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教学的目的与基本任务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教学一词作了如下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独特的作用――通过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促进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可以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的进步,可以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和条件。
从教学的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推得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互活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健康成长,使学生能够成才。而学生成才的标准有五:一是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三是及时地实现智力的进步;四是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和发育;五是获得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和条件。在学生成才的五个标准中,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标准处于基础地位:不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哲学思想与品德修养的知识,形成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就会成为空谈;不给学生讲授关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和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效用会大打折扣;不向学生教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能谈提升学生智力,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和条件就会走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因此,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成为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专业人才的“符号”。作为教学的下位概念,高校教学的目的与基本任务就是教学的目的与基本任务的具体化:高校教学的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使大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则成为高校教学的核心基本任务。
双语教学与高校双语教学:分类结果
1.双语教学
依据分类的不同角度或原则,我们可以对教学进行分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当然就离不开教学语言,依据使用教学语言的种类,人们把教学划分为单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单语教学也称为母语教学,其教学语言是学生的母语,是指所有课程(不包括外国语言课程)的教学语言均是学生的母语;双语教学亦称为多语教学,是指不包括外国语言课程在内的其他课程的教学语言除了使用学生的母语之外,还涉及一种或几种(通常是一种)外国语。
2.高校双语教学
依据教育层次(小学、中学与大学)的不同,人们又把教学划分为小学教学、中学教学和高校(大学)教学。高校双语教学是上述依据教育层次和使用教学语言的种类两种分类角度或原则交叉以后,将高校教学与双语教学相重叠的分类结果。高校双语教学仅指大学教育层次中的双语教学。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涵
1.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语言界定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所教授的和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第一外国语是英语。因此,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的两种教学语言应当界定为中文和英文。
2.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概念
(1)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初级定义:在非外语之外教学中提高专业英语能力
高校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下位概念.自然,高校双语教学也应达成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因而向大学生传授相应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大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是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基本任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用语言作为载体,因此,我们就以核心基本任务为出发点,从语言载体这一角度来给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下一个初级定义: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指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使用英语原版教材,通过双语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基本任务是使大学生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掌握和应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初级定义告诉我们,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仍属专业教学;英文只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语言;形成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基本任务之一。
(2)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中级定义: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其内核
高校是按专业来组织教学的,专业教学又是通过若干门课程的教学来展开的,因此,高校双语教学自然要落实到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在我国高校,不同的专业有一些相同的课程(称为公共课程);相近的专业有少数共同的基础课程(称为专业基础课);不同的专业还有若干反映本专业特点和特色的课程(称为专业课)。我们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统称为专业课程。那么,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双语教学是不是指所有课程(不包括外国语言课程)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呢?对此问题的回答形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中级定义。我国高校的公共课程多为帮助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使大学生增强体质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且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公共课程是否双语教学并不影响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界定。于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中级定义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指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使用英语原版教材,通过双语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中级定义指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核。
(3)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高级定义:重点是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
前面论述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那么,接下来的一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就是: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双语教学是不是指所有专业课程都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我们将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来构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高级定义。我们认为,由于我们所说的专业既包括自然科学的学科专业又包括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而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往往有一些专业课程涉及我国的乡土风情、民族传统、民间传说、甚至宗教文化,对于这样的课程,是不会有英语原版教材的。所以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并不强制要求对所有专业课程都用双语来进行教学,只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用双语进行教学(称其为专业双语课程),当然,用双语来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专业课程应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里,专业双语课程到底应该包括多少门专业课程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自然科学的学科专业的专业双语课程的比例较高。甚至要达到百分之百;而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的专业双语课程的比例较低,甚至一门也没有。至于。提出用双语来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专业课程能综合地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的原则要求,是因为双语教学的核心基本任务所致。下面给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高级定义: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指在非外语专业教学中,使用英语原版教材,通过双语对本专业的一部分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或全部专业课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高级定义认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并不是指对所有专业施行双语教学;施行双语教学的专业双语课程是指一部分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或全部专业课程。
