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男生声乐训练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变声期;声乐教学;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8-01
变声期是人发育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时期。变声期学生声乐教学问题是中等职业艺术学校声乐教师都要面临和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传统的声乐教育理论大多认为变声期学生应该禁声,少学或不学声乐,以免伤害声带。笔者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对变声期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切身的体会。笔者认为,面对变声期学生,声乐教学完全不用“谈虎色变”,不用禁声或消极对待。声乐教师只要正确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特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就完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使学生在变声期照样可以唱好歌曲。
一、变声期学生的生理现象。声期是指童声到男(女)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一般出现在青少年的14—16岁。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18岁基本完成;女生变声期一般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可完成。变声期中,由于喉部组织迅速地发育,喉头与声带急速地增长变化,致使变声期中声音发生变化。男生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嗓音变粗,音色暗沉;女生则不太明显,声音的变化一般不易察觉。此外,声带和喉部的快速发育,发声器官的血液供给增加,致使声带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声带闭合不好,唱歌容易疲劳,高音易破裂。
二、变声期学生的心理现象。变声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变声期学生由于声音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烦恼、自卑的心理倾向,不敢张嘴唱歌,对声乐失去原有的积极性。比如初二班的王皓同学,初一刚进校时,他的嗓音清脆明亮,很轻松就能唱到小字二组的f音,声乐课总是很活跃积极,入校不久还加入了学校的合唱队。初二开学时,王皓的嗓音发生了变化,声音变得低沉沙哑,高音上不去,不得已他退出了合唱团。变声期的前期王皓声乐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布置的曲目回课总回得不理想,理由是嗓子不好,不想唱。对于变声期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引起重视,不积极引导,就极易使学生在身体发育时期失去声乐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谈心、多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对变声期有个坦然快乐的心态,从而往良性方向发展。前面提到的王皓,正是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到了初二的期末,他又逐步恢复了唱歌的兴趣,学习反而更主动了。
三、变声期声乐教学的有效方法
1、变声期之前的准备。教师在初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应提早让学生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变声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让学生了解用嗓卫生知识。如:切忌大声喊叫;有感冒、喉咙痛等不适现象要及时治疗;不吃带刺激性的食物等。
此外,教师要明确教学进度和及早做好变声期教学准备。尤其是男生,在他们未经历变声期之前,教师要尽量争取时间,多进行声乐基础训练。因为学生在变声期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教师势必会放慢教学进度和降低教学要求。如果教师不及早做好准备,学生在变声期过后,学习进度会和没有明显变声期的学生拉开一定的差距,不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中专学校声乐教学对象分三类:一种是教师仅仅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马上就能领悟到声乐发声方法、唱好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演唱往往具有激情和表现力,声音也比较圆润、丰满、流畅、动听,表演自然。这类学生善于与教师配合和沟通,热情高、学知欲望强,课下完成作业也积极。另一类学生,教师虽然运用同样的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教他,而他却不能马上领悟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意图和目的,反应也不敏感、情绪也调动不起来。自然,他们的声音也就打不开,更谈不上悦耳动听和激情表演了。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引导。通过形象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打开心灵的闸门,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调动“情商”。最终,使他们的声音和激情碰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种学生,他们通过模仿造做出来声音,情感表达僵硬、声音气息不流畅贯通,自然,表演就更谈不上了。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上进心强,急切地想表现自己。对待此类学生,在教学时,不应急于批评,更不能拿他们的缺点与其他好的学生来比较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是给他们讲解清楚教学理念:无论多么高超的声乐技能和技法,都是为情感服务的,都是心灵在歌唱。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他们的声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打开,表演才能自然、流畅,情感表达才能恰到好处。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教师授课的同时,要超前地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欣赏最近时期最红、最火、最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歌唱家、音乐会及歌手大奖赛。多看戴玉强、阎维文、、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的影像作品。分析、研究、总结他们的歌唱技巧、方法及成就;让学生明确只有用“心灵歌唱”,才能唱到人们的心里去,才能心心沟通,才能打动观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声音的技法与技巧。从而学生明确什么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再者,教学中还可利用歌剧《党的女儿》《江姐》《白毛女》等影像作品来启发和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歌唱和表演的关系。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15—17周岁的学生都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都非常稚嫩且天性灵活好动。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声乐的发声腔体,训练出良好的歌唱乐器相当困难。首先用“鼓励”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然后从“真”声挂“假”声到“混声”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开始时可用“哼鸣”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深呼吸支、头腔位置等。建立了声乐的歌唱通道后,就可运用哼鸣状态来带动汉语音韵的十三辙,进行扩张声音练习,用“春、夏、秋、冬、南、来、北、往、各、界、互、报、喜”代表汉语音韵十三辙训练头腔、咽腔共鸣和胸腔联合式呼吸,最后,带动全身心去歌唱。对于尚未度过“变声区”的学生就要利用学生自身的童声来训练。因为他们是童声,自然上高音就困难,教师可找一些音域相对适度的歌曲训练,避免拉伤声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变声区。如何解决男生的男高音问题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男生唱到小字二组e2—f2(即“换声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男生从“w”母音拢着唱,闭口音开着唱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腔体扩张的感觉,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激情歌唱,忘记换声点“高”音的存在。这样就顺利地通过换声点,达到字、声、情、表、形统一,声音乐耳之目的。
