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法研究方向

经济法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法研究方向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一、引言

 

在当前经济法学领域当中,无论是从经济法学研究理论成果的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会发现研究方法的欠缺是经济法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经济法学的研究成果中,尽管不乏有优秀成果的出现,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并不具备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研究的内容很泛,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泛泛而谈、没有实践作用。将其他相关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于经济法学的研究无疑打开了另外一条“路径”,丰富了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和拓宽了经济法学研究思维。

 

二、经济法学研究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经济,那么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经济学方法的运用已然成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经济法、民商法、金融法、财税法等和市场经济直接相关的部门法当中,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

 

在经济学方法中,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另外想静态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也有着非常广泛地运用[1]。比如说,在关于经济法总论的研究当中,有专家将“交易成本”、“利益多元”、“多重博弈”这些内容作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另外,在金融法中有很多具体的法律内容和法律条款都直接“摘抄”于金融学当中,在财税法中经常需要通过财税法的调控对收入分配公平进行宏观调控,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有运用“信息偏在理论”作为参考依据。

 

三、经济法学研究中社会学方法的运用

 

经济法学其中很多的内容都涉及到了法学,而法学从归类上来说属于社会科学,法学的研究对象是面向于社会、面向于大众,在刑法、民法、社会法、经济法等法律当中,社会的概念被广泛涉及和被深度挖掘,所以说,在经济法学的研究当中大量运用了社会学。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方法总论、研究方式、技术方法,在方法总论中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块,在技术方法中有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比如说,在经济法总论当中,有专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分析和研究经济法的创新,关注和强调经济法创新对于国家、社会、个人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2]。在经济法学研究当中,会运用到社会学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比如说,在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针对对象——消费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分析过程中,会有运用到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四、经济法学研究中政治学方法的运用

 

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社会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对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在政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学和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紧密结合,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集大成”。在政治学中,具体研究方法包括组织理论、行为研究法、政策分析、博弈论、角色理论等,在经济法学的研究领域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例如,像经济法学中关于宏观调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运用政治学中的博弈论和行为研究法,对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行为和社会、企业、大众这些受体行为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再比如说,在经济法学中反垄断和反不当竞争的内容当中,同样也需要运用到政治学中组织理论、角色理论、政策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国家政府所实施的行政手段、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外交政策(国事访问)等政治行为对于经济法学的影响。

 

五、经济法学和相关学科方法研究的作用

 

一方面,经济法学研究中相关学科方法的渗入,促进了交叉学科的产生。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的逐步深入和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像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政治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交叉学科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法学内容的完善,推动了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发展。同时,相关学科方法在经济法学中的运用,扩大了经济法学在相关学科领域中的影响,并且为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平台。

 

另一方面,从相关学科方法和经济法学的运用主体上来看,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将其他学科方法运用于经济法学研究当中,对经济法学研究的专业性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削弱作用[3]。而且,过分注重经济法学研究中和相关学科方法的结合,也不利于经济法学独立体系的构建,不利于经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法学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推进经济法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特别是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内容的相互结合,但也要注意把握二者之间结合的度,使得经济法学的研究能够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经济国际化的丰富内涵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投资、贸易、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等经济行为融人国际性经济体系之中。

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经济国际化表现为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和金融同际化。其中,贸易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投资同际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中级阶段,而金融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阶段。贸易国际化带动生产国际化和投资国际化,继而,这三者又催生出金融国际化。

从企业方面看,现代市场由无数企业所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内涵,也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企业国际化包括研发国际化、营销国际化、CI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

从生产要素方面看,其包括的范围较广,这里只以信息、制度规则、人才与思想观念为例来展开讨论。根据传统理论,信息和思想观念并不属于生产要素。可我们只要考虑到,信息和思想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能够起到指导、指挥等作用,就能够明白信息和思想观念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更何况,思想观念的国际化乃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说,生产要素国际化包括信息国际化、规则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思想观念国际化等。

