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经济研究

环境经济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经济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经济研究

环境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本文旨在寻找循环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绩效审计切入点,以“绿色、高效、低碳”为中心,建立循环经济和政府环境审计的内部联系,实现绿色经济结构下的政府监督职能。

关键词:

循环经济;绩效审计;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循环经济

五中全会指出,随着我国进入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落脚点。过去的若干年,我国GDP增长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一产业结构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此时的循环经济强调最大限度地使用自然资源并带来最高的经济回报。“大”意味着高消耗,这是经济起步阶段的必然选择,然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高消耗这条路不能走太远,既然资源有限且无法再生,经济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持久的、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发展道路。从国家一个个五年计划进化演变过程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和法规,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称得上突飞猛进、高速增长,但是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这些年困扰国民的“PM2.5”就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空气污染物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尤其是发展较快的一二线城市,此现象尤为严重。而导致PM2.5指数超标的直接原因就是工业和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显然这与循环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初衷。新时代背景下的循环经济,不仅强调资源高效利用更重要的是“低碳”。所谓低碳,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同时带来较高的经济回报,“十三五”规划把低碳也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内涵中,这与绿色经济结构相对应,真正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循环经济归属于经济学领域,强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如何实现经济性和环保性呢?政府绩效审计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就体现出其存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二、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绩效审计,审计主体是政府,这与民间审计相区别,是国家体现其监督职能的工具和手段,其职能内涵依然是“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到政府绩效审计不得不和国家预算相联系,由于政府经济资源有限,对于不同财政项目支出,国家都会制定相应的预算与之匹配。对于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国家和人民享有完全的知情权,为了保证国家预算使用得合法合规,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在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上进行绩效审计。所谓经济性,就是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实现最少的投入,体现资源在初始投入量的“少而精”,这包括在项目中的投入还包括审计活动本身的经济性,只有在保证效果基础上的低消耗,才能体现出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主要强调投入和产出的比值,这个比值是一双变量,分子和分母共同决定比值的大小,效率性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衡量政府合理使用财政拨款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强调预算的合法支出一方面也注重带来的结果是否和投入相匹配甚至实现最优;效果性,这一审计内容更加贴近政府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通过比较项目实施后的最终结果和预期目标,来评价项目实施的结果是否有效,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预期目标。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涵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环境领域还包括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而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政府绩效审计与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循环经济之间的联系,找到新经济形势下的政府干预切入点。

三、以循环经济为背景的政府绩效审计

如果把循环经济和政府绩效审计比作两个集合,那么“环保”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政府相对于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外部性,市场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也有缺陷。那就是市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因为资源会自行流向创造更大价值的领域,而创造价值总是与资源消耗同时出现。循环经济体现的是全过程控制,符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高效率和低浪费都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循环经济的作用体现在市场经济中,那么市场失灵的情况依然存在。此时,政府需要干预市场行为重新配置资源,也就是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能体现。只是在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增加了公平性和环保性,在保证经济效果的前提下,政府需要帮助整个市场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达到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的目标,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环境良性循环,保障民生质量。

四、结论

当前我国已存在一套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与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完美结合,经济性可以参考资源的初始投入量进行评价,效率性可以参考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在循环经济中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价,效果性则可以结合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政府绩效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以此来反映政府干预行为的效果在经济、环保、民生中的体现。在新的经济常态下,政府绩效审计需要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以节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通过政府的外部行为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发展思路、方向与任务[J],经济研究参考,2015.

环境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包装材料;再循环;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74-02

引言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与此相伴随的是,我们在享受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繁荣同时,也付出了能源、环境的巨大代价。如果不尽快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今后有可能导致资源,尤其是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严重后果。

在中国,商品过度包装的问题说了好多年了,非但没有改观,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中国用于包装的塑料制品因其不可降解性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土壤和农作物。烧,污染空气;埋,二百年不烂。如果将北京每天扔掉的废塑料回收炼油,可得50万升无铅汽油和50万升柴油,仅汽油就可供约3万辆小轿车驾驶100公里,塑料制品回收再加工,可重新制成各种新的塑料制品,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有1 500多万吨,其中1/3是废弃塑料;而中国每年塑料的需要量大约是1 100万吨,年产塑料只有600多万吨,缺口500万吨需要进口,120吨废弃罐头盒就可以回收1吨的锡,这相当于开采冶炼400吨矿石,而且还不包括经营费用。