四、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教师应该要有明确的长期和短期的培养目标。以我们师范院校为例,我们师范院校主要是以培养优秀的中学教师为长期规划和目标。中学的音乐课主要是美育教育,教师要有良好的欣赏品味,能够引导学生欣赏和演唱一些中外优秀的作品,提高审美修养和素质。对于将来要从事声乐教学的中学教师来讲,声音圆润,吐字清晰,要求能教为完整的表现多种作品的感情和风格就行,同时在技能之外,还要重视表现能力。除了要有长期的培养规划和目标外也得有短期的计划,短期计划主要是指在一个学期内,教师要求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在一段时间里,不同的学生会有一个不同的突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对策,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每个学生的素质不同,他们的个性特征也不同。我认为,应该保留学生特有的个性差异,教师不能一味的只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去寻求能挖掘出学生的潜能的最佳方法。我国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在他的《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重点阐述了有关“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他认为:要客观地分析教学对象,要清楚他的本质是什么,生理条件如何,声带与腔体是否配套?要根据其本质来确定教学方法。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成一个“味儿”,不要人人穿西服,人人穿马褂,一个人应该一个样,不要让学生帮老师唱,也不要替别人唱,要唱自己。要讲究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不赞成雷同或过分强调共性,真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是学生歌唱中富有个性的特点,而艺术就是要有特点,音色和唱法都要有特点。说到特点,在唱法上,随着歌唱艺术的迅速发展,原生态唱法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中央电视台从《星光大道》出道的阿宝,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也逐渐相互受用,演变出现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美和民通这两种唱法,如谭晶《丝绸之路》、《天空》,王丽达《五百里》等等,这都能说明群众喜欢的是新颖,有个性,有特点,有发展的艺术。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用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寻求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歌唱潜能的最大极限,使他们能成为合格的歌唱人才,教学人才或群众文化人才。因此,在科学方法的概念下,丰富教学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声乐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因材施教,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一)性别不同,教学手段不同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自然也不一样,性别不同,那么教学手段也就不同。男生和女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男生有喉结突出,而女生不突出,那么就存在喉结在歌唱发声时的位置问题。男生喉结位置显而易见,而女生需要自己用手去感觉,那么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男老师在教女学生或者女老师在教男学生的时候,它不会像男老师教男学生或者女老师教女学生的时候那么容易,这时候,教师就需要用以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来教学生。当男老师教女学生的时候,就需要提出做发声练习的时多用手去感觉自己的喉结位置对了没有,而当女老师在教男学生的时候,特别是在做示范练习时,需要把自己的喉结位置指给男学生看,以便男学生学会处理自己的喉结位置。
(二)素质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现在也有很多音乐专业课是几个学生同时一起同上一节声乐课的情况,使用同一种发声练习,演唱同一首歌唱曲目的情况。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你同时教授若干名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一种现象来代替学生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交出的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该发生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充分了解自己,并指出自己专业上的不足,对症下药,最终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真正的走进声乐艺术的殿堂。每个学生音质、音色、等先天性条件都有所不同,而且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学生演唱的好与坏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的衡量标准,也只能靠老师的听力来判断。所以一名声乐教师,必须在对学生的各种状况做过综合的合理而正确的判断后,对不同素质的学生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中二个声区发声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唱的条件各有差异,也各有缺点,也就是“因材施教”中“材”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给这些“材”以正确的声区鉴定,可以分为低声区、中声区以及高声区三个声区。根据每个学生歌唱条件的差异,声区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下面是我对高声区和中声区发声的教学方法的一点见解。高声区,即头声区。发声偏重于头腔共鸣,有利于发挥高声区的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颊部分有震动的感觉。唱高音时,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指的是这个发声位置。教师在教学生高声区的发声教学时,可以从先练气息开始,因为唱高声区气息很重要,要求学生自己要注意不能毫无方法的怪喊怪叫。中声区,即混声区。发声偏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声区技巧和特色。中声区时高声区和低声区衔接的地方,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既要注意把高声区的音量同低声区音量调节控制均匀,又要保持声音的通畅统一,不能造成低、中、高三个声区的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注意在练习曲目上的选择,对于基础还不牢固的学生,在给学生留课后作业时就不适合选那种音区全在高声区或者全在低声区的曲目,而是要选择低、中、高声区相对比较均匀协调的曲目,以便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总结
第13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正在进行,独唱总体上还未显高超,尤其女声倒显平塌,男声陈永峰、吕宏伟值得关注。令人心喜的是湖北土家族几位农民歌手,高八度的原生态唱法。在高八度的音区上,仍能彰显声腔开放、声音贯通,其亮丽的音色又有遮盖,这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实为难得。音域宽广、音色升华美化、音量音强能调能控,声音不挤、不压、不干、不瘪、不卡,而又不是假大虚空,这不正是声乐训练梦寐以求的吗?不也正是所追求所讲究的“科学唱法”吗?
