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实践研究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好思想上的导航者和奠基者。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体制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以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树立正确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发扬学校优秀校风的重要表现。思想教育管理与学校的校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为加强校风建起到奠基作用和良好的管理作用,反过来良好的校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发展进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人才保证。最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我国进入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国家需要的素质型人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是与我国科学化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上的困境
1.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负责并以其为主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强化,导致传统的思想驾驭管理体制僵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无法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思想教育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缺乏有效规划,缺乏专业性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管理体制停滞不前。
2.师资团队缺乏有效建设
思想教育老师在对学生思想教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在思想教育管理团队体系中,老师缺乏有效的共同交流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情况掌握不全面,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达,对教育信息、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力度不足,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思想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点有待提高,学习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的创新能力的不足。
3.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化
思想教育管理方式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任务、目标、效率息息相关。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大多采取上课的方式,老师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学生的教学课堂,但是学校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忽视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模式存在僵硬化现象。
三、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研究
1.学校管理者要树立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革新必须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学生具体的思想教育情况,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加强对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涉猎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贯穿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就显得极为重要。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能,进行统一规划从而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发挥到最大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时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广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思想教育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性的技能能力,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立场。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在教师的资源配置方面,要合理优化,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支有利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师资团队,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保障。
四、总结
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现实提供综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述,本文论述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体制强化、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旨在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发展,从而有效加快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学业倦怠 父母教养方式 关系研究
“学业倦怠”起源于职业倦怠,国内学者将其翻译为“学习倦怠”或“学业焦崩”,pines(1981)[1]首次提出“学业倦怠”这个概念,并将它定义为“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负荷而产生精力耗竭,对学业及学校活动失去热情,对同学态度冷漠、情感疏离、因成绩不如预期而产生对学习的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大学生学业倦怠主要表现为逃课、翘课、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考试作弊、荒废学业等,台湾学者[2]把学业倦怠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情绪耗竭,泛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我国学者连榕[3]认为:“学业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目前,国内关于学业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承诺、自我效能感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对家长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影响的研究较少涉及。王晓丽(2006)[4]分析了学生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压力,认为家庭环境是产生学业倦怠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应对方式与他们认知到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本研究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测量,以探讨大学生学业倦怠状况及大学生学业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学业倦怠研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并为中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陕西省某高校200人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99份,回收率99%,大二57人、大三39人、大四103人,其中女生42人,男生157人。
2.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采用瑞典G.perris等人编制,岳东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由被试者凭记忆中的印象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价。该量表共有66题,其中父亲教养方式有58题目,内容包括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与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与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六个维度。母亲教养方式有57题,内容包括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过于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偏爱、母亲拒绝与否认、母亲惩罚与严厉五个维度,共计11个维度值。
(2)学习倦怠量表
采用连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量表分为三个部分:情绪低落,反映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表现出倦怠、沮丧等消极情绪;行为不当,反映大学生表现出的翘课、逃课、迟到、早退和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反映大学生因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体验到的能力不足等方面低成就的感受。每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5级评定。
二、数据处理
集体施测,学生匿名答题,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
表1 大学生学业倦怠情况
表2 大学生在学业倦怠各维度的均分情况
如表1所示,大学生学业倦怠总分的平均分为89.27士30.299分,情绪衰竭、讥诮态度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分别为36.54土13.307分、25.89士12.581分、26.83士8.418分,进一步考察各个维度的均分情况,由于量表采用5点计分,故采用理论均值2分为参照值,参照表2可以看出情绪衰竭、讥消态度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维度上的均分均没有超过2分。因此,大学生的学业倦怠状况总体来说程度不是很严重,三个维度中个人成就感低维度的均分最高,为1.68,说明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在学业成就感维度上较低。
(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学业倦怠各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学业倦怠各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条件下,男生的学业倦怠状况明显要高于女生。在情绪衰竭、讥诮态度、和倦怠总分上,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但是在个人成就感低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2)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业倦怠各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比较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业倦怠各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比较
表4显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条件下,各年级在学业倦怠的各个维度和总分均不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即不同年级对学年倦怠没有显著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