目前,对各种包装材料回收较好的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回收率已达到83%,荷兰也为79%。中国目前的废弃包装回收利用率还不足10%。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容器包装的再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显得意义重大。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首次正式出现于1994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它遵循“避免―减少―再利用―限期处置利用”处理程序,要求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以利于保护环境与减少公害。20世纪90年代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引入中国,随着人们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也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人与环境、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是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

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使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按照循环经济的循环范围来看,循环经济一般包括三种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也称小循环;生产领域的循环,也称中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也称大循环。

循环经济的实施,跳出了以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困境,它的兴起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各个国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摸索出来的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在现实经济中处处可以体现,如,容器包装、家用电器、汽车、建筑与食品业等的再循环利用。本文以下就以容器包装的再循环为例,借鉴几个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一点浅见。

二、中国包装业发展及容器包装回收利用状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出口产品因外观不佳而招致的压价损失每年达数亿美元。后来当商家发现包装里有“黄金”后,包装产业发展迅猛,在无规则限制下以15%的速度连年递增之后,包装业发展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包装业已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包装大国。

可是物极必反,有些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装上大做文章,造成了消费者购买上的困惑,甚至让人反感。包装的尽善尽美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包装消费者不能了解商品内在的质量,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是最好的写照。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定,包装成本如果超过产品出厂价格的15%,则属于过度包装。

在中国,过度包装的典型市场为月饼包装。中国每年月饼市场的规模超过200亿元,包装开销占月饼生产总成本的1/3以上,每年用于月饼包装的费用已达25亿元,加上搭车销售的茶叶、酒、金银珠宝等其他商品,过度包装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最高可达80%。不仅仅月饼,补品、药品甚至是一些小商品都陷入到“过度包装”的怪圈,包装后的体积竟然膨大数倍乃至几十倍。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沈晓悦指出,由于中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率很低,目前包装废弃物已成为城市垃圾的主要来源。现在中国每年包装产量约3 000多万吨,而中国包装产品的回收情况除纸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转较好之外,其他产品的回收率特别低,整个包装产品的回收率不到总产量的30%。很多地方已经出现“垃圾围城”问题,过度包装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中国每年包装废弃物生产量是工业和生活垃圾重量的3%~5%,但体积却占生活垃圾的30%以上。中国垃圾处置仍以卫生填埋为主,包装废弃物的增加无疑会占用更多的土地。

将包装更多地定位于普通消费群体,回归平民化、大众化、简约化,商品包装则可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包装最终还是要走上绿色包装的道路。所谓绿色包装就是“3R1D”(Reduce、Reuse、Recycle及Degradable),即包装要达到“减量化、重复使用、再生使用和可降解”,这是世界包装业的绿色原则。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德国。

三、案例: 德国的包装回收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国家,其管理态度非常明确:首先是“避免产生”,然后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

1992年,与废物再循环相关的商家、工业组织和其他团体,共同出资建立了德国双轨制度,即著名的“绿点”回收系统方法。所谓“绿点”,就是在商品包装上印上统一的“绿点”标志。这一“绿点”表明此商品生产商已为该商品的回收付了费。由使用“绿点”标志的生产商付的费用,建立一套回收、分类和再利用系统,经营这一系统的公司是非赢利性质的。所有“绿点”标志的商品,居民使用完后,就将他们放到特制的黄塑料袋子中,经营“绿点”系统的公司有专人定时来各家各户收取。“绿点”系统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商品包装条例,产品责任原则首次在法律上被确定下来。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商品包装的生产和经营者有义务收回和利用使用过的产品。

1996年6月,德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装废弃物处理法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法令》。它规定对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废弃物必须进行再利用或再循环,并强制性要求各企业承担回收责任,但也可委托回收公司代替完成。如果厂商对商品进行一定包装,就须缴纳“废品回收费”;而消费者若想扔掉包装,须交纳“垃圾清运费”。德国政府还规定,以膨大包装夸大内装物容量的行为属于欺骗行为,将予以处罚。比如,把纸盒包装里折叠的单瓦楞纸板衬垫安排得极松弛以使纸盒尺寸加大,让人产生错觉等行为,均属欺骗性包装。

