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对策

教学质量管理,简单地讲就是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如何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和实践探讨所取得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思想认识方面。高校对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普遍认识到: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仅是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把高校潜在的教学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生产力的基本手段,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入内涵发展为主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加之教学质量管理的对象繁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而且受到传统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势必是一项极具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

2 宏观研究和探讨方面。许多高校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理论,新成果,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初步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模式。例如,各高校针对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和现状,初步建立了目标体系、组织体系、监控体系、保证体系、保障体系等各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质量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3 微观研究和探讨方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分制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等这样一些具体的教学质量管理内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以后,教学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突出的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薄弱,精力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教学基本设施设备条件严重不足等。这既增加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难度,也为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够强:②教学质量管理思路不明确;③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④教学质量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不高;⑤教学质量管理文件不够完善;⑥教学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⑦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⑧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深度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

二、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结近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长期以来,各高校特别是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并被广大教师学生所接纳和认同,这无疑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管理思路、方式和方法,在很多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质量管理,难以有效地解决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后带来的一系列质量问题。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教学质量管理传统的基础上,更要敢于创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教学质量管理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2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势必要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为此首先要有一个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要广泛征求和虚心听取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之上,充分酝酿、反复权衡,最终集体决策。只有这样,这些基本思路、方针、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和最广大教师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得到最,“大教师学生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3 过程与目标的关系。高校所提供的“产品”首先是教育服务,学生在校学习实际上就是消费这一“产品”的过程,这一“产品”的质量高低最终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且需要在学生毕业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讲,这种消费是不能重复的,我们不可能在学生毕业后,在意识到或发现“产品”质量不高后,再让学生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为此我们既应强调目标管理,即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管理对象,设定管理目标,以监测和评估目标的实现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同时也应强调过程管理,对教学的伞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确保教学质量。

4 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非常复杂,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一个因子出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这就是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效应”问题。这就首先要求我们,在制定质量管理规划,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各因子的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和管理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在权衡整体质量管理效益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重点管理,即把有效的人力、财力、物力优先或更多的投入到重要因子和关键因子上。例如当前师资问题,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就应该更多的关注师资问题,以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长期与短期的关系。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长期的、首要的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质量观指导,在充分酝酿、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长期的规划,明确教学质量管理方针,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期目标和任务,明确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教学质量管理又有着具体的特点和特殊性,为此,要依据长期的规划,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的短期规划和安排,集中解决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6 定量与定性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学质量管理是以定性管理手段为主的,比如对学院教学工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等。这不仅使得管理的效应大打折扣,同时也使得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很多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比如在人事管理方面,在职称评聘中,由于缺乏衡量和区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和效果的量化结果,使得教学因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难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诚然,教学质量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很多方面难以直接用量化指标进行考核,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使其转化为量化的指标,如近年来各高校所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讲评活动,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总之,只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质量管理的手段才能有软变硬,由弱变强。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说,有管理权利就应有管理责任,有责任就应有权利。教师具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因而就必须肩负起组织好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确保教学工作质量的责任。通过制度建设,确定出每一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和确定教师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的质量责任。

二、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制度建设,运用分析、总结、教育等形式,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想

制度的建设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制度,二是实施制度。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又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当前应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基本制度:

1.教师教学质量教育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教育通常要在教学准备阶段以及人员变动、调整任务、变化形势时进行。教育内容:一是教学质量常识性教育;二是政策性教育;三是典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媒体宣传、集中学习、专家研讨会和其他形式。

2.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一是当前教学工作质量状况;二是研究教学质量发生偏差的一般规律;三是根据上级通报或其他方面有关教学工作质量问题的信息,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在分析现状、研究规律、查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在分析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结果。

3.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和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时进行。通过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具体化、数量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几个:①教学事项出错率;②教学过程的认可率;③教学效果的认可率。

四、结语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系统方法

一、系统方法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系统是若干个功能不同,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整体。系统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普遍性。现代系统论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内相互关联部分的科学组合以达到系统整体的优化,这是当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整个社会教育、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都可以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可以运用系统的方法加以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是培养一国高层次人才和精英人才的重要领域。我国高校扩容多年以来,客观存在教学质量滑坡现象,课堂教学质量是其中相应一环。本文旨在运用系统方法对高校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作探讨。

二、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因素分析及对策

按照系统观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因素,这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校内外环境四方面。而这四方面又可进一步细分。