广东经济国际化的动力分析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规范,将国内经济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动态过程。在广东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观念更新、政治因素、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技术进步等几方面。

动力之一:思想观念的更新

20世纪的最后10年,也是冷战结束后的10年,经济国际化初现端倪。进入21世纪后,经济国际化还将进一步显露峥嵘。究其原因,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就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关心战争转为关心和平,更加重视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不断扩大生产和贸易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期待值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和贸易活动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国际化进程。

对于中国来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大解放的序幕。广东(尤其珠三角)更是得风气之先,充分发扬国际联系紧密的传统,认真学习各种国际惯例、国际法规与世贸组织规则,积极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信息联系,逐步确立与经济国际化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广东学者卓炯先生最早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广东人也较早进行实践探索而不拘泥于理论上的论争,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国际化进程。

动力之二:经济改革与开放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力推进经济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进程,采取贸易、资本、技术等对外开放政策,使国内经济结构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其结果使得市场经济超越国境,发展为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由此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国际化进程。在这方面,中国可谓是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制订和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以来,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置身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在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中,广东就占了三个,仅珠三角就拥有深圳、珠海两个特区。此外,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使之自然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国际化的先驱。今天,中国尤其是广东珠三角的经济国际化进程已经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互动。中国的更加繁荣和更加开放,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必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大量投资机会和广阔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动力之三:政治和制度安排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各国或地区组合成有机联系的经济体,而且各经济体要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统一行动,各国政府间的政策也要进行协调,包括按照协议要求修改本国的法律、法规等。另外,还要建立超国家的监督机构,如欧洲25个国家建立的欧盟委员会,统管有关各国的政策协调与监督执行。其他区域化组织也有各自的监管方式,大多是通过政府间形成的一种合作磋商机制来对重大事务作出决策。

在一国范围内来看,各种有关的制度安排如中国、越南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行政流程的再造,也能够大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经济市场化、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在这方面,广东仍然走在全国前列。设立第一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是广东,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是在广东,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广东,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还是在广东。建设经济特区、落实华侨政策、率先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制订一系列促进外引内联的政策措施,为广东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地方政府还引进IS09000国际管理标准体系,把自身打造成“阳光”下的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民主政治、法制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都对经济国际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动力之四: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国际化是市场机制推动的结果,反映了资本增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一定会超越所有的障碍,开赴那些最有利可图的领域和地区。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潮流变化。许多国家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在国内推进放松管制、实现投资自由化等各项经济改革的同时,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包括贸易、金融市场开放等)。其结果是人、财、物、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都能够自由地跨越国境,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共同市场。

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原动力,首先来自于经济市场化,来自于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成熟的条件下,各种所有制企业均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各国经济也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与国际化。对于广东以至全中国来说,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务实政策使民营经济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各种企业要求扩大生存与发展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成为经济国际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动力之五:资源环境因素

自从16世纪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资源的国际化开发与利用就开始了。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发达国家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和对他国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除了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控制,还伴随军事、政治等手段。资源利用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因素。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尤其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治理越来越需要全球采取统一和协调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不同国家联合起来,利用经济手段来保护共同的环境。《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就说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对全球协同治理环境的共识。

广东海岸线较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更重要的是我国打开国门之后,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以其强烈的商品意识,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提出许多新观念和新做法,从而吸引来大量的港澳台、华侨乃至各国外商投资,以及内地各省区的廉价劳动力和高级技术人才。广东充分利用比较利益理论的巨大威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包括其临近港澳台与东南亚国家的地理位置,把这些资源与环境要素汇集过来,并有机整合起来,创造出今日广东的经济奇迹和国际化成效。