2002年12月,德国最高法院颁布了最新法令:要求所有商店从2003年1月开始向顾客收取罐装和瓶装饮料的包装回收押金。用于啤酒饮料类的PET塑料瓶,连食品在内的1.5公升以下的缴纳0.25欧元;1.5公升以上的则需缴纳两倍的押金。商店在顾客交回包装时将押金返还给顾客。但葡萄酒、白酒、牛奶、果汁等商品的包装不在规定之列。

目前,德国政府正着手出台第3版的《包装条例》,计划对所有一次性包装饮料一律征收25欧分押瓶费。

据DKR回收公司的调查显示,89%的德国消费者赞成塑料广泛再造;约有40%的德国人拒绝使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包装。由此可见,该国在回收废物方面成绩出众,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

四、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也提上日程,但是与循环经济工作做得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还应加强各方面的工作。

1.开展教育工作,增强节约和环保观念。从发达国家案例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做得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公民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很强,本人觉得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容易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就是环境是公共物品,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因此需要全民的努力配合,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

2.加强立法,政府执法需严格。立法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严格执法是重要保障。案例中的发达国家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作为依据,而且法律中定的处罚都比较严重,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这是作为一部法律的基本作用。中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法律,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仍存在处罚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的现象。

3.依靠科技进步。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如利用绿色包装材料,包括可重复再用和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和纸材料等的发现,都是科技进步的功劳。

4.运用经济杠杆。以往实施的“谁污染,谁治理”方针是一种被动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推行“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治理,谁收益”的治理方针,让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使其不得不实施清洁生产;使治污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鼓励社会各界投入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中包网,省略.

[2]左铁键,冯之浚.德国循环经济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克强,赵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戴宏民.新型绿色包装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环境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财务管理 生态环境 生态价值

相关理论综述

(一)财务管理理论

1.财务管理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基本都是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起点的。从研究财务的本质开始,逐渐扩展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而最终建立起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实践的一般规定性的范畴,是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所以从此出发,并沿着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再现抽象过程的路径,就能把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要素再现出来,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且科学的理论体系。

2.财务管理的本质。国内学者对于财务管理的本质已经进行了大量而丰富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论,如本金投入收益论、资金关系论、财权流论和资金配置论、资金运动论、货币关系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本金投入收益论。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本、土地、机器和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从而获得最大的产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就是通过对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3.财务管理的对象。对象是指思考或行动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因而财务管理的对象就是财务管理活动所涉及的事物。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观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流动,通过对现金流动的管理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环节和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循环经济理论

1.循环经济的3R原则。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所谓3R原则,就是废物减量化,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和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坏境的“双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的实质。从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现代的制度经济学模型,都只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看作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当中,而否认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或者将生态环境作为外生变量,不予考虑。而循环经济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并且采用新的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虽然目前的技术水平尚难以准确测度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内生变量解释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理论必然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实质。

3.环境成本的内在化。环境成本内在化是环境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模式。首先,环境资源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即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直接使用的部分物品如木材、矿物等;其次,环境资源还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水环境质量等以间接方式参与人类消费和经济生产过程的那部分环境资源;最后,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则指当代人为保证后代人对环境资产的使用而对环境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愿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使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和环保理念的设计,以最低的成本消除经济生活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4.循环经济价值链。循环经济的价值链主要在三个不同的环节:首先在生产准备环节,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来选择和利用资源,通过一定的资本投入,配置必要的土地、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以及支付劳动者的报酬,进而形成循环经济的价值链过程。其次在生产环节,劳动者通过生产操作,将活劳动物化在产品和生态环境当中,将劳动价值转移到价值链当中,而且实现了价值增值,从而使价值链持续运行有了新的动力。最后在流通环节,价值随着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得以变现。而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除了与物质流、能量流密不可分之外,还必须依靠人力流和信息流的运行。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综上,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这仍然是企业追求的至高无上的法则。只是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价值概念更加广泛和复杂了,它不仅指经济资本,而且还包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价值,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经济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要素进行最优配置,合理规划与评估企业的财务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就再也难以恢复。企业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务的快速增长,肆意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最终必然会导致生物圈的瘫痪和人类自身的灭亡。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改变过去的只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员工等物质资本才具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而应该树立生态环境也是资本,也具有价值的观念。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将经济资本和生态资本、社会资本放在一起,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做出最优的财务决策。

