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同样是迈向人生的转折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因此,单纯的道德说教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准确把握社会道德热点话题,进行针对性德育教育
德育班会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跃气氛,班主任变为听者,学生变为说者。在开学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大家自我介绍,谈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者定期组织班级娱乐会,唱歌、跳舞、踏青,来锻炼学生胆量,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在劳动节之前,组织学生“我爱劳动,我光荣”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展“清洁校园活动”,让学生心智得到锻炼,感觉劳动的艰辛,体会清洁工人的困难,发自内心地爱护环境。班主任还应进行法制宣传,普法教育;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倾听学生苦恼;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责任,是社会的要求。在人才强国与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形势下,重视德育,做好德育,提高我国全民文化素质,初中德育必须走前头。
四、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五、以学生为本,平等开展德育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们知道《中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日常言行最基本的规范,但它毕竟是书面规则,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把道德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协同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参与。
一、提高班主任自身德育素质,做好道德榜样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胜于身教”。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同样是迈向人生的转折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单纯的道德说教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灵活应变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加强家校联系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间,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一、学科德育研究的基本内容
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研究,立足课堂教学,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方针,从各学科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对道德的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作了精辟的区分,认为“道德教育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自然、社会、思维方面的知识是世界观和正确道德行为的基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因此,学科教学具有巨大的德育功能,学科德育是学科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科德育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以往过多提到学科“德育渗透”,这种提法更多地是站在学科教学之外的角度来研究学科德育,其研究的视角主要聚焦于如何从外向学科内容浸入德育。对“渗透”的不同理解容易使教师把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看作额外负担。在实践上容易暴露出种种形式主义贴标签式的教育现象。
其实,学科德育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学科德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科德育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学科德育是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
2.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必然联系
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本身充满着价值取向,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一般有三个层次。其一,显性结合。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知识直接反映出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就是学科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性的部分;其他如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都具有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可以在知识传授中体现育人的功能和教学的本质。其二,隐性挖掘。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学科知识内容、科学观念中,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揭示出来。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数学中的直线与曲线的关系;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领会。其三,教育生成。学科自身知识体系中除了有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外,现代社会赋予学科新的要求,具有更深刻的德育内容,教师更应从学科特有的育人因素全面考虑,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如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3.学科德育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最基本理念之一,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要依据各自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我国德育内容仍应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具体包括:
文科、综合类课程,教学内容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善于发挥学科优势,借助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
理科类课程,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引导,以及科学精神的培育。
艺术、体育类课程要针对学生喜欢此类课程和活动的特点,在艺术、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信息技术类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内容上蕴含于学科教学内容之中,在操作上受到学科教学的制约。各学科的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整体结构体系,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各学科无论在横向或纵向上都构成一个内在逻辑结构严密的整体,因此,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同时,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因此,学科德育又具有层次性特点。学科德育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的增长、心理的发展、认知规律的序列发展,由浅入深、螺旋上升。
4.学科德育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归纳如下:第一,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物理《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中,利用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时老一代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顽强攻关的航天精神教育;生物、科学课程利用对人造成危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第二,情景模拟方法。通过真实情境或模拟情景的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方法之一。第三,激疑设问方法。教师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启迪。第四,榜样激励方法。学科德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优秀的典范,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也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人类榜样对学生的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科德育的教学实践
各学科教研员依据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努力探索、实践,总结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市级教研员、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采取合作研究模式,与一线教师一起开展教学设计,探索各学科德育的规律,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案例。