表5 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均分情况
表6 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均分情况
因父母教养方式采用4点计分方式,所以我们取中间值2.5作为参照值。结果发现父亲在情感温暖/理解上的均分均超过了2.5。分数排第二的是父亲严厉/惩罚,为2.2821,得分最低的是母亲惩罚/严厉,这说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更倾向于情感温暖/理解,而不乏父亲严厉的管教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均分见表7和表8。
(1)不同性别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表7 不同性别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在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者、父亲过度保护、父亲严厉/惩罚等四方面,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条件下,它们的Sig都大于0.05,所以在这四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其他两个维度上,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学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表8 不同性别学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在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严厉/惩罚,男生的得分要高于女生,但是差异不十分显著;在母亲偏爱被试者和拒绝/否认两个个维度上,男生的得分和女生得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显示出父亲和母亲都对男生有更多的严厉/惩罚、干涉和保护的教养行为。
3.大学生学业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表9 大学生学业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如表9,在显著性水平0.05条件下,只有父亲消极教养方式的Sig小于0.05,所以父亲的消极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业倦怠有显著地影响,其相关系数为0.242,即父亲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越多,学生越容易学业倦怠,其他教养方式对学业倦怠没有影响。
四、大学生学业倦怠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相关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与以往研究有点不一致。父亲和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均呈负相关,而父亲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越多,学业倦怠的情况就越轻。这表明家庭环境,特别是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学业有重要影响。
Lingard et al(2009)[5]研究发现,香港大学生被试若得到来自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他们的倦怠体验会更低。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大多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学习,父母的情感支持可以持续地在学业倦怠发展过程中起到调节和缓解的作用。尤其在学生感到学业压力过大自己无力应付时,会向父母寻求精神上的支持。而采取情感温暖或理解的教养方式的父母,他们与父母从小就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和沟通方式,相较于向朋友和老师寻求社会支持,大学生更信赖父母。
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可以给予学生更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自信,使他们能采用良好的应对方式调节学业压力,抑制学业倦怠发展初期产生的情绪衰竭。
五、结语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学业倦怠具有显著负相关,父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学业倦怠存在显著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学业倦怠存在相关关系,为了促进学生乐学,家长应该采取合适和恰当的教养方式。高校在发挥自身力量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应对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pines A,Aronson E,Kafry.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Free press,New York,1981.
[2]徐广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与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152-154.
[3]连榕.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思想文化需求,教学模式的老式化,教学水平的停滞化,教学内容的脱节化都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以实现创新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进步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离不开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为我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我国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科技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没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怎么发展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为祖国服务的思想,服务于人民,为我国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以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育要求高校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
我??高校大都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充分的思想源泉作保证,思想教育改革就会缺乏依托,难以发展,甚至会偏离方向,教育的创新需要思想政治建设的支撑,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总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就需要学生有坚持不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心性,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不轻言放弃,进而推动我国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当前我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西式化
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外来文化源源不断的涌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加之,我国大学生经验不足,对外来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感,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不利的文化观念会破坏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丢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为我国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供平台,促进其思想意识的正确塑造。
(二)学生的成长导致价值观发生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触的东西会有很大的变化,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许多多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都会有相应的改变,在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利益化,社会上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注重利益很容易使责任意识淡薄,过分追求还会扭曲学生的性格,做出与社会整体道德相违背的事。所以,在学生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的,只有将正确的的思想观念牢牢地植入学生的脑海里,才能抵御各种诱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获得的信息也鱼龙混杂,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加之大学生还比较单纯,很容易轻信某些信息,造成物质或者是精神上的损坏。一些低级文化有害信息的传播,很容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破坏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且这种道德上的伤害是不是受法律约束的,只能靠个人的自觉及道德意识来规范,所以不良信息也会使学生走上违法道路。网络环境的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迫在眉睫。
(四)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不足和教学内容的落后
现在大学生从小受着高等教育,其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很雄厚,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很大的,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处于一种固化的状态,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而且课本的版本较旧,新时代下,学生需要全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旧的知识体系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与同学之间互动少,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接受困难,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已与时代脱节,多媒体的应用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教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影音等来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的自身理论知识的储备程度式教学的关键,大部分老师的理论知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更新,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政治知识,从而传播给学生,教师担当着很大的责任,为学生学习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新形势下,政治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新时代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掌握全方面的教学技能才能做好思想在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怎样提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能力