(二)新的企业价值导向

在对待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时,不仅应该将其视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利用的生产资源, 更应该将其视为维持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创新时,不仅要重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而且要充分考虑它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功能,使之成为有益于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在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更要重视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新的消费理念

企业需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中,要尽量节约原材料的使用,以可降解、易分解、耐用的材料替代高污染、不可降解、难分解的材料;在产品的广告宣传过程中,应倡导消费者进行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这也是一种不会对环境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大力宣传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多种用途尝试和回收利用,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对策

目标的设定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目标的实现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企业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才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具有挑战性,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对策指导企业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一)创新会计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下,财务管理人员只核算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业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关于排放三废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并不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会计人员应该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核算的一部分。通过在会计报表中增设生态资产、环境资本、生态负债等会计项目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资产负债范围,进行经济核算,使会计报表能够充分反映生态环境的价值以及环境污染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报表附表中披露污染的治理情况,治理措施等,使环境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保信息。目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国家GDP的核算,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企业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经验,构建企业的绿色财务报表制度。

(二)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和管理流程体系

要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当中要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原材料,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采购其生产过程当中能为本企业所利用的各种残料、废料。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之一。它是指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改进产品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优化生产作业流程,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等新措施,提高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投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此外,要积极推进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如支持二手汽车的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三)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我们知道,像空气、水等生态环境都属于公共物品。根据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存在失灵现象。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执行较高的环境标准来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或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虽为社会带来了好处,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性,但企业却并不能从中获益或只能获取很少的回报,因而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企业最终会采取较低的环境标准,减少污染处理成本。因此,作为市场的补充,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支持。例如,对于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的企业给予免税优惠;对于企业为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投入给予财政补贴。对于环保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的支持和融资条件的优惠以及土地利用优惠等措施,降低其生产经营的成本。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但循环经济理论仍然很不成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一种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本文初步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对策,而限于能力和时间问题,关于循环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的原则、具体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并没有涉及到,这需要后续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乾梅.循环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4)

2.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

3.黄泽全.循环经济贵在“循环”[J].人民论坛,2005(2)

4.叶彦斐.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

5.周宏春,胡德勇.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环境矛盾[J].世界有色金属,2005(2)

6.陈伟,欧黎闽.发展福建省循环经济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5(1)

7.孙明贵,刘建新,陈雪阳.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8.王谦光.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若干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环境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综合素养的提升,人们愈来愈强烈地意识到优美的景观环境与人们心理及生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机构大多还处于一个单纯治病、看病的场所,对于病患者的康复只会依靠药物和医疗器械的配合,缺乏适宜患者主动积极康复的环境。医疗机构往往只考虑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房的增加、医疗设备的更新等,却忽视了医疗机构的景观环境,病房中的空调取代了自然通风,能够提供怡人环境的景观绿地也让位于泊车位,医院的景观环境成为无关紧要的摆设,将其置身于医院规划蓝图之外。在中国的许多医疗机构,对于塑造具有康复功能的景观环境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人们面对当今社会城市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各类疾病发病率呈低龄化趋势等社会现实,如何改善医疗机构的环境,充分利用景观环境的康复作用来服务于病患者、医护人员及其探访者,显得更具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

康复景观的概念界定

康复(Rehabilitation)一词源自西方,而日语中这个词汇被翻译成“更生”更加恰当的涵盖了康复的含义。医学中的康复是指尽可能去除由疾病或外伤所引起的身体或心灵的伤害,为了能够使病患者回归社会,康复不只是包括医学方面的康复,而且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教育的等多方面的康复。

康复景观是指对人类恢复或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环境,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的人工环境,是景观设计师根据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的需求,有意识地将户外景观中有益因素发挥出来并作用于需求者,辅助病患者在该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心理等机能的景观环境。