动力之六:信息革命与科技进步

信息化大大改变了国际关系,也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国际化。国内外学者已达成共识,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在引发产业革命的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现代通信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尤其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首要资源的经济信息的交流)成本大为降低,有利于各种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说,个人电脑的出现以及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对加快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今天的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即使和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信息媒体已经从报刊、广播、电视等迅速向手机、电脑和网络普及。信息产业的发达,带来所谓的IT革命、价格革命、1Y(金融技术)革命,使经济结构软件化、知识化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广东与其他省区乃至世界各国的“时间距离”几乎缩短到零,广东经济和广东企业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其效益和效率也日渐提高。金融交易、商品流通、企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教育、科研、医疗、文化、政治和军事等各个社会层面。

动力之七:跨国公司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说,近年来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趋势增强,跨国公司不仅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而且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安放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对经济国际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2004至2005年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对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一些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9%的公司认为跨国研发活动的比重肯定会上升,只有2%的公司持相反观点,另有29%的公司认为研发国际化程度将保持不变。跨国公司扩大研发工作的首选对象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

目前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300多家在广东落户,广东企业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原料供应商、装配中心、生产基地、市场拓展前沿乃至研发中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以国际资本为背景的投资几十亿乃至几百亿元、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骨干项目也纷纷到珠三角来落户。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广东引进外资在全国所占比例始终最高。尽管,近年来,由于其他省市进步很快,广东引进外资在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总量还是独占鳌头。外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广东的投资增长迅猛,使得广东的IT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国际市场中75%以,上的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等产品都来自广东东莞。以至产生了这样的说法:只要东莞到广州、深圳的交通出现问题,全球90%以上的电脑生产商及下游产业就会有麻烦。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日益显耀的广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东尤其是珠三角的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日愈繁荣与发展,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着日愈重要的地位。

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广东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广东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首先,广东经济进入了以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前些年人们说起广东货,无外乎是“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而今汽车船舶、石化医药、电子信息、机电装备等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已开始在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格局中唱主角、挑大梁。

1998年到2002年,广东重工业增长高出轻工业。至2003年,广东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50%。广东全省形成了轻、重工业合理布局的区域分工形势:珠三角东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西部的机械装备、家电产业集群,沿海地区(特别是广州、东莞、茂名、惠州、湛江、南沙开发区等)的重工业基地。全省呈现出轻重工业比翼齐飞、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态势。如在石油化工方面,全省共有广州、茂名、惠州3个在建的80万吨乙烯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能力预计达到240万吨,广东将成为全中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广东意欲打造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火车头。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惠州为重点,大力发展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信息家电产品等,把珠三角建设成世界上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其次,广东经济社会已进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根据钱纳里理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期属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工业化中后期既是经济转型期,更是社会矛盾多发期,原来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所隐藏的利益矛盾,在工业化中后期将变得更加尖锐与复杂化。

2006年,广东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968亿元,约占全国八分之一。人均GDP为28077元,折合美金3509元,突破了3000美元大关。这不仅意味着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而且意味着广东进入了一个必须更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广东必须更加积极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依靠汗水挣钱向依靠智慧创造财富的转变。同时,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仍将继续扮演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广东

总书记曾经强调,“广东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多年来,广东省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06年,广东省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40%,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8%,引进外资占全国的35%,税收占全国的1/7。以上四大项目均为全国第一。

多年来,以GDP领先全国的广东省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之一。广东制造业能够先行一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改革开放后与香港、澳门结成的“前店后厂”合作模式。随着粤港澳经贸合作的发展与深化,“前厂后店”已逐步演变为“厂店合一”。通过引进港澳发达的服务业以改造和提升产业结构,广东将选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今后,粤港澳仍将是泛珠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增长极。随着广东经济进一步增长,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与运作,广东和泛珠三角经济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与东盟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贸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已成世界经济竞争版图中重要基地的广东

尽管在中国地图上,广东属于边缘省份。但在世界地图上,广东却是中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它地处南海交通枢纽的位置,南可接东南亚以至澳大利亚,北可上日本、韩国与俄罗斯,西可往印度洋、非洲和欧洲,东可达南北美洲,由此形成全球性大循环。作为珠江文化中心和世界性商贸中心,广东的经济文化能够借助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而走向世界,已为历史和现状所验证。

