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的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但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指导。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1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有探究的欲望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秀的兴奋剂,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探究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激情”情境,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惊奇、新鲜、疑问、猜测,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怀着由惊奇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到科学活动的探究中去,去积极地探究其中的无穷奥妙。如:在教学《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我先在手里拿着一根小铁钉,一不小心掉在讲台前的地上,接着请三位同学来帮我寻找,可三位同学忙乎了一阵都没有找到。这时,我拿出一块磁铁给其中一位同 学说,请它出来帮忙找吧。果然,一会儿磁铁就把小铁钉吸起来了,接着,我又请这位同学去吸文具盒里的削笔刀、小剪刀、铅笔、圆珠笔??,这时,同学们个个睁大眼睛,十分好奇,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东西不能吸起来呢?于是,同学们个个动起手来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弄清磁铁的基本特征。
2 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其主要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大胆质疑,进而对自然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就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进而释疑。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实践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电磁铁"这一知识点教学时,上课刚开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听到电铃声我们开始上课,而电铃是怎么样的,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引导其提出各种问题,为本次教学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首先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其探究的热情,再经过教师引导就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学习行为。开拓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掌握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因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思维、任意猜测,教师从中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和积极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转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3 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一、发挥主体参与,培养探究精神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多给学生创设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饱满地精神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养成勇于探究的精神。这样,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表现的舞台,教师不做法官,不当裁判长,让学生自己评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争议的局面,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大有益处。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望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造的基石。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设符合学情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质疑,使他们在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下,学会挑战。只有“疑”才能“思”,只有“思”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校园植物调查”这堂课时,首先,我通过进行周密的观察,对校园内的植物数量、种类、分布和用途进行了分类整理,自己首先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就能很好地保证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然后,我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个组小组长要充分要付起责任,对整个小组的成员的行动管理做到位,并组织小组中的成员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记录表,把调查过程中遇到的不认识植物用相机拍下来,或取适当的标本。学生在“怀疑”中产生问题,在“质疑”中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1)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发散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观察“蜗牛”时,因为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观察蜗牛身体的颜色开始,并重点观察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和头部的眼睛、触角、嘴,通过结构特征思考功能特征。(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牙齿吗?蜗牛怎样吃食物?蜗牛喜欢吃什么?在周围有好几种食物的时候,蜗牛会选择什么食物?蜗牛是怎样发现和找到食物的?……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蜗牛,从蜗牛吃食物的观察进展到蜗牛与环境的联系、蜗牛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层面,在新的层面提出更多的问题,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还有诸如蜗牛与温度、蜗牛与水、蜗牛与光等许多观察研究的内容。蜗牛怎样吃食物?这个问题指向蜗牛的嘴和齿舌、蜗牛吃食物动作的观察和描述。
四、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不要在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拘束下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才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科学课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化的过程,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操作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才能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因为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直接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心智才能得到开发。教师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
关键词:科学课;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48-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 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探究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造的基石。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给冷水加热》一课,可以让学生质疑: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水在加热的过程中,重量和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也可以在观察的过程中质疑,如: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时,直接加热冷水,看不清变化呀?这时,学生质疑思考:怎样使看到的变化比较明显,如何来设计这个试验?只有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学生的问题意识才会逐渐提高,探究意识才会大大增强。
二、增强师生互动,培养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组织、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教学《溶解》一课,要求学生掌握溶解的特征,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将实验报告表发放到各组,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进行操作。他们将自己准备的沙子、面粉、高锰酸甲、白砂塘、食盐等物质分别放入盛水的杯子中,搅拌后观察,让记录员填写实验报告表。实验结果显示“面粉、高锰酸钾分散在水中是否均匀?”争议很大,这时,我引导学生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得出正确结论。当学生结论不一致时,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来,让他们乐于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养成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抓住各类试验,指导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呢?