自从2014年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教育部加紧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部署。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已进入关键和实质性阶段。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转型的行为主体,高等院校必须在认识上清醒,方向上明确,以实现行动上的自觉。为此,认识和把握转型的过程与目标、转型与守型以及转型与被转型三个方面的关系,对实现这一战略性调整意义重大。
新建本科院校从升本以来所做的工作,实质就是一个主题——转型:专科向本科转型,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型。围绕转型,在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培育理念与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橡索,形成了一些共性认识,也基本找到了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本构架。
国务院明确提出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应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转型,就再一次成为发展的主题。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有不断完善本科教育和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迈进的双重任务。
转型也变成两个目标和两个过程的双重叠加,第一是建立合格的本科院校及其过程,第二是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及其过程。尽管有人把第一个目标和过程叫做地方本科院校的第一次转型,把第二个目标和过程叫做地方本科院校的第二次转型。但对各高校而言,不管这两次转型是怎样前后相继或直接重复,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要求,使这两次转型已经融为一体,地方性院校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建立本科层次上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这是转型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整体发展,影响到实验室建设能否适应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深化实验室体制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当前情况可以看出,一些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状况尚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科研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验室的内涵及基本任务。高等学校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保证。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2、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流的实验室就没有一流的学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础”,“只念书,不做实验,等于只学了这门科学的一半”,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基地;是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前沿。所以说“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是自然科学的根本,是工程技术的基础。”
二、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学科建设相脱离,实验室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专业学科支持,高水平的实验室难以涌现许多高校在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往往仅满足于本科生课程教学的需要,大量的经费投资于普通的实验设备,所做的实验也是以演示型为主。这样,一方面使一些高校的学科建设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又使实验室建设缺乏动力支持,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实验室工作人员少,管理不到位在高校,实验室往往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工作人员薪酬较低,职称难评。因此,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安心于实验室工作,纷纷调离此岗位,使得一些实验室成了高校老、弱、病、残以及家属的安置所。这些人员由于身体、年龄、学历和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不适应实验室工作,因此,大大降低了实验室工作效率。另外,很多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还是过去老一套,已完全不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知识。
3、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按专业或课程设置,将实验室分散设置在不同的系部,片面追求“小而全”,这种现象随着近年来高校系部组织进一步细化而有所抬头。如某高校管理系原有一个大的实验室,近几年从管理系分离出两个系:金融系和会计系。这两个系又分别建设了各自的实验室,实际上这三个实验室所配置的设备、人员甚至实验内容都是相差无几的,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造成了实验设备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率降低。
4、实验室相对封闭,成果难以转化成生产力高校实验室虽然集中了一批高、精、尖的人才和先进设备,研究的课题多数也是国家科技前沿的课题。但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一直相对封闭,研究出的成果常常鉴定评奖后就束之高阁,许多成果难以推广应用,造成科技投资效益的降低。
三、加强实验室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由于学科的相互交叉,实验室规模的不断增大实验技术人员必需是具有高素质的多面手,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实验课多、人员少的特点,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即一人独立完成几门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高校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要对现有实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主要开展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学内容、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要淡化实验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的界限,如提高实验课教师待遇和地位,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理论课教师一视同仁,以促进教师向一专多能发展,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3)要制定有利于引导实验课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工作中,实行“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合理流动”的管理机制,吸收一部分优秀教师组建成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基本合理的实验教学骨干队伍;
(4)要博采众长,向国内外兄弟院校学习,特别是向那些获得省级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或国际知名的学院学习,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从而加快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步伐。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具备若干高水平的学科,高校才具有竞争力。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应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统筹规划,从而带动实验室整体实力的提高。
3、打破条块分割,整合共享实验资源,实现优化配置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打破系部的条块分割,对其实验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共享,改变过去那种数量众多、投资分散、效率不高、水平低下的现象,对于通用性较强的实验室,如管理、会计、营销、国贸、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等,可考虑集中资金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实验室,除了给学生进行专业实验以外,还可以对上述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4、实验室要面向社会,利用高科技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学校必服务社会和依靠社会。因此,实验室要面向社会,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评价工作,同时,利用实验室积极开展科技工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科技创新,为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师资源 优化配置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其发展初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诸多问题中,对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影响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关系到独立学院建设目标的达成,还关系到独立学院是否能够完成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使命和任务。必须以教师资源配置目标为指导,明确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深度解析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任务,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已经证实,教师资源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发展进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在独立学院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基于上述理念,当前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主要有:
1.准确定位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要从适应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应立足当地,面向国内或省内,调适自身以积极适应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地处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民营经济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前瞻地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做好学院师资储备工作,准确定位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特别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2.突显教师主体地位。人才是高校发展的主要依托力量,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高校自身必须有管理各种类型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意识,管理过程中必须突显教师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关于教师管理的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将突出教师资源的主体性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确保政策向教师倾斜,实现管理围绕教师发展,为了教师发展。
3.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教师资源的管理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性,即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切勿好高骛远,也不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师资源规划做得既空洞不务实,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资源配置应立足当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在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设计上要兼顾现实性和实用性,如确立合理的分配方式,引进符合学院发展需要的人才,确保人力资源队伍的稳定和逐步发展,培养新教师、教师资源结构调整等方面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原则
1.整体性原则。应该从独立学院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从横向看,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涉及人力、教务、科研、财务、教学单位(在某些独立学院称为“分院”“系”或“学部”)等。从纵向看,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包括教师的引进、培训、使用、薪资定级与发放、考评、劳动关系等各个部分,应该用全局性的眼光规划与审视高层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
2.一致性原则。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一致性的原则,它要求学院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考虑工作的内部和外部一致性。教师资源从配置到劳动关系的鉴定各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彼此照应、彼此匹配,这就是内部一致性。而外部一致性指的是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应成为独立学院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院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3.针对性原则。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学院现有的师资管理问题,为实现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驾护航。因此,对学院的教师需求要实现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和预测,所制定的管理和开发措施,应该尽可能保证科学性和较高的效用。
4.可控性原则。对于一所普通独立学院来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动态过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会根据内外部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适时调整学院的发展计划与方略,使得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随之适当调整。因此,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应具有可调整可控制的空间,以便给学院的整体发展预留好空间。
三、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要实现对独立学院现有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分析学院在现实发展过程中的师资需求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学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相一致;使学院在适当的岗位上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在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上趋近最佳配备),以使得教师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佳配置。与此同时,要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工作潜能。在当前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教师资源配置市场化。通过教师资源配置市场化,探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路子,使教师队伍充满竞争力和战斗力。要改革原有不适用的人事制度,在审视教师资源价值的过程中,涵育开阔的视野和积极的心态,建设舞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化、信息化和间接化。改进独立学院与教师个人的关系,由传统的单位所有,转变为制度化、动态化与合同化的形式。
2.教师管理目标绩效化。在探索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过程中,独立学院使用人才时应确立以教师工作绩效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遵循“绩效取向”原则,尊重人才的价值,以教师对学院实际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优劣、评估能力和实施奖惩的标准,实现人才价值。营造有利于教师队伍创造潜能和业绩增长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发挥现有教师资源的优势,实现教师资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师人才价值的提升。
3.教师激励过程价值化。教师是一个学校(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教师资源作为一个办学实体的战略资源和战略资本,其使用价值日益突出。在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地方,对教师的使用应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心理特点和管理的特殊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尊重以及更充分的理解,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业绩,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分配制度,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分配制度,实现人才的价值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采取多元分配形式,实施“优秀人才优等薪酬”的政策,“突出贡献人才重大奖励”的制度,通过薪资分配来体现教师人才价值的鉴别和分化。
四、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任务
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具有一般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又具有高层次人才管理的独特性。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必须与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自身的实际特点相适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发展目标和定位,构建起精简、高效的管理组织框架,在此框架下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根据以上要求,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构基本框架,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是实现教师资源配置目标的基本条件,组织机构设立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的开展。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及时、科学、合理地设置组织管理机构,建立高效、有力的运营系统,这是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基本保障。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在学院各个部门里实行人员精简、高效的配置,要求所有部门的建设与发展目标一致、职责清楚。只有真正建立了这样的组织机构系统,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才有保障。独立学院党政机构设置与一般高校的设置无异,组织机构系统中差异较大的是基础分院的设置,该部门主要为完成所有专业新生的教育任务而设置,这些教学主要有外语、高等数学、两课等课程。
2.确立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组合人员。在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将教师资源按照所设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配置。在精简高效的组织框架里,根据各个部门的长处和特点,进行合理的组合与资源调配。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是使教师资源对教育事业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由于独立学院内部不同的部门对教育工作的贡献是不同的,因而,对在不同机构中工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应不尽相同。同样的教师资源,因为组合的方式不同,对教育工作的贡献也是不同的。独立学院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要求在形成了的精简、高效的系统框架内,一方面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员;另一方面,适当引进和积极培育,使经过优化配置后的教师资源更有利于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