梁启超的“今之广东,依然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至今仍未过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更成为内地省区和港澳台乃至海外联系的桥头堡,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国家、欧美国家联系的桥头堡。进入21世纪,广东省政府提出要“把广东放在世界地图上”的口号,努力拓展全省上下的国际视野。今天,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能够对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能够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一定影响。广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版图中的重要基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日愈重要的地位。

广东经济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广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分享着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国际化经验,培养了一支富有国际经贸知识的人才队伍。此外,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大众,广东人向来拥有比较敏锐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信息意识。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广东提供的诸多机遇,CEPA协议的实施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广东的优势条件更为明显。

然而,广东经济国际化也正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努力解决。

一是资源成本的制约问题。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在沿海地区一直呈上升趋势,使广东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同时,土地资源、能源的紧缺也削弱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人民币升值更使得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尤其是,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广东更低,甚至有些国家如越南给外商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与我国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加上,我国有些重要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资源紧缺将会成为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是从规模和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初期追求速度和规模是必要的,但现在广东的发展应当从注重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转向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并重,提高引资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积极提倡和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生产的方向发展。

三是从“借牌”、“贴牌”生产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转变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引进投入比是1:0.06,即每引进1元资金,我们的创新投入只有6分钱。而该比例在韩国和日本分别是1:5和1:8。

广东现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应率先在这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在财政上或者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加大培育自主品牌与创新能力的力度。输出品牌是实现经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也是“走出去”的最高境界。当我们的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然要跨越“借牌”和“贴牌”阶段,创立自己的品牌,以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从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的问题。“走出去”就是要到境外开辟国际市场,主要是开辟资源性项目和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以摆脱资源与能源瓶颈的制约,推动本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转移成熟技术和生产能力,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转移出去,实现“产品原产地转移”战略,以加快本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五是国际贸易摩擦问题。如今世界上每七起贸易摩擦,便有一起针对中国,我国每年为此损失上百亿美元。此外,一些国际标准包括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等越来越严格和复杂,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很大。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在巩固、深化已签国际协定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和扩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工作。广东应密切关注我国已签订和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协定进展情况,跟踪研究拟参与和利用之对策,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对外经贸合作,把参与自贸区建设当作广东推进经济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广东经济国际化面临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在1972年提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一种既能保证效率,又能尊重个人爱好的投票方案。将这一阿罗不可能定理借用到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种既能保证效率,又能与不同特质的地区或企业相适应的国际化良策。一劳永逸的国际化法宝是没有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广东若想更好地推进经济国际化,必须更加坚定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来说,提出自主创新,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这将决定广东今后能否在新形势下继续在全国先行一步。自主创新不是重回自力更生。在连东莞一个小工厂都在全球化的广东,无论是借鉴创新、消化创新,或是集成创新,都需要更广、更深的国内外交流,需要更强的国际化能力,需要更强的化外部资源、外部技术为我所用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也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而是需要一整套激活体系和支持机制,需要激活各个层面的创新主体如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大学、创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等。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1落实丰产增效措施,突出抓好粮食生产

认真落实国家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发展适度连片种植,确保粮食计划总产的实现。推广丰产增效技术,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一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质稻、超级稻、专用稻等水稻新品种,提高稻米品质,确保优质率达90%,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广优质稻2万hm2,杂交水稻1•11万hm2,超级稻0•23万hm2,旱育秧0•47万hm2;抓好杂粮生产,推广脱毒甘薯867hm2,脱毒马铃薯1667hm2。同时适当引进旱粮新品种,拓宽粮食增产渠道。二要全力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点建设,健全监测网络,重点防治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确保不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三要大力推广丰产增效新技术。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等关键增产新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种粮效益。

2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茶产业转型提升

2•1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构建绿色大生态体系

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1333hm2,其中示范片667hm2,一般片667hm2,推行“草、木、肥、水、路”协调发展生态模式,推广茶园无公害管理技术。实施低效益茶园改造,开展退茶还林、退茶还果、退茶还粮,丰富县域整体大生态环境。