(一)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包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与优良美德,其中的仁义理智信等美德是现代大学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时要立足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涵养、滋润当代大学生,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把文化创新、文化创作和文化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出力的意识,做到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
(二)与科技相结合利用好网络教育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书相结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做贡献,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新平台,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依托。文字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工作可以通过PPT的形式展现,信息的图像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教学内容,阅读的网络化使得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开,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放在网络阅读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网上与网下、内外网、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结合,把传播网络正能量和消除负面信息结合起来,运用微博、微信等应用为载体,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教学,使网络成为师生广泛参与、密切互动、相互促进的知识共享平台,并使网络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形态。
(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进教材内容
教学工作的改革,必须从基础的课本做起,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知识来源,改革课本的版本,将新的理论知识写入课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接触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创新学习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涵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专职工作来进行,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发展自我,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祖国培养新型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师生活动活动,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效率。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重点,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中,通过典型的故事、感人的代表、多样的活动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志愿者项目,通过学生自愿自觉的参加支教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奉献社会的美德,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自愿进行垃圾的清理,为干净的校园环境出一份力,学习雷锋的榜样形象,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72-03
90后大学生作为现今大学校园的主力军,是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改革逐渐深入、社会多领域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具有突出的心理特征、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当前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为弥补其不足,应适时地采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对于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各种教育载体中,使教育对象在无意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未觉察到的无意识教育。其将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起来,让受教育者看不到教育过程的实施,这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意识不到自己在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无反感、无压力的状况下以积极的参与态度接受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教育手段的灵活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在正式的场合进行宣讲,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受教育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地安排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受教育者在看似“无形胜有形”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方式摆脱了僵硬的道德说教和灌输,注重道德的内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过程的平等性
教育过程的平等就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开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大家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选择接受他人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客体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教育别人或是被别人教育。这种教育的平等性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更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热情,从而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四)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分散性和不确定性。[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固定的教育模式,突破了教育时间、空间和场所的限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校内外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综合有效利用。
二、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现状分析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更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明辨是非能力较差;他们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更务实。因此,对90后大学生采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势在必行。
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项目组通过对辽宁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发放“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2份。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显现出优势,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有哪些(多选题)”时,57.3%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48.2%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31.6%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32.3%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90后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其教育目的不易被大学生发觉,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而易被学生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与人交流和感受氛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所接触到的信息与思想政治理论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个过程既进一步诠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加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们学校采取的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87.1%的大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3.8%的学生选择专题讲座,4.9%的学生选择班级主题活动,2.3%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活动,1.9%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还远远不够,且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注重形式,疏于对学生的引导,使大学生只能在活动中获得一些表面上的、浅层次的感官享受和体会,未能切实发挥活动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作用。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渠道拓展还不够全面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对学校目前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满意”时,42.5%的学生表示满意,36.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0.7%的学生保持中立。可见,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渠道拓展仍不够全面,不能完全满足90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要求。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够完善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什么是你认为与老师进行思想沟通的最佳方式”时,32.8%的学生选择校园网络论坛,29.6%的学生选择博客、群和飞信,17.5%的学生选择电子邮件,11.2%的学生选择电话交流,只有8.9%的学生选择面对面交流。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因缺乏网络技术知识或缺乏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很少或者基本不用校园网络论坛、博客、群、飞信群等新兴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和有效控制,也制约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 教育者综合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程度不够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认为自己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主要来自于哪方面”时,46.7%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21.3%的学生选择专题报告,15.9%的学生选择与辅导员的谈心交流,10.4%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5.7%的学生选择专业课教学。可见,教育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还存在一定欠缺。辅导员和各专业课教师没能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其精髓没能得到展现,作用没能得到发挥,严重制约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高校9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践应用探索