康复景观是运用环境设计理论来达到防治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要求,设计有治疗功能和疗养功能的空间环境。康复景观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通过环境整治来治愈某种疾病,而是集中在精神方面的一种治疗手段,辅助医疗技术和环境氛围,帮助病患者改善整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精神面貌。康复景观设计是一个独特的设计领域,其目的在于创造舒适宜人、功能性强、助人康复、疗养生活的各类场所,主要是解决环境设计规划与健康康复治愈之间的关系,它涉及许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如医学、美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设计学、生态学、行为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必须在康复景观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化、人性化、情感化、艺术化相互依托的原则。

康复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分析

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普遍具有五种主要需求,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人们各种需求的强烈程度会有所不同,总有一种占优势地位。只有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可能使追求另一层次的需求得以实现。这五种主要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

社会对康复景观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应满足病患者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其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大量陈旧的医疗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新模式的要求,急需获得改造利用。因此,一座能够满足现代医学新模式的医疗机构,以及“生态化、人性化、情感化、艺术化”的康复景观环境营造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

康复景观是设计师根据需求者而量身定制的景观环境,这样的环境能够促进需求者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恢复。在康复景观中的人主要为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三者构成了整个康复景观的设计对象。因此,根据设计对象的不同,其对环境的需求因素也不同,深入研究病患者、医护人员、探访者对医疗机构景观环境的各种需求,掌握需求者对康复景观的诉求,可以帮助景观设计师有针对性的创造适合需求者康复的环境,使康复景观的价值凸显出来,从而增进需求者对医疗机构的信赖感,增强病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

1.病患者对环境的需求

依据疾病的概念,病患者可简单地分为生理上有残疾、缺陷及脏器受损的人群和心理上有缺陷或障碍的人群。生理上的疾病可能会引发心理上的障碍,而心理上的障碍也可能诱发生理上的疾病。综合不同病患者的疾病特点,病患者对环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首先,病患者去医疗机构诊疗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恢复健康,不会只希望借助于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或是医疗器械的物理治疗来达到康复的目的,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清新、适宜温湿度、没有噪音污染的景观环境。其次,大多数病患者由于身心承受着病痛的巨大压力,在医疗机构中难免会产生如恐惧、孤独、烦躁等负面心理,需要被人们尊重和理解,需要人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因此,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或是调节适应的场所,需要一个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相对私密且可供人际交往的场所,让他们能够在亲人朋友的陪护下,尽快融入医疗机构的环境以达到最佳的诊疗和康复效果。再次,很多有肢体残疾的患者、老人患者及儿童患者,在医疗机构中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他们希望有一个舒适宜人且具有安全保障的就医环境和一个标识系统明晰、识别性高的康复环境。这样不仅能帮助病患者到户外环境中接受治疗,而且能唤起他们对恢复身心健康的信心。

2.医护人员对环境的需求

医护人员是康复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对象,作为医疗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其工作环境也决定了他们多数时间几乎都是在医疗机构中度过的。由于医护人员通常情况是在室内接触各种病患者,且在医疗工作中是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面对人类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复杂疾病,医护人员通常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就要尽快进行临床决策,因此,医护人员都会有虽然无能为力但由于职责所系不得不做点什么的心理感受。这些长期形成的压力是每个医护人员无法避免的,如果医护人员的这种压力长期积存无处缓解,也将危机医护人员的生命与健康,因此,医护人员也需要一个私密性和领域性较高、适宜休息的户外环境,让他们消除压力并集中精神去应对自己的工作。同时,康复景观环境对于医护人员的积极影响也能够提高对病患者的诊疗效果,让病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

3.探访者对环境的需求

探访者能够给病患者带来恢复健康的信心,使他们得到心理的慰藉,从一定程度上让病患者保持与外界正常生活的联系是病患者身心恢复的必要条件。但大多数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室内外环境并不利于探访者与病患者的交谈,探访者需要一个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倾听病患者对于病疾的诉说。许多处在康复期的病患者在医护人员的许可下,也希望探访者陪同前往户外景观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从而加快病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医疗机构的景观环境应具备良好的导向性,营造一个舒心顺畅的环境氛围,并在景观环境中适当提供一些供肢体恢复的活动设施,让病患者在探访者的陪护下,做一些帮助肢体恢复的运动,从而促进病患者的康复。