2•2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构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从农业投入品、茶叶生产加工过程、茶叶销售等方面入手,按照强化源头管理、突出中间自律、加大终端追溯思路,推动茶叶质量追溯从局域性追溯、环节性追溯向全程追溯、全面追溯转变。在农业投入品上,加强监督管理。在茶园管理上,逐步示范推广农事管理记录。在加工和销售方面,做好进货、加工、销售三本台账,推行加工全程清洁化生产,明确在茶叶制作过程茶青的详细产地、初加工原料提供者的详细资料和茶叶销售初步去向,构建茶叶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安溪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2•3加强茶业组织化生产,构建安溪茶业发展新模式

继续深入开展学习法国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学习借鉴台湾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和乌龙茶饮料的生产工艺,引进茶叶深加工企业,完善和发展茶叶产业链。挖掘推广安溪内部优秀茶业发展模式,如华虹联作制管理模式等。

2•4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继续组织实施2010~2011年现代茶业生产发展建设项目,用好中央扶持资金,加快打造现代茶业步伐。深入开展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依靠前期采集信息,开展田间肥效试验,指导茶农科学合理施肥。加快安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筹备检测实验室,添置相关仪器设备。在做好在建项目的同时,加强对新项目的申报工作,尽快促成新一批项目的落地和实施。

2•5继续开展“茶业万人培训”工程

计划培训2万人次,其中茶商培训1万人次。通过聘请专家讲课、印发材料等形式,进一步提高茶农素质,促进增产增效。

3集中精力投入,落实农业重点项目

3•1认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计划完成1500个土壤样品常规五项的化验分析,开展茶树田间肥效试验工作。

3•2落实中央新增联户沼气工程建设

做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作,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413户,总池容达4956m3,年可产沼气20•7万m3,年直接经济效益达61•9万元。

3•3加强福建省安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认真做好名优品种园的改植换种和园地管理工作;做好26•7hm2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做好双格村16•67hm2采穗母本园所设计的机耕路和蓄水池建设。

3•4认真实施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在5个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树立标识牌,与各保护区的茶农签订后续管护协议,剔除保护区内不纯正品种。秋冬时对茶园进行翻耕,增施有机肥、农家肥,提高保护区内茶园土壤肥力。

3•5认真做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

根据茶叶、蔬菜、果树不同生产季节的工作重点,专家组成员和技术指导员深入乡村、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工作。2011年计划专家下乡指导100多人次,技术指导员进村分户指导1000多户,农业科技下乡7200多人次。

4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1加强重大植物疫病防控

健全病虫测报网络,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完善茶叶、水稻病虫测报网络,及时将病虫害的发生信息和防治意见到各乡镇、村,指导农民做好防治。计划印发《病虫情报》10期共1500多份,发送“农信通”信息7•7百万条。继续落实茶叶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茶叶病虫专业化防治项目。

4•2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进一步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同时统筹做好其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4•3做好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设立3个固定监测点,重点对规模场、屠宰场、畜禽交易场所等畜禽饲养、经营活动场所和疫情易发地区实行监测,突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疫病和易感动物品种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4•4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

加快建立质量可追溯机制;进一步整顿规范农资市场;深入开展农资市场检查和茶叶生产投入品安全监管工作。

5强化农业信息管理,提高“三农”服务水平

5•1加强农业服务热线的服务工作

及时解答来人来电咨询的问题,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及时协助工商部门处理涉农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5•2维护好“安溪农业信息网”

多渠道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有关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信息,并逐步完善全县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型机械;微型加工;应用途径;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510091-01

1 微型机械技术简述

1.1 定义。微型机械泛指尺寸范围为毫米、微米或纳米级,集微机构、微传感器、微驱动器、微执行器和微控制器为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MEMS)。微型机械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研究以及制造和设计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方面。它融入了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将想象再次变成现实的神奇的力量。微型机械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高超的技术力量,在今后的日子里,必定会有着更大的飞跃。