1.教师方面

文化专业素质、学术造诣。这是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主导性基础;社会素质、品格。指教师对人、社会各方面的感受和历练、正面的为人之道。授课艺术和技能。指课堂中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运用各种方法灵活地达到教学目的技能或艺术。社会责任心、事业心。指教师对高教事业的执着、忠诚以及追究业绩的内在动力。授课内容的质的把握。成熟知识传授和研究性并重,课程讲解以成熟的体系、结构为主,兼顾发展前沿和热点。课堂精神面貌、精力、健康。课堂授课教师必须持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充沛的精力,为此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健康。

上述方面的配合能基本保证教的方面的课堂教学质量。但这些只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面。

2.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习态度、主动性。人生态度决定人生高度,学习的主动性是高校学生学习发展的原动力,但客观上有当多的高校学生主动性自我把握很不够。文化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主要指入高校前的文化综合素质和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这点与学生在大学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大小有较大的关系。知识、专业与个人特质的匹配性。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效与个人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天赋、兴趣将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是相对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教学主体的外部促进因素。对此可以作以下分析:

课程设置合理性。主要指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的处理,以及对于学生的适宜性的把握。这对于高校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机制有较高的要求。课程间的配合。主要是各门课程教学实施中的前后时间关系,以及各门不同课程间的内容配合,其中包括内容独立性和必要重复的尺度的把握。教学制度、监管与激励。教学制度是规范教师和学生、乃至全体高校员工的思想、行为的利器,是合理配置、优化教学资源、形成良好教学秩序的基本手段,它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的组织保证,有着控制、监管和激励的多种功能。积极的校内激励和竞争机制。公平是合理竞争的前提,需要在高校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在整个高校员工中引入竞争机制,这将使得优秀的教师、学生以及优秀的管理干部人才辈出,从而优化整个高校组织。

4.校园学习氛围方面

应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其对于课堂课程教学质量是间接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课堂外的大课堂。为此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逐步培养形成开放、创新、争鸣、、互勉的学术和学习氛围。这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并且需要长期努力、持之以恒,最终实现从制度、措施的促进向自觉行为的质的转变。

培育校园文化对外部环境正负面影响的识别、批判、吸收机制。应将高校更作为一个社会的开放系统进行管理,教育系统的开放特性更有助于高校的活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课程教育实施的空间和人文环境的变换,将对学生和教师产生生动、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正面的作用将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形成开放式的输出和吸纳科技知识成果机制。按照开放的理念,可以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的空间切换,通过开放式的科技文化的输出和吸纳机制,使得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形成对知识、文化的识别、批判、吸收的机制,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以理性的共识为基础。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只能通过全面和系统性的管理和把握,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曾琼芳,樊涛,彭素琴.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状态数据;质量控制点;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

本文从教学质量管理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及其使用路径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剖析。

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

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主体,评价主体不同,需求不同,教学状态数据所起的作用就不同。对于教育部而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大样本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的共性问题,以及所有高校的共性问题,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掌握数据了解有关高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有效调配资源。对于高校自身而言,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教学状态数据在不同层次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在高校自身层次发挥作用将是最基础、最深入、最根本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每所高校都是个性化的,有自身特色的,国家的大样本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产生的国家教育政策是针对高校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无法照顾到每一所高校的特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机制也不能对每所高校都起到效果,也就是说教学状态数据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作用主要是一种宏观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高校自身层次,教学状态数据要切实发挥作用必然要与教学相结合,而教学涉及的是高校中面最广、最基层的数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与具体教学相结合的数据发挥的作用是最基础、最深入、最根本的。要明确的是,这样的重要作用只能靠高校自身来实现。当然,靠高校自身来实现这样的重要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自身陆续地逐步深入地觉醒,并逐步探索科学管理的思路、方法,目前我国高校外部评估的促进作用初显,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作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发挥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

二、有效发挥教学状态数据作用的重点及技术路线

教学状态数据,狭义地说,是用以反映教学状态的以数值来表示的数据;广义地说是直接或间接用以反映教学状态的一切数据和相关信息。本文所讨论的教学状态数据取广义的意义。笔者认为,对应不同层次的需求,教学状态数据的关注重点应有所不同。需求的层次越低,关注的数据就应该越具体。作为高校自身,教学状态数据应在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之上深入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等数据,和各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改革实践紧密结合。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高校应关注的教学状态数据及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应有大致的逻辑思路,这里参照戚业国教授提出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技术路线[1]:达成质量共识——分析研究质量生成过程——寻找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标准——收集关键控制点的质量信息——实施关键控制点质量评价——反馈并应用于质量管理调控——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例如:第一,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可能重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就是某一项质量共识。第二,接着就要分析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的生成过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首先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其次需要得到教师的个性化关注,另外还会需要比较充足的个人可支配的时间。第三,寻找影响质量的关键控制点:从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必然要关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从课堂规模的角度,会关注小班授课的比例;另外,根据学校的情况,也会考虑压缩专业培养的学时数,也可能会关注师生网络专业交流的有无等。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建立质量标准、收集信息、评价、反馈、调控等。