如历史课程。历史是德育的源泉,也是德育的有效载体,有的教师利用教材中仅20多字的有关的历史事实,抓住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一历史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研究。历史组的教师们将学生收集到的的相关资料制成网页,供学生学习、研讨、交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探究有关的历史问题。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学生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深切地感到不仅是人类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残暴记录,也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历史,日军的暴行永远不能忘记也不能饶恕。学习后学生在校园的局域网上发表了很多肺腑之言,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结合日本当局的暧昧态度和日本右翼分子军国主义的猖狂行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理科课程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课程,如:生物课程生命科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人文精神以及道德伦理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纸拼人脸活动来模拟遗传信息对人的一张脸上各个器官的控制,并在贴出的人脸旁边贴上决定这张人脸的遗传信息序列,让学生认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彰显每个人的个性,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利用“多利羊”寻找妈妈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在“多利羊”的诞生过程中,没有提供母羊的完整细胞核,因为只有细胞核才是遗传的信息库,所以多利羊既没有妈妈,也没有爸爸。教师注意挖掘课程内容,自然而然与德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克隆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尝试才获得成功的,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历程,要树立科学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艺术课程重在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奋勇拼搏的精神。如中学音乐课程《可爱的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到家庭的温暖,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操劳。教师先从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导入,让学生感受身在异乡强烈的思乡心情,然后让学生分部合唱《可爱的家》,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体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歌手韩红收养了贵州麻岭缆车事故中幸存的小男孩,韩红还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创作了歌曲《天亮了》。伴随着歌曲,学生听完这一感人的故事,被深深地打动了,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教师对歌曲的艺术处理突出了个性化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从爱家、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献爱心,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萌生对祖国的报效之情。
以上例举的3个课例是一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常态教学中有效实施德育的良好状态,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长期以来,在德育上花的力气大,但成效不显著,灌输和说教的痕迹仍较为明显,教育内容成人化也是制约道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体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帮助教师摸索出一套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学科德育教学参考文本。
三、研制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为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研究,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工作意见》,从行政角度以文件指导的形式给予支持。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同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指导意见(试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导向,指导全市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研制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内涵,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从学科所蕴涵的德育内容出发,研究教学内容与德育的关系,为一线教师提供典型性、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附有教学案例,供教师交流研讨。借助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将各学科育人目标落实在知识传授中,在全市范围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良好氛围。中心利用不同形式和不同层面的研讨活动,提高教师对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化,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学中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科德育范畴。该部分根据各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求,对新课程各学科教育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和提炼。
例:初中英语学科德育范畴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健康人格、文明行为等,提高学生跨文化的理解与交际能力;中学物理学科德育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等,培养学生利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社会责任感。
――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该部分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把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承载的德育内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教学活动及教学策略建议。(见表一)
――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该部分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成功案例,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
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义――我可爱的家乡》一课的评析摘要。
本课例根据顺义区地方教材内容设计,引导同学在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活动后交流互动,在参与中分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恰当选择德育实施内容。本课内容德育点比较丰富,教师没有泛泛设计,而是精心选择了家乡学校、家乡农业、家乡工业、家乡奥运4个极有代表性的实践内容,与学生生活也非常贴近。
二是准确挖掘德育资源。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能够紧紧围绕“知家乡、爱家乡”这一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利用了家乡的地方资源。
三是亲身体验得到感悟。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自参加采访等活动,小组查阅相关资料,亲历亲为了顺义的人和事,发现了家乡的美,了解了家乡的先进农业生产,以及世界啤酒十强企业……热爱家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高中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注重从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念出发,结合模块教学的特点,从各学科必修模块内容教育教学的要求出发进行研制与初步实验工作。
四、评价反馈机制的初步探索
目前,广大教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但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评价的理论,学校领导也往往仅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进一步把各学科育人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并探索有效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将思想道德教育评价内容也体现在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之中,以评价促进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让德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增强学科德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应该看到,道德教育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等同于知识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应具有独特性。对于知识传授来说,学生学完若干内容后,可以用纸笔测验的方法进行检测,用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道德教育不是知识训练,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倡导重在体验的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我们深切体会到当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设计和实施,都注重对深蕴的德育价值发掘时,师生才能共同获得对道德的真挚感悟。
因此,道德教育的评价应当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创设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考查学生道德的意识和行为,特别是要让学生在道德两难的矛盾与冲突中,学会辨析明理,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