几位农民歌手可能没有“科学发音”和“科学唱法”的概念,但他们凭嗓儿凭腔儿凭着真情实感的表达却唱到如此地步,你说好不好,你说科学不科学?坦白讲,笔者对阿宝高八度的演唱已稍有腻感,原因是他将本来厚厚实实近似男中音的刚亮宏大的声音唱得只剩下喉结上方那么一点点了,男子汉唱声成了女人声,这不禁让人忧虑,男生能否高八度的演唱?疑虑被几位农民歌手的演唱打消了,其领唱与合唱显现出的酣畅通达、色彩丰厚,其奥妙在何处?男生高八度唱法可以不可以?科学不科学?
笔者有幸在山西省忻州地区文工团工作多年,该团是在河曲“二人台”剧团(阿宝从师的地方)基础上招纳了一大批北京知识青年和艺术院校毕业生组建的,真可谓中西洋土融合的一支新型文艺队伍。那里有原“二人台”著名演员、民歌演唱家许月英、张美兰、尹歌。尹歌是位男高音,他就是用翻高八度的方法演唱,但哪儿该翻哪儿不该翻,他心中有数有度,其唱法既显中低声厚实,又显高音脆亮高要,其冲劲、穿透力极强。当年由他们主演的改编轻唱剧(加合唱、突出四大件中西混合乐队伴奏)《走西口》和二人台对唱《大寨红花遍地开》、繁寺秧歌《火车开到山里来》,唱响山谷,风靡全国。马峰等“山药蛋”派的文学巨匠们看后称道:“这才叫艺术,这才叫享受,赵树理活着该多好哇!”几位农民高八度的演唱,勾起笔者这一番回忆,尤其是监审组金铁霖教授将观众就此演唱的兴致和感言传递给田青评委,而田青评委又作出刻意深邃的鉴述,令人感动,这不正是民族声乐与“原生态”之间架桥铺路吗?