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论研究

环境设计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在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师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把造景提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也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康复景观设计正在向生态化、人性化、情感化、艺术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分重视艺术性。在重视医疗技术手段的同时,高度重视创造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康复景观环境,使生活在医疗机构中的人们,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平衡。

康复景观环境因病患者情况的复杂化以及景观形式的多元化,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将园艺疗法植入景观环境,打造生态化景观环境

所谓园艺疗法是指利用植物及园艺让病患者从某种心理障碍中走出来,恢复到未发病前甚至比病前更佳状态的治疗方法。园艺治疗法主要是让病患者参与照料花草、浇水,等待植物生长、开花到结果的这样一个过程,不仅让病患者通过培育花草得到收获,还可以让病患者从中了解到生命的规律,从而营造人与植物的亲密感,甚至能让人找到情感上的依附。当病患者在培养花草过程中投入精神、希望、期待到看到收获,植物己经在潜意识里进入病患者心中,帮助病患者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达到治疗与康复的效果。

科学研究表明:病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同时,如果能够再配合自然景观、观赏植物、温暖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辅助治疗要素,可以减轻病患者承受因病痛产生的心理压力,恢复身心健康,缓解心理负面情绪,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渴望;病患者与植物接触可以放松人们的心情、舒缓精神压力,人们置身于充满植物的环境中,血压和恐惧感会降低,同时肌肉也可得到放松;植物的颜色与气味也有其疗效,不同的颜色会使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感受,如红色会令人心跳加快、蓝色使人放松等;一些带有芬香气味的植物如薰衣草可以舒缓头痛、失眠的情况,天竺葵可以缓解焦虑及疲劳的状态。因此,景观设计师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应倡导生态景观环境对于帮助病患者康复的辅助作用,推广园艺疗法,实施园艺疗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园艺活动。

2.认真落实无障碍设计理念,打造人性化景观环境

由于康复景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因此,通向康复景观的任一空间的道路都应具有易达性、便利性和安全性。康复景观中的每一个景观空间应尽可能让病患者到达,同时,每一个空间都应设置紧急按钮供病患者和探访者求助时使用。为了满足各类型人群能够以快速且安全的方式到达自己所需的空间区域,铺地应尽量采用防滑且平整的路面材料;安装的门也应该方便打开且不会自动锁上;散步道应避免有较大的斜坡和台阶;适当考虑一些空间专门放置可供病患者恢复健康的设施;合理布置开敞性景观空间和半开敞性景观空间;各空间的指示标识一定要清晰可见且识别性高;空间陈设的雕塑和一些艺术装置也应选择和谐的造型、色彩和肌理。总之,景观设计师应在追求艺术品位的同时,充分考虑病患者、医护人员和探访者的切身体验和身心感受,做到真正的无障碍设计,并对未来使用过程有一定的预见性,才能营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景观环境。

3.康复景观环境设计艺术化,打造精致型景观环境

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可以让人陶冶情操,缓解病痛所带来的痛苦。康复景观环境创造,既要求用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及形体、色彩、质感等设计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还要求把这种陶冶情操和缓解病痛等积极因素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例如,利用地形改造、引水造景、土石假山等来营造山水地形美;利用亭台廊榭、门墙栏杆及各类建筑小品等来营造建筑艺术美;利用景名景序、门楹对联等来营造文化景观美;利用姹紫嫣红的灯光、蓝天白云、花红叶绿等来营造色彩灯光美;利用昼夜交替、四季循回、日月雨雪造景等来营造天象景观美;利用花草天然的香气与能量来营造芬芳馨香美;利用景观所焕发出来的情趣、气氛来营造联想意境美。最终,将康复景观打造成精致型的景观环境,创造出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自然环境,让人们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达到缓解病患者疼痛、消除压力的目的。