1、注重实验的直观性
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试验,引导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科学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为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实验的直观性,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也要认真地去做,认真地观察,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把这种态度迁移到对科学和生活的认识上。
2、注重现象的说理性
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实验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真思考,以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用通俗的生活语言,有条理地表述科学现象,过渡到科学术语规范的表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评析科学现象,提高概括科学问题的能力。
3、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学习成效的效度也具有差异性,教师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实验教学中,有些学生正确对光后,在“镜筒上升过程中找像”这一步骤中反复做几次都找不到像,或者找到了尘埃等异物以为是像,学生内心焦急而有些失落,这时就要指导学生:在看清晰这些异物时,你已经调焦到位了!为什么还找不到像呢?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这时就该停止调焦,轻微移动载玻片就能找到像了。这一操作细节课本是不会提及的,就这样,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领会到了改变方法的重要性。
四、开展积极评价,形成探究习惯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
1、评价的时机要适当
评价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评价,可以将评价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表现;不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前准备做出评价;不仅对学生的试验报告进行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得到这些结果的方法及其间的经历进行评价。
2、评价的方式要灵活
评价不仅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等。
学生自评、互评的效果也是相当有效的,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进步了,今后要比现在更有进步才对。
教师的评价不单是语言上的激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次不经意的摸头,对学生来说,都是无价的表扬,都是一种激励。
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样会使学生的进步更加透明,学生会感到人人都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会使他更加有信心,进步得更快,探究能力也就逐步得到提高。
1 科学探究的初步认识
1.1 科学探究的含义
探究就其本义,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就是探求学问,索求真理;研究就是研讨问题,究其根源。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引导,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1.2 科学探究的特点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而非机械记忆探究的结果;重在收集证据,多方寻求答案,而非繁杂无意义的计算;重在对结果客观科学地评价,而不要迷信于权威。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也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者,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1.3 科学探究的要素
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与观察,可能要花费数年甚至毕生的精力,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旨在发现新的现象或发明新的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旨在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方法,重在培养科学素养,为今后进一步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中学生的探究活动虽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有所不同,但基本环节仍然是相似的,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 科学探究在中专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感触可谓是越来越深,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促进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在把发展科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发展科技的速度与规模应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旧有的教育体制与当今的新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已经凸现无疑,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素质教育仍存在效率低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的弊端,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究其原因是旧有教育体系没有彻底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评价体系不健全也制约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阶段,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快乐,领悟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
3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1 努力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对于好课的评价是“生动、易懂”。教师要做到上课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必须要具备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及对学生的驾驭能力。要做到这两点,教师必须要认真分析教材,理清教学思路,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应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旁征博引,还要做到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现代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下,在恍然大悟的感觉中,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也激发了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
3.2 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题海战术已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精选例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如在学习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后,可让学生总结得出判断一个透镜是否为凸透镜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等方法总结得出。
3.3 加强研究性习题的开发设计,实现教学双赢
研究性习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进行研究性习题的开发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性习题可以是课本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课本以外但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开发设计研究性习题,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同时还需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实现教学双赢。
3.4 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各项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教材每章后的“小实验”“小制作”,简单有趣,易于操作,可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如有可能,教师还可自行设计一些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一些小实验或小制作、小发明,大胆创新,让学生充分体会实验带给他们的兴奋与愉悦,从而更容易理解课本中刻板的概念与原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5 重视生活体验及社会实践,多方积累知识
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最平实的语言、最贴切的生活事例讲解教学内容,生动鲜活的生活事例能唤起学生心底的共鸣,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生活生产实践,多去接触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生活或生产用品,多去关注科技方面的信息。有条件的话,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以及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3.6 打破传统,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自身要树立一种科学灵活的评价意识,努力挖掘学生在活动中所迸发出来的科学思想,保护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科学探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更新观念,力争跟上时代步伐
民族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教师应先行。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努力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更新观念,准确地进行角色换位,努力提高自身全方位的素质,争作课改的领头人。
4.2 加强学习研究,努力适应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每位教师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教学素材与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师除了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要学会正确选择和运用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而非走过场,流于形式。此外,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柳菊兴.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
[2]杨兆民.开展科创教育应完成几个观念上的转变[J].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2004,2(12):27-28.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 创新 新课标
“科学探究是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版初中化学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新版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较多的体现,科学探究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中招考试的能力考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科学探究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招对探究能力的考察,本文从课堂教学出发谈一下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点认识。
一、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H2和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H2和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是用于H2和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二、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2、注重对实验的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的问题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假设3:满足三个条件中的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决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
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①氧气(或空气)②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③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3、注重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要求教师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某个结论。例如,在讲铁生锈条件时,由于铁生锈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在讲课前的10天前按右图装置做好后,放置于教室或是实验室(也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并让学生每天观察铁生锈的情况,并做好记录。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占据大量的时间,而且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投入盛有水的,发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