关键质量控制点必然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焦点,也就是高校应重视的教学状态数据,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校特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关注的教学状态数据会有所不同。当前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大都是隐性的,寻找这些素质培养的关键质量控制点及建立其质量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管理部门立足学校实际,集思广益,反复论证。

三、教学状态数据的传统调查分析程序和现代分析技术

要确定高校自身的关键质量控制点或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影响因素,往往要开展调查,调查后的结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

1. 教学状态数据的传统调查分析程序

(1)确定数据调查目的。数据是什么?正如《系统化思维导论》杰拉尔德·温伯格所说的[2]:事物没有“是什么”。我们常问一件事物“是什么”,实际上是问“设计者的目的是什么”。数据也一样,在一定的管理目的之下它们才有意义。所以,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次调查,调查要了解什么,调查结果用来做什么。具体实践中,调查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目的会比较宽泛、模糊,必须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确定具体、清晰的目的。

(2)制定数据调查计划。要完成数据调查目标,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调查计划。制定数据调查计划时要确定数据来源、数据调查方法、调查手段、调查进度、调查人员及调查费用等。

(3)收集数据。真实是收集数据的标准。首先,质量标准的设计要全面,以偏概全必然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其次,标准的掌握要一致,尤其是需要多个评价主体进行评价的数据这方面尤其要注意。

(4)分析数据。数据分析的目的就是让数据说话,要做到科学分析就要靠科学的数据分析技术。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列表法和作图法,也可利用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方法,如聚类法,尤其是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等。

可以看出,对教学状态数据的调查分析其实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经过各个步骤之间的不断重复和反复验证,才能得到可行的数据分析结果。

2. 教学状态数据的现代分析技术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积累的教学状态数据量越来越庞大,“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有效管理和利用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并发现其中潜在的知识的必要性。这种情形下,数据挖掘 (Data Mining,DM)技术将在高校的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统计信息系统中典型的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挖掘是一个从存储于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中,利用各种方法提取隐含和潜在的对决策极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数据挖掘是一个过程;数据挖掘是各种“数据驱动”分析方法的集合;数据挖掘具有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3]。

为了使数据挖掘过程标准化,实现数据挖掘的速度快、成本低、可靠、易于管理的目标,欧洲委员会联合一些数据挖掘软件厂商于1996年开发出了CRISP-DM(Cross-industry Standard Process for Data Mining)模型,如图所示。CRISP-DM模型在各种KDD(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知识发现)过程模型中占据领先位置,采用量达到近60%。

CRISP-DM过程模型图

(1)业务理解。数据挖掘的初始阶段非常重要,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数据挖掘的对象和目标,没有对业务问题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理解数据,无法明确收集数据的目标,后续的一切工作都将毫无意义。

(2)数据理解。主要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熟悉数据,识别数据的质量问题,发现数据的内部属性,或是探测数据中比较感兴趣的数据子集,进而形成对潜在信息的假设。

(3)数据准备。对数据进行必要的筛选、清洁,为适应建模工具做好准备。这项工作可能需要准备很多次,工作量大概是整个数据挖掘过程的60%。

(4)建立模型。选择和应用不同的模型技术,模型参数被调整到最佳的数值。一些建模方法对数据的形式有特殊要求,因此,经常要退回到数据准备阶段。

(5)模型评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彻底地评估模型,确保模型可以完成业务目标,主要目标是确定最终的数据分析模型和解决方案。

(6)结果部署。承担部署工作的一般是管理人员而不是数据分析人员,通过制定实施和监管计划,确保数据挖掘结论的合理运用,也为下一次的数据挖掘积累经验。

从这一DM模型可以看出,数据挖掘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数据分析过程,有些环节之间还要经过重复和验证,才能得到切实可行的分析模型和决策方案,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这和传统数据调查程序有异曲同工之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关键质量控制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影响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有关因素,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教学质量管理决策中运用教学状态数据的方法和手段

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满意度,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教学状态数据的作用。