1.2 发展梗概。微型机械的年龄可谓是历史悠久,从19世纪的光制造技术到20世纪中期的微加工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的微机械设想到如今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微型机械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学科。1989年,我国对微型机械开始有了初步的研究,1993年确定MEMS技术为重点研究项目,这些年以来,我国在MEMS技术上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2 微型机械加工技术概念及应用

2.1 概念。微型机械加工技术,主要是为机械装置的微细加工技术。由于微型机械属于高科技领域,因此涉及到很多技术。微型机械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机械范畴,因此如果用解决传统机械的技术去解决微型机械的问题,将是一件很“碰钉子”的事。

传统机械微型之“微”,就代表着其系统的尺寸已经达到了肉眼看不见的境界,单位也由传统的计量单位变成了微米、纳米级,此时就要启动微系统尺度效应研究,方能进一步探索和解决这些新奇的事物产生的新的问题。

在MEMS技术中,微细加工技术是怎么回事呢?微细加工主要是对小型工件进行加工,而对于尺寸在微米到纳米级别的系统加工,需要非常精密的技术。微细加工完全有别于传统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的发展是源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细加工标志着技术已经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2 应用。现代人非常重视微细加工技术,在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其微细加工技术是遥遥领先的。日本积极利用国外技术并结合自身,因此是目前此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微细加工技术中最顶级的当属纳米级制造技术,并且需要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应用的微细加工的工艺产品主要有:中药精细加工、激光微细加工系统、飞秒激光超微细加工、基因芯片技术等。

1)中药精细加工。由于传统的重要加工方式不能充分保证出粉率、有效成分等含量的稳定性,因此采用气流粉碎机可以对中药做精细加工,它具有多配管、流化床、卧式分级技术。

2)激光微细加工。其精确度可以达微米级,广泛用于半导体及微电子加工、生物医疗器械生产、计算机制造业、MEMS、等各个领域。

3)飞秒激光超微细加工。此技术是目前的一个超前研究的技术领域,是其他激光技术无法相提并论的。飞秒激光不仅可以加工材料,还可以做更前沿、更尖端的技术,其加工的精密度和利用率都非常高。在未来的岁月里,飞秒激光超微细加工会有更大的作为和成绩。

4)基因芯片技术。目前国内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的仪器主要是激光共聚焦生物芯片扫描仪和CCD生物芯片检测仪。这两种仪器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熠熠生辉的新星。

集先进技术于一身的微型机械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21世纪是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型机械加工技术将会以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此技术加工各种成本低、实用性极强的微型器件,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对于人们的工作、环境、医疗、信息等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3.1 半导体传感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了半导体传感器,当时人们对它是陌生的,因为集成电路还没有诞生。在此之后,半导体传感器逐渐得到发展。半导体材料是以硅为主和相关化合物组成,具有许多类似于人的感触功能,通常利用半导体开发集成电路的先进技术。半导体传感器的灵敏度很高,主要应用在工业自动化、遥测、工业机器人、家用电器、环境污染监测、医疗保健、医药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半导体传感器等微型传感器为微机械加工技术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3.2 微执行器。微执行器全称是微机械执行器,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伟大的作品一一多晶硅齿轮,由美国加州大学研发,其原理就是微机械加工技术与硅的特点相结合,于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很快变成了现实。而后,微机械多路绝压传感器的投入使用,再次标志着现代世界已经进入了微电子技术时代。微执行器将在微纳米技术的兴起之下更加蓬勃发展。