4.加强景观环境的维护保养,确保可持续景观环境

一个良好的康复景观环境,即便有设计师精妙的设计和施工方精湛的施工,但如果没有后期良好的维护保养,那就不可能形成宜人的可持续观赏的景观环境,也就丧失了康复景观应有的实用价值,无法给病患者带来康复的信心。因此,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景观环境的维护保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康复景观的生命延续,如落实设计、施工或维护景观的员工应接受专业性的教育,充分了解植物生活习性、材料特性、景观设置如何有美感等知识,使他们懂得如何科学地对植物进行栽培、养护和管理,如何定期地对硬质景观(如铺装、雕塑小品等)进行清洁和更新等等;另一方面,建立一些自助式园艺工作坊,为病患者提供一个园艺治疗的场地,并引导病患者独立栽培园艺植物,从而增加病患者对康复景观的使用兴趣和提高园艺活动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病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

环境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代会计;环境会计

一、环境会计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且人口的增加致使需求增加、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接近枯竭。这些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认识到,传统的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忽略环境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起来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其目的就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为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差异,所以传统经济模式下产生的会计核算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可能自动成为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一部分。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核算制度,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反映、报告和考核各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维护、发展和补偿,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的目的。

循环经济模式下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客观环境发展的需要,它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

二、循环经济下现代会计的局限性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会计,主要是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也是与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而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企业的目标不再单纯的追求效益和利润,还要考虑环境价值和社会责任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综合价值最大化。因此循环经济下现代会计存在以下局限性。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单一

现代会计中,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然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还应包括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的广大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如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该部门将通过企业提供的绿色会计信息,企业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取得的环保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

(二)信息披露形式单一

以往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主要是以财务制表为主,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为辅,而对于以上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要求的信息不仅要以财务报表、附注等形式反映,更要求企业提供有关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情况,以及企业生产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一系列非数量化信息。因此,在循环经济下,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有效,合理的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披露,以满足不同会计主体对信息的需求。

(三)会计核算内容有待完善

由于循环经济是近些年逐渐被人们重视的问题,所以它的出现为完善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我国实行的会计制度而言,没有明确的对资源,环境制定会计核算体系,也没有对有关废弃物及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的反映和监督。与资源,环境有关系的会计核算内容在在企业会计管理费用中仅包含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现代会计的成本是与产品生产销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项费用,对产品生产中环境成本未加考虑。这就导致了低估了产品成本,高估了产品利润,进而虚增了国家财富。这与会计核算内容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会计准则中没有对环境,资源问题的成本做详细的科目设置,导致企业没有将与环境,资源相关的成本考虑进去,不能充分披露现实和潜在的环境在责任以及面临的环境风险。这体现了,我国会计核算对环境,资源等方面内容存在漏洞,有待完善。

(四)对于企业收益的计量缺乏准确性

现代会计在核算收益时,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确认交易价格高低,通过销售价格和销售量来确定企业收入。这种通过货币计量的收益比较直接,但是在循环经济下这种计量方法就相对缺乏准确性。由于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都需考虑到企业利润中,因此传统的核算方法就使得企业在计量收益时相对的缺乏准确性。

三、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下环境会计的措施和建议

基于上述现代会计在循环经济体系下的局限性,下面将探讨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

完善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这对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环境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如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等。

(二)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循环经济体系下,不仅要求短期盈利,还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即会计信息披露主体假设要作纵向拓展。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三)扩充会计核算内容

1.循环经济中的资产,除了传统的资产之外,还应包括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可带来未来效用的特殊的环境资源,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环境资源产品生产企业。但是,在传统或现行的会计核算中,环境资产只是作为递耗资产在会计账簿中进行了有限的反映,即只是将与环境资产相关的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开采成本等在会计账面上进行了反映。这种只对递耗资产进行核算,而将环境资产摈弃在核算系统之外的做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未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总额,产品成本计算不真实,资源产品价格偏低等等。

2.循环经济中的成本费用,除了传统的成本费用之外,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

3.循环经济中的收益,除了传统的经济收益之外,还应包括一些资源环境收益。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过程所得的收益;国家对保护环境有成绩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等。

4.循环经济中的负债,除了传统的负债之外,还应包括环境负债类,如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缴环保税、应缴资源税等。企业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之所以也要确认为负债,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而要求“谁受益,谁付费”。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环境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环境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环境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环境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参考文献:

[1]成燕.我国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

[2]彭琳.构建循环经济性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通道探讨[J].会计之友,2011(1中)

[3]丁晓燕.构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J].特区经济,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