关键词:中学生;变声期科学;发声和歌唱方法;嗓音保健
变声期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声带的发育使得在童声期拥有的清脆、明亮的声音发生的了变化,男声逐渐变得浑厚,女声的变得高、细但相较男生而言变化不是很显著。对于在变声期的孩子,特别是男生是否能进行歌唱的问题,一直有很多的看法。发育期的中学生已逐渐对自尊心、个性意识以及审美意识有了树立,这样的做法不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在歌唱教学这一主要环节中,教师的正确指导,以及科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她)们进入12岁左右时,第二性征逐步明显发育,男、女少年声音差别逐步显露出来,这时就已经进入变声期。变声期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与末期阶段。中期阶段时间较长,初期阶段及末期阶段时间较短,以男生为例:
(1)初期阶段:三个月至半年左右。
(2)中期阶段:约一年半左右(个别会达到两年半)。
(3)末期阶段:约半年左右(逐步进入声音定型阶段)。
变声期和变声后因为喉头、声带的变化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声带发生变化是变声期的一个重要表现。到了青春期,女孩的喉部变得狭小,声带较短、较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较高而细;男孩子的喉腔较大,声带较宽、较厚,所以音调较低沉而粗。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嗓音保健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科学发声和歌唱方法
科学训练是嗓音保健的重要手段,因为科学的训练可纠正不良发音习惯,可减少发声器官的负荷增强了嗓音的能力,从而既达到嗓音的保健又不影响歌唱。
(一)呼吸
在童声期因为学生还没有多大的肺活量呼吸都比较浅,导致唱歌时气息不够,有些容易造成歌唱时喉^上提、挤卡、鼻音较重,形成喊叫似的“白声”。特别是唱到高音时因缺少气息的支持而扯着嗓子用力的吼。最后造成嗓音嘶哑,这对声带、嗓音是造成极大的伤害。特别是合唱,合唱是一项多人参与的活动,由于有的队员由于搞不清楚合唱追求的是共性,是大集体和谐、协调的艺术,盲目的去展现个性,凸显自己的声音。
所以对变声期的学生,首先在呼吸训练时我们要清楚的告诉队员“气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自然呼吸的状态下加深和加大,只要能够维持到乐句唱完即可”。
(二)采用“咽音练声法”
歌唱前的发声练习,是为了能够让队员更快更好的进入歌唱状态。但对处在变声期的同学练声的方法则会有些不同。针对变声期的同学我认为可使用“咽音练声法”。“咽音练声法”是专门研究如何保护嗓音,快速提高发音能力,以及对各种嗓音疾病进行矫治的练声法。因为在变声期,对嗓音的运用要有一定的节制,这套练声方法当中的四个方法对变声期的队员来说是最适用的。分别是:
(1)用正确的方法抬头张口,在眼睛平视前方时口腔以打哈欠的状态去打开,以达到正确的歌唱状态。
(2)震摇下巴,以达到下巴以及有关肌肉的放松。
(3)用“蛤蟆气”练习法训练横膈膜及控制与歌唱的气息有关的肌肉。
(4)训练舌部能形成纵沟,是使口到咽腔能更好的打开。
以上四个步骤的练习,可加强各歌唱有关的肌肉的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解除因为不正确的张口方法而造成的下巴紧张和声音的挤卡,从而能够正确打开口腔以及喉咙而进行歌唱。挤卡是造成声带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讲影响会更大。
(三)运用“微声唱法”
所谓微声就是要求队员在气息的支撑下,能够自己听到的自己的声音。这种方法是让队员在小音量的情况下,有支点的进行歌唱。
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队员来说,让他们找共鸣腔体,打开或找位置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微声可使声音集中,让队员之间的声音更加统一、和谐。
其次在作品练习时可以以“哼鸣”为主。因为在变声期时发声器各部的发育生长不一,各个部分不能很好的配合,发音不能够持久进行,特别是在变声的初期,每次练习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然后间隔休息,不要一次唱得太长。
(四)合适的音域
在排练作品时我们应做到不要盲目发展音域,尽可能应用中音(即自然音区)不要唱太高或太低的音或盲目发展音域,曲调切忌大跳。
二、作品选择
变声期的少年有如下的年龄特点:好动、喜欢凑热闹嬉戏甚至疯打,如不注意用嗓卫生则嗓音容易疲劳,损伤声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最适合适合他们的作品。当然在作品选择时也要多与同学交流,筛选理想、科学的教学内容。
三、保健方法
在学生变声期到来或者之前可向学生讲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常识,让学生也有意识的认识到变声期的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自己有保护意识的去渡过变声期如:
(1)唱歌时不要大喊大叫,要科学合理的用嗓。有的学生平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在体育课上为同学加油呐喊,这样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对嗓音造成伤害。
(2)坚持锻炼,增强肺活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避免因感冒所带来的消极的影响。
(3)少吃辛辣的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冰冻食品。
(4)保持充足的睡眠。
(5)不吸烟不饮酒。其次在合唱训练时应告诉队员虽然合唱对队员的要求较高,但合唱毕竟是一门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它以其特有的协调、和谐和统一产生的艺术效果才有感染力。
中学音乐教学是一个众人参与的集体工作,科学的歌唱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益一生。在学生变声期阶段,如果教师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或不注重变声期队员的嗓音保健,那么在中学生变声期这个重要阶段对嗓音损害是必然的。常见的造成的损害有声音嘶哑,声带小结、息肉。
综上所述,我们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注重学生在变声期的嗓音保健,才能使学生很好的渡过变声期,同时也能更好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培养出健康优秀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杨鸿年.合唱训练学(上册)[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于钟.浅谈变声期的嗓音保护[J].音乐生活.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