3.3 微型机械技术——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自从美国研发的静电微电机出炉后,标志着微机械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前沿、独立、潜力巨大的学科。世界从宏观向微观迅速过渡,从认识、了解到改造,人类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MEMS技术的势头强尽,这个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技术早已成为国内外重点研究对象。与传统机械的迥然差异,造就了微机械的与众不同。从根本上讲,其尺寸的度量单位只能用微米和纳米级去衡量,所产生的变化也并不是宏观能够看到和解释的,在微观世界里,新的知识、新的起点、新的领域正在向全世界的人招手。微机械就是让本身的结构、材料、功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高超和尖端的技术。

3.4 世界各国积极研发微型机械技术。正是由于微型机械加工技术不可遏止的发展势头,美国、日本、欧洲等工业发达的国家也都在对其进行频繁、大规模、高投入的研究。据有关机构统计,MEMS技术研发活动最积极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法国、中国、韩国、英国、瑞典和中国台湾。

4 微型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年轻化的新兴技术。微型机械加工技术年轻、前沿、高超,具有顽强而蓬勃的发展。大批量的制造微器件,大面积、低成本投入使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微型压力传感器、微细加速度计的使用,这些“大批培养,重点选拔”的高科技微型机械,一直占据着市场上重要的份额。因此微型机械和技术的未来会更加畅通无阻。

4.2 研究方向和工艺多样化。MEMS技术的研究正在日益多样化,比如对于硅的研发和制作加工要朝着更加精密和高超的技术发展。正在研究和使用的体硅加工工艺、表面牺牲层工艺、溶硅工艺、LIGA加工工艺、体硅工艺与表面牺牲层工艺相结合等。微型机械研究方向和加工工艺正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4.3 “微”时代的到来。除去陈旧机械技术的缺陷,由于微型机械加工的粘稠性和交叉性很强,与其相关的技术发展都会带动微型机械的发展,如微电子学、材料学、信息学等。其发展势头备受各行各业的重视,由于对其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在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微型机械技术会具备更多的新功能、新结构的微系统。“微”时代已经到来,未来会开启一个智能操作的新时代。

5 结束语

微机械将人类的想象和现实完美的相结合,从开发到研究,无论是作为一门高科技学科,还是微器件大批生产使用,亦或者各国不惜血本研究相关仪器,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如微器件,以其价格低廉、方便实用的特点快速赢得了市场份额,并继续拥有无限的商业潜力。各种微机械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对于人们的工作、医疗等生活方面带来了更高质量的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微”时代的到来,令人们不断追求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欲望更加强烈,令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北省;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94-03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逐步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形势极其复杂,河北省民营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十二五”规划建议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为以内需拉动增长、以消费支撑的增长方式。民营经济在发展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明确民营经济在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与方向,深入分析其在现代产业体系下的目标差距,进而促进河北省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迅速

2009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0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快0.9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112.6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快1.0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3%,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

(二)实缴税金微升

2009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实缴税金1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比重为50.1%,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实缴税金637.9亿元,同比增长25.7%,扭转上年同期的下降趋势,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0.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三)吸纳就业人员增加

2009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1411.2万人,比上年增长4.0%,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1.0%,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1419.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3.3%,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61.1%,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四)营业收入趋势向好

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23630.1亿元,同比增长23.1%,增速同比加快19.9个百分点;创造利润2382.8亿元,增长19.8%,扭转了上年同期的下降趋势。

依靠中央和各级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借助国内良好的宏观经济局面,加之河北省民营企业又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使得河北省民营经济运行中积极向好的因素不断增多,企业稳定回升迹象渐趋明朗。但是河北省民营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河北省民营经济将怎样发展,哪些因素将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方向的因素分析

