。
最后,因为有了注重学生德育内化的隐性教育的理由,许多德育工作者就堂而皇之地放任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不管, 导致德育工作的缺失,形成德育管理中的许多空白点,造成一些令人痛心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构建有效高职学生德育管理的途径
1.确立适合高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以体现德育管理的层次性和梯度性。
具体的德育过程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学生、评价学生不能套用固定的德育目标模式,搞“一刀切”,而是要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管理。
(1)按年级不同设定有梯度的德育目标:对大一新生不能以“促独立”的名义而撒手不管或少管,新生进校后,在思想上需要一个转变期和适应期,他们有许多的困惑和迷茫,德育工作者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帮助他们解决诸多的困惑和迷茫,要通过对学校和专业的介绍,让他们对学校产生亲切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以后愉快地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准备,为形成良好的校纪校风打下基础;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要坚持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标,大力培植校园文化,形成引导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团活动体系,在具体管理中要注重管理和引导的结合;大二下到大三就要着重引导如何就业等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样德育工作才会不空、不浮,有利于学生成长。
(2)按性别不同设定实施有特点的德育目标:男生和女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未来也有各自侧重的目标要求,德育教育也应该就此分层次。比如男生在事业上要求更要有上进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女生的自尊、自立、自强精神的养成应该是各有侧重的德育内容;比如在情感需求、处理上男女生也应该各不相同,这要求德育教育也能够体现这些不同,才能让学生不认为德育课是空洞的。
(3)按专业不同设定实施具有专业特点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落实与否与专业的结合程度的高低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对自身专业的重视应该是值得信赖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依托专业特性展开德育目标的实施,这样才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抗拒性。
2.确立全员参与又各有侧重的德育教育机制以整合德育资源,体现德育教育的系统性。
(1)各部门的合作应更加紧密,以实现各部门德育教育的优势互补。传统的部门合作形式常常是由某一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助成立专项事务管理委员会,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适合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要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就需要加强各职能部门的优势互补。
首先,建立长期的德育合作机制减少资源浪费。指定人员专门进行协调,促进各部门的联系,减少资源浪费或出现“空白地带”;比如,思政课中要求学生完成专业就业形势的调查报告,除了思政教师主管外,更重要的是教务、实训、就业指导等部门的协作,甚至还可能需要相应的资金的投入,并且这种类型的作业若思政课已进行过了,就业指导课就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这样才可以避免德育教育形式流于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建立健全学生德育工作制度,促进规范化管理。比如班主任值周、年级值班制度,班主任两周一次例会制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主任下班、下寝室制度,干部值班制度,班子值班制度,自习课、上课检查制度,晚就寝缺席报告制度,双休日查铺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去向登记制度,班周小结、全体月小结制度,寝室长例会制度,学生保卫队工作制度,学生干部工作、培训例会制度,请假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班主任量化考核等。以制度来规范要求,引导发展,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强化学生信息制度,确保渠道畅通,信息真实、准确。现在学校制定并实施的学生信息工作相关制度有:各级干部学生信息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信息制度,学生干部信息工作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学生心理晴雨表填报制度,特殊学生信息排查制度,学生信息的汇总分析与反馈制度,心理辅导室固定值班制度,学生心理信息报告制度,学生心理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制度,心理委员、心理联络、心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规范等。确保学生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学生信息的真实、准确。这样才能消除安全隐患,消减“灰色管理区域”。
(2)构建共同育人的德育教育氛围与环境。德育原本是和整个教育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包含了德育因素,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老师,正如彼得斯所说,“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师都是道德教师”,那种把教学与德育割裂开的“两张皮”做法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应该构造全员参与的、开放的、综合的德育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管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比如,各专业课老师都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因为,与专职德育工作者相比,目前学生更崇拜专业课老师,以会计、装潢等专业领域的专业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所以,学校的德育领导、老师要努力营造全员德育的氛围。而各部门可以对老师的德育工作进行考核和奖励,甚至可以细化到教师和学生谈了多少次话,帮助学生解决了多少个疑问的程度进行量化考核。
3.确保德育工作者的管理精力和积极性以落实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1)学校上下要给予德育工作者以充分的肯定、信任和支持。学校有责任保证专职德育部门和人员管理的精力和积极性。比如,要避免专职辅导员经常处于为系部或其他各部门的其他琐事打杂现象,那样会削减辅导员真正引导和管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出现诸如没时间培养学生干部而只能“以用代培”的无序状态,对学生管理只能粗略抓抓、应付了事等现象,那样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而对辅导员来说是疲于奔命而少有成就感。
学校要增强德育工作者的威信和积极性,在待遇和个人发展上要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在政策上要对他们适当倾斜。建立和储备适当数量的专职德育教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待遇和报酬也是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的基础之一。
(2)加强当前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等要加强师德教育,定期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培训、学习,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合作高效的高素质德育工作团队,使其在学生德育管理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以热情、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来影响、引导、同化学生。
(3)学校相关部门要从根源上杜绝德育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坚决杜绝浮华的形式主义,少一些花架子,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检查,解放德育工作者的思想,让他们能真正扎实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让他们能以本心去面对学生,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反感和抗拒,夯实德育实施的实效性。
4.充分利用各种隐性德育教育资源以体现德育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性。
坚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规范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重点是实施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学生情感教育。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其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
(3)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校园活动包括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凝聚精神,架构同学之间的桥梁和情感的纽带。
(4)建设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教育中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校园文化是学生德育管理过程中无形但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教育延伸。
四、实施高效德育管理模式的现实效果
1.学生信息反馈真实及时、渠道畅通,减少了德育管理的“灰色区域”。
基于制度和全员参与德育教育,贯之以彼此间的关系、情感线,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员的德育教育之网。一旦学生出现状况,其信息就会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反馈到管理部门。
2.有效地夯实了德育实施的实效性。
实施全员参与管理,通过生生、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提醒、相互作用,并辅之以制度保障,一般的小问题、小矛盾学生都能够自己解决,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杜绝学生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对于有些影响较大、性质严重、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通过畅通的渠道及时地反馈到学生管理部门,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处理措施,防止学生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4.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初步形成。
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密切了联系、加深了情感,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状况得到了有效掌控,学风建设逐步走上了新的台阶,教风、校风呈现新气象,形成了健康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五、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减少德育管理中的资源浪费,整合管理中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消除德育管理中的“灰色区域”,杜绝德育管理中浮华的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构建具有层次性、梯度性、系统性、实效性和功效性的高职高效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