(一)健全保障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有效机制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有效机制是确保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时间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组织管理机制需要建立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较强的领导管理队伍,同时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中的管理评价制度;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高校设立专项资金并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做到资金充足专款专用;完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时间保障机制,主要是保障教师与大学生接触的时间和保障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由衷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提高大学生对实践教育活动的满意度。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德育工作的信息量,使网络成为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首先,应切实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形势教育网、科技创新网、就业创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牢牢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创新教育模式。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断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时空和领域,打造立体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三)提高教育者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面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者必须具备能应对各种变化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主要包括教育者的综合知识素质、网络信息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技巧等。要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知识素质,不仅要求教育者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点,而且需要其不断拓展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趋势,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教育者的网络信息素质与能力,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者的信息敏感度、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培养其高尚的信息品德,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对90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提高教育者灵活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技巧,主要通过提高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其正确的沟通意识和恰当使用其肢体语言来实现,这些沟通技巧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进一步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四)多途径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的资源
首先,应注重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一门专业课程除了有其系统博大的专业知识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任课教师应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挖掘其中潜在的人文价值。其次,应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网络,寓教育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应注重开发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3]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优雅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无意识的感染力,发挥教师的博学厚德对学生产生的强大感召力,以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场”,让学生体验到的认同感和信服力。
总之,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运用,对进一步提高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大有裨益。
[ 参 考 文 献 ]
[1] 彭晓蓉.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11.4.
和内容这四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科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2-0017-01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教育主体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既丰富和完善了一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根据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开创了许多新方法,但从实践层面总结来看,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从教育者主观方面看
1. 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论宣教中的灌输作用不容置疑,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太注重灌输教育也存在许多不足,产生一些弊端。一是理论宣教的内容存在理论与社会现实、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使一些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喊口号的感觉,对现有的政治理论不感兴趣,甚至存在厌恶情绪。二是理论宣教形式相对单调,忽视了其他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主体的一面。
2. 重言传、轻身教
“身教示范”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是既重言传又重身教的榜样示范。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却只重“言传”,而忽视了“身教”,课上课下、工作里外出现言行不一者比比皆是。另外,随着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延伸到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多或少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以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根本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3. 重传统轻现代和重现代轻传统现象并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理应成为一股合力,各自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共同应对和解决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然而,事实上,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惯用传统方法,对现代方法利用不充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单一化、空对空、说教式的模式,严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二是,现代方法被过度应用,使传统方法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排挤。
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层面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是为其在实践中正确应用而服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落实到实施过程中,并发挥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能够做到拿之即用,用之有效。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客观实施效果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所在。但从各高校的实际层面来看,一些新方法、新举措、新主张在实施层面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中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有着居于不同层次且差异显著的具体方法,能够透彻理解和把握这些方法体系,并熟练掌握每一种具体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是方法实施的基本前提。由于实施层面的这些限制,使得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概念或假设,而不是现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三、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身的结构和内容方面看
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已形成了自身完备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但在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方面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重视方法论的研究,只从宏观上关注理论基础和方法的体系化、全面化建设,对具体方法研究不够,对各类各种方法在方法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缺乏必要的厘清,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及实施要求亟待确认;另一种是重视具体方法的研究,却缺乏理论概括和深入,而且很多研究或是经验的总结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或是涉列面过窄不够全面等等。总之,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可以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思想教育方法存在的以上问题和不足,认真查找原因,逐步加以完善,并努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福记.李纪岩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艾红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