(一)河北省民营经济行业分布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河北省民营企业进入的行业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采选业,如黑色金属、煤炭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业、纺织和服装业等。其次,在批发零售业、建筑及房地产业也有一定分布。新兴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等,企业所占比重则非常低。钢铁、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已经成为河北省民营经济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按照国际分工理论,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支持、资金的引入继续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使他们成为中国钢铁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所以,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定位上,不应盲目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应结合实际,利用现有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地改造和升级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选择。要利用河北省在农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向京津提供畜牧、大棚蔬菜、果品、花卉等农产品以满足京津市场需求,在工业结构方面则可以积极地、有选择地吸收京津向外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甚至京津不再具有优势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河北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以低成本的产品逆向占领京津市场。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在国家“增加投入,拉动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下,地方和民营企业抓住国家适度宽松金融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开展节能减排改造,加大结构调整,发展新型行业,固定资产投入普遍保持大幅增长,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09年河北省民营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0.6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1.9%。其中,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87亿元,同比增长32.6%,增幅与上年相比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同时,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呈现出数量增多、规模增大、科技含量提高的态势。2009年,在建项目25332个,新建项目21451个。投资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1423个,千万元以上项目8042个。从资金来源看,企业融资渠道增多,但企业自筹资金仍占主体,比重达69.2%;贷款比重有所上升,占12.0%。从投资方向来看,资金投向仍以工业项目为主,各地优势产业、地方特色和传统产业升级是投资重点。例如,邢台市内邱县建滔集团醋酸项目投资18亿元,投资领域向高端、终端产品延伸。保定巨力集团投资10亿元新建太阳能发电项目。

(三)区域布局规划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对北京、天津和河北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河北作为传统原料重化工、农业试验以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将配合北京、天津地区建设,打造一个全新的加工配套基地,同时确保京津两地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河北省民营经济应根据“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产业布局,调整方向和自己的比较优势,正确认识自身在“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圈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调整目标,把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与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结合起来,实施“两环”战略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双赢”目标。

(四)产业结构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河北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总体来看发展仍相对滞后,民营经济呈现橄榄型格局,即“二三一”的格局。2009年,规模以上轻工业达到4685家,增加226家,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为28.5:71.5。河北省民营工业长期以来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导,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差。随着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钢铁、煤炭、采掘等重工业都受到影响。并且,河北省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位于从属地位,发展受制于人,河北省提出的发展目标与发达省份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和投资拉动,忽略第三产业发展,消费者收入有限而消费需求的拉动相对不足。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转为以内需拉动增长、以消费支撑的增长方式就必须协调三次产业发展。

(五)经济增长方式对发展方向的影响

河北省民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和劳动力的投入,即过分注重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注重生产率的提高,民营经济所依赖的经济增长驱动因素是粗放型而非集约型。钢铁、建材偏重的现象非常明显,仅民营钢铁企业一项就占全省工业总量的20%以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行业和民营企业仍占有相当比重。进入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大,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不达标和落后产能的淘汰,一些企业又遇到了市场萎缩、产成品价格明显下滑和原材料库存较多形成的大面积亏损的前所未有的双重困难。在原材料尤其是能源、资源日益紧缺,国家对高排放不断出台约束性政策的情况下,如果河北省民营经济再走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来生产大量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就会陷入被动局面。虽然河北也有一些像新奥集团、英利集团、长城汽车、以岭药业等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占据行业高端的民营企业,但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2009年河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但新申请的技术专利数只排到全国第19位,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民营企业提升产业层次的瓶颈。所以,河北省民营经济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方向

(一)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

河北省民营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在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中缺乏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所以,要引导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型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企业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活、效率高的优势,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其次,鼓励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第三是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战略技术联盟,让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创新合作中优势互补;最后要鼓励创办技术研发推广机构,使民营企业成为技术研发推广的主体。

(二)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

要坚持以城带产、以产兴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在一产方面,着重发展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和绿色安全、精特高蔬菜产业;在二产方面,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在三产方面,着重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旅游、文化、金融、保险、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夯实城市产业基础。各地要因地制宜确立差异化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强大支撑。

(三)产业聚集,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搞好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引导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与大企业协作配套,走“专、新、特、精”发展之路,发挥比较优势,扶持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所以,在发展方向上要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聚集,抓住深入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新民居建设的有利时机,推动项目向园区投放、工业向园区转移、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分散布点的老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向工业聚集区聚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使之成为优先产业、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