1. 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相结合

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是最基本的两类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方法也被称为决策软方法,主要依靠决策者经验和判断能力或有关专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通常采取一些有效的组织形式,从对决策对象本质特征的研究入手,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运行规律,对管理决策目标、决策方案的拟定以及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做出判断。定性决策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德尔斐法、经理人员决策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管理者经常用的却不是以上这些方法,而是管理者的直觉。对于直觉在管理中的作用,西蒙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直觉也是一种分析,像象棋大师一样,高水平的管理者快而准的决策技能只不过是在记忆中储存了大量从培训和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并采用可以识别的信息块和关联信息的方式组织在一起[4]。因而,盲目冲动地拍脑袋和象棋大师短时间就能找到妙招相比,看似没区别,其实大相径庭。

定量决策方法也被称为决策硬方法,主要利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解决一些决策问题,通常以问题为中心、建立反映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对这种数学模型的计算和求解,选择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对教学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都是定量决策的组成部分。定量决策法有许多,除了运筹学方法外,还有期望值法、决策树法、边际分析法、现值分析法等。当然,任何定量分析都是建立在定性预测的基础上, 任何定量分析的数据、图表等都离不开定性分析, 是分析者主观判断的结果,所以可以说,绝对的定量分析是不存在的。

定性决策法的效率高,在时间要求比较苛刻的情况下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效果容易受决策者经验、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定量决策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人脑在分析和判断复杂问题上的不足, 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但教学状态数据的调查、收集、分析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在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只有二者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灵活运用才能取得科学、有效的决策效果。

2. 发展计算机决策

教育部委托华中科技大学等校研制的“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目前已经建成,该数据库共有数据项860个,因为涉及全国高校,数据量很大。数据库现设有特定指标的统计信息分析、同类高校排序与聚类、专业预测、指标与结论的相关性分析、基于评估结果的高校排序等数据挖掘模块[5],国家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决策正在向计算机决策积极发展。对于高校自身的教学质量管理而言,由于要深入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等更加具体的教学数据,数据项个数比860要大得多,加上历史的积累,数据也是海量的,这种情况下,发展计算机决策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决策能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决策发展都处于一种艰难的境地。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信息孤岛状态”: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系统之间没有信息交换,甚至于有的部门存在多个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部门内部的信息交流都很困难。还有一种是“蜘蛛网状态”:通过接口程序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抽取与共享,数据被提取出来放入其他文件或数据库中供使用。经抽取得到的新文件或数据库又通过其他接口程序再被抽取,连续抽取最终导致形成的数据系统拓扑结构不仅存在交叉的网状形态,而且还可能具有更复杂的层次关系,人们形象地称为“蜘蛛网”。虽然网上的某两个节点的数据可能归根结底是从一个原始库中抽取出来的,但其数据没有统一的时间基础,抽取算法各不相同,抽取级别也不相同,并且可能参考不同的外部数据。因而对同一问题的分析,不同节点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当然使决策者无从下手[6]。

建立数据仓库(DW,Data Warehouse),形成一个集成的可共享的数据中心,对大部分高校而言,成为当务之急。事实上,数据仓库的提出有一部分原因是正是为解决“信息孤岛”和“蜘蛛网”问题。“数据仓库之父”William H.Inmon对数据仓库的定义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修改、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以支持管理人员的决策。

(1)面向主题,是相对于传统数据库的面向应用而言。面向应用是指系统实现过程中主要面向应用实现一些功能,而面向主题是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按主题进行组织的,例如,高校数据仓库中的主题域可以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等。

(2)集成,是指数据仓库中的信息是从各个业务系统导入的,导入之前要经过加工、处理、汇总的过程,因此数据仓库中的信息是保持一致的全局信息。

(3)不可修改,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以后,一般情况下将被长期保留,修改和删除操作很少。

(4)反映历史变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若干年真实状况的记载,是历史信息的集合。

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将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发展方向。DSS的概念最早是由Scott Morton和Keen于1970年提出的,由于人们对DSS的认识不同,现在还没有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定义。武汉大学孟波教授给出的定义是“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交互式的、灵活的和自适应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它综合应用数据、信息、知识和模型,并结合决策人的判断,支持决策过程的各阶段,支持决策人进行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分析求解[7]。”DSS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8]:

(1)用定量方式辅助决策,而不是代替决策。

(2)使用大量的数据和多个模型。

(3)支持决策制定过程。

(4)为多个管理层次上的用户提供决策支持。

(5)能支持相互独立的决策和相互依赖的决策。

(6)用于半结构化决策领域。

以数据仓库(DW)为基础,结合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的决策支持系统(DW+OLAP+DM)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兴起的,该类DSS因OLAP和DM两者技术良好的互补特性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称为新决策支持系统。这是相对传统决策支持系统而言的,20世纪90年代初,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专家系统之后,形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由于没有模型库系统软件产品的支持,IDSS的开发受到很大的阻碍。国防科技大学陈文伟教授认为:传统决策支持系统是以模型资源和知识资源辅助决策的,而新决策支持是以数据资源辅助决策的,二者不是代替关系,不能因为传统决策支持系统受到了挫折而被轻视,二者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二者结合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才是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方向[8]。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要建立数据仓库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几年的时间,DM和OLAP技术可以基于数据仓库,也可以基于数据库,对于广大没有建成统一的数据仓库的高校而言,在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作些数据分析也是可行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DSS)正逐步走向成熟,基于网络环境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NS-DSS),基于Web Services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已开始兴起,计算机决策能给予教学质量管理者的定量决策支持将越来越理想。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来说,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鲜活的教学问题,研究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逐步成长为业务专家,这是先进的技术手段永远无法替代的基本工作。

参考文献:

[1] 戚业国. 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 江苏高教,2009(2) .

[2] 杰拉尔德·温伯格. 系统化思维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薛薇. 基于信息技术的统计信息系统[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1.

[4] 赫伯特. A.西蒙. 管理行为(原书第4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4.

[5] 魏署光.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进院校研究规范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11. 8.

[6] 何红波 王文军,数据仓库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 信息与电脑,1999. 12.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转变,促进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体系按照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和发展的规律,依托行业、企业的多方合作平台,紧密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和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实行制度化、持续化的跟踪、诊断、评价、改进,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不断适应和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目前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已不适应新的培养人才的要求。

1 传统升学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特点

传统升学导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单一,基本由学校和政府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学校内部管理又分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两大部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由教务处和督导处等机构,对教育教学进行管理。学生德育管理则是借助于教育活动和对学生日常纪律的考核,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学校外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政府授权的专门监督部门及机构,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参与上基本还是政府和学校自身,缺少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

第二,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企业人才的综合分析及进行培养的系统规划。

第三,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体系,是学科体系内容的简化,其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直接针对行业、企业及社会的现实需求,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无法无缝对接。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和验证,缺乏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第五,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来源于校内和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局限于考试,作业等评价;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则主要是同行专家的评估,其主要形式是听汇报,查资料,听课,缺乏社会其它力量有效参与,缺乏对学校办学与企业、社会需求符合度的权威、客观、有效地评价。

2 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

2.1 观念尚需更新

传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只关心学生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只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发展,忽视学生对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片面、僵化的管理,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

2.2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健全

管理机构中还缺少将行业、企业作为质量管理重要参与力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校内,教学和实训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也不符合“教、学、做一体”的需要,无法使质量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2.3 配套制度还需完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需完善一系列配套的相关制度。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跟踪,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制度建设,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过程及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4 在质量管理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院的信息及时采集、传递、处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职院校虽然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但还没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信息采集,学习效果测评、多方评价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反馈,还没有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的格局。教育教学相关信息的滞后性,影响到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2.5 评价信息来源单一,可信度不高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评估,政府还是唯一主体,行业、企业、社会参与较少,就很难反映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评价以学校提供的自我信息为基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3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提高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就是让行业、企业等各相关力量有效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实施及评价,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诊断效果,完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1 充分关注行业、企业等各方需求,并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参与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而行业、企业作为最终的使用者应该直接参与学院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成立董事会、教育集团理事会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以互利共赢为纽带,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及时调查、跟踪行业、企业的需求,提出建议,学院在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基础,拟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与行业、企业的目前和长远需求挂钩,并作为考核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3.2 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氛围

全员参与,全员管理首先应该在全员中普遍建立质量意识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基础之上。这里的全员应该不仅包括在校教职工,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代表和兼职教师,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转化成为对人才培养过程投入和监控,参与对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形成学校围绕企业需求不断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3 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科学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成立各专业委员会,构建专业调整的运行机制。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方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与企业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挂钩,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检查制度,进行过程监控。

3.4 大力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提高决策和改进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要建立在信息及时有效分析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实时的管理,决不是事后的弥补,更不是让问题遗留。教育教学实时的管理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汇总和分析之上的,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采集统计、分析信息,为及时性决策奠定基础。扩大教育教学的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采用教育教学计划与实际施教进程的对比,教育教学质量的及时测评,学生日常的网上评教,领导、督导专家听课抽查、系(部)教研室同行听课评比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不断发现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向开放型和实时化转变。

3.5 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服务,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

以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为基础,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通过定向培养、委培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地满足行业、企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主动了解、收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召回”制度,对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实施免费“回炉”